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聲樂教學基礎知識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培養基礎教育音樂師資是音樂教育發展的重要課題,民族地方高校聲樂教學改革應該基于教師職業能力標準,圍繞教師職業能力要求,明確基礎音樂教育教師應該具備的職業能力,培養學生的專業意識和教學作風。
一、概述及研究意義
1.民族地方高校聲樂教學現狀概述
民族地方高校聲樂教學自從民族地方高校開設音樂專業以來,在教學上一直沿襲專業院校的模式,課程設置和教學手段由于跟不上新形勢發展的要求,無形中暴露出一些不適應時展的問題。特別是在培養基礎教育音樂師資方面,采用“一對一”的授課模式,按照培養聲樂表演專業人才“精、尖”的規格和要求來培養基礎教育音樂師資人才,以聲樂表演專業人才的培養標準確定音樂教育專業學生的聲樂發展目標,一定程度上忽略了音樂教育專業學生的師范性,導致一些學生走上基礎教育崗位后,很難適應社會的發展需要。
2.社會需要的基礎教育音樂師資知識結構概述
社會需要的基礎教育音樂師資知識結構是指在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下,基礎教育音樂師資應該具備的音樂專業知識的總稱。略去其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修養不談,其音樂專業知識結構應具備如下要求:基礎教育音樂教師不僅要能夠教授音樂課(包括樂理、視唱練耳、音樂常識和音樂欣賞等課程,在教學中要求能示范演唱、自彈自唱、指揮等),還要能夠組織、領導課外音樂活動(包括組織合唱隊、聲樂小組、民樂隊等全校性的音樂活動)。wwW.133229.COm這些基礎音樂教育活動體現了基礎教育音樂教師要有一專多能的特點,一專多能是基礎教育音樂教師應該具備的職業能力。
民族地方高校聲樂教學與基礎教育音樂師資知識結構的概念不同,但對基礎教育音樂活動都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重要意義,對兩者之間的關系做深入的剖析,闡明其內涵和本質,對促進民族地方高校聲樂教學改革和優化基礎教育音樂師資知識結構以及對提高基礎音樂教育都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二、二者比較以及由此引發的思考
在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下,基礎教育教師的知識結構要扎實、豐富,音樂教育專業聲樂教學的目標應該是:培養的基礎音樂師資不僅能唱,還要能講、能組織等,還要有教育能力、科研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等。但是長期以來,一些民族地方高校的聲樂教學只注重聲樂技能、技巧的傳授,只教授學生建立正確的歌唱狀態,掌握科學的發聲方法,注重聲樂的舞臺表現力,出現了“重技巧、輕理論、輕實踐、輕師范性”的現象,使得音樂教育專業聲樂教學效果不佳。一些學生畢業后走上基礎音樂教育崗位,就會暴露出能力單一、知識不夠豐富的弊端。
應正確認識音樂教育專業的聲樂教學是培養合格的基礎教育音樂教師,而不是培養歌唱家,也不是培養登上舞臺的表演人才。音樂教育專業聲樂教學不僅要強調聲樂技能技巧的訓練,還應該開發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更應該在聲樂教學過程中突出“師范性”,體現師范教育的特點。通過聲樂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基礎教育音樂教師職業能力,包括基礎教育理論知識能力、聲樂專業知識能力、聲樂相關領域知識能力。
1.教育理論知識能力的培養
作為一名基礎教育音樂教師,應當懂得運用教育學原理和方法,有效達到教學目的。在聲樂教學中融入教育理論知識,讓學生全面掌握教育理論知識,有利于學生踏入基礎教育崗位后,運用教育理論知識指導教學活動。在實際基礎教育、教學中,學生都有自己的個性,他們來自不同的家庭,能力各異,因此必須因材施教。比如,有些學生不喜歡上音樂課,音樂教師就應該懂得運用教育理論知識對這些學生循循善誘,逐步引導他們產生學習音樂的興趣。
2.聲樂專業知識能力的培養
聲樂專業知識是衡量基礎教育音樂教師職業能力的重要指標,也是體現基礎教育音樂教師能力的關鍵因素。聲樂教學不僅應該向學生傳授聲樂專業知識,還應該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基礎教育音樂教師,就應該具備良好的聲樂理論知識、歌曲分析處理能力、聲樂示范演唱能力。第一,聲樂理論知識能力的培養。聲樂理論知識是歌唱練習的科學依據,要讓基礎教育聲樂專業學生系統地、有步驟地學習歌唱發聲的原理和方法,要求學生有意識地對發聲器官進行生理機能的操作與控制,這對學生準確掌握歌唱的技巧、姿態、呼吸方法、發聲機能及共鳴腔體的調節運用等非常重要,能使學生歌唱的聲音更美妙、更動聽,進而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和激情。第二,注重示范演唱能力的培養。示范演唱能力在基礎音樂教育中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是基礎教育音樂教師的必備能力。教師在示范演唱時用正確的歌唱方法表現出音樂作品的節奏、節拍、高音及風格等,通過運用正確的聲樂技能,表達真摯的情感,(轉第112頁)(接第81頁)能夠充分激發、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學習興趣,使其受到美的陶冶。基礎音樂教學是師生共同參與的活動,是互相交流感情的活動。教師的示范演唱在學生心目中是最親切的,容易增進師生間的感情。因此,基礎教育音樂教師要有一定的藝術修養,藝術視野要開闊,藝術感情要豐富,這樣才能繪聲繪色地完成示范演唱,激發學生學習歌唱的興趣。第三,要加強歌曲分析及處理能力的培養。基礎教育音樂教師要有歌曲分析及處理能力,在聲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綜合技能和綜合素質的培養,引導學生能夠正確理解、分析歌曲的內容、風格、調式、結構、感情、速度的關系。通過歌曲分析及處理,把音樂分析理論、歌曲藝術處理、聲樂技巧的掌握等融為一體,如歌曲的基本結構、曲式、調性、的布局以及節奏、速度、節拍、風格等音樂組織方式與內容情緒之間的關系進行詮釋。同時,根據歌曲所表現的意境,對聲音色彩、技巧進行合理的布局和搭配,如音色的明暗、力度的大小等技巧,呼吸上的快慢疾緩以及換氣等特殊技法的運用。通過正確的歌曲分析及處理,教師的示范演唱會更具有藝術表現力,這樣能使學生喜愛音樂,積極主動學習音樂。
3.聲樂相關領域知識和能力的培養
隨著社會快速向前發展,社會迫切需要大批優秀的基礎教育音樂師資,他們不僅要有扎實的聲樂專業能力,還要有聲樂相關領域知識和能力,如節奏感與聽覺能力、多聲部能力、讀譜能力、音樂創造能力、音樂合作能力、兒童聲樂訓練能力等。要想很好地勝任基礎音樂教育工作,就必須掌握這些知識結構。民族地方高校音樂教育專業在聲樂教學改革中,首先要認識到培養的人才是未來的教師。要積極為學生創設教學情境,使他們提早進入教師角色,讓學生參與聲樂教學改革,使學生感到自己既是學生又是未來的教師,引導學生向教師專業方向角色發展。其次,不僅讓學生掌握聲樂技能知識,還要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格和道德。設置的課程必須具有合理性、科學性,各門課程、各類課程之間要形成最佳組合和系統化。聲樂教學應該以演唱技能為基礎,加強聲樂理論課程的學習,同時還要開設聲樂演唱與教學課程,內容可包括歌唱基礎理論、發聲知識、歌唱心理、嗓音保健、聲樂表演與欣賞、中外聲樂發展史,聲樂教學法、中小學音樂教材教法、優秀課例評析等相關領域課程,增強學生聲樂相關領域的知識和能力。
結語
基礎音樂教育面向的對象是全體學生,要讓每一個中、小學生的音樂潛能都得到開發,是師生共同體驗、發現、創造、表現和享受音樂美的過程。所以,音樂教育專業的聲樂教學要貼近基礎音樂新課程,不要把目光放在單純的聲樂技能、技巧的教學上,而應放在培養合格的基礎教育音樂師資上,放在培養全面發展的基礎教育音樂師資上。
參考文獻:
[1]李晉瑋,李晉瑗.沈湘聲樂教學藝術[m].北京:華樂出版社,2003.
關鍵詞:普通高校;公共聲樂選修課新編教材;整體框架設計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11)17-0238-03
筆者通過對羅依琪的《聲樂藝術與實踐》、韓勛國、韓曉彤的《歌唱教程(修訂版)》等六本現有公共聲樂選修課教材的調查結果表明:六本教材在編寫時都下了一定的功夫,在各自的領域都有較深的研究,頗有獨到的見解,值得借鑒,但這六本教材美中還存有各自的不足之處:或針對性不強、人才培養目標不明確,或形式單一、綜合性不強,或理論闡述過深、難度偏大,或對聲樂作品的選擇不夠考究等問題。這些教材不能滿足學生對聲樂藝術全方位、多面向的了解和學習需求。
筆者通過對110名非音樂專業的公共聲選修課大學生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對公共聲樂選修課教學內容選擇技巧訓練的有84.7%,選擇聲樂作品演唱的有82.7%,選擇聲樂作品欣賞的有67.3%,選擇基本理論知識的有76.5%。可見,大多數學生都選擇了以上四項教學內容,這說明普通高校公共聲樂選修課新編教材中這四項教學內容是必不可缺的。
筆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根據考查結果,并結合當今課程改革綜合性、兼容性的趨勢,以聲樂美學、聲樂文化學、聲樂教育學為理論基礎,以國家教委(88)教辦字025號文件《在普通高等學校中普及藝術教育的意見》為指導思想,堅持新編教材編寫的“以審美為核心”、體現綜合性、體現文化性、體現實用性、體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五大原則,來構建普通高校公共聲樂選修課新編教材的整體框架結構。筆者建議從以下四大板塊來構建其框架結構:
一、音樂基礎理論知識
筆者建議把“音樂基礎理論知識”作為第一的板塊放在第一章,它是聲樂學習的必備基礎。普通高校公共聲樂選修課學生雖然是有知識、有文化的大學生, 盡管他們從小就開始接觸音樂,但他們絕大多數還是不識譜,普遍音樂基礎差,大部分對聲樂藝術不了解。因此,在學習聲樂之前先要學好相關的音樂基礎理論知識,打好基礎是十分必要的。事實表明,只有掌握了相關的音樂基礎理論知識,才能入聲樂之門,才能站在較高的層面上欣賞、理解音樂,在演唱時,才能更好地表現聲樂作品的真正內涵。音樂基礎理論知識包括基礎樂理知識和聲樂理論基礎知識兩大內容:
(一)基礎樂理知識
基礎樂理是學習音樂的基礎,不管是學習聲樂、器樂還是創作,都要從基礎樂理知識學起。基礎樂理知識包括音的高低、音的長短、音的強弱,音程、和弦、調式、調性、曲式結構,速度、力度、表情符號,修飾符號以及視唱等。首先,這部分內容要求涵蓋面廣,如音的高低,要包括音名、唱名和音節等學習內容;其次,內容不易太深,如曲式結構,只要學習聲樂作品的曲式結構就足夠了。可以說,只要掌握了一定的樂理基礎知識,就如同獲得了開啟聲樂之門的鑰匙。
(二)聲樂理論基礎知識
要想學好聲樂藝術,僅僅靠基礎樂理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還需掌握一些相關的聲樂理論基礎知識。聲樂理論基礎知識是聲樂學習的一個重要內容,其包括聲樂藝術歷史概況、聲樂美學基礎知識、聲樂文化學基礎知識、聲樂語言藝術基礎知識、聲樂作品體裁、歌曲演唱方法、歌曲演唱形式、歌唱發聲的基本原理、聲音的類別劃分及其特征以及嗓音的保健等相關內容。這部分內容要求對理論闡述要明析易懂,對概念的界定要清楚明了,要求理論與實踐、實物緊密結合,化抽象為直觀,便于非音樂專業大學生理解和掌握。
二、發聲技巧訓練
發聲技巧訓練是歌曲演唱的基礎,可以放在第二章,包括歌唱的姿勢、歌唱的呼吸訓練、歌唱發聲器官的運用、歌唱發聲的共鳴訓練、歌唱的咬字吐字以及相應的練習曲等內容。每一種發聲技巧訓練都應建立在實踐的基礎上,提倡注重學生通過實踐切身體驗獲得“親歷的知”,提升審美鑒賞能力和歌曲演唱能力。
(一)歌唱的姿勢
良好的歌唱姿勢是歌唱呼吸、發音、吐字咬字和表現歌曲的基礎。歌唱的基本姿勢通常包括站立式和坐立式兩種。如站立式,要求身體自然站立,雙腳稍微分開,與肩同寬,重心放在兩腳上,雙腳也可以一前一后分開,重心放在前一只腳上;身體挺拔但不僵硬,胸部要自然挺起,小腹用力托住沉下來的氣息,肩有稍向后拉的感覺,后腰、后背、脖子要求積極而有力,兩手臂自然放松下垂;頭部端正,面部表情要自然,下巴放松,兩眼平視前方,要有“目之所及,情之所至”的感覺。教材編寫時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創造各種行之有效的訓練方法。
(二)歌唱的呼吸訓練
氣息是歌唱的生命和源泉,歌唱就是通過改變對氣息的調節和控制來進行的。我國古人有“善歌者必先調其氣”、“氣沉于底,則聲貫于頂”等說法,意大利著名的歌唱家卡魯索曾指出:“誰掌握了呼吸,誰就掌握了歌唱。”從古至今,凡從事歌唱藝術的成名藝術家們都非常重視歌唱中的氣息問題。當今,公信度最高的歌唱呼吸方式有胸式呼吸、腹式呼吸和胸腹式呼吸三種,運用胸腹式呼吸來進行教學已成為廣大聲樂教學工作者的共識。在編寫這一節內容時,首先要介紹呼吸器官的名稱及其在歌唱發聲中的作用,最好是結合圖示、生理解剖圖或音像資料來介紹,變抽象為直觀,便于學生認識掌握。建議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創造各種貼近日常生活、生動形象、易懂易做的訓練方法,如打哈欠、吹蠟燭、聞花香等方式方法,并結合相應的練習曲以便學生練習。
(三)歌唱發聲器官的運用
喉頭和聲帶是歌唱發聲的主要器官。在編寫這一節內容時,要著重介紹發聲器官的名稱,了解其在歌唱發聲中的運動方式,體會其在歌唱發聲中的運用。如歌唱發聲時喉結安放在什么位置最好、喉嚨如何打開、聲帶閉合拉緊“度”的把握等等,都要闡述清楚,最好是結合圖示、生理解剖圖或音像資料來介紹,變抽象為直觀,收效會更好。除此之外,還可以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選擇一些易于打開喉嚨的母音或有利于聲帶閉合的母音等編入練習曲中。
(四)歌唱發聲的共鳴訓練
歌唱發聲的共鳴是人體的發聲器官和共鳴器官共同產生的音響效果。歌唱發聲的共鳴可以使人的聲音產生質的變化,如擴大音量、美化音色、增強歌唱的表現力等。在編寫這一節內容時,首先,介紹歌唱共鳴產生的基本原理、歌唱發聲的共鳴器官、以及歌唱的整體共鳴等。其次,選擇一些直呼而出、共鳴效果好的母音,如a、o、ao等做為說話發聲共鳴和歌唱發聲共鳴的訓練。最后,選擇練習曲時要以速度較慢、節奏舒緩的練習曲為主,學生更容易體會共鳴的效果。
(五)歌唱的咬字吐字
聲樂藝術與其他音樂形式的不同之處,在于它能通過語言來表達歌曲的思想內容,這比別的音樂形式更能直接地與聽眾產生交流共鳴。千百年來,我國歷代聲樂教育家對歌唱的咬字吐字都有精辟的論述,歌唱家們對咬字吐字無不提出嚴格的要求。早在明代魏良輔的《曲律》中就有:“曲有三絕,字清為一絕,腔純為二絕,板正為三絕。”他將“字清”列在這三絕之首,可見咬字吐字在歌唱中的重要性。在編寫這一節內容時,首先要闡明咬字吐字在歌曲演唱中的重要作用,再次是介紹咬字和吐字的分類及其在實踐練習中“咬”、“吐”的方法及要求。
三、聲樂作品演唱及賞析
“聲樂作品演唱及賞析”是普通高校公共聲樂選修課新編教材編寫最主要的一個內容,也是非音樂專業學大生聲樂學習中實踐性最強的一個內容,可以放在教材的第三章。教材編寫時,不僅要堅持普通高校公共聲樂選修課新編教材編寫的指導思想和教材編寫的五大原則,突出聲樂作品的審美性、文化性、綜合性和適用性,而且還要根據考查情況和學生的實際需求對各種聲樂體裁進行合理選編。筆者調查結果表明,普通高校非音樂專業的公共聲樂選修課學生對中外民歌、中外藝術歌曲、中外歌劇等十種聲樂體裁總的態度是:大部分學生是喜歡的,有相當一部分學生不了解,不喜歡的只是少數。這說明,這十種聲樂體裁都可以作為教材編寫的選擇對象。筆者分別從聲樂作品的分類編排、聲樂作品的記譜法、聲樂作品的“可唱性”與“可聽性”、聲樂作品的文化背景介紹及演唱(欣賞)提示等幾個方面提出一些建議。
(一)聲樂作品的分類編排
聲樂作品可以根據不同國家、不同體裁,并按照時間的先后順序進行分類編排。總體上分為中國聲樂作品和外國聲樂作品兩個部分,中國部分大概占60%,外國部分大概占40%(其中西方占25%,其他國家和地區占15%)。
1.中國聲樂作品
(1)傳統民歌。包括山歌、小調和勞動號子,如云南彌渡山歌《小河淌水》、江蘇小調《茉莉花》等,也包括各少數民族具有代表性的民歌和本地民族民間歌曲,如維吾爾族民歌、蒙族民歌以及瑤族民歌等。大概選用15首;
(2)戲曲。如京劇、昆曲、評劇、黃梅戲、楚劇等,也包括本地的民間戲曲。選擇一些優秀的戲曲,如《霸王別姬》、《沙家浜》、等當中有名的唱段。大概選用8首;
(3)中國藝術歌曲。可以按照時間的先后順序進行編排。如從20、30年代到現在各個時期的藝術歌曲等,大概14首。還包括改編的民歌大概3首,影視歌曲大概7首,通俗歌曲大概8首。一共大概選用32首;
(4)中國歌劇。如《白毛女》中的《扎紅頭繩》、《江姐》中的《紅梅贊》等耳熟能詳的有名選段,大概選用6首。此外,還可以選擇2部完整的歌劇。一共大概選用8首;
(5)中國合唱歌曲。如《黃河大合唱》、《組歌》、《祖國頌》等。大概選用8首。
2.外國聲樂作品
(1)外國民歌。如俄羅斯民歌《三套車》、印度尼西亞民歌《梭羅河》以及波蘭民歌、南斯拉夫民歌、日本民歌、加拿大民歌、朝鮮民歌等不同國家的民歌。大概9首;
(2)外國藝術歌曲。如舒伯特的《搖籃曲》、莫扎特的《渴望春天》等藝術歌曲。大概9首;
(3)外國歌劇。莫扎特的《魔笛》、比才的《卡門》、威爾第的《茶花女》、普契尼的《圖蘭朵》等當中有名的選段,大概6首。此外,還可以選擇2部完整的歌劇。一共大概選用8首;
(4)外國合唱歌曲。如貝多芬的《歡樂頌》、圣?桑的《天鵝》、勛伯格的《一個華沙幸存者》等,大概選用5首。
(二)聲樂作品的記譜法
普通高校非音樂專業學生大多音樂基礎較差,不識五線譜,這個問題在短時間內難以解決。如果聲樂作品用五線譜記譜,無疑會增加學生學習作品的難度,有悖于“體現實用性原則”。因此,筆者建議聲樂作品的記譜可以采取簡譜記譜法或簡譜與五線譜相對照記譜法,不提倡正譜記譜法。
(三)聲樂作品的“可唱性”與“可聽性”
1.聲樂演唱作品的“可唱性”。普通高校非音樂專業學生絕大多數沒有接受正規的發聲訓練,聲樂基礎較差,篇幅過長或難度過大、音域寬或音高偏高、節奏偏難或節拍復雜的作品不適合學生演唱。筆者建議選擇一些篇幅短小、音域不寬、音高適中(小字二組f以下)、節奏簡單明朗、拍子簡單、歌詞朗朗上口、旋律優美動聽的作品給學生演唱,要突出聲樂演唱作品的“可唱性”。如《茉莉花》、《義勇軍進行曲》、《北京歡迎您》、《讓世界充滿愛》、《歡樂頌》等都是朗朗上口、優美動人的經典之作。學生必唱曲目,建議用“*”標記出來。
2.聲樂賞析作品的“可聽性”。 普通高校非音樂專業學生雖然聲樂基礎較差,但他們具有較高的文化素質和較強的理解能力。建議選擇一些文化內涵深刻、表現力強的作品給學生賞析,突出其“可聽性”,引導學生結合自己所學專業文化知識,站在較高的文化層面上進行賞析,開闊學生的文化視野,培養學生對音樂的審美鑒賞能力、提升學生的文化藝術素養和創造能力。如《小河淌水》、《青藏高原》、《黃河大合唱》以及一些歌劇等。
(四)聲樂作品的文化背景介紹及演唱(欣賞)提示
教材對聲樂作品的選編,是通過深思熟慮、權衡考慮才精挑細選出來的,都是一些代表性較強、符合大學生審美要求和人才培養目標的優秀之作,蘊含著深刻的文化背景、豐富的人文知識及可貴的美學價值。筆者建議,首先,對所選的每一個聲樂作品都要對其文化背景等作詳細的介紹,挖掘蘊含在音樂作品中深刻的文化內涵、美學價值及相關文化鏈接,并寫在每一個聲樂作品的后面,突出聲樂文化學價值,以便大學生將作品置身于當時的整個社會和文化背景當中去加以認識,結合自己所學專業知識,多維度、多元化去看待和分析,提高自身的審美、鑒賞能力和音樂文化素養,有利于多學科交叉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其次,對所選的每一個聲樂作品都要寫出其演唱(欣賞)提示:如演唱提示,就包括對作品風格的理解、情感情緒的變化與表達、旋律的跌宕起伏、高音的把握、力度、速度與難點節奏的把握、裝飾音符號的處理以及咬字吐字難點等等;欣賞提示則包括對作品曲式結構的分析、調式調性的分析、情感情緒的變化發展以及的設置等等,并將每一個聲樂作品的提示寫在文化背景介紹的后面,以便學生更好地理解作品,體驗其情感,挖掘其美學及文化價值。
四、聲樂曲選、文獻及音像資料
“聲樂曲選、文獻及音像資料”是教材編寫的最后一大板塊內容,可以附在教材的最后,包括聲樂曲選、文獻資料、音像資料等,是對教材的充實、豐富與擴展。
(一)聲樂曲選
把教材第三大板塊(第三章)承載不下的作品及內容,編入這一章節,建立一個綠色“自助餐廳”,為教師教學及學生自主性學習提供一個更為廣闊的選擇領域。對聲樂作品的選擇依然要圍繞新編教材的編寫目的、遵循新編教材編寫的指導思想、原則與要求,大概選取50首聲樂作品,建議用簡譜記譜法,作品的文化背景介紹與分析要言簡意賅。
(二)文獻資料
選擇一些與聲樂相關的文獻資料,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開闊其視野,并且為基礎較好的學生進一步學習聲樂專業提供后續性幫助。主要包括:
1.中外聲樂理論專著。如:
余篤剛.聲樂藝術美學 [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5;郭建民.聲樂文化學[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6;沈湘.沈湘聲樂教學藝術[M].上海音樂出版社,維克托?亞歷山大?菲爾茲(美)著,李維渤選譯.訓練歌聲[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等。
2.聲樂史論。如:
尚家驤.歐洲聲樂發展史[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9.等
3.聲樂名曲賞析。如:郭聲健.音樂鑒賞?聲樂[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宋申.中外名曲欣賞[M].國防科技大學出版社,1987.等
4.聲樂曲集。如:王凡.當代大學生歌曲集[M].中國林業出版社,1999;等。
5.其他書籍。如:李嵐清.音樂藝術人生――關于《音樂筆談》的講座[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三)音像資料
現代教學手段的基本特點,是以最小的付出,換取最大的收獲。通過多重感官的多重刺激,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最大限度的獲取信息,獲取審美體驗。南國農關于記憶率的研究表明:學生在學習一個內容過程中,視聽結合的記憶率達75%。聲樂藝術既是聽覺藝術,又是視覺和時間藝術,是集聲音與表演于一身的綜合性藝術,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新編教材中配以豐富的音樂音響、教學影像,以及各種富有內涵和教育意義的影片資料,擴大信息增值率,使教材的理論教學更加生動形象,使實踐操作更加方便快捷,容易引導學走進音樂,發揮視聽通感效用,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和興趣,提高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筆者建議,聲樂基礎理論知識部分最好是配以直觀的圖示或音像,教材第三大板塊中的聲樂作品全都要求有與之相匹配的音像資料,為教學提供方便,提高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如果條件允許,“附錄”部分的50首作品最好也能配上相應的音像資料為教學或學生自主性學習提供便利;此外,還可以推薦一些其他的音像資料供學生參考:如世界經典民歌,中國經典民歌,中國經典歌曲,中外歌劇以及春節聯歡晚會,大學生藝術節實況錄像、大學生藝術展演實況錄像以及國內外重大聲樂比賽,如我國的青年歌手大獎賽、中國音樂金鐘獎大賽等等。
參考文獻:
[1]馮蘭芳.研究、學習、思辨――現代音樂與大學生[J].人民音樂,2006.(12).
[2]謝嘉幸.關于當代中國音樂教育的文化思考[J].音樂研究,1994(2).
[3]郭聲健.音樂鑒賞?聲樂[M].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6.
[4]戴定澄.音樂教育展望[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10月 第276頁
[5]江柏安,周鍇.音樂的文化與審美[M]. 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
[6]羅依琪.聲樂藝術與實踐[M].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5.
關鍵詞:高職;學前教育專業;聲樂教學;問題
高職學前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是能真正適應未來發展要求的學前教育工作者,學前教育聲樂教學雖然只要求學生掌握基礎的聲樂理論與音樂技能,但是它的作用卻不容忽視。近年來,隨著高職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高職學前教育聲樂教學面貌也有所改善,但是,高職學前教育聲樂教學中還存在許多問題,這需要引起我們的重視。
一、高職學前教育專業聲樂教學存在的問題
1.教學目標模糊
高職學前教育專業聲樂教學的根本目的是使學生初步掌握聲樂基礎知識和技巧,讓學生通過歌唱知識、技能學習發展思維,具備學前教育音樂素質。歸根到底,高職學前教育專業聲樂教學是提高學生實用能力,為學生將來從事崗位工作而服務的。但是,許多高職院校在學前教育專業聲樂教學中,對教學目標都缺乏清晰的認識,都過度強調基礎知識和專業技能教學,卻不重視學生的實用能力、職業素養教育,導致部分學生雖然掌握了一定的專業技巧但是卻缺少操作經驗。
2.教訓方法單一
過去,高職院校在學前教育專業聲樂教學中,采用的都是“教師講、學生聽”的集中授課模式,教師的講解和示范是教學的重心,聲樂教學以知識講解、示范表演和練唱為主,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極其簡單,學生的個性發展和能力層次被忽視。此外,許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知道要求學生一味進行聲樂演唱模仿,根本不給學生自由表現和質疑的機會,導致許多學生都養成了只會模范、不知創新的習慣,學生的個性、特長發展也受到影響。
二、解決高職學前教育專業聲樂教學問題的對策
1.革新教學理念,加強教學隊伍建設
在新時期,高職院校一定要轉變傳統的聲樂教學理念,明確高職學前教育專業聲樂教育目標是培養合格的學前教師,將來是要教小朋友們唱歌,而不是培養專業能力突出的歌唱家。在此基礎上,完善學前教育專業聲樂教學管理機制,加大聲樂教學投入,完善鋼琴房、多媒體教室的硬件設施,為學前教育專業聲樂教學做好準備。然后,重視和加強聲樂教學隊伍建設,通過招聘引進合格的聲樂教師,并針對聲樂教學隊伍開展考核與培訓,要求他們加強自主學習,認真進行教學反思,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和職業素質。高職學前教育專業聲樂教師也要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實施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以激發學生的聲樂學習熱情,使學生成為合格的學前教師。
2.優化聲樂教學課程體系
建立學前教育專業的課程體系,是高職學前教育專業聲樂教學的基礎。因此,高職院校要以聲樂理論教學和技能教學為重點,構建集理論教學、技能教學和實踐教學于一體的聲樂教學體系,將聲樂知識、技能和實踐學習都納入課程體系中去。然后根據學前教育聲樂教學要求,明確學前教育專業聲樂教學標準,將學前聲樂教育所需技能和知識都納入到課程體系中去。在常態聲樂知識和技能教學外,嘗試著進行兒童歌曲學習,以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和趣味性。與此同時,根據聲樂學習規律,關注聲樂與鋼琴、舞蹈等專業的互通、共融性,加強聲樂教學與其他獨立聲樂課程的聯系,并根據學生能力層次和發展要求,采取合適的教學形式,如在集體課中重點進行聲樂共性知識和技能教學,在個別指導課中針對個別學生的聲音和素質條件,幫助學生定制學習計劃,并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藝術實踐,以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教學評價體系也是聲樂教學體系的一部分,因此,高職院校還要完善教學評價體系,將學生聲樂活動組織能力、聲樂技能掌握情況等都納入到教學考核范圍中去,以確保聲樂教學評價的客觀性、合理性。
3.創新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
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將來的工作對象是學前兒童,學前兒童大都非常喜歡音樂,但是他們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有限,他們喜歡的音樂種類相對簡單,但是他們對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教學的趣味性卻有著較高的要求。因此,在高職學前教育專業聲樂教學中,高職院校要不斷創新學前聲樂教育內容,盡量選用一些旋律優美、形象生動的藝術歌曲和歡快明朗的兒歌來教學,同時利用不同風格的歌曲來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以激發其想象思維能力。在教學手法上,高職聲樂教師要將教師講解、學生思考和針對性練習結合起來,采用多媒體教學、小組學習等形式來提高教學的趣味性,并在聲樂教學中滲透聲樂背景知識、文化教學,將文化知識與專業知識結合起來。如有條件,教師還要為學生提供更多參加舞臺實踐和課外實訓的機會,鼓勵學生積累更多的表演經驗,不斷提高學生的聲樂水平和實踐能力。綜上所述,聲樂技能是學前教育學生必備的一項技能,當前我國高職學前教育專業聲樂教學水平仍有待進一步提高。這也要求高職院校在學前教育專業聲樂教學中創新聲樂教學內容和手法,發掘更多的聲樂教學資源和素材,采用適合于高職生的聲樂教學模式來教學,以挖掘學生的聲樂潛能,提高學生的聲樂教學水平,為學生將來從事學前教育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作者:郭敏 單位:麗水學院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李明.淺議高職學前教育專業聲樂教學的有效途徑[J].學理論,2013,15:319-320.
【關鍵詞】高專院校;音樂教育;聲樂教學
一、高專音樂教育中聲樂教學現狀與問題
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學生,這是教育的目的體現,高專音樂教育不僅要對學生進行知識結構的教育,還應該對學生將來從事的業務奠定扎實的基礎,培養他們的表演能力。這些學生將來大部分都會從事小學音樂教學,所以要通過讓他們學習職業道德相關,培養其敬業能力。從上述闡述來看,聲樂教學培養目標應該具體體現在以下方面。培養學生的歌唱能力和表演能力,因此要側重學生音樂天賦和音樂潛力的開發;為學生提供學習音樂的氛圍,為學生提供專業的教學環境,尊重學習音樂的興趣,從總體上對其音樂素養予以提升。教學過程應該因材施教,從學生自身特征出發,采取合適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從學生的就業方向著手進行培養,更多的在教學中增加實踐環節,達到教學目標與就業目標的吻合。大多數授課教師的授課過程往往會體現他的老師的影子,這一點高專院校的聲樂教師也不例外,他們會按照自身學習的過程進行授課,雖然這種授課也經過了專業的訓練,但是其效果并沒有多顯著,授課對象的聲樂學習并沒有取得很大的進展,也就是說,這種教學方式并不一定適合現代學生。實際高專院校課堂教學模式的采用,應該從學生實際出發,與專業音樂學院的模式也不一樣,因此教學要從培養目標入手,一方面注重學生的音樂素養提升,另一方面要考慮學生將來的就業方向,教學要為其提供必要的實踐操作環境。
二、高專音樂教育中聲樂教學建議
從實際情況分析,專業音樂學校的教學模式并不一定適應開展聲樂教學的高專院校,高專院校要培養的是未來的教師,而不是歌唱家。這就要求教師要準確規劃上課模式,課程的教學與培養方向密切結合。學生的學習是為了能夠勝任教師的職責,所以教學要不僅僅是教會他們演唱歌曲,更重要的是教會他們如何分析歌曲,如何在音樂課上有效組織教學。
(一)教學中的聲樂作品科學并難度適中
與專業音樂學校的教學不同,高專聲樂的教學要注重實用性,這與綜合性大學的聲樂教學也有本質的區別,因為相關學校的聲樂教學更加側重的是培養學生的技能,因此他們更多的側重的是技能訓練。并且他們們在訓練開展的過程中對音樂曲目有一定的要求,中國聲樂作品和外文聲樂作品是他們的首選。但是相對于高專聲樂的教學來說,首選曲目應該與他們將來的就業方向緊密相關,因此其曲目的選擇要體現針對性,以中國作品為主,其他作品只能作為輔助教學的曲目來學習。從高專畢業之后,這些學生大多會成為中小學的音樂教師,因此實際教學的開展,應該主要側重基礎音樂教學,包括初級中國聲樂作品,同時還包括適合兒童學唱的曲目,課程開展還應該對中小學教材中的歌曲進行參照。對于外文聲樂的教學,也可在課余時間對學生進行教學,目的應該只是對學生的藝術視野予以開拓,最終對學生的審美能力予以提升。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不能成為教學的重點,只能是對教學起到輔助作用。
(二)采用集體、小組授課形式
從教學目的來分析,高專完全不同于專業音樂學院。高專音樂教學的開展,對于教學模式可依據實際情況展開,可運用集體課的形式,也可以采用更有效的小組課的形式。教學形式的展開應該從提升教學效率入手,同時這種教學方式也是對教學資源的有效節約。高專音樂教學的展開要與學生將來的就業緊密相連,因此教學要以教授基礎音樂知識為主,包括準確科學的發聲訓練等,要保證是從興趣的角度出發予以培養,而不是采用培養歌唱家的方式進行。對于學生發聲概念的教學可采用集體課的形式,但是發聲方法的掌握就可以采用小組課的教學,這樣的教學方式一方面能夠讓學生科學掌握發聲方法,另一方面也可以為他們更好地適應未來的工作奠定基礎;其次,高專課程的開展與學生就業方向的緊密聯系,集體課和小組課教學方式的采用,能夠幫助學生盡早進入教師角色,因此這是一種有拓展性的教學方式。再有聲樂課的開展要結合中小學音樂教學法的內容展開,課堂教學可對定量的聲樂作品進行教學,而這些作品應該是中小學教材中的兒歌或青少年歌曲,這樣的教學一方面可提升學生的專業知識,另一方面還能幫助學生學到教學方法,為他們未來適應教師角色奠定基礎。
(三)課堂內容的合理安排
高專聲樂教學應主要圍繞兩方面展開,一是發聲技巧的練習,二是歌曲的演唱練習。前者的練習主要是氣息、喉頭位置、共鳴的練習。后者是為了更好地演繹作品。就當前教學實際分析,90分鐘的課時,因此無論是哪種課型,都應該注重授課時間的合理安排。筆者對此的觀點是發生技巧的練習應該不少于30分鐘,并且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該注重基本發聲方法的教學,從最基本的呼吸教學開始,包括清晰地斷句,包括準確的時值,包括聲音的強弱變化等,科學發聲的概念從一開始就要教給學生,讓學生盡快養成科學合理用嗓的習慣,再有歌曲演唱也應該在30分鐘左右,為了提升學生興趣,可采用小組競賽的方式進行演唱,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及時糾正學生的演唱中的問題,最后要留10分鐘的時間開展集體演唱。課堂的教學要保證有效性,要讓學生在課上學習掌握聲樂基礎知識和演唱基礎知識,對歌唱的基本原理進行領悟,學生演唱狀態的發揮,可借助小組互動模式予以促進。
關鍵詞:高師聲樂教學;師范性;教學模式
在我國,大多數高等師范院校的音樂專業是音樂教育。高師的音樂專業與音樂學院在培養目標上有很大的區別。音樂學院是以培養高 精尖的音樂表演人才為主,而高師的音樂專業主要是培養中小學的音樂師資,有很強的師范性。因此,高等師范院校的音樂教育不僅要解決學生自身的專業問題,更要解決他們將來“會教”的問題,以保證學生在走出校門之后能夠適應中小學音樂課的教學需要。這樣的培養目標就決定了高師的所有音樂教學均為音樂基礎教育,聲樂教學也是如此。
聲樂是高師音樂教育重要的基礎課之一,主要講授聲樂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技巧,通過系統的學習提高學生的演唱水平和音樂表現力,能夠獨立演唱較高難度的中外聲樂作品,同時逐步掌握聲樂教學的基本方法和訓練手段,以達到能夠勝任中小學以及各種層次聲樂教學工作的目的。在這樣的教學目標的指導下,高師聲樂必須突出自己師范性的特色,指定適合自己的教學模式。
一、 靈活的富有針對性的授課形式
靈活的富有針對性的授課形式是高師音樂教學的特有形式,是對聲樂、鋼琴、器樂等專業課程的特殊要求。
1、個別課。所謂個別課,是我們針對每個學生的不同嗓音特點,入學時的不同水平和程度,因材施教,對學生一對一的進行針對性訓練。這種授課形式師生之間容易交流,教師可以充分了解每個學生的個性與特點,為他們安排適合自己的練聲曲和歌曲,充分發揮他們的特色與特長,解決自身存在的問題。
2、小組課。小組課一般3―5人為一組,把嗓音條件相似,歌唱水平和程度相似的學生編在同組,共同練習發聲,互相聆聽。這樣會使一些獨立演唱能力不強的同學在群體參與的氣氛中放下包袱,順利跨越一些技術障礙。這種授課形式使每個學生都可以在他人身上發現優點和不足,通過比較,取長補短,不斷進步。
3、集體課。聲樂的集體課主要是講解一些聲樂基礎原理,加強學生們的聲樂理論修養,定期邀請一些專家和教授來舉辦各種講座,拓展學生的知識面。
二、理論講授和教師示范相結合的授課方法
歌唱理論在聲樂教學中往往不被重視,但高師的聲樂教學卻不能忽視這一點。因為高師階段的聲樂課程不但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歌唱能力,還要掌握較全面的聲樂理論知識,通過理論課的講授,掌握科學的聲樂訓練方法以及相關的人體生理學知識,形成科學的正確的聲音觀念。高師的培養目標是基礎音樂教育的綜合性人才,這就更決定了高師的聲樂教育要以理論為基礎。
聲樂畢竟是一門聲音藝術,聽覺藝術,任何科學理論的說教都不能代替優美的聲音的啟發和感染。一個好的聲樂教師除了要具備良好的理論修養和形象生動的講授能力以外,較強的范唱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學生期望的聲樂教師不是只會說不會做的理論家,而是通過教師本人科學而規范的示范演唱,能夠使學生啟發、誘導和感染,既能形象示范,又能面授機宜,既能講清要領,又能及時糾正學生錯誤的范唱能力強的教師。從范唱中學生還可以體會到教師對歌曲的理解與藝術表現,達到對作品的深層次的認識。
三、因材施教,重在實踐的教學原則
高師音樂專業的學生一般入學專業起點較低,幾年的大學學習要求完成專業的完整教育,達到勝任中小學音樂教師的水平,這無疑是從一個初學者到成熟音樂教師的飛躍過程。因此,教師在開始系統聲樂訓練之前,必須對所教的學生進行全面的了解,充分掌握學生自身的各種特點。指定有針對性的理論方案。不要把教師個人對某種聲音特色和作品風格的喜好強加在學生的身上。聲樂藝術的最終價值體現在舞臺上,高師聲樂教育的目標是服務于中小學音樂教育,這就要求高師培養出來的學生既要“會唱”又要“會教”,所以舞臺實踐和教育實習都是必不可少的環節。舞臺上的表演不同于課堂上的教學,他需要經過一個學習、適應、完善的復雜過程,教師應多為學生提供創造參加聲樂表演、比賽等藝術實踐的機會,使學生的能力在實踐中得以提高。學生在經過了系統的聲樂專業訓練之后,掌握了一定的聲樂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技巧,但還不能完全勝任中小學的教學工作,高師的聲樂教學可以加入一定學時的教學法課,使學生逐步掌握教授聲樂的基本方法和訓練手段,培養學生具有較高的聲樂藝術審美能力和藝術鑒賞能力,以達到各層次聲樂教學工作的目的。
四、具備全面的藝術修養和鋼琴伴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