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童年的味道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交織著快樂與煩惱
面對同學深深的誤解
面對老師嚴厲的責怪
童年的味道甜甜的
紅紅的獎狀
金燦燦的獎杯
童年的味道熱辣辣的
我們絢麗的舞臺
童年記憶-冰棒的味道
記得小時候在天氣炎熱的夏天,經常會有一些騎著自行車進村賣冰棒的大哥。他們的自行車后面多半是用皮帶綁著一個裝滿冰棒的大木箱,一般到了村路口會大聲的吆喝:“賣冰棒嘍…”,村里的孩子同伴們聽到后顯得異常興奮,各自趕緊回家找父母給錢去買冰棒,有的父母不在家外出干活了,就趕緊跑去爺爺奶奶家…拿到錢的孩子們就像一陣風一樣來到村口大路的樹下興奮的買冰棒,當然大部分是5分錢一根的白水冰棒。有的冰棒前段加有綠豆、紅棗等之類就要1毛或者2毛,雪糕類的就要更貴了,對我來說這些都是奢侈不敢想象的,有白水冰棒就已經很知足了!……
在12歲那年夏天。家里農活都忙完的時候,我就跟母親說我想去街上批發冰棒賣。母親聽說后說了一堆理由:“沒有經驗、賣不出去、本錢都賺不會來……”,剛開始這些問題我確實沒有想過,聽了后有點退卻,但后來再我的堅持下,母親同意借本錢給我去批發冰棒賣。在拿到10元本錢后,我當時心里非常高興,馬上做起的準備工作,找了一個家里用水桶、小時候穿的不用的棉襖、棉花之類的(包住冰棒,使它不那么容易融化掉)。
那一天,終于批發到了20多根冰棒,有白水的、綠豆、紅棗的…當然,主要還是白水冰棒,因為沒有那么多錢,還要留一部分當找零錢。在烈日當空的中午,一個人提著桶子到各個村落叫喊著,連續走了幾個村子,效果很不好,只賣出幾根,心里很不好受。(當然叫喊賣的聲音一個很小,沒有多少人聽的見…),心里一直沮喪著,還有陣陣的不安(還有這么多沒有賣出去該怎么辦呢?等下回家不是被挨罵,或者要被取笑了?)內心無比的掙扎,不知不覺已經來到一條回家的小路上。小路旁邊都是稻田,有的還在插秧,這時候我心里想著:天氣這么熱,不知道他們要不要呢?于是我就大聲的喊了幾句:“賣冰棒嘍”。接下來的事情讓我萬萬沒有想到,固然旁邊插秧的人群里面有一個招收說道:“小伙子過來,你那還有多少冰棒,我這里有18個人都要一根?!蔽遗d奮的答應道,好,有的。數著數著剛剛好夠數,就這樣我把這些冰棒都賣完了?;氐郊抑?,我沒有特別高興的理由,因為要不是有路邊插秧的那些人,我現在…
這段童年記憶經歷,一直讓我難以忘懷…,不知道你們關于冰棒故事的童年記憶會是什么樣子呢?
為進一步推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省文明委決定2008年繼續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實事項目(以下簡稱“十件實事”)。為切實將實事項目落實到位,現就做好2008年“十件實事”通知如下:
一、提高認識,加強領導,及時貫徹部署
2008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是實施“十一五”規劃承上啟下的一年,是我省全面實施“創業富民、創新強省”總戰略的重要一年,也是改革開放30周年和奧運之年,這些都賦予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更高的要求和更新的內涵。各地、各部門要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全局,從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和諧文化、構建和諧社會的高度,從促進全省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全面發展的現實需要出發,進一步深化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的重要性認識,進一步深化對省委確定抓好“十件實事”必要性的認識,切實加強對這項工作的組織領導、協調指導和督促檢查。要緊密結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實際,及時研究部署,深入宣傳動員,切實保證“十件實事”順利實施。
二、注重實效,突出特色,精心組織實施
各地、各部門要始終堅持“三貼近”原則,從強化組織、保證經費入手,突出“優化未成年人成長環境、豐富未成年人文化產品、關注特殊未成年人群體”等工作重點,不斷創新工作方法載體,健全完善體制機制,保證實事項目落到實處。牽頭部門要切實履行職責,制定具體實施方案,明確實施步驟、工作進程和目標要求。責任單位要各司其職,發揮優勢,積極配合。各地要在認真配合做好“十件實事”的基礎上,因地制宜,精心設計各類富有地域特色的實事好事,力求工作有載體、有抓手、有特色、有影響、有成效。
三、明確責任,強化督查,形成工作合力
[論文摘要]中國古代歷來重視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優秀的傳統文化,用傳統的道德教育審視當前的未成年人感恩教育現狀,通過孝教育、尊師道、修身律己的傳統思想加強和提升當代未成年人感恩意識。
中華民族在經歷了幾千年的文化沉淀,根深蒂固的優良文化傳統依然是道德教育,重視道德教育,把道德教育作為一切社會活動的主要目的和行為方式?,F代漢語詞典解釋道德即是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道德的基本問題是利益問題,即個人利益與他人利益、社會利益的關系問題。在我國古代,所謂“德”就是對他人有利,這樣才稱得上是有道德。不僅在我國古代要求是如此,當代社會,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傳承優秀的傳統道德教育,與當代的社會現實相結合,作用于當前我國未成年人的感恩教育,把他們也培育為一個有道德的人。
一、中國傳統道德教育的內容
中國的重德傳統一直傳承下來,在整個封建社會,統治者都十分重視道德教育,各朝各代的教育政策都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西周國學就以“一日孝行,以享父母;二日友行,以尊賢良;三日順行,以事師長。為主要教育內容。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上,歷代的思想家都十分重視道德教育,最具典型代表的是孔子,其關于道德教育的內容是最為豐富和最具影響力的,道德教育的核心內容是“仁”的教育,“仁”是最高的道德原則,“仁”是“道”的具體體現,按照“仁”的要求去做,就是實踐了“道”,反之便是違背“道”。如何實現這個“仁”,孔子及其弟子在討論中得出,“仁”者“愛人”。因此,“愛人”無疑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內容。愛人是仁的基本含義,也是待人處事的前提。儒家另一思想家孟子提出“性善論”,“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論證了實施道德教育的可能性。他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也,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熱,泉之始達”。即人性中的這“四端”,故可以通過道德教育“擴而充之”,使之成為仁、義、禮、智四德。荀子特別重視道德教育和道德修養,荀子從“性惡說”的思想角度出發,論證道德教育的重要性,道德教育的作用就在于要“化性起偽”,重視對學生的道德知識教育的培養,主張通過個人的主觀努力和客觀的環境加強對道德教育的認識和學習。西漢的董仲舒也比較重視道德教育,他把德治提到至高無上的地位,認為道德教育在培養人才、發展人性、社會教化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并要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董仲舒的道德教育思想對中國的德育思想的發展起到深遠的影響。宋代的教育家朱熹,繼承和發展了儒家學派重視道德教育的思想,提出了學校教育必須堅持把道德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學生有了較高的道德修養,才能發揮其作用,對社會和國家有用。朱熹認為道德教育應該從兩個方面發展,即“存天理,滅人欲”,讓學生懂得道理,自覺行動,遵循社會道德規范。中國古代的思想家就道德教育有很多的闡述,對后世有很深的影響和作用,尤其在當前未成年人道德滑坡、感恩意識淡薄嚴重的社會,我們應當借鑒古代道德教育的精髓,加強和提升當前未成年人的感恩教育。
二、當前未成年感恩教育的現狀簡述
《現代漢語詞典》把“感恩”界定為:“對別人所給的幫助表示感激”。對感恩教育主要的解釋為:“感恩教育是教育者運用一定的教育方法與手段,通過一定的感恩教育內容對受教育者實施的識恩、知恩、感恩、報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它的本質是一種以情動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種以德報德的道德教育,也是一種以人性喚起人性的人性教育。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價值觀的轉變等導致未成年的道德品質出現很多問題,尤其我國現在的未成年多是獨生子女,大多只懂得享受,缺乏自覺的道德修養,從而養成自私、冷漠、忘恩等性格。未成年的種種不良表現正是由于感恩品質缺失,具體表現首先在家庭中,他們對父母的不孝順,叛逆父母,社會中多有未成年人為了上網玩游戲與父母發生爭執而離家出走,也常和父母頂嘴,甚者有揮刀拭母等事件的發生。我們從古代傳統的道德教育中首先學到一點就是孝,對父母的孝,對長者的孝。父母帶給我們生命,傾其所有培育我們,報答父母的恩情是我們必須履行的義務,而在當前的現實社會中,尤其是未成年這種意識越來越淡漠,甚至在調查中發現很多的未成年人認為這種恩情是理所應當自己該獲得的。其二表現為在校對老師的不尊敬??鬃釉?“弟子入則孝,出則梯”,即在家里要孝順父母,在學校里,要尊敬師長。尊師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之一,俗話說:“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當前很多的中小學生已經淡忘了這一古訓,缺失了對老師的這份感恩之情,表現為路上碰見老師就當不認識,橫沖之;課堂上全無敬和尊,不認真聽講,和老師頂嘴,也有當面辱罵老師等現象發生。其三,個人的修養不夠,在社會中則表現為沒有責任心和道德感。很多未成年人是獨生子女,他們缺少寬容和分享的心態,往往在處事中表現較為狹隘,不懂得體恤別人的辛勞以及珍惜其勞動成果,唯我獨尊,不懂得感恩社會、感恩父母、感恩教師給予他們的一切。
當前未成年人正值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時候,加上社會上的種種不良的行為的影響,不加以正確的疏導和灌輸,未成年人很容易走向歧途,導致形成感恩缺失現象。在造成未成年人感恩意識缺乏的種種主客觀原因中,當今社會對中國傳統的道德教育的摒棄也是主要原因之一,我們應該重拾古代道德教育的精華,從而指導當前未成年人的感恩教育,認識感恩教育對他們的重要性。 三、以傳統的孝道教育為主線,加強未成年的感恩意識
中國古代歷來重視孝的教育,把“孝”放在教學首位,認為“百善孝為先”?!缎⒔洝分杏小靶⒄叩轮尽敝Z,是說孝敬父母是一切社會道德的根本。川所謂孝梯,是指孝順父母和敬愛兄長。[8](P32,孔子認為孝梯是根本的道德規范,“為仁之本”,孔子把“敬”作為孝的主要內容,即尊敬父母是很重要的,看的比養還重要,只有把尊敬和供養想結合的行為,才能稱之為孝??鬃拥摹靶ⅰ边€要求子女在做人行事上嚴格要求自己,品德高尚,這樣父母才能對子女放心。子女之所以要孝敬父母,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人們應當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父母辛苦養大兒女,最希望的也是兒女能知恩圖報,善待父母。故常說:“人之行,莫大于孝”,這是“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墨子認為孝,就是利親也,為人子必孝,把父母的事要作為自己分內的事而又有能力為父母謀利益,這是墨子對君子提出的孝的要求。《孝經》中認為孝有五等之孝,庶民之孝則是“謹慎節用,以養父母”,要求敬養父母。北魏孝文帝時主張孝治,通過獎用孝梯,推動人們崇敬踐行孝道,要敬老并嚴懲不孝。因此漢以孝而治天下。中國傳統文化是重視倫理道德的文化,也以孝梯教育為家庭和學校的主要教育。對于當代的未成年人,加強未成年人的感恩教育,從傳統的孝教育出發從小培養青年的孝心,要養成孝敬父母,尊敬長輩的良好品質,做一個有孝、知恩、有義的青年人。未成年人現在進行孝教育,從身邊的家人做起,孝敬父母,才能讓其漸漸學會照顧他人,關心別人,學會以感恩的心態對待身邊的人和物,最終成為一個有道德修養的人。
四、繼承傳統的尊師道精神,提升未成年的感思教育
中國古代教育重視尊師道精神,這在《學記》中就能體現,尊師是其主要特點,認為社會上的每一個人都要由教師來嚴格教育,“師嚴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學?!痹谙惹刂T子中,荀子是最為提倡尊師的,“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笨梢娷髯訉煹牡匚慌c天地先祖相比,與君師并稱,并把尊師與否與國家的衰亡相聯系,提倡國家要重視教育,社會上要尊敬教師。在教學中,荀子更是強調學生對老師的尊敬,“言而不稱師,謂之畔,教而不稱師,謂之倍”。戰國末期產生的雜家的尊師思想也有著重要的意義,“師尊則言信矣,道論矣”。教師教育人,培養人的作用很重要,能夠影響國家的命運和社會的發展,學生應該做到“事師之猶事父”,“說義必稱師以論道,聽從必盡力以光明。”《師說》是唐代著名的教育家韓愈論師道的主要的著作,認為“人非生而知之者”,“學者必有師”,認為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傳道、授業、解惑,因此要尊敬教師,即“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教師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和學問,學生應該認真的聽從教師的教誨,才能學有所長。古代尚且如此,今天的學生更應該傳承這種尊師的思想,尤其是未成年,從小就應學習古戎的尊師教育,認識到教師對我們學習的重要性,教師傾之心血給學生傳授其所知之事,相應的學生要懷有感恩情懷,尊重教師的勞動成果,知教師的辛苦,尊敬老師。
五、通過修身律己強調未成年的感恩教育
一、 教學理念探討
1、弱化專業劃分界限
由于長期接受傳統的基礎教育,學生及家長在高考填報志愿時,對于專業的選擇普遍存在盲目的現象,而這種盲目選擇的結果,使得許多學生選擇了自己不喜歡或者不適合的專業,從而影響了大學的學習與就業。而通識教育沒有專業的硬性劃分,它提供的選擇是多樣化的。而學生們通過多樣化的選擇,得到了自由的、順其自然的成長,可以說,通識教育是一種人文教育,真正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價值觀。近年來,國內不少大學紛紛大膽革新,試圖改變傳統高校過分強調專業化的傾向,在本??齐A段推行通識教育。這一改革切中了中國高等教育的弊端,符合國際教育的潮流,適應我國的經濟與社會發展環境,具有深遠的意義。
2、重視“育”而非“教”
傳統教學模式下,老師講授的知識理論性較強,和實際應用有一定的差距,所以才會出現畢業生“回爐”現象。這種以教師的“教”為出發點來構建的課程內容和教學環節,對學生的技能掌握和能力提升所起到的作用是寥寥的。因此,IT類基礎課程應該重點培養學生利用計算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管理信息化的思想,在教授IT相關理論體系的同時,給學生提供大量的實踐機會,以提高學生將知識轉化成能力的速度和比例。
3、對學生實行立體式培養
課堂教學與學生自身的發展應該是點、線、面的關系。站在課程的角度講,每堂課的課程目標是點,由這些點連成的線構成本門課的培養目標,學生所選的多門不同種類的課程又構成支撐其發展的多個層面。站在課堂的角度,一堂課45分鐘又可以劃分為多個關鍵點,這些關鍵點可以是教師的知識點講授,可以是教師的操作示范,可以是教師對學生的啟發引導,又可以是學生的思考歸納或融會貫通,可以是學生的自主練習,還可以是學生的批判或創新性思維等等多種“教”與“學”的形式,這些按不同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來劃分的點,構成了學生不同方面的能力發展主線,由不同方面的能力主線又形成了學生的多面發展。因此,90分鐘的課堂不僅要有知識理論的教學目標,應用技能方面的教學目標,更應該有多方面能力培養的教學目標,以及完成這些目標的多種教學形式和方法。
4、多元化的學生評價體系
哈佛大學的哈羅德教授認為,每個人都擁有語言文字智能、數學邏輯智能、視覺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音樂智能、人際關系智能、自我認知智能、內省智能等八種智能,或者更多。這些智能互相獨立,往往體現出此強彼弱,此弱彼強的現象,不同的專業或職業,要求的智能種類不同。由此看來,以高考分數高低來劃分人才檔次的做法是十分不科學的。多元化的學生評價體系,不僅要制定科學且行之有效的考核方式,更要有多維度的學生評分規則。
二.教學策略探討
1、上好第一堂課
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外界信息輸入大腦時的順序,在決定認知效果的作用上是不容忽視的,其中最先輸入的信息作用最大,這被稱為首因效應。如果教師將“首因效應”用在教學中,勢必對教學效果產生積極的影響。因此,上好第一堂課很重要。筆者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總結,第一堂課包含但不局限于以下幾個主題:信息化技術對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影響,大學期間學生要學習的IT類課程信息,本課程的課程特點、學習方法和現實應用等。讓學生對所學課程有清晰的認識和自己的理解。讓學生清楚所學課程的特點和應用背景后,還要明確本課程與其它課程之間的聯系。向同學們介紹培養方案中所有的IT課程,旨在讓學生了解先修課程和后序課程之間的聯系,建立概念上的知識體系。
2、培養綜合運行知識的能力
即使不知道根據德國專家艾賓浩斯發現的遺忘曲線,我們也會發現剛學過的東西如何不及時和反復使用,很快就會遺忘。原因很簡單,沒有學以致用,不能融會貫通。因此,IT類課程在“項目驅動式”的教學方法中,可以開發一些有針對性的實驗項目,旨在反映當前課程與先修課程和后序課程之間的聯系,以及與其專業知識結構的結合。有課程與課程之間的無縫對接,讓學生對所學知識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應用,從而提高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3、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對于學生來說,不管是現在的學習中,還是未來的工作上,都會遇到難題。在當今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通過IT技術查閱資料來解決問題是很多人都會選擇的方式。因此,如何快速有效地查閱資料是解決問題的重要方法之一。但是,大多數學生長期以來形成的習慣是有問題找老師,老師不給答案就默默放棄該問題。這種被動學習的壞習慣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就業和從業。所以,教師在課堂應有意培養學生動手查閱資料,主動解決問題的能力。
4、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通過老師和學生的溝通交流所傳遞的態度、情感,使學生獲良性的心理感受,從而認同和肯定自己,這是個復雜的心理過程。但有筆者認為有一點很有必要:適當地給學生施加學習的壓力。IT類的很多課程考核方式都采用小組或個人項目考核,當學生在老師的要求下,不得不放棄課外時間的娛樂活動而主動學習,完成原本認為自己不可能完成的項目。在這個過程中,不僅鍛煉了學生與他人交流合作、查閱資料、解決問題、綜合運用知識等各方面的能力,還能從自己付出的辛苦和努力中獲得成就感,成就感才是自信心的源泉。
5、大力改革考核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