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中國四大名著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有序開展閱讀活動,提高學生人生品味
開學初,我們初一級部便安排學生充分利用閱讀課和課余時間進行四大名著的閱讀活動。我們的組織方法是:
1、各班學生自愿報名挑選小說,制定自己的閱讀計劃。我們初一級部的閱讀活動,充分考慮了學生的實際情況,依據他們對四大名著的愛好,具有針對性地開展閱讀活動。閱讀能力強者讀《紅樓夢》、《三國演義》,弱者閱讀《水滸傳》,次之《西游記》。這樣保證了學生閱讀的全員參與,他們的興趣很高。
2、學生閱讀研究,制作閱讀材料錦囊。學生剛一接觸這些歷史(教學案例,試卷,課件,教案)名著,其閱讀的難度相當大。我們教師積極引導學生利用各種方法深入研究。一般的步驟是:先利用名著導讀對小說進行大致了解,然后走進圖書館開始對小說進行仔細深入的研究,在探究的過程中找出自己需要的資料,這些資料學生收集到一個小本子中,我們把這個小本子叫:資料錦囊,學生把資料進行共同研究,在討論中提高了自己的閱讀、理解能力。
3、進行名著觀點大討論,進一步提高學生閱讀興趣。名著的主題觀點都是多元的,學生對名著的觀點不可能是相同的,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們有效地組織他們對名著的主題觀點進行大討論,學生在討論過程中證明著自己的閱讀能力,有了一定的成就感,這樣他們的閱讀興趣有了很大提高,這種提高對學生的閱讀來講是最可寶貴的。
二、引導學生利用自己特有的表達方式表現自己對名著的理解
學生對名著閱讀的過程中,我們初一級部就積極引導學生利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名著的理解,通過這樣的表達學生的綜合文學素質和能力有了極大的提高。學生的主要表達方式有以下四種:
1、自編書。四大名著自編書是我們初一級部的一大特色,學生們在自編書上設計自己對名著人物的理解,并摘抄了一部分的名著的精彩片斷寫出自己對這一片斷的賞析,這其中的優秀作品令我們刮目相看。
2、各班級內進行生動的四大名著故事比賽。我們讓學生聲情并茂地講名著中的精彩故事,學生在講故事的過程中品味四大名著所表現出來的偉大精神,回味四大名著中的情節,這樣一來,他們對四大名著的理解更加深刻了。
3、個別班級還舉行了別有情趣的四大名著新編故事賽。初一年級三、四班進行的“新三國,新演義”故事大賽。
三、積極參與學校語文(教學案例,試卷,課件,教案)組組織的四大名著有關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品味名著、品味人生。
[關鍵詞] 四大名著;翻拍;影響
《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紅樓夢》不僅是古典四大名著,也是當今提升人文內涵的閱讀經典。在“眼球經濟”的今天,被重新翻拍也就成為“自然”。 電影、動畫、游戲層出不窮,形成一股股熱潮,并且一次次升溫。
一、“四大名著”不斷翻拍的現狀
“四大名著”的翻拍推動了國內影視劇市場的繁榮,也重新喚醒了受眾對經典意義和價值的審視和思考。但“翻拍自然難免有‘借雞生蛋’之嫌,也就避免不了‘遺傳與變異’的命運”[1]。
(一)隨意想象
“四大名著”之所以成為經典,是因為它不僅是瀏覽中國古典文學的智能之海,也是我們追懷既往、感知歷史的心靈驛站。當下一些編劇以所謂的“看點”為要旨,一切人物故事不再堅守原著的血脈,因“緊跟形勢” 而胡編亂造。如怪異雷人的臺詞、尺度較寬的情愛、荒誕不經的劇情等?!暗湫铜h境中的典型人物” 成為映照當下紛繁的社會現象隨意涂抹的人偶?!耙磺€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時代人物形象的偶像化訴求是不同的,每個時代的人都有不同的審美趣味,但翻拍也應有對影視藝術的執著和嚴謹。不是“合理”想象的文學作品,只能說明是對保護傳承文學遺產的無知與無妄。
(二)“一鍋亂燉”
在所謂“推陳出新”的旗幟下,將古裝、言情、偶像等各種足以使影視劇大賣的時尚元素全部加入。使用電腦特技增加浪漫多彩的氛圍,通過華麗浪漫的服裝、造型及大肆宣傳為演員進行多重包裝,注重的大多是視覺效果,而在內容上卻很少有所突破創新,甚至對原著“不忠不肖”, 過度關注人物情感,走出了一條“一切皆有可能”的道路,把觀眾當弱智和花癡。
不可否認,制造視覺奇觀,可以給觀眾帶來更多的感官享受,也是豐富影視劇可看性的一個重要手段。內容上的無厘頭地顛覆和虛構縹緲地“混搭”,也確實換來了娛樂的輕松,無形中為生活在現實壓力中的人們減了壓,也迎合了青少年文化的審美需求和娛樂心理,可以說是符合現今當下的時代價值觀。但事物是講究分寸的,文藝創作講究原創性,改變原著中與如今時代不符的情節劇情,一味迎合觀眾,博取笑聲,最終只能落得毀壞經典的詬病。
(三)資源浪費
1982年國慶節,央視播放了《西游記》試集《除妖烏雞國》,打響了四大名著上熒屏的第一槍。[2]近兩年“四大名著”的翻拍劇在數量上已經呈現“井噴”的狀況:熒屏上出現了曹操方唱罷、寶玉就出場的“景觀”。長此以往,不但使電視劇題材單一化的傾向日益嚴重,而且時間間隔太近,導致觀眾反胃、資源浪費,無異于飲鴆止渴。
影視翻拍關注古典名著固然是好事,然而,僅僅著眼于挖掘其中的經濟效益,也是要擔風險的。俗話說: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但也應記住一句話:金錢不是萬能的。有些東西是不能用經濟杠桿來衡量的。
二、“四大名著”翻拍對年輕人的負面影響
雖然觀眾需要找到符合時代口味的偶像來使文學人物形象現實化,雖然主創人員也經過多重工藝的加工,但扎堆兒名著的翻拍劇不但沒有超越老版、得到觀眾認可,而且還給年輕觀眾帶來了消極的反應。
(一)影響人格塑造
“四大名著”不斷被翻拍,可謂是我國影視產業以退為進、擴張市場的一種戰略選擇,但翻拍并不代表為了劇情強行篡改名著。比如新版《水滸傳》難掩美女如云,尤其是將“”潘金蓮做了“歷史同情”處理;“路見不平一聲吼,該出手時就出手”的英雄豪氣也被嫵媚柔情點綴;新版《紅樓夢》導演李少紅 “用詩意的畫面去闡釋哲學的生存狀態”,只是為了襯托美好背后的荒涼和慘烈。似乎每個角色都在期許美麗和愛情。其實“四大名著”除了《紅樓夢》里有“女兒國”之外,其他三部的女人只是點綴。
這種流行的翻拍劇,會讓年輕女性沉迷于電視劇里女主人公那種爭寵、幽怨甚至自輕自賤的心境,也會讓年輕男性失去陽剛、果敢,男子漢氣概不足,如今的偽娘也不能不說是受到影響的一個“副產品”。這樣既傷害了觀眾的感情,又不利于民族文化精華部分的保存和傳承,最終只是對文化的忽視和功利性的截取。
(二)誘發浮躁心態
2010年,可謂中國經典的翻拍年,新版《三國》《西游記》《紅樓夢》等電視連續劇陸續登場,但潘金蓮“寂寞”了,唐僧“戀愛”了,黛玉“裸死”了……新版《紅樓夢》被指“超現實太離奇”,《三國演義》成了偶像劇……以致新版《紅樓夢》在青島電視臺首播取得9.3%高收視率后,之后不斷下滑。[3]收視率的低下,其實與主創人員“追趕時髦”有關:以一個現代人的身份去詮釋古代,甚至完全按照言情小說思路來寫。實際上翻拍劇最見功力,豐富的文史知識是必備的修養。想象可以天馬行空,但必須取信于人。像新版《紅樓夢》審美追求和設計都很大膽,也取得了一定效果,但讓黛玉“裸死”卻備受觀眾爭議,主要原因在于表現的對象是錯的。再如新版《水滸傳》,時空錯亂,人物失去靈魂,制作粗糙。這些均讓“80后”“90后”,甚至“00后”感覺劇本好寫、劇作好拍、金錢好掙,翻拍似一種吸金工具。實際上,精品來自嚴謹的創作態度,其創作理想都應是 “寫出別人沒有認識到的東西”。
(三)誤讀經典作品
“含著芯片長大的一代”,閱讀習慣已深深打上了網絡的烙印,走馬觀花、一目十行、娛樂性的閱讀,使他們對文學的需求則更多追求一種視覺化、影像化的文學欣賞,應運而生的影視可能是他們了解名著的一個窗口。從這個意義上說,翻拍自有它的積極性。但翻拍不等于“糟?!保?必須發掘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與時代特色,而且創新還不能超越觀眾的承受范圍。新《三國》中關羽自殺身亡的情節,就讓三國迷感到憤怒:“為什么一代武圣要自殺?依照關羽的性格,即使到最后關頭肯定也要流盡最后一滴血,他又不是日本武士,打不贏就自殺?”[4]新版《紅樓夢》也不再講述一個大家族的興盛衰落,只演繹了一群癡男怨女的情感糾葛。當年曹雪芹“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钡漠a物,難道沒有超越寶黛愛情的魅力?大唐高僧玄奘“舍身求法”,被魯迅尊其是“中國的脊梁”。結果在新版《西游記》中竟有,豈不笑話?這樣做,看似豐富了人物性格,但卻混淆了是非善惡,歪曲了原著。這種不惜“胡編”注水來“稀釋”原著,只是使經典變成鬧劇。對此,有觀眾提出:我們想娛樂,但并不想被娛樂,全民娛樂的只能是時代,不能是智商。廣電總局于2010年4月也叫停了“四大名著”的翻拍,算是還“四大名著”一個清靜吧。
三、翻拍劇的正確走向
在“商業利益”“文化之根”“經典魅力”“敬畏之心”等詞語的沖擊下,名著翻拍路在何方?
(一)應開掘一些具有“精神養料”的“娛樂富礦”
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需要有新興的傳播媒介,來提起年輕觀眾了解經典作品的興趣。雖然貂蟬屬于頗具犧牲精神的當今女強人,雖然潘金蓮變為清純善良的良家婦女,雖然鐵扇公主被處理為自怨自艾的家庭主婦,雖然自由潑辣的晴雯以真性情示人,雖然劇作背負著“弱智”“低端”“山寨”等罵名,但往往是一面被批評為“腦殘”,一面又獲得熱捧。如高希希版的新《三國》自從開播后,其收視率基本位于黃金時段前三名,綜合收視率則高達4%以上。
事實上,每一部翻拍劇的出現都會引起觀眾的極大關注。像新版《紅樓夢》,即便毀譽參半,但剛一開播時,還是取得了9.3%的超高收視率。雖然一些文化界人士也指出,應該抱以寬容的態度,但重拍經典還是要從原著的精神內核生發出新的體悟。這既挑戰著編導人員的藝術功力,也挑戰著人們對于經典的情感和記憶。如果編導們能正視觀眾,尤其是青少年文化娛樂的需求,拍攝出能給他們增加些許“精神養料”又有一定文化底蘊的翻拍劇,從商業價值上考量,還是可以成為蓬勃發展的影視劇產業的又一座“富礦”。
(二)應力避急功近利和盲目跟風
名著翻拍雖然填補了熒屏的空白,并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人們的文化生活,但名著扎堆兒出現,肯定不是正常的情況。若追根求源,都是經濟利益惹的禍。因為四大名著戲都有龐大的體量,都有相當的號召力,都能沸沸揚揚地搶占娛樂版面造成“未拍先紅”的局面,巨額的投資有穩定的回報。于是電視劇出品方急功近利,老想借船出海,很少力推原創;老想一本萬利,不想從頭做起。結果形成我國電視劇產業飛速增長、質量卻并未提高的局面。另外,近年影視劇在創作上也存在著一股盲目的攀比之風:攀比投入、攀比制作、攀比場面、攀比豪華,這使得一些作品往往流于營造視覺,缺少經得住回味與咀嚼的內容。
如今我國翻拍劇大多在原作與創新之間徘徊,使得人物塑造以及人物背后故事的處理備受考驗,以致新版的“四大名著”的翻拍褪去了光環,得到了板磚。
(三)(主創)應持有真誠的態度與平和的心態
美國學者尼爾?波茲曼認為:“娛樂業并不是不想超越平凡,但它的主要目的是取悅觀眾,它的主要策略是運用技巧。”[5]運用何種技巧翻拍達到“取悅觀眾”的目的呢?這是主創人員應該正視的問題。
對于經典的翻拍,應遵循其應有的 “人文關懷”。既能具備現代色彩,又盡量避免只為迎合當下觀眾的欣賞趣味。在日趨多樣化的文化生態環境中,講究經濟效益是影視劇拍攝無法回避的現實。但重拍經典一定要遠離浮躁與功利的心態,切忌為“眼球經濟”而制造噱頭?!叭我鈩h減劇情……或是加入太多的情愛戲,或是讓英雄人物世俗化、粗鄙化,或者反面人物的人性模糊化等這些做法不但不能贏得觀眾的青睞,而且也是對經典作品的嚴重褻瀆。”[6]因此創作視角要獨特,創作態度要端正,要在原劇的基礎上運用獨特的視角進行不同的解讀。
翻拍經典,已被西方影視界證明是一條經久不衰的藝術之路。既能解決劇本荒的難題,又能憑借原著吸引更多的觀眾,還是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捷徑。但翻拍不是簡單的復制,貴在出新。而創新并非是為了收視率而烹飪出的文化“亂燉”,翻拍名著的關鍵在于發掘當代價值?,F今以“四大名著”為代表的翻拍劇的七十二變仍會繼續,希望在更豐滿的劇本和更精良的制作之后,有望成為新的經典。
[參考文獻]
[1] 王秀芹.“四大名著”翻拍熱 改編豈能“亂燉”[N].人民日報,2010-07-16.
[2] 李星文.四大名著翻拍熱缺乏理性[J].大眾電影,2007(23).
[3] 李法寶.從好萊塢看我國影視劇翻拍困境[J].文藝爭鳴,2010(08).
[4] 梁燕芬.《三國》導演有何權力讓關公自殺?[N].新快報,2010-06-09.
[5] [美]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164.
1、在名著《西游記》中,唐三藏最后被如來佛祖封為“旃檀功德佛”。
2、唐三藏也被叫為“唐僧”,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記》里面的人物,在西游記中他的前世曾是如來佛祖的二弟子金蟬子,只因在聽佛講法的時候,打盹輕慢了佛法,便被如來貶下凡間,要經過十世輪回,方能修得真身,“唐三藏”便是金蟬子的第十世。
(來源:文章屋網 )
最近一段時間,就中學生古典文學的閱讀狀況,本人對我校高中一、二年級24個班級共1293位學生進行了調查。調查方法:書面問卷、座談、采訪、個案分析。調查結果令人吃驚,中學生對古典文學極其陌生!由此,讓古典文學走進學生刻不容緩。
一、四大名著閱讀狀況分析
(一)名著“寂寞”
在四大名著中,對其一無所知的學生人數比例分別是:《三國演義》7.4%;《水滸傳》7.4%;《西游記》7.6%;《紅樓夢》竟達16.7%。
雖然大部分同學知道四大名著,但“知梗概”的遠多于“知全文”:《三國演義》“知梗概”占72.9%,“知全文”19.4%;《水滸傳》“知梗概”占73.1%,“知全文”19.5%;《西游記》“知梗概”占30.6%,“知全文”61.8%;《紅樓夢》“知梗概”60.7%,“知全文”22.6%。
“知道四部小說”的信息來源,“聽來的”和“來自影視媒介”的占了絕大部分:《三國演義》86.8%,《水滸傳》84.1%,《西游記》86.7%,《紅樓夢》74.8%。
不少同學閱讀名著方式是“看連環畫”:《三國演義》7.1%,《水滸傳》7.2%,《西游記》13.3%,《紅樓夢》3.4%。閱讀原著的同學卻少得可憐:《三國演義》13.29%,《水滸傳》7.4%,《西游記》5.8%,《紅樓夢》4.5%。
不知名著,已經令人遺憾;知名著卻知“梗概”,就難免有些尷尬了;而 “知梗概”,卻是絕大部分來自 “快餐”式的圖文加工品,這就讓語文教師感到無奈了。 “知識爆炸”時代,閱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通過閱讀名著夯實文化“底子”的意義,卻被人們忽略了。于是,名著寂寞了!
(二)看熱鬧
知道四大名著的學生中,喜歡故事情節的占絕大部分:《三國演義》50.9%,《水滸傳》49.7%,《西游記》67.9%,《紅樓夢》38.8%。喜歡藝術技巧的很少:《三國演義》6.4%,《水滸傳》5.9%,《西游記》6.3%,《紅樓夢》13.9%。
這一組數據表明,高中生欣賞名著的水平仍然停留在“故事”的淺層次上。情節曲折、生動固然吸引人,但四大名著可看的東西遠遠不只這些!高中學生對名著的欣賞只是 “看熱鬧”,水準明顯偏低。在這個問題上,為師者應該負很大一部分責任。畢竟,“知道名著”的學生中,喜歡名著的人數占了大多數。這是值得欣慰的“大多數”,說明名著對學生還有一定的“親和力”。老師是否充分利用、發揮了這種“親和力”呢?
(三)霧里看花
同學們對名著的“主要體會”是怎樣的呢?體會深刻:《三國演義》18.4%,《水滸傳》16.6%,《西游記》43.0%,《紅樓夢》19.6%。體會一般:《三國演義》57.2%,《水滸傳》61.6%,《西游記》42.4%,《紅樓夢》41.4%。沒有體會:《三國演義》17.5%,《水滸傳》14.4%,《西游記》7.0%,《紅樓夢》23.4%。
不難看出,名著在學生面前實際上是“無名”的。四大名著是古典文學的四朵奇葩,但在中學生審美世界里,只是四朵消了顏色、散了芬芳的“無名花”!盡管有些同學也讀了原著,卻體會一般,甚至沒有體會, “霧里看花,水中望月”。交流心得體會時吱吱唔唔,哼哼哈哈,說不出所以然來。盡管大部分中學生能列舉小說中5位人物姓名,但分析人物形象,絕大多數學生不能勝任,分析的結果有的只是“貼標簽”,甚至有些人物形象張冠李戴,令人啼笑皆非。
(四)“動力”不足
閱讀名著是否能提高語文成績?對這個問題,44.1%的同學說不清(認為“與成績有關”的占24.5%,“與成績無關”的占21.9%)。閱讀名著與成績關系真的微妙難說嗎?這表明學生閱讀名著的動力不足。實際上,那些語文成績能保持穩定良好的同學大多讀過原著,且都有較廣泛的閱讀面。應當想辦法使學生閱讀名著變得“有效”,增加學生閱讀名著的動力。在中、高考的試卷中設置適量的名著類試題,也不失為一個較現實的辦法。當然,可喜是今年福建省高考語文試卷中已經很好的關注這個問題,話題作文中兩組人物中“曹操”“宋江”“薛寶釵”等均是四大名著中人物。這個高考指揮棒對中學語文教學無疑起推動作用。
二、古典詩歌閱讀狀況分析
(一)讀過篇數和背誦篇數
讀過篇目不少于16篇的學生為38.6%,不少于80篇的為39.9%,不少于160篇的有21.4%。能背誦篇目不少于24篇的為69.6%,不少于120篇的有25.1%,不少于240篇的僅5.3%。
【簡評】僅5.3%的人達到新課標的基本要求,可見學生閱讀量和記憶量之低。
(二)對古典詩歌的興趣
興趣狀況:(1)喜歡39.3%;(2)不喜歡6.5%;(3)談不上喜歡與否54.2%;對古典詩歌的體會:(1)體會深刻22.7%;(2)體會一般68.8%;(3)沒有體會8.4%。
對唐詩宋詞元曲的了解:(1)很熟悉8.9%;(2)了解一些79.6%;(3)不熟悉11.5%。
對李白、杜甫的了解:(1)很熟悉26.2%;(2)了解一些66.9%;(3)不熟悉6.54%。
【簡評】許多同學在古典詩歌面前,或熟視無睹,或敬而遠之,或望而卻步,或茫然不知所云,或胡亂曲解詩意……甚至有6.54%的學生連李白、杜甫都不知道。這些現象的根源,就是沒有形成鑒賞古典詩歌的能力,得不到美感,當然就不會樂在其中了。
(三)與語文成績關系
(1)認為與成績有關的,占67.1%;(2)認為與成績無關的,為9.4%;(3)請不清楚的,占23.5%。
簡評:中學語文教師幾乎沒有不重視古典詩歌教學的,原因是中、高考那分值不低的試題。于是普遍存在只“治標”不“治本”的現象。治標者的拿手戲就是模仿中、高考題型,編選大量標準化試題將學生捺入題海泡浸。這對于培養真正意義的審美素質毫無裨益,反而降低了學生對中國古典詩歌的閱讀興趣。新編高中語文課本有多個詩歌單元,我們應充分利用課本引導學生欣賞古典詩詞,提高學生品味古典詩詞的能力,提升素質,才能真正應對考試。
三、問題與建議
結合座談和訪問的印象,本人認為以下幾個問題值得引起注意:
(一)狹隘的學習功利主義
不知從什么時候起,“學習輔導書”就成了學生課外書的代名詞,家長、學生、學校都不約而同地“愛”上了一本又一本的輔導資料書。不少家長推崇“非輔導不看,非習題不做,非英語不聽”的三不規則。畢業班學生為攀登升學的金字塔,一頭扎進題山題海,更與經典無緣。盡管高二學生大多數都知道中國四大古典名著是什么,但真正讀過的沒有幾個。為什么不讀?回答很簡單:“因為我們還在分數的壓力下苦苦掙扎,哪里還有時間去看這些與考試無多大關系的書呢?”
(二)圖視 “驅逐”文字
圖視類傳媒高速發展:各類影碟鋪天蓋地,互聯網與數碼影像接踵而至,再接著是攝影圖片類書籍及卡通畫異軍突起……校園周圍小書店及市區幾家書店這兩年最熱銷的是文娛和足球類畫報、繪畫本中外名著、卡通等等,而文學名著銷量一直不太好。圖視傳媒的好處顯而易見,但也要警惕“讀圖時代的閱讀危機”。今天的學生大多通過影視錄像了解古典名著的原因很簡單:讀文學作品吃力。然而學生一旦養成閱讀圖視作品的習慣,今后進入大學、進入社會后也很難改變。
(三)敬畏“經典”與否認“經典”
在繁重的學習負擔下,長篇的語言和結構因素成了學生“親近名著”的又一個障礙。許多學生表示,有時也翻翻名著,只覺眼花繚亂,沒看出什么又放下了。一些學生說,現在大部分名著已拍成電視劇或電影,看過后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也沒有耐心再去看原著。有的學生說自己也知道母語作品重要,但不如影視、數碼影像的虛擬世界吸引人。言語之間,他們對名著不敢褻慢,只是“敬而遠之”。
另一方面,對名著“不喜歡”的同學也大有人在(《三國演義》6.4%,《水滸傳》5.3%,《西游記》5.6%,《紅樓夢》14.6%)。這些學生否認“經典”,認為名著部頭巨大,情節冗長,描寫拖沓,節奏緩慢,書中所寫時代距今遙遠,時代背景、人物關系難理解,不如讀現代武俠、言情、偵探推理小說以及卡通連環畫來得輕松。他們對名著了解的微乎其微,卻對一個個大碗明星的生肖、愛好甚至婚變的次數能娓娓而談,如數家珍。
作為語文教育工作者,我們是否應該自問:怎樣才能帶領學生進入古典文學的殿堂,領略其中的奧妙,使他們讀古典文學也會產生像讀流行書、暢銷書一樣的審美愉悅?
(四)家庭普遍缺少濃厚的文化氣氛
父母的文化層次較低,是農村家庭文化意識淡薄的一個重要原因。根據學生檔案資料統計,父母務農的占45%,職工13.3%,半農半商的11.67%,個體經營的占12.52%,其余有少量的干部、教師。父母是文盲初小、高小文化的占多數,少數是初高中文化程度,因此在營造家庭文化氛圍方面幾乎無能為力。多數父母雖然重視兒女的讀書,但僅限于關心學習成績,看重分數,因此反對兒女看課外書,認為這些“閑書”會影響學習,有的父母則忙于生計而放任不管。
多數學生家庭中最有文化氣息的活動僅限于看電視。調查中,回答“經常看影視片”的學生占了大多數。近半數的學生是在沒有任何一本課外書和報刊雜志的家庭環境中長大,他們從小學到高中唯一的“文學讀物”就是一本語文書。
語文素質是要從小培養熏陶的,在這樣缺乏文化氛圍中讀到高中的學生,要在高三一年中突然提高語文素質是不太可能的,即使在高中三年中要大踏步提高也是要付出相當艱辛勞動的。
課外閱讀歷來被不少人認為是可有可無的事情,君不見父母談“課外書”色變,不少班主任(非語文老師)明確規定“不準把課外書帶回課室,一經發現,全部沒收,還要在班上檢討……”
一個人在中學階段沒有閱讀十本八本中外名著,背誦200首以上的古典詩詞,那實在是整個人生的一大憾事!學生對古典文學的“遠離”,必然導致精神“鈣質”的缺少和欣賞層次的低下,導致“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淺薄。這種“后天不足”對一生的成長都會造成難以彌補的缺陷。這是有識之士的共同的看法,也是實際生活業已證明了的事實。
那么,怎樣才能改變這種中學生課外閱讀近乎空白的情況呢?本人認為:
第一,學校、家長和社會都要達成這樣的共識;對于青少年的成長,最重要的是培養良好的素質。要培養良好的素質,不讀書怎么行?我國當代語文學家劉國正先生說過:“書是知識的寶庫,智慧的海洋,奮斗的向導,成功的階梯,學文,學做人,求大發展,大成就,離開讀書,不過是緣木求魚?!倍x古典文學應是讀之基本!
少年西游記、夢幻西游、造夢西游、大話西游、西游女兒國、悟空傳手游、大圣之怒、亂斗西游等游戲都是游戲類手機游戲。
游戲簡介:
1、2010年由網易手游公司首次開發出西游類手機游戲;
2、西游類手機游戲均已中國四大名著中的《西游記》為背景,再加入部分現代元素組成的手機游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