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高中語文教育教學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高中語文;教育;教學;人文精神;滲透
長期以來,高中語文教育教學中人文精神的滲透工作始終是一項非常艱難的工作,而且該工作仍然處于探究式發展階段,在改革發展期間,日益顯露出一系列令人自省的教學問題。從某種程度上講,高中語文在教學目標方面最重要的是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大力培養學生自身的民族意識。因此,高中語文老師所發揮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能夠以其所具有的獨特魅力引導以及熏陶學生養成良好的人文素養,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以及價值觀。
一、高中語文教育教學中人文精神滲透存在的問題
(一)教育理念偏差。目前,大部分高中教育都過于重視應試教育,教學重點在增強學生應試技巧、提升學生記憶力以及理解力上,幾乎很少注重人文精神培養。不管是學生還是語文教師,都將高考放在第一位,存在嚴重的認知偏差,逐漸淡化了人文精神滲透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價值。(二)教師能力有限。一些高中語文教師因受到自身條件的相關制約,不能夠就人生進行進一步的思考,所具有的人文素養也比較有限,針對文本當中體現出來的人文精神在自我解讀上相對膚淺。此外,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期間,這些高中語文教師難以憑借自己的思想來引導以及激發學生正確思考,從而造成學生自身人文素養水平很難得到快速提升。(三)課程設置欠科學。現階段,盡管高中語文課程在整個高中教學課時中所占的比例非常大,然而人文精神滲透與培養的時間相對較少,大部分時間都用在文言文理解以及應試知識點講解上。高中語文教師不能夠很好地指導學生進行知人論世文章閱讀,導致學生僅僅知道作者以及文章主題,但是對作品創作背景等內容知之甚少。
二、高中語文教育教學中人文精神滲透的策略分析
(一)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從專業化角度出發,教師以及學校屬于學生人文精神培養的重要引導者。首先,學校教師必須要改變自身觀念,樹立起良好的理念,注重人文精神培養,引導學生在短時間內改變自己所持有的錯誤想法,積極塑造學生健康的人文精神。其次,學校須營造良好的人文教學氛圍,從而使廣大高中生在該氛圍中得到熏陶,能夠自覺滲透與培養人文精神。(二)重視師資隊伍建設。實質上,高中階段學生在價值觀方面還不能夠真正形成,所以說,高中語文教師的觀念將會對學生價值觀的形成產生直接性影響,教師自身觀念的正確與否以及人文精神滲透情況與學生的未來發展息息相關,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必須要從自身做起,重視自己日常行為習慣的養成,不斷提升人文素養,從而使學生以教師為榜樣,主動提升自己的綜合素養。此外,學校應該就高中語文教師所具有的人文素養情況進行嚴格審核,注重語文教師在人文精神層面的培訓教育,促進教師素養的逐漸提升,滿足學生需求。(三)注重教學過程與學生課外人文精神滲透在高中語文教學期間,語文教師應該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日益解放思想,讓學生能夠以開放的心態來表達自己的看法。比如在學習《歸園田居》時,指導學生暢所欲言,對“唯有飲者留其名”的內涵發表意見,在文本內涵理解的前提下,促進人文精神培養。教師應根據學生個性特征以及心理特征,強化因材施教,更好地實現人文精神培養目標。此外,高中語文教師應該以家庭作業方式強化人文精神滲透,進一步鞏固課堂效果。比如學習完《陳情表》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為自己的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掃地以及捶背等,進一步提升滲透效果。教師還可以定期帶領學生參觀名勝古跡等,從而使學生可以近距離體會人文魅力,在人文環境當中得到自我提升。(四)實施人文評價。學生評價屬于高中語文教學的最后環節,同時也是最為重要的環節之一,該環節關系到學生學習觀的形成,并與學生價值觀的形成關系密切。所以,高中語文教師進行學生評價時,應注重評價所具有的人文性,具體來說,應做好以下幾項工作:第一,大力倡導“以發展為本”的評價體系,實現評價目標所具有的層次性以及動態性,尊重學生的差異性;第二,重視質性評價模式的不斷推廣應用,最大限度取消量化評價模式,實際評價期間,教師可以采用觀察方式以及訪問方式等進行學生評價;第三,采用鼓勵評價法進行評價。一般情況下,當學生受到鼓勵時,自身的學習狀態將會更好,而且勁頭更足。因此,高中語文教師應該盡量運用鼓勵語言,給予學生少一點批評。
三、結語
總而言之,高中語文教學期間滲透人文精神有助于學生的健康發展。在現代社會發展過程中,人文精神是至關重要的,同時也是時展的要求,所以,高中語文教師必須要順應時展的步伐,優化教學理念,實現人文教育與高中語文教育的有機結合。
作者:李漢軍 單位:寧夏回族自治區西吉回中
參考文獻
[1]羅慧玲.論高中語文教學中的人文精神滲透[J].赤子,2015(14).
[2]李字海.淺論高中語文教學的人文精神滲透問題[J].求知導刊,2014(9).
【關鍵字】高中語文;人文教育;策略
長期以來,我國教育特別是中學基礎教育,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重技術,輕人文,以分數取人,忽視或無視學習者人文精神的成長。在這種教育大環境的影響下,語文教學也出現了一些失誤和弊端,其中最嚴重的就是人文內涵被忽視和淡化。在某些高中的語文課堂上,枯燥乏味的語文基礎知識依然是教學的重要內容;照本宣科、滿堂灌、死記硬背、抄黑板……這些早已不合適時宜的陳舊教學方法仍然被廣泛應用,并成為有些語文教師用以提高教學成績的“靈丹妙藥”,至于學生的個人發展,特別是精神發展則被嚴重的忽視了。
1 高中語文教學中人文教育的現狀
語文學科是人文學科中的基礎學科,語文教育說到底就是人文教育。語文教育的本質就是教人如何做人,這種觀念古今中外從來都沒改變過。但是當前高中的語文教育卻發生了偏差,陷入了人文性缺失的困境。
1.1 語文教育理念走入誤區,忽視人文精神的培養
從目前的教育現狀來看,雖然在形式和理論上人們的認識是比較先進的研究性學習、合作教學、對話教學等,然而,實際操作卻是“新瓶裝舊酒”、“換湯不換藥”,依然是熱衷于歸納總結教學方法、教學程序和教學模式,輕視道德教化和思想修養。在語文教學中,學生的人文精神成長被徹底忽視,有的教師幾乎是完全按照高考考試范圍設置教學內容,考什么,教什么,不厭其煩,不列入考試范圍的內容則干脆不講,根本不顧語文教學的特點和規律。
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但應試教育只重分數,忽視人格培養和道德發展,更忽視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學生脫離了自我需要,脫離了他自己內心真實的感受、理解和情感,造成學生自己真正想說的話找不到語言來表達,學生根本體會不到語文的美感,體會不到學語文的樂趣。
1.2 語文課程安排欠缺合理性,人文思想流失嚴重
在課程設置方面,語文這門學科在高中階段盡管課時并不少,但內容主要被語言、文法、修辭等“理性”內容和八股式寫作技巧的枯燥訓練所占據。學生被框在課堂里,框在語文教材里,學生缺乏必要的生活積累和生活常識,遠離了生活實踐。早在兩千多年前孔子就說到:“不觀于高崖,何以知顛墜之患;不臨于深淵,何以知沒溺之患;不觀于海上,何以知風波之患。”因此,語文教學需要開放的課程體系,需要由教室的小課堂走向生活的大課堂,惟有如此語文教學的路才會越走越寬。
2 高中語文教學中實施人文教育的策略
2.1 更新語文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指“教師在對教育工作本質理解的基礎上形成的關于教育的觀念和理性信念”。教師的教育理念不僅會影響教育教學的行為,而且對教師個人的學習和成長也有重大影響。在大力倡導人文教育的新形勢下,高中語文教師應當盡快轉變教育理念,樹立符合人文教育的先進理念。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是語文教學中進行人文教育的具體實施者,轉變教師的教育理念,是人文教育得以順利實施的首要前提。
2.2 調整語文課程安排,優化語文課堂教學
長期以來,在應試教育指揮棒的影響下,高中語文課程設置單一,教師對語文教材的使用也不盡科學,這就極大地制約了語文人文教育的全面實施。因此,必須樹立開放的高中語文課程體系,充分發揮語文教材的人文教育作用。
人文教育的最大特點是“滲透”,它往往是以“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在潛移默化中激發、涵養人的美感,陶冶人的情操,啟迪人的認識,規范人的行為。因此,要加強高中語文人文教育,優化語文課堂教學,讓人文思想在語文課堂閃光,就要從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兩方面入手。
2.3 提高教師人文素質,構建新型師生關系
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固然主要需要他們自身的努力,但同時教師的人文素養程度對學生的影響不容忽視。常言道:要教給學生一碗水,教師就要有一桶水。培養具有人文素質的學生,必須提高教師的人文素養。真正具有人文精神的語文教師,他們的每一堂課,無論是閱讀教學還是作文教學或其他內容的教學,都是充滿人文精神的教育。
師生關系是支撐教育大廈的基礎,人類的教育活動是在師生關系中展開、完成的。人文精神的培養需要創建一種積極的充滿人性味的師生關系和校園學習氛圍,讓學生在這種氛圍中展露個性,發展人性。因此,加強高中語文人文教育,必須在語文教育教學中要構建民主、平等、對話的新型師生關系,營造語文人文教育的精神氛圍。
縱觀整個世界教育發展趨勢,我們日漸明顯的感受到教育越來越傾向于“人文化”,越來越重視人文教育和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以促使學生成長為完善的人。為了適應社會和現代教育的發展需要,必須加強語文學科內的人文教育,特別是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倡導人文教育。只有這樣,我們高中的語文課堂才能更精彩,學生的精神思想才會更豐富,心靈才會更充實,目光才會更敏銳。借助人文教育,學生將學會更真切地關注人類、關注世界、關注歷史、關注人類永遠的未來。
參考文獻:
【關鍵詞】高中語文;人格教育;主要內容;意義;措施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推進人格教育應該注意教學資源和教學配置的應用,注重結合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學生接受能力等實際情況,適時地調整教學手段,這樣才能很好地實現期望的教學效果。本文對高中階段語文教學中的人格教育進行了簡單的分析研究,提出了一些改進措施,以期能更好地推進高中階段語文教學中的人格教育。
一、高中語文教學中人格教育的主要內容
人格教育的主要內容就是培養學生養成正確的思維方式并且具備完善思想道德水平。在高中階段人格教育的主要內容就是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水平,具備正確的價值觀念,從而能成為一個具備完整人格的人。高中語文教育中的人格教育是指在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根據教材內容進行有目的的人格教育的內容,語文教師除了要教授課本中的語文知識之外,還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知識,促使學生理解其中的人格教育的內容,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人格,完善自身的道德修養,這是高中階段語文教學中人格教育的主要內容。
二、高中語文教學中人格教育的重要意義
(一)高中階段人格教育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
人格教育對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人格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高中階段是學生思維和心智逐漸成熟的階段,在這個階段進行人格教育能夠幫助學生建立起正確的價值觀念。高中階段學生的心智逐漸成熟,會有一定的逆反心理,社會也會有各式各樣的信息充斥校園,學生可能會受到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如果沒有正確的引導,學生很可能會被這些不良信息腐蝕,甚至會走上犯罪的道路。語文學科是一個基礎學科,學生們普遍學習語文的能力較強,語文教學中推行人格教育,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中有大量的人格教育的文章,這些文章中主人公都有著健全的人格、良好的道德修養,在教學中教師對這些人物的精神和人格進行深入挖掘,引導學生理解其中的人格教育內涵,能夠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價值觀念,增強明辨是非的能力,對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有積極的推進作用。我們學習蘇教版語文教材中收錄的《我有一個夢想》這篇文章時,就可以理解到馬丁?路德金的精神,語文教師應該引導學生理解馬丁?路德金的精神和人格魅力。
(二)人格教育的實施有利于促進素質教育的推行
我們進行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完善人的發展和精神面貌的養成,包括現今推行的素質教育也是為了滿足人終身學習的目的。人格教育能夠完善人的精神面貌,促使人們形成良好完善的人格,培養學生養成明辨是非的能力,并且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方法,養成終身學習的理念。素質教育的內容是將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教師起一個引導學生學習的作用,這就與人格教育的內容不謀而合,人格教育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理解教材中的人格教育內容,要求教師將教育主體放到學生身上,進行語文教學的主要內容是為了促進學生學習語文知識和深化人格教育內涵,這就充分體現了素質教育的目的,因此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推進人格教育可以促進素質教育的實施。
三、高中階段語文教學中推進人格教育的措施
(一)教師注重言傳身教的重要作用
語文教育本身就是學生和教師之間的雙向交流,在整個教育中教師和學生是平等的,教師是語文學習的引導者和設計者,學生是教學的實踐者,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推進人格教育時,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學生。在語文教學中推行人格教育,教師應該以真誠的態度對待學生,充實自己的知識,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感染學生養成良好的價值觀念,健全自己的人格。比如,在進行教學時,教師首先應該保證自己的儀容整潔,符合教師的標準,平時與學生的交流應該平易近人,不能自吹自擂,在學生面前注意自己的形象,給學生做出一個良好的道德標準,注意言傳身教的作用。教師是學生行為的標桿,只有教師自身具有良好的道德修養,在進行人格教育時才能有理有據,促使學生養成完善的人格。
(二)充分挖掘教材中人格教育的內容
語文教學中推進人格教育除了教師言傳身教,教師還應該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人格教育的典型人物。比如,在語文教材中收錄的《我有一個夢想》這篇演講稿的作者馬丁路德金,演講者的演講稿中有著飽滿的熱情,以演講的方式反抗當時的種族歧視,教師應該讓學生發現馬丁?路德金的反抗精神,并且引導學生描述馬丁?路德金的精神品質,從而學習這種精神,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另外在《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中教師也應該引導學生理解海倫?凱勒的精神,引導學生理解作者身殘志堅的品質。教師從教材中挖掘人格教育的內容技能引導學生健全人格,還有利于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對人格教育的推進有積極的作用。
四、結語
高中階段的語文教學是素質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語文教學本身就是為了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從而培養學生養成健全的人格,這是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所在。高中語文教師應該認識到自己的使命,在語文教學中滲透人格教育的內容,培養學生養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并且在實際的教學中不斷探索,找出合適的教學方法,正確推進高中階段的人格教育。
參考文獻
[1]常金元.怎樣將人格教育滲透到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J].中華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2013(8).
[2]潘常寶.淺談高中語文教學中的人格和人生教育[J].課外閱讀:中下,2012(4).
【關鍵詞】高中語文 人格教育 學科優勢 教育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270(2015)02-0041-01
一、人格教育的重要性
希拉?施沃茨在其《中學文學教學》中提出“一個國家的語文教學,主要是從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上讓學生明白每個人的不同,每個人都有其位置,而培養他們的自信是正確認識自我,增強學生處理事情能力的關鍵。”人格培養作為教育教學的重要任務,高中語文學科在人格教育實踐中更具優勢。語文素質是綜合的,既要從學科知識、勞動、審美和道德上來轉化為自身素養,又要從聽說讀寫等能力上來形成健康人格。鑄造人的性格,發展人的個性,強調對人的行為能力的培養是當前教育工作的最高追求。高中語文在傳統教學中過于重視文化成績,忽視了人的情感及審美教育,更對人格的養成帶來缺失。反觀世界各先進國家的教育,都十分強調社會文化在學生健康人格塑造中的積極作用,關注學生的人格培養,注重學生的自我價值要比智力開發更可貴。語文課堂作為人格教育的重要環境,在傳承文化知識的同時來滲透人格教育,從教學內容的生動、精煉中引導學生理解作品的文化內涵,抒發學生對作品的情感體驗;同時,在課堂教學中,借助于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的導入,調動學生在課堂知識學習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參與到自身學習態度及自我意識的養成上。可見,對于語文教學不能片面的追求知識、技能和技巧的掌握,更多的是從課堂教學中將健康人格作為重點,從發展學生的人際關系、增強學生的自信,提升學生對公平、正義、誠信、和諧等優秀品質的養成,才是樹立語文人格教育的內在要求和根本體現。
二、語文學科在發展學生人格教育中的優勢
語文學科在培養學生人格形成中具有重要的優勢,其表現主要有:一是語文學科的人文性是人格教育的重要載體。語文課堂中的優秀文學作品是良好的人格培養素材,也是進行語文課堂教學活動的重要知識源泉。其思想對于構建學生的精神世界,發展學生的人格認知,完善學生的倫理結構具有較大促進作用。新課標提出語文不僅是一門工具性學科,更是人文性學科。在語文知識的傳遞與整合中,學生能夠從中獲得人格修養的提升。如在學習《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從作品的思想情感和審美意境中,將語文知識與學生的內心情感建立關聯,激發了文學知識的感染力。再者,從中國古典文學的講解中,將民族精神與民族情感進行升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以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責任意識,引導學生肩負起民族大義的信心。對于語文語言與思想的雙重融合,在發揮工具性的同時,也強化了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學知識的應用能力。從聽說讀寫中加強思維訓練,從語言交際中感受文化精神,在語言與思想的共同交流中實現學生心靈的成長。二是語文知識包含人生教育和生存教育。語文不僅僅是對現實文化知識的傳遞,更多的是從文化的廣闊視野中培養學會的終身教育與人生教育。一個人從一出生就開始了文化的學習,高中階段的語文教育是構建終身語文學習的基礎,也是關鍵期。從人生意義的梳理上,利用語文知識來強化民族文化的學習,從中構建學生的優良品質,增強學生的審美境界;在生存教育中,運用語文教學幫助學生從實際生活中聯系知識與實踐,實實在在地把握語文的基本能力,從而懂得學以致用。三是語文學科是華育人格和修養身心的重要力量。語文教育對人的主體性的作用是延續的。從最初的值感知、到掌握和運用語言文字,再到從歷史經驗的攝取中拓寬視野增長智慧。語文教育在整個過程中將文化性的熏陶與人的生命意義實現聯結,也從中喚醒了人性與生命的價值,升華了人的情感。
三、從語文學科中滲透人格教育
高中階段的人格教育缺失較為突出,在語文學科教學中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對于塑造學生的人格品質十分必要。以高中階段語文教材入選的文言作品為例,古人在歌詠名山大川,抒發自我志向中,其對真善美的執著追求,無形中閃耀著人文主義精神光芒。在人生觀的培養上,借助于王羲之在《蘭亭集序》中對個人生命的慨嘆,“修短隨化,終期于盡”,正是這種對人生的憂患意識才促使他在有限的生命中創造無限的價值;再如司馬遷在《史記》的創作中,自身軀體及人格尊嚴受到侮辱而毫不退縮,仍然以昂揚的姿態奮力書寫圣賢先哲。在社會責任感培養上,結合《荊軻刺秦王》中荊軻的犧牲精神,面對強秦而蹈死不顧的責任感;再如《離騷》中屈原為理想而上下求索,身處逆境而不屈服,其高尚的品格和精神氣質表達了對家、國的歷史使命感;這些精神涵養無不是健全學生人格素質的巨大力量。在自強與進取心的培養上,孟子的“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荀子的“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將堅韌與自強不息作為鑄成大事的必然選擇,更能夠從先賢的恒心與毅力上,感化并促進學生奮發有為。在寬容意識的培養上,以《廉頗藺相如列傳》中藺相如“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不肯與會”的大度,深深折服了廉頗,并留下了“負荊請罪”的佳話,實乃學習寬容的榜樣。在仁愛精神培養上,將杜甫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作為構建仁者愛仁的理想,以寬厚仁德來構建和諧關系。
作為四大文明古國的中國,文化歷史悠久,而語文教育是實現文化傳承的重要途徑。因此,將傳統文化滲透到高中語文教育中去,有著以下幾方面的意義:
1.傳統文化在高中語文教育過程中的滲透,能夠營造良好的文化發展氛圍,從而激發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興趣。
2.傳統文化與高中語文教育的融合,有利于減緩社會現代化對于傳統文化的沖擊,使得當代學生更加重視傳統文化的學習。
3.傳統文化在高中語文課程中的出現,可以將其中良性的理念傳輸給學生,從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二、制約傳統文化在高中語文教育中滲透的因素
實現傳統文化與高中語文教育之間的融合,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很多情況下,還需要克服很多的缺陷和不足。具體來講,可以將其歸納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傳統文化社會氛圍不理想,全民傳統文化素養不高,難以為高中生傳統文化的學習營造良好的環境。
2.語文教師對于傳統文化的理解程度不高,不懂得如何實現傳統文化與高中語文課程的融合,自身傳統文化素養不高,也難以有效的促進兩者的相互融合。
3.傳統文化教育方式單一,難以有針對性的進行教學方式的調整和改善,這也是造成高中語文傳統文化教育工作質量難以提高的重要原因。
三、傳統文化滲透到高中語文教育的實現途徑
如果上述提到的傳統文化與高中語文教育融合問題難以得到有效的解決,勢必會給予高中語文教育質量的提高造成負面影響。因此,應該堅持實事求是的基本原則,從如下的角度入手:
1.將傳統文化納入到高中語文教育體系中。針對于目前高中教師忽視傳統文化教育工作的現狀,積極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以便將傳統文化納入到高中語文教育體系中去:(1)結合高中語文教育的目的和高中生的學習情況,對于傳統文化進行梳理,總結和歸納出符合高中語文教育精神的傳統文化素材,在此基礎上將其納入到課程體系中去。(2)合理安排不同傳統文化的比重,將符合現代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價值觀念的傳統文化精華展現出來,使得學生從古文化的層次去理解現階段的核心價值觀。(3)積極健全圖書館中關于傳統文化的書籍,為教師開展更好的傳統文化教學打下基礎,以為學生進一步學習傳統文化營造良好環境。
2.積極開展高中傳統文化教育的第二課堂。高中語文教育與傳統文化的融合,還可以通過第二課堂實踐活動的方式來開展,由此實現傳統文化更好的融合到語文課堂中去。具體來講,主要涉及到以下幾種形式:(1)舉辦某一傳統文化的主題活動,邀請語文教師和學生參與進去,以朗誦古詩詞的方式開展,使得更多的高中生參與進去,接受傳統文化的洗禮。(2)在校園內部開展大型的傳統文化為話題的寫作比賽,邀請學生參與這樣的比賽,學生可以在參與這樣活動的過程中,強化交流和溝通,從而使得自身的傳統文化素養不斷提升。(3)積極利用高中校園網,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作用,在網絡環境上構建虛擬的傳統文化講壇,以便發揮傳統文化在營造健康校園網方面的作用。
3.注重營造良好的高中傳統文化教育環境。良好的高中傳統文化教育環境,不僅僅需要學校教師和學生的參與,還需要家長和社會的參與,只有這樣全面的傳統文化教育氛圍,才能夠保證學生接受到的傳統文化教育是有意義的。具體來講,需要做好如下的工作:
(1)高中可以借助家長會,傳統文化活動實踐的方式,向家長宣傳高中語文教育和傳統文化之間的關系,使得其意識到家庭成員應該如何去營造良好的傳統文化氛圍,以形成合力。
(2)強化高中語文教師隊伍傳統文化的培訓,使得高中語文教師的教學技能不斷提升,以便更好的開展傳統文化的教育教學,這也是促進兩者相互融合的環境因素之一。
(3)高度重視高中校園文化建設,積極將傳統文化納入到校園文化內容中去,使得高中學生處于良好的傳統文化教育環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