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观看在线亚洲人成网_久久激情国产_久久华人_狠狠干天天操_91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久国产乱_1区2区3区国产

首頁 > 文章中心 > 農業技術可行性

農業技術可行性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農業技術可行性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農業技術可行性范文第1篇

一、農業與農村的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是一條人口、經濟、社會、環境和資源相互協調,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對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道路。可持續發展的實質就是既要考慮當前發展的需要,又要考慮未來發展的需要,不以犧牲后代人的利益為代價來滿足當代人利益的發展;可持續發展就是既要達到發展經濟的!J的,又要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資源和環境,使我們的子孫后代能夠永續發展和安居樂業這就是要在科技的支撐下,沿著良性循環的軌道持續發展,以不斷滿足全人類生存和發展的裔求。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是中國在未來和下一個世紀發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選擇。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和農村的可持續發展,是我國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和優先領域。

世界農業經過原始農業、傳統農業到現代農業等歷史發展階段,而我國和一些發展中國家的農業正處在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過渡的階段。農業的現代化,一方面為農產品的增長創造了奇跡,另一方面又給環境保護與農業的繼續發展帶來了弊端。持續農業是在農業現代化的過程中,針對農業所產生的弊端,進行替代和發展的一種必然產物。1972年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和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的召開,宣告了人類活動以征服和改造自然為主的歷史時期已告結束,而謀求人與自然協調,人與生物共處,保持環境清潔和維護地球生態平衡的新時期行將開始。在這個大的背景下,持續農業的提出與發展有著廣闊的前景。

持續農業是在70年代橋代思潮的從礎卜發展起來的一種戰略構思。70年代在發達國家重新崇尚自然衣業,擬在比較發達的農業生產力水平L,發展有機農業、生態農業、替代農業、再生農業、超石油農業、超工業農業等,實質上是要在低投人的基礎上發展自然農業。這一次的林代思潮,由于對科學技術的忽視一與排斥,導致一r在實踐中的失敗。此后,經過幾80年代初期的醞釀,so年代中期正式提出持續農業。oo年代初期在國際上進一步受到重視。持續農業最初是由美國發起的。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CEo)提出“2儀刃年轉向持續農業的全球政策”。1988年聯合國糧農組織(UNFAO)制定了“持續農業生產:對國際農業研究的要求”的文件。同年10月在美國阿肯色州大學召開了國際持續農業體系學術討論會。1991年4月,在荷蘭召開的農業與環境會議上,聯合國糧農組織確定了實現持續性農業發展的三個戰略目標:即積極增加糧食生產;促進農村綜合發展,增加農民收人,消除農村貧困狀況;合理利用、保護與改善自然資源,保護生態環境。1992年6月,在巴西召開了有183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團參加,有118個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出席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會上通過了(里約環境與發展宣言》、(21世紀議程)等一系列重要文件。持續發展與持續農業的觀點為全體代表所接受:與會者認為:造成全球生態環境變化的原因,不僅來自城市的工業污染,以及人類活動對自然資源的破壞,而且也來自最古老的產業即農業。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等國際組織認為,持續農業是整個社會與經濟發展的指導原則。總理率團出會,并承諾要認真履行會議所通過的各項文件。會后我國政府提出了促進中國環境與發展的“十大對策”,國務院環境保護委員會在1992年7月2日召開的第23次會議上,決定制定與實施《中國21世紀議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二、可持續性農業科學技術

我國農業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優良的傳統經驗。近4O年來,全國糧食總產由1.1億噸提高到4.4億噸,特別是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農業生產結構改善,鄉鎮企業迅速發展、中國農民已基本上實現溫飽,正在向小康邁進。同時,我國的農業和農村也面臨著一系列的問題。如人均耕地少,而且還在減少,近十年全國每年減少36萬公頃,人均糧食不到400公斤。農村欠發達,農民平均收人甚低,而且增長慢,農村人口增長快,文化水平低,農業剩余勞力約占農業勞力的l/4。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低,抗災能力差,農業生產率常有較大波動農業經濟結構不合理,農業投入效率不高,化肥和灌溉水利用效率低,農業生產成本卜升很快、農業環境污染日益加重,受污染的耕地近2《XX)萬公頃,約占耕地總面積的1巧。我國的農業和農村要擺脫困境,必須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其目標是:保持農業生產率穩定增長,提高食物牛產和保障食物安全,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改變農村貧困落后狀況,保護和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合理、永續地利用自然資源,特別是生物資源和再生能源,以滿足逐年增長的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的需要。要達到上述目標,除了靠政策、靠投入、繼續改革開放以外,十分重要的就是要發展可持續農業科學技術。

可持續性農業科學技術是支撐農業與農村持續發展的科學技術,主要是指高產、優質、高效、資源節約(節水、節肥、節能、節農藥、節飼料等)型科學技術、品種發掘和改良技術、生物防治和綜合防治病蟲害技術、環境保護和治理技術等。從綜合、持久和整體的角度來看,也可理解為集約化的生態農業型技術。我國雖有歷史悠久的傳統農業技術,但現代農業科學技術在我國無論技術開發推廣和應用水平都比較低,這種狀況己經制約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也對農業環境保護帶來了不利的影響。為了實現高產、優質、高效和合理利用、保持資源的目標,農業在繼續增加生產資料投人的同時,必須充分依靠科學技術,特別是可持續性農業科學技術,提高投人效率,以支撐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農業科學技術的特點主要有以下幾點:高產、優質、高效、節本和節約資源;開發利用資源和保護增殖資源的一致性和持久性;不污染環境,甚至可保護或改善生態環境;可提高物質投人的有效利用率,并有持續性的效果;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一致性,有利于經濟、社會和自然的協調和持續發展;考慮到全球的生態環境,以及全人類當代和子孫后代的發展需求,微觀和宏觀、目前和長遠的一致性;研究與開發中涉及面廣,有較強的綜合性和持久性,難度較大。

今后,在科技工作中,要牢固確立可持續發展的觀點,并用于指導自己和所有的科技活動。在實際工作中,特別要重視研究、升發和推廣可節約資源、可提高產量和品質、可保護環境的農業技術,積極開發農業和食品領域生物技術,提供安全豐富的動植物食品。對現有農業技術,要用持續發展的觀念,從對資源利用率、產品產量和品質以及環境影響等方面,進行可持續侄評估,推廣其中有利于可持續性的技術,淘汰不利于可持續性的技術。要研究推廣提高農業投人物質,如化肥、農藥、灌水、農業機構和油、電等利用效率的技術。用生物技術培育優質、高產、抗逆性強的動植物新品種,提供優良的新種質資源,加強植物和動物基因工程育種技術研究和開發。建立和完善良種選育和繁殖體系,確保優良品種(組合)的純度和最高應用年限。要研究動植物重大病蟲害綜合治理和預警技術,加強生物農藥的研究與開發,減少病蟲災害損失。積極推動可持續性農業技術的研究與開發,特別從財政、設備、實驗手段方面予以大力支持。同時要加強可持續性科學技術的基礎研究,增加科學技術儲備和后勁。重點開展區域農業和農村可持續發展的決策支持系統和綜合技術研究。建立健全廣泛、有效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充分發揮縣一級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的作用,加強農業技術服務站點和網絡的建設,造就一大批具有可持續發展觀念的農業技術推廣人才,為農業和農村的持續發展服務。

三、大力研究與開發可持續農業科技,支撐農業和農村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農業和可持續農業科學技術,在我國的一定范圍內,已形成了共識,也有了一定的工作基礎,對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和可持續農業科技的研究與應用是有利的。但是,要把這項全民戰略在全民形成共識,并變成全民的共同行動,還要做許多工作。

1.加大宣傳力度。(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和(中國21世紀議程》已把保持國民經濟、社會和環境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作為一條戰略方針,農業和農村的持續發展問題已被提到首要位置。對可持續發展和可持續農業科學技術應當通過廣播、電視、報刊、雜志、會議和科普活動等多種方式,進一步加強宣傳的力度,盡快地幫助政府官員、科技人員、企業職工、勞動農民和在校學生,普遍確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并用以指導自己的行動,致力于研究開發與推廣應用可持續性農業科學技術,持續地發展農業生產,繁榮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人。

2.用可持續發展的觀念統攬全局C實現可持續發展是一項涉及全球和全人類的戰略。

可持續發展觀念是倫理的依據,是約束人們行為的道德規范。人們的行為與活動,不能因為一個地域的利益,而損害另一地域的利益;不能因為目前的利益,而損害長遠的利益;也不能因為一部分人的利益,而損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從事農業科研開發和推廣應用的單位和人員,應當運用可持續發展的觀念,認真地檢查自己的規劃、計劃、科技活動和科技管理,及時淘汰那些不符合持續發展的部分,充實有利于持續發展的部分。同時,應當制定科技人員守則,以全新的可持續發展的職業道德來規范科技人員的行為與活動。

3.切實貫徹落實可持續發展的有關方針政策。國家和地方對農業和農業科技的發展已制定了不少的法規和政策,我們應當以可持續發展的觀念,認真貫徹執行、修正和充實。與農業和農業科技關系密切的內容較多,如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有以下方針、政策。自然資源保護方針一:全面規劃、積極保護、科學管理、永持利用。野生動物保護方針:加強資源保護、積極馴養繁殖、合理開發利用。生物多樣性保護政策:自然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增殖并重,誰開發誰保護、誰利用誰補償、誰破壞誰恢復。

4.開展對可持續農業科學技術的評估。要用可持續發展的觀念指導農業科技活動和農業科技管理工作,在制訂規劃、計劃、實施方案,以及進行科學研究、檢查、驗收、鑒定和成果轉化等,都要貫穿著可持續的標準。為了有效地指導和規范科技活動,對可持續農業科學技術的屬性,應當進行深人而實際的研究,盡快制定出評估的指標體系和評估方法。

5.科技人員要全面參與可持續發展。要廣泛調動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并逐步形成制度,“促使全體科技人員參與可持續發展以及可持續農業科學技術的研究、開發和推廣應用參與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參與可持續農業和可持續農業科學技術的宣傳工作;二是參與政府制定可持續發展的方針、政策、規劃、計劃、立項、實施及檢查驗收等方面的決策咨詢工作;三是參與可持續農業和可持續農業科技的研究、開發、示范、推廣和應用工作;四是到縣(市)、鄉(鎮)和行政村擔任科技副職,直接指導農民實施可持續發展工作;五是科技人員應當自覺地遵守可持續發展規范,用自己的模范行為影響和感召社會公眾。

農業技術可行性范文第2篇

改革開放以來,伴隨國民經濟的高速增長,中國農業也實現了較快增長。農業總產值從1978年的117.5億元增長到2012年的46 940.5億元,人均糧食產量也從1978年的319公斤增長至2012年的437公斤。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的增長很大程度上成為國民經濟高速增長的重要保障。

中國的經驗表明,非農部門的高速增長可以為農業產出的增長提供諸多有利條件。過剩勞動力源源不斷地被非農部門吸收,農業部門長期緊張的人地比例關系大為改善,從而為高生產率的新型要素進入農業生產創造了條件;非農部門成長引致的農民非農收入的增加和社會物質資本供給的豐裕,使農業部門的資本投入顯著增長;土地的工程化改造、規?;洜I和生產手段的機械化等現代農業技術的廣泛應用,在工業化和市場進程中不僅成為可能,也顯現出其有利性;農業生產組織的性質亦由過去的生存型農業轉向市場化或牟利型農業。

更值得關注的是,非農部門的發展同時給農業總產出的持續增長帶來極大的挑戰。第一,截止2012年底,全國共有農業農地64 646.56萬公頃,其中耕地13 515.85萬公頃(20.27億畝)。人均耕地面積約0.1公頃,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隨著工業化、城鎮化步伐的加快,工農爭地的矛盾日益突出。從2001年到2009年,戶均耕地面積從7.63畝減少為7.12畝。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公布的人均耕地的警戒線為0.05公頃,一旦突破這一警戒線,實現糧食自給的目標即使在現代化生產條件下也難以保證。目前中國有超過666個縣或行政區劃單位的人均耕地低于該指標,占全國縣或行政區單位的23.7%。其中低于0.03公頃的縣(區)達463個,有些縣區人均耕地只有0.01~0.02公頃[1]。耕地面積的減少越來越成為制約農業可持續增長的瓶頸。第二,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加速,農村勞動力大量流失。尤其是轉移到城市從事非農產業的勞動力大多為青壯年,實際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的多為老齡者和婦女,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呈現結構性下降,老齡化、女性化成為留鄉務農勞動力的主要特征。第三,隨著工業化加速和城市化擴張對糧食需求的增長,農業生產中長期大規模和大劑量地使用化肥,由此造成土壤肥力減退、板結等問題。長遠來看,化肥的過度使用不利于農業的可持續增長。第四,盡管近年來科技對農業生產的支撐逐步加強,農業科技貢獻率逐年提高,但和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據科技部統計,2013年農業科技貢獻率為55.2%。而發達國家的農業科技貢獻率一般在70%~80%之間,德國、英國、法國等則超過了90%。

中國尚未完成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在今后一個相當長時期,一方面,非農部門的進一步擴張和人口總量的增加將對糧食形成持續增長的剛性需求;另一方面,農業用地和農業勞動力的非農化趨勢仍不可逆轉。因此,從長遠來看,依靠技術進步成為實現中國農業產出持續增長的唯一可選擇路徑。

本文討論的問題首先與技術進步對農業增長影響的文獻相關。將技術進步視為農業可持續增長的源泉,是現有文獻的基本共識。費景漢和拉尼斯的二元結構轉變理論,將農業技術進步視為勞動力大規模非農轉移下農業成功發展的核心問題之一[2,3]。舒爾茨認為,把農業改造成為經濟增長重要源泉的關鍵,唯有用高生產率的新生產要素替代已耗盡有利性的傳統要素,而新農業要素是“裝在被稱為‘技術變化’的大盒子里”[4,5]。在速水佑次郎和弗農?拉坦的“誘導技術變遷模型”中,強調技術變遷是發掘農業增長潛力和突破農業資源瓶頸的最重要的解釋變量[6]。國內大量文獻同樣強調了技術進步對中國農業增長的重要意義。程序強調大力發展農業科技以及提高農民的文化科技素質對于農業發展的重要意義,指出中國未來的糧食安全保障取決于農民學用科技的狀況[7]。郭劍雄認為,在農業生產函數中,產出的增長既依賴于要素投入的變化,也決定于要素生產效率的改進。要素效率的改善有兩個源泉:一是技術變遷,二是制度的演化和進步[8]。劉輝闡釋了中國農業技術變遷與農業發展的路徑,強調要實現農業現代化,就必須緊緊依靠農業技術進步[9]。儲成祥、毛慧琴以江蘇省為例,計算得出農業技術進步對農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經達到62.1%。隨著社會進步,農業科學技術發展和應用將進一步助推農業增長[10]。

至于如何推進農業技術進步,則存在見仁見智的不同思路。(1)速水佑次郎和弗農?拉坦認為,技術變遷是對具有不同供給彈性資源的相對價格變化的反應。土地與勞動價格相比更高時,農業技術進步作為土地的替代可降低農業生產的成本。因而被發明和采用;相反,當勞動成為稀缺性資源并價格高昂時,節約勞動的技術的發明和應用則更具經濟合理性。價格機制的誘導,被認為是推動農業技術進步的動力[6]。(2)謝辛斯基把技術進步視作資本積累的函數,其技術進步方程為A=Kb,其中K代表資本總量[11]。羅默開辟了經濟增長模型中技術進步內生化的一條簡捷路徑,新資本與新知識之間的固定生產比例表明,K在測度總資本存量的同時,也可以測度廠商所獲知識總量。在羅默模型中,K可以看作是一個復合體,投資既導致資本深化,也會推動技術進步[12,13]。(3)舒爾茨強調,雖然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離不開新的技術、新的生產要素的投入,但要確保新的技術帶來更多的產出,就需要提高農民接受新技術的能力。在舒爾茨看來,人力資本投資的快速增長才是“技術先進國家在生產力方面占優勢的主要原因[5]。”納爾遜和菲爾普斯認為,人力資本水平是新技術的擴散的重要影響因素,在假定其他條件一定時,人力資本水平越高,技術進步的速度越快,擴散范圍越廣[14]。盧卡斯也認為是人力資本水平以及為提高人力資本存量耗費資源的多少決定了技術進步率的高低[15]。(4)Mario Coccia認為,人口增長率和技術產出之間關系存在一個倒U形曲線,其中人口增長率存在一個中間區域與更高的技術產出相關(必要不充分條件)。適度的人口增長率作為主要的決定要素,與其他社會經濟要素一起,決定著技術產出。而人口增長率的中間區域以外的部分,技術產出對人口增長具有負效應[16]。(5)國內文獻更多地強調了政府政策等制度性因素對農業技術進步的作用。吳敬璉提出,有利于創新的制度安排是推動技術發展的主要力量[17]。黃振華發現,當政府財政加大對農業科技推廣的扶持力度時,技術進步率隨之提高[18]。張永麗,葛秀峰指出土地政策、投資政策、稅收政策等各項農業政策,在影響農民收入水平的同時,也為農業技術進步提供動力和支持[19]。朱廣其認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技術進步機制是農戶在利益支配下能動地技術選擇和政府對技術選擇推動的有機結合[20]。

人口轉型是本文研究技術進步與農業可持續增長關系的切入點。因此,有關人口轉型的討論形成本文研究的另一重要文獻基礎。與人口學將人口轉型限定為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經高生育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長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的轉變過程不同,現代經濟學把對人口生產變動規律的討論擴及到人口數量和人口質量的關系方面。(1)一些學者注意到經濟發展過程中生育率與人力資本之間的逆向變化。貝克爾發現,家庭生育子女的數量與質量之間存在替代關系,在家庭收入和時間稟賦的約束下,如果子女數量增加,那么針對單個子女的質量投資將會減少,致使每個孩子的質量下降[21]。貝克爾、墨菲和田村以及盧卡斯等人把生育決策和人力資本積累決策同時整合在一個經濟增長模型之中,將內生生育率和內生人力資本積累率同時作為經濟發展或經濟增長的基本解釋變量。在他們的模型中,生育率與人力資本積累率之間的關系伴隨工業化進程而發生逆轉[22, 15]。Ronald Lee和Andew Mason認為是低生育率促進了人力資本的積累,提高了人口的素質,進而提高了人均消費水平[23]。孫文忠引入“人口素質”變量,將人口發展過程看作為兩大階段:以人口數量增長為主要特征的人口數量擴張階段;以提高人口質量為顯著特征的人口質量內斂階段[24]。郭劍雄和李志俊也注意到,在市場化和工業化進程以來,農村生育率一直保持著下降趨勢,農村人力資本水平在不斷深化,農村家庭已由子女數量的偏好向質量的偏好轉變[25]。(2)對于工業化進程中人口量質關系逆轉的機制,現有文獻提供了多視角的解釋。貝克爾強調,人均收入的快速增長和由其決定的時間價值的增加,既使生育率因受到成本約束而下降“當資本裝備率以及人均收入增加之時,子女贍養費用將會增加,因為工資水平和花在子女身上的父母時間的價值將隨著資本裝備率的提高而提高。如果收入增加對出生率的積極影響弱于子女贍養費用增加引起的消極影響,出生率就將下降?!眳⒁奫美]加里?斯坦利?貝克爾:《家庭經濟學和宏觀行為》,《現代國外哲學社會科學文摘》1994年第12期;《現代國外哲學社會科學文摘》1995年第1期。。又導致對勞動質量的投資因人力資本收益率的提高而加速[21]。盧卡斯直接將工業化過程中人力資本收益率的提高視作人口轉型的原因,“人口變遷必須包含人力資本積累的收益率提高以作為新要素”,“要解釋人口變遷中的生育行為,我們需要強調由積累的私人收益率激發的內生人力資本積累的作用”[26]。在Galor and Weil看來,人均收入的增加和人力資本收益率的提高,均為技術進步的結果,由此他們將技術進步因素作為工業化進程中人口變遷的基本解釋變量?!霸谖覀兊哪P椭?,父母關注點也從數量向質量轉變,但這不是對收入水平變化的反應,而是對技術進步作出的反應。技術進步所帶來的‘不平衡’引發的人力資本回報率,從而誘使質量替代數量。”[27]

應當肯定,無論是對農業技術進步意義及農業技術進步路徑的研究,還是對人口量質關系轉變現象和機制的認識,現有文獻是富有較高解釋力和一定應用價值的。因而它們構成本文研究的基礎。本文的研究試圖推進的工作是,與第一類文獻不同,我們擬將農村人口轉型作為農業技術進步,特別是現代農業技術形成的重要條件加以考慮;與第二類文獻的差異在于,我們將關注點轉向人口轉型的發展含義之一――對農業技術進步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影響――方面。筆者認為,農村人口量質偏好的轉型,將成為農業技術進步和農業可持續增長的重要源泉。

二、中國農村的人口轉型

人口作為資源,涉及數量方面和質量方面。本文所謂的人口轉型,即為人口生產由數量偏好(高生育率)向質量偏好(高人力資本積累率)轉變的過程。先行工業化國家的經驗表明,在工業化的一定階段之前,人口生產長期存在著明顯的高生育率和低人力資本積累率的數量偏好;進入工業化的較高發展階段,人口生產則開始轉向高人力資本積累率和低生育率的質量偏好。大致始自20世紀末期,由于對工業化和市場化進程的參與,中國農村居民家庭也開始了發達國家曾經經歷的人口轉型過程。

進入21世紀,由于農民大規模地參與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農村生育率在計劃生育政策推行的基礎上進一步呈下降趨勢。農村生育率始終低于1.8,2010年農村生育率僅為1.43[28]。生育率下降的結果是農戶家庭規模趨于縮小。農村戶均人口數從1990年的4.21人下降到2012年的3.06人(見圖1)。

農村生育率的下降可以通過不同年齡段的農村人口所擁有的兄弟姐妹數的變化進一步來觀察。根據《中國綜合社會調查2008》(CGSS2008)數據庫記錄的農村樣本,出生于1950-1970年、1971-1980年和1981-1990年三個不同年代的農村被訪問者, 其平均兄弟姐妹數依次為3.95個、2.94個、1.71個(見表1)。平均兄弟姐妹數隨著出生年代遞減的趨勢,再一次表明農村人口生產數量偏好的減弱《中國綜合社會調查2008》(CGSS2008)數據庫統計的人口出生年限的下限為1990年。限于數據的局限性,20世紀90年代以后出生的農村人口的兄弟姐妹數未能反映。

在生育率下降的同時,中國農村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數呈遞增趨勢。1990年,勞均受教育年數僅僅6.20年(達到小學畢業的水平),到2012年上升至8.90年(接近初中畢業水平),22年間受勞均受教育水平提高了約一個教育層級(見表2)。

人口轉型的程度可用人口生產質量偏好強度作為測度指數。人口生產質量偏好強度(Q)可定義為人均受教育年限(E)與家庭人口規模(N)之比,即Q=E/N。根據表2所列的農村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數和圖1表示的戶均人口數,可計算出1990-2012年中國農村人口生產質量偏好強度指數如圖2。圖3是分東中西部地區計算的農村人口生產質量偏好強度指數。該指數顯示,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農村人口生產質量偏好強度呈上升趨勢,明顯表現出在農業較發達的中東部地區其較西部地區偏大。

總而言之,隨著農村人口轉型,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逐漸取代勞動成為農業生產的基本投入,傳統農業生產函數由此逐漸過渡到現代農業生產函數形態;相應地,農業技術進步的方向也由勞動數量偏向型逐漸演化為物質資本偏向型和包含人力資本在內的廣義資本偏向型[31]。

四、人口轉型與農業技術進步

關系的經驗考察

(一)數據的選擇與模型的設定

選擇1985-2012年中國30個?。ㄊ?、自治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海南、四川、貴州、云南、、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其中重慶市的數據并入四川省)。。的面板數據。被解釋變量為農業增長指標(農業生產總值YY為以1952年為100計算的農業生產總值。。和農業增長率)。解釋變量包括:農業有效灌溉面積LAND,農業勞動力數量L,表征農業技術水平的農用拖拉機數量M和農用化肥使用量F,以及反映人口轉型程度的人口生產質量偏好強度QQ代表人口偏好水平,人口偏好水平=平均受教育年限/家庭規模。。考慮到數據的可得性和統計口徑的一致性,各解釋變量和被解釋變量的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中國農業年鑒》和《中國農村統計年鑒》中歷年數據的整理計算得出。

照對農業增長的影響要素,考察土地、勞動力數量、農用機械化程度、化肥施用量分別對農業產值增長的影響。據此,設定模型一如下:

模型一:lnY1=A1+α1lnLAND+β1lnL+δ1lnM+γ1lnF+μ1

為了體現人口轉型對農業技術進步的影響,進行模型二和模型三的設定。其中,模型二用來檢驗人口轉型對農用機械使用的影響,模型三用來檢驗人口轉型對化肥施用量的影響。兩個模型分別設定如下:

模型二:lnM=ε1+α2lnQ+μ

模型三:lnF=ε2+α3lnQ+μ

(二)數據的檢驗和模型估計結果

為了避免偽回歸,確保估計結果的有效性,必須對面板序列數據的平穩性進行檢驗,同時為了確定回歸方程的效應模型而進行豪斯曼檢驗。

將變量進行單位根檢驗,各變量經過一階差分后,均拒絕原假設,說明各變量數據為一階單整I(1)序列,可以進行協整檢驗。對多變量進行協整檢驗的較好的方法是以向量自回歸模型為基礎的基于回歸系數的Johanson協整檢驗,檢驗結果拒絕假設“r=0、r≤1、r≤2、r≤3”而接受“r≤4”,說明至多存在四個協整關系,變量之間存在著長期穩定的協整關系,方程回歸殘差呈現平穩,對原方程進行回歸分析,其結果較為精確(見表5、表6)。

(三)模型結果分析

1. 技術進步對農業可持續增長的影響。在全國數據模型一的結果中,土地使用面積減少0.43%,農業生產總值增加1%;勞動力數量減少0.34%,農業生產總值增加1%;農用機械化水平提高0.39%,農業生產總值提高1%;化肥施用量提高0.93%,農業生產總值提高1%。全國數據檢驗可知在現代農業中,土地和勞動力數量已不再是影響農業增長的主要因素。作為體現技術進步要素的機械動力和化肥施用量,對農業增長起到正向的影響。其中,現階段化肥的施用量對農業增長的影響最大,農業機械化水平對農業增長的影響也較大。體現農業技術進步的要素投入對產出的貢獻遠大于土地和勞動的產出貢獻。

分東、中、西部地區的檢驗結果顯示,在東部和中部地區,土地和勞動力已經對農業增長不再起到積極作用,系數符號皆為負,而西部地區土地的產出彈性為0.12,仍為促進農業增長的影響要素之一,這一點符合農業現代化進程的趨勢,即東中部地區農業現代化進程較快,西部地區較為落后。勞動力影響系數分別約為-0.30、-0.16和-0.17,勞動力數量不是農業增長的影響因素。勞動力數量對農業增長的負影響,說明西部地區農業勞動力大量過剩,邊際收益極低甚至為負,外流現象更為嚴重。中部地區也存在這一現象,而東部地區多數農業人口已經轉移,農業人口數量的變動幅度變小,對農業增長的影響也就保持相對穩定的水平。代表農業技術水平的機械化水平和化肥施用水平,東、中、西部地區對農業增長的影響系數分別是:0.51、0.27、0.46和0.41、1.22、0.59,東部地區機械化水平對農業增長影響高于中、西部,中部地區最小,而化肥施用量對中部地區農業增長影響高于東、西部地區,東部地區影響最小??傮w來看,西部地區農業技術水平的對農業可持續增長的影響低于東、中部地區,農業技術水平較為落后也符合現實狀況。

2. 人口轉型對技術進步的影響作用。全國模型二和模型三的估計結果表明,人口轉型不管是對農用機械的使用還是化肥施用量的影響皆為正向,且較顯著。印證了農業人口轉型對用來表征農業技術進步的農業機械水平與化肥使用量,產生的都是積極作用。

從分東、中、西部地區的模型二和模型三的檢驗結果可以看出,三個地區人口轉型對農業技術進步都起到正向的作用。其中人口轉型對中部地區技術進步的影響比東、西部地區更為顯著。東部地區人口轉型對農業機械水平、化肥使用量影響系數最小,其可能的原因是,東部地區耕地的細碎化程度較高,現代農業技術特別是農業機械技術的作用受限。

五、結論與政策建議

伴隨工業化進程的推進,農業勞動力和農業用地的非農化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長遠來看,中國農業產出的持續增長唯有依靠技術進步。現代農業技術是以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等新型要素為載體的,因此,農村人口轉型帶來的農業人力資本供給的增長,將成為中國現代農業技術體系構建的不可或缺的條件之一。人口轉型的農業技術進步機制,源于其對農業勞動力轉移、農業物質資本積累和人力資本農業投資有利性機會的積極影響。經驗事實表明,人口轉型已成為影響當前中國農業技術進步的重要因素。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一影響作用將進一步凸顯。

[26]小羅伯特?E?盧卡斯.經濟發展講座[M].南京: 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16161.

[27]Oded Galor,David N.Weil,Population,Technology and Growth:From the Malthusian Regime to the Demographic Transitio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0,90(9):806828.

[28]郝娟, 邱長溶.2000年以來中國城鄉生育水平的比較分析[J].南方人口,2011,26(5):2733.

[29]劉琦,郭劍雄.人口生產數量偏好向質量偏好的轉變[J].西北師范大學學報,2013,50(5):109117.

[30]阿瑟?劉易斯,二元經濟論[M].北京: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89:8.

[31]郭劍雄.從馬爾薩斯陷阱到內生增長:工業化與農業發展關系再認識[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4(6):7787.

Demographic Transition,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Agriculture

HANG Fan ,GUO Jianxiong*

(Northwest Institute of Historical Environment and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062, China)

農業技術可行性范文第3篇

關鍵詞:食品分離技術;應用型人才;改革與實踐

中圖分類號 G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20-0099-02

Reform and Practice of Food Separation Technology in Applied Talents Oriented Agricultural Colleges

Wang Fengwu et al.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Qingdao Agricultural University,Qingdao 266109,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the course of Food Separation Technology from applied agricultural college was reformed. It was discussed that optimizing teaching content,improving teaching methods and the level of teachers and reformation of evaluation way and so on. These results adapted the demand of the applied talents of Food Speciality in the new situation.

Key word:Food separation technology;Applied talents;Reformation and practice

食品分離技術是指各種分離技術(包括物理的、化學的以及物理化學的)在食品科學與食品工程中的應用。分離技術與食品工業之間的關系,隨著食品工業的發展而愈加密切,它是食品工業的基礎,能有效提高食品原料的綜合利用程度,能保持和改進食品的營養和風味,使產品更加符合食品衛生的要求,能改變食品行業的生產面貌,因而食品分離技術對于食品科學和食品工業來說是十分重要的[1]?!妒称贩蛛x技術》課程教學,既要向學生講授經典的食品分離技術,又要向學生講授近些年來發展較快且具有較好的應用前景的分離技術的基本原理及其在食品工業中的應用[2],充分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專業素養。

青島農業大學于2012年入選山東省首批應用型人才培養特色名校工程建設高校,這意味著學校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的定位是培養應用型本科生[3],這也要求教師應及時改變傳統的教育觀念,積極探索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新模式和新方法[4]。本文就調整優化授課內容,改進教學方法,提高師資綜合水平和改革教學考核方式等方面,利用學校名校工程建設這個契機,對食品分離技術課程進行了大幅度的改革,以期為應用型食品專業學生的培養打好良好的基礎。

1 根據新的培養方案和教學目標,優化授課內容

食品分離技術是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和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的限選課,開設在第六學期,學生在系統學習了專業基礎課和相關專業課如食品化學、食品工程原理和食品機械和設備等[2],更容易掌握本門課程中涉及到的化學、生物、材料等內容。根據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我們將課程內容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傳統的分離技術,比如沉淀、結晶、蒸餾和離心等內容,主要給同學們講授基本的原理,在食品工業中如何作為操作單元來應用,以及近些年這些技術在數學模型、計算方法以及設備的改進、工藝最優化選擇、節能等方面取得的進展;第二部分內容是現代的食品分離技術如超臨界萃取技術、液液雙水相萃取技術、膜分離技術、色譜分離技術和微膠囊化技術等,重點講述這些技術的原理,在食品不同領域如何應用,與傳統技術相比有哪些優越性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目前選用的參考書是高孔榮的《食品分離技術》和張海德的《現代食品分離技術》,結合網絡資源,包括中外文期刊和專利,將最新的技術成果引入教學,豐富授課內容,拓展學生的知識面。

2 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

2.1 采用多種教學方法,使學生學習由被動變主動 在食品分離技術的授課過程中,采用項目驅動式、案例教學、問題教學法和文獻式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使學生在有限的課堂學習中牢固的掌握課程的內容,在以后的畢業論文和實習中能夠靈活的加以應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以驅動式教學為例,在講授結晶分離技術這一章節前,將8個學生分成1組,授課之前從這一章節的主要內容中提出了6個大問題,每個小組來認領1個問題,課下通過查閱參考書和相關的網絡資源來組織答案,做成PPT,課堂上每組派一個代表到講臺上來講解,和同學們交流互動,同學們都積極響應回答問題,課堂氣氛非?;钴S。這樣的授課方式,不僅充分培養了學生們的創造性思維,提高了他們積極思考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而且促進了學生們對本課程的熱愛,加深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和掌握。

2.2 充分利用網絡教學資源 網絡與人們的生活密不可分,作為教師授課也應該與時俱進,充分利用網絡資源。食品分離技術這門課程,我們申請了名校工程項目校級優秀課程建設,學校為課程建設提供了網絡空間,為了讓學生充分了解本領域的相關知識和不斷更新的知識,課題組教師把一些教學資料,參考電子書和最新的文獻上傳到網上,同學們也可以把自己掌握的一些信息,如視頻、Flash和圖片等上傳,實現教學資源的共享;同時把一些專業網站推薦給學生,讓他們利用課后時間通過自學掌握國內外的最新研究進展;另外,在網站上進行師生答疑互動,學生們在自學過程中遇到的難以理解的問題包括研考復習中遇到的問題都可以在網站上提問,老師們會一一給予解答,這樣不僅會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還培養了他們的探索能力。

3 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

食品分離技術是一門應用性極強且交叉性的課程,需要教師既具有較好的理論知識,能及時掌握該領域技術的最新發展動態,又要有良好的實踐經驗,提高授課的形象性和生動性。要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1)借名校工程建設的契機,引進相關的學科帶頭人,帶動本學科的發展,提高教師的整體水平;(2)本課題組所有教師利用假期或平時空余的時間去公司實踐鍛煉,比如去果汁廠學習超濾設備如何應用,去精油生產公司學習如何用超臨界流體萃取的方法獲得高品質的精油,通過積累實踐經驗來提高授課水平,可以更好的培養應用型的食品人才;(3)進一步深造,提高教師的水平。在山東省出國留學項目和學校留學項目的資助下,陸續選派教師出國訪問學習6~12月,或者進行國內高校的訪問學習,提高自身的水平,將國內外先進的理念引入教學,開闊學生們的視野;(4)將科研成果及時引入教學,科研促教研。利用自己的科研項目積極帶領大學生參加挑戰杯比賽和大學生創新立項,讓學生提早進實驗室參與科學研究,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和科學的嚴謹態度,為以后讀研或走向工作崗位打好基礎。

4 改革考核方式

目前食品分離技術的考核方式是傳統的閉卷考試,學生們一般會在考試前幾天集中死背,考試結束后基本都忘記了,這樣的結果完全達不到我們的授課目的。為了讓學生能更好的掌握課程內容,我們對考核方式進行了改革,注重課程學習過程考核,過程考核包括課堂小測驗、課堂專題討論、課堂回答問題、參與網絡互動、課后作業的完成情況等,占總成績的40%;期末考試采用課程論文或開卷考試的方式,占50%;考勤,10%。這種考核方式可以較全面的從理論掌握、寫作能力、表達能力和創新思維等方面予以評價,可以較好的達到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

5 結語

通過這兩年的課程改革實踐結果,可以看到食品分離技術課程改革是成功的,教學內容更加符合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網絡和多媒體教學更加適應新形式的發展,考核方式更加科學合理化。通過食品分離技術的教學改革,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培養了學生們的創新思維,為將學生們培養成具有創新能力的應用型人才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高孔榮,黃惠華,梁照為.食品分離技術[M].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5.

[2]傅虹飛,彭幫柱,岳田利,等.《現代分離技術》課程教學的思考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12(33):219-220.

農業技術可行性范文第4篇

關鍵詞 微信 農業科技 傳播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0引言

當前,農業科學技術不斷迅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新的科技產品取代了舊一代落后的產品。雖然新的科技和產品出爐,但是沒有被日常農業生產廣泛的應用,農業整體生產效益不高。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由于農業科技傳播效率不高。農業生產具有很多特點,比如說農作物的數量繁多、土壤構成比較復雜、農業生產收到季節以及地域的限制、耕作土地面積大,但是耕作效率不高等特點。農業生產活動對農業科技有著較高的要求,但是指導和傳播農業科學技術的人員遠遠不夠,造成供求遠小于需求的局面的發生。

為緩解農業科技供求遠小于其需求的局面,本文提出利用新興手機軟件――微信來進行農業科技傳播。當前,農業科技信息建設主要依托電視、計算機以及開一些農業科技的講座來滿足農民需求。雖然傳統的傳播方式獲取信息比較方便,而且費用節省。但是存在一定的不足,比如說電視節目有一定的時間限制,而且所講的知識也不一定適用于當地的農業生產問題;農村地區的電腦覆蓋率不廣,并不是家家戶戶都有電腦或者網絡;且農業科技性的講座不會經常性地召開,農民獲取農業科技就不及時。

在這一大背景下,采取什么樣的措施將最新研究出來的農業科學技術或者農業科技產品推廣并且廣泛被農民所應用成為燃眉之急。本文提出將最新的手機軟件應用到農業科技傳播中來,是因為目前移動互聯網下的手機正逐步成為這一信息終端的典型代表。而微信作為近兩年的熱門新興軟件,普及面廣,基于微信的農業傳播的應用研究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1基于手機軟件――微信的農業科技傳播模式

基于手機軟件微信的農業科技傳播是指通過手機應用軟件――微信與互聯網有機結合進行的農業傳播,它是無線通信技術和科技傳播技術的有機統一體;微信軟件作為新興廣泛應用的手機軟件,它的優點在于可以綜合使用圖片、文字、音頻、小視屏等多種形式來展示和傳播農業信息。

1.1農業科技傳播主體多元化

農業科技傳播主體主要包括政府、農業教科研單位、媒體、非政府組織等。他們互相分工協作,組成多元化的農業科技傳播體系。其中,政府主要通過制定農業科技傳播政策、為農業科技傳播行為提供經費支持以及建設各類無線通信設施等。農業教科研單位作為農業科技傳播的核心主體,通過日常的科學研究,生產和創造了農業科技知識,可通過手機微信軟件上的公眾平臺向農戶傳播信息。電視臺、 廣播電臺等作為媒體組織,既是農業科技傳播的渠道,也是主體之一,他們可通過制作農業節目,以微信視頻、微信通知等形式來傳播最新的農業科技知識。非政府組織,比如社區、自發成立的農業協會等,他們可以通過平時的一些種植所得出的經驗,將自己的經驗拿出來跟大家分享,促進共同發展。

1.2微信的農業科技傳播內容

眾所周知,伴隨著微信軟件的不斷升級,現在可以通過微信平臺,發送實時語音、實時小視頻、視頻對話、語音通話等。傳播主體可以構建微信公眾平臺,例如政府公眾平臺可以最新的農業科技政策;高??蒲袡C構可以最新研發的農業科學技術或者農業科技產品,推薦給農民最適合他們生產所用的技術或者產品等。通過綜合的傳播技術途徑,全方位地展示和傳播農業科學技術和產品,讓農民可以較好地使用并應用。

1.3整合式的農業科技傳播渠道

補償性媒介理論的代表萊文森認為:任何一種后繼的媒介,都是一種補償措施,都是對過去的某一種媒介或某一種先天不足的功能的補救和補償。微信傳播作為手機媒體,是繼紙質媒體、廣播媒體、電視媒體、網絡媒體后產生的一種媒介;根據補償性媒介理論的觀點,手機媒體功能相較之前幾種媒介做出了一定的補充和完善。微信作為本文所研究的手機軟件對象,隨著微信版本的不斷更新升級,功能在不斷地發展完善強大。通過微信不僅只是簡單的收發文字或者語音信息,還可以分享網頁,查看新聞,現在還可以拍小視頻發送,通過微信觀看視頻,更可以隨時隨地跟平臺后臺人員交互信息,后臺人員還會解答農民的疑問。

1.4農業科技傳播對象廣泛

通過微信軟件進行農業科技傳播,所有接觸微信這一手機軟件的群體均成為潛在傳播對象。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電子技術的不斷更新,智能手機的價格不斷走低,在農村用戶中微信軟件較其他手機軟件具有較高的占有率,用戶可以根據自身文化程度、農業技術需求等因素,選擇關注合適的微信公眾號學習,互動交流。此外,微信軟件作為手機媒體,它可以在群眾需要的任何時候提供在線幫助,比如說,農民在種植之前,想咨詢什么時候種怎么種合適,平臺可以安排人員解答;在農作物生長過程中,要施什么肥料,什么時候施肥料,平臺可以安排專業技術人員告訴你最新的合適的肥料,怎么施肥可以大大提高農作物的產量等。微信不會占用其他時間,在需要的時候,它可以無時不刻地幫助用戶解答。

1.5農業科技傳播效果精準

微信平臺根據受眾的需求,只發送用戶所需要的農業科技信息至微信平臺,同時,微信平臺可以根據群眾的需求,實時發送集成了語音、視頻、文字等手段的傳播內容,更加生動具體地解答群眾的問題。這些途徑都能夠極大地提升農業科技傳播的精準性。

2基于微信的農業科技傳播實施的可行性

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移動互聯網技術不斷成熟;手機應用軟件的不斷更新以及智能手機價格不斷走低。且微信作為近兩年穩定迅速發展的上網應用軟件,基于微信的農業傳播成為農業傳播框架下的可行性選擇。

2.1技術可行性分析

移動網絡和手機互聯網交互性能的提升促進了移動通訊媒介技術條件的成熟,并逐步被運用于農業科技傳播媒介的內容制作、傳輸與接收等各個核心環節,為農業科技傳播模式的轉變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微信平臺的可以集語音、視頻、實時信息交流等傳播途徑,傳播聲像并茂的農業科技知識,使得農民更容易接受。

2.2用戶可行性分析

通過微信平臺傳播農業科技,用戶主要是現在在使用智能機,使用微信的這一群體,不單單是局限于在農村的農民,因為有些農民雖然自身文化素質不高,但是其家人或者子女,可以向他們傳播最新的農業科技和產品。而且現在智能機越來越普及,幾乎每人都有一款智能手機,加之現在農民的文化素質不斷提高,接受新興事物的能力也越來越強,所以基于微信平臺來傳播農業科技知識變得十分可行。

2.3政策可行性分析

農業部的《全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十二五”規劃》指出,在國家統籌布局新一代移動通信網、下一代互聯網、數字廣播電視網、衛星通信等設施建設的背景下,推進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另外,國家對各大電子制造廠商和移動通信廠商發展智能終端市場、推廣和普及中低端智能機型給予了一定的政策和資金支持。這些都將極大地提升微信在農業科技傳播中的可行性。

2.4傳播實踐可行性分析

隨著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農業手機應用逐漸豐富,為微信傳播農業科技提供了借鑒和參考。以前,由于手機功能沒有現在那么強大,而且網絡信號沒有現在覆蓋率這么廣泛,以前只能是收到文字短信啦傳播農業科技。但是現在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尤其是微信軟件的日益更新,不再是以往的文字短信模式,可以通過微信收發實時語音信息、實時拍攝小視頻傳播等。微信軟件可以集語音、視頻、文字、圖片、實時交互等多功能于一體,更好地向用戶傳播農業科學技術。

3微信應用于農業科技傳播的建議

3.1 政府

政府要制定切實相關政策法規,使微信有效地應用到農業科技傳播過程中。同時,加大對手機通信網絡的基礎設施建設,鼓勵相關部門在微信上提供與農業科技相關的信息。隨著電子科技的不斷發展,智能機幾乎已經人手必備,但是由于有部分使用群體的自身文化素質不夠,所以沒有廣泛地應用其功能,尤其是手機微信這一類軟件,更別提通過手機軟件來學習農業科技知識。政府及農業相關部門應該拿出經費,派農技員下鄉,深入農村,傳播農業科技知識,教農民學會使用微信,通過微信公眾平臺與專家互動,獲取最新的農業科技知識。

3.2農民

由于現在農村農民的文化程度參差不齊,老一輩的農民對新興事物的接受應用能力遠不如年輕一代。但是,永遠要保持一顆好奇的心,多問幾個為什么,碰到村里舉行的學習講座,或者農技傳播人員下鄉傳播技術的時候,要積極參加,將新的農業科學技術應用到平時的農作中來,受益自己。

3.3微信平臺

微信作為近幾年發展勢頭迅猛的熱門軟件,雖然帶來了一定的便捷性,但是,微信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信息不道德、安全性問題、不符合社會發展等。所以要出臺相應的法規制度規范微信平臺上的信息以及一些個人行為,對信息進行監督,加強對用戶身份的審核,最好實施賬號實名制,對利用微信進行不良消息散播等一系列不正當的行為進行打擊,為大家提供一個安全放心的微信交流環境。

參考文獻

[1] 蔡淑芳.基于手機媒體的農業科技傳播模式探索與展望[J].東南傳播,2013(2):88-90.

[2] 王光宇.發揮微信在主流意識形態傳播中的作用[J].理論與現代化,2014(7):112-116.

[3] 聶飛燕.論3G手機媒體的傳播策略――以微博為例分析[J].西安文理學院學報,2010(2):91-93.

[4] 馬彩紅.淺析報紙的生存狀況――基于 “補償性媒介理論” 的思考[J].新聞傳媒與社會發展論壇?2007――中國新聞業發展現狀與趨勢論文集[C],2007.

[5] 童正茂.手機新媒體的功能承載與發展趨勢[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2(1):168-169.

[6] 張曉霞.論微媒介在新聞傳播中的作用――以微信為例[J].新興傳媒,2014(4):118-119.

[7] 鮑立泉.數字傳播技術發展與媒介融合演進[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10.

[8] 謝秀菊,胡紅,陳勝文.微信在現代農業科技傳播中的實踐與應用[J]經濟管理,2014(11):273.

農業技術可行性范文第5篇

關鍵詞:科學發展觀;保護性耕作;項目實施

中圖分類號:F32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3)-06-0019-1

2006年以來,我中心承擔的農業部農業機械化保護性耕作示范項目分別在哈達圖牧場十、九、五、四隊實施。項目實施三年來,在上級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和認真指導下,堅持用科學發展觀統領保護性耕作項目實施的全過程。到2008年,在完成項目8.3429萬畝核心示范區的基礎上,分別在陶海、特泥河農牧場以及部分家庭小農場實施機械化保護性耕作30萬畝,己占全旗耕地面積24%,為企業和農民增加收入累計達4100多萬元。同時為維護草原生態環境和有限的耕地可持續良性再利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機具是實施保護性耕作項目的物質技術基礎,選擇適宜的保護性耕作機具是項目區的一項關鍵性工作。項目實施以來,我們在原有機械的基礎上,依托中央項目資金,鼓勵帶動企業、農民自籌資金累計達385萬元,購置中國農機院現代農莊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2BMG-18型免耕播種機3臺、北京現代農莊北方農業機械有限公司生產的6119型免耕播種機4臺、美國大平原免耕播種機3臺(不在補貼范圍),黑龍江嫩江生產的180-340型全方位深松機10臺以及相配套的動力機械11臺。使項目區形成了完備的機械化保護性耕作作業體系。

嚴格執行《保護性耕作項目實施方案》確立的工藝路線,即項目實施第一年,在上年留茬平均高度20厘米左右、秸稈粉碎拋灑地表覆蓋平均達30%的前提下,使用2BMG-18型、6119型、美國大平原免耕種機一次性完成破茬、開溝、播種、施肥、覆土、鎮壓作業或表土處理,年耕播種深度為2~4厘米。播種作物為油菜,每畝播種8兩,選用化肥為二銨、尿素、硫酸鉀。項目實施第二年,在同一前提下,使用上述免耕播種機,免耕播種小麥,品種為7146號,每畝耕種18公斤,選用化肥為二銨、尿素、硫酸鉀。項目實施第三年,在同一前提下,使用上述免耕播種機,免耕播種大麥,品種為懇皮4號,每畝播種16公斤,選用化肥為二銨、尿素、硫酸鉀。

針對雜草及病蟲害的實際情況,為防止雜草生長和病蟲害,在油菜三葉和小麥、大麥4~5葉期間,利用機載噴霧機噴施藥劑,分別對油菜每畝用殺草劑80克,小麥每畝用綠磺隆1.5克和2,4-D丁酯20毫克,大麥每畝用甲磺隆1.5克、苯磺隆105克和2,4-D丁酯20毫克進行噴灑。有效控制了雜草的生長和病蟲害的發生。

為進一步檢驗保護性耕作與傳統耕作的效果,在項目的哈達圖十隊的35號地進行統一作物對比試驗,建設對比試驗田120畝,其中實施保護性耕作技術90畝,傳統耕作30畝,分別種植油菜、小麥、大麥各30畝;傳統耕作30畝,分別種植油菜、小麥、大麥各10畝。主要進行了技術對比、機械性能試驗、土壤狀況、作物長勢和產量對比以及其他對比檢測。

通過2006、2007年在項目區進行縝密、嚴格的檢測和測產,得出的結論是保護性耕作非常適合本地區,實施前景廣闊, 值得大力推廣和應用。主要表現,首先,經濟效益豐厚:在我旗一年一作傳統耕作模式農機作業分別需要一次深翻、一次重耙和一次清耙,而實施保護性耕作減免了以上三道工序,降低作業成本達每畝22元。其次,社會效益明顯:實施保護性耕作農牧業生態環境得到改善,人居環境得到凈化,耕地土壤沙化現象得到遏制,水、土、肥流失現象得到控制,地力得以恢復,農牧民收入穩定增加。再次,生態效益顯著:通過保護性耕作技術的實施,項目區作物秸稈全部實現了綜合利用,解決了秸稈焚燒現象,既避免了對大氣的污染,又避免了火災的發生,促進了農業可持續發展。同時保護性耕作能夠積聚雨雪,充分利用天然降水,減少水分蒸發,對作物生長極其有利。

為保證項目順利實施,旗政府三次組織相關部門召開專門會議,聽取專題報告,對項目實施提出具體安排和部署,采取各種形式加強組織和協調,并由主管旗長牽頭,土地、財政、審計、農牧部門領導參加組成項目實施領導小組。制定了《項目管理制度》和《項目資金管理制度》。成立了以農機技術人員為主,吸收農藝技術人員參加的項目技術組,設立專業辦公室。2008年農業部批復我旗作為機械化保護性耕作項目監測點,為做好項目監測工作,幾年來先后投入3萬多元購置了必要的監測儀器和設備并成立由4人組成的監測小組,具體負責項目的實施和技術指導以及項目監測工作,還聘請農藝、植保等技術專家作為項目顧問。農業部、自治區農機化局、市農牧局的領導和專家曾對此深入項目區檢查指導,保證了項目的順利實施。在春季播種、夏季田間管理、秋季作物成熟期間組織農民進行觀摩,使農民能充分了解機械化保護性技術可行性和節本增效的優越性。利用呼倫貝爾市、陳巴爾虎電視臺、廣播電臺、呼倫貝爾日報等新媒體對保護性耕作技術進行大力宣傳,項目實施以來專題、消息、通訊13篇,使機械化保護性耕作技術在當地得以廣泛普及和宣傳。

作者簡介:富榮,女,內蒙古呼倫貝爾陳巴爾虎旗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工程師。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九色在线| 欧美日韩国 | 日干夜干 | 日韩在线观看精品 | 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牛牛 | 日韩一区在线播放 | 国产高清视频在线 | 午夜激情爱爱 | 成人国产精品视频 | 国产毛片视频 |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欧美com| 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 | 91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青青 | 精品久久中文 | 日韩中文一区二区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一区二区 | 久久久午夜视频 | 久久二区视频 | 717影视三级理论电影在线播放 | 国产激情视频在线 | 成人黄色免费大片 |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新版天堂资源在线资源 | 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 欧美日韩成人一区 | 麻豆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 亚洲色图欧洲色图 | 久久九九 | 欧洲成人午夜免费大片 | 日韩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 | 欧美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 一区免费视频 | 国产一区二区观看 | 在线一二三区 | 欧美黄色网页 |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国产 | 欧美一二区 | 国产欧美在线播放 | 久久精品国产清自在天天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