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專業與課程建設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市場企業;崗位;工作過程;課程
近幾年隨著對職業教育客觀規律的不斷探索和認識的深入,職業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的改變,人們普片認識到如何建立起符合現代職業教育學科體系的課程是落實教育改革思想的重要基礎工作,下面就我校近幾年在機械專業的教學改革中課程建設的體會以及方法做一些探討。
我校在進行課程建設中充分認識到在職校課程建設時首先必須明確兩個問題,即職校所服務的對象企業的需求是什么?職校所教育的對象主體學生的情況是什么?課程的開設與建設是為這兩者服務的,如何把這兩者的需求結合起來是課程建設成敗的關鍵。
1 職校生源構成與需求
分析近年職業學校的生源情況,可看出90%的學生是分數線沒能夠達到高中錄取線的落榜生,10%左右的學生是基本達到了升入高中的成績水平。再從錄入到中職學校的生源構成看,大概有10%-50%的學生根本沒有參加過中考,意味著還沒有完成9年義務教育中途被分流的學生。再從這些學生的的家庭構成背景了解一下學生,中等學校學生父母的職業是工人和農民為多,約占60% 以上,學生父母是農民的占38%,工人占23% ,總共加起來是62%左右,說明農村職業學校接近半數學生生活水平低于城鎮平均水平,而城鎮學生又以中低收入和低收入為主。
從上述情況可以看出學生就讀職中的需求,學生家長的第一需求是什么。在這個背景下實際下就提出了職業教育的本質是什么的問題。其實,就是生存教育。老百姓通俗地講就是兩個要求,第一是就業,有一份工作首先解決解決生存問題,減輕家庭的負擔,第二,就業的環境和就業的收入有一個期望值,即是個體的發展問題。
2 社會企業的需求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以及經濟發展形勢,中國已成為了制造業的大國,中國的制造業產值達到了世界第二位,同時企業也面臨著國內以及國外企業的競爭,企業要生存要發展需要高素質的勞動者。通過對企業的走訪調研分析得出企業需要的勞動者有兩個層面,一是具有一般技能的勞動者,二是更迫切需要不但具備基本技能(崗位技能)而且還要有較高綜合素質(崗位之間的協作能力等)、以及與企業文化的融合程度高的高素質勞動者。
中職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應該是高素質勞動者,因此如何在企業與學生之間找到一個結合點,使學生通過在中職學校的學習完成從學生變成高素質技術工人的角色轉變,如何使學生在學校學習的時間里所學知識、技能、綜合素質與能力方面盡快與企業需求接軌,如何實現學有所用,所學即用,中職學校教師面臨教什么,學生學什么的問題。這是學校課程建設必須面臨的問題。
3 職校課程建設
所謂課程是指學校為實現培養目標而選擇的教育內容及其進程的總和,它包括學校老師所教授的各門學科和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活動,是學校教育教學思想的具體體現,也是實現培養目標的具體手段。職業學校如何實現培養企業所需技能型人才的目標,學生所學的知識與技能是企業崗位所需的,是靠所開設的課程內容來實現的,因此如何根據企業所需來進行學校課程建設是重要的第一步。
反思我們機械專業的課程設置走過的歷程,數控應用、機械制圖、機械基礎、材料學、工程力學、車工、鉗工、焊工等等,看似夠專業了也與企業需求是適應的了,這種課程結構是按照學科知識導向的課程體系,是課堂教學,學習的方式是單向的,老師的邏輯思維的方式把知識交給學生,學生就是靠邏輯思維的方式在理解。主要以學科為基礎,陳述知識,主要解決是什么、為什么。然而通過仔細分析教材的內容和難度。這樣的課程體系存在著如下問題,首先教材是按照過去是要具備了高中畢業后的水平才能理解的。而我們的學生素質水平決定了是不可能接受這樣的知識難度和深度的,因此存在著與學情不相適應的現象。其次現代企業要求工人首先是要解決做什么,怎么做的問題,這與以往職校課程基于要求學生解決是什么、為什么?不相同,與企業需求不相適應的。再次過去專業學科注重了知識的系統性,在知識的及時性上明顯慢于企業需求,往往企業已不再使用的技術課程中還在講授,企業已大量使用的技術,課程中卻沒有。
如何解決職業學校課程建設中存在的以上三個問題,如何找到既能適合中職學生學情的學習方法,與所學內容又能適應企業對高素質勞動者的要求是課程建設的切入點。機械行業是裝備制造業,最大特點就是動手制造的過程,它強調的是員工的崗位技能與崗位關聯綜合素質,企業生產出的產品它包含著勞動者的知識與技能以及綜合能力。通過近幾年我校機械專業在教學改革中的不斷實踐,逐步建立了在以職業活動為導向,以學生能力為本位的行為導向教學法下的以典型產品為項目以模擬產品生產過程下的課程體系。作為以行為導向的課程,它不同于追求學科系統性與完整性的傳統課堂教學,傳統的黑板教學環境,它是以職業學校最終服務對象企業對技能型人才在知識與技能以及職業能力上的需求來設立與建設課程的,它所建立起來的課程注重知識與技能的應用性,是建立在以企業崗位基礎上突出的是技能與知識的及時性與實用性,培養學生的崗位綜合職業能力。
(中鐵十三局技師學院 吉林 長春 130102)
摘要:為了使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與以后從事工作崗位快速接軌,使學生到工作崗位后,學以致用,中鐵十三局技師學院土建專業開展校企合作,開發課程資源,將傳統相對獨立的土建專業核心課程,通過典型的、統一的工作項目與教學安排聯系在一起,同時充分利用虛擬仿真技術,最大限度地豐富教學資源,讓學生在全真工作環境中完成全部課程的學習,在體驗真實工作的同時獲得熟練的職業技術能力。
關鍵詞 :校企合作;土建專業;課程建設;校本教材;實訓課程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4)06-0133-3
2014年,我國將繼續推動國家重點基礎設施建設,著力解決鐵路完善、公路骨架網絡,推動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土建專業技術人員需求逐年增加。施工企業需求大量精通施工技術、施工測量、材料性能檢測等方面的高技能人才,尤其是測量、檢測工作,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精準先進的儀器更新迅速,企業中高素質測量工、試驗工高薪難求。雖然每年各院校不斷地向建筑企業輸送畢業生,但畢業生書本知識多,實際經驗少,加之教學內容與實際崗位工作脫節,導致畢業生到企業后短期內無法上崗,還需要企業重新崗前培訓,增加了企業的用人成本。如何改變土建專業這一的現狀,提高教學質量,值得深入探索與實踐。
傳統專業課程設置對比與分析
以我院土建專業為例,專業主要面向交通土建等行業企業,培養從事材料檢測、工程測量、工程施工等工作的,擁護黨的基本路線,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服務于生產和管理第一線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
在根據人才培養目標制定的傳統課程體系中,專業課程為“工程制圖”、“工程施工”、“試驗檢測”、“工程測量”。學期設置和教學計劃參見表1。
在傳統課程體系和教學設置模式下,縱向來看,單一學科內,知識結構完整,銜接緊密,符合教學規律。但橫向來看,各學科教學內容之間互相沒有關聯性,各講各的內容,各舉各的實例,自成體系,缺乏系統性。專業整體的教學計劃方面,也只是考慮到各學科知識和技能的單項堆疊,并沒有整體宏觀的控制。時間方面,各學期有不同的學科課程,即便是同一項工作任務,也是在幾個不同的學期分不同的學科講授。空間方面,各學科有各自的實訓基地(室),同樣缺乏關聯性。而在土建工程的實際建設工作中,每個項目都是綜合性的,順利完成工作任務同時需要各個學科的知識和技能。在教學中,只有找到一個途徑將這些學科知識技能系統地、充分地、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才能真正提高教學質量,實現人才培養目標。
專業課程建設改革思路與方法
(一)拓展建設思路,以工程項目為抓手,建立工作、教學結合點
結合專業實訓場地實際地形,虛擬建設工程項目。根據場地地形設計一條二級公路,該二級公路線形包括直線、圓曲線、緩和曲線和豎曲線;經過高坡地段需采用隧道形式;在填方地段需設置排水涵洞;經過公園水系需設置橋梁過渡;包含填方段及挖方段以及排水、邊坡等相應附屬設施。虛擬工程整體設計完全與實際建設工程項目一致。其目的是讓學生在全真工作環境中完成試驗、測量、施工等全部課程,在體驗真實工作過程的同時獲得熟練的技術能力。
以工程建設項目為基礎,依托中鐵十三局集團有限公司,對真實企業工程項目開展調研,分析整理典型工作任務。創建新的專業教學計劃及課程設計模式,通過企業工程施工必須使用的施工圖、施工組織設計、作業指導書,把土建核心課程重新構建與整合。新的模式要解決土建專業以下三點課程教學與崗位工作脫節問題。如圖1所示。
解決教學過程和工作過程不一致的問題 改革傳統的各學科理論課教師照本宣科、實訓課學生單一練習的教學組織形式,教師在理論教學中按照每一道施工工序所需要的知識進行教學組織與授課,學生在實訓課堂上按照每一道施工程序所需要的技能進行綜合練習操作,將教學組織形式模擬成一道道施工工序,使學生了解施工項目的流程。每一個進度有哪些施工程序,每一個施工程序需要哪些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充分鍛煉學生的專業核心技能。
解決教學內容和崗位工作內容脫節的問題 更新傳統教材的教學內容,增加實際施工項目工作崗位所需的新知識和新技能,改變學習的知識與實際工作脫節的狀態。把專業課教授內容重新編排更新,按照工程項目特點進行教學設計,利用教學項目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在課堂上自我學習,充分鍛煉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如下頁表2所示。
解決校內實訓環境和企業工作環境差距大的問題 結合虛擬工程項目特點,在校內建立虛擬工程的業主、監理辦公室(教師擔任),工程施工項目部(學生擔任),工程實訓管理方面引進企業的員工守則、崗位職責、獎懲制度等員工條例,制定與企業管理文化及職業崗位工作流程相融合的教學管理機制,形成具有鮮明校企文化特色和專業特色的學習實訓環境,讓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就具備了較好的職業道德操守。
(二)加強宏觀設計,尋找典型工作任務,統一規劃,建立課程之間的橫向聯系
傳統教學計劃的課程體系中,每學期的課程自成系統,互相之間沒有關聯。通過設計的仿真工程施工項目,依靠典型工作項目的施工方案、工作任務,把各學期不同學科按照統一的工作項目流程和工作目標,進行橫向教學組織安排。由“土木工程施工”課程制定完整詳細的工程施工組織設計,根據施工組織設計重構系統完善的施工課程內容;根據施工項目流程,設計“道路材料試驗”和“工程測量”課程順序與新內容;開發相關的作業指導書,最終形成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土建專業教學課程,使學生能將所學的知識和技能系統地、有機地聯系在一起。
(三)深化校企合作、開發專業教學資源,利用信息技術,推進教學方式方法改革
校企合作,共同開發 依托中鐵十三局集團有限公司,通過與春原工程檢測有限公司和中鐵現代勘察設計院有限公司開展校企合作,把企業的真實工作項目、內容、環境,與土建專業教學充分地融合在一起。根據實訓場地地形設計一套全真施工圖,涵蓋了公路、橋涵、隧道、房建多種工程項目,根據工程項目施工內容和實際崗位工作任務,編制了指導教學與實際工作相符的各項目施工組織設計及各崗位施工項目作業指導書。同時,考慮工程施工時間跨度因素,與軟件開發公司合作制作該公路的仿真施工工藝虛擬仿真互動軟件,及完工效果演示。學生在完成工作任務的過程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自己根據設計圖施工的進度及最后工程完工的效果呈現,提高學習興趣,增加感性認識。
一體教學,多法并用 將企業文化與實踐教學結合,構建具有明顯職業教育特色的教學環境。在職業活動的情境中開展教學活動,廣泛開展項目教學、案例教學、場景教學、模擬教學及施工現場教學等一體化教學。實施“做中教、做中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課程與工作任務對接,提高學生完成工作任務所需要的職業綜合能力。
實施專業課程改革成效與總結
目前,我校土建專業學生獲得雙證率100%,通過回訪調查,企業認可滿意度95%以上。
第一,推動了土建專業課程教學研究的改革和實踐。項目實施以來,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成果,教學工作得到進一步提高,對提高我校土建專業的教學水平發揮了積極作用。
第二,增強了學生求職就業的本領。學生通過仿真教學的鍛煉,接觸到了與土建施工現場完全一致的崗位任務與工作項目,使得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組織能力、動手能力、溝通能力等方面均有較大的提高,
第三,改革了創新實訓基地的功能,完善了內涵建設。在企業專家、校領導和專業教師的探索創新支持下,完善了土建實訓場地功能。仿真實訓基地不僅鍛煉提升了學生的職業能力,還是企業的培訓基地,發揮了良好的社會效應。
在校企合作推進課程改革方面,我院土建專業雖然進行了大膽的嘗試,但中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是一項拓寬思路、循序漸進、不斷優化的過程,要真正實現人才培養過程的課崗“零距離”對接,還應做大量創新性的、細致的工作,真正在示范校的建設過程中起到引領示范作用。
參考文獻:
[1]趙志群.職業教育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開發指南[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關鍵詞:雙語教學;材料科學基礎;課程
中圖分類號:G642.0?搖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01-0232-02
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是研究材料的合成/加工―組織結構/成分―性能―材料服役狀況之間關系的一門學科。“材料合成與制備”主要介紹材料的合成、制備及設備,是一門講述材料生產與應用方面的綜合性技術科學的課程,是高等學校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所開設的重要專業課。
一、課程培養目標
本課程了解和掌握目前幾種材料制備方法的發展概況、制備原理、操作設備以及制備工藝方法;通過理論課與實驗課的結合,學生能夠熟悉幾種常見材料的制備工藝流程和工藝方法控制手段,這不僅能夠鍛煉學生操作實驗的動手能力,對材料的形成機理進行深入的分析和了解,為今后的生產實踐和科學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教學方法改革
因課程是建立在材料科學基礎、金屬熱處理等課程的基礎上,因而理論基礎深而廣,同時課程涉及內容(裝置、設備、方法)都與實際生產、產品緊密聯系,由于課堂講授的限制,難以讓學生親身感受,增加了理解難度。本課程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結合很強的課程,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讓學生理解基本理論知識,而且要求其能夠具有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進行項目評價和創新的能力,因而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將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緊密結合,同時需要給學生批判性思考的條件。本課程研究探索并實施以課堂教學為中心,以提高學生實踐技能為目標的“課堂教學―實驗室―校外基地―專題講座”多元組合教學模式。
1.課堂教學中為避免教師壟斷課堂使教學氛圍沉悶,教學中要注重發揮學生的主動參與精神,強化“師生互動+學生主動”的教學模式,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發展求異思維和發散思維。
2.課堂教學中采用項目學習法(project base learning),分配給每個小組(4~5人)一個項目,提高學生學習批判性思考、合作和交流的能力,以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團隊意識。
3.注重學生學習主動性的提高,引導學生關注大型工礦企業網站信息并總結目前世界和國內先進的生產技術和設備。
4.進入我校的生產實習、校企共建實習和實踐基地進行工廠和企業實際操作和了解工業生產過程。
5.邀請企業的生產主管和領導結合實際生產以及存在的問題,給學生進行專題講座,深化學生對理論的理解。
三、實踐教學內容
目前教學實踐環節沒有開設相關的實驗,但是學校和學院設置的科研助手、“開拓杯”科技競賽、大學生創新基金等專業能力教學平臺,使學生參與到教師的科研任務中,使學生不僅了解了科學研究工作的艱辛,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初步掌握了科學研究的方法、科研論文的撰寫方法和嚴肅認真、實事求是的科研作風,受到了學生的好評。另外還包括認識實習、生產實習、實踐基地等專業實習教學平臺,使學生在工廠中通過學習和具體操作加深理解了課程中的理論知識。完善實驗考核方式,采用“實驗報告+口試”或答辯的方式等多種考核機制相結合的形式,注重培養學生動手能力以及問題分析能力的實踐教學模式。積極鼓勵學生參加學校組織的“開拓杯”、大學生創新基金以及全國金相大賽等活動,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四、考核方法
在課程考核中既要體現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也要體現學生分析問題、評價以及創新的能力,并保持考核的全面性和公正性。為避免學生通過最后突擊一周通過考試,然后全部忘記的現象,考核方式更加細化。強化學生平時的學習過程的關注,在每章結束都布置課后作業。本課程加強對學生報告的重視,學生報告以某種材料的制備過程以及應用為主題,學生可以自己選擇感興趣的材料。以4~5名學生為一個小組,每個小組寫一個報告,每名學生分工明確,包括資料查閱、報告寫作、ppt制作和ppt匯報。學生報告的評定最主要的是公平性,能夠真正體現出小組內成員的工作內容和貢獻,因此要小組內的自評和老師考評相結合。
五、師資隊伍建設計劃
加強師資隊伍內涵建設是專業團隊建設的關鍵環節,具體做法如下。
1.青年教師在上講臺前由一名老教師負責,并全程聽一輪老教師的課,然后在老教師的指導下講授部分內容,教學效果達到良好以上時才能獨立授課。
2.集體備課、資源共享。在課程負責人的組織下,每兩周進行一次集體備課,大家相互切磋、共同提高,在合理分工的前提下,資源共享,進一步熟悉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掌握課程的重點、難點,把握教學進度。
3.互相觀摩、輪流進修。每位教師每學期至少聽一次其他老師的課,取長補短,并及時指出其他教師在講課過程中的問題。
4.開展校內培訓工作,聘請知名專家、學者就教育科學前沿理論及教育改革與發展的主要問題與對策進行輔導講座,組織教研會議討論提高教學水平。
對于科學與工程專業來說,通過專業核心課程內容的優化“整合”,較好地解決教學內容多而課時少的矛盾,同時加強對學生自學與動手能力的培養,完成本校材料專業的人才特色培養,必須由特色課程群的建設來帶動。專業培養計劃修訂的過程,需要綜合考慮課堂教學、實踐教學及實習教學等環節的銜接,完善學生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充分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微觀上,特色課程群建設,使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更容易與基礎課程、專業課程及實踐教學聯系,引導學生進行知識點的融會貫通;宏觀上,特色課程群建設,使培養體系更具科學性,更易組構專業的整體知識體系,避免課程設置過偏或過窄,這是培養計劃修訂面對21世紀教學改革的需求。
參考文獻:
[1]曹新鑫,何小芳,管學茂,王李波,廖建國.關于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特色課程群建設的思考[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5):177-178.
[2]周濤,胡建軍,夏華.鑄造合金與熔煉課程教學方法探討[J].北京電力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1,(9):213.
關鍵詞:電子科學與技術;課程建設;實踐創新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25-0103-02
電子科學與技術作為信息技術發展的基石,伴隨著計算機技術、數字技術、移動通信技術、多媒體技術和W絡技術的出現得到了迅猛的發展,從初期的小規模集成電路(SSI)發展到今天的巨大規模集成電路(GSI),成為使人類社會進入了信息化時代的先導技術。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是國家重點扶植的學科,本專業作為信息領域的核心學科,培養國家急需的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高級人才。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開展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課程建設的改革與實踐研究是非常必要的,這對于培養出具有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的微電子技術應用型創新創業人才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和戰略意義。本文依據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本科生課程建設的實際情況,詳細分析了本專業在課程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關于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課程建設的幾點改革方案,并進行了一定的探索性實踐。
一、目前課程建設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1.在課程設置方面,與行業發展結合不緊密,缺乏專業特色和課程群的建設,課程之間缺少有效地銜接,難以滿足當前人才培養的需求。本專業的課程設置應當以培養具有扎實的微電子技術領域理論基礎和工程實踐能力,能從事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設計、半導體器件和集成電路工藝制造以及相關電子信息技術應用工作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和創新創業人才為培養目標來進行課程建設。
2.在創新實踐教學方面,存在重理論教學和課堂教學,缺乏必要的實踐環節,尤其是創新實踐環節的教學,相關實踐和實驗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過于單一,僅在教師課堂教學講授范例和實驗過程的基礎上,指導學生進行課程實驗,學生按照課程實驗手冊上的具體步驟逐一進行操作,完成課程所要求的實驗。單一的實驗和實踐教學方式難以提升學生的創新實踐和動手能力,更難以實現對所學知識的實踐和靈活運用,難以滿足當前強調以實踐為主,培養實踐型創新人才的要求。
二、課程建設改革的目的與任務
結合集成電路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以及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總體就業前景和對人才的需求結構。根據我國電子科學與技術產業的現狀和發展需求,通過對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的課程建設進行改革,重點強調工程實訓與創新實踐,在課程教學中體現“激發興趣、夯實基礎、引導創新、全面培養”的教學方針。重新規劃專業培養方案和課程設置,以集成電路工藝與設計為重點,設置課程群,構建新的科學的課程體系,突出特色,強化能力培養。
三、課程建設改革的具體內容
人才培養目標以厚基礎、寬口徑、重實踐、偏工程為宗旨,培養具有扎實的微電子技術領域理論基礎和工程實踐能力,能從事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設計、半導體器件和集成電路工藝制造以及相關電子信息技術應用工作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和創新創業人才。以大規模集成電路設計、制造和工藝、電子器件和半導體材料、光電子技術應用等方面為專業特色進行課程建設改革,具體的改革內容如下。
1.課程設置。首先,根據本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要求按需設課,明確設課目的,并注意專業通識課、專業基礎課、專業限選課和專業任選課之間的銜接與學時比例,加強集成電路設計與集成電路工藝方面的課程設置,突出微電子技術方向的特色,明確專業的發展目標和方向,將相關課程設置為課程群,通過相關課程的有效銜接,突出能力培養。其次,隨著電子科學與技術的不斷發展,注重本專業課程設置的不斷更新和調整。
2.教學方式。首先,加強對青年教師的培養和訓練,注重講課、實驗、考試及課下各個環節的相互結合,即課堂與課下相結合,講課與實驗相結合,平時與考試相結合。其次,講課中注重講解和啟發相結合,板書和多媒體相結合;實驗中注重方法和原理相結合,知識和能力相結合;考試中注重面上與重點相結合,概念與計算相結合,開卷與閉卷相結合,重點開展課程的網絡化建設,將相關實驗課程的教學錄像上網,通過網絡教學加強學生的實驗實踐能力培養和提高。第三,注重雙語課程的開設與優秀經典教材的使用相結合,雙語課程與國際該課程接軌。
四、結語
科學與技術專業課程建設應當圍繞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和專業特色,通過制訂適用集成電路人才培養目標的培養方案、課程設置、實驗體系和教學計劃,突出集成電路工藝與設計實踐環節,進而有效地提高實驗和實踐教學質量,為培養具有實踐創新能力的科技創新型人才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1]劉一婷,李新,關艷霞,等.突出專業特色的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構建[J].高教學刊,2016,(7):74-75.
[2]李新,劉一婷,揣榮巖,等.集成電路產業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建設[J].教育教學論壇,2016,(1):63-64.
[3]潘宇恒.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的課程優化[J].科研,2016,(3):00209.
[4]韓益鋒,姚文卿,董良威.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課程體系建設與實踐[J].考試周刊,2014,(45):148-149.
[5]陶建平.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本科教育質量探索與實踐[J].公安海警學院學報,2014,(2):34-37.
[6]謝海情,唐立軍,唐俊龍,等.集成電路設計專業課程體系改革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15,(34):76-77.
[7]全國高等學校教學研究中心.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發展戰略研究報告[EB/OL].http:///link?rl=fsRthBj31TQQh1FCB740v-yPMYbTKEDaxrKs_caajUeYpVorqPMpcpzfV9wyz-vx3Vd7-hKL37B5rClIwE37dIk5CqZU2M-quD7BTAE_tSMwq,2007-06-18.
[8]劉繼春,毛劍波,楊明武.“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學科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6):138-141.
[9]王敏杰,朱連軒,袁超.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本科人才培養探索[J].科技信息,2009,(30):20.
[10]李俊杰.淺談電子信息科學技術發展[J].魅力中國,2010,(10):237.
[11]陳力穎.《大規模可編程邏輯器件設計》課程實驗考試改革的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3,(52):255-257.
[12]何偉明.高等學校電子科學與技術本科專業發展戰略研究報告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W校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J].電氣電子教學學報,2009,(S1):1-13.
Reform and Exploration of Course Construction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EN Li-ying
(School of Electronics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Tianjin Polytechnic University,Tianjin 300387,China)
關鍵詞:高職;工程測量;測量學基礎;建設與實踐
測量學基礎課程是銅仁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我院”)工程測量專業的一門重要的專業技術基礎課,其主要內容包括測量基本工作、控制測量、地形測量和地形圖應用,教學環節包括理論教學、課間實訓和集中實習三個方面。通過該課程的學習,對培養學生測圖、讀圖、用圖等方面的基本技能和實踐動手能力,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后續課程的學習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由于測量學是一門歷史悠久的學科,有其經典的理論和方法。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測繪新儀器、新技術、新方法的推廣,使測繪新技術正向著數字化、信息化、自動化和網絡化方向發展,進而使測量學為科技、經濟、工程建設和社會發展的服務領域不斷地擴大。因而,如何合理可行地進行測量學基礎課程建設,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課題。我院工程測量專業開設時間并不長,其測量學基礎課程經過近幾年來的建設,在教學、管理、實踐等方面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實踐。下面結合高職院校工程測量專業能力培養的基本要求及我院工程測量專業測量學基礎課程建設情況進行探討。
一、優化測量學基礎課的教學內容
作為測量學基礎課的教學內容體系已延續幾十年,也為人們所適應。然而,隨著測繪技術的發展,這種體系內容已經不適應現代工程對測量的要求。依據工程測量專業的課程體系及學生應具備的工程測量工作能力,如何對原有體系進行取舍、對新內容進行合理補充以及傳統內容與現代新技術的應用如何進行銜接等顯得至關重要。所以對原有內容進行優化、再加上新內容進行組合,是教學內容改革的必由之路。經過這幾年的教學研究與實踐,我院工程測量專業測量學基礎課程的教學內容主要由高程測量、角度測量、距離測量、直線定向、誤差理論、小地區控制測量、大比例尺地形測繪、地形圖應用組成。測量學基礎課程理論課和實訓課的學時比例約為1︰1,集中實習時間為2周,有時會根據實際情況增加實訓時間,充分體現了高職教育中重技能的教育理念。測量學基礎教學主要知識點見下表。
在主要知識點中,我們仍保留了一些常規測量儀器的使用及測量方法,其原因一是在測量學基礎中常規測量儀器的使用及測量方法仍是主要知識點;二是在欠發達地區及部分工程施工單位目前仍在使用一些常規測量儀器及測量方法,特別是在西部地區。因此,安排這些教學內容在一定程度上說還是有必要的,但在內容上要精,少占課時,以技能為主。
二、重視教學方法,提升理論實踐的黏合度
當前,雖然高職學校學生大多為高中畢業生,但是相對于本科院校的高中畢業生來說,其最大的問題在于基礎知識不是很好,知識水平參差不齊,特別是西部地區,學生對理論學習積極性不高。根據這種情況,教學中更應注意教學方法,以提高學生的理論知識和技能水平,達到預期的學習效果。
1.現代教學方法與傳統教學方法的有機結合,教學方法多樣化。由于現在很多學校的教室都有現代教學媒體工具,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時完全依賴于多媒體組織教學,筆者認為多媒體教學只是一種輔助的教學手段,不能完全替代傳統的教學方法。教師在講課中表現出來的人格魅力和藝術感染力不是現代教學媒體工具所能替代的。教師使用黑板加粉筆,會通過豐富的表情、準確的手勢、抑揚頓挫的聲音感染學生,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形成師生的良性互動。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根據授課的內容,除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外,也融入現代教學方法,結合多媒體、實物進行講解。例如,在講解測量儀器構造時,把儀器安置在三腳架上,配合幻燈片、圖片等做演示與講解。在有條件的時候,將報廢的儀器拆開,讓學生一窺儀器內部的結構,這樣可以有效地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他們的探索欲望,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以高漲的熱情了解、學習到各種測量儀器。另外,制作一些標準規范操作演示視頻或動畫等,在課堂上給學生放映,還通過網絡共享,使學生在其他時間也針對自己的疑惑,通過反復觀看視頻進行學習。通過不同的教學方法,提高了教學效果,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熱情和自學能力。
2.結合工程測量專業的特點進行教學,突出重點教學內容。由于測量學基礎課程是工程測量專業的基礎課程,因此,在教學中要重點突出測量學基礎用于工程測量的內容,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明白自己所學的內容有何實際意義,明確學習的目的性。在教學和實訓過程中,將測量學基礎中的重點教學內容應用于典型的工程測量實例帶入課堂內,圍繞這一教學內容解決某一工程測量的過程進行教學。如,在講授水準測量時,教師不但要講解清楚水準測量是測定地面點的高程,同時還要結合建筑工程中場地平整、基坑抄平及坡度測設等實例來說明水準測量在工程測量中的應用。當然,做到這點,教師自身要不斷提高素質,特別是要經常進入工程施工現場,親身參與工程的施工測量,積累經驗,結合專業特點,了解測量在工程建設中的應用,這樣才能在課堂上隨手拈來,與理論結合,使學生所學即所用,點點落到實處。
3.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觀,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心靈的啟迪者。“以人為本”就是要尊重學生,沒有尊重就沒有教育,沒有尊重就不會有學生個性的發展。在教學中,教師要與學生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諧、互相尊重的新型師生關系。不要總把學生看成“可塑造的人”,不要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提出的偏激問題動輒訓斥,甚至貶低侮辱,特別是對某些自尊心比較強的學生,這樣會極大地傷害他們的自尊心,也會降低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另外,教師在教學中還要注意性格較內向的學生,這些學生大多數由于自身的原因,在實踐課程中耽心自己做不好而不敢動手,教師要幫助他們擺脫這種心理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