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描寫雪景的文章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文本閱讀;分析
高考語文文學類文本閱讀一直是考生感到很頭疼的題目之一,也是在高考總得分很低的題目,筆者結合學生訓練過的閱讀文章,將學生出現失誤的類型歸納為:審題不準確、思考不深入、層次不清晰、答題不規范、文本意識不強。下面就具體文章分析如下。
1.審題不準確
例一:《故鄉,您終于代替了我的母親》[蘇、錫、常、鎮四市2009屆高三語文教學情況調查(二)]
[問題]結合全文,簡要分析作者對母親的豐富情感。
[學生答案]①母親在故鄉勞作供我上學給予我關愛。②母親因故鄉而憔悴。③母親過世后又回到了故鄉的懷抱。
[失誤分析]這個題目重在分析作者對母親的情感,而這個答案重在分析母親的經歷,沒有準確審清題目。
[參考答案]①熱愛母親。②敬佩母親。③對母親的養育充滿感激之情。④有一顆報答母親的心。⑤對母親的付出充滿愧疚之情。⑥忽略了母親對故鄉的依賴,感到懊悔。⑦母親去世,充滿悲傷。⑧懷念母親。(5分,每點1分,答出五點就給滿分。
2.思考不深入
例一:《江南無雪》[2009南京高考語文一模試卷]
[問題]本文題為“江南無雪”,文中卻用大量篇幅寫雪,請結合全文探究這樣安排有哪些意圖。
[學生答案]①通過大量篇幅寫雪,表現出雪的美好和雪景的美麗。②借有雪時的歡樂記憶,反襯出江南無雪的遺憾。③表現出作者對江南雪景的熱愛和懷念。
[失誤分析]作者寫“江南無雪”表達出的遺憾之情,僅為表層情感,深層次為對環境的擔憂;寫童年雪景給我帶來的美好回憶,不僅表達出對雪景的熱愛,更為主要的是希望孩子擁有快樂的童年。文章最后寫想象中的夜飲賞雪,傳達出作者對人生美好情趣的渴望。原來的答案僅僅停留在對雪的本身的思考,未作深層次的探究。
[參考答案]①以昔日大雪反襯今日無雪,表現對環境惡化的憂慮和希望環境早日改善的愿望。②以我童年賞雪和兒子童年無雪可賞對照,希望孩子有快樂豐富的童年,能更好地認識自然和人生。③以現實的無雪和想象中的夜飲賞雪映襯,表達對人生美好情趣的渴望。(要求答出兩點,一點3分。意思對即可)
例二:《晶瑩的淚滴》[江蘇省南京市2009屆高三第二次調研測試]
[問題]文章結尾寫道:“我今天終于把近40年前的這一段經歷寫出來,對自己算是一種虔誠祈禱”。“我”為什么“虔誠祈禱”?試加以探究。
[學生答案]①祈禱女老師能夠幸福。②祈禱女老師能夠永遠保持這種美好的心靈。③祈禱所有的老師能夠像這位女老師一樣關愛自己的學生。
[失誤分析]作者寫女教師不僅僅是為了對她的歌頌與贊美,更為主要是為了引發人們對人間真情摯愛的思考,希望我們所有人包括我們的民族能夠像這位女老師一樣。文章在結尾處含蓄地傳達出此意。而這個答案簡單地停留在對女老師本身的理解。
[參考答案]①女老師的淚珠體現了人間真情摯愛,給我留下了深刻記憶,成為我人生的前進動力。②我也希望像女老師一樣,保持一顆真誠善良的心靈。③在這樣一個物欲膨脹的社會,我非常希望我們的民族也受到這種精神的滋養。 (本題6分,每點2分)
3.層次不清晰
例一:《草叢》[南通市2009屆高三第一次調研測試]
[問題]文章兩次描寫了割草的老人,請簡要分析這樣寫的作用。
[學生答案]①突出草叢不被忽略。②承接上文對草的踐踏。③引起下文對冬天草叢的描寫。
[失誤分析]題目明確要求分析兩次描寫的作用,而這個答案沒有按層次答題,籠統回答,答題的思路不清晰。
[參考答案]①第一次以老人割草,將草叢所遭遇的艱難具體化;②第二次寫老人忘卻了自己對草叢的傷害,既表現了草叢的卑微,又為引出結尾的議論做鋪墊;③前后照應,突出了草叢執著堅定的形象。(評分建議:三個要點,每點2分。)
4.答題不規范
例一:《江南無雪》2009南京高考語文一模試卷
[問題]第五段畫線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請具體分析。
[學生答案1]①承接上文兒子的追問。② 引起下文詩句,與之照應。③運用排比的修辭。
[錯誤分析]:分析作用題應該從形式和內容兩個角度來分析,而這個答案只考慮了形式忽略了對內容方面的回答。
[學生答案2]①運用了排比的修辭,增強了文章的氣勢,表達了作者對雪的感嘆。②與童年下雪的情景形成對比,表達了作者對雪的盼望。
[失誤分析]這個答案考慮了形式和內容的角度,但在形式的角度方面忽略了結構的角度。
[參考答案]形式上:①照應題目“江南無雪”。②承上啟下,承接上文的雪景描寫、雪天盼望,引起下文對“江南無雪”的思考和憂慮。內容上:表達了盼望之強和失望之深。(內容2分,“盼望”與“失望”各1分;“形式”4分,每條2分)
5.文本意識不強
例一:《花 事》[江蘇省泰州市2009屆高三下學期第一次聯考試卷]
[問題]作者通過對春天的花事的描述,寄寓了哪些人生感悟?試加以概述。
[學生答案]①要珍惜美麗的瞬間。②平靜對待人事,凡事要看開一點。③不要為失去的東西而傷感。
[失誤分析]作者在對春天的花事的描述中寄寓的人生感悟,在文中都有相關的文字,只需稍作概述即可,而這個答案完全是個人的理解,脫離了原文。
[參考答案](1)美麗往往是短暫的,我們不應錯過。(2)人世滄桑,世事無常,有些東西是無可挽留的。(3)愛情和婚姻時常割離,應當將它們完美地結合在一起。(4)對于那些逝去的美好,那些無可挽留的事實,坦然待之。(答到其中三點即可得6分)
例二:《過灘謠》[鹽城市2008/200年度高三第二次調研考試]
[問題]作者為什么要寫“怎么也忘不了少年時那段拉纖的生活經歷”?試作探究。
[學生答案]①形式上吸引讀者。②因為那一段拉纖生活是我第一次體驗人生苦難。③從拉纖的苦中體會到生命在于奮斗。
[失誤分析]探究題的回答不能脫離原文的中心和主旨,這個答案沒有緊緊抓住文章的中心深入思考。
[參考答案]①纖道艱險使作者對那段艱難歲月刻骨銘心。②纖夫們吃苦耐勞的精神和堅毅頑強的品格令作者由衷贊嘆。③征服激流、險灘的經歷,讓作者對生活、生命有了深刻的思考、認識和感悟。(每點2分)
[問題]本文題為“江南無雪”,文中卻用大量篇幅寫雪,請結合全文探究這樣安排有哪些意圖。
[學生答案]①通過大量篇幅寫雪,表現出雪的美好和雪景的美麗。②借有雪時的歡樂記憶,反襯出江南無雪的遺憾。③表現出作者對江南雪景的熱愛和懷念。
[失誤分析]作者寫“江南無雪”表達出的遺憾之情,僅為表層情感,深層次為對環境的擔憂;寫童年雪景給我帶來的美好回憶,不僅表達出對雪景的熱愛,更為主要的是希望孩子擁有快樂的童年。文章最后寫想象中的夜飲賞雪,傳達出作者對人生美好情趣的渴望。原來的答案僅僅停留在對雪的本身的思考,未作深層次的探究。
6.概括意識不強
例一:《親愛的麥子》[蘇州市2009屆高三教學調研測試語文]
[問題]作者筆下的麥子很美,請根據文意概括其美在何處。
[學生答案]:①有一種土壤般的質地和本色。②帶有土地的精華。③平凡卻又由人、天地創造的精品。④透出一股琥珀色的圓滿的憂傷,和它的圓滿形態、淺褐色澤渾然和諧,與生俱來而又無從表述,毫不自知而叉一目了然。
[失誤分析]題目明確提示要概括,而這個答案僅僅是對原文的摘抄而已,對麥子的美的概括有很大欠缺。
[參考答案]①樸素柔和、不事喧嘩的本色之美。(2分)②天、地、人三者合作創造的深刻之美。(2分)③憂傷色澤和圓滿形態的和諧之美。(2分)(意思對就可)
例二:《過灘謠》[鹽城市2008/200年度高三第二次調研考試]
[問題]從文中看,“我”真正嘗到拉纖的“苦味”包含了哪些內容?請簡要加以概括。
[學生答案]①大雪紛飛的天氣,憑著過去對它的熟悉,一步一探地摸索著行走。②便漸漸地麻木了,雙腳完全失去了知覺。③到得崩洪灘時,我被這條聞名整個資江的險灘嚇得目瞪口呆。
[關鍵詞]信息技術;作文教學;應用
隨著多媒體技術在各領域的廣泛應用,在教學中也得到了空前發展。讓多媒體技術參與作文教學全過程,可有效調動學生寫作的積極性,一掃以往作文課的枯燥沉庸,給課堂帶來無限生機與活力。那么,如何在作文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來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呢?筆者根據其作文教學經驗,小結幾點教學策略。
一、應用多媒體,再現生活場景
由于學生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是零亂的,對生活情景是一種模糊的印象。因此,面對寫景的作文難以下筆。針對這一情況,可以借助多媒體對學生再現生活場景。例如寫雪景的作文時,在課前拍攝好照片,當然拍攝的照片要有代表性、目的性。要拍攝雪前、雪中和雪后:山坡、馬路、行人、校園等不同時間和空間的情景。當教師把照片呈現在學生面前時,學生驚呆了,說“原來雪景中的縣城別樣的美”,這樣就在不輕易間把學生頭腦中的雪景與現實的雪景聯系起來。課堂上先讓學生欣賞照片,再看照片說話,你一句,我一言,為學生搜集寫作素材、積累語言、拓展思路。有了形象可感的寫作材料,加上學生的想象,寫起來也就比較容易了。這實際上是降低了寫作難度,將寫景作文轉化成看圖作文,提高作文質量,達到理想的寫作效果。
二、應用多媒體,拓展寫作思維
愛因斯坦說:“想象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想象是概括著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多媒體設計的情景正好能夠把靜止不動的物體以動態的形式展示出來,能看到事物變化的全過程,發散學生思維。例如,在教學《家鄉的橋》時,如果不制作多媒體課件,教師還是以老套的口頭引導學生加以想象,那就只能局限于憑空想象,少了形象上的直觀引導,學生的想象得不到有效地開啟。因此,在作文教學中,制作多媒體課件,配上優美的音樂,讓學生在放松的狀態下自然而然地進入意境中去??吹郊亦l橋的樣子一次次變化與改進,再與學過的單元主題中的九曲橋、石拱橋、天橋作對比。想象自己置身于橋上看到來來往往的行人,橋下滾滾的隆暢河水與河邊穿梭的車水馬龍的情景后,寫作思路被課件拓展和激活,寫作內容更為豐富,情感得到升華,寫作過程也就水到渠成。
三、應用多媒體,激發寫作興趣
多媒體教學綜合運用音樂、圖片、動畫、影視等各種手段,強化學生內心感受,對學生形成多樣化的外部刺激。在作文教學中,若能合理運用多媒體教學,就能最大限度加深學生對實境的感受和理解,激發學生寫作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例如,在指導學生描寫人物外貌時,將《紅樓夢》中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和語言描寫呈現在屏幕上,先讓學生說說當看到這個人物外貌時會怎樣描寫,再出示作者筆下的人物是怎樣描寫的:“那雙眼如寒風,如秋水,如寶石,如白水銀里養了兩丸黑水銀,熠熠生輝,脈脈含情,光芒四射,黑白分明。”讀到這里,學生感受到自己和作者語言之間的差距,學生既被人物形象所吸引,又被語言文字的魅力所折服。激發了學生的寫作興趣,為寫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四、應用多媒體,優化作文評改
1、雪花飛揚不是成語。雪花飛揚表達的是雪花飛舞的狀態。
2、描寫雪花的成語有:粉妝玉砌、雪上加霜。
3、粉妝玉砌:意思是雪景;也形容女子皮膚白嫩。
4、雪上加霜:意思是在雪上還加上了一層霜,在一定天氣條件下可以發生,常用來比喻接連遭受災難,損害愈加嚴重。
(來源:文章屋網 )
雪景
鵝毛般的大雪從空中飄了下來,一朵朵、一簇簇(cùcù),像銀花,似白蝶。展望天地之間,只見雪花飄飄,像春風吹散的落花,紛紛揚揚;像七仙女撒(sǎ)下的花瓣,漫天飛舞。在寒風的驅使下,它們忽而向這邊飄蕩,忽而向那邊猛撲,忽而飛射直下,忽而悠悠飄落,撲向大地,擁向窗隙(xì)。此時,你若站在雪中,無數棉絮(xù)一般的雪花拂向你,給你罩上一身潔白的素花,使你置身于一片銀白色的世界。
大地仿佛披上了白而輕軟的地毯,世界也好像變成了一個潔白無瑕(xiá)的世界。我走在雪地上,腳下發出咯吱咯吱的聲音。馬路上堆滿了一層厚厚的銀白色的雪,在陽光的照射下,反射出耀眼的光芒。松樹的枝葉上布滿了一簇簇、一團團的雪,像松鼠的大尾巴一樣蓬蓬松松。
1.照樣子,寫詞語。
一朵朵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紛紛揚揚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2.比一比,下面兩個句子有什么不同。
(1)大雪從空中飄了下來。
(2)鵝毛般的大雪從空中飄了下來,一朵朵、一簇簇,像銀花,似白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從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雪花漫天飛舞?用“______”畫出來
參考答案:
1.一片片 一條條 一座座 一叢叢 高高興興 丁丁當當 來來往往 健健康康
教學目標:
1、品味文章優美詩意的語言,并感受其所營造的優美意境。
2、體會作者筆下江南冬景的可愛、明朗、迷人等特點,感受作者對江南冬景的熱愛之情。
3、明確文中所運用的對比、白描、避實就虛等寫作手法,能說出其作用、好處,并加以學習。
教學重、難點:
1、分析作者在寫江南的冬景時所運用的寫作手法,體會其好處所在。
2、品味文章優美的語言,感受作者所營造的優美意境。
教學方法:
提問法、誦讀法、討論法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菩薩蠻》韋莊 《憶江南》白居易
人人盡說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
春水碧于天,畫船聽雨眠。 日出江花紅勝火,
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春來江水綠如藍。
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 能不憶江南?
開篇引入兩首古人描繪江南春色的詞,從而引入江南這一如詩如畫,千古文人都為之陶醉的地方,那么江南的春天如此迷人,那其他季節又是怎么的風味呢,今天,我們就來欣賞一下郁達夫筆下的江南的冬景。
二、作者介紹
書下注釋,可簡單介紹一下其散文的特點,郁達夫散文的美學特點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筆隨意轉,舒卷自如;胸懷磊落,誠摯坦白,抒情性強?!督系亩啊繁容^明顯地體現了郁達夫散文的美學特征。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請同學們自由瀏覽全文,理清思路,并思考一個問題,文章中除了寫江南的冬景,還寫到了哪些地方的冬景?
明確:北國的冬天、閩粵的冬天、德國的冬天。(江南的秋天則可在講課文時一帶而過)
四、研讀文本,掌握文章對比的寫作特點
1、那么作者為什么寫其他地方的冬景呢,這是一種什么樣的寫作手法呢?
2、明確:對比
3、請同學瀏覽文章1、2兩小節,試從自然環境和人們的活動兩方面來比較南北冬天的特點?
明確:江南的冬天的特點是:溫暖、可愛。
文章第三小節,由老師一帶而過,這里簡單和江南的秋天有一個小對比,學生能找出江南冬天的明朗這一特點,即可。
4、4、5兩小節,主要是講閩粵的冬天與江南的冬天進行比較,著重寫了江南冬季的植物,可以以圖片的形式,讓學生有直觀的感受,提問:江南冬季的植物都有什么樣的特點呢?試著用書中的語句來說說看。
明確:蘆花至冬而不敗,紅葉有三個月以上的生命,野草是野火燒不盡,寒風吹不倒下……
總結出江南冬景的富含生氣這一特色。
5、第6段可作為對比探討環節的結束,略微點下“恩惠”、“清?!薄ⅰ暗聡亩煲埠臀覀兘系牟畈欢唷钡?,感受到作者的那種自豪、幸福、滿足以及對江南冬景的由衷喜愛。
五、研讀文本,品味文章優美的語言與意境
1、請一位同學朗誦文章的第7段,大家概括一下這一段主要寫了什么?(最好能概括成一幅圖景)
明確:微雨寒村圖
2、從這一幅圖中,你看到了哪些景色?它寫出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明確:細得同粉似的白雨,烏篷船,落日夕陽,一圈暗示著燈光的月暈……恬淡幽靜,色彩素樸淡雅,意境朦朧悠遠,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從而展現了江南冬景悠閑、迷人的特點。
作者在這里又有怎樣的感受呢?
作者感受:情調悠閑,胸襟灑脫,得失俱亡,寵辱不驚。聯想到岳陽樓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正相同也。
所用手法:淡筆素描,略加點染。雖是在寫,實似在畫。
那我們便再懷著平和的語調,舒緩的語氣,齊聲讀一下本段,再次感受一下這幅微雨寒村圖的美妙。
3、欣賞完了江南的微雨寒村圖,我們再來看看江南的雪景。先請一位同學來為大家讀一下第8小節。大家思考一下,本段突出的寫作手法是什么?
明確:引用古詩來描寫江南的雪景,是一種避實就虛的寫作手法。
賞析這八句詩,可以問問同學們,這幾句詩是作者隨便選的嗎?他們的順序能夠調換嗎?大家思考一下,這幾句詩是按什么順序來寫雪景的?
時間順序:日暮――入夜――夜深人靜――第二天早晨
雪勢順序:欲雪――微雪――大雪――雪停
可見作者雖然以詩代文,但是行文的思路,順序可謂是經過了深思熟慮,詩選得巧妙,安排得更為巧妙。
可以再點下引用詩句來表情達意的好處,江南的雪景給人的感覺是喜悅,悠閑,寧靜……
六、結合背景,體悟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