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七步詩的作者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七步詩》
作者: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一、借助簡筆畫,感悟意境
在逐字逐句理解詩句的基礎上,可以采用給古詩配畫的方法進行教學,把美麗的圖畫、教師的解說和學生的吟誦巧妙地結合為一體,使學生入境悟情。如學習杜甫的《絕句》,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讓他們一邊讀一邊想象,黃鸝、翠柳、白鷺、青天、千秋雪、萬里船構成了一幅美麗的圖畫。再學生邊畫邊想象,給畫配上顏色,從而引導他們進入詩的優美意境。
二、運用言語激趣,感悟意境
教師運用精妙的語言,啟發學生進行想象,把學生帶入美的境界,啟發他們領悟美的意境。如教學楊萬里的《小池》,在教學“樹陰照水愛晴柔”時,啟發他們進行想象:清清的池邊,新抽出的樹葉連成一片樹蔭,樹蔭映照在水里,好像也非常喜愛這柔美的風光。隨著教師形象生動的描繪,學生眼前浮現出初夏小池柔美的景象,從而進入初夏那生機勃勃的意境中。
古人寫詩,有感而發,古詩自然流露出詩人當時的思想感情,而詩人的思想感情,又受到當時的社會變革、政治遭遇、生活波折的直接制約,要正確體會古詩表達的思想感情,運用形象生動的語言描述當時的寫作緣由,是必不可少的。如教學《七步詩》,可先介紹詩文背景:“《七步詩》相傳是曹后,曹丕逼兄弟逼出來的。那時曹丕已廢漢稱帝,號魏,為魏文帝。他命曹植做詩一首,限定走上七步完成,逾限就要處死。他無非是想借做詩的名目,殺害才思敏捷的親弟弟,兄逼弟,曹植無奈而又悲哀。因此,由感而發,寫下了這首《七步詩》。”“感人心者莫弗于情。”這番描述,引導學生沉浸在特定的情感氛圍中,學生自然而然地走進了詩的意境。
三、憑借多媒體課件,感悟意境
兒童的情感具有情景性、激動性、易受感染性,適時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創設情境,讓學生進入角色,能讓學生在體驗中獲得美感。小學生在學習古詩時,由于古今語言的差異、生活環境的差異,致使他們對詩句的理解、體驗、感情有障礙。“詩中有畫”,在某種意義上講,編入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古詩大都可以還原為聲色俱佳的動人畫面,具有一種濃濃的意境美。若教師在教學時借助現代化教學媒體――計算機,融聲、光、色為一體,化靜為動,變抽象為具體,不僅可以激發學生濃烈的學習熱情,更重要的是可以讓學生很快進入古詩所描繪的畫面之中,幫助他們形象地感悟古詩中蘊含的意境美。如教學《望廬山瀑布》,如果單憑教師的講解,學生很難領會瀑布聲、形的雄偉壯觀。如果教師把這部分內容通過多媒體的形式呈現在學生的面前,學生一看就會有身臨其境之感,那種“飛流直下三千尺”的氣勢就不言而喻地在學生心目中扎根了。
四、反復吟詠誦讀,感悟意境
古詩內涵豐富,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很強的藝術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詞句優美、易讀易記,特別適合小學生誦讀。在古詩教學中,教師應當引導學生采取齊聲朗讀、獨自朗讀、加手勢吟誦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在朗讀和吟誦中體味、感悟詩的意境。如在學習《望廬山瀑布》時,教師可以邊放音樂邊讓學生朗讀詩文,讓學生在反復的朗讀中如同和詩人一道在觀賞雄偉壯麗的廬山瀑布。再如,在教學《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時,教師可引導學生緊扣“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反復朗讀,在反復引讀中帶領學生循序漸進地感悟詩人重陽佳節思念親人的情懷。
五、積極遷移拓展,感悟意境
一、故事與背景,了解作者
魯迅先生說過,“知人論事”,才能正確理解作品。每一首詩都是與作者的思想、經歷密不可分的,而作者的思想、經歷又無法脫離“社會”這個大背景、大環境。古詩的時代背景距現代很遠,對于現代的人們來說要做到細致、深入地了解尚且不夠,何況是不諳世事的小學生?教學中只簡單地介紹作者無疑顯得太過蒼白機械,而將作者寫詩有關的背景內容以小故事的形式講給學生,不僅能提起學生興趣,而且對學生理解詩歌有著極大的幫助。
如學習《七步詩》,只單純地講,以豆子、豆萁比喻曹植和曹丕,“煮豆燃豆萁”象征手足相殘,學生會充滿不解,兄弟間為什么會發生這種事?這樣一來,難免會一頭霧水,影響整首詩的理解。而如果課前先講一講曹操父子三人的故事:曹操在時,對曹植極為寵愛,幾欲立為太子。而曹后,曹丕卻當了皇帝,他就要對付兄弟曹植,而對付他要事出有因,因此逼曹植在七步之內作首詩,不然就殺了他。于是曹植就做出了這首詩。由此,學生就不難理解詩中的含義,也不難體會到,這首《七步詩》浸透著曹植滿腔的悲憤與無奈,是從內心噴涌而出的不可抑制的質問和吶喊。
二、審美與教育,點評詩歌
古詩詞把意境美、音韻美、哲理美融合一體,有著特殊的審美功能,學生可以從中受到美的熏陶。文字的詩可以簡單解說為美的有韻律的創造。如李白的《送友人》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賈島的“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劉禹錫的“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等。這些佳句詩中有畫、詩中有情、詩中有理,既閃耀著美的光彩,又給人以深刻的啟迪;既抓住“亦畫、亦情、亦理”的特點,又能引發學生思想情操的美化。因此小學古詩詞教學就是一種美的教學。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還沒有形成完整的審美體系,對于好與壞、美與丑、善與惡往往憑借外部表象去感知,而不能分析其內在的美和價值。通過古詩詞教學正好可以彌補這一點,因為古詩詞往往反映一種內化的、含蓄的感情,詩人把自己的意志和感情寓含在詩詞中,正所謂“詩以明志”。教師可以通過對古詩的講評,擴展學生的審美視野,讓學生獲得更高層次的審美感受,得出正確的審美標準。
三、自讀自悟,合作交流
事實證明:小學生學古詩,靠老師的逐句串講,根本行不通,必須更多地借助讀,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識字、學詞、析句、理解內容,培養閱讀能力及習慣。在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后,我鼓勵學生自讀自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全面提高學生的質疑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詩歌教學過程中,我首先鼓勵學生利用工具書并聯系上下文查解字詞句,把教師的不厭其煩講解變成學生相互間的討論、啟迪和學習。其次鼓勵學生積極發表自己對詩歌的理解和見解,使學生互相學習,互相補充。然后,我再適時就重點、難點問題集中講解或單獨指導、點撥。
四、巧用媒體,詩意自現
詩是詩人的感情的即興抒發,而此種感情一定是通過具體的形象,構成一種意境,然后借助語言文字表達出來。因此詩歌是十分注重形象描繪的,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在古詩教學中,如果將抽象、凝練的語言與具體的物象聯系起來,能提供給孩子們鮮明、準確、豐富的感性認識,把學生較快地帶入“智力發展區”,喚起他們的形象思維,提高想象力。
駱賓王的《鵝》這首古詩包含了豐富的信息,如:鵝的色彩、形象、動作等等。由于課堂條件有限,我根據詩意繪制了一幅活動的幻燈投影片。畫面上,亭臺樓閣,楊柳依依,岸邊有一位老翁正笑嘻嘻地捋著白白的長胡須,一個少年正在不斷地揚臂向湖里那群“嘎嘎”歡叫的大白鵝拋撒谷粒。隨著白鵝的頸部、腳掌部的運動,湖面上泛起了一圈一圈的漣漪。教學時詩畫對照,相映成趣,使學生的再造想象活動提供了豐富的、鮮明的表象信息,學生很輕松地踏入了詩的意境之中:那長著一身潔白的羽毛,有著兩只紅紅的腳掌的鵝,在清澈淺綠的湖水中悠閑自在地撥著掌,歡快地引頸高歌……這樣的教學,效果不言而喻。
點評人:朱雨欣(小學高級教師)
今天,我去學畫畫時,看到了一件事,讓我挺有感觸的。 (一句“挺有感觸”預示著這件事并不簡單。)
當時,老師正在教一個同學畫畫,教室里十分安靜(除了家俊外),大家都在認真的(地)畫畫,除了家俊。(瞧,)家俊獨自一個人在那玩著悠悠球,他一會兒卷起悠悠球,一會兒又把它甩出去,看他玩得還真起勁。 (交代事情發生的起因。但既然有人在玩著悠悠球,那就不能說“教室里十分安靜”了。)
“把悠悠球收起來!上課了!”突然,老師低喝一聲,看來,老師是有些生氣了。可是,家俊看也不看老師一眼,漫不經心的(地)回答:“我玩我的,又不會吵著他們。”老師火冒三丈,對著家俊大吼一聲,說:“再給你一次機會,收不收!”這時(家俊一驚),悠悠球掉到地上,散架了。家俊把悠悠球拾起來,認真地裝著悠悠球,對老師的話不理不睬。 (“老師”的行為把“家俊”的淘氣勁展現得淋漓盡致。本文的情節沖突由此展開。)
這時,整個教室更加地安靜了,大家都停下手中的畫筆,轉頭看著他們,整個教室只聽到家俊手中悠悠球“咔咔”的聲音。窗外,雨細細的,不緊不慢地下著,無聲無息的。時間,仿佛在這一刻被凝住了。 (場景描寫渲染了當時緊張窒息的氣氛。)
老師的臉色鐵青鐵青的,看樣子生氣到了極點了,停了一會兒,他用低沉的聲音說:“你再不收起來,我沒收了!”家俊把老師的話當成了耳邊風,(只顧)低著頭,手里一下一下地繞著悠悠球的繩子,一句話也不說。 (承接上段,再次渲染氣氛,本文的情節沖突由此升級。)
老師見他無動于衷,(便)一個大步,走(沖)上前去,劈手奪過家俊手里的悠悠球,狠狠地往地上摔去,“啪”的一聲,悠悠球又散成兩片了。
家俊一見,急忙撿起悠悠球,仔仔細細地看了一遍,說了聲:“沒——壞!”又修理起來了。 (上一段“老師”的“氣急敗壞”與這一段“家俊”的“悠悠然”形成鮮明對比。)
老師(又)一把又搶過悠悠球,抓在手里。家俊愣了一下,突然大嚎了起來,眼淚如潮水一般涌了出來,連鼻涕也下來了,拉扯著老師的衣服,跳著去奪悠悠球。 (“老師”的生氣伴隨著“家俊”的淘氣與天真而不斷升級,讓讀者的心也吊到了嗓子眼上。“家俊愣了一下……拉扯著老師的衣服,跳著去奪悠悠球。”這句描寫很傳神,還真的讓人于心不忍。)
只見老師一揚手,悠悠球就到門外去了。 (本段承前啟后,這個“一揚手”將帶給孩子的是什么?前面的情節描寫讓讀者不得不繼續往下看。)
外面,秋雨細細的、細細地飄著,無聲無息。家俊松開手,發瘋似地跑到外面,抱著悠悠球在雨中哭著(……)。這時,一個人提著水,從他面前經過,家俊朝他身上踢了幾下,接著大哭。 (承接前兩段,動作、神態、場景描寫一下子抓住人心,全文至此進入,讓人不由耐心看下去。但“這時,一個人提著水,……接著大哭”表達不夠完整,不如刪去,以省略號收尾,更能觸動讀者的心緒。)
【關鍵詞】古詩;教學;有效
古詩是我們中國燦爛文化遺產中的瑰寶,是祖國優秀的文化遺產。它語句鏗鏘,極富韻味;語言表達簡潔含蓄,極富美感。因此古詩文的積累,會增強兒童對美的鑒賞力,從優美的詩句中感悟人生,體會詩人的情感。然而,縱觀古詩教學,方法單調枯燥,課堂氣氛沉悶,學生興趣淡薄。而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我們有義務認真上好古詩課,讓祖國這一文化精髓得到最良好的傳承。那么,如何讓古詩教學達到有效呢?本人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引故事激趣
日常教學中,我們經常運用導語拉開新課題和教學內容的序幕,而各種導語藝術不乏有故事,小學生的心理特點使他們對聽故事很感興趣。巧用講故事的方法做導語,目的就是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古詩文教學中也應該運用故事來調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這樣就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如在學習《七步詩》,只單純地講,以豆子、豆萁比喻曹植自己和曹丕,“煮豆燃豆萁”象征手足相殘,學生會充滿不解:兄弟間為什么會發生這種事?這樣一來,難免會一頭霧水,影響整首詩的理解。而如果課前先講一講曹操父子三人的故事:曹操在時,對曹植極為寵愛,幾欲立為太子。曹后,曹丕卻當了皇帝,他就要對付兄弟曹植,而對付他要事出有因,因此逼曹植在七步之內作首詩,不然就殺了他。于是曹植就作出了這首詩。由此,學生就不難理解詩中的含義,也不難體會到,這首《七步詩》浸透著曹植滿腔的悲憤與無奈,是從內心噴涌而出的不可抑制的質問和吶喊,這樣不僅理解了詩文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古詩文的興趣。
二、入意境悟情
魯迅先生說:“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詩是通過意境來反映生活、表達感情的。意境就是詩中所描繪的畫面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交融而成的藝術境界的美,亦即“詩情畫意”的美。所以誦讀古詩詞首先要“入境”。“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只有“入境”,才能領會詩人的真情實感,才能理解古詩詞美的內涵。
如教學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詩中逼真地寫出老翁在孤舟江雪中垂釣的生動形象,曲折地反映作者在政治革新失敗后表示不屈而又孤獨的心態,意境高遠清麗。再如李白的“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落城”、“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張繼的“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等,詩的意境或空曠、凄涼,或散逸瀟灑,或構思獨特、空靈飛動,或幽靜清愁,令讀者如臨其境,美不可言。
三、多讀品詩意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古詩則是用最精粹的語言寫成的。因此,在古詩文教學中引導學生品味語言美,對于理解古詩的思想內容和寫作藝術,以及提高學生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古詩的語言美,首先是指語言的音樂美。古詩的語言美,還指語言的精確美、凝練美。每首古詩的字數有限,因而詩人非常講究用詞的精確、凝練、含蓄,有時一字一詞包含極豐富的內容。古詩的語言美也表現在語言風格的多樣性上,不同的作品,不同的詩人,表現出不同的語言風格。如李白詩的豪放,杜甫詩的現實,白居易詩的通俗等,顯示出古代詩人不同的語言風格。
古詩文具有完美的內涵,只有通過吟誦,學生才能真正走進文本。精心設計選擇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吟誦古詩文的熱情,因此在活動組織上,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個人賽,小組賽,表演賽,使得競爭的氣氛貫穿活動的始終;在活動形式上,可以設計誦詩、對詩、唱詩、游戲等多種形式使學生在整個活動中熱情高漲。
四、創情境賞詩意
情境教學是把教材內容與生活情境聯系起來,使學生身處具體場境中,可以眼看、耳聽、鼻聞、手觸,通過各種感官吸收信息,從而獲得生動的形象,豐富具體的知識,激發真的情思,學到活的語言,充分發揮非智力因素與智力因素的協同作用,大大提高學習效果。在進行古詩中的情境教學中,教師情真,才能以情動情;教師心熱,才能點燃智慧的火花;教師意遠,才能在學生面前開拓其思路。兒童的思維處于表象思維階段,他們通過自己的視覺,聽覺這些感官接觸客觀事物,通過感性認識而獲得表象。
五、多媒體展畫意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歌是十分注重形象描繪的。在教學中如果教師能將抽象、凝煉的語言化為可作用于視覺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畫面,那么教學往往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詩人對六月西湖的景致作了極力渲染描寫,表達了內心抑制不住的贊嘆之情。學生誦讀有聲有色,但如何方能入境入情?教學中,一位老師就在課堂上給學生用投影展示了一幅大寫意的國畫:十里荷香,畫面色彩淡雅渲染,虛實相襯,學生在詩畫的對照中,輕松地踏入了詩的意境之中。可見,在古詩教學中,應充分發揮電教媒體傳遞、變動、再現作用,讓詩中的形、聲、色、情、意直接作用于學生的感覺器官。這樣有利于將學生帶入詩中所描繪的藝術境界中去感受美、領悟美、表達美,很大程度地提高古詩的教學效果。
總之,古詩教學要靠教師加強自身文學修養,想盡一切辦法激發學生興趣,帶領學生邁入古詩的神圣殿堂,使學生領悟中華五千年燦爛的文化,增強民族的自豪感,從而激發學生學國語言文字的興趣和熱情。
【參考文獻】
[1]《淺談怎樣上好小學古詩課》.黃紀剛,《教苑薈萃》.2010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