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農業生物技術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農業生物技術的主要研究內容包括:增強農作物以及畜禽魚的抗性、品質改良、提高產量和生產具有特殊用途的物質等。其中以轉基因作物的研究和運用最為重要,發展最快。根據統計資料,到2000年,全世界轉基因作物推廣面積達4420萬公頃,比1996年增長了25倍;種植轉基因作物的國家從1996年的6個增加到2000年的13個。這其中美國的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最廣,達到了3030萬公頃,占68%;其次為阿根廷,1000萬公頃,占23%;加拿大300萬公頃,占7%;我國為50萬公頃,占1%。
根據有關專家的看法,現代農業生物技術的最新發展趨勢表現為:
——研究成果商品化產業化進程加速。目前,農業生物技術作為一項高新技術產業在發達國家業已形成,并處于一個高速發展時期。有關專家預測,本世紀生物技術產品在國際貿易中的份額將達到10%以上,而現代農業生物技術又將占相當的比重。世界銀行下屬機構預測世界范圍內轉基因作物產業的交易額為2000年20億美元,2005年60億美元,2010年200億美元;國際農業生物技術應用機構(ISAAA)的預測則分別為30億美元、80億美元和280億美元。
——研究方式集約化、規模化明顯。在政府以及公共機構對現代農業生物技術進行投資研究的同時,眾多私有企業也開始注意到這一領域將是繼計算機和網絡技術之后的又一個潛力巨大的經濟增長點,私人公司已逐步成為農業生物技術的研究主體。以美國為例,民營機構1992年對這一領域的投資為5.95億美元,而1999年則達到15億美元。與此同時,世界范圍內出現了生物技術企業領域的兼并和收購狂潮,并購金額從1997年的12.37億美元陡然升至1999年的138億美元。一些資產過百億美元的巨型跨國公司由此形成,過去分散的研究基地也隨之向集中化規模化發展。
據業內人士分析,促成公司并購的原因,一方面是為合理利用資源、降低生產成本、優化人員組合,而更重要的原因,則是因為現代農業生物技術產業是一個高技術、高投入、高風險、長周期的產業,小公司在資金、技術、以及抗風險能力上均難以獨立對農業生物技術產品進行研發和推廣。只有強強聯手的大型現代農業生物技術企業才能有效占領市場,與其它企業抗衡。
關鍵詞:農業種植;生物技術;應用
1生物技術的應用現狀
將生物技術廣泛推廣到農業種植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所以一定要加大對生物技術的應用。如今,經濟以及社會的不斷發展對生物技術的完善以及發展發揮了巨大的推進作用[1]。我國人口眾多,幅員遼闊,農業種植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時也存在著很大的發展空間。如今,我國加大了對農業種植的推廣與應用,相關政策更加完善,支持力度不斷增大,為農業種植創造了非常有利的發展條件。近年來,我國的農作物產量不斷增加,其質量也得到了較大程度地提升,種類也不斷增多,進而提升了我國的競爭力以及綜合國力。但是,就目前的情況來說,雖然我國的農業種植得到了較大發展,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存在著不小的差距,而發達國家的生物技術也領先于我國。雖然我國生物技術的應用時間較晚,但是我國加大了對生物技術的推廣以及支持,使我國的生物技術得到了較大發展并獲得了不小的成果,甚至在某些方面已經達到了先進水平[2]。
2農業種植中生物技術應用的意義
2.1提升農業產品的產量
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雖然我國的土地面積較大,但是實際的農業種植面積卻十分有限,不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需求;所以,提升農業種植技術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農業種植中應用生物技術不僅能夠提高農作物的生產質量,而且能夠較為顯著地提高農作物的生產產量,滿足人們對糧食日益增長的需求,為我國的穩定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3]。
2.2提升農作物的質量
隨著現今我國經濟以及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人們對糧食作物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農業作物不僅要滿足人們對于營養的需求,而且必須保證農作物的安全以及產品質量,最重要的是要提高農產品的食用安全性。所以,在農業種植中應用生物技術不僅可以滿足日益增長的營養需求,同時也能提升農作物的產品質量以及食用的安全[4]。
2.3防治病蟲害
病蟲害對農業種植的影響非常大,其會對農作物的產量以及質量造成十分不利的影響。所以,在農業種植中加強對生物技術的應用就可以對病蟲害進行有效地控制,進而提升農作物的產量及質量;同時,生物技術也可以顯著提升農作物的存活率。由于生物技術是通過應用轉基因的方法進行病蟲害的防治,進而能夠有效地提高農作物的食用安全。
3農業種植中生物技術的應用
3.1轉基因技術的應用
所謂的轉基因技術,就是指使用人工技術將生物的遺傳基因進行相應地剪切、加工和改造,再將其注入到需要改變基因的生物中,達到改變生物遺傳特性的一種技術。這種技術主要在于對需要基因的提取,對多生物的細胞進行相應地檢測。轉基因技術不會受到生物種類的限制,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3.2分子育種技術的應用
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而且還在不斷增長,所以一定要提高糧食的產量,以滿足日益增長的需求。但是,由于我國的耕地面積有限,所以想要在有限的土地中種植更高產量的糧食作物,就要加強對生物技術的發展以及應用。其中,分子育種技術就能夠有效地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如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就是運用了分子育種技術,這對我國的糧食產量的提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生物技術中的轉基因技術有可能會對人們造成影響,但是尚未明確。所以,分子育種技術就得到了非常快的發展,與以前傳統的育種技術相比,分子育種技術更能夠滿足市場需求,同時也能有效地提高農作物的安全性及質量。所以,推廣及應用分子育種技術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5]。
3.3組織培養技術的應用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生產力的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較大的提高。所以,現如今人們對于糧食作物的要求不僅僅停留在溫飽上,而是更加開始重視食品的質量以及食用的安全性。生物技術的應用就很好地提高了食品的質量以及營養價值,同時在食用的安全性方面也有較明顯的提升。組織培養技術能夠保留并提高作物的營養價值,同時提高其抗病的能力,滿足了人們的需求。其主要是以植物細胞的全能性為基礎,使植物組織能夠順利地在無菌環境中生長,并且可以加快植物的生長速度,保證作物的品質及安全,對于農業的發展和產品的安全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6]。
4結語
現如今,生物技術能夠有效地提高農作物的產量,提高農作物的生長速度及抵抗力,從而改善我國農業的發展現狀。所以,大力推廣生物技術在農業種植中的應用,能夠為我國農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陳道雷.我國生物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及存在的問題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3.
[2]張平平,劉大為.探討生物技術在農業種植中的推廣和應用[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4(36):277.
[3]麻李祥.現代化技術在農業種植中的應用[J].南方農業,2015(12):174-175.
[4]王洪波.生物技術在農業種植中的推廣與應用概論[J].農業與技術,2015(14):11.
[5]秦麗萍,黃夏英.現代化技術在農業種植中的實踐應用分析[J].福建農業,2015(5):105.
對生物技術的一個普遍接受的定義為“對基因、細胞、器官、胚胎、微生物、動植物等生命體進行研究開發運用的技術活動”。就本文的生物技術研究(非農學意義,而是社會――經濟意義上的)來說,對生物技術的一切研究都必定是建立在對生物技術如何具體運用于中國本土社會發展的研究之上的,是和中國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如果生物技術只是停留在實驗室階段,尚未能獨立地成為一種社會――經濟事業的話,也就沒有生物經濟這個概念了。所以,生物經濟這個概念是指生物技術與實驗室外的社會接壤后發生的經濟――社會事實。如果沒有產業化的運作,沒有它運作的動力與目的,生物技術本身并不能直接衍生出生物經濟。我們就該關注什么樣的生物技術能夠被傳播運用,又是怎樣成為經濟因子的,亦即生物技術作為一種社會事實和社會事業的運作的動力和目的。
實驗室里的生物技術,一個人可能一輩子也與此無干。要使技術與經濟生活連接的前提必須是,在一定范圍內為人所需要并要獲取,必須有一個共享的范圍,這個范圍較大,技術的(經濟)價值一般就較高。生物技術的傳播與共享永遠只是一個不斷克服局限的努力,但局限是永遠存在的,先天的利益不公正已經包含其中。所以我們來研究生物技術,更重要的是研究它怎么逸出實驗室,飄落到社會經濟生活土壤中,結出生物經濟這朵花來的,而這朵花的粉與蜜又是為誰所擁有和采摘的。
2生物技術的物質層面與社會層面
第一個層面,物質層面亦即事實層面。生物技術其實是生物經濟的潛在形式,是它的質料。就象轉基因大米種出來就是為了進入市場賣掉,但并不是所有的都賣掉了,有的也許是農民自己吃了,這時候它就不是生物經濟成分;決定轉基因大米進入市場的是米業制度、米市行情和機遇,當然前提是你必須是用轉基因大米種子種出來的大米。借用邏輯學老祖宗亞里斯多德的一對哲學范疇來說,質料只是潛能,從潛能轉化為現實存在,還需要目的因和動力因,質料和形式這一對范疇是被亞里斯多德用來解釋事物發生的原因的,形式本身可以劃分為形式因、動力因和目的因,再加上質料因,便是亞氏著名的四因說,一切事物的發生離不開這四因。在他看來,作為潛能的質料從理論上講是在先的;但實際上,現實性是在先的,因為如果潛能在先的話,那么很可能一切的東西都可能存在,卻還沒有存在。就生物技術來說,它出不了實驗室,進入不了生產體系,沒有生產運作的目的和動力,就不會是生物經濟的因素。所以,生物技術的第一個層面的含義就是劃定了生物技術的質料,從定義的角度來說,就是規定了事物的屬性。如果我們把生物技術與生物經濟聯系起來看,那么生物技術的這一層面的屬性便不足以揭示出生物技術的種差,比如已能作為生物經濟因子和不能、尚未作為生物經濟因子的區別。
第二個層面,社會層面。生物技術必須具有社會――經濟價值,才能進入市場完成使命,所以生物經濟意義下的生物技術必然是社會性的存在。在生物經濟概念下來看生物技術,就會重視價值觀視角的引入。作為生物經濟因子的生物技術與否的兩者之不同就在于前者是有價值標準與衡量級別的,這個標準在一個共同的范圍內是有效的,尤其在技術的實用性、對經濟的促動性等方面;然而這種效應也是有邊界的,它受制于我們所處的社會,所以才有一個社會里的生物技術創造出來的生物經濟價值不同于另一個的社會的現象。生物技術的價值說到底是一種價值觀,是我們人在說這種技術而非那種具有價值,任何價值都不是孤立懸置的存在,主客體之間任何一方的缺失都會導致價值的消失。
3生物技術價值的有效性及其邊界
生物技術價值是一種價值觀,但它不是個別的價值觀,而是一種普遍的社會價值關系的體現,在這個意義上,生物科技及經濟行業是一種社會存在和社會事業。生物技術價值的主體當然是人,而人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在實際生活中,生物技術事業應該以國家和民族為價值主體,生物經濟價值就必須服從國家民族共享的價值觀念體系,并且生物經濟價值評價標準也應該以社會價值觀體系為邊界。目前生物技術界是眾所注目的朝陽領域,被視為解決中國“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社會上對這個新生事物有贊揚也有疑慮。中國生物科技事業是伴隨著中國政治、經濟、社會的深刻變革而發展起來的,改革的目標和歸屬是富民強國,“國”是社會主義中國,“民”是最廣大的中國人民,中國生物科技事業在根本上不得違背這個共同的利益原則,不得無視這個價值主體,這是它的使命,也是它的發展源泉和合法性所在。當前,新一界政府對經濟建設利國利民的強調,對“和諧社會”的不懈追求,對“三農”問題前所未有的重視,都是深化改革、進一步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表征。
4對“新型農業體系”理論的一點看法
論文摘要:隨著世界人口的增長,農業將經歷具有重大意義的革新。毫無疑問,生物技術作為科學和技術在這場變革中將起到關鍵性的作用。原則上講,生物技術本身有能力幫助人們提高農業生產力和保護環境,但在實踐中,生物技術作為環境保護的人其作用相對來說是微乎其微的。人們對它在環境保護以及促進人類進步中的作用仍將拭目以待。
一、生物技術給農業發展帶來機遇
廣義上講,生物技術是利用有機體、死細胞、活細胞以及細胞內含物,采用特殊的過程生產出特殊的產品應作到農業、醫藥以及環境修復治理中,尤其是70年代基因工程的出現,它能改變、取代物種的基因。
生物技術在農作物中已有廣泛的應用。最初通過遺傳工程獲得而進入市場的作物是:玉米、大豆和棉花。它們經轉基因后具有抗除草劑和棉鈴蟲的能力。這種玉米、大豆和棉花從Bt細菌獲得基因,經遺傳改良后具有防蟲害的能力。利用Bt細菌獲得經遺傳改良的作物的潛力是相當大的。例如:美國有200萬hm2的Bt棉花,澳大利亞有40萬hm2,兩者各相當于2.5億美元價值。如果將Bt玉米引種在美國1000萬hm2的土地上,只要增產5%,就意味著能增加3.5億美元收入。這項技術進一步促進了Bt制劑控制蟲害在商業上的應用。除此之外,還有許多經轉入特定基因的玉米品種,這些品種能同時抗除草劑和一些蟲害。
生物技術在畜牧業上應用所獲得的益處與在農作物上相似。一方面,生物技術有助于提高畜禽的生命力以及消滅競爭者。促進畜禽生長的物質有生長激素以及促進其生長的調節劑,這些物質可由基因工程而獲得。如利用鼠類基因(該基因能促進角蛋白的形成)能獲得了經遺傳改良的綿羊,這種綿羊比普通棉羊產毛量能提高6%左右。另一方面,生物技術在提高農作物產量、質量的同時,有助于提高畜牧業的生產力發展水平。例如,通過控制飼料作物體內碳水化合物含量可提高畜牧業生產力;利用基因調控技術可以提高包括豆科作物在內一些作物的蛋白質含量,減少飼料作物中難消化的木質素含量等。達比等人已生產出一種轉基因三葉草,可應用于澳大利亞綿羊牧場。該基因來自向日葵,經轉基因的三葉草能制造富含氨基酸的蛋白質,該蛋白質經食物鏈進入綿羊體內,進而能提高產毛量。
生物技術給人類帶來的益處也包括在生態和環境兩個方面。利用生物技術提高現有農業生態系統的生產力可以減低農業向原始的、自然、半自然生態系統擴張的要求,因此,它有助于有人類保存、保護地球上僅有的自然生態系統及其資源,有助于人們未來再利用其中的基因資源開發新的產品。
生物技術已用于生產抗蟲害、抗除草劑作物。正如前面所述,一些轉基因棉花、玉米、大豆等具有抗蟲害、抗除草劑的能力。1995年人們可以在市場上購買到轉基因馬鈴薯,這種馬鈴薯能產生水晶蛋白,而水晶蛋白對科倫那多馬鈴薯甲蟲有毒害作用。這些轉基因作物能減少殺蟲劑的用量,降低殺蟲劑及其殘留物對食物鏈、水體造成污染,從而有利于保護生態環境。
在許多農業生產區,土壤氮素可利用量是制約農業生產力提高的一個重要因子。而一高科技農業生產區使用人造氮肥是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的。制造氮肥要利用大量能源,據統計,英聯邦農場平均投入的能源大約有50%來自肥料。由施用肥料而產生的溫度氣體(二氧氣化碳、氮氧化合物等)不可避免地促進地球氣候變暖。除此之外,農業土壤的氮素流失是水體富營養化的主要原因。
生物技術的利用能為這些問題的解決提供潛在的、真正有價值的幫助。
同樣,人們可以利用真菌來提高土壤養分的有效性。溫萊指出:特定的真菌類能促進土壤養分的釋放,從而促進作物生長;真菌也能通過分解有機物質(例如纖維素等)釋放出糖類,促進固氮菌的生長。進一步提高土壤養分有效性的可能,包括獲得轉基因細菌和真菌,以進一步增強它們制造養分和釋放土壤養分的能力。轉基因作物的最終目標是使作物本身能夠自行固氮,避免、減少使用人造肥料,從而減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這在目前尚不可能,但在將來卻有望實現這個目標。
二、利用生物技術發展農業應注意克服的問題
從經濟角度上講,生物技術帶來的不利并不明顯,然而,它會引起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因為,生物技術公司主要集中在發達國家,發達國家可以通過輸出生物技術產品而獲得利潤。與此同時,發展中國家由于技術、及其產品還遠沒有被廣泛接受。
生物技術可能引起生產方式和人類健康的退變。這種情獎品可能會隨著需要特定處理的轉基因作物的出現而產生,特別是抗除草劑的轉基因作物出現。農民必須從同一公司購買種子和除草劑,否則除草劑起不了作用。同樣的問題也可能在需人造肥料的轉基因作物上出現,這些轉基因作物會取代傳統的依靠有機肥的作物,后者在發展中國家是很普遍的,并且也有利于環境保護。生物技術在食品上的應用對發展中國家的農民也會造成許多困難。生物技術也會對人類的健康制造麻煩。近年來在英國已有這方面的報道。特別是當能引發人體過敏反應的基因轉入農作物時,例如,堅果能引發人體過敏反應,若它的基因被導入其他作物,則有可能其他作物也會引起人體過敏。為了預防起見,轉基因作物產品必須經免疫測定篩選后才能利用。
生物技術也可能引發環境問題。人們利用生物技術生產出抗旱、耐鹽、抗病蟲害作物同時,也導致生物多樣性遭受嚴重破壞,甚至導致一些物種滅絕。這一結果是由于生物技術促進農作物向它原本不適應的地域擴張而造成的。生物技術同樣加速土壤侵蝕和沙漠化。農業,尤其是耕作農業的擴張會增加除草劑、殺蟲劑、人造肥料的使用,農業中不斷投入的能源促進全球變暖。與此同時,氮素生物化學循環的改變也加劇了水體的富營養化,直接影響人類和動植物的生存。
關鍵詞:生物技術 現代農業 生產應用
一、前言
目前,世界各國已經開始將生物技術視為高新技術,這是由于其可以幫助人們解決食品短缺、環境污染和經濟建設等問題,有助于國家提升自身的綜合國力,增強經濟實力。然而,由于人類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及為了發展而進行的過度環境開發利用等行為,其給生存環境帶來了極大的污染和破壞。據有關資料統計,地球每小時都可能有一個物種滅絕,并且我們的地球已經面臨著生態失衡、資源枯竭等嚴重現象。這些現象給我們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帶來了極大的阻礙,但生物技術的出現卻給人類的未來送來了一絲曙光。
二、生物技術的發展及涵義
生物技術(biotechnology)亦可稱“生物工程”或“生物工程技術”,其是指利用現代生命科學作為基礎,結合其它學科的科學原理,采用最先進的技術手段,并按照預先的設計,達到改造生物體或加工生物原料的目的,從而生產出所需的特定生物產品或達到某些預定的目的。生物技術主要包括傳統生物技術、發酵技術和現代生物技術。其中,現代生物技術則又是在傳統生物技術上發展起來的,但其又和傳統生物技術有著本質上的區別。所以,生物技術是一門新興的、具有綜合性的學科。
三、現代農業種類及概述
1.綠色農業:將農業與環境協調起來,促進可持續發展,增加農戶收入,保護環境,同時保證農產品安全性的農業。“綠色農業”是靈活利用生態環境的物質循環系統,實踐農藥安全管理技術(IPM)、營養物綜合管理技術(INM)、生物學技術和輪耕技術等,從而保護農業環境的一種新興農業。
2.工廠化農業:工廠化是設計農業的高級層次。綜合運用現代高科技、新設備和管理方法而發展起來的一種全面機械化、自動化技術(資金)高度密集型生產,能夠在人工創造的環境中進行全過程的連續作業,從而擺脫自然界的制約。
3.特色農業:即是將區域內獨特的農業資源 (地理、氣候、資源、產業基礎)開發區域內特有的名優產品,轉化為特色商品的現代農業。特色農業的“特色”在于其產品能夠得到消費者的青睞和傾慕,在本地市場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在外地市場上具有絕對優勢,在國際市場上具有相對優勢甚至絕對優勢。
4.觀光農業:即是一種以農業和農村為載體的新型生態旅游業。農民利用當地有利的自然條件開辟活動場所,提供設施,招攬游客,以增加收入。旅游活動內容除游覽風景外,還有林間狩獵、采摘果實等農事活動。
5.立體農業:立體農業著重于開發利用垂直空間資源的一種農業形式。其模式是以立體農業定義為出發點,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生物資源和人類生產技能,實現由物種、層次、能量循環、物質轉化和技術等要素組成的立體模式的優化。
6.訂單農業:即指農戶根據其本身或其所在的鄉村組織同農產品的購買者之間所簽訂的訂單,組織安排農產品生產的一種農業產銷模式。
四、生物技術在現代農業中的應用
1.生物技術在綠色農業中的應用
現在經常利用發酵降解技術,也就是將有益的微生物(如乳酸菌、酵母菌)和酶等,在適宜的條件下,分解秸稈中難以被家畜消化的纖維素和木質素的一種方法。據實驗測定,麥秸微貯處理后,干物質體內消化率可提高24.14%,粗纖維體內消化率提高43.77%,有機物體內消化率提高29.4%。主要采用的有自然發酵法等方法。
2.生物技術在工廠化農業中的應用
工廠化農業是以現代化農業設施為依托,主要利用生物技術中的組織培養、無土栽培等技術,實現周年性、全天候、反季節的企業化規模生產,這些產品科技含量高,產品附加值高,土地產出率高和勞動生產率高,它根本改變傳統農業的生產方向。
3.生物技術在特色農業中的應用
生物技術在特色農業中的應用前景也是十分廣闊的,比如利用生物技術進行食用菌的生產。2013年,河南省泌陽縣全縣共發展反季節高溫香菇5000萬袋,黑木耳2000萬袋,白靈菇100萬袋,雞腿菇53萬平方米,小姬菇200萬袋,小平菇150萬袋,平菇400萬袋,毛木耳60萬袋,金針菇50萬袋,形成了以香菇為主,多品種發展的生產局面,總產值近13億元。
4.生物技術在觀光農業中的應用
觀光農業是生物技術在觀光農業中的典型應用,它是指開發成熟的果園、菜園、花圃等,讓游客入內摘果、摘菜、賞花,享受田園樂趣。利用生物技術繁育的有機蔬菜如荷蘭黃瓜、圣女果、大蘿卜、西芹等的采摘,另外還有草莓、中華壽桃、精品梨等就是在現代觀光農業中的應用。
5.生物技術在立體農業中的應用
生物技術在立體農業中的應用也很廣泛,比如辣根、玉米套種的立體農業栽培,此種栽培形式是利用辣根植株矮小、耐陰、前期生長量小及玉米喜光的特點,在正常栽培辣根的前提下套種玉米,既保證了辣根的正常生產,又額外獲得玉米的產量,而且玉米的產量也不低于常規生產的玉米產量。可收獲辣根 15 t/hm2、玉米7 500 kg/hm2,產值共3.75萬元/hm2,比單一種植玉米增加效益2.25萬元/hm2。
6.生物技術在訂單農業中的應用
訂單農業發展的障礙表現為高違約率。違約行為表面上是農戶與龍頭企業的短期行為,而內在的根源則是農戶提高的農作物的產量達不到企業的標準。不過將生物技術在訂單農業中應用之后,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會大大提升,這樣就不會因為農作物的產量達不到標準而出現違約。這樣才有可能進而解決訂單農業進一步發展的障礙。
五、生物技術及農業發展的展望
我國農業生物技術起步晚,與發達國家尚有一定差距,但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下,尤其是在國家“863”計劃、“973”計劃和“國家轉基因植物研究與產業化專項”的直接支持下,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并初步建成了世界上為數不多的轉基因育種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體系,擁有一批抗病蟲、抗除草劑、抗旱、營養改良等重要基因的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水稻、棉花、玉米等轉基因作物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也已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技成果,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與優勢。隨著農業生物技術研究的深入,一系列基因農作物新品種正逐漸走向市場。預計在21世紀,將有更多的優良農作物新品種在農業生產中得到廣泛推廣,并為消費者所接受。
現代生物技術是一把雙刃劍,有其好的一面,也有其不好的一面,對于現代農業發展方面的優勢是不言而喻的,其貢獻也是有目共睹的。總的來說,現代生物技術對當代農業做出的貢獻是不能磨滅的也是不容忽視的。我國的生物產業會在充分利用制度、資源以及人才與技術上的優勢上,抓住有利時機并大力推進生物高新技術在現代農業上的應用,在即將到來的生物世紀里,真正占據自己的位置,促進農業快速發展。
綜上所述,生物技術在農業生產領域有著廣泛的發展和應用前景。發揮優勢,奮起直追,我們完全有能力攀登農業生物技術領域高峰,為我國的農業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