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醫療生命科學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在倫敦和英國東南部地區,有超過150位曾經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以及大批這些科學家任職的大學。在過去十余年中,該地區的生命科學一直都是成長強勁的產業。
2014年4月,倫敦市長鮑里斯?約翰遜提出“醫療城”計劃(MedCity),期待把倫敦和英國東南部打造成世界的生命科學首都,并在此建設一個吸引創新與投資的“產、學、研”緊密結合的生態系統。
2015年10月,主席訪問帝國理工學院哈姆林中心時,帶上3D眼鏡與最新開發的醫療機器人進行互動,其中包括一個運用于外科手術的蛇形機器人i-Snake。i-Snake不僅具有圖像感應導航功能,運動能力也非常強,是專為微創手術設計的。
哈姆林中心的科學家們在醫療機器人微型化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他們已研制出小型手持智能醫療設備和人裸眼無法看到的超微醫療設備。哈姆林中心的科學家表示,“醫療機器人日趨小型化,能通過針頭注射進體內,從而避免了任何手術切口。新型機器人還能沿著人體彎曲的結構,抵達目標區域。”
倫敦的頂級大學多年來致力于在醫療領域進行前沿性研究,無論是治療方案還是醫療設備研發,都將記錄在醫學科技發展的歷史中。
2014年10月,一位因脊髓損傷而導致癱瘓的病人,在接受細胞移植手術后,居然再次恢復行走能力。這一治療是基于倫敦大學學院(UCL)神經病學研究所教授Geoffrey Raisman數十年的研究成果。他們的研究希望在患者脊髓的受損部位上構建一座“橋梁”,讓神經細胞能夠再生,并覆蓋疤痕組織。但什么是這座橋梁的適合材料呢?Geoffrey團隊關注到負責嗅覺的神經細胞,因為該細胞是已知能再生的唯一細胞。他們在肢體癱瘓的大鼠身上進行的研究獲得了成功。此次,Geoffrey帶領團隊,將鼻腔細胞移植入脊髓,使得該名患者在癱瘓將近兩年后,逐漸呈現復蘇跡象并開始重新行走。
Geoffrey教授說:“我們相信這種手術是重大突破,隨著這項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對于那些在當下感覺前景無望的脊髓損傷致殘者來說,將導致歷史性的轉折。”
倫敦醫療城計劃在成立之初,就獲得倫敦市長辦公室和英格蘭高等教育資金協會412萬英鎊的成立資金。倫敦國王學院、倫敦帝國理工學院、倫敦大學學院、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都是該計劃的合作伙伴。
倫敦醫療城的發展具有先天優勢。這里有40多所大學,包括多所全球聞名的高等學府,每年在生命科學領域的畢業生達到29600人。這里擁有多個生命科學領域的孵化器,例如倫敦生物科學創新中心、帝國創新孵化器;也擁有眾多生命科學的早期投資基金,如Angels in MedCity(天使在醫療城)、倫敦聯合投資基金;這里還擁有享譽世界的生命科學研究機構,包括Wellcom Trust(英國維康信托基金會)、癌癥研究所;此外,英國三大學術健康科學中心也在倫敦,包括帝國學院學術健康科學中心、國王學院健康合作伙伴,以及UCL合作伙伴。與此同時,全球知名的制藥公司葛蘭素史克、阿斯利康的總部也都在倫敦。
倫敦眾多知名大學、研究機構和醫療保健中心是倫敦生命科學領域快速成長的保證,也是眾多生命科學公司選擇將倫敦作為其全球或地區業務核心的重要因素。醫藥生物技術公司和工業生物技術公司往往集中在倫敦市中心,而制藥公司更多集中在倫敦四周的區域,其中倫敦西區較倫敦東區更為集中。
身處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核心區的生命園,在十年歷練的基礎上放眼未來,提出要向世界生物產業創新中心邁進。
十年磨一劍
中關村生命科學園于2000年由北京市政府批準建園,并于2001年3月全面開始園區建設,目標是以我國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研發以及產業化重大項目為依托,建成集生命科學研發中試、生物技術創新和產業化、企業孵化、產業聚集、風險投資、國際合作、人才培養于一體的世界一流的高科技園區。
生命園規劃占地總面積為249公頃。一期為中關村生命科學園,項目用地130公頃,定位于生物技術的研發、中試與生產,二期為中關村國際生命醫療園,規劃用地面積119公頃,定位于醫療服務產業。
經過十年積累,生命園成為生物產業專業園區的品牌已經建立,強大的產業聚集效應和整體競爭優勢逐步顯現,吸引了一批國際國內著名生物醫藥以及生物農業、生物環保領域的企業入駐。
截至2010年6月,入駐生命園的各類單位已達85家,至今,生命園已聚集了7家國家級研究機構、1家醫療機構、21家國際國內著名企業研發生產中心、12家生物醫藥服務外包企業、40余家中小型創新科技企業。目前園區內工作人員已近6000人。
談及生命園十年發展歷程,中關村生命科學園總經理郭利感慨良多:“中關村生命科學園在政府的關心和支持下,在入園企業的不懈努力下,已經從默默無聞發展到名聲鵲起,園區建設已經由一片荒蕪到如今生機勃勃。過去的十年,生命園走過了艱難的歷程,今天已經站到了一個新的臺階上。”
生命園十年所取得的成績可以用幾組數據來說明。
截至2009年底,生命園工業總產值21.3億元,同比增長24.6%;總收入31.96億元,同比增長41%;利潤總額5.5億元,同比增長323%;進出口總額3997.7萬美元,同比增長139%;研發投入4.4億元,同比增長175%。園區以研發創新為主,整體經濟總量呈現快速增長態勢。
此外,園區在自主創新方面的爆發力逐步顯現。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園區共有在研的國際國內開發項目146項,在國際著名刊物上66篇,園區內企業擁有600余項各種專利,自主知識產權技術167項,承擔國家863、973和國家自然基金委等項目25項。這種創新能力優勢正逐步向產業化優勢方向轉化,一批創新成果正逐步進入產業化階段,一些尖端產品填補了國內空白并出口到美國等發達國家。
2009年,園區專利申請85項,其中發明專利70項,授權專利143項,授權發明專利111項,有效專利170項,注冊商標59項。2009年發表科技論文27篇,獲得國家級科技成果10項,再次創下新高。
從人才聚集效益上看,生命科學園共聚集了3名中國科學院院士,占園區從業人口的萬分之五,400多個博士,占園區從業人口的7,3%,碩士1700余人,占園區從業人口的14%,作為專業化園區來講,生命園聚集人才的數量和水準與目前國內領先的生物產業基地上海張江科技園區不相上下。
郭利認為,上述數據是生命園十年所取得成績的最好注釋,“經歷了十年發展,中關村生命科學園已經發展成為以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為主的專業園區,形成了高端成果的研發基地,并成為國內外高端人才的聚集地。”
依據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在《生物產業發展“十一五”規劃》中對生物產業的領域劃分,中關村生命科學園生物產業領域涵蓋了生物醫藥制造業和醫療器械產業、生物技術服務業、生物農業、生物環保、生物保健品、醫療健康六大特色產業,其中,生物醫藥產業已初步形成了從上游研發到產業化到終端醫療市場的一個完整產業鏈條,并不斷向下游產業鏈延伸。
在源頭創新上,生命園匯集了中國科學院、中國軍事醫學科學院、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國家頂尖研究機構,以及由北京市與國家有關部委合作共建的國際一流的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在產業化資源上,匯集了國家愛滋病檢驗試劑生產示范基地、揚子江集團、江中制藥、邁瑞醫療、博暉創新、華邦制藥穎泰嘉和等國內知名企業,吸引了美國健贊、瑞士先正達研發生產中心、諾和諾德(中國)研發中心、日本TAKARA、德國賀利氏等著名跨國公司;在研發外包方面,發起組建生命園研發外包聯盟,包括協和洛奇臨床檢測中心、863實驗動物基地、PPD保諾、丹麥CCBR臨床和基礎試驗中心等12家企業,系統建設包括藥物化學研發、藥物安全研發、臨床試驗研發等外包服務技術平臺;在醫療終端市場方面,北大國際醫院在為生物醫藥研發產企業的科技創新提供豐富的臨床和市場資源的同時,將大大改善首都北部地區的醫療條件;生物農業方面,國際種業巨頭瑞士先正達和國內種業三強之一的奧瑞金成為園區的龍頭企業;生物環保方面,引進了污水資源化MBR(膜生物反應器)技術處于世界前三強的碧水源科技公司;北京市藥品檢驗所的入園為園區專業化產業支撐要素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高端項目的引進,使園區聚集了以美國科學院院士王曉東博士、中國科學院賀福初院士、中國工程院程京院士、韓庚辰博士、王保平博士等領軍人物和一批世界一流的專家學者隊伍。
2006年10月,生命園被國家發改委確定為“北京國家生物產業基地”,生命科學園成為產業基地的研發核心區,初步形成了從源頭創新到臨床科研、從現代制造到終端用戶的較為完整的生物技術產業鏈條和有利于企業持續發展的產業生態環境,成為具有國內頂尖水準的高端生物技術產業化研發資源最密集的專業園區。
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委員張燕友認為:“經過十年發展,中關村生命科學園已經發展成為北京國家生物產業基地的創新中心。”
將迎來爆發增長的黃金期
有專家預測,生物產業是21世紀全球重要的主導產業,將以每3年增加5倍的速度發展。
從生物技術當前已經形成的產業領域可以看出,生物技術產業已基本形成了包括醫藥生物技術產業、農業生物技術產業、工業生物技術產業等幾個產業群。在生物醫藥領域,2009年全球醫藥市場銷售金額增長7.0%,達到8370億美元。在生物農業領域,1996-2007年轉基因作物累計種植面積第一次達到6.9億公頃,以67倍的速度空前增長。在工業生物技術領域,全球工業生物技術發展
方興未艾,已大規模應用于化學品生產。
雖然生物產業在我國的發展尚屬起步階段,但近年來其發展保持了較快增長勢頭。2009年,我國生物產業全年實現總產值11000億元左右,同比增長25%以上,這是在全球金融危機背景下所不多見的。
我國政府高度重視生物產業發展。2009年6月,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并原則通過《促進生物產業加快發展的若干政策》。會議認為,必須抓住世界生物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機遇,將生物產業培育成為我國高技術領域的支柱產業。以生物醫藥、生物農業、生物能源、生物制造和生物環保產業為重點,大力發展現代生物產業。《促進生物產業加快發展的若干政策》的頒布,標志著我國生物產業已步入快速發展期。
國務院《促進生物產業加快發展的若干政策》之后。北京市委書記劉淇又明確提出要將北京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成具有戰略意義的支柱產業。2009年11月,北京市政府出臺了《北京市調整振興生物和醫藥產業實施方案》,實施方案的配套措施及跨越式發展方案目前正在討論階段,北京生物醫藥產業已迎來了難得的歷史發展機遇。
前十年的發展,為生命園打下了良好基礎。后五年,乃至后十年,生命園將進入一個爆發性增長階段,有專家預計,生物醫藥產業的爆發點是今后8-10年,這也與生命園對未來的預測大致吻合。
“生物醫藥產業將迎來一個增長極的爆發階段,生命園將緊緊抓住機遇,在未來幾年內,實現新一輪跨越式發展。”郭利希望,在未來五到十年內,“至少在北京市,生命園能夠站到生物醫藥產業最高端的戰略臺階上。”
生命園目前的產值約為20億元,預計到“十二五”末,園區產值將達到200億元,2020年,預計達到500億。
要扎扎實實地完成這一增長和跨越,除了堅持走自主研發、自主創新的道路之外,郭利認為還要從兩個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一是加強科研成果就地轉化力度,二是提升園區國際化水平。
“大家都知道搞研發對頭,但往往搞不下去,其中很大原因就在于更關注GDP。”郭利認為,生物醫藥產業的研發過程比一般高新技術產業更加漫長,迅速產生效益不太現實,但又不能不重視產業化。特別是北京市,擁有國內一流的科技和人才資源優勢,更適合搞研發,但又不能無視稅收。
“需要有更好的政策來解決這一矛盾。”郭利建議,應在研發企業和地區之間達成一種類似于技術轉讓費的協議形式,既給不適合在本地大規模生產的企業放行,又能在企業落戶當地上稅,還可以通過技術轉讓費,鼓勵研發企業的積極性,從而使生物醫藥產業的基礎研究工作能有一個基本的良性循環。
“必須要邁出這一步,否則生物醫藥產業的創新動力、研發動力將消失。”郭利說。
目前,生命園正在開展國際化合作基地的建設。國際化以“引進來”為主,先期主要引進在行業內具有國際化背景和豐富經驗的中介機構,通過其成熟的國外網絡,為未來生命園引入更多國際知名生物醫藥企業做鋪墊。因此在短期內,生命園國際企業業的入園數量將會有一個集中增長。
另外在生命園三期擴區的規劃中,也特別規劃出國際總部功能區,為國際大公司進駐預留一定的空間資源,希望更多的國際生物醫藥企業能在生命園迅速落地生根。
從國內外專業園區發展的成功經驗來看,成熟園區若達到自我平衡點,至少需要的空間范圍是8-10平方公里,其中,2-3平方公里摘研發創新,3-4平方公里做產業化轉移,1-2平方公里提供公共配套。由此來看,為實現園區未來的爆發式增長,生命園在發展空間上至少還面臨著3-4平方公里的拓展需求。
2009年3月,在中國改革開放30周年和中關村成立20周年的特殊時刻,中關村確定了新的戰略定位,將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作為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一部分,作為北京國家生物產業基地,生命科學園提出,要打造成世界生物產業的創新中心,成為首都北部地區新的增長極,并為中國生物產業的發展作出貢獻。
中關村發展集團董事長于軍談到:“作為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生命園地處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核心區域,位于北京即將著力發展的北部核心地帶,此次中關村發展集團成立,重組中關村各分園及專業園區,也把生命園納入到中關村發展的大戰略當中,因此,生命園將在中關村未來的發展中迎來更大的機遇,承擔更重要的發展使命。生命園應當在物理空間、創新成果、成果轉化等方面實現新的突破。”
昌平區委副書記、區長金樹東也對中關村生命科學園的發展寄予了厚望:“在北京新一輪的城市發展戰略中,昌平區處于北部高新技術產業帶這一重點發展區域,迎來了大投入、大發展的戰略機遇期。中關村生命科學園應當抓住機遇,努力打造成為中國第一、世界一流的高科技園區。”
化學生物學專業培養目標
1、具備在化學及相關領域取得職業成功的科學和技術素養,有志趣和能力成功地進行研究生學習;
2、具有批判性思維、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可成長為行業和社會中的骨干人才;
3、具有社會責任感、家國情懷和國際視野,具備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職業道德。
化學生物學專業就業前景
總體來說,生物化學專業的就業前景不錯,專業適用面比較廣泛,比如制藥、醫學、科研、以及一些化學相關行業。不過與專業完全對口的工作不多。分子生物學已成為當代生命科學發展的主流,在今后相當一段時間內,它將是生命科學乃至自然科學領域內的核心科學之一。
特別是基因組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后,正深入到后基因組學時代,通過功能基因組學和比較基因組學的研究,對基因、細胞、遺傳、發育、進化和腦功能的探索正在形成一條主線,隨之而來的轉錄組學、蛋白質組學、代謝組學、結構生物學、計算生物學、生物信息學、系統生物學等方面的研究也將在生命科學中成為重要角色,而實現這一系列研究需要大量的專業知識人才,因此為此專業的畢業生提供了較多的就業機會。
化學生物學專業就業方向
本專業學生畢業后可在化學生物學、化學、生命、醫藥、材料、化工、環保等相關領域從事教學、科研、技術開發及管理工作。
從事行業:
畢業后主要在制藥、新能源、醫療設備等行業工作,大致如下:
1 制藥/生物工程;
2 新能源;
3 醫療設備/器械;
4 教育/培訓/院校;
5 快速消費品(食品、飲料、化妝品);
6 醫療/護理/衛生;
7 檢測,認證;
8 儀器儀表/工業自動化。
從事崗位:
畢業后主要從事銷售工程師、化驗員、銷售代表等工作,大致如下:
1 銷售工程師;
2 化驗員;
3 銷售代表;
4 研發工程師;
5 銷售經理;
6 質檢員;
7 實驗員;
關鍵詞:仿生機器人;仿生學;生命科學;研究現狀;發展趨勢
人類由鳥而發明了飛機,已成為人類生活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極大的便利了人類的出行;這個仿生例子,由此我們將感嘆生命科學和機械工程之間的的關系是妙不可言。
工業機器人的誕生,使機器人技術和工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各種用途的機器人相繼問世,使人類的許多夢想變成了現實,用于軍事作戰、反恐防爆等領域。
生物體發展靈巧的運動機構和機敏的運動模式,這成為機器人發展取之不盡的知識源泉。1960年,美國科學家觀察研究,創立了仿生學。它是生物科學和工程技術相結合的一門邊緣學科,通過學習、模仿、復制和再造生物系統的結構、功能、工作原理及控制機制,來改進現有的或創造新的機械、儀器、建筑和工藝過程。仿生學在機器人科學中的應用,推動了機器人的適應能力向非結構化、未知的環境方向發展。科學家們向生物學習,創造出了眾多高性能的仿生機器人。
仿生機器人的研究是以機器人技術和仿生學的發展為基礎,人類通過研究、學習、模仿來復制和再造某些生物特性和功能,制造出能夠代替人類從事惡劣環境下工作的仿生機器人,對于仿生機器人的研究是多方面的,因此出現了功能、形狀各異以及工作原理不同的仿生機器人,種類繁多。
仿生學是科學促進機械工程發展的一個典型例子,人類由鳥而發明了飛機;由青蛙制成了電子蛙眼,如今已在生活中廣泛使用;所以說生命科學和機械工程之間有著妙不可言的關系。生命科學促進機械工程的發展。仿生學也是科學促進機械工程發展的一個典型例子,
說到蒼蠅,大家都嗤之以鼻,覺得心中立刻涌出一股憎惡感,更不用說將它與處在科技前沿的宇宙飛船、火箭、潛艇等聯系在一起,可事實就是如此,這些高科技機械裝置的發展,蒼蠅起了很大的作用。蒼蠅的嗅覺特別靈敏,遠在幾千米外的氣味也能嗅到。但是蒼蠅并沒有“鼻子”,它靠什么來充當嗅覺的呢? 原來,蒼蠅的“鼻子”――嗅覺感受器分布在頭部的一對觸角上。每個“鼻子”只有一個“鼻孔”與外界相通,內含上百個嗅覺神經細胞。若有氣味進入“鼻孔”,這些神經立即把氣味刺激轉變成神經電脈沖,送往大腦。大腦根據不同氣味物質所產生的神經電脈沖的不同,就可區別出不同氣味的物質。因此,蒼蠅的觸角像是一臺靈敏的氣體分析儀。仿生學家由此得到啟發,根據蒼蠅嗅覺器官的結構和功能,仿制成一種十分奇特的小型氣體分析儀。這種儀器的“探頭”不是金屬,而是活的蒼蠅。就是把非常纖細的微電極插到蒼蠅的嗅覺神經上,將引導出來的神經電信號經電子線路放大后,送給分析器;分析器一經發現氣味物質的信號,便能發出警報。這種儀器已經被安裝在宇宙飛船的座艙里,用來檢測艙內氣體的成分。這種小型氣體分析儀,也可測量潛水艇和礦井里的有害氣體。利用這種原理,還可用來改進計算機的輸入裝置和有關氣體色層分析儀的結構原理中。另外蒼蠅的楫翅(又叫平衡棒)是個“天然導航儀”,人們模仿它制成了“振動陀螺儀”。這種儀器已經應用在火箭和高速飛機上,實現了自動駕駛。另外,機械工程的發展推進了生命科學的發展。一方面,俗話說得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些醫療、研究等方面的器械的出現,大大地推動了生命科學的發展。細胞學說的提出,是生命科學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這離不開顯微鏡的作用。17 世紀發明了光學顯微鏡,推動了解剖學向微觀層次發展,出現了細胞學研究。這時人們不但可以了解人體解剖的變化,而且可以進一步觀察細胞形態結構的變化,隨之誕生了組織學。光學顯微鏡的出現使醫學的研究提高到細胞形態學水平, 由于普通光學顯微鏡的分辨率只有數個微米,只能觀察細胞的形態變化,而像病毒以及細胞的各種顯微結構,如核結構、DNA 等大分子結構,光學顯微鏡就不能分辨了。20 世紀60 年代又出現了電子顯微鏡,使人們的視力達到能看到千分之一微米的微小個體,可以觀察研究細胞的超微結構。由此可見,光學顯微鏡、電子顯微鏡都是光學、精密械、電子學等研究的成果,它們對推動醫學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還有在影像學診斷方面,20 世紀50 年代X 光透視和攝片是臨床常用的診斷方法。今天, 由于CT、核磁共振等現代化醫學工程技術的出現和應用,使影像學診斷水平出現了飛躍,極大地提高了臨床診斷水平,這些說明影像學診斷水平的不斷提高與生物機械的發展密切相關……
再一方面,機械工程的發展也拓寬了生命科學研究的領域。顯微鏡的發明,使人們生命科學研究進入微觀分子世界。潛水艇的出現,使人們能夠進入深海中研究古老的生物,由此,發現了許多海洋生物的藥用價值。例如在加勒比海產的一種屬被囊動物中,發現含有強細胞毒作用的成分。這種成分對L1210白血病、P388淋巴白血病和B16黑色素瘤有良好的抑制作用。除萜類化合物之外,還有從另一種褐藻中分離出鄰醌化合物。它能與微管蛋白反應,從而抑制微管組合。從海綿中分離出的兩種有細胞毒作用的新穎聚醚類化合物,對P388和L1210細胞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從海參綱動物中分離出的皂甙,從軟體動物中分離出的多肽或蛋白質化合物(“蛤素”,“鮑靈Ⅲ”等)具有很強的抗腫瘤、抗白血病作用等等,這些都是人們只在陸地發現不了的,正是機械的發展,拓寬了生命科學的研究領域,使人類能夠進入深海,探索新領域,為疾病患者帶來了福音,也推動了生命科學的發展。隨著機械工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高科技的儀器和裝置越來越多地運用于生命科學的研究等領域,大大提高了生命科學的研究效率、豐富了生命科學的研究方法,從而促進了生命科學的飛躍發展。
仿生機器人的外形與所模仿的生物的相似性,也是仿生機器人研究的熱點之一。在軍事偵察和間諜任務中,如果仿生機器人的外形與所模仿的生物外形完全一致,將能更隱蔽地、更安全地完成任務。2l世紀人類將進入老齡化社會,在仿生機器人領域中,研發多功能仿生機器人將彌補年輕勞動力的嚴重不足,解決老齡化社會的家庭服務和醫療等社會問題,并能開辟新的產業,創造新的就業機會。
目前,仿生機器人已經成為機器人家族中的重要成員,其所具有的高度靈活性和柔性已受到機器人學者的廣泛關注。隨著機器人作業環境的復雜化和未知化,人類必須向自然界學習,從自然界獲取豐富多彩的實例以尋找求解決問題的途徑,通過對自然界生物的學習、模仿、復制和再造,發現和發展相關的理論和技術方法,使機器人在功能和技術層次上不斷提高。仿生機器人在軍事領域,未知環境探測、搶險救援、娛樂和服務等方面的重要性,已經成為2l世紀機器人研究的熱點。
參考文獻
[1] 張銘,葛文杰,柏龍等. 星面探測仿生彈跳機器人設計、仿真及實驗[J]. 機器人,2009年 第6期.
[2] 美國麻省理工大學機器人中心主頁.
我對患者進行長期觀察的目的,僅僅是為了研究飲用優質小分子水對高血壓和冠心病的效果,看能否逆轉和消除動脈粥樣硬化,以真正治愈高血壓和冠心病。
該發明器具上市13年來,已治愈大量患者的冠心病和腦動脈粥樣硬化、高(低)血壓、高血脂和高黏血癥及由此引起微循環障礙而形成的衰弱器官并發癥。飲用2~5個月后血壓逐漸平穩正常,保持120~130/70~80mmHg,脈壓差為40mmHg左右的正常水平,顯示動脈粥樣硬化消退,血管恢復彈性,癥狀消除,血脂血黏度也正常,表明飲用后改善體內生物化學作用,m高密度脂蛋白從原來1.0左右提高至1.8~3.8。對已做或未做“搭橋”或“支架”冠心病患者,飲用3~5個月逐漸減輕至消除胸悶、房顫、心絞痛、心律失常等癥狀,飲用1年左右心電圖正常,經冠脈造影掃描無明顯狹窄;并發2型糖尿病患者,飲用半年至一年,停服降糖藥,而血糖尿糖正常(詳見)。
由于飲用優質小分子水全面地同時整體醫療心腦動脈粥樣硬化、高(低)血壓、高血脂和高黏血癥及由此引起的微循環障礙而形成的衰弱器官并發癥,包括2型糖尿病在內,實現多病同治,使人恢復動脈和心臟及全身器官健康。因為飲用后降血脂、血黏度好,改善微循環而修復衰弱器官,使前列腺增生、慢性咽喉炎、慢性氣管炎、支氣管炎、慢性胃炎、慢性腸炎、膽囊炎、多發膽囊息肉、慢性胰腺炎、膀胱炎、濕疹皮炎和2型糖尿病等不藥而愈。并且由于胸腺和脾臟這兩個免疫器官被修復和增強,使人提高了免疫力,平常不生病或少生病。因而,飲用優質小分子水整體理療可真正治愈上述病癥并修復衰弱器官,解決了對原發性高(低)血壓、冠心病和2型糖尿病無藥治本的醫學難題。但是,水不是藥,水也不能歸屬于醫療技術范疇,而飲用優質小分子水后確實產生當前藥物和手術不能起的寶貴作用,使人體的動脈和心臟恢復了健康。這是全世界醫學家、藥學家經過千年努力也未曾實現的理想,所以該成果既不能歸于醫,也不能歸于藥,而是歸于生命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