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人物性格描述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思想性;藝術性;人物描寫;性格特征
《史記》的藝術性主要表現在結構的構造、語言的運用、人物的塑造等幾個方面。其中人物描寫藝術最為突出,最能顯示出《史記》不朽的藝術魅力,最為后人所稱道。
一、把握人物性格準確深入,選擇歷史材料精心細致
《史記》的人物描寫藝術中最為人稱道的是作者司馬遷對歷史人物性格特征的準確深入地把握,對歷史材料精心細致地選擇上。作者在深入研究,充分占有歷史材料的基礎上,憑借自己犀利的目光、敏銳的思維,捕捉、挖掘歷史人物的性格特征,故書中人物性格鮮明突出,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作者在選擇了材料之后采用互見法安排材料表現人物性格特征。
二、細致入微地描寫突出人物性格特征
《史記》成功塑造歷史人物形象的又一原因是:作者司馬遷對選取的歷史材料進行了細致入微地描寫,從而使人物形象更鮮明突出。如,在《信陵君竊符救趙》中,通過對信陵君親自迎侯生的情節進行細致入微地描述,從而把信陵君“仁而下士”和侯生傲岸的性格鮮明突出地表現了出來,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除了正面描寫信陵君和侯生的言行、神情之外,還描寫了其他人對這件事的反應,從側面烘托出信陵君禮賢下士的性格。
三、通過個性化語言表現人物性格特征
《史記》通過人物個性化語言來表現人物性格特征。如,在《鴻門宴》中,作者寫范增命項莊舞劍說:“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在支配別人時,故稱:“若屬”,等到他在項王面前發脾氣:“吾屬今為之虜也,”這時脫口而出,自己也不能置之不理,則稱“吾屬”。寫范增,則使用很爽直而堅決的口吻:“此道矣臣請人與之同命!”寫到張良的口吻,則表現為緩和。寫劉邦對于自己的謀臣張良,也運用了籠絡的手腕,在鴻門宴前稱張良為“君”,“孰與君少長”?而在鴻門宴脫逃時,情勢緊急,則對張良稱“公”,“公為我獻之”。“度我至軍中,公乃入。”這些都可以看出作者運用語言描寫來表現人物性格特征是非常妙的。
【關鍵詞】文化繁榮;突圍;人格塑造;神格;提升
【中圖分類號】120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0139(2012)02—0037-4
當代小說的創作,在數量上不謂不繁榮,僅出版社正式出版的長篇小說,近年來每年都達到數千部,但是這并沒有構成當代文學真正繁榮的局面。近年來作家和批評家們對當代小說創作的批評言辭頗為激烈,作家韓少功直批“當代文學病得不輕”,認為小說創作是整體的后退。批評家孟繁華認為新世紀以來的小說創作處于“守成”和“向后看”的狀態,缺少“大說”的氣度。批評家何西來批評一些作品喪失道德判斷與要求,趣味低俗,欣賞殘酷和人性之惡,把作品作為泄欲的工具。雷達直接指出新世紀以來的文學缺失生命與靈魂,缺失精神價值,缺失精神超越,缺失原創性的創新。面對小說創作數量上的繁多,早在六年前李敬澤就認為中國一年一千多部長篇小說出版,及格的不超過20部。陳俊濤也認為每年一千多部長篇小說中,能夠給歷史留下記憶的不過10部。以茅盾文學獎為例,代表國家最高文學榮譽的評獎,自開評以來,質疑與批評之聲就沒有斷過,最典型的是洪治綱在1999年就針對歷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和評獎本身,一口氣提出了22個質疑。對獲獎作品是否代表長篇小說的高峰、評獎的局限性、評獎機制的缺陷、“史詩性”的單一價值追求、對長篇小說創作缺乏促進作用等方面,提出了尖銳的批評。其實他的結論就是一個:當代小說缺乏最優秀的作品。
小說創作為什么難以涌現優秀作品,難以出現大氣的傳世之作?當然,文學的真正繁榮要靠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的繁榮,要靠政治的昌明和適合文學生長的自由民主的文化氛圍,要靠文化的深厚積淀;也要靠作家生命的寫作和靈魂的探求,靠作家價值的建樹和精神的追求,靠作家孜孜不倦地對藝術的探尋和創新。但是,我們也要從小說創作方法和批評去思考,找到提升人物塑造的新方法和促進創作的新的批評方法。
當代小說的創作方法,長期滯留在人物性格刻畫上;對小說的研究,也長期囿于人物性格和典型性格的批評上,小說理論—直滯后于創作,不能對當代小說的發展起到引領作用。我們知道,小說從神話發端,經歷了神話與傳奇的純敘事,到人情化敘事,到以人物性格為主體輔之以環境描寫和事件鋪敘的三位一體敘事這三個階段。小說要素三位一體的敘事,是自明清小說逐漸成熟起來的,近現代西方小說和俄羅斯文學的影響,強化了,人物性格刻畫的主體地位。即使后現代的精神分析、意識流的加入,也沒有動搖小說凸顯人物性格的主體地位。
劉再復先生曾經力圖突破小說創作的長期自我封閉狀態,提出了“人物性格組合的二重原理”,他梳理了小說創作經歷的故事化階段、性格化階段和內心世界審美化階段的三個階段,但是他對機械單一的性格刻畫是不滿意的。順應時代的需求,他主張應該從人物豐富復雜的人性和內心世界來刻畫人物,從而提出了“二重組合原理”,試圖解決當時人物形象的單一和扁平的弊病。應當說這個原理的提出,對1980年以后的小說創作具有極大的指導意義,后新時期的小說創作確實打破了單一性格的壟斷,走進了小說人物性格和內心刻畫豐富的畫廊。但由于當時中國的人格心理學也才開始起步,文學對人的認識還缺乏理論指導的武器,因此劉再復的性格組合原理也不過是對性格論的改良或修補,對小說創作的指導也就很快偃旗息鼓了。
劉再復以后的一些作家和學者,也開始注意到小說人物創造的提升問題。葛紅兵提出小說要對當代生活做整體判斷,也就要對社會生活中的個人的人生性質進行總體判斷。王鴻生認為長篇小說應該提供一個“完整的世界”,雷達更是明確主張出現一種“第四種敘事”,塑造鄉村中具有“現代性的健康的個體和文化人格”。放眼世界的優秀小說作品,尤其是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品,都是不拘泥于人物的某一性格刻畫,而是立足人的整體塑造和人性的全面把握。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家保爾·海澤就主張小說要反映重大的人類命運;獲獎作家伊弗·安德里奇認為寫小說的目的,就是為了人和人性。
文化的傳承,是通過一定的文化環境中人們的語言和模仿來實現的。中華文化主要由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教文化構成,而儒家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主流。儒家文化的天人合一、知行統一、道德完善和重天下道義,構成中華文化的重要特質。
電影評論的含義
是藝術評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根據某種思想原則和審美標準,對電影藝術進行理性分析和科學評價的一種藝術研究活動。他以具體影片創作為其研究對象,評美析丑,褒優貶劣,探索揭示了其成敗得失的規律。
第一章 影評的特征
一、與政治評論相比:突出審美判斷
電影藝術:電影技術為手段,畫面音響為媒介,在運動的時間與空間里,塑造形象,再現和反映生活。 電影評論:從電影自身藝術屬性出發,對作品藝術特色美學風格的總結,對作品藝術成就美學效果的判斷與評價。
二、與姊妹藝術評論相比:重視畫面語言分析
真正的影評是對銀幕造型時空觀念的認識,是對電影運動本性獨特欣賞,是對電影色彩、音樂、剪輯的領會和完善。
評論畫面方法
(一)可把畫面作為獨立的評論對象和角度
1、明確指出畫面出現的位置
2、簡約而精粹的文字描繪畫面的景象
3、深入到為剖析畫面內涵
4、評價該畫面產生的藝術效果
(二)可把畫面作為評論影片的人物、主題、藝術特色的切入點
三、論述方式:評,是文的主體
敘評結合,評析結合的表達方式。
不能敘述過多(影評并非故事梗概、內容提要)
不能說明過多(影評并非說明書)
第二章 評的內涵
1、評是剖析:所謂剖析就是對畫面的結構、色彩、音樂、攝影、人物性格刻畫、主題思想展示、藝術種種表現手法等諸多因素做由淺及深的分析。
2、評是判斷:也是對作品的思想、流派及藝術家做出中肯的評價,或者肯定或否定兼而有之。 整體的表達方式:判斷+剖析+判斷
每一段的表達方式:判斷+剖析+判斷
3、評是選擇
4、評是創造:評論是一種獨立的具有自我價值的創造性勞動,他要挖掘作品的內在價值。賦予作品未完成的藝術形象的新創造。
影評寫作基本要求
一、先有所感悟,后發而為文
有所感是寫作的動因,也是寫作的首要條件。
1、感并不是觀后感
2、感覺點要準
二、新穎的角度、獨特的構思
1、文章要有立意和角度
立意:即文章的評論對象及其作者對該評論對象所持的見解和觀點
意,猶帥也,無帥之兵,謂之烏合之眾
2、立意要新穎,構思要巧妙
3、角度要小,立意要單一集中
1)善于選取綜合性角度進行評論。(人物形象、主題、藝術特色、藝術成就、創新突破)
2)從小處著眼,往深處挖掘
三、結構嚴謹,起落有致
(一)標題
1、單標題:文章只有一個標題
凝練、醒目、優美
2、復合標題:一正一副兩個標題
副標題需明確指出文章的評論對象
正副標題要對應
(二)開頭
倒論式結構:把文章的結論放在前面,然后從各個方面開始論述這個結論,又稱演繹法。
特點:開門見山,開宗明義,一目了然
(三)正文
1、并列式結構:以一個中心內容貫穿始終,分作幾個問題陳述,他們之間是平行并列的,既獨立又緊密聯系。
特點:條分縷析,層次分明
2、剝洋蔥式:揭示一部影片的深刻內涵,剖析人物或情節,采取由現象到本質,由表及里由淺入深一層層分析,最后發掘出內核因素。
特點:層層深入,富有邏輯和論證力量
3、事件發展式結構:節的開頭就是文章的開頭,結尾就是文章的結尾,基本上是按照電影發展順序進行結構,或沿著基本問題的線索順序遞進,體現著一種時序性或論證力量。
特點:有條不紊,脈絡清晰
(四)結尾
緊扣立論點展開總結和升華。
影視評論角度
角度一 人物評論
一、評人物性格即評論人物的性格特點
(一)人物性格的獨特性鮮明性。
作為電影為了打動觀眾,應在外貌氣質舉止習慣作風等方面顯示其獨特鮮明性,為此,才能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可親可信。
(二)人物性格的豐富性復雜性
在現實生活中,人由于所處社會關系復雜,性格的形成要接受多種多樣的社會影響,每個人性格雖然獨特鮮明,但絕不能單一純粹,而是在不同環境中程度不同的顯示出性格的豐富性復雜性。
(三)人物性格的發展變化性
在現實生活中,隨著時間的流逝,命運的變化和社會變化的變化,人的性格也往往呈現出相應的發展變化。 角度二 主題評論
主題是影片通過人物塑造和生活場景描繪所表現出的中心思想
一、主題意義的深刻性
1、事件2、人物3、臺詞4、環境空間造型與道具5、音樂、色彩
二、主題表現的多義性
一方面是指一部作品可能有一個中心主題,另外還有數個副主題,相互配合深化。另一方面指面對同一部影片,同一時代或不同時代的觀眾對其主題做出了不同闡釋,使主題呈現出多種意義。
角度三 畫面分析
(一)景別
全景
意義及效果:1、更好表現人物與環境的關系
人物性格的形成、變化、命運的轉折都是環境造成的,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
2、與影片戲劇電影美學風格相得益彰
特寫
1、特寫鏡頭的功能在于對某些事物的細部加以選擇放大,這種鏡頭能將演員細微的表情和某一瞬間的心靈信息傳達給觀眾,因而,他常被用來細膩地刻畫人物性格,表現心理情緒。
2、特寫鏡頭有時也用來突出頭像以外的其他部位,或景物的細部特征,已引起觀眾注意,或強調其特定含義。
3、大特寫的取景范圍更小,可以更突出更強烈的感受到人物神態細微的變化,從而引起觀眾更強烈的心靈震撼。
評空鏡頭作用
空鏡頭含義:至畫面沒有人只有景和物的鏡頭。
作用:
1、介紹整個故事或某個人物活動的環境。
2、常被用來表達某種情感和意味。
一切景語皆情語。導演在表達某種特定情感時,常常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創造一種情景交融的意境。
3、空鏡頭還常被用來賦予某種象征意義。
他通過類比,揭示事物關系,借助鏡頭與畫面組接,將不同事物相同或相似的特征突顯出來,使所表現的內容更為含蓄。
4、喚起觀眾的聯想
可是觀眾通過看得見的畫面想象某種看不見的情景。
分析取景角度及其審美作用
取景角度:指攝影機相對被攝對象的方位角度。
1、平攝:指攝影機處在與人眼相等的高度而進行的拍攝,接近于常人視線的感受的鏡頭,它可以使觀眾產生真實、平穩、莊重的感覺。
2、仰攝:指高于水平角度、攝影機由下向上由低向高朝上仰拍的鏡頭。
1) 可以使被攝的人或物顯得崇高和威嚴,從而讓觀眾產生崇敬或懼怕的心理反應。
2) 可造成人物的夸張變形,從而產生一種諷刺的效果。
3、俯攝:指低于水平角度、攝影機由上向下由高向低朝下俯拍的鏡頭。
1) 常用來描述環境特色,或表現大的場面,還會造成壯觀宏偉的氣勢或優美抒情的情調。
2) 能使人或物的體積壓縮以至于形狀奇異,常用來表現遭受危險或威脅的情況,也能使人物顯得軟如無力,從而使觀眾產生一種壓抑感或悲劇感。
4、頂攝:攝影機拍攝方向與地面垂直而得到的畫面。
會造成奇特新穎美妙的意趣。
快慢鏡頭的功能
快鏡頭功能:1、省略細節,推進敘事進程2、通過人物的夸張起到濃厚的喜劇效果。
3、揭示人物心理活動。
慢鏡頭功能:1、通過動作速度的改變創造不同的意境,賦予動作以新含義。
2、揭示人物心理活動。3、可以點題,把編導者的主管思想情感突出表現出來。 色彩分析
色彩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它不但可以顯示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而且可以暗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動和某些情感上的細微變化。
視聽語言分析思路
一、畫面
景別運動鏡頭取景角度快慢鏡頭光色
二、聲音
【關鍵詞】心理描寫 聯想 夢境 幻覺 直接描述 間接描寫 人物形象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5-0114-01
心理描寫就是寫人物的內心活動,表現人物在特定環境中的感觸、想法、情緒和意識。通過細致生動的心理描寫刻劃人物,能更好地展示人物在對話和行動時心理上的具體特點和具體過程,揭示人物對話和行動的思想依據,透視人物的精神世界。心理描寫是刻劃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表現主題的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
心理描寫經常運用哪些具體方法?各種方法都有什么作用?本文就此淺談幾點。
一 運用聯想
由于某人某事或某種環境的觸發,人們常常會產生聯想,包括對往事的回憶和對未來的期待。這種聯想是人們在特定環境下引起的心理反應。描寫人物的聯想,從縱向和橫向上透視人物的內心,能擴大心理活動的容量,給讀者以人物心理上的縱深感。另外,人物聯想什么而不聯想別的,回憶此而不是彼,想象未來是這而不是那,便于顯示人物的個性特征。
《最后一課》里小弗朗士上習字課時,“屋頂上鴿子咕咕咕咕的低聲叫著,我心里想:‘他們該不會強迫這些鴿子也用德國語唱歌吧?’”這段心理描寫不僅符合小孩子的心理特點,而且也符合平時貪玩的小弗朗士的個性。只有小弗朗士那樣的孩子,才會由鴿子的叫聲聯想到侵略者強迫學習德國語的罪行,它充滿著小弗朗士對侵略者的辛辣諷刺和強烈憎恨。
二 描寫夢境
夢境雖說不是人物清醒或者自覺的心理活動,但它總是與人物在特定環境下的思想活動有著必然的聯系。夢境是心理活動的一種曲折的形象的反映。王朝聞說得好:“夢是心理的形象化了的反映……不論它的狀況怎樣復雜、新奇以至怪誕,它和人物的性格及其處境常常是有密切關系的,它是和人在一定時期的認識、情感、意志有密切聯系的。”(《談人物的心理描寫》)夢境描寫往往用來袒露人物心靈深處的向往、悸動、隱秘等,所以它表現的人物心理和揭示的人物性格往往非常深刻。
《阿Q正傳》第七章中描述阿Q的“革命”夢,極其深刻、形象地表現了有革命要求但還沒有覺醒的阿Q所理解的革命,反映了孤苦伶仃、生活里充滿屈辱和痛苦的小人物想反抗、報復、擺脫自己的處境而又找不到正確途徑的復雜的心理狀態。
三 描寫幻覺
幻覺像夢境一樣,是心理活動的特殊形式。幻覺像影子,順著影子總能找到投下影子的物體;透過幻覺,就能體會到人物心靈深處的追求、思念、憂慮等。幻覺是心理活動的折射。
“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朱自清《背影》)這里的幻覺描寫,把作者的思念之情抒發得淋漓盡致。
四 描寫內心獨白
內心獨白往往用來描寫激烈的內心沖突或者感情變化幅度較大的心理活動。它的特點是直抒胸臆,把思想感情表現得如潮水般奔涌,使讀者和作品的主人公產生強烈的共鳴。
例如在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那段著名的“生存還是毀滅”的內心獨白,是他對于“生”和“死”的思考,表現了他內心的困惑,極具哲理性,能深深打動讀者。
五 一般的直接描述
直接描述心理活動,是心理描寫普遍運用的方法。
《林黛玉進賈府》中待到拜見王夫人,黛玉發現“王夫人卻坐在西邊下首”,她“見黛玉來了,便往東讓。黛玉心中料定這是賈政之位。因見挨炕一溜三張椅子上,……黛玉便向椅上坐了。”按理說,黛玉遠來是客,便是坐了東邊上首賈政的座位亦不為越,但黛玉仍沒有坐,而是坐在炕下的椅子上,因為她不想貽人口實,惹出是非。“料定”便極其細膩地表現了她“處處留心,時時在意”的心理。
直接描寫內心活動,就像用一把犀利的解剖刀去剖析人物的內心,自由靈活,便于多角度地展開,能描述出人物細微的感情波瀾和復雜的心理變化過程。
六 間接心理描寫
有時還借助對人物的神情、動作、語言的描寫,借助環境描寫來著意烘托、透露人物的心理,這就是間接描寫。
間接描寫跟人物動作、神情、語言和環境等描寫配合運用,互為補充、互相映襯而筆墨簡省。間接心理描寫運用得好,能更含蓄、更傳神、更生動地表現人物的內心活動。
關鍵詞:簡愛;呼嘯山莊;單一敘事;雙重敘事
《簡愛》和《呼嘯山莊》作為世界文學的長篇巨著,都是英國十九世紀批判現實主義思潮較為代表性的作品。更為值得注意的是,兩部作品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和艾米莉·勃朗特是一對姐妹。兩部作品有相同點也有異同點,本文試圖從敘事學的角度來分析不同的敘事角度對于描寫人物性格的差異。
《簡愛》和《呼嘯山莊》都是從第一人稱敘事的角度來寫作的。《呼嘯山莊》的敘事手法很復雜,有插敘、倒敘等手法,但從第一人稱敘述的角度來看,《呼嘯山莊》采用的是雙重敘事者敘事的手法,即兩個人講述故事。《簡愛》采用的是單一敘事者的敘事方法,即一個人講述故事的方法。我們來分析不同的敘事手法對人物性格的描述有什么區別。
《簡愛》旨在塑造一個出生低微、生活道路曲折,卻始終堅持維護獨立人格、追求個性自由、主張人生平等、不向人生低頭的堅強女性。作者突出描寫簡愛追求平等自由的人格,通過描寫“我”活動范圍內的人物和事件,讓讀者清楚地掌握了事情發展的線索,了解簡愛的所思所想,以及作者強烈的要求男女平等的愿望。《呼嘯山莊》通過三十多年的時間跨度,敘述了恩肖和林敦兩家兩代人的感情糾葛,這樣一個錯綜復雜、驚心動魄的故事。希斯克利夫從一個孤兒,到后來成為呼嘯山莊和畫眉山莊的主人,性格是很復雜的。通過房客和女管家的敘事的敘述,我們從不同方面了解到希斯克利夫的愛恨情仇。
從人物塑造方面來分析,《簡愛》通過一個敘事者第一人稱的敘述方法,更加直觀的了解了人物的性格,人物的所思所想,更加成功的塑造了資產階級女性簡愛的生動形象,表現了她對于自由獨立與愛情的勇敢追求。我們以羅伯斯特為例,分析單一敘事的人物形象。
簡愛第一次見羅伯斯特先生的時候,他身穿一件帶皮領的騎馬披風,臉色黝黑,面目寬大,此刻他的眼鏡和緊皺的眉毛顯得慍怒而嚴厲。他已過了青春期,但尚未到中年,大約三十五歲左右。我并不害怕他,也不覺得尷尬。如果他是個漂亮的年輕紳士,如果他微笑著滿口稱謝地拒絕我的幫助,我就會掉頭不顧,自管走開。
大火過后見到的羅伯斯特先生:他看起來還像以前一樣強壯,體態依然直挺,頭發仍然烏黑,容貌也沒有什么改變。但我從他臉上看出了一種變化:他顯得絕望而沉思,仿佛是一只受了虐待、關在籠中的野獸或鳥兒。在他陰郁悲傷時,去接近他是危險的。
我們了解的羅伯斯特先生,都是通過第一人稱“我”來傳達的,他的漂亮以及大火過后的絕望,都是通過“我”來表達的。通過第一人稱的敘事,我們只能通過簡愛的敘述來了解羅伯斯特先生,這也使讀者對羅伯斯特先生的印象略顯單一。
《簡愛》的敘述方法屬于平鋪直敘、原原本本的道清事情的發展線索,從幼年到登入社會大舞臺,再到遇見羅伯斯特,與他相愛,再到發生婚變,到后來伯莎的出現,直到小說的簡出走,在遇見圣約翰一家之后,經過自然神奇的召喚,簡最終回到了羅伯斯特的身邊。整個小說的直線式敘述,讓讀者充分了解到主人公性格的真實、豐富以及清晰發展過程。
《呼嘯山莊》通過雙重敘事者第一人稱的敘事方法,是以房客和管家的角度來觀察各個主人公的性格、行為,比較客觀,不僅可以讓讀者看到他們是什么樣的人,而且可以給讀者很大的想象的空間,來思考希斯克利夫、凱瑟琳、埃德加他們到底是什么樣的人。希斯克利夫愛恨交織,性格分裂,他幼年所受的壓迫全部變成了報復,他報復新德雷、埃德加,最終成為了呼嘯山莊和畫眉山莊的主人,但最終絕食而死。我們以希斯克利夫為例,來分析雙重敘事描寫人物性格的獨特之處。
在房客第一次見希斯克利夫,他是這樣的:在外貌上他象一個黑皮膚的吉普賽人,在衣著與風度上他又像個紳士——也就是,像鄉紳那樣的紳士;也許有點邋遢,可是懶拖拖的并不難看,因為他有一個挺拔、漂亮的身材;而且有點郁郁不樂的樣子。可能有人會懷疑,他因某種程度的缺乏教養而傲慢無禮;我內心深處卻產生了同情之感,認為他并不是這類人。我直覺地知道他的冷淡是由于矯揉造作——對互相表示親熱感到厭惡。他把愛和恨都掩蓋起來,至于被人愛或恨,他又認為是魯莽的事。
丁耐莉太太這樣說“他從小由我照顧,看著他長大,幾乎和他生活了一輩子,現在居然被他嚇成這樣。”“他是食尸鬼,還是吸血鬼呢?”“他從十三歲起,就過著自私自利的非基督教徒生活”。
通過房客和丁耐莉太太的敘事,我們看到了不一樣的希斯克利夫,房客眼中的希斯克利夫先生,是把愛和恨都隱藏起來的人。而丁耐莉太太的敘述,他是自私自利的吸血鬼。這樣,就引發了我們的思考,讓我們從希斯克利夫的語言、行為,以及他和凱瑟琳、伊莎貝拉的關系中,來思考他是把愛和恨都隱藏起來的人呢,還是純粹的自私自利的吸血鬼呢?希斯克利夫對凱瑟琳的愛刻骨銘心,對她的死悲痛欲絕,但同時他對新德雷卻如此殘忍,他占領了他的山莊,讓他悲慘的活在醉生夢死中;對哈里頓野人式的教育,奴仆式的摧殘,都是因為他嚴重的復仇心理;他為了報復埃德加,娶了伊莎貝爾,卻對她冷漠殘暴,傷害她,讓伊莎貝爾覺得他不是人:他不喜歡自己的兒子,也僅僅因為遺產,他為了報復忍受著。通過希斯克利夫這扭曲的愛與殘暴的恨,引發了我們對人性的思考,揭示了希斯克利夫的自私殘暴的性格。
《呼嘯山莊》在人物塑造方面,與簡愛相比,通過雙重敘事者敘事的方法,使人物形象更加的豐滿,更加的性格鮮明,通過房客與管家眼中的希斯克利夫,以及他們各種的看法,引發讀者深深的思考,使希斯克利夫栩栩如生的出現在讀者面前,人物形象性格豐滿。使讀者理解的希斯克利夫是不同于房客或者丁耐莉太太的描述的,每次小說的第一位敘述者洛克烏德先生引出了丁耐莉的敘述,而在丁耐莉的敘述告于段落之后,又會出現烏德先生自己的敘述。這種敘述模式,使得讀者時而置身于歷史中,時而置身于現實之中。這兩種聲音銜接的非常自然,讓讀者置身于小說的空間中,做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斷。丁耐莉只是客觀的描述,幾乎不摻雜自身的感彩。這種敘述方式,使作者隱藏起來,讓房客充當敘述者,可以增加小說的藝術效果。
《呼嘯山莊》的這種雙重交錯敘事的敘事手法從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比《簡愛》有了更多的獨立想象空間,一部作品給了讀者更多的思考,更多的想像,也就更加有意義。雙重交錯敘事比單一敘事更加的引人入勝,相比之下,《簡愛》這種一個敘事者的敘述方式,使我們局限于第一人稱的敘述,難以有更多的想象空間,略顯單薄。而《呼嘯山莊》的雙重敘事者交錯進行,造成懸念,吸引讀者不斷的往下讀,扣人心弦。《簡愛》和《呼嘯山莊》的作者受到社會背景、家庭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可是作品有很多相似,但是相異點更多。我們只是通過敘事者這一小的角度來分析人物性格的異同。這對于我們了解不同的敘事角度對于小說的構架的影響是很有意義的。
參考文獻:
[1]艾米莉·勃朗特,王惠君,王惠玲[譯].呼嘯山莊[M].伊犁人民出版社,2001.
[2]夏洛蒂·勃朗特,黃源深[譯].簡愛[M].譯林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