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提綱挈領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新課改 “三疑三探”教學模式 高中英語閱讀 實驗研究
一、前言
當前,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傳統的教育教學方式隨之得到了一定的改變,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教學理念深入人心,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學習方式得到廣大教育者的推崇。在這改革的浪潮中,高中英語教學同樣也在經受著改革的洗禮,如何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增添英語教學的生機與活力成為教師們思索的難題。
“三疑三探”教學模式是河南省西峽第一高級中學廣大教師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一種良性教學模式,“三疑三探”教學模式,是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四個環節,即設疑自探一一解疑合探――質疑再探一一運用拓展。該教學模式重點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讓每一位學生在積極創新的氛圍中主動學習、樂于學習,讓學生真正在教育中體會到生命的價值和創新的快樂。十多年來,“三疑三探”教學模式在西峽部分學校得到應用實施,并取得了優異成績。而最近,在河北省張家口市涿鹿縣教育局長強制實施“三疑三探”教學模式被“下課”的風波后,“三疑三探”教學模式的有效性招到了相應的非議和質疑。古人云:“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積,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水土異也。” 任何一種“教學模式”都不是萬能鑰匙,沒有放之四海皆準的“教學模式”。教學離開實際學情,不管三七二十一地拿來主義,是絕對不合適的。
榱思絳深化高中英語閱讀教學改革,為學生創設自主、合作、探究的英語學習環境,本研究擬將“三疑三探”教學模式應用到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結合本地學校實際學情,研究擬通過實驗法、觀察法、問卷調查法、反饋問卷及訪談法等研究方法考察高中英語“三疑三探” 閱讀教學模式實施的有效性,為該模式在教學實踐中的應用和推廣提供理論支持和實證依據。
二、研究設計
1.研究對象。本研究從江西省贛州市南康區某高中一年級選取兩個平行班級(29班、30班)作為實驗主體,其中高一29班作為實驗控制班級,高一30班作為實驗對照班級,兩個班級入學的時候人數都是61人,學生的英語水平相當。兩個班在男女比例,課堂紀律,學習成績等方面都比較接近。兩個班由同一位教師上課,他們的英語課課時、教學進度、所使用的教材都是一致的。
2.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結合的方法進行,定量研究包括一系列以測試為基礎、以結果為目標的實驗,以確定“三疑三探”教學模式對學習者英語語言水平、學習者個人情感因素及學習技能的影響作用;定性研究包含對“三疑三探”教學模式的教學環境和過程的研究,將以課堂教學研究為基礎、以教學過程考察為目標,通過問卷調查、訪談和質化分析,分析學生學習興趣和技能等方面的改變情況以及教師對“三疑三探”教學模式的感受,從而對高中英語“三疑三探”閱讀教學模式實施的有效性得到深層了解。
3.教學案例與教學過程。本實驗研究從2016年3月開始,至2016年7月結束,持續16個教學周,經歷一個學期。整個實驗過程包括兩次考試,分別作為實驗前側和實驗后測,其中筆者將兩個班級第一次月考的閱讀部分作為前測。前后測成績滿分均為40分,試題結構完全相同,難度類似,兩個班在同一時間,統一參加考試。在兩個月的英語閱讀教學中,實驗班采取“三疑三探”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控制班采取正常的PWP模式教學,然后經過兩個月的學習,將該校高一年級期中考試的英語閱讀成績作為后測。最后研究者對實驗班和控制班的兩次測試成績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同時隨機選取部分學生接受有關教學模式的深度訪談,訪談圍繞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課堂組織等方面展開,以檢測高中英語“三疑三探”閱讀教學模式的有效性。
教學案例
現以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英語必修2 Unit3 Computers中的閱讀文本WHO AM I?為例,簡單說明如何在高中英語閱讀課中實施“三疑三探”教學模式。
I.創設情境,設疑自探。課堂上首先播放一首關于機器人的歌曲(NO.89757)導入閱讀話題,通過與學生進行相關話題的交流,為學生創設閱讀情境,為下一步學生自探做好準備。隨后向學生展示閱讀文本標題WHO AM I,引導學生提出問題(預設Q1: Who is the speaker? Q2: What might the text be about? )同時提供時間讓學生獨立思考、自學自探,教師巡視,了解學情。
II.生生互動、師生互動,解疑合探。學生自探后,在小組內交流自探結果。隨后邀請學生分享討論結果,其中學困生進行展示,中等生及時補充,優等生做出相應評價。與閱讀文本進行初步對話后,教師通過活動再激發學生思考,補充相關問題,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深度解讀。(預設Q1: Who was my father? Q2: How did I develop?)
III.步步深入,質疑再探。學生基本完成閱讀技能訓練及主要學習任務后,教師鼓勵各個學生針對文本的內容,嘗試提出新的、更深層次的思考問題,帶動大家一起深入探究。
(預設What will the computer look like in the future?)
IV.知識升華,運用拓展。教師根據閱讀文本內容,將知識與學生實際生活相聯系,分小組討論問題,Q1:Can you make a list of the uses of computers in our daily life? Q2:Do you think it is possible to live without computers? Why? 以此,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逐步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從而使學生享受學習的樂趣,疑得精彩,探得明白,學得自在。最后針對本課所學知識,教師和學生分別編擬一些基礎性習題或拓展性習題,讓全體學生訓練運用。在此基礎上予以反思和歸納。
三、結果分析
1.前后測成績結果。本研究使用社會科學統計軟件SPSS20. 0對所收集到的數據進行統計,使用獨立樣本的t檢驗雙側檢驗比較實驗班和控制班之間的前、后測差異。結果如下:
表3-1
班級 N 均值 標準差 均值的標準誤
成績 29 61 26.0000 3.74166 .47907
30 61 26.0328 4.20304 .53814
表3-1呈現了前測中實驗班和控制班的信息。實驗班共61人,學生的閱讀理解平均分為26.0000;控制班共61人,學生的閱讀理解平均分為26.0328。兩個班成績的標準差分別為3.74166和4.20304,說明兩個班的學生水平分布相差不大。
表3-2
方差方程的 Levene 檢驗 均值方程的 t 檢驗
F Sig. t df Sig.(雙側) 均值差值 標準誤差值
成績 .903 .344 -.046 120 .964 -.03279 .72049
-.046 118.413 .964 -.03279 .72049
由表3-2可以看出,實驗班和控制班的閱讀理解的前測成績在統計學上不存在顯著的差異(p>0.05),這說明這兩個班在實驗前的初始條件是相同的。因此,實驗班和控制班具有可比性。
表3-3
班級 N 均值 標準差 均值的標準誤
成績 29 61 31.4754 4.06451 .52041
30 61 27.4098 3.48988 .44683
表3-3呈現了后測中實驗班和控制班的信息。實驗班學生人數為61人,平均分31.4754分;控制班為61人,平均分27.4098分。相比前測成績,實驗班有較明顯的進步,而控制班則進步不大。
表3-4
方差方程的 Levene 檢驗 均值方程的 t 檢驗
F Sig. t df Sig.(雙側) 均值差值 標準誤差值
成績 2.352 .128 5.927 120 .000 4.06557 .68592
5.927 117.316 .000 4.06557 .68592
如表3-4所示:實驗班和控制班之間英語水平的得分均值存在顯著差異(p
2.反饋問卷及訪談結果。實驗結束后,研究者在實驗班發放了在高中英語“三疑三探”閱讀教學模式實施效果調查問卷,同時,從實驗班隨機抽取了5位同學進行訪談,圍繞“對實驗模式和實施情況的滿意程度、實驗能否促進英語閱讀學習興趣以及學習自主性”設計了四個問題:(1)你是否喜歡教師現采用的教學方式?(2)你認為這種教學方式能否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積極性?(3)你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是否有所收獲?(4)對現采用的教學方式有什么看法和建議?整個訪談過程的氛圍友好融洽,從而能夠真實的得到受訪者想法的反饋。
從反饋問卷結果來看,學生對“三疑三探”教學模式在閱讀課上的應用滿意度較高。72%的學生對“三疑三探”閱讀教學課的評價是“非常喜歡”,26%的學生表示“喜歡”。84%的學生比較喜歡的課堂形式“提出問題,討論問題,歸納結論”和“小組學習”。這與訪談結果一致:訪談中,學生普遍認為在新的教學模式下他們能夠真正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可以獲得老師或同學及時的幫助,與老師和同學有更多的交流機會,課堂活動形式多樣,學習內容豐富有趣,課堂氣氛活躍。
對合作探究學習開展情況,68%的學生認為大家能持續交流,小組討論過程很少冷場,組員間能互幫互助共同完成任務,有2受訪學生反映小組活動有時會由少數學生支配,也有1受訪學生認為小組活動可能會受個別同學的影響而達不到應有的效果,比如有些學生不愿意參與討論甚至有些同學會講許多與討論無關的話題等。但是大部分學生認為,小組活動有利于他們鞏固和練習學習到的知識,通過小組活動自己有較大的收獲。
同時,受訪學生也對該教學模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議,3名受訪學生反映小組評價和組內評價的標準還不完善,需要進一步明確。2名受訪學生建議課堂活動再多一點,最好能給他們留出充分的時間思考和討論。
通過以上反饋問卷結果和訪談內容可以看出,大部分學生認可“三疑三探”閱讀教學模式,該模式能給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幫助學生提高閱讀興趣,掌握閱讀技巧,有利于學生形成團隊意識和合作精神,在閱讀課中有較大的收獲。
四、啟示與建議
當前,基礎教育改革、課程改革、教學改革之路不斷深化,要求改革走進課堂,師生從內心有著改革的欲望,學生養成勇于質疑、善于表達、認真傾聽、不斷反思的良好習慣。高中英語“三疑三探”閱讀教學模式強調在閱讀教學中以學生為中心,從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生活經驗和英語學習的興趣出發,倡導學生親自參與,積極體驗,在教師和學生一起合作探究、相互交流的學習過程中,逐步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然而,任何一種教學模式都不是萬能鑰匙,決不能完全的照搬照抄,因為各個學校之間可能會存在著差異,學生自身的知識背景與知識儲備也存在著差異。運用實踐教學模式必須結合本地的實際情況,找到教改模式與本地實際的最佳結合點。從校情、師情、生情各教學因素出發,長期不斷地積淀、研磨、創生,由內到外的生長、自下而上的生成符合自身發展的教學模式。
因此,“三疑三探”教學模式在高中英語閱讀的應用還需要持續不斷地實踐、完善和提升。古人講:“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方是進矣?!苯處熢诮虒W中應掀起學生思維的波瀾,使學生在不斷的設疑解疑中覺悟、成長,“三疑三探”教學模式在改革的浪潮中也要不斷地更新升級,從而更 好的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使英語閱讀課堂處處綻放著精彩之花。
參考文獻:
[1]郭霞.提綱挈領,量體裁衣――“三疑三探”教學模式的環節與對策[J].快樂閱讀,2016.5.
[2]廖寶娟,姚桂招.高中英語“三疑三探”教學模式的教育生態學解讀[J].現代教育,2015.10.
[3]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英語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英語1必修[M].人民教育出版,2007.01.
[4]王源帥.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支架式”教學模式的應用研究[D].山|師范大學,2014.6.
一、要簡明扼要提綱挈領
課堂上,是聽講與思考的過程,沒有時間也沒有必要記下所有的東西,應當詳略得當,提綱挈領。記好提綱,使得一部分內容學下來后,脈絡清楚,前后連貫,也便于課后根據提綱進行回憶、補充。
所謂詳略得當,就是課堂上以聽講和思考為主,簡明扼要把教師講的思路記下來,課本上敘述詳細或通過預習已掌握的知識點,可以簡明扼要記下來或一筆帶過。如果是自己理解比較困難的新的知識點,就要記錄詳細一些,對于特別經典的解釋,就要在提綱下作詳細的注解。有了好的提綱,我們在整理筆記時,就可以進行補充完善,有助于新知識的進一步消化、吸收。
二、要善于挖掘重點
所謂重點,就是每節課所必須掌握的新的知識點。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對一部分內容都要反復強調,板書或演示時又圈又點,以引起學生的注意,這就是學生筆記的重點。
每節課的開頭和結尾雖然內容不多,但萬萬不可忽視。數學知識每一節、每一章知識點都是環環相扣、緊緊相連,都是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講課的開頭,有的寥寥數語,卻言簡意駭,全盤托出重點,有的循循善誘,引經據典,引出重點。所以開頭時就能明確提綱,把握重點,記錄時就能有的放矢。結尾時話語不多,卻是這節內容精彩提煉和歸納。明確了重點,就可以有選擇性記錄或批注,避免了胡子眉毛一把抓。
三、要善于捕捉疑點
教材是綱,教材是本,教材內容高度濃縮,簡明扼要,教師授課過程中都要引經據典展開來講,學生在聽講與思考過程中必然遇到疑點,這是很正常的。善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是我們學習過程中的首要任務,是實現知識積累的途徑。
在教師講解過程中,對一些一時不能理解的方法、步驟等疑點,要善于捕捉,及時記下來,避免一閃而過,最終被遺忘。待補充完善記錄時或課后復習時,集中精力進行探索或請教。避免疑難問題積累過多,系統知識掉鏈,影響整體成績。
關鍵詞:提綱挈領;示范;啟發性;圖文并茂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4)08-0005
一、提綱挈領,再現重點
提綱類板書簡潔明了,將課文的重點呈現在黑板上,能讓學生非常直觀地感知文章的重難點及主要內容,實效性很強。此類板書是依據課文內容設計的。篇幅十分有限,只有提要鉤玄,要言不煩,才能做到“少而精”,才能更好地達成教學目標。
1. 緊扣教材
內容式板書以全面概括課文內容為主,便于學生全面理解課文內容。緊扣教材并非將文章內容照搬照抄,而是教師從教材中選出具有代表性的、最能體現中心的點睛之筆,盡量采用課文中出現的關鍵詞句。不求面面俱到,但求恰到好處,起“牽一發而動全身”之功效。當然,教師也可采用課外的詞句,但必須是在對文章內容理解后概括的,且要言之有理。
如,筆者教學《祖國,我終于回來了》這一課時,美國當局對錢學森的迫害就可以概括成三方面:誣陷、折磨、限制。板書就呈現為:
祖國,我終于回來了
迫害誣陷折磨限制
(“終于”也是本課題的題眼,以此可以看出回國不易及其回祖國的堅定信念”,所以用著重號標出)
2. 抓牢關鍵
3. 把握條理
語文教學雖無定法,但講究思路清晰,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需要整合自己的教學思路、學生的理解思路以及作者的寫作思路。因此,板書就要求有條理性,詞句的組合結構必須嚴謹。板書內容雖不多,但其間是有規律可循的,它們在內容上往往“藕斷絲連”。因此,板書要根據課文內容及邏輯關系,有效連接代表內容的詞句,而不是盲目追求形式。
4. 關注文體
板書設計要關注文體,要做到“因體制宜”。記敘文的板書要體現記敘文的主要素、線索以及人物的品質;議論文的板書有論點、論據、論證方法;而說明文的板書則一般要抓牢說明的中心,說明事物的特點、說明方法等;散文的板書要體現“形散而神不散”;詩的板書一般要概括出詩的意境和詩人的品質……即使是文體一樣的課文,倘若單元目標等定位不一樣,板書的設計也應靈活變動。
課堂中如有提綱挈領式的板書作憑借,教師就能更好地引領學生有條理地根據課文脈絡感覺全文,把握重點。
二、指導學法,啟發思考
1. 設疑啟發
教學本身是解決疑惑、獲取新知的過程。利用板書可以打開學生思路,啟發學生思考,更高效地達成教學目標。新授課文時,針對一些“有話可說”、“有疑待解”的課題,教師往往讓學生質疑課題。這時,教師可以根據課文內在的邏輯性和系統性設計問題式板書,并在課堂上努力解決好這些問題。
啟發性板書的呈現,就如同教師擺出一把學習知識的金鑰匙,可以幫助學生打開所學知識的大門,通過自身體驗,感悟,掌握知識。所以,板書中的每一個詞語乃至每一個標點、圖形,都是宜于啟發的,都能促使學生展開思路,產生聯想,從而加深對內容的理解與記憶。
這是虞大明老師教學《刷子李》時的板書,他讓孩子們根據課文內容在紅心中填一個詞語,而后又從這心理圖示中開始研討文章內容和寫法的一波三折。簡單的板書啟迪思考,蘊含無限。讓孩子在追蹤邏輯、層層推理中提升分析問題的能力。
2. 示范提升
板書的示范性體現在書寫上。認真地書寫板書可以對學生的書寫行為習慣進行教育和熏陶。因此,教師要做到字跡端正、版面整潔,避免錯別字、不規范字;講求書法藝術,將字寫大方、工整、美觀。不管何種類別的板書都要做到醒目、清晰。
從這則板書中,我們很清晰地了解到學習這則寓言的三個步驟:讀通――讀懂――美讀,這一步可以依托各種工具書完成;板書中也簡要地點出了重點字詞――“亡”、“牢”的意思;板書最下面一行,點出了寓言中蘊涵的大道理?!巴鲅颉币馕吨耙粋€人做錯了事”,“補牢”則代表著“要及時改正”。這樣的板書,可以幫助學生井然有序地學習。
三、構思獨特,理解多元
1. 化難為易,幫助理解
兩個臉譜,兩個箭頭,形象地再現了英子在掌聲前后的心理變化,掌聲是同學們給予的鼓勵與關心,它產生了神奇的魔力,改變了一個人的命運,學生在感悟課文內容的同時也懂得了“給予”的力量。
2. 增加趣味,刺激思維
水的多變,水怎么變,又怎么回到大地媽媽的懷抱,通過板書,學生一覽無余。箭頭的指示、圖示都明顯地解說了課文內容。這樣,圖文并茂、簡潔美觀的板書設計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樂趣,學生在生動形象的圖示中有效地吸收了知識。
3. 因課而異,服務內容
課文內容知識如果比較復雜,又具有多重性,教師可以采用表格類板書,這樣,學生會更容易看出知識間的聯系和異同點。為追求板書的整潔美觀,教師可以采用對稱型和自由型板書。對稱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中間以一條有形(或無形)的橫線(或豎線)為對稱軸,板書內容上下或左右對稱是單軸對稱;板書上下左右都對稱的是雙軸對稱;很多內容與符號都對稱的,“多而不亂”的是綜合對稱。自由型的板書內容自然成型,生動活潑,有渾然天成之美。張翼型、階梯型、折線型、雁行型都是常見的板書形式。
學生也普遍反映英文書面表達難,到底難在哪里?為此對學生進行測試調查,答卷錯誤進行了分析統計。結果發現學生在有關英語謂語的時態、語氣、動詞詞義辨析和句子結構方面的錯誤占到大約42%之多,拼寫單詞錯誤約占25%,名詞、代詞和冠詞類的錯誤占15%,借此和關連詞使用不當占8%左右,形容詞、副詞和其它方面錯誤占9%多點。評講后學生感到書面表達短文內容所用詞語和結構不難,很容易理解,就是當時自己想不起來,寫不好。結合統計分析結果及學生評講后的整體感受和部分外語程度上的學生進行了個別面對面的交談討論,發現學生英語書面表達的主要困難有:
1.漢語謂語無字形變化,而英語謂語變化多、時態、語態、語氣的語法概念和英語動詞變化之間的關系,寫作應用起來不明確不熟練,加之英漢在動詞億以上有差別,用英語寫作時就很容易出錯。顯然這是以漢語為母語,英語為第二語言學習的學生在謂語、動詞學習應用中出現的負遷移。有必要反其道而行之,加強英語謂語動詞變化的訓練以矯枉過正。
2.英語的句子結構義動詞為中心各有特定的搭配,學生在寫作時感到缺乏表達思想的語感。經常漢英詞對字硬譯的現象,加之英漢兩種語言在文化思維方面語言表達有相當的差異,也造成英語書面表達的一定困難。要培養學生英語表達的語感必須加強平時口頭和筆頭整句表達習慣的建立和聽力理解。
3.從生理和心理方面看,高中學生已相對成熟,而他們所能用的英語語言在英語的書面表達上就是想說的話很多,意思也很好,使用的語言形式卻詞不達意,錯誤百出,為此要盡可能使學生接觸大量和他們生理發展相適應的英語語言材料,以便于他們吸收豐富自己的英語知識。
4.書面表達單詞拼寫錯誤站了一定的比例,說明學生英語詞匯的記憶準確熟練程度不夠。有的學生反映說有的單詞很熟練,不知怎么回事書面表達時就寫錯了,看來從記憶單詞到筆頭運用還需要一個過程,這個過程是一個吸收理解記憶反復運用的慢功夫。以上學生英語書面表達中的錯誤和困難,提示了解決這一難題的可能途徑和方向。
一、滴水石穿
俗話說“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英語書面的表達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日之功,也不是一周兩日之功,必須從平時的課堂教學一點一滴抓起,持之以恒,滴水石穿,才有可能最后解決英語書面表達的難題。
具體做法是:1.課文的詞匯教學,不局限于照本宣章,而是結合英語的構詞,同義反義比較,名詞的可數與不可數詞義的區別,加強學生對英語詞形變化的理解,擴充他們的詞匯量,鼓勵他們口筆造句,借此培陽學生用完整句子表意的能力;2.課文的教學過程讀、寫、聽、說交替。一般聽說在先,讀寫在后。掌握更多的英語詞句表達方法;3.指導學生就課文內容進行長句短寫,短句詳寫的口筆頭練習,幫助學生熟練掌握英語中常用動詞句子的結構變化,單詞和復句的異同關鍵所在;4.有時結合課文,有時另外補充材料,采用各種形式指導學生改寫、縮寫或連詞完成短文或填詞完成短文。
二、提綱挈領
英語書面表達的綜合訓練要提綱挈領是相對省時有效的方法。尤其高三畢業班時間緊,復習量大,更是如此。這里的“綱”指的是教學大綱和考試綱要說明要求學生掌握的重要語法概念和書面表達各種不同文體及要求。這里的“領”是說表達訓練過程要先口頭訓練,后筆頭的寫作訓練,以寫通知為例,來說明一下如何進行總復習的寫作訓練:1.用投影儀打出同一內容的口頭通知和書面通知比較其格式和句式特點;2.讓學生口頭復述同一內容的兩種通知;3.教師提供另一內容通知的要求和必要的詞語;4.由學生準備個別發言,口頭表達通知要求盡可能用不同的英語句子結構和語序表達類似的內容;5.教師組織比較學生口頭表達中不同結構和語序的異同和效果;6.規定口頭和筆頭通知常用的各種開頭語;中間內容的動詞結構;結尾要求的套話和基本格式;7.布置口頭筆頭通知的書面練習;8.收回練習,及時批改,在課堂上交流學生寫的有特色或基本正確的通知;9.集體或個別復習通知的開頭、中間和結尾的常用句式。以上具體步驟是學生進行書面表達訓練時采用的基本程序,由此可大概看出書面表達是如何提綱挈領進行訓練的。
關鍵詞: 板書設計 教學實踐 英語閱讀課例
新課標下的初中英語閱讀教學注重培養學生閱讀的技能,傳授閱讀的策略,促使學生掌握基本的閱讀方法,從而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信息。在英語閱讀教學中,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越來越多的老師借用多媒體來豐富教學內容和課堂教學形式。然而多媒體也存在弊端:重難點一閃而過,學生缺少思考時間和空間,學習內容缺乏系統性。
在英語閱讀教學活動中,板書作為最基本的輔助手段,能更加直觀地呈現文章的思路和脈絡,將教學內容提綱挈領地表現出來,使每一課時的內容都形成一個完整體系,使學生的直覺思維得到良好的鍛煉,從而提高學生的記憶力和理解力,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
教師在合理使用多媒體的同時,如何設計板書才能增強閱讀教學的效果,有效實現課堂教學目標呢?
1.提綱式板書
提綱式板書將課文教材的知識結構或者內容提要用簡潔的語言分層次、系統化、概括性地呈現出來,從而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提綱式板書能有效訓練學生整體把握文章結構的能力和培養他們的概括能力,便于學生對教材內容及知識體系的理解和記憶,有利于他們理清文章思路,鞏固和復習所學知識,有利于他們閱讀能力的提高。
例如7B Unit5 Reading A:brave young man
What happened?(A building was on a fire.)
When it happened?(on 10th May)
Who was involved?(zhanghua,Mrs Sun)
Where(Mrs Sun’s house)
How did he save his neighbour?
What happened to him at last?
我用幾個疑問詞作為這篇文章的提綱,要求學生根據疑問詞的提示,找到相對應的答案,最后將答案重組,水到渠成地復現整篇文章。
2.對比式板書
對比式板書將具有明顯的相似(異)點或者可比性的內容以對比的方式在板書中呈現出來,以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培養學生的求同或求異思維。它要求教師善于找到英語文章中具有可比性的素材,將其呈現出來,從而起到鮮明的對照作用。以教材8B Unit 1 Reading為例,因為這篇文章涉及陽光鎮的過去和現在,我列出了如下圖表。
這種板書對比強烈,有利于指導學生將個體和整體、過去和現在在時間和空間上展開深層次的對比,有利于學生求異思維能力的提高。
3.線索式板書
線索式板書是結合教學內容的某種聯系,按照科學的線索,反映教學主要內容的板書形式。板書的線索可以分為縱向線索和橫向線索。縱向線索包括:時間、事情的發展過程線索等,而橫向線索則包括空間線索和事情(事物)的組成部分(方面)的線索。抓住縱向和橫向線索,學生就能很快找到相關事件,快速領會文章的主要內容,牢固記憶文章的一些細節,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復述課文,有利于學生學會學習。例如在教學9A Unit 5 Reading:“Hollywood’s all-time best —— Audrey Hepburn”一課時,我設計了下面的板書。
Time Erent
In 1929――――――――――
At a very young age―――――
In 1951――――――――――
Shortly after――――――――
In 1989――――――――――
In 1991――――――――――
In 1992――――――――――
In 1993――――――――――
本課借助時間表幫助學生了解奧黛麗赫本的一生,使學生理清文章的脈絡,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結構。
4.表格式板書
表格式板書把文章的重點或思路分門別類以表格的形式表現出來,條理清晰,概括性強,既全面又能突出重點,對鍛煉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有較大的示范作用。
例如,牛津8B Unit 3 “Online travel Reading”,我以表格的形式設計了下面的板書。
上述板書采用表格的方式,把頭緒繁多的課文內容轉化得簡單明了。條理清楚的板書,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
5.詞語式板書
詞語式板書,是教師在對課文內容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從中找出一些關鍵性、概括性的詞語或者總結出一些能準確反映講授內容的詞語,按次序地書寫在黑板上。
如7A Unit3 Reading“Getting ready for Halloween”
Para 1 Halloween
Para 2 A game called “trick or treat”
Para 3 How to dress up?
Para 4 How to make pumpkin lanterns?
Para 5 To have a party
這是一封書信,文章篇幅看似很長,學生較難掌握,但當把一些關鍵詞語板書后,這篇課文就很容易學,并且學生能很快地復述課文。詞語式板書體現了文章的整體結構,列出每個段落的中心詞,形成對篇章主題的完整概念。
除了以上板書之外,我們還可以結合英語語篇的特點從不同的角度,設計出多樣的板書,讓板書在英語閱讀教學過程中不斷完善,使學生在不斷生成中形成語感,從而提高英語閱讀課堂教學質量,使閱讀教學更精彩。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