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老馬臧克家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看——
我國歷史上或傳說中的名馬有的盧馬、昭陵六駿、白龍馬、汗血馬… …
與馬有關的歷史人物和歷史故事有伯樂相馬,老馬識途,老驥伏櫪而上太行,按圖索驥,秦瓊賣馬等。
藝術作品中也有馬。例如,雕刻名作有昭陵六駿。音樂作品有琵琶曲《十面埋伏》,二胡曲《賽馬》等。
漢語漢字中也有馬。早在商代的甲古文中就有了象形字“馬”。從早期甲骨文到晚期甲骨文到大篆到金文到小篆到隸書到楷書,都有“馬”字的演變過程。
歷史傳說中還有馬呢!比如,王亥馴馬,九方皋相馬,趙高指鹿為馬,燕昭王以千金買千里馬骨,田忌賽馬等。
當然,文學作品中也有馬。比如說,杜甫的《房兵曹胡馬》中有馬,臧克家的《老馬》中有馬,周濤的《鞏乃斯的馬中有馬》… …
一、漢字中與馬有關的成語和俗語
文字是人類認識世界的見證,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了象形字“馬”,從古至今,隨著漢字的演變,“馬”字都有各種不同的寫法。翻開書法史,不管是早期的甲骨文還是晚期的甲骨文,以及小大篆、金文、隸書、楷書,都有“馬”字的具體寫法。后來,隨著社會的進一步發展,馬的作用越來越大,漢字的使用越來越豐富,漢字里就出現了許多以“馬”為偏旁的字,如騎、騏、驕、驗、馱、馭等。
由于馬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在人類進步的長河中,留下了許多與馬有關的成語和俗語。漢語中含“馬”字的成語非常多,如馬到功成、一馬當先、指鹿為馬、青梅竹馬、老馬識途、馬不停蹄等等;一些與馬有關的俗語有“風馬牛不相及”、“驢唇不對馬嘴”、“人在衣裳馬在鞍”、“又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將軍躍上馬,各自奔前程”等。
二、我國歷史上或傳說中的馬
無論是在日常生活中,還是在軍事活動中,馬都起到過重要作用,我國古代涌現過許多與馬有關的歷史人物,流傳著許多與馬有關的歷史故事。
在我國的古書上,常見車馬并舉。戰國以前,車馬相連,一般沒有無車的馬,也沒有無馬的車,故古人說的乘馬其實就是乘車,駕二馬為駢,三馬為驂,四馬為駟。到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才從匈奴人那里學會了騎馬之術,此后便形成了騎馬之風。春秋戰國時代,一車四馬為一乘,按車乘的多少區分國之大小,天子是萬乘之國,諸侯是千乘之國。
我國的歷史上和傳說中有很多名馬,三國時,劉備的坐騎是的盧馬,一次劉備遇難,危急之時落入檀溪中,的盧馬一躍三丈,帶劉備逃出了險境。昭陵六駿,是唐太宗李世民當年南征北戰統一全國的六匹戰馬,李世民為紀念它們,將它們的形象栩栩如生地雕刻在自己陵墓的屏上。安史之亂時,在潼關之戰中,忽然殺出數百騎兵,致使叛軍倉皇逃竄,后來騎兵也突然消失。據守護昭陵的官員說,就在交戰那天,昭陵石人石馬汗濕欲滴。
《西游記》中,唐僧的坐騎叫白龍馬,本是西海龍王之子,犯了死罪,后被觀世音變為白馬,隨唐僧師徒到西天取經。汗血馬,傳說中的良馬,它產于大宛,汗水從頸肩部流出,呈血色,一日之內可以跑千里路。
馬曾為人類的生活作出過巨大的貢獻,歷史上人與馬之間留下了許多動人的故事。如田忌賽馬、王亥馴馬、伯樂相馬、老馬識途、按圖索驥、秦瓊賣馬、九方皋相馬等。這些故事或借題發揮,警世喻人;或哲思橫溢,寓理于物,皆意味深長,給人以深深的啟迪。
三、民風民俗中的馬
在無路無車的年代,人們的生活與馬分不開,從需要馬到喜歡馬,再到后來的敬重馬,積淀了豐厚的文化內涵。馬是我國的十二生肖之一,每到馬年來臨之際,民間都要舉行各種慶?;顒樱瑲g迎馬年光臨人間,以示“馬到功成”、一年好運之意。這一年,各類與馬有關的肖形圖案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或懸于街邊門坊,或嵌于家具衣物,形象生動,氣派非凡,可見人們喜歡馬之情是何等濃厚。博大精深的中國象棋中,有兩顆棋子是馬,而且馬的走法多種多樣,殺傷力特大,由此亦可窺見馬在古代軍事中作用之一斑。英勇善戰的蒙古人民,更是和馬相依相伴,樂騎馬,善射術,視馬為生活中最好的朋友,并以“馬術”本領精湛著稱于世。馬給了他們生活的勇氣、智慧和精神,有了馬,他們才有征服草原的偉大奇跡。我國香港地區甚至有賽馬節,現在賽馬這一活動已經走向國際舞臺,成為大家熱愛的一項體育活動。
四、文藝作品中的馬
在幾千年人與馬的交往中,馬為人作出了巨大貢獻,人對馬也傾注了許多真摯的情感。人們在紙上畫馬,在弦上彈馬,在石上刻馬,在戲中演馬,在詩中吟馬……。古今中外,不同的作品中,馬的形象得到了充分的展現。
杜甫在他的《房兵曹胡馬》中寫道:“胡馬大宛名,鋒棱瘦骨成;竹批雙耳峻,風入四蹄輕?!鼻Ю锺R和伯樂的關系一直是人們非常關注的話題,特別是韓愈的名篇《馬說》產生后,就將馬文化提升到一個極雅的層次,成為人們千百年來的美傳?,F代文學作品中,象臧克家的詩《老馬》、周濤的《鞏乃斯的馬》等,都是寫馬的優秀作品,為大眾津津樂道。
藝術作品中,有的畫家就是畫馬的名家,如唐代的韓干、韋偃,近代的徐悲鴻等。著名的以馬為題材的畫作如徐悲鴻的“九方皋”、“奔馬”,雕刻作品有“昭陵六駿”等。音樂作品中的名曲有琵琶曲“十面埋伏”、二胡曲“賽馬”、笛子曲“揚鞭催馬運糧忙”和“牧民新歌”。歌曲名作有“駿馬奔馳保邊疆”、“馬兒啊,你慢些走”等等。
【關鍵詞】語文課改革 自覺性 積極性 鑒賞
詩歌作為四大文學作品之一,有著他的特殊地位。可以說他是文學之母,也是培養學生文學鑒賞的最高形式,也是培養學生文學趣味和文學素養的最佳媒介之一。沒有戲劇緊張激烈的矛盾沖突;沒有小說曲折生動的故事情節;沒有散文形散神聚的鮮明特色。詩歌以其凝煉性、抒情性、音樂性等特點決定了它自有的教學模式和學習方法。如果學生還只是單純地追求矛盾沖突,情節人物,還不會透過字面去體味揣摩詩歌的“言外之意”、“象外之象”,還沒有對詩歌的激情有著敏感和直覺,那詩歌對他而言是味同嚼蠟、如墜云霧了;如果老師還是那樣把一首首優美的、空靈的、清新的詩歌肢解成字、詞、句、篇的語言知識點堆積;還不會帶領學生去領會,去感悟、去思索;那我們就不要指望語文課能濡染心靈、陶冶性情、培養文學純正趣味、提高文學綜合素養。
一、以讀輔講,讀講結合
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又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都是極有道理的,形象地說明了讀的重要性。語言單靠老師講和分析是不能學好的。古代私塾的主要教育方法就是讓學生讀、背?,F在我們為什么也不多給點時間讓學生自己去讀,去體味,去揣摩呢?學詩歌尤其要重視讀。怎樣才能讀得其法,讀而得法呢?筆者認為,誦讀時如把作者的情感在讀的時候傳達出來,不但能了解作者說些什么,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感通了,無論興味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獲。用誦讀法來體味詩歌的音樂美再恰當不過了,音樂美是詩歌區別于其他文學體裁的特質,讓學生在緩歌慢唱、密詠恬吟中把握詩的用韻,節拍,停頓,把握聲調的輕重緩急,字音的響沉強弱,語流的疾徐曲折。古人“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歌詠之”。最早的詩歌不就是在老百姓在勞動中喊出來的嗎?我們何不讓學生在瑯瑯讀書聲中,去體味“夜半鐘聲到客船”的落寞之情,“天地一沙鷗”的凄涼之意,“悠然見南山”的散淡之心;在瑯瑯讀書聲中,去揣摩蘇軾、李白的豪放,杜甫、辛棄疾的雄渾,柳詠、李清照的婉約。
二、以點帶面,點面兼顧
分析小說人物時,要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外貌等描寫。同樣,理解詩歌也要了解詩歌中的一些藝術手段和表達方式。比如意象、象征、意境,對于高中學生來說,應該系統地了解這方面的知識,教師不能一首接一首地教完就算完成任務,更應該教會學生行之有效的方法,正所謂“授之魚,不如授之以漁”。所以,教師可以適當地開一些專題講座,來集中講授這些知識,讓學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比如“意象”。首先給學生舉一個很典型的例子: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全詩籠罩著一種衰敗、凄涼、孤寂的氛圍。這就是意象在起作用,“藤”、“樹”、“鴉”在現實中分屬植物和動物,本身并沒有感彩,但是它們被作者“加工”(加了“枯”、“老”、“昏”)和“剪輯”(組合在一起)后,就不是自然界的客觀事物了,而是帶有強烈主觀感情的意象,因此意象其實就是內在的思想情感內涵和外在的客觀物象的統一。又比如“游子身上衣”并不是表現一件普通的衣服,而是表現陽光普照般的母愛;“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中的“病樹”和“沉舟”也不是現實事物的真實寫照,而是詩人惆悵而達觀的思想表現。
在古詩文中,我們有時能看到用一種反復出現的意象來表達特定的情趣和意味,它代表民族和人類共同的情感體現?!坝辍钡囊庀笸碗x情別緒,如“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簾外雨孱孱”;“月”這個意象往往和思鄉懷遠有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春花秋月何時了”,“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了解這些原型意象的意義,對認識和把握作品的內涵有著很大的幫助。
意象不但有傳統的色彩,而且有詩人強烈的個性特征,臧克家的“老馬”是一匹負重受壓、苦痛無比,但在鞭子的抽打之下不得不向前掙扎的老馬,它不同于曹操筆下的雖已伏櫪仍志在千里的“老驥”,也不同于曹植筆下那“飾金羈,連翩西北馳的白馬”。
同時,詩人們用意象也在不斷地推陳出新。比如徐志摩的《再別康橋》不再重復由于“柳、留”音近而折楊柳枝送別的習俗,獨出心裁創設了一個嶄新的柳的意象: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
詩人筆下康橋河畔夕陽中的柳樹,柳枝,映在波光里的金色的倒影無比艷麗,叫人聯想到了金裝的儀態萬千的新娘。表明詩人對這里一草一樹的依戀,竟像蜜月中的愛侶那樣難舍難分。可見,“金柳”這一意象是富有創新性的,具有詩人的獨特的個性特征。
三、以練促學,練為學用
自己做的飯菜再難吃,也覺得香。蘇霍姆林斯基說:“我一千次地確信,沒有一條富有詩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學生的全面智力的發展?!卑l動學生自己創作詩歌,開展詩歌朗誦比賽都是學生去很好地挖掘和品嘗“清泉”的做法。我們甚至可以更大膽一些,把寫詩和朗誦比賽揉入到月考和期考中,作為考試成績的有機組成部分。
【關鍵詞】 詩歌;《生民》;技法;史詩;神話
一般認為《詩經》是現實主義寫法的發源點,《楚辭》是浪漫主義的發源點。這種看法未免對《詩經》的寫作技法有失公平。其實,作為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的《詩歌》,不僅是現實主義手法的起源點,還是浪漫主義的起源點。后人繼承并發展了這兩種手法。
《詩經?大雅?生民》是反映周人始祖后稷的誕生、生存成長和當時母系社會狀況的一首史詩。本詩鋪陳直敘,寫出姜敬神明,踩上帝足跡而孕,并卵生周人始祖后稷,姜覺得卵生不祥,便棄之于窄巷、樹林、寒冰處,但稷分別得到牛羊、樵夫、鳥的奇跡般相助,成活下來,迅速表現出種植農作物的天賦,最終成為周人的始祖。本詩在敘述中處處充滿了神話色彩,奇麗的神話又用寫實的手法加以展現。因此,本詩既是史詩又是神話,史詩要靠寫實手法完成,神話要靠瑰麗的浪漫手法繪制。寫實手法敘事順承發展,融入濃濃的愛國情思,呈現一個個鮮活的詩中面孔,浪漫衍生自由想象,意象、象征包含其中。
現實主義,主要采用敘事的寫法完成某一作品的藝術創造過程和對后人的影響及后人對該作品的認識反映,其主要內容一般都是反映當時歷史狀況、社會生活狀況。接受這一寫作手法和發展這一手法的詩人大體如下:
兩漢樂府詩中,敘事的成就尤為突出。樂府詩中有對歷史現況準確描述的,如《十五從軍征》敘述八十高齡的退役老兵返回荒蕪家園的情景,其中有中途和鄉人的對話,回家后的燒飯作羹,飯菜熟后難以獨自進餐的三個場面前后連貫血脈相通,將一個飽受戰爭之苦,回家卻形影相吊的八旬老人形象寫活于紙上;還有《孔雀東南飛》、《陌上?!返葦⑹略?,為個性化的對話置之于生動的場面,進行細節描寫,展現一個個有血有肉、個性鮮明的東方淑女形象,讓人讀后就想走進歷史去斥責那些惡人一翻。
到了唐代,杜甫又將現實主義寫法推進一步,揉進了尤為深沉的愛國熱情。《石壕吏》在反映人民飽受戰爭之苦的同時,又從骨子里希望國家的當權者們能有所作為。八十老婦急應河陽役,為了戰士備晨炊,比《十五從軍征》中八旬老人的孤苦無依更為慘烈,作者將筆尖直觸社會生活中最底層的人民。同時,白居易在敘事詩的技法貢獻也無人可比。宋朝陸游的《示兒》中已可窺見現實主義手法的運用,“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亡告乃翁”,將滿腔的愛國熱情寄于國家重振之日。
明末清初,吳偉業的詩“以唐人格調,寫目前宗派近事既正,詞藻又豐,不得不推為近代中之大家”。吳偉業的詩以故國愴懷和身世榮辱為主,“可備一代史詩”,不但突出寫人敘事,而且還多了情節的傳奇化。如《圓圓曲》以吳三桂和陳圓圓的悲歡離合為線索,用極委婉的語氣,譏諷吳為一己之私叛明降清,打開山海關,淪為千古罪人。全詩用追敘、插敘、夾敘和其它結構手法,打破時空,重組歷史事件,用比喻珠聯等修辭增強全詩的表現力。
近當代現實主義詩人和敘事詩詩人更是人才輩出。臧克家的創作使現實主義直上了一個新臺階,詩歌染上了時代鮮活的烙印,被譽為“時代的歌手”,如《烙印》、《老馬》等詩對現實作出血淚的控訴,詩人的心酸和憤怒在詩中滴血。其后數十年,李季、聞捷、李英、葉延濱等當代詩人將現實主義的寫法拉到了時代前列。以前較為單一的歷史時空和情節已發展成多元化的運用,在敘事寫史的同時又放進諷刺和哲理?!斑M入九十年代,葉延濱的詩加強了諷刺的力度,一洗往日的溫馨浪漫,代之以冷峻犀利的幽默譏誚”(《中國當代文學史》王慶生編)。
《生民》全詩就是一個浪漫的神話傳說,它奠定了浪漫主義創作風格的基礎,這種在后來的詩人群里衍生出各種藝術寫法:想象、夸張、象征等。繼承、發展、衍生這一創作手法的中國詩人大體如下:
屈原在繼承和發展上貢獻功不可沒。魯迅《漢文學史綱要》說屈原的作品“逸響偉辭,卓絕一世”,“其影響于后世之文章,乃甚或三百篇以上。”屈原大《楚辭》中多運用奇幻的想象、新奇的比喻象征,句式不等的形式為讀者展現一個夢的世界,一個身披香草蘭花,上天入地的跋涉者、追求者便躍然紙上。全詩以纏綿悱惻、十分強烈的感情表現出作者在政治上的不如意和對楚國政府黑暗腐朽的憤慨。藝術表現上象征、意象、比喻在本詩中已出現“香草美人”已被后人移植于詩中。
唐宋時李白又光大了浪漫主義的創作手法,把夸張也用于詩中,如“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宋朝陸游本質上是寫實,卻常借助浪漫幻想的表現方式,對李白那種獨來獨,鄙視流俗的人生態度和想落天外,變化莫測的藝術構思也加以學習運用。如《楚辭》國“江上荒城猿鳥悲,隔江便是屈原祠。一千五百年間事,只有淮聲似舊時”便是這種手法的印跡。
清龔自珍對古想化詩歌藝術有總結和發展的功勞?!捌湓姸嘤孟笥?,想象奇特,文辭瑰瑋,接受莊子和屈原的影響較大,然現時其中貫穿一種詩人獨有的凌厲剽悍之氣……”如“猛憶兒時盡力異,一燈紅接混茫前”等名句就有所展現。
近現代,浪漫主義發展呈多元化趨勢,郭沫若一首《女神》唱響人間;徐志摩以構思新穎、意象美妙、韻律和諧追求理想化響徹文壇;戴望舒將中國的意象、意境、法國的象征等手法揉在一起,寫出一曲人生夢幻曲《雨巷》就使許多詩人學者頂禮膜拜,并且意象中充滿朦朧的夢幻色彩,這時舒婷已將浪漫主義的自我表現和現代主義的象征手法結合起來,使詩意朦朧、含水量蓄,充滿張力。顧城這位“童話詩人”更不可忽視,海子在他烏托邦的世界中一再被書寫原型意象,如大地、村莊、河流、麥芒、天空、月亮、我的馬和我的王等,都把浪漫情結表現在隱喻中,構成了浪漫主義創作手法的多樣性。
詩歌既沒有戲劇緊張激烈的矛盾沖突;也沒有小說曲折生動的情節;也不同于散文形散神聚的特色。而詩歌以其凝煉的語言、完美的結構、優雅的韻律來體現一種獨特而又讓人難以琢磨的意境,來抒發一種獨特的情感,可以說每首詩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感受,正是因為詩歌的音樂美、意境美和語言美這些特點決定了它自有的教學模式和學習方法。如果學生還只是單純地追求矛盾沖突、情節人物,還不會透過字面去體味揣摩詩歌的“言外之意”、“象外之象”、“境外之境”,還沒有對詩歌的激情、敏感和直覺,那詩歌對他而言就是云山霧海、味同嚼蠟了;如果老師還把一首首那樣優美、空靈、清新的詩歌肢解成簡單的字、詞、句,變成簡單的字、詞、句、篇等語言知識點的堆積;還不會帶領學生去涵詠,去感悟、去思索;而只是牽強附會的翻譯、用機械的理解去解釋的話,那我們就不要指望語文課能濡染心靈、陶冶性情、培養文學純正趣味、提高文學綜合素養了。更是糟蹋了中華幾千年的詩歌文明。
以下就詩歌教學中一些想法,拋磚引玉,以期大家指正。
一、美讀法――以讀帶講
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又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都包含著極淺顯的道理,形象地說明了讀在詩歌教學中的重要性。詩歌這個東西靠老師講和分析是很難學好的。古代私塾的主要教育方法就是讓學生吟、誦,所以我們才收獲了兩千多年無比燦爛的文學碩果,才留下了許許多多千古名篇和千古絕唱。當然我不是讓大家去復古,但我認為詩歌教學是太有點急功近利了,把那么好的情愫和美感變成了枯燥的字、詞、句,變成簡單的說教,那為什么不多給點時間讓學生自己去吟、去誦,去體味那深遠的意境,去揣摩那幽幽情愫呢?所以學詩歌尤其要重視讀,美讀法就是一種很好的方法。
何謂美讀,是在音讀、意讀、情讀基礎上,對詩歌從美感的高度去誦讀。就是把作者的美好情感和幽幽情愫,通過反復朗讀(替古人憂而憂、樂而樂)傳達出來。如果美讀得其法,不但可以了解作者說些什么,而且可以與作者的心靈相感通,無論在興味、意趣或是意境方面都有莫大的收獲,更能更接近詩歌的本質。 音樂美是詩歌區別于其他文學體裁的特質,在緩歌慢唱、密詠恬吟中把握詩歌的節奏、韻律,通過聲調的輕重緩急,字音的響沉強弱,語流的疾徐曲折,表達情感的跌宕起伏;這就是詩歌的音樂美,正所謂“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歌詠之”。最早的詩歌不就是老百姓在勞動中喊出來、唱出來的嗎?我們為什么就做不到或淺吟,或低唱,動情處慷慨激昂,悲傷處義奮填膺又有何不可呢?就讓我們在瑯瑯讀書聲里體味“夜半鐘聲到客船”的落寞孤寂之情,在“天地一沙鷗”里追尋空曠凄涼之美,在“悠然見南山”里感受清新散淡之心。
美讀不同于朗誦,其最大不同在于是否有強烈感情的傾注。如果一字一板,平平正正的朗誦,就不能將作品的內涵表現出來,所以必須借助疾徐抗墜的音節和跌宕起伏的情感在相當寬廣的限度里表現出詩歌的“音樂美”來。以《再別康橋》為例,第二小節“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要讀出喜悅和眷戀的情感,應該在哪些詞上下功夫,無可非議應是“新娘”、“蕩漾”?!笆窍﹃栔械男履铩币痪?,“的”字后作一停延,聲斷氣連,為的是突出后面的“新娘”二字,然后再重讀“新娘”二字,不僅重讀,而且音調上揚,讀出喜悅之情。“在我的心頭蕩漾”一句,“頭”字后作一停延,聲斷氣連,再緩緩讀出“蕩漾”,“蕩漾”二字要讀得平緩,且“蕩”字后作一停延,“漾”字后作一停延,均為聲斷氣連,給人意猶未盡之感,眷戀之感。如果 “蕩漾”二字讀得不好,讀的時候,氣息太重,如“崩裂”、“爆破”出來的聲音,就不能給人輕柔、飄蕩之感,體現不出依戀之情,破壞了詩歌的意境美。美讀時,教師要適當指導點撥,學生要傾注自己的感情,這樣就很容易探求出詩人內心情感變化的脈絡和作品的內涵。
二、專題法――以點帶面
學習小說時,分析人物要抓住人物的四種描寫方法;同樣,學習詩歌有沒有獨有的表達方式和藝術手段呢?當然是有的,比如意象,比如象征,比如意境,對于高二學生來說,應該系統地了解這方面的知識,掌握了這些知識,就可以用來自學了,教師不能一首接一首地教完就算完成任務,更應該教會學生行之有效的方法,正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所以,教師可以適當地開一些專題講座,來集中講授這些知識,讓學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比如“意象”,首先給學生舉一個很典型的例子: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學生讀完后,全詩給你什么感覺?語感較好的同學馬上就能感受到:全詩籠罩著一種衰敗、凄涼、孤寂的氛圍。這就是意象在起作用,“藤”、“樹”、“鴉”在現實中分屬植物和動物,本身并沒有感彩,但是它們被作者通過“加工”(加了“枯”、“老”、“昏”)和“剪輯”(組合在一起)后,就不在是簡單的自然界的客觀事物了,而是帶有強烈主觀感情的意象,而這種意象給人一種強烈的衰敗、凄涼、孤寂之感。詩人正是借助外在的客觀物象與內心世界情感的統一來表達這一意象,因此它帶著濃烈的主觀意向和情緒色彩。比如“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中的“病樹”和“沉舟”也不是現實事物的真實寫照,而是詩人所借助的表達工具,以表現惆悵而達觀的思想情感。在許多文學作品中,我們經??吹接媚撤N反復出現的意象來表達特定的情趣和意味,它代表民族和人類共同的情感體驗。比如“鳥”的意象往往和男女戀情、婚嫁有關, 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孔雀東南飛”;又如“雨”的意象往往和離情別緒,如“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簾外雨孱孱”;“月”這個意象往往和思鄉懷遠有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春花秋月何時了”,“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千里共嬋娟”等。了解這些原型意象的意義,對認識和把握作品的內涵有著很大的幫助。另外意象不但帶有傳統色彩,而且有詩人強烈的個性特征,比如臧克家筆下的的“老馬”就是一匹負重受壓、苦痛無比,但在鞭子的抽打之下不得不向前掙扎的形象,它不同于曹操筆下的雖已伏櫪仍志在千里的“老驥”,也不同于曹植筆下那“飾金羈,連翩西北馳”的“白馬”。同時,詩人們所用的意象也在不斷推陳出新。比如徐志摩的《再別康橋》不再重復由于“柳、留”音近而折楊柳枝送別的習俗,獨出心裁創設了一個嶄新的柳的意象,就連詩歌的結構就像是一顆擺動的金柳。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艷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詩人筆下康橋河畔夕陽中的金柳,以及映在波光里的艷影,就會叫人聯想到儀態萬千、艷麗奪目的新娘。表明詩人對這里一草一樹的依戀,竟像蜜月中的愛侶那樣難舍難分。可見,“金柳”這一意象是富有創新性的,具有詩人的獨特的個性特征。這一切都可以在講授新課前集中開一些這樣的專題講座,也可以在教學中穿行,或者從外面請專家來講,目的都是引領學生登堂入室,在詩歌瑰麗的殿堂自由翱翔。
三、活動法――以練帶學
且不說楚辭樂府的輝煌燦爛,也不說唐詩宋詞的登峰造極,單說多災多難的近現代中國,也涌現出無數極富創新精神、取得卓越成就的詩人,甚至在那專制黑暗的動亂年代,對生活抱有信心和希望的人們也在手抄,在傳誦。黎明曙光來臨的時候,詩人們高歌:“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顧城《一代人》”;“那一切丟失了的,我都在認真思考”;(梁小斌《中國,我的鑰匙丟了》);“讓我們――我們和河流一起,穿上它吧”(海子《亞洲銅》)。物質化高度發達的今天,浮躁的人們已不愿意去仔細聆聽大自然的天賴之音,來感受心靈深處的絲絲顫動。那就讓我們以課堂為陣地,哪怕一分鐘也好,讓我們的學生自己去感受詩歌的之美,去享受詩歌之美。
甚至我們可以以班級為單位,發動學生自己創作詩歌,開展詩歌朗誦比賽。這都可以促進學生很好地挖掘詩歌的意象,提高詩歌鑒賞能力。因為要想寫好古典詩詞,必須掌握一定的平仄、用韻、對仗等基本知識,這樣就逼得學生自己去學,去掌握,無疑比老師單純的灌輸效果要來得好。寫出來,再按意境高低,技巧強弱等評獎,優秀作品搞展覽或者出成專輯,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詩歌的積極性。我們也可以借助課堂時間,結合學過的詩歌篇目,開展詩歌朗誦比賽,朗誦內容或篇目古今中外不限,也可以是自己的創作,朗誦形式靈活多樣,可配樂,可配舞蹈,可幾人同時朗誦等等。在整個過程中,學生自然會絞盡腦汁,熱情高漲,這不但提高了同學們的鑒賞水平,同時加深了對詩歌理解。更挖掘了學生的潛能。這不正是素質教育下由“要我學”變成“我要學”的生動體現嗎?
總之,不管是美讀法、專題法或以學代教,目的都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詩歌的熱情,調動學生學習詩歌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和創新創造精神,提高學生的語文基本功,提高詩歌鑒賞能力。使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學習詩歌的能力和熱情有積極的發展,詩歌鑒賞素養得到全面迅速提高,這不僅是詩歌教學的需要,更是素質教育的努力方向。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