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康復護理診斷及措施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急性心肌梗死; 早期康復護理; 作用效果
中圖分類號 R473.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5)24-0090-02
doi:10.14033/ki.cfmr.2015.24.049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種急危重癥,臨床發生率與病死率高,它主要是因為各種因素影響,導致冠狀動脈血流量驟然降低,并引發心肌急性缺血[1]。急性心肌梗死發生時,患者會有非常強烈的疼痛感、瀕死感,癥狀緩解后,還會有強烈的焦慮感出現??傊毙孕募」K朗且环N對患者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都具有不良影響的疾病,會大幅度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探討如何積極有效的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實施護理措施,促進患者治療康復,就具有重要的作用意義[2]。筆者所在醫院通過對3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實施早期康復護理干預措施,取得了良好的作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筆者所在醫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為臨床研究對象,所有患者根據《2010中華醫學會急性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中的診斷標準,經心肌酶和心電圖等檢查后確診,排除合并其他嚴重臟器疾病與惡性病變者,且所有患者神智清醒正常,對本研究完全之情,自愿參與。按照隨機分類表法分為常規護理組與早期康復護理組,每組30例,分組后常規護理組中男16例,女14例,年齡48~79歲,平均(63.8±4.4)歲。早期康復護理組中男
17例,女13例,年齡49~75歲,平均(63.5±4.7)歲。經統計學分析,兩組患者年齡以及男女構成比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兩組患者予以完全相同的監護與治療方案,然后根據分組,對常規護理組患者實施常規性的護理干預措施,例如對患者的飲食進行指導,對患者的日常生活與治療予以輔助等。對早期康復護理組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進一步實施早期康復護理干預措施,主要的方法內容如下:前3天,必須讓患者嚴格的臥床,并對患者的飲食、更衣等日常事務予以輔助,幫助患者適當的進行臥床被動肢體活動,2次/d,每次活動時間10 min。并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告知其早期康復運動對其病情的益處,獲得患者的配合。第4~5天,指導患者臥床進行上半身活動,做緩慢的深呼吸,2次/d,每次活動時間
3 min;每天可在有醫護人員監護的情況下坐起3次,可坐著進食、洗漱、看書等,每次保持坐位20~30 min。第6~7天,患者可以自由坐起,并可以進行床邊坐位活動,2次/d,每次10 min。第8~10天,患者可在有醫護人員監護的情況下進行走動,但最好不要離床太遠,2次/d,根據患者具體情況,每次走動5~10 min。
第11~12天,患者可在室內進行自由活動,2次/d,每次20 min。
第13~14天,可在有醫護人員監護的情況下,讓患者進行室外活動。
在早期康復護理的過程當中,必須對患者加以嚴密的監護,如果出現了下面的情況,必須要立即停止活動,或在以后的活動中降低活動強度:(1)心率達到或超過120次/min;(2)收縮壓下降20 mm Hg或上升30 mm Hg;(3)心電圖S-T段抬高2 mm或壓低1 mm以及嚴重心律失常;(4)患者自覺疲勞過度,或出現呼吸困難、胸痛等癥狀[3]。
1.3 觀察指標
在治療與護理過程當中,分別對兩組患者的不良癥狀發生情況進行觀察,例如心絞痛、尿潴留、心悸、頭暈、胸悶等,統計發生率。并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對患者的心理情況進行評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焦慮情緒越嚴重[4]。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 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經分組臨床護理與觀察后發現,早期康復護理組患者的心絞痛等不良癥狀發生率明顯低于常規護理組,早期康復護理組患者心絞痛發生率13.33%,發作次數共計7次,不良癥狀發生率36.7%。常規護理組患者心絞痛發生率23.33%,發作次數共計12次,不良癥狀發生率56.67%。兩組患者不良癥狀發生率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1。
表1 早期康復護理組與常規護理組不良癥狀發生率對比 例(%)
組別 心絞痛 其他不良癥狀
早期康復護理組(n=30) 4(13.33) 11(36.67)
常規護理組(n=30) 7(23.33) 17(56.67)
字2值 4.52 4.48
P值
同時,經焦慮自評量表(SAS)對患者的心理情況進行評分后發現,早期康復護理組患者的焦慮情緒明顯比常規護理組更輕。早期康復護理組的焦慮自評量表得分為(45.2±2.8)分,常規護理組為(48.6±3.2)分,兩組患者的焦慮自評量表得分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3.86,P
3 討論
如今,急性心肌梗死的發生率越來越高,嚴重危害著人們的健康與生命安全,因此探討如何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實施有效臨床護理的研究也逐漸增多,成為了臨床研究的一個熱點[5]。
在常規護理模式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需要進行長時間的臥床休養,這會使一些患者出現抑郁、焦慮等不良心理情緒[6]。如果患者出現這些不良的心理情緒,就會導致交感神經功能亢進,致使患者體內血液的兒茶酚胺濃度增加,腺苷酸環化酶活性提升,鈣離子內流加大,使患者心臟受承受的負擔加大,這極有可能導致患者最終出現室顫以及心臟破裂等危險出現[7]。如果患者在發病后,長時間的臥床,減少了與外界的接觸,活動量降低,就會使患者逐漸產生無力感以及抑郁、焦慮等情緒,這會加重患者的病情,給患者帶來更大的危害[8]。早期康復護理可以讓患者盡早的開始運動鍛煉,使患者盡早離床,減少患者可能會產生的抑郁、焦慮等情緒,使患者不會覺得自己與社會脫軌,有利于患者的病情治療與康復[9]。另一方面,早期的活動,還能夠預防減少患者的并發癥,例如四肢乏力、腹脹、尿潴留、便秘等[10]。
本文的臨床研究結果證明,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實施早期康復護理干預措施,可進一步鞏固治療的有效性,降低患者心絞痛等不良癥狀的發生率,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狀態,值得加強臨床推廣與實踐。
參考文獻
[1]高春紅,胡曉琳.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早期康復護理的研究進展[J].全科護理,2014,12(7):591-593.
[2]卜慶鋒,劉杰,李法祥.早期康復護理對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響[J].護士進修雜志,2014,29(16):1495-1496.
[3]張依群.早期康復護理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生活質量和對醫護滿意度的影響[J].心血管康復醫學雜志,2014,23(4):466-468.
[4]李鳳琴.急性心肌梗死64例康復護理[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0,24(18):181-182.
[5]關鶴,楊旭,李敏,等.探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臟康復護理[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3,29(23):12-13.
[6]孫文悅,孫云喬.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分級活動的康復護理探討[J].吉林醫學,2013,29(4):783-784.
[7]趙愛虹.早期康復護理對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響[J].中國實用醫藥,2013,8(6):219-220.
[8]劉艷麗.康復護理干預對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效果觀察[J].河北醫藥,2013,42(2):307-308.
[9]李艷敏,牛敬雪.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康復護理干預的效果分析[J].武警醫學,2013,24(4):340-342.
關鍵詞:早期康復護理;常規護理;急性腦出血;心理;并發癥
急性腦出血具有較高的發病率、致殘率和死亡率,對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均造成嚴重的威脅[1]?;颊叨啻嬖谳^嚴重的心理障礙,并發癥也較多,患者的生活質量嚴重的降 低[2]。本研究探討了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腦出血患者心理及并發癥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1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96例急性腦出血患者,隨機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每組48例。所有患者均符合《腦出血診療指南》中的相關診斷標準[3],并均經過頭顱CT或MRI確診。其中干預組男27例,女21例;年齡41~76歲,平均年齡(64.3±5.2)歲;發病至入院時間4~46 h,平均(27.5±6.2)h。對照組男28例,女20例;年齡42~79歲,平均年齡(64.6±5.8)歲;發病至入院時間5~48 h,平均(27.8±6.4)h。分析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結果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措施,干預組采取常規護理聯合早期康復護理措施,具體如下:①急性期:在患者病情穩定后,要保持患者良好的,可將床頭抬高15°~30°,翻身1次/2 h,肢體保持在功能位,防止關節脫位的發生;指導患者家屬對患側肢體進行按摩,促進血液循環,防止深靜脈血栓、營養性或廢用性肌肉萎縮的發生。指導家屬活動患者的關節,以促進患側運動和感覺功能的恢復,防止出現關節攣縮,本著由近至遠、幅度由小至大的原則進行[4]。②恢復期:由于急性腦出血發病急、病情危重,患者清醒后會出現焦慮、恐懼、絕望的心理情緒,導致情緒低落,難以配合治療和護理。護理人員要主動與患者交流,向患者講解病情,并告訴患者經過系統的治療和康復訓練后,病情是可以明顯好轉的,減輕患者的心理壓力。指導患進行早期的康復訓練,包括翻身、上舉、床上橋式運動等,10 min/次,2次/d。指導并鼓勵患者盡可能的自己做力所能及的日?;顒樱热缱?、洗漱、進食、入廁以及穿脫衣服等,有效的促進肢體功能的恢復[5]。
1.3觀察指標 ①心理狀況:分別在護理前后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比較兩組的焦慮與抑郁狀況,得分越高,焦慮與抑郁情況越嚴重。②并發癥發生率。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17.0進行處理,并分別采用χ2檢驗和t檢驗分析計數資料和計量資料,以P
2 結果
2.1兩組心理狀況比較 干預后,干預組SAS、SDS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干預組并發癥發生明顯降低(16.67%VS 45.8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發生急性腦出血后,患者對突然發生的肢體功能障礙難以接受,導致情緒低落,難以配合治療和護理,甚至拒絕治療,對治療效果以及后期的康復均造成嚴重的影響[6-7]。研究顯示[8],對腦出血患者實施早期護理干預措施,可以有效的減輕患者的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干預組SAS、SDS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
綜上所述,對急性腦出血患者在常規護理措施的基礎上應用早期康復護理措施可以顯著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況,并發癥發生率較低。
參考文獻:
[1]華莎,馮娟.腦出血早期肢體康復治療護理進展[J].中國臨床神經外科雜志,2009,14,(9):572-573.
[2]中華醫學會神經科分會.各類腦血管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精神科雜志,1996,29(6):378-379.
[3]林敏,鄒少娜.小量腦出血患者早期康復治療的臨床研究[J].重慶醫學,2014,43(12):1442-1444.
[4]張朝霞,陳玉豐,曾國華等.腦卒中后抑郁病人實施心理護理及人文關懷護理的效果研究[J].護理研究,2010,24(21):1908-1909.
[5]林義清,蘇建紅,葉小香.早期康復護理對預防腦出血所致運動功能障礙的效果[J].當代護士,2014,21(6):41-43.
[6]尹小燕.心理干預對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心理狀況的影響[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0,27(3):29-30.
【關鍵詞】 神經內科;早期康復護理程序;可行性;臨床意義
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各種神經內科疾病的發生率也呈現出了明顯的上升趨勢。神經內科疾病具有病殘率高、死亡率高和發病迅速等臨床特征,其中發病率最高的疾病類型是腦梗死和腦出血。神經內科疾病導致患者腦組織軟化壞死、缺氧、缺血以及血流中斷,嚴重者還會造成失語、偏癱等后遺癥。本次臨床實驗對神經內科疾病患者早期康復護理程序的可行性和臨床意義進行了分析,現將本次臨床實驗的結果進行如下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本次實驗以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所收治的50例神經內科患者為實驗對象,男性30例,女性20例,患者年齡范圍在50歲至70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0±6.3)歲。所有患者均符合我國1995年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疾病會議制定的腦血管疾病臨床診斷標準,且經過頭顱CT和核磁共振檢查,確診為腦血管疾病。隨機將患者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25人,兩組患者在年齡、病程及合并癥方面不存在顯著的統計學差異(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的臨床治療,并依據神經內科常規護理計劃實施臨床護理,收集整理患者的臨床護理資料;實驗組患者實施早期康復護理程序,即在神經內科常規臨床護理措施的基礎上,依據患者的實際情況,為其個性化、針對性的臨床護理計劃,強調患者的護理配合,加強術后的健康教育。依據神經內科臨床資料的收集整理方法對患者的臨床護理資料進行評估。
1.3 資料收集方法 兩組患者均同意接受觀察、體檢、交談等方法進行資料收集,依據護理部制定的一級護理標準對本次臨床實驗的結果進行評估?;颊吲R床治療和護理過程完成后,由醫護人員與專業康復人員共同對患者實施首次評估,結果評估的依據包括:患者一般情況、PES公式符合情況、臨床診斷規范、患者狀況的符合情況以及臨床資料的完整性等。主要評估項目包括診斷質量和資料質量兩個方面。
1.4 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17.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用卡方檢驗比較兩組患者計數資料,計量數據使用t檢驗。P
2 結 果
2.1 診斷質量 實驗組與對照組患者診斷規范的準確率和資料系統的完整性較為相近,兩組患者的實驗數據對比不存在顯著的統計學差異(P>0.05),如表1所示。
2.2 整體護理質量 實驗組共有23例患者總體護理質量評分在170分以上,約占92%,170分以下患者2例,約占8%;對照組共有21例患者總體護理質量評分在170分以上,約占84%。170分以下患者4例,約占16%。兩組患者的實驗數據對比具有顯著的統計學差異(P
3 討 論
對于神經內科疾病患者來說,在實施常規臨床護理措施的同時,還應將護理的關鍵點放在并發癥的預防和處理,以及后遺癥的恢復護理上。護理人員應加強神經內科疾病患者的心理護理和生命體征檢測。由于大部分神經內科疾病發病都較為發病,且中老年人的發病率較高,發病前沒有典型的臨床征兆,起病較急,所以患者通常缺乏必要的心理轉變?;颊叱3J窃谒哌^程中或是安靜休息時發病,加之發生疾病后,患者會在較短的時間內喪失部分自主生活能力,因而難免會出現情緒上的巨大變化,表現出悲觀、急躁、焦慮、自卑等不良情緒,進而對疾病的治療造成不利影響,嚴重者甚至會發生絕望情緒。針對患者的這一狀況,護理人員應對患者實施一定的心理護理,以同情、熱情、真誠的情緒對待患者,建立和諧的護患關系,從而獲得患者及其家屬的信任和理解,幫助患者消除不良情緒,積極配合治療[1]。
早期康復護理會對神經內科患者的預后情況造成一定的影響。神經內科疾病患者臨床治療后應保持4周以上的床休息,復發患者保持2個月左右臥床休息,主要原因在于,過早活動會加大再出血的可能性,同時要避免下床大小便,防止發生無法挽回的后果。醫學研究結果認為,臥床會導致患者局部組織長期處于壓迫狀態,進而影響局部的血液循環,降低患者的機體抵抗力,因此,術后應加強肢體功能鍛煉,避免發生褥瘡。使用棉圈或氣圈將骨隆突處墊高,避免長時間受壓,指導患者正確的排便方法,注意便秘的預防,并鼓勵其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對于已經發生大便秘結的患者,不能使用灌腸治療,可適量使用緩瀉劑,并注意調整飲食結構,多食含纖維素的食物,包括水果和蔬菜等,且飲食要保證規律性,忌煙酒,不能過飽[2]。
由于神經內科疾病通常難于恢復或病程較長,因而可以在患者病情穩定后,回家繼續修養,并加強患者的出院指導,囑患者注意勞逸結合,對患部實施科學有效的按摩和動運,防止發生肢體功能和智力障礙、肌肉萎縮、關節攣縮等后遺癥,同時要保持清醒的穩定[3]。由于神經內科疾病患者發病年齡較為特殊,且病情較長、發病突然,因而護理人員應對患者實施全面的病情評估,以此作為患者臨床治療和護理方案制定的依據[4]。在患者護理計劃實施過程中,要隨著病情的變化,對護理計劃進行適當的調整。同時,通過早期康復護理,能夠對臨床治療效果起到鞏固作用,并有效預防并發癥和后遺癥的發生,有效調動患者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提高患者的康復速度。護理人員也應樹立良好的醫德醫風,用同情心和愛心為患者提供服務,提高自身的責任意識,并注意臨床護理經驗的總結[5]。
參考文獻
[1] 韓桂鳳.腦血管意外早期康復護理的體會[J].海南醫學,2009,20(01):214-215.
[2] 陳曉玲.早期康復護理對急性期腦卒中患者臨床療效的影響[J].中國中醫急癥,2010,19(06):1067-1068.
[3] 石寶華.早期綜合康復對神經內科患者肢體功能恢復的探討[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1,14(16):36-37.
[關鍵詞]急性心肌梗死;護理;生活質量;滿意度
急性心肌梗死是臨床常見的一種急危重癥,有較高的致殘率及病死率,對人類的健康及生命造成嚴重威脅,還會給社會和患者帶來沉重的負擔。有報道表明,積極的治療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愈率及生活質量的提高均有重要的臨床意義,但是及時、有效的護理干預及正確的健康指導可使患者獲得更為理想的預后,能使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的改善,緩解患者的痛苦,促進生活質量提高。本研究對6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實施早期康復護理,收到的效果較為滿意,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對2014年6月~2015年12月來我院進行治療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31例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通過。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中急性心肌梗死的診斷標準,且均經心電圖和心肌酶學檢查確診。將131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n=66)和觀察組(n=65),對照組男39例,女27例,年齡38~70歲,平均(58.1±8.5)歲,初發患者45例,再發21例,心肌梗死部位:前間壁34例,下壁32例,基礎疾病:糖尿病9例,冠心病10例,高血壓18例,心律失常4例,心源性休克3例,心衰1例,受教育程度:高中及以上24例,占36.37%。觀察組男36例,女29例,年齡38~71歲,平均(59.8±9.1)歲,初發患者42例,再發23例,心肌梗死部位:前間壁35例,下壁30例,基礎疾?。禾悄虿?1例,冠心病6例,高血壓14例,心律失常6例,心源性休克2例,心衰2例,受教育程度:高中及以上27例,占41.54%。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且本次研究中排除有其他器質性疾病患者,排除有認知功能障礙及溝通交流障礙的患者。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實施飲食指導、按醫囑服藥、心電監測。血壓監測等常規護理措施。觀察組患者在常規護理措施的基礎上給予早期康復護理,第1~3天,絕對臥床休息,輔助患者進行各項日常事務,包括飲食、更衣等,在醫護人員的協助下進行被動活動上肢關節,幫助患者按摩四肢,以促進血液循環;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由于急性心肌梗死發病急、病情重,患者容易產生不同程度的焦慮、抑郁、恐懼等不良情緒,應對患者詳細講解急性心肌梗死的病因、生理,治療方法、護理方法及預后等,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消除或緩解不良心理,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使患者對早期康復運動的優點有深入了解,講解早期康復運動能夠促進疾病的康復,以達到使患者積極主動配合治療及護理的目的。第4~5天,指導患者進行床上坐起訓練,但避免時間過長,進行深呼吸,部分生活自理,進食、洗漱、看書等活動均可坐著進行,具體的時間及次數可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適當增加;第6~7天,患者可在床邊坐著休息;第8~10天,患者可適當走動,下床前要靜臥30min,活動時要在床位附近范圍,每天2次,走動時間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而定,可進行梳頭、床邊大小便等活動;第11~12天,患者可進行室內或走廊散步活動第13~14天,患者可在醫護人員監護的情況下,可進行緩慢等樓梯、院外散步等室外活動。在各項活動中一定要配備急救藥品及搶救器材,并有專門的護士指導,如出現心悸、呼吸困難、胸痛、面色蒼白或患者自覺疲勞時應停止運動。此外,在早期康復護理過程中,對患者的心率、收縮壓、心電圖等情況進行密切的監護,如出現異常則需要將活動立刻停止。
1.3生活質量及護理滿意度評價
生活質量用SF-36調查表評價,量表共包括8個維度:情感職能、活力、軀體疼痛、生理職能、社會功能、生理功能、心理健康、總體健康,分數為0~100分,得分與生活質量呈正比,即得分越高,生活質量越好,反之,生活質量越差。護理滿意度用本院自行設計的滿意度調查表評價,將患者對護理滿意的程度分為三個等級:滿意、基本滿意、不滿意,(滿意+基本滿意)/總例數x100%為滿意度的計算公式。
1.4統計學處理
整理數據后用SPSS17.0統計軟件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用率(%)的形式表示計數資料,進行x2檢驗,檢驗水準a=0.05,P
2結果
2.1兩組護理前后生活質量比較
與護理前相比,對照組和觀察組護理后的生活質量評分均有明顯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滿意度更高,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3兩組不良反應情況比較
兩組不良反應主要表現為心絞痛、心律失常、再梗死、焦慮等,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7.88%(25/66),觀察組為20.00%(13/65),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更低,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5.08,P
3討論
急性心肌梗死是臨床常見的一種疾病,以持久性的胸骨疼痛、心率衰竭、心律失常等為主要臨床表現,由于急性心肌梗死會導致患者冠狀動脈狹窄和閉塞,因此有起病迅速、發展快等特點。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及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習慣的改變,急性心肌梗死的發生率逐年升高,發病年齡也有年輕化趨勢,嚴重影響到患者的生活質量及身體健康。急性心肌梗死所產生的心肌受損及與之伴隨產生的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等可使患者產生一系列的生理心理功能的紊亂,包括焦慮、情緒性格改變等,因此,作為一種身心疾病,在藥物治療之外,有效的護理措施的實施更有利于患者疾病的康復,使患者能重返社會。
【關鍵詞】 腦卒中偏癱;早期康復護理;肢體功能;生活質量
DOI:10.14163/ki.11-5547/r.2017.06.074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and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on limb function and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hemiplegia. Methods A total of 230 patients with stroke hemiplegia were divided by admission number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115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nursing measure,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 Comparison were made on limb function recovery and quality of life in two groups. Results Before nursing, both groups ha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ADL) score and Fuel-Meyer score (P>0.05). After nursing,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ADL score as (65.24±10.15) points and Fuel-Meyer score as (24.20±3.25) points, which were all higher than (49.80±11.24) and (13.36±2.90) poi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ir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Key words】 Hemiplegia after stroke; 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Limb function; Quality of life
腦卒中是由于患者腦血管循環發生障礙并導致大腦半球或腦干出現持續性的局灶缺損, 臨床上主要以偏癱作為主要表現, 而早期進行康復訓練則被臨床實踐證實為最有效減少腦卒中偏癱患者致殘率的方法之一[1, 2]。為了促進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功能恢復并改善生活質量, 本院對2014年
9月~2016年7月接診的230例腦腦卒中偏癱患者分別給予不同的護理措施, 取得一定研究成果。現將結果總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9月~2016年7月肀駒褐瘟頻230例腦卒中偏癱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依據住院號先后順序將其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 各115例。入組患者均滿足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腦中風的診斷標準》[3], 且獲得影像學資料支持。試驗組患者中男65例, 女50例;年齡50~70歲, 平均年齡(60.5±8.5)歲;病程1~6個月, 平均病程(3.5±1.2)個月;腦卒中原因:腦梗死83例, 腦出血32例。
對照組患者中男60例, 女55例;年齡50~73歲, 平均年齡(60.8±8.4)歲;病程1~7個月, 平均病程(3.4±1.3)個月;
腦卒中原因:腦梗死80例, 腦出血35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及腦卒中原因等一般資料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護理措施, 試驗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早期康復護理, 按照Brunnstrom 評定法要求評價患者功能障礙等級, 然后分階段的實施康復訓練和日常生活能力訓練[4], 具體如下。
1. 2. 1 心理干預 腦卒中患者發病急驟, 因此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很容易出現負面情緒(如焦慮、恐懼、抑郁等), 護理人員要通過交流和溝通與患者建立和諧的護患關系, 取得患者的配合。同時護理人員要向患者了解康復訓練的整個流程以及護理措施, 提高其對治療和護理的依從性。
1. 2. 2 康復訓練[5] 康復訓練措施包括傳統康復訓練方式以現代康復訓練方式兩種, 而患者治療過程中則采取二者相結合的康復訓練模式。其中傳統康復訓練模式以推拿和針灸為主, 其中針灸有助于改善患者體內氣血, 疏通筋絡, 而推拿則按照先輕后重、先淺后深的方法進行, 2次/d, 20 min/次。現代康復訓練模式則分階段進行。臥床期康復護理則主要是指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引導其反復進行重復運動, 以此來增加其肢體耐力, 同時要定時協助患者改變臥床方式, 減少對肢體的壓迫, 預防肢體發生痙攣。離床期康復護理則主要指協助患者進行30~40°的臥位訓練, 每隔3天將斜臥位增加10°直至患者可以坐起。在訓練時, 護理人員要密切^察患者一般狀況, 對出現不適的患者要立即停止訓練。對于無不適的患者可指導其通過輪椅進行坐位平衡訓練。在步行期的康復訓練中護理人員要協助患者先挪動健肢, 待雙臂平穩后再挪動患肢。
1. 2. 3 日常生活能力訓練[6] 護理人員要依據患者評級情況以及病情恢復情況給予患者行走、進食、更衣等方面的訓練, 最大限度的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在訓練過程中要鼓勵患者使用患者進行生活自理行為的鍛煉。
1. 3 觀察指標 分別采用Fuel-Meyer評分和簡化Barthel指數(BI)評估患者的肢體功能和ADL, 兩者滿分均為100分, 分值越高則代表患者肢體活動能力和生活質量越高。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護理前兩組ADL評分和Fuel-Meyer評分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 試驗組ADL評分為(65.24± 10.15)分, Fuel-Meyer評分為(24.20±3.25)分, 高于對照組的(49.80±11.24)、(13.36±2.90)分,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腦卒中偏癱多起病急, 是在各種原因作用下造成腦動脈閉塞、狹窄或者破裂出血而引發的血液循環障礙性疾病, 致殘率和死亡率都較高[7]。以往在給予積極藥物治療基礎上輔以常規護理措施, 雖然能夠取得一定效果, 但是并不令人滿意。早期護理干預有助于減少致殘率, 幫助患者重新恢復正常生活;同時通過心理輔導能夠減輕患者的負面情緒, 幫助患者建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能夠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疾病, 與疾病作斗爭[8-11]。腦卒中偏癱患者給予早期康復護理, 能夠促進患者中樞神經的可塑性, 使受損的組織和器官得以修復, 通過建立側支循環來增加病灶區的血供, 使腦細胞功能進行重組和代償??祻陀柧氝€能夠預防和減少各種并發癥如肌肉萎縮、肩手綜合征等發生, 提高治療效果[12-15]。
綜上所述, 腦卒中偏癱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給予早期康復護理, 有助于提高患者肢體功能, 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效果顯著, 值得臨床應用。
參考文獻
[1] 徐道華, 殷立青, 衣永尚.早期康復治療對急性腦梗塞患者生活能力的影響.中醫學報, 2011, 26(2) :214-215.
[2] 陳雪美, 夏程美.中風患者恢復期的康復治療及護理.中國基層醫藥, 2012, 19(8):1265-1166.
[3] 張小梅, 閻霞.腦中風患者早期康復護理體會.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 2012, 14(5):286.
[4] 駱雪琴, 陳春芹, 朱云芳. 中醫康復護理對早期中風偏癱患者功能康復和抑郁癥狀影響的研究.遼寧中醫雜志, 2014, 41(7): 1484-1486.
[5] 秦永利. 中風后遺癥的康復護理體會.云南中醫中藥雜志, 2011, 32(1):75.
[6] 官華芳. 早期康復護理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功能和生活質量的影響. 基層醫學論壇, 2014(36):4961-4962.
[7] 許鳳蓮, 葉蘭芬. 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功能恢復的影響. 吉林醫學, 2013, 34(1):163-164.
[8] 區曉鳴, 陳麗華. 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功能恢復的影響.按摩與康復醫學, 2013(8):187-188.
[9] 陳蘭英. 早期康復護理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功能及生活能力的影響. 安徽醫學, 2012, 33(8):1082-1084.
[10] 程蕊瓊. 早期綜合康復護理訓練對腦卒中偏癱病人生活質量的影響. 全科護理, 2010, 8(19):1737-1738.
[11] 周曉娟, 侯亞紅, 趙岳. 連續康復護理干預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功能和生活質量的影響. 護理實踐與研究, 2010, 7(19): 6-8.
[12] 陳晨. 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功能生活能力和負性情緒的影響. 檢驗醫學與臨床, 2014(5):702-704.
[13] 宋沛君. 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功能恢復的影響. 中外醫學研究, 2012, 22(29):77-78.
[14] 湯春玲, 范詠梅. 早期康復護理對腦卒中偏癱患者的生活能力及肢體功能的影響. 健康研究, 2014(5):58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