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水環境污染防治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前言:
隨著人類的不斷進步以及工農業生產的迅速發展,人們漸漸意識到,水是人們生活和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物質,但是水資源并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需要我們合理的利用和保護。據統計,目前全世界有一百多個國家缺水,其中嚴重缺水的國家已達四十多個。我國是資源大國,同樣也面臨著水資源緊缺的嚴峻形勢。本文針對我國目前水環境污染現狀以及造成水污染的主要原因進行分析,尋求防治水環境污染的有效措施,保護水環境。
1. 我國水資源現狀
近年來,工農業生產和生活用水的需要量不斷增加,人們逐漸感覺到水資源的缺乏。而日趨嚴重的水污染,使得本來有限的水資源失去了很多使用價值。我國水資源污染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降水酸化,飲用水安全問題凸顯
目前,我國已有很多地區的降雨都偏酸性,全國降水的年平均PH值低于5.6,酸雨地區的城市地下水的PH值也隨之下降,而水質的酸化更加造成了地下水的總硬度增加,有機物污染和重金屬污染也日益嚴重。而目前我國已有近一半的城市居民的飲用水不達標,飲用水安全問題嚴重威脅著居民的身體健康,我國水資源供應面臨巨大的挑戰。
1.2地表水體污染嚴重
據統計,我國污水的年排放量達600多億噸,其中約有80%以上是沒有經過任何處理而直接排放入水域的工農業污水。隨著污水排放量的加快,我國地表水體的環境質量也隨之急劇惡化,各江河湖海都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水質污染嚴重,有些甚至已經不再適合作為人們的飲用水源。
1.3地下水體污染嚴重
近年來,隨著人們對于水資源的大量使用,工農業生產以及人們日常活動都不同程度地對地下水體造成了污染。地下水體的硬度升高,砷、汞、鉻、氟等有毒有害物質的含量升高,而這類有毒物質的性質是不易分解和沉淀的,并且還會被生物體轉化成毒性更加強烈的有機化合物,從而對人們的健康造成嚴重的損害。
2. 造成水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2.1城市污水污染
隨著我國工業的快速發展,城市化的進程日益加快,大量人口和工業生產高度集中于一個地區。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生產活動所產生的污水中除了含有碳水化合物、氨基酸、尿素以及各種合成洗滌劑等物質外,還含有大量的細菌和病毒等微生物對人體造成嚴重的危害。
2.2 工業廢水造成的污染
工業生產離不開水資源的支持,各種洗滌產品、冷卻設備等都需要水資源作為原料支持,而且工業用水量極大,大約要占人類總用水量的80%左右。大量的工業用水相應的產生大量的工業廢水,工業廢水排放量約占總廢水量的三分之二,而真正做到對生產廠排放的污水進行處理的企業卻很少,工業污染狀況非常嚴重。
2.3 農業回流水以及固體廢棄物污染
由于耕種、噴灑農藥、施肥等工作的需要,使得農業灌溉的回流水體中含有大量的礦物質和富養肥料的有毒農藥,使得人們生活用水造成嚴重的污染。另外,工農業廢棄物和城市垃圾的數量和種類繁多,這些廢棄物轉入水體中,會使水體造成嚴重的污染,而且極難控制和治理。
3. 水環境污染的防治對策
3.1 恢復自然生態平衡系統,還河流以清澈
要恢復河流的清澈,必須防止和杜絕工農業廢水、生活污水以及其它污染源進入水體。要致力于建設完善的污水收集系統,全面改造合流制管道系統,建設健全的污水處理廠、城市防洪設施、雨水調蓄設施等水資源處理辦法,從而有效杜絕污水流入河道。另外,要充分合理的利用雨水來豐富地下水源,有效緩解城市水資源危機,在增加土壤中含水量和調節氣候的基礎上,減少雨水的管理系統容量,降低雨水管理系統的運行費用和投資費用。
3.2 建立城市污水處理系統,對城市雨、污水進行妥善處理
城市雨、污水經過妥善處理后還可用作低質用水,例如可用作工業冷卻、消防用水、城市灑水車等水資源再利用。這樣就可以在解決水污染問題的同時,有效的緩解缺水地區的水資源不足的問題。因此,建立城市污水處理系統,是現今解決水資源問題的必然趨勢。此外,工業企業應該積極治理工業污水,積極配合相關管理部門建設和完善城市布局、工業布局的調整以及城市下水道管理網絡的實施,逐步實現城市污水的集中科學處理。
3.3 控制農業污染,提高用水質量
農業污染主要包括農業生活、畜禽養殖業、水產養殖等污染,要解決這些污染遠比治理工業污染和城市生活污水的難度要大,需要開展生態農業示范工程和綜合防治等有效措施進行控制。此外,要大力倡導我國農業以及生活用水的節水工作,減少不必要的浪費,從而緩解日益緊張的用水壓力。
3.4 加強水資源的規劃管理的同時開發新水源
貫徹區域規劃、城市規劃、工農業發展規劃等水資源規劃的同時進行,對水資源的使用情況和污染治理進行整體的控制,應用和發展水信息學技術和方法,從而更清晰的認識水環境的運動規律,減少水環境研究和管理的費用,有效提高決策的正確性和有效性。此外,我們還應該在充分考慮生態環境和社會環境保護,開發新水源,修建水庫、凈化海水等方式來緩解緊張的用水壓力。
結束語:
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資源,隨著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人類活動的規模日益擴大,水資源緊缺與日益增長的需求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因此,我們要堅持可持續發展就必須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水環境。在新形勢下,我們應該在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一如既往的堅持務實的良好作風,以改善水環境質量為己任,建立完善的水環境污染控制與防治管理系統,提高人們的生活用水質量,緩解用水緊張問題,使人們的生活更加健康、幸福。
參考文獻:
[1] 陳宗金;;水資源利用及水環境污染研究[J];湖北農機化;2010年02期.
[2] 楊劍;城市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3] 孟小濤;;基于科學發展理念的水資源可持續性利用探討[J];中國西部科技;2009年10期.
[4] 李現社;杜霞;耿雷華;王淑云;;中國水資源安全戰略研究[J];人民黃河;2008年05期.
[關鍵詞]水環境污染,現狀分析,防治對策
中圖分類號:TD82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5)21-0124-01
近年來,隨著城鄉建設和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南京市生態環境已處于因不合理開發遭受破壞的現狀,地下水位下降。出現普遍缺水現象,區域生態環境已非常脆弱。由于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不斷增多,雖通過“全面達標”發放排污許可證等手段,在工業廢水治理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廢水排放總量卻沒有減少,特別是由生活污水造成的面源污染呈加重趨勢。據監測,我市濁漳河石梁斷面枯水期水質污染程度已達到五類水體。因此,治理轄區內的水污染尤其是城區內的水污染迫在眉睫。
一、轄區內水環境質量現狀
1、地表水環境質量總體狀況:地表水域環境質量急劇惡化,流域污染嚴重,由北向南網絡全境,并一直處于劣勢變化。
2、地下水環境狀況:南京市的地下水儲量約為0.97億m/a,動儲量每年0.88億m,調節儲量約為0.27億m/a。主要接受大氣降水,河流滲入及裂隙水補給。玄武湖與周圍山區的地下水比較充足,可開產量達到0.77億m,可充分開發利用。
3、廢水排放情況
(1)工業廢水排放
2009年全市工業廢水排放量為24.58萬噸。工業廢水中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分別為:化學需氧量14.86噸、氨氮1.47噸、石油類0.32噸。工業企業廢水部分實現了達標排放。
(2)生活污水排放
2009年全市城鎮生活污水排放量為171.5萬噸,城鎮生活污水中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分別為:化學需氧量588.77噸、氨氮92.72噸
二、水污染原因
1、工業廢水。我市發展的工業企業主要是以礦產資源產選、化工、電力、冶金、鋼鐵為主,由于這些企業的設備部分陳舊簡陋,工藝落后,勢必給我市的水環境帶來一定的污染。
2、農業面源污染。我市農業面源污染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為提高農作物產量,大量施用化肥、農藥。過量使用的化肥和農藥未能被作物吸收利用,通過地表徑流而進入水環境,而有時使用過的農藥瓶、袋棄置與溝渠邊、池塘旁,導致了水環境的惡化。二是畜禽養殖,養殖場的畜禽糞尿大部分得不到收集,畜禽糞尿散失,糞肥露天堆放,雨水沖淋,地表徑流,未經無害化處理排入水體,造成水體污染。
3、城鎮居民生活污水。城區年產生居民生活污水186.5萬噸,由于我市的城市基礎設施沒有實現雨污分流,污染物直接通過城市排水管網系統經污水處理廠處理后進入濁漳河,對漳河水體的生態環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響。
4、水土流失。由于前些年的毀林開荒、開山采石、河道采砂以及在各支流內非法采礦等野蠻行為,致使天然植被遭到破壞,生態調節能力下降,加劇了水土流失。目前,造成土壤有機質下降了2%,流失的水土進入海河流域濁漳水系,造成了河流生化需氧量、化學耗氧量和氨氮的嚴重超標。
5、城區內滲水井、公廁以及排水管線和部分化糞池滲漏,直接污染地下水,導致水體惡化。
三、水污染防治對策
1、切實加強對飲用水水源地的保護。針對飲用水水源地污染嚴重的趨勢,按照《南京市市城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劃分技術報告》和《南京市鄉鎮飲用水源保護與環境評估技術報告》,盡快制定水污染防治有關政策,為水源地保護工作的開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在此基礎上,還設立了專項資金。
2、加快水資源開發步伐。首先,要加大水源工程投資力度,確保水資源規劃順利實施。其次,實現全市供水管網聯網。面對我市水資源形勢,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和用水量增長方式及其管理模式,必須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要依靠科技創新和體制創新,提高科技含量和水的安全度,提高水利科技成果的貢獻率。
3、提高水源保護意識,加大水污染治理力度。在治理水污染的過程中,我們要堅決貫徹實施《水法》和《環境保護法》,堅決制止和處罰一些企業污水亂排放現象,有計劃有重點地搬遷高污染企業,充分運用法律手段,嚴禁污水超標準排放。加快廢污水處理廠建設步伐,從而實現人水和諧共處、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協調發展。
4、轉變觀念、深化水資源和水工程管理體制改革。我市是一個水利水害同時并存的地區,在水源建設管理上,我們要以科學的發展觀為指導思想,從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出發,轉變水利觀念,及時調整治水思路,要把水利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緊密聯系起來,要對整個水環境問題統籌規劃,綜合治理,科學管理,特別是要重視水資源的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和保護,依法治水,科學管水,努力實現水利現代化。
步把水利建設從工程型水利轉向資源型水利。這是我國也是我市發展的趨勢,也是我們走出水資源短缺、水資源分布不平衡的根本途徑。
5、實行總量控制,積極治理重點污染源,鞏固達標成果。通過開展排污申報登記、發放排污許可證、采取集中控制和限期治理等措施,對排放污染物的工礦企業進行嚴格管理,查清水污染源的水質、水量、種類和排污口的設置,在此基礎上分配總量控制指標,把轄區的工業廢水污染控制在一定范圍內。
6、實施生態保護工程。出臺《生態市建設規劃》、《生態示范區建設規劃》等一系列規劃,通過規劃、工程的組織實施,為恢復、保護市域內流域自然環境提供了良好的生態條件。
7、推行清潔生產,實行全過程污染控制,壓縮污染物排放量。從有一定經濟實力的企業入手,鼓勵優先推行清潔生產。在企業改造過程中加大技術投入,摒棄傳統落后的工藝,把節約資源、能源的無廢少廢技術和推行清潔生產作為企業發展的指導原則,實現污染物的最少化。只有排廢得到有效控制,才有可能減輕河流的污染負荷,恢復水源自凈功能,從而改善水環境現狀,達到“資源―經濟―環境”系統的良性發展。
1.1水產養殖密度偏高導致的自身污染隨著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經濟發展與民眾生活條件改善,社會生活中對于水產品的需求量在逐年不斷增長。許多水產養殖單位和個人為了片面提高產量、追求效益,盲目地進行高密度投產放養。這樣超出合理范圍的高密度、高產量的養殖模式,導致了飼料量、藥量和換水量的大量增加,也造成了水產類殘餌、排泄物、病死水產尸體的增加,從而使水域負擔加大,提高了日換水量,污染了水質環境。
1.2水域養殖布局不合理導致的水環境污染由于部分水產養殖地區不懂得合理規劃當地水源與養殖品種、密度分布,導致放養密度或品種生態特點遠遠超過當地水環境承受能力,從而導致一些大型水庫、湖泊的水環境惡化、水質超標。
1.3無視本地環境條件,盲目引進高經濟價值水產品種,導致引進品種與當地水土環境不適宜近兩年,由于河豚等水產物種市場價格較高,部分地區水產養殖者無論有無條件都盲目引進,在當地建工廠式養魚池,過度開采有限的地下水資源,導致地下水資源循環被破壞,影響了當地環境和生態平衡。
1.4部分地區養殖人員缺乏基本養殖知識部分地區養殖技術落后,不懂養殖模式,養殖人員文化素質較低,欠缺水產養殖所必須的知識,不能合理控制養殖水域生態系統,在養殖過程中仍然使用抗菌素或消毒劑,導致水產生物感染;且養殖區域進水與排水不分開,導致交叉感染。
1.5水產苗種使用缺陷我國農業部于2005年頒布了《水產苗種管理辦法》,對水產苗種的生產、銷售和使用提出了明確規定。但仍然有部分養殖人員在養殖過程中貪圖表面價格或不懂得專業知識,使用了違規的近親繁殖苗種、健康檢驗不合格苗種和帶病毒苗種。這樣的不合格苗種普遍先天體質弱,環境適應能力差,容易受病害侵襲,死亡率較高。有些甚至先天性就攜帶有病毒病菌,容易引起群發性魚病。一旦爆發魚病,就會超量使用魚藥,引起了養殖水域的生態環境失衡,導致水環境污染。
1.6違規超量使用消毒劑造成的污染部分水產養殖地區大量過量使用消毒劑對養殖水域進行消毒,結果導致嚴重污染了水質,破壞對當地水域的生態平衡,也影響了水產產品質量。
2關于預防和控制水產養殖對環境污染影響的策略與建議措施
2.1建立執行水產養殖規范制度由政府相關部門派遣專家對水產養殖區域進行全面規劃與評估,確定水產養殖區域分布、養殖規模、養殖方式與品種、苗種規范等。不允許盲目進行水產養殖。水產養殖者必須申報規模與取得養殖許可證,才能進行水產養殖工作。
2.2制定水產養殖用水排放標準目前,部分養殖單位已經向著規?;?、工廠化的生產模式發展,其養殖經營已經越來越具有工業化特點。因此,在針對這類水產養殖單位制定污水排放標準時,可以參照對工廠排放污水的管制辦法,要求養殖單位對廢水排放進行控制,對超標排放者進行處罰。
2.3規范健全水產養殖的行業標準規范與法律法規各地政府應當建立完善的水產養殖行業標準與法律法規,加強對水產養殖行業的監管與糾正力度。在法律法規方面。目前,相關的主要有《水污染防治法》《漁業法》等,但尚需要解決具體執法中的細節問題。此外,還需規范水產養殖行業的污水排放制度與排放標準。
2.4加強水產養殖人員的綜合素質教育培訓我國從事水產養殖的人員總體文化程度偏低,也缺乏正規行業培訓,結果導致不僅養殖技術落后欠缺,而且環境與法律意識淡薄。各地政府部門可以考慮聯合專業培訓學校開辦相關的培訓班,定期到農村養殖戶中組織培訓講課,教授養殖技術、環境政策以及相關法律法規帶給他們。
2.5改進餌料配方,合理使用飼料,控制其對水質的影響飼料生產要注意營養元素要科學配比,養殖人員應學會根據不同品種、水產的不同生長周期、不同水域環境等差異采取不同的飼料配比方法,并注意合理投放飼料,及時清理殘余飼料,以增強水產體質、提高水產抗病免疫能力,從而減少飼料對污染,避免藥物過量使用,減少對水質的污染。
[關鍵詞]水環境承載力;水質模型;成因分析;對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TU2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5)22-0322-01
城市化是社會和經濟進步的產物,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由于生產規模、產業機構、生產布局及環保措施的影響,水環境污染問題顯得尤為突出,也成為制約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水環境承載力的概念自1990年代初提出以來,廣泛的應用于環境管理、環境規劃和區域發展的領域[1]。如何有效的保護和改善水環境質量,實現水資源和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和利用,已成為環境管理的重中之重。基于此,我國諸多學者針對水環境承載力作出研究,并從多方面角度對水環境承載力運算[2]、模型建立[3]及評價[4]進行了大量的研究。
本文針對太子河遼陽段的現有狀況開展調查,通過實際監測數據融合反算水質模型的各類系數,從而核算出太子河遼陽段的水環境承載力。在此基礎上,對遼陽市水環境污染成因分析及水質改善提出科學的對策和建議。
1 遼陽市水環境現狀
太子河為遼河水系一大支流,河流長度413公里,貫穿遼陽境內。太子河遼陽段位于太子河中游,在雞冠山鄉、寒嶺鎮入窩水庫后,經弓長嶺、西大窯、沙滸、小屯、東京陵和市郊繞城而西,再經望水臺、西馬峰、王家、佟二堡、黃泥洼、小北河、柳壕、唐馬寨等18個鄉、鎮,從大臺子村入鞍山境內。河長413公里,境內流程143公里,流域面積約4000平方公里,約占遼陽市總面積的85%。境內河流多為太子河支流,其中流程10公里以上的支流多達24條,從北、東、南三面匯入太子河,形成向心水系。本文水質現狀調查選取遼陽市國控斷面(干流)窩壩下、下口子,市控斷面(支流)湯河、北沙河、南沙河,以及太子河干流主要入河排污口遼化長排、遼化明溝、慶陽南排、慶陽北排及污水處理廠,并在干流上的水文點和二級支流上布設了進30個監測點位。
2 水環境承載力計算
2.1 水質模型的選取
在水環境承載力計算中,水質模型的選取尤為重要,目前常用的水質模型主要有基于GIS的水質模型、河流綜合水質模型-QUAL2E模型及QUASAR河流綜合水質模型等,綜合太子河遼陽段實際情況以及利用環保部水專項的推薦方法,本文選取了在基于GIS的水質模型基礎上所開發的水環境容量分析系統。
利用GIS的圖形化顯示功能及水質站的空間特性,將水質評價結果與水質站的空間分布建立聯系,進行空間統計分析,可以比較直觀的表示水體水質污染情況。主要內容為水質模型的建立-GIS的二次開發-GIS與水質分析模型的集成-建立數據庫-建立系統管理模塊-結果顯示-水環境水質評價。
2.2 水質模型中各參數的確定
結合以上各斷面監測結果,并參考水文、城建、農業等部門的水文資料,通過結合太子河遼陽段主要斷面剖面圖,利用水質模型的反算功能得出太子河遼陽段各支流、各干流各功能區劃間的降解系數,從而確定其他各項參數,最后對各參數進行核算,即完成了水質模型的參數確定。
2.3 水環境承載力計算結果
按照目前全市的用水、排水和污水處理能力計算,太子河干流水環境承載范圍內僅有1345萬噸廢水余量,湯河水環境承載范圍內尚有563萬噸廢水余量。而柳濠河和北沙河均超出水環境承載范圍。
3 水質污染分析及對策建議
3.1 水質污染成因分析
(1)上游城市跨界污染問題是水質超標的重要原因
太子河、北沙河、運糧河、南沙河均為跨界河流,太子河經本溪市流入我市境內,北沙河從沈陽市進入我市境內,運糧河、南沙河由鞍山市進入我市境內。監測結果顯示,上游城市的四條河流在進入我市境內時,其水質就已超標,嚴重影響我市各河流水質。據2013年1~6月監測數據顯示,運糧河鞍山哈大橋斷面氨氮為12.7~7.3毫克/升,南沙河鞍山城昂堡斷面氨氮為6~17.9毫克/升,北沙河沈陽東羊角斷面氨氮為2.5~7.6毫克/升,都遠遠超出地表水標準五類標準。
(2)農村面源污染是水質超標的重要因素
經監測分析,我市河流水質超標的主要因子為氨氮,說明農村面源有機物污染嚴重。一是河道內淤泥,影響水質。河道內污染物經過多年的積淀,腐爛變質成為淤泥,激流處淤泥被沖起,河水自凈能力下降,影響水質。二是河道兩側農村生活垃圾隨意傾倒,影響水質。
(3)缺乏生態水補償,流河水質很難達標
以柳壕河為例,年平均凈流量為6664萬立方米,每天約為18.26萬立方米,柳壕河承載著市中心區污水處理廠污水(約為14萬噸/日)和遼陽縣污水處理廠污水(約為2萬噸/日),每天排放約為16萬立方米,占每天河水凈流量的87.62%。即使污水處理廠的污水排放都能穩定達到最高排放標準一級A(化學需氧量50毫克/升,氨氮5毫克/升),各項指標仍然遠高于省考核河流斷面標準(五類水體標準:化學需氧量40毫克/升,氨氮2毫克/升)。因此,如果沒有生態水或者生態水補償太少,河流水質必然超標。而目前我市境內各河流,只有太子河和湯河可以調度生態補償水。
(4)污水處理廠運行不穩定及個別工業企業存在超標排放現象影響水質
2013年新、改、擴建的污水處理廠,大多3月份開始調試,導致設備不能穩定運行,排放的廢水有時超標,也是造成河流水質超標的一個原因。各河流排污口較多,還沒有達到省廳“封口納管”的要求。據各縣(市)區統計,太子河及其主要支流河目前有40個排污口:太子河干流5個,支流河:北沙河5個、南沙河7個、柳壕河14個、運糧河3個、新開河6個、湯河1個(污水處理廠)。其中,企業排污口16個,污水處理廠排放口5個,農村生活污水排污口及排放泵站19個,只有湯河沒有企業或農村污水直排口。企業排放口中,僅遼化、慶化、北沙河的5家企業、柳壕河的3家企業建有污水處理設施。個別企業污水處理設施不能穩定運行(如北方化工),特別是宏偉區羽毛溝地區的企業廢水直排,嚴重污染新開河水質,直接影響了太子河干流水質。
3.2 對策及建議
從水環境承載力計算結果及遼陽市經濟、社會發展狀況來看,提高水環境承載力及水環境改善方面應作出以下措施:
(1)鞏固成果,提高全流域水質
將工作重點從工程建設轉移到保證工程持續穩定運營上來,發揮我市污水處理廠運營的經驗,以TOT等方式,不斷完善運營管理模式,實現污水處理廠良性循環,確保污水達標排放,保證污水處理設施(廠)的穩定運行。積極探索中水回用的新途徑。進一步完善鄉鎮污水處理廠的覆蓋面和管網配套工程。全市35個鄉鎮目前有27個鄉鎮未建設污水處理廠。已建成的處理廠管網未實現全覆蓋,需要進一步完善。
(2)加強監督管理,確保環境質量
建立環境保護的長效機制。加強依法行政能力,提高環保執法水平。繼續深入開展宣傳教育。強化環境執法監督和環境應急處置。深入開展重點行業和企業污染防治。一是充分利用在線監測平臺,提高污染控制管理水平;二是繼續加大淘汰落后工藝和生產能力的力度,對礦山、化工、選礦、鋼鐵、水泥、造紙和水洗印染等重點污染行業加大整治力度;三是積極做好煙塵整治及本遼遼高速無煙路建設工作;四是加強危險廢物利用企業的規范化管理,逐步將我市危險廢物利用單位向園區內搬遷。
(3)強化治理保護,改善農村環境質量
積極組織開展農村飲用水水源地環境狀況調查,完善飲用水源地水質監測、監管體系,并根據農村不同的供水方式采取不同的保護措施。對于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建立保護區,堅決依法取締保護區內的排污口,在村民集中聚居區要逐步實行集中供水;加強分散式供水水源周邊的環境保護,禁止利用滲井和滲坑排放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防止有毒有害的影響。
(4)通過水環境承載力運算調集生態水
利用該水質模型,在確定上游水質狀況的情況下,針對控制斷面的污染物排放濃度預期目標,可計算出所需調撥生態調節水水量,為環境管理提供詳實準確的基礎數據。通過水質模型計算,得出各月份需調集生態水水量。
(5)融合水環境承載力核算和水質在線監控系統建立水環境預測體系
逐步加大流域內水質自動監測系統建設力度,實時了解并應用在環境管理上,為管理部門直接而準確的制定方案和措施提供基礎依據。利用水環境承載力水質模型與廢水污染源在線監控系統有效融合,建立太子河遼陽段水環境預測體系。
參考文獻
[1] 趙衛,劉景雙,孔凡娥.水環境承載力研究述評[J].水土保持研究,2007,2:47~50.
[2] 宋宏杰,馬軍霞,左其亭.鄭州市水環境承載能力計算及調控對策[J].鄭州大學學報(工學版),2005.3:103~107.
關鍵詞:環境稅;有效控制;污染方面;理論依據
abstract: widely develop along with environmental awareness's enhancement and the environment movement, how to cause the population - resources - environment - economy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thus the protection environment and the natural resource, realize humanity'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ven already became the western government macroscopic intervention the fifth goal. under this kind of social environment, in numerous control environment economic means that for instance: the subsidy, the synthesis reward, the pollution permitted, in the definite property right, takes of a tax revenue modern macroeconomic policy main vehicles, as a result of its unique superiority, developed the effective economy in the control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spect to adjust tool's function, moreover more and more widely is accepted by the people.
key word: environment tax; active control; pollution aspect; theory basis
一、理論基礎
征收環境稅的理論根源可以從“福利經濟學之父”庇古的外部性理論談起。他認為:市場經濟運行中,因為自然環境提供的服務不能由市場進行交易,所以,市場機制無法對經濟運行主體在生產和消費過程中可能產生的副產品――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作用。這種以危害自然為表現形式的外部性成本發生在市場之外,庇古稱之為“負的外部性”。經濟活動的外部性產生了但沒有反映社會成本和未來成本,價格也不能真正反映使用環境資源的社會邊際成本。為了克服這種“負的外部性”所導致的邊際私人成本和邊際社會成本之間的差異,政府應當實行干預措施,從而把污染者的外部性成本內在化,迫使其面臨真實的私人成本和收益,以達到控制其污染量,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的目的。
發達國家用市場機制解決污染外部性作了詳細的分析發現,市場手段中環境稅是控制環境污染的一個頗具吸引力的方法。按照公共財政的定義,可將環境征收定義為:政府擁有的與環境因素相聯系的收入。它包括一切在反污染的政策框架中征收的稅收,其核心是使污染者支付與其污染行為相適應的價格,即對污染者每單位產出征收的與其在有效產出水平上所造成的邊際損害等值的稅,目的為了實現對納稅人影響生態環境的行為的改變。由于在庇古的理論發展而來,所以又稱“庇古稅”。
二、征收環境稅的優勢分析理論上,庇古稅可以達到資源有效配置,能夠導致污染減少到帕累托最優水平。
污染者權衡保持污染水平所支付的稅收和減少污染少交稅所獲收益,控制成本小于稅率,則污染減少,直到二者相等時,達到污染最優水平。這有動態和靜態兩方面的優勢:首先在靜態條件下,因為只要有污染就會被征稅,企業出于少交稅的目的也要控污;其次在動態方面,若稅率不變,企業通過技術進步可以減少對未來稅收的支付,庇古稅這種提供進一步減少污染的動態效率與靜態效率一起被認為是與其他方式相比的主要特點。
在實踐中,征收環境稅、提供補貼、發放污染許可證、收取押金都是間接控制方法。征收環境稅與提供補貼相比,是阻止而不是鼓勵資源流人污染嚴重的企業;無需確定污染的基準點,只需確定單位排放量的稅金就夠了;可附帶得到一筆財政收入。征收環境稅與發售許可證相比,許可征的發售有膨脹的可能,存在炒買炒賣的投機性。征收環境稅與收取押金相比,收取押金的操作相當麻煩,且只能限于很小的范圍內。由此可見,征收環境稅的確是一個理想的環境保護手段。
庇古稅對外部的不經濟有矯正性的功效。它通過稅收的方式對生產和消費中的外部成本進行矯正。使產量和價格在效率的標準上達到均衡,矯正的邊際私人成本,使企業認識到在社會層面上的成本。所以又名“矯正性稅收”。而作為矯正性稅收的另一角度的優勢在于,它很好的避免了稅收的扭曲性效應。比如個人所得稅的稅率過高時,人們會以閑暇替代,有獎懶罰勤的副作用,相反,庇古稅正是對外部不經濟調整為經濟,是修正性的,在初衷上就避免了扭曲效應。
三、在美國的實踐成果美國走的是一條“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因為稅收本身的強制性,無償性和固定性使稅收手段在環境經濟體系中有不可替代的優越性。
在美國自從對損害臭氧的化學品征收消費稅以來,人們普遍減少了對氟里昂的使用;汽油稅的征收,鼓勵了消費節能汽車從而減少了污染排放;開采稅的征收,有效抑制了在盈利邊際上的開采,從而減少了約10%-15%的石油總量消費。
目前實現了環境的根本好轉,自然災害發生率下降,雖然汽車使用量增加,但二氧化碳比70年代下降99%,一氧化碳下降97%,二氧化碳下降42%,懸浮顆粒下降70%。
四、環境稅在我國的適用及政策方向雖然環境稅實施上仍存在2個難題
1.邊際外部成本和邊際私人凈收益難以確定,影響到環境稅的效率。環境稅的先決條件就是確定社會和私人邊際成本,這樣才能計算出準確的稅率。
2.一些情況下,征收成本太高。實施環境稅后有兩個問題;其一是監測每個污染源的費用。另一種是由征管者承擔污染物排放的監測任務。經驗表明,第一種的費用遠遠高于第二種。而且,我國長期以來對環境稅認識的不足而導致具體開征環境稅似乎有一定實踐難度,但在環境經濟學和可持續發展理論的背景支持下和發達國家成功的經驗中,在新世紀建立一個環境經濟體系已成為不爭的關鍵所在。對此,提出以下芻議:
(一)開征新稅種
首先,重點在城市把原來的排污費改為開征排污稅。其次,對消費稅中對環境造成污染的消費品除煙火、小汽車、鞭炮外還應擴展到一次性包裝物等白色污染。同時,提高部分消費品稅率,如含鉛汽油。再次,對二氧化硫稅和二氧化碳稅可考慮在條件成熟時開征。最后,可以對民航等交通設施和建筑工地征噪音稅,并把所獲資金用于隔音設備投資或對居民進行補償。
(二)對現有稅制進行調整
首先,完善資源稅制度。可適當擴大其征稅對象。廣征森林資源稅和草場資源稅以杜絕肆虐的生態破壞行為,待時機成熟不妨開征土地、海洋、地熱、動植物稅,并對不可再生資源課以重稅。
其次,在現有稅種中增加環境保護條款。
消費稅:設計差別稅率,鼓勵清潔環保產品的使用。只要對環境有直接或間接損害的都應收較高的稅。
增值稅:增加對企業購置環保設備允許抵扣進項稅的規定,而對購買以淘汰的構成污染的設備的企業應從構建固定資產上予以限制。
企業所得稅:現行稅制在環境保護方面只能發揮很有限的作用,如利用“三廢”為原料進行生產獲得的利潤免稅。除應豐富和明細企業所得稅的優惠規定,如治污費用的稅前寬口徑列支、投資抵免、對環保設備達一定比例的可通過加速折舊等,最重要的舉措是將征收排污費為征收環境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