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七年級下冊語文課本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農村;語文;綜合性學習
中圖分類號:G6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2)-10-0109-01
《語文課程標準》(試驗稿)指出:“語文綜合性學習主要體現為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薄熬C合性學習有利于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協作、勇于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闭Z文綜合性學習從根本上確立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方式。在教育較落后的農村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也熱熱鬧鬧地開展起來了。但是,由于條件的限制,因此出現了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存在著熱熱鬧鬧走過場的現象,沒能達到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目的和要求,甚至于某些主題無法開展。如果教師不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農村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地方教學資源,就會存在綜合性學習過程不完整的問題,針對這種情況,我在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中進行的一點實踐探索,寫出來與同仁們探討交流。
一、擴大綜合性學習主題空間
初中課本中,有的綜合性學習主題在操作上有重復之處,因此,有必要將課本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綜合性學習合并為一個主題開展,這樣會省時、有效。如八年級下冊有《背起行囊走四方》和《到民間采風去》兩次綜合性學習,它們具有上述特征,于是我將這兩個主題合并為《我愛我的家鄉》一個主題,將全班同學按居住村寨分成幾個小組,一個小組搜集當地的民風、民歌、民謠、笑話等;另一組調查當地農作物種植種類,家畜家禽的飼養情況。第三組負責調查當地各民族同胞的信仰、禁忌、婚嫁壽誕、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民俗特征。以上過程大致安排2—3周時間,然后各小組成員總結調查所得,再由組長執筆寫出專題報告,最后舉辦一個《我愛我的家鄉》主題成果展,這個展會,既有同學個人的獨自成果,又有同學們集體智慧結晶,達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目的。同樣《尋覓春天的足跡》與《古詩苑漫步》可以合并,《世界何時鑄劍為梨》和《讓世界充滿愛》可以合并。
二、豐富綜合性學習主題內容
語文綜合性學習是一門新型的課程,它的取材十分廣泛,學習主題隨處可覓。語文課本中的綜合性學習主題僅是給教師和學生的提示,有些主題本身就是學生的生活,是地方教學資源的組成部分,對于這些主題,我們應該按課本的安排組織學生實施,并在實施過程中豐富主題活動的內容。例如,七年級上冊《我愛我家》,這一主題的編排意圖在于讓學生從身邊的環境開展主題活動,我除了按教材的安排完成了寫作任務外,對主題進行了適當延伸:一是講故事,全班分成兩組,一組學生找出自己家里的老照片,詢問家長向同學們講講老照片的故事。一組同學拿來家里的珍品,向家人詢問它的來龍去脈,給同學們講講它的故事。二是體驗辛苦,主要讓同學們回家給自己的母親洗一次腳,看看母親腳的特點,然后想想自己都為母親做了什么,母親嘮叨是為什么。這樣延伸,豐富了主題內容,擴大了活動空間,易于創造成果,達到了表達、交流的目的。同樣應遵行的課本主題還有七年級上冊《這就是我》,七年級下冊:《成長的煩惱》,八年級下冊:《獻給母親的歌》等。
三、催生綜合性學習主題資源
課本中提到的有些綜合性學習活動在農村無法開展,如七年級上冊的《探索月球奧秘》《追尋人類起源》;七年級下冊的《戲曲大舞臺》《馬的世界》;八年級下冊的《世界何時鑄劍為梨》等,在無書、無網的農村初中是難以實現的,如果由老師代替又不能實現教材編寫的目的。在這種情況下,我就充分利用當地的教學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改變課本主題,,如將《戲曲大舞臺》改為《你歌我歌大家唱》,讓同學們到各村寨去收集山歌、民歌,并舉行山歌、民歌演唱會,體會原汁原味的民眾風采;將《探索月球的奧秘》改換成《大山里的神話》,讓學生收集本地的神話故事、地名由來,品味出家鄉的每一處地方都具有濃郁的神奇;將《追尋人類起源》改為《家族的變遷》,去追尋家族中的交叉歷史,如異姓通婚史,異族通婚史,異族繼承史(異族過繼兒子繼承財產)等,從而讓學生理解,我們中華五十六個民族的血管里都流動著對方的血液,五十六個民族一家親。再如,將《話說千古風流人物》改為《家鄉人物傳》,給家鄉歷史上的名人立傳,由于它們來自老百姓親口述說,學生更能從中發現歷史人物的閃光點,激發起他們愛祖國、愛家鄉的熱情。
四、開展形式多樣的綜合性學習教學方式
關鍵詞:教材;閱讀教學;講課文;教讀法
初中蘇教版教材中,魯迅作品分別散見于: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民俗風情”―《社戲》;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童年趣事”―《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小說之林”―《孔乙己》;九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學會讀書之感悟品味欣賞”―《故鄉》;九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學會讀書之迅速捕捉閱讀信息”―《藤野先生》;名著閱讀專題《朝花夕拾》等文章。
一、教材是課堂教學中溝通師生的橋梁,也是完成語文教學的憑證
葉圣陶于20世紀40年代在多篇文章指出:“知識不能憑空得到,習慣不能憑空養成,必須有所憑借,那憑借就是國文課本。” “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這個看似不再新穎的觀點在今日的語文教學中仍發揮著舉足輕重的指導和糾正作用,沖擊了死板的以教材為主的語文教學,強調了語文教學應該在利用教材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
這兩個看似矛盾的觀點是從不同的角度去看語文教材。閱讀教學中體現的則是“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的分歧。現行的語文閱讀教學提倡二者的統一,那何時教教材,何時用教材教呢?一個重要的前提是理解二者的不同目的,然后對選文有一定的理解和辨識,根據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的不同的教學目的設計閱讀教學。
王榮生在中外母語教材的比較研究中對語文教材的選文的功能作出鑒別,分為“定篇”“樣本”“例文”“用件”四種。“定篇”是指蘊含文學素養、文化素養的中外名篇,反映在教學策略層面是“講課文”,如《社戲》《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祝福》?!袄摹薄皹颖尽笔菫檎Z文知識服務的直觀性質的道具,如小說《孔乙己》。“用件”的作用不在于文章具體講了什么,而是讓學生以其為載體或者扶梯輔助其他語文學習的活動,如《拿來主義》。上述的四類在課程目標實施中即為“用教材教”,反映在教學策略層面就是“教讀法”。
二、教師教學標準的衡量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課程的基本理念”中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尤其是在大量的觀課、評課中,衡量的標準往往是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藝術。但實際上“教了什么”應當作為衡量教師教學活動的基本標準,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不是決定性的衡量標準。
講課文的對象是“定篇”,重在悟文品字,體會作者思想、情感。如分析《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首先要自我發問:在這篇課文中,最值得講的在哪里?從何處講起?在中學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固然要常教常新,但不能忽略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傳授,尤其是初中的教學,更應從基本的語言入手。單元標題“童年趣事”就給這篇文章解讀提供了一個符合教材編排邏輯的切入點:文章語言運用里體現出來的童心童趣?!捌渲兴坪醮_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墻根一帶,就有無限的趣味。”將具體的字詞句放回文本的具體語境中,去感受語言和文學。正是把這個文字描寫的明明不能稱作樂園的地方稱作樂園,才能進一步設疑,激發學生的興趣去挖掘文本,去體會童心童趣。
三、“講課文”和“教讀法”的區別
閱讀教學中的“講課文”和“教讀法”的區別在于對教材文本的認知和處理上。若是就單獨的課堂教學效果而言,講課文與教讀法是各有特色,不同的教師根據自身的素養和對語文教材的把握,將具體的方法應用于具體的課堂?!爸v課文”是在具體的文字分析中引導學生理解感受,在潛移默化中形成一定的閱讀思維和閱讀方法;“教讀法”則是教給學生正確的閱讀方法,使得學生能自我理解感受。若方法使用得當,效果自然各有千秋。
但語文教育的好壞不能以短期的精彩,而應以較長的一段時間內的實踐效果為標準。講課文和教讀法都要避免一個嚴重的問題,即主題先行。因而教師自身要處理好閱讀過程中的“言傳”和“意會”的關系。教師的“意會”是要準確地通過引導,將設置的問題“言傳”出來,幫助學生以主體的身份去感悟,然后達到自身的“意會”。教師的“言傳”只是一針見血的點撥,但正是從這一缸水折射出的一滴水,可以變成學生頭腦中的星星之火,在指導學生意會、再發言交流的過程中漸成燎原之勢,培養學生正確的閱讀習慣和較好的人文素養。
參考文獻:
[1]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編.葉圣陶教育論文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
[2]王榮生.聽王榮生教授評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關鍵詞:中學語文;生活德育理論;實踐研究
語文教學是將漢語言文化發揚光大的重要教學過程性載體,是幫助學生提高語文知識理解體驗能力以及滲透性本領的重要階段。盡管應試教育模式給中學語文教學方法帶來了部分壓制,但是生活作為情感、語言的依托,應當被教師充分融合到教學過程中,使得學生能夠充分理解語文課本中的內涵情感與思想,并在思想、品德上獲得逐步完善。
一、語文課堂生活化,教學體系融合德育
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曾經在教學研究過程中發現,語文教學是一項源于生活內容的教學,它是幫助孩子提升感性認識,以及深化語言情感的重要過程。語文教學工作者倘若始終貫徹知識點的死板教學套路,將會導致學生對語文學科失去學習探究興趣,在語言與情感素養的積淀上都無法達到較高的水準。語文教學切不可掉入死板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可以積極運用生活化的德育教學理念,讓語文課堂不僅給學生傳授語文知識點,還可以通過生活中的具體案例為載體,讓學生在情感素養上獲得鍛煉與提升。因此,教師要從生活本質出發,將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逐漸推向生活化,結合生活來在語文課堂上給學生提供更多的空間,同時推動學生由生活融入語文課堂,從語文課堂中品味生活。
比如,在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課文《貝殼》的教學過程中,該課文主要講解了作者席慕蓉在海邊撿到一顆貝殼繼而引發思考的故事,教師倘若只針對課文中的一些固定知識點進行傳授性教學必然會導致課堂氛圍的枯燥,教學效率仍然無法提高,因此我采取了生活化的教學思路,帶領學生分享自己在海邊撿貝殼的經歷,例如,我就給學生講解了在海邊撿貝殼,并進行分類區分的故事,讓學生能夠從生活經歷中得到一些感悟與體驗。在課文中,作者席慕蓉講到“比起貝殼里的生命來,我在這世間能停留的時間和空間是不是更長和更多一點呢?是不是也應該用我的能力來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細、更加一絲不茍呢”,針對這句我就“時間、空間、珍惜”的角度來帶領學生進行德育的培養,讓他們懂得時間的寶貴以及空間的有限性,使其能夠在接下來的學習和生活過程中保持執著與認真。
二、貫徹組合性課堂實踐策略,融合生活德育理念
正如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所說,語文教學的過程是與生活過程密切相關、不可分離的,因此教師要想將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德育理論充分運用到中學語文課堂中,就一定要積極踐行語文課堂組合性實踐思路,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領悟生活的細節,同時在情感、思想和道德上獲得部分體驗。語文課堂的教學時間是固定的,學生在既定課堂教學時間內無法掌握更多的語文知識和道德情感知識,因此,教師必須要將課本中所包含的內涵型知識有效延伸到課外環節中,通過組合性實踐模式來讓學生進一步獲得更多的學習體驗空間,將課堂與生活這兩大主題充分揉和到一起,提升語文課堂教學質量。
比如,在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七年級語文下冊第二單元課文《土地的誓言》的教學過程中,我就這篇課文的寫作背景與學生進行了充分的生活化討論。這篇課文是作者在后的十年漂流生活中所積淀情感的流露,為了讓學生從課文的只言片語中感受到作者內心深厚的情感,我組織學生進行抗日歷史的研究實踐活動,實踐內容主題以為主,研究當時關內東北人民的生活狀況,了解作者這一群體在當時所受到的壓迫,由此來逐漸深化學生內心當中的愛國情感,并讓他們能夠在新型生活化的研究思路中學習語文,領悟作者情感,并做到情感內化與道德修養的提升。
三、思維滲透與生活德育之雙重教學
對于中學生而言,他們需要不斷地鍛煉自身語文思維,這樣才能夠讓他們在面對各種題材與各種內容的課文時保持較好的積極性與變通性,尤其在運用生活德育理論時,讓學生能夠在德育思維的逐步滲透下理解課文中所包含的德育成果與情感內涵,實現思維滲透與生活德育之雙重教學的價值并發揮其教學作用。
比如,在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五單元課文《真正的英雄》的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從美國總統里根的講話中理解故事背景人物在理想烘托下的光輝榮耀,推動其理解德育中理想的含義,讓他們始終保持在德育發展的基準線上。
中學語文與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截然相反,針對中學生這一年齡階段與性格發展特點,教師應該注重生活德育理論的研究和運用,讓學生在新時期課堂中不僅學會更多的語文知識,還能
一.精心設計單元教學目標
目標教學有利于師生克服教與學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因此,我非常注重單元教學目標的設計,并把單元教學目標分解為小目標,然后再對單元所選的課文進行分析,初步確定由哪篇課文落實哪個小目標,力求從每篇課文的寫作特點出發,依據大綱和教材的要求找準一個突破點,把學生引入自己精心設計的思維軌道,這樣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七年級語文上冊第四單元四篇課文都是寫景狀物的佳作?!洞骸贰度龒{》《濟南的冬天》《夏》四篇作品寫盡人間的四季美景,春花秋月,夏云冬雪,讓人沉醉在如詩般的意境中。依據大綱和教材在編排體系上注意課文與生活的聯系這一特點,結合本單元的教學要求,我確定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如下:1.學會抓住特點寫景的方法和寫景的層次;2.理解和初步掌握用生動的語言表達觀察所得;3.學會觀察景物的特點并作簡單描述。
二.搞好單元課文的歸類比較
現行教材的編排體系一般將體裁相同或相似的課文組成單元,這就決定了單元中各篇課文具有一定的“共性”,而每篇課文又有其自身的特點,即“個性”。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的單元組合優勢,將單元中各篇課文的知識點和能力點融會貫通,使之渾然一體。
七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詩歌包括了古今各種體裁,形式多樣,共同之處是抒情,但又有其個性。從體裁來看,《木蘭詩》是民歌,《觀刈麥》是五言古詩,而《沁園春·雪》、《卜算子·詠梅》、《破陣子》是詞,《回延安》和《再別康橋》是現代詩,另外還有三首歌詞;從是否文人創作的角度看,《木蘭詩》是民間流傳,集體創作的,是民歌;從內容的角度看,《木蘭詩》是敘事詩,其余都是抒情詩;從詩歌作者的分布年代看,由南北朝的《木蘭詩》到現代的《回延安》跨越幾千年的時空,充分顯示了我國各個歷史時期詩歌創作的側重點和演變的過程。縱觀古今詩歌,這里所選的不過是滄海一粟。但編者所選的都是精品中的精品,足以讓學生窺一斑而見全豹。我們通過將其歸類比較,讓學生了解和掌握我國詩歌的優秀傳統與藝術技巧,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審美觀和文學鑒賞能力。
三.以讀促寫推進單元寫作訓練
初中語文教學既重視閱讀教學,又重視寫作教學,因此必須把寫作教學納入單元教學的有機整體中。初中語文課本在每個單元后都安排了“寫作”內容,寫作訓練與單元教學目標糅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的訓練體系。
目前使用的蘇教版教材將文體、內容類似的課文編列為一個單元,我們要按照單元寫作的要求進行作文訓練。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課文以寫人敘事為主,在刻畫人物形象的過程中尤以對人物外貌的描寫最為出色,這也是該單元寫作訓練的重點。如《一面》中作者按由遠到近,由模糊而清晰的順序對魯迅的外貌作了三次描寫,突出了“瘦”但“精神很好”的特征,從而表現出魯迅頑強的性格和戰斗精神。在仔細賞析這三處外貌描寫后,我當堂讓學生做一次人物速寫練習,讓學生把范文的寫作方法運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實踐證明:在教范文的過程中有的放矢地進行作文訓練,從范文的立意、選材、組材到遣詞造句及各種表達方式的綜合運用,都讓學生注意學習,這對于學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
[關鍵詞] 教材閱讀寫作
長期以來,語文學科的教學,特別是初中階段的語文教學,閱讀和寫作一直是有待加強的薄弱環節??上驳氖亲孕抡n程標準實施以來,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閱讀與寫作能力的訓練已占有了重要地位。相應在初中語文學科評價體系中,閱讀與寫作的能力考查也占有了極大比例。那么,該如何用好教材指導學生閱讀寫作呢?為此,筆者在這方面淺談幾點粗略的看法。
一、教師應樹立大的語文教學觀
也就是說,不能把語文學習看作是語文課本的學習。語文課本不應該是知識的本身,而是知識的載體。葉圣陶先生說過:“教材無非是一個例子”。在新一輪課程改革實施的過程中,如何用新理念、用歷史發展的眼光來審視和駕馭教材,讓教材煥發出新的活力,是作為教學課程“實施者、決策者和創造者”的教師應該探索和研究的課題.如何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讓教材煥發新的活力呢?如果把語文課看作是語文書,這不適應學生的創新。因此,作為教者,應讓學生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這個道理其實很簡單,正如學烹調技術,學者首先應學會有關烹調理論知識,只有掌握了理論知識,才能付諸實踐。因為實踐需要靠理論來指導。但如果只學理論,而不去實踐的話,再精湛的理論也會成為空洞說教。因此,要成為真正的烹飪師,必須在理論的指導下親自實踐,只有通過實踐才能印證理論的正確性。同樣的道理,學生如果只讀課本知識,而不在實踐中運用的話,那學到的知識也只是空洞的理論而已。因此,作為教者,必須認真在認真把握教材的基礎上,由教材生發出去,指導學生廣泛閱讀、寫作,從而提高學生讀寫能力。如:教材中的不少綜合性活動,對促進閱讀也是不可忽略的。如語文版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綜合性學習是“環保小課題研究”,只要該活動精心安排,順利開展,撰寫研究報告對強化說明文的體裁特征,提高學生對說明文的閱讀能力,具有積極的作用。類似的還有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為本地人物立傳”,對學生閱讀傳記文學富有意義。
二、幫助學生掌握閱讀技能,培養閱讀能力
閱讀技能指的是整體感知文章內容、分析和提取文章或文段的關鍵信息,并用準確簡練的文字將其表達出來,并在閱讀檢測中挖掘并用題目所提供的有效信息去解決相關問題的技能。
要學生掌握閱讀技能,首先要立足教材。教材中的課文分“教讀課文”和“自讀課文”,教讀課文多是名篇佳作。因此,教者必須利用這些“例子”來傳授知識。在教學中,本著幫助學生提高技能的目的去點撥學生掌握文中有關的課文,做到每一個知識點都過關,特別是閱讀和寫作知識。另一方面,還必須舉一反三,嚴格訓練。如此二者兼顧,才能發揮“教讀課文”的最大效用。如:以《季節》為題,我布置學生寫作,我指導學生進行思考和討論,收獲了很多靈感,如“人生的四季”,“自然的規律和人生規律”等,在此基礎上,我們讓學生舉一反三,聯想課內外相關篇目,很快學生對《石縫間的生命》蘊涵的“敬重生命的情感和在逆境中頑強拼搏的精神”、《更浩瀚的海洋》包含的“對理想境界追求不止的精神”、《永久的悔》“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等主題,有了更新更深刻的理解。對“自讀課文”,我也作了靈活的處理,指導學生自學。目前,由于近年升中試題涉及課文的內容較少,課外閱讀偏多。以致有的教師認為課本知識不學也罷。其實不然。作為教者,可以精選一些典范篇目用以檢測學生對文章知識的掌握情況,以訓練他們的閱讀技能。此外,還要加強課外閱讀,培養和提高閱讀遷移能力。因為學生在課內掌握了閱讀技能后,自然就會對課外閱讀產生興趣。這樣,教者就能更好地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進而延伸到寫作。在閱讀中,教者要給學生提出一些要求并給予適當的閱讀輔導。只有經過足量的課外閱讀,學生所學的閱讀技能才能不斷提高。
三、指導學生運用規范化的語言
語言是文化載體同時也是語文學習的主要內容,這是大家公認的。也可以說,語文課就是“語言的運用課”。語文課傳授知識,分析語言是要總結善于運用語言之人的經驗,引導學生了解和思考“它為什么是這樣”。當前,初中語文教學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注重語言的實際運用,它要求語言要簡明、連貫、得體。這就要求我們在指導學生說話、寫文章時必須會運用規范化的語言在此基礎上再達到熟練操作。在閱讀方面,學生逐漸進入“掃讀”階段;表達方面,則表現為不斷提高言語表述的清晰程度和流暢程度,這大體相當于“簡明”和“連貫”。此外,還須注意到言辭所在的環境,以求得更佳效果。這方面的要求,就是“得體”。
四、以寫作來促進閱讀,提高學習興趣
學生掌握了閱讀技能,還需要會運用。這不僅包括做大量閱讀訓練題,而且包括大量的寫作訓練,這一點可以具體體現在每個單元的寫作訓練中。例如縮寫、仿寫、寫讀后感等。這就要求學生在進一步理解課文的同時整理自己的學習思路。所以閱讀之后讓學生寫作,用寫作來促進學生閱讀,這是把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發展學生的思維結合在一起的一種教法。如:語文版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要求仿寫詩歌,我布置給學生的作文訓練內容是仿寫《我為少男少女們歌唱》,讓學生對現代詩歌的基本特點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切身體會到:現代詩歌抒情性強,形象鮮明,想象豐富,語言優美等特點,然后又從泰戈爾的《紙船》遷移到冰心的詩歌《紙船》,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積累去領悟冰心的滿腔真摯的思念母親的情感,整個過程操作性強,學生也易于接受。
此外,我認為教師在語文教學中還需更新觀念,調整語文教學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