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環境保護課題研究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理論意義:“環境保護、教育為本”。年在《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環境保護工作的決定》中指出:“中學生及幼兒園教育應結合有關內容普及環境保護知識。”兒童是世界的未來,根據他們的年齡特點,結合學科教學,滲透環境與發展知識的教育,從小培養環境的初淺知識和簡單技能,這是歷史賦予我們的職責,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職責,也是貫徹國家教育方針的體現。幼兒教育是人接受知識最初的學習活動,幼兒環保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環保意識的培養有利于激發幼兒認識的興趣和探究欲望,幫助幼兒學習運用觀察、比較、分析、推論等方式進行探索,初步形成環境保護意識、情感。本課題的研究,有助于幼兒環保教育意識的培養的研究,有助于促進我市環保教育的發展,提高幼兒園的保教質量,素質教育的實施有更充實的切入點。
二、課題研究的目標
10月,國際環境教育會議發表的《貝爾格萊德》中提出了環境教育的公認目標:“促進全世界人類去認識并且關心環境及其有關問題,并促使其個人或集體具有解決當前問題和預防新問題的知識、技能、態度、動機和義務。”
根據環境和環境教育概念的內涵,以及《貝爾格萊德》中提出的環境教育目標之精神。將幼兒園《幼兒環保意識的培養》課題研究目標確立如下。
1.激發幼兒熱愛自然,有初步好奇心和環境責任感,并有初步的環境保護的意識;
2.明確要動手動腦去探究身邊的環保;
3.尋找幼兒園環境教育課程內容.
三、課題研究的基本內容
1.通過調查研究了我園幼兒環保意識的現狀;
2.影響幼兒環保意識培養的主要成因及其分析;
3.探索幼兒環保意識培養的方式;
4.幼兒環保意識培養等途徑、方式、方法的探索。
四、課題研究的重難點
重點是:幼兒環保意識的培養方式。
難點是:幼兒環境教育方式的探索。
五、課題研究的對象和范圍
對象是:2.5—6歲幼兒
范圍是:區直機關第三幼兒園小朋友群體。將在本園環境教育質量上綜合一般的班級,選取部分有代表性的班級為實驗對象。
六、課題研究的方法
1.調查問卷法:對幼兒問卷調查,掌握家長對幼兒實施環保培養程度及其影響,幼兒環保行為發展主要原因。為針對性的設計實施方案提供客觀依據。
2.行動研究法:教師對自己采取的教學方法在過程中所進行的設計——探索——反思——探索的過程的實錄,老師在活動中成長的過程,幼兒在活動中主動學習、探索的過程。
七、課題研究階段
第一階段.9月——.1月幼兒環保意識狀況調查問卷;
a.擬訂家長調查問卷方案;
b.準備調查材料,實施調查;
c.收集整理統計分析調查材料和結果
d.撰寫調查報告
第二階段.3月——6月
a.實施實驗;探索對策,落實實驗對象
b.根據方案,實施實驗;
c.收集整理處理實驗數據和資料
d.總結實驗結果,撰寫影響幼兒環保意識形成的原因分析論文等。形成階段性成果。
第三階段.9月——.9月
a.總結各班研究成果
b.修改總體研究報告
c.申請課題鑒定、驗收
第四階段結題、驗收
等待結題、驗收,準備相關材料。
八、課題成果形式
九、課題組人員分工
一、地理研究性學習本土化特點
地理研究性學習的本土化要求從區域文化、經濟發展的多樣性和不平衡性出發,教育內容上應體現出地方特色。作為地理教師,要利用本學科優勢,針對本地區特點,從鄉土實際出發,讓學生聯系當地的地形、氣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環境和農業、工業、交通、城市、人口、旅游等社會環境進行課題研究,還可以適當增加鄉土教育內容和職業教育內容,重點探究當地文化、歷史、地理、資源、經濟特點以及與當地農村生活密切相關的知識。比如,在某些地區可以探究資源開發、農業生產、山區交通狀況、旅游等問題。通過觀察、調查、研討等實踐活動,讓學生應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大膽探索,充分自主、自由地開動腦筋,大膽想象,培養他們將來建設家鄉的意識。
二、積極開展地理研究性學習
在開展地理研究性學習時,學生是主體,要讓學生盡可能從實際出發找出一些源于自然環境、生產技術領域、生活經驗和社會發展的地理事物和現象,創設有探索性的問題情境。
1.結合實際,科學選題。
選題的方式主要有兩種:教師提供參考課題和學生自選課題。地理高考大綱中新增設的高中地理研究性課題可作為選題參考。教師可鼓勵學生自選課題,但他們自選的課題必須經教師審批,以保證選題的學科特點。教師在審批學生的選題時必須結合實際,如學校軟硬件條件、資料的來源、學生的素質、是否與當地實際情況相符合等。
學生的選題和課題報告、論文寫作都需要教師的輔導。所以,開展研究性學習的第一步,就是教師要上好研究性學習的指導課。受認識規律和認識水平的局限,學生選題的一個通病就是選題過大,這使得接下來的研究難以具體操作,無法深入展開,直接影響課題研究的可行性和研究成果的價值。因此,選題要強調貼近當地實際生活,如:外出務工人員創收、農村能源改造、家鄉河流的治理、超市經營探討、城鄉道路規劃、煤礦資源開發現狀、農村秸稈利用調查、城市交通擁擠現狀等都是較好的選題。
2.進行地理研究性學習。
以下是根據四川省米易縣當地地理環境進行的課題研究案例。
(1)課題:亞熱帶季風氣候與特色農業生產
第一,學生設計一張“氣候與農作物類型調查表”,以小組形式通過查閱資料和到氣象局進行氣候調查,從氣溫、積溫、降水量等方面了解米易不同地方(海拔差異)的氣候特點。
第二,聯系課本知識,根據積溫不同、降水量的差異將米易劃分為三個不同的氣候帶。實際調查出來的內容反映的是三個不同地區的氣候,根據海拔高低將其分為:安寧河谷及雅礱江河谷(海拔1400m以下,南亞熱帶半干旱河谷季風氣候)、低山區(海拔1400m~2000m,亞熱帶半濕潤季風氣候)、中山區(海拔2000m以上,山地暖溫帶濕潤季風氣候)。
第三,學生通過獲得的氣候資料、海拔高度研究分析氣候、地形對農作物分布的影響。學生通過對比發現:氣候差異使三個地區農作物的類型不同,農作物的熟制不同,同一種農作物單位面積產量不同。教師引導學生研究分析其氣候成因及氣候對農作物的限制因素。
第四,讓學生聯系已經學過的農業區位,結合本地氣候、地形、土壤、水源、交通、市場等因素綜合分析當地發展立體農業或特色農業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并結合鄉土實際情況大膽提出自己的想法或思路。
(2)課題:當地旅游資源開發評價
第一,學生設計了“米易縣旅游經濟調查問卷表”,以小組形式進行問卷調查,從整體上了解米易縣旅游資源種類及旅游業現狀。
第二,選擇具體的旅游景點――國家AA級風景區米易龍潭溶洞,從游客分布、游客量、宣傳力度、環境質量和服務質量、旅游價位、游客對米易龍潭溶洞旅游業前景的看法等方面進行了調查,最終發現米易龍潭溶洞旅游景點經濟效益并不樂觀。
第三,針對調查發現的問題,讓學生聯系學過的旅游資源的相關知識,從旅游資源的游覽價值、市場距離、交通位置及其通達性、地區接待能力和旅游的環境承載量等方面進行綜合分析,評估米易縣旅游業現狀及其優勢與劣勢。許多同學寫出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議。
(3)對“礦產資源的開發與生態環境的保護”的研究
第一,學生通過對米易縣礦產及礦山、加工廠現狀調查,初步了解到全縣主要的礦產資源,利用已學知識簡單了解其形成原因和地質背景。
第二,通過實地調查,明確將本地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這一認識,提出本地還可以開發利用哪些資源。讓學生思考如何為家鄉的建設出謀劃策。
第三,通過對礦山、加工廠現狀實地調查,了解礦產資源的開發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對環境造成的影響。主要從環境污染(工業固體廢棄物污染、水污染、空氣污染)和生態破壞(對土壤環境、農業生產、植物生態的影響)方面來研究,提出保護環境特別是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及生態環境保護措施。
三、地理研究性學習的一般過程
1.發現并提出問題。
最初可以由教師提出若干可行性研究專題,讓學生自由選擇,逐步發展到學生從自己生活和現實社會生活中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2.設計方案。
問題提出后,要認真分析該問題產生的背景,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然后設計出解決問題的步驟和方法。設計方案包括目的、內容、方法、日程、調查對象、成果要求等項目。
3.實施并調整方案,匯總成果。
要依據課題研究的要求,讓學生收集有關文章、數據、圖片等材料。材料來源有兩種形式,一種可通過期刊、網絡等途徑收集第二手材料;另一種則需要通過實地調查、問卷采訪等形式獲得第一手材料。
4.成果交流。
研究性學習的成果主要以作業的形式體現,如調查報告、研究論文、心得體會、圖片展示、一場辯論會、一張自制地圖等。有些研究成果可以反映給有關部門,為這些部門的決策提供參考。
依據新的國家課程標準,在美術教學中倡導愉快教學、自主教學、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綜合學習。我在美術欣賞教學中,依據現代學生極具個性和創造性的特征,集合網絡資源和技術,對引導學生在美術欣賞過程中實現研究性學習作了一些探索。
一、要正確理解“網絡環境”
網絡資源的知識包容量巨大、覆蓋領域廣闊,是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獲得知識源泉的寶庫。同學們可以方便快捷地通過搜索引擎查找到所需要的作品圖片及其相關背景資料,并可以將學習內容下載保存,再通過軟件進行編輯處理,以供長遠研究學習使用。
在教學實踐中將網絡技術與美術欣賞課程整合,以學生的學為中心才是網絡環境下美術欣賞課研究性學習的核心。那么,這就需要我們重新思考教師在網絡環境下的美術欣賞研究性學習里的作用;學生在網絡環境下的美術欣賞研究性學習中的地位;以及在網絡環境下的美術欣賞研究性學習中,教師、學生與網絡環境的相互關系。
二、教師在網絡環境下的美術欣賞研究性學習中的作用
網絡環境下,學生學習內容的開放性使學生的認識領域大為拓展,吸納知識的途徑由單一變為多元,教師不再是學生唯一的知識來源。
1.美術欣賞課研究性學習中,美術教師角色由知識的權威者轉化為學生課題研究的參與者與合作者。美術教師以平等的身份參與學生的課題研究,教師經常深入學生課題組,了解他們的需要和碰到的難題,教師和學生一起研究課題,隨時掌握學生的問題,有的放矢地進行輔導。
2.美術欣賞課研究性學習中,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這種指導與傳統教學指導不同,課題研究的答案沒有所謂的標準,甚至課題的提出也是在教師的引導下由學生自己列出。歸納起來,主要有:(1)課題選題的指導;(2)研究思路的指導;(3)研究方法的指導;(4)信息資料來源的指導。例如,我在中國古代山水畫教學中,教師先列出多條研究性課題:山水畫中詩情的體現、從山水畫里的樹種看現代環境保護、山水畫與古典音樂的聯系等。學生可以選擇這些課題進行研究,也可以從中得到啟發,依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重新選擇課題,在確定了選題之后,教師指導學生利用搜索引擎查找相關資料,下載保存后繼續分析直至完成分析報告。通過課后的研究,更加感覺到我國古代文化精華的博大精深,提高了學習中國古典文化的興趣和審美品位,激發了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
3.美術欣賞研究性學習中,美術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和促進者。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活動是分散的。各學生之間的能力也有差異,教師要根據學生不同層次將學生編排成不同的課題組,并幫助他們解決遇到的困難。
三、學生在網絡環境下的美術欣賞研究性學習中的地位
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求學生在課程實施中自主地探究問題。學生個人或課題組在研究性學習中征求各種意見后,由自己決定研究內容、方式以及結果的表達、展示方式。有一個實例,園林藝術和山水畫是中國古代美術中不同門類的兩種形式,但是它們的那種親近自然、模仿自然、妙造自然的精神內涵將這兩種藝術形式聯系了起來,我們在學習時也感覺到了這一點。因此,教師應當不失時機地引導他們建立研究性課題,讓學生成立了課題組,并作具體分工安排,讓他們通過上網查找各類相關資料,將這些信息資料編輯,通過一系列對比之后驗證了課題。在圍繞以美術欣賞為中心的課題研究中能積極思維、提出問題,對提出的問題查找理論依據,依靠自己查找的資料分析、解剖問題,最終做出可靠的評價。
四、網絡環境下的美術欣賞研究性學習中,教師、學生與網絡環境的相互關系
1 校園環保滿意度不高。在115位受調查同學中,對校園環保態度一般者居多,占42.6%,對校園環保非常滿意者較少,占3.5%。可見,當前大學生對校園環保滿意度不高。進而,在對不滿原因調查中可以發現,校園中亂丟垃圾、隨意貼廣告、草坪凌亂等是不滿意的主要原因,對校園綠化不滿的則較少。大學生認為,校園環保的主要問題是環境衛生的不和諧。絕大多數同學都渴望擁有個綠色校園。有86.1%的被調查者明確表示,擁有綠色草坪讓人心情愉悅。綠蔥蔥的草坪,可以緩解工作和學習減壓,為同學們營造一個好的學習氛圍。
2 環境保護態度不積極。統計結果顯示,在問及“是否會摘花”時,78.3%的同學選擇“不會摘花”,而在問及“是否會踩草坪”時,則只有32.2%的受訪者明確表示“一般不會、不會、從來不會”。摘花是為了把玩,踩草坪是為了“抄近道”。因此,很多同學“踩”而不“摘”。當問及“對待不文明現象的態度”時,僅有7.0%的同學選擇“主動維護并勸阻”,而67.8%的受訪者僅表示“心中反感”,還有很多同學表示“無動于衷”。可見,該校大學生雖有一定環保意識,但屬于被動型環保,他們傾向于自律,而不能主動制止校園內的不環保行為。
3 校園環保警示較關注。在關于環保警示牌的調查中,表示“從來不會注意警示牌”的同學僅占4.3%,絕大部分同學或多或少都會注意警示牌的警示。然警示牌是否發揮了作用呢?我們進而調查了“警示牌對受訪者的影響”。結果顯示,明確表示“從來不受影響”的僅占5.2%,而“經常受警示牌影響”高達36.5%,這說明警示牌起到了一定的警示作用。當問及“安置警示牌是否有用”時,54.8%的同學認為“有必要”,只有6.1%的同學認為“沒必要”。可見,諸如“假如踏上一步,美麗變成丑陋”類警示牌,會對環保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
4 環境保護活動較支持。在全球呼吁環境保護人人有責的同時,人們是否只是把環境保護掛在嘴邊而眼高手低呢?為此,問卷專門設計了“您如何看待環保活動”問題。在受訪者中,認為環保活動“沒意義”的占7.8%,認為“有意義”的占67.0%,大部分同學對于環保行動持肯定態度。同時,絕大部分受訪者表示,如果需要,他們也會參與到環保行動之中。例如,該校環保協會組織的“愛護綠地、愛護草坪”行動,吸引了許多同學的加入,“從身邊做起,從愛護草坪開始”活動有效地促進了該校大學生環保積極性。
5.對破壞環境行為自責。破壞環境時的心理狀況可以間接地反映出個人的環保意識,為此,問卷設計了一道關于“破壞環境時心理感受如何”的問題。被調查的115位同學中,除18位棄選外,其余97位同學都做了回答。其中,41%的同學表示會“愧疚”,10%的同學表示會“緊張、擔心被看到”,28%的同學表示“無所謂”,9%的同學表示有“其他”感受,而11%的同學選擇了“輕松自在”。每個人心中或多或少都有一把關于環境保護的標尺,只有不到 半同學在破壞環境時會表示白責,可見,該校大學生環保意識不強。
二、原因分析
1 學生環保意識差。從抽樣調查可以發現,當前大學生對基本環保知識雖有定了解,但環保意識比較淡薄,環保行為有待加強。造成大學生環保意識和環保行為差強人意的因素眾多,學校教育、新聞輿論、制度設計等方面都存在定的問題。本次受訪學生受教育水平相當,生活條件也相似,但其環保意識強度卻不盡相同,這與他們的環保經歷與知識相關。那些不熱衷于環境保護的同學,急需高校開展必要的環保教育,同時,還應進行環保價值觀的培養。
2 學校綠地分布廣。現代大學城建設的結果,導致了一所所面積龐大新校園的出現,這些面積龐大的新校園既給環境綠化帶來難處,也給大學生上下課帶來不便。很多校園中,寢室與教室之間隔著面積龐大的綠地,而為了美觀,穿越綠地的是條條蜿蜒曲折的小道,原本直線穿越很近的距離,在經由蜿蜒曲折的小道后增加了近一倍的路程,這讓那些習慣晚起又急于趕到教室的同學很不適應,只要無人注意時,他們便橫穿草坪“抄小道”。由此,各大學校園綠地上的“小道”比比皆是。
3 環境保護責任泛。雖然“保護環境,人人有責”,但就學校綠化的維護,85.2%的同學認為學校所有人都有責任。然而,綠地保護責任不落實到具體的負責人,其后果是:人人有責,人人又都推卸責任,最后的結果便是無人管理。從校園綠地保護現狀就可發現,凡是沒有明確責任人的綠地,受到破壞程度就較高,而落實到具體責任人如某個班級或是學院的,受到破壞程度就較低。因此,關于環境保護的管理方面,應該明確環境的責任主體,落實具體環境保護負責人,才能真正解決當前環保問題。
4,綠地規劃布局差。調查顯示,有24.3%的受訪者認為校園綠地“布局不合理”,有53.9%的受訪者認為校園綠地“布局一般”。學校綠地布局到底應該體現自然之美,還是體現以人為本呢?對此,問卷設計了道多項選擇題。其中,有56.5%的受訪大學生認為應注重便捷性,有80.0%的受訪大學生認為應該注重美觀性,有34.8%的受訪者認為應注重經濟性。可見,綠地規劃不僅要體現美,還應體現人本意識。事實證明,單純強調校園布局的整體性而忽視便捷性,往往成為綠地遭破壞的根本原因。 三、對策及出路 加強大學生環境意識教育,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 社會方面。(1)全民環保教育。利用每年“世界環境日”、“全國植樹周”等特殊活動日,通過對違法行為進行曝光和嚴格執法,組織形式多樣的“告別不文明、不衛生”社區文藝演出等開展環保宣傳。提高全民環保素質,引導公眾重視環保、參與環保,感染和強化大學生環保意識。(2)社會輿論推動。通過新聞媒介、居民社區及執法等各單位的組織、宣傳和執法活動,在全社會營造環境保護氛圍,引導年輕人參加環保行動,重視青年人在綠色環境創建中的作用,呼吁并鼓勵青少年積極參加植樹、義務掃街等活動。
2 政府方面。(1)健全國家環境政策。政府應重視環境問題,建立并健全相關環境政策,形成可持續性發展的政策導向,引導社會公眾行動方向。推行可持續發展戰略是我國項長期的、緊迫的戰略性任務和課題,對實現現代化建設目標具有重要意義。(2)增進公眾環保行為。近年來,我國政府對于環境保護的推動力度不斷加大,但缺少公眾的廣泛響應。公眾環保意識不強,參與度低,使得環境政策實施的成本相對提高。因此,政府應通過教育等途徑,提高公眾環保意識,增進公眾環保行為,使環保行為成為公眾的自覺行動。
3 學校方面。(1)開設環保公共課程。澳大利亞教育家亞瑟。盧卡斯認為環境教育是“關于環境的教育,在環境中的教育和為了環境的教育。”學校作為傳授環保知識的主渠道,在環境教育方面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因此,高校應開設生態環保公共課程,積極引導大學生樹立科學的生態環保意識,養成良好的環保習慣。(2)組織各類環保活動。通過組織環保類活動,使大學生明白保持環境整潔、維護生態環境平衡的重要性,并養成保護環境的好習慣。(3)實施環保課題研究。高校可組織學生開展環保課題研究,讓學生在實施課題方案過程中,提出問題,決定探究方向,收集整理資料,得出結論,采取社會行動。通過研究提高環保意識,自覺參與到環保行列。
4 家庭方面。(1)家庭環境教育不可忽視。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學校的環保教育成果需要家庭的協同努力才能真正鞏固,也即實現環保意識真正、持久地深入學生的心理。因此,環境教育,家庭責無旁貸。(2)父母環境教育作用明顯。父母是孩子的第任老師,家長的任何點滴環保活動和教育都能給子女留下最初的環保意識,家庭教育具有導向作用。例如,不在公共場所吐痰,不亂扔紙屑,不使用含磷洗衣粉,節約用水,不攀折花木,不踐踏草坪等等。若再經學校積極引導,學生極易成為環保積極分子。
一、要善于利用“網絡環境”
“網絡環境”的知識包容量巨大、覆蓋領域廣闊,是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獲得知識源泉的寶庫,具有資源的開放性和共享性,彌補了其他媒體傳播方式的不足。表現在美術欣賞教學課上,網絡就是博物館、美術展覽館和圖片庫。學生可以方便快捷地通過搜索引擎查找到所需要的作品圖片及其相關背景資料,并可以將學習內容下載保存,再通過軟件進行編輯處理,以供長遠研究學習使用。
由此可見,在教學實踐中將網絡技術與美術欣賞課程整合,以學生的學為中心才是網絡環境下美術欣賞課研究性學習的核心。這就需要我們重新思考教師在網絡環境下美術欣賞研究性學習里的作用,學生在網絡環境下美術欣賞研究性學習中的地位,以及網絡環境下美術欣賞研究性學習中教師、學生與網絡環境的相互關系。
二、在網絡環境下,教師在美術欣賞研究性學習里的作用
1.美術欣賞課研究性學習中,美術教師角色由知識的權威者轉化為學生課題研究的參與者與合作者。美術教師以平等的身份參與學生的課題研究,教師經常深入學生課題組,了解他們的需要和碰到的難題,和學生一起研究課題,隨時掌握學生的問題,有的放矢地進行輔導。美術欣賞涉及科學知識領域和人文知識領域,在學科聯系中,美術欣賞與中學歷史、地理、政治、文學、物理、化學、音樂、生物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聯系。比如青銅器的冶煉工藝涉及金屬熔點和合金的概念;美術作品的時代背景與政治、歷史緊密關聯;美術作品的發祥地及作者的生活地域又與地理相銜接;花鳥畫中各類花鳥形體結構的理解完全依賴生物課學到的知識。在此過程中,美術教師不斷意識到自己的知識結構單一、知識面狹窄、對本學科與生活實際聯系的漠視等問題,從而產生繼續學習完善自我的愿望,這就需要不停地充實自己的學識修養,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課題研究,在參與中學習,在學習中指導,這是教師責任心和學術胸懷的體現。
2.在美術欣賞課研究性學習中,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這種指導與傳統教學指導不同,課題研究的答案沒有所謂的標準,甚至課題的提出是在教師的引導下由學生列出。歸納起來,主要有:①課題選題的指導;②研究思路的指導;③研究方法的指導;④信息資料來源的指導。例如在中國古代山水畫教學中,教師先列出多條研究性課題:山水畫中詩情的體現、從山水畫里的樹種看現代環境保護、山水畫與古典音樂的聯系等十多條。學生可以選擇這些課題進行研究,也可以從中得到啟發依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重新選擇課題,有的學生就自定了如:山水畫里的名山大川、水墨山水畫在現代家庭裝飾中的品位等優秀的選題。在確定選題之后,教師指導學生利用搜索引擎查找相關資料,下載保存后繼續分析直至完成分析報告。有幾位選擇《山水畫里的名山大川》為課題的學生,在網絡資源庫中游歷全國著名的名山大川,飽覽以《溪山行旅圖》、《廬山高圖》、《華山圖》等為代表的歷代水墨山水名作,并且下載這些山水畫圖片及和它們相對應的實地照片和相關的文字說明資料,通過課后的編輯研究,得出中國名山大川不僅有極美的自然景觀,還具有極其深厚的人文背景的研究報告,他們將課題延伸至與古代山水詩相聯系,更感覺到我國古代文化精華的博大精神,提高學習中國古典文化的興趣和審美品位,激發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
3.美術欣賞研究性學習中,美術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和促進者。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活動是分散的,各學生之間的能力也有差異,教師根據學生的不同層次將學生編排成不同的課題組,并幫助他們解決遇到的困難。
三、在網絡環境下美術欣賞研究性學習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