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武當山導游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北武當山,位于山西省呂梁地區方山縣境內,古稱龍王山,又名真武山,明代修復玄天大殿后,根據非玄武不足以當之之意,更名為武當山,因位于北方,故改稱北武當山。這里既有賞心悅目的自然景觀,又有歷史久遠的人文景觀,是我國北方著名的道教圣地。1990年被山西省人民政府民族宗教事務局批準為道教活動場所,1994年1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重點風景名我。
北武當山原是“五里土路五里沙,五里石階往上爬”。現公路早已開 通,乘車可達萬神廟,上山石階有1455級,險峻處均置有鐵索扶手。此山坐落在群山環抱之中,其自然景觀奇峻秀麗,素有“春粉、夏綠、秋紅、
冬白”之譽,加上陡峭險峻的石階、古老恢宏的廟宇,可謂集“雄、奇、險、秀”于一體。
萬為奇異壯觀的是,千姿百態的古松和天然雕飾的怪石,如:仙人指路松、擎天探海松、鴛鴦松、龜蛇頭智、古猿望日、石豬受難……個個形態逼真、栩栩如生。峰頂建有真武廟,據古碑記載,創建于唐時,重修于明季,山上我個大小廟宇有道教活動,鼎盛時期在明、清兩代,每逢農歷三月初一至初三,是古廟會期,屆時香煙繚繞,游人云集。
北武當山道觀現有道人十多個,觀內存有泥塑、壁畫、石碑等文物,具有珍貴的歷史研究價值。當代文人學者登臨此山,無不題詞作畫;香客游人游歷此山,無不流連忘返。
名勝區面積為321平方千米,有眾多的自然勝景和人文勝景,主要包括三潭、九泉、九井、九臺、十池、十石、十一洞、二十四洞、三十六崖和七十二峰等,構成一幅瑰麗無比的丹青畫卷。
武當山有許多的宮殿,有紫霄殿、復真觀、太和殿、金殿還有許多的宮殿。當年張三豐在這里是掌門人,是唐代的時候建的。當武當山建起的時候,唐代被元朝消滅。現在雖然許多宮觀已成瓦礫,然而現存的建筑仍透著宏偉和精美,而且有許多絕妙之處令人稱奇。
看,這就是復真觀。一座五層高樓中,有一柱支撐十二根梁枋的結構奇特的杰作;九曲黃河墻可傳遞聲音,與北京天壇回音壁異曲同工。再往前走,就是轉身殿。這里的大鐘在撞擊時殿內幾無聲息,而殿外卻分明聽到鐘聲裊裊。
解放后,當地人民當家做了主人,在思想的指引下,以陳永貴、郭鳳蓮等為帶頭人的大寨人決心改變落后的面貌,敢于戰天斗地,艱苦奮斗,治山治水,在七溝八梁一面坡上建設了層層梯田,并通過艱巨勞動引水澆地,改變了靠天吃飯的狀況。1964年發出了“農業學大寨”的號召,從而成為全國農業的一面旗幟。全國掀起了“農業學大寨”的,大寨精神得到發揚,大寨經驗得到推廣。
現在大寨已經成為一個優美的公園山村。層層梯田莊稼蔥綠,田田池水波光旖旎,人造森林郁郁蔥蔥,處處果園碩果累累。大寨村窯洞整齊,街道干凈、清潔,人民熱情好客。大寨的交通、通訊等基礎條件已經大有改善,是一個成熟的農業旅游區。
大寨相繼建成了陳永貴墓、大寨陳列館、郭沫若詩碑、梅花鹿場、六個紀念觀景亭, 開放了陳永貴故居、住址等,為大寨增色不少。
改革開放以來,大寨人把大寨精神發揚光大,利用優勢,發揚長處,創造條件,開始建立基礎工業,建成水泥廠、襯衫廠、羊毛衫廠、地方特產制品廠等,還通過生產原煤等,打開了致富門路,大寨人正用雙手建設富裕美麗的新農村。
現在大寨已經成為一個優美的公園山村。層層梯田莊稼蔥綠,田田池水波光旖旎,人造森林郁郁蔥蔥,處處果園碩果累累。大寨村窯洞整齊,街道干凈、清潔,人民熱情好客。大寨的交通、通訊等基礎條件已經大有改善,是一個成熟的農業旅游區。
大寨相繼建成了陳永貴墓、大寨陳列館、郭沫若詩碑、梅花鹿場、六個紀念觀景亭, 開放了陳永貴故居、住址等,為大寨增色不少。
一、山地旅游與文化的關系簡介
山地旅游的研究近些年來成為整個旅游學研究中較為活躍的一個領域,這與我國的旅游業尤其是山地旅游的快速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在我國關于山地旅游的研究最早可追溯至20世紀80年代,經過近30年的發展,我國的山地旅游研究已在理論和實踐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進展。當前的山地旅游研究重點主要集中在山地旅游地生命周期、山地旅游資源與開發、山地旅游市場分析、山地旅游空間容量以及旅游影響等方面。而與此同時在地理學的研究中,“文化轉向”近些年內表現得尤為突出。文化作為一種旅游資源,即在表面影響著旅游地的客源和旅游地形象,又在深層次影響著旅游地的進一步開發和長期發展。所以如何利用好山地旅游中的文化資源,將直接影響山地旅游的發展程度和發展趨勢。
文化旅游在近些年來也得到了較快發展,但是應與旅游文化作出區分。一般認為,文化旅游應側重于一種參與的過程,旅游文化則強調一種共享的結果;動態的有形的文化旅游產生靜態的無形的旅游文化,對這種概念和關系上的明確區分將有助于我們對相關問題的進一步研究。而本文擬在對幾種山地旅游中的文化資源的介紹和分析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山地旅游中文化資源的開發策略。
而在此之前,我們應明確的是,文化資源的開發對山地旅游的發展有重要意義,主要體現在文化資源的開發有助于進一步挖掘山地旅游的深層價值,提升山地旅游的品位;另一方面,文化資源的開發,對山地旅游的自然資源是一個有效補充,二者相互結合,將使山地旅游的形象更加生動有活力,從而吸引更多的游客,擴大旅游地的影響力,提升其知名度。從這些方面考慮,我們更應該充分發掘山地旅游中的文化資源,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山地旅游的持續合理健康發展。
二、山地旅游中的幾種文化資源
文化這個概念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但是可以確定的是文化是一個十分寬泛的概念,可以認為其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進程中創造的物質的和精神的財富的總和。廣義的文化,應是人類所創造的一切生產方式和生存方式,而狹義的文化則是指人類的精神領域活動及其結果。在本文中我們采取廣義的文化概念。文化從其層面上分析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個層面,從時間角度分析包括歷史文化和現代文化。而文化旅游可以理解為以文化為核心承載物并以文化體驗作為主要目的的旅游活動。魏小安提出在旅游業的競爭中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也是最低層次的競爭是價格的競爭;第二層次的競爭是質量的競爭;第三層次也是最高層次的競爭是文化的競爭。
在山地旅游尤其是文化名山的旅游中,文化資源的開發顯得尤為重要。以下以山地旅游中的宗教文化、建筑文化和茶文化為例,具體地介紹其在山地旅游中的地位、作用和具體表現。
(一)山地旅游中的宗教文化
宗教是在人類社會的長期發展中所形成的有其基本儀式、教規和核心思想的,以對神的崇拜和信仰為核心標志的文化現象。在世界范圍內形成了基督教、伊斯蘭教和佛教三大宗教,而在我國則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和天主教等五種主要宗教。我國的宗教旅游資源十分豐富,宗教文化源遠流長。而在山地地區,更是有十分豐富和極高質量的宗教文化旅游資源,正所謂“天下名山僧占多”。在我國的山地中,有四大佛教名山――五臺山、峨眉山、普陀山和九華山,有四大道教名山――武當山、龍虎山、青城山和齊云山,這些名山集中而又突出地反映了我國的宗教文化在山地旅游中的獨特而又重要的地位。
以九華山為例,可以對宗教文化在山地旅游中的角色及意義作出一般分析。九華山是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它被世人公認為是大乘佛教四大菩薩之一的地藏菩薩的道場,在海內外享有極高聲譽。唐開元年間,朝鮮王室近族金喬覺東渡而來,駐錫九華山,其圓寂后,肉身不腐,眾僧又觀其貌正如佛典中所述之地藏菩薩,遂被認為是地藏菩薩化身,稱為“金地藏”。這一典故如今已成為九華山開發旅游時最重要的文化招牌。不僅對世界各地的佛教徒有重大吸引力,而且對普通游客也是頗具吸引。這一典故可被認為是九華山宗教文化中的信仰資源。
每年農歷的七月三十日(或二十九日)是地藏菩薩的誕辰,這一天遂成為九華山一項重大的宗教節日,即“地藏法會”,一般持續一周左右。自1978年以來,九華山每年都會舉行“地藏法會”。屆時,世界各地佛教徒及普通游客會聚一山,其場面甚為壯大。普通游客既能看到重大佛教節日的莊嚴場景,又能在這樣的環境中讓自己的心靈得到凈化,從而提升自己的思想高度。這一活動可以被認為是九華山宗教文化中的節慶資源。步入九華山的名寺寶剎,充盈耳間的是悅耳動聽的佛教音樂。這些音樂以吟誦唱和為主,輔以部分樂器,格調清新,旋律優美。其佛教音樂既是對我國傳統音樂的傳承,又整合了當地的民間音樂,整體上體現了其教俗融合的特點。從精神層面看,九華山佛教音樂實際上是對宗教精神的藝術化體現,它為實現人們與佛溝通的心態創設了極佳情境。九華山的佛教音樂可以被認為是九華山佛教文化中的藝術資源。
總之,九華山的宗教文化對當地的旅游開發總體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宗教文化的核心是體現地藏菩薩“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域不空,誓不成佛”的普世價值精神。這種宗教精神實際上體現了一種催人奮進的人生觀和勸人行善的價值觀。對其宗教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既能從形式上促進九華山旅游的優化升級,又能從實質上推動當地旅游業的持續發展。
(二)山地旅游中的建筑文化
建筑既是人們對居住空間的創造性設計,又是人們對地表面貌的建設和改變。從時間上看,建筑應包括古代建筑和當代建筑;從形式上看,建筑主要有傳統建筑和現代建筑。而接下來要討論的山地旅游中的建筑,主要指的是傳統的古代建筑。在中國五千年文明史中,包含藝術家和工匠的精心設計和創造的建筑藝術在世界范圍內別具一格,獨領,形成了有東方特色的古典建筑藝術。而我國自古以來就有在名山大岳修建各式建筑的傳統,從規模上看,既有宮殿式大建筑群,又有小型的單體建筑,從宮殿、寺廟、道觀、別墅到普通民宅都有分布。而古人對山的崇拜,又造成客觀上的一種刻意的塑造建筑意境,這種文化心態對山地建筑的發展和成熟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推動作用。接下來以武當山為例,分析山地旅游中的建筑文化。武當山作為道教四大名山之一,傳說中是真武神的修仙得道之所。自歷代封建王朝尤其是明朝幾位帝王的大力推動,武當山形成了極具規模的古典宗教建筑群,其作為明朝皇室家廟的地位進一步提升了其在全國道教中的地位。在游客看來,如此大規模的古建筑群不僅可以帶來視覺上的極大沖擊和享受,更可以帶來心靈上的強烈震撼,感嘆古人的建筑手法之高超精妙。
有史可查的武當山早期建筑始于唐初,當時只是作為地方的祈雨詞;至宋時,才作為道教活動場所而興建宮觀建筑;到明清時期尤其是明成祖朱棣的大力扶持,武當山開始大興土木,形成了九宮八觀、十二亭、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巖廟等連片成群的大型整體建筑群,迅速上升成全國道教中心。其建筑本身就記錄了歷史的痕跡,對我國古代的建筑藝術和政治的發展有深刻的反映。
武當山建筑的特點也很明顯。作為明朝皇室的家廟,其建筑手法在很大程度上應用了皇家建筑的大氣設計,全山形成以頂峰金殿為中心,周圍建筑加以配合烘托,從而表現出帝王氣概的特點。而武當山本身是道教名山,其建筑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更是宗教文化的直觀反映,主要體現在其建筑在整體上與山勢相適應,遵從了道教人與自然和諧,天人合一的觀點,其規劃在實際上體現了人間、仙山、天國的三者合一,即從古均州到天柱峰120華里的路程按照3:2:1的比例營造了人間、仙山、天國三種境界。
可見,,武當山建筑文化巧妙融合了封建帝制文化和宗教文化,將二者結合起來營造建筑,既能從宏觀角度實現對整體建筑群的合理規劃,又能從微觀角度體現出其獨具特點的文化品位。與此相類似,在我國的山地旅游中,可以歸納出很多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文化。對這些文化資源的開發,必將極大地豐富山地旅游的文化內涵。
(三)山地旅游中的茶文化
在我國的山地中,尤其是南方山地,往往隨處可見大小茶園,山與茶幾乎是相伴而生,名山與名茶二者的有機聯系促進了多種旅游產品的出現。我國居民大多有飲茶之習,招待客人更是離不開茶。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內涵極為豐富的茶文化,山地旅游中的茶文化更是形式多樣,內容豐富。
以安徽省為例,對山地旅游的茶文化可作出一般概括。安徽省是我國的產茶大省,其茶葉不僅產量大,而且質量好、種類多,在十大名茶中,安徽獨占四席:黃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門紅茶、六安瓜片。而這些名茶無一例外都產自山地區域,主要包括皖西的大別山區和皖南山區兩大茶區,如大別山區的六安瓜片、霍山黃芽,再如皖南山區的黃山毛峰、祁門紅茶等。
這些山地區域的茶文化也已發展為當地旅游業的重要特色產品。例如在九華山,將茶文化與當地的宗教文化相結合而創造的“九華佛茶”品牌,已成為九華山旅游的一大重要招牌,其關鍵之處在于將茶文化的修身養性與佛教文化的平心靜氣相融合,從而成為頗具吸引力的文化產品。而在古徽州也即現在的黃山地區,巧妙地將茶文化與當地的名山旅游相結合。在茶文化的具體形態方面有佛家茶、道家茶、農家茶、文士茶等。在具體的開發手段上,將種茶、采茶、制茶、品茶相結合,形成文化體驗的全過程。而在宣傳層面,則通過舉辦各種茶文化節、茶鄉風情游等形式實現對游客的旅游宣傳與促銷。通過以上手段,可以實現山地旅游中茶文化的深度開發,以此吸引更多游客參與到茶文化旅游中。
應該指出的是,山地旅游中的茶文化是以資源的富集性為基礎的,所以其開發也應是在對資源條件的客觀分析基礎之上,不具備條件的旅游地不可盲目模仿。而開發得當,就可使名山與名茶相得益彰,從而取得更好的預期效益。
三、開發策略
鑒于山地旅游中的文化資源不同于一般的文化資源,其特殊性決定了其開發策略也不能簡單的等同于普通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故在其開發策略上,可以從以下幾點著手。
(一)與自然景觀相融合
我國的名山大川大多風景秀麗,在宜人的自然環境中往往孕育著眾多頗具特色和美感的自然景觀。而與此同時,我國又有著悠久的歷史,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沉淀著深厚的文化,歷代文人雅士多喜登覽大山名岳,所以我國的山岳旅游地往往是兼具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正是由于這樣的背景,所以在開發山地旅游的文化資源時,切不可就文化論文化,應充分與各地的自然風景相聯系,將二者有機融合,做到寓情于景,由景及情。只有將二者結合起來,才能讓自然風光與文化資源的互補性更好地發揮,從而達到優化開發的目的。
(二)開發與保護并重
山地旅游的復雜性在于其本身往往是一個獨立的生態系統,而在此生態系統之上又往往生成一個與此相適應的文化系統。而這種相對獨立的特點決定了其脆弱性,所以在開發時應注意因地制宜,從自身條件出發。換言之,應在保護的基礎上開發,也即開發與保護并重。在開發山地旅游文化資源時,一方面應尊重當地的自然條件,另一方面也應符合當地的文化背景,推出文化產品時,應盡量做到修舊如舊,切忌修舊如新。只有做到此點,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文化生態旅游。
(三)深度開發,打造特色文化旅游產品
在當前的旅游行業中,往往存在著這樣一個現象,即在開發旅游產品時,太過流于形式,流于表面。這一點在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中表現得更為明顯,因為大多旅游開發者無法準確把握文化的深層內涵。所以在山地旅游的文化產品開發時,更應做到注重發掘文化的深層含義,在深度開發上下功夫,從而力求打造出具有地方特色和自身文化品位的特色文化旅游產品。在當前的實踐中,已有眾多山岳旅游地開始從此點出發,探索出一條可持續的文化旅游發展道路,少數成功者已能吸引大量游客。
(四)培養專門的文化旅游人才
文化資源具有豐富性、復雜性等特點,對于一般游客而言,很難把握其內涵與外延。在此種情況下,就需要導游等旅游工作人員為游客提供更為細致和全面的旅游服務,包括導游詞的完善在內的景點介紹是極為重要的環節。而當前的旅游專業院校在培養旅游人才時,往往過于注重服務的具體化、形式化,而對旅游人才自身的知識儲備和文化積淀則不夠重視。在現階段中國旅游產業面臨產業升級的情況下,提出了對旅游人才的更高要求,尤其是在文化旅游領域中,需要更多專門的文化旅游人才。所以,國內的旅游教育和培訓機構應從此出發,轉變理念,從而培養出更多的專業化、專門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