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鄉村旅游概念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檢 索:.cn
旅游交通,是以旅游為目的的整個出行過程,它以旅游者為主要運送對象,使與旅游密切相關的客貨在旅游客源地與目的地之間,旅游目的地內各旅游活動場所之間產生空間位移,從而實現正常的旅游活動。[1]隨著旅游交通工具、旅游路線開發、旅游服務設施的不斷發展,關于“行”概念的鄉村旅游不再只是強調簡單意義上的交通線路,它既包含了景觀路、生態路、文化路、交通路的四路合一,也包含了旅游路線設計的多樣化。[2]研究以“行”概念的鄉村旅游項目的開發視覺設計,傳遞與受眾的信息不僅僅只是傳遞,而需要更加充分調動、分析識別空間的感知交流。根據包豪斯的設計理念“設計是為了解決問題”,設計出符合游客心理認知習慣的多元化導視系統,才能讓“行”概念的鄉村旅游項目開發視覺設計更加人性化。
相對旅游交通較匱乏的貴州省黔東南地區,大肆興修高科技交通設施吸引游客實為不當之舉。當務之急,應是根據自身特色對景區進行合理的再規劃與開發,打造出具有自身品牌優勢的精品旅游線路。以合適的形象定位、美學設計、視覺沖擊為依據,擴展自己獨立的旅游市場份額,使黔東南地區成為貴州省重點旅游品牌以及西南旅游市場的熱點。打造精品“行”概念的視覺設計規劃應堅持有聚有散,有緊有松,有重有輕的統一發展,明確貴州省“行”概念的鄉村旅游項目開發視覺設計是基于貴州省現有的基礎交通設施與當地自然條件、文化資源相互整合并因地制宜發展的資源因素。
一、公共交通設施的導視系統一體化視覺設計
由于近年來政府的政策優惠與支持,貴州省的基礎交通建設還是取得了相對性進展。基本成就包括:公路建設實現跨越式發展;鐵路網絡形成并不斷完善;內河航道發展迅速;民用航空快速發展。[3]隨著貴州省黔東南地區交通發展的逐步完善,原來的單一局面已逐步發展為有主干道、一般道路、高架橋、隧道等多樣化形式。基于黔東南地區旅游業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前景,合理、科學的統一發展,促進視覺導向系統的一體化是首要。公共交通是旅游交通組織中最基本的組成部分。實現交通方式、交通形式、交通導視等系統上的設計統一,對公共交通系統的完整性不可或缺。由于硬通設施的基本識別性,因此導視系統在視覺設計中應以快速識別為首,特殊效果為輔。
第一,具體航空、公路、大型交通等視覺導向系統應遵循國家標準規定,在其字體、色彩、雙文、位置、大小的運用上,盡可能的統一全省的硬通視覺設計。第二,加強完善公共類交通的完整性,易于游客快速識別認知。第三,信息口地方,如進出站口、購票處、詢問臺、休息區、洗手間等公共服務設施處要有明確的識別符合或文字標示。具體設計可以以顏色、字體、圖形的變化來依次呈現空間下的布局,注意公共設施要以人的認知習慣為前提設計。第四,公共交通導視系統化設計的最大特點,是以大量的信息轉換為簡單明了的有效信息并傳達出來。因此有效進行層級設計是公共交通視覺導向系統的關鍵。第五,由于黔東南地區大部分以隧道、山路為主,因此公共交通視覺設計方面要注意足夠的照明系統與危險信息指示。第六,公共交通設施導視系統的視覺設計中,指示牌應放置有利于人們視線所處的位置。其信息不用繁復設計,要做到簡潔明了,視覺層次要鮮明的展示觀點內容達到有效傳遞。
二、視覺為主,輔以多元化導向視覺設計
(一)精品走廊
隨著汽車進入家庭的普及,自駕游逐漸成為交通旅游出行的新增長點。黔東南地區獨有的生態景致、特色的人文民族風情都可成為宣傳熱點。其獨具特色的山水格局與豐富的生態景觀,更是為自駕游市場的開發提供了充分的前提條件。“車在畫中行,人在畫中游”的“步步不同景”更有著獨特的視覺魅力。
鄉村自駕游旅游項目開發的視覺導向系統設計中,有效運用多種導向信息的展示,并與周邊環境的和諧統一是首要前提。第一,導視牌展示過程中,除常見的懸掛式外可利用周邊環境特色形成特色擺放式:如立柱式、依附周邊環境的附著式等。材料、尺度、色彩等方面可加入當地環境特色,使用統一化管理帶來更好的視覺印象,起到對當地旅游風景的宣傳和加深印象的作用。第二,自駕游需求的基本接待設施還有待加強,如公共區、休息區、功能區、停車場、汽車旅館、加油站等設施需形成統一的導視系統。第三,政府因加強完善自駕游相關信息內服務,如媒體廣告宣傳。合理美觀的自駕游視覺導視系統的開發,正確傳遞導向信息的同時又豐富了自駕游空間下的藝術視覺。同時也可利用自駕游機動性較強的特點引導部分游客向一些溫冷或開放不完善的景點游覽并增加宣傳范圍。
可開發地區:肇興侗寨、凱里―黃平―施秉一線到鎮遠、隆里古鎮等。
適合人群:精品走廊是圍繞自駕旅游而開發的項目,其限制條件適合于有著豐富自駕經驗的個人、家庭以及成員。
(二)步行者的時代
黔西南旅游部分景區由于地質原因以及基礎交通設施的不完善制約著當地旅游業的發展,反過來我們是否應該考慮如何將其劣勢轉換為優勢?當前,“綠色”“環保”“低碳”以成為全球旅游產業關注的一大焦點。相較于其他旅游方式,徒步旅游體驗模式的污染無疑是最低碳環保。值得探討的是徒步旅游發展區域大部分集中于鄉村、山區地段,由于道路標識不清晰,造成游客迷失現象不斷。正因如此,設置醒目的當地地面標識,通過夸張、鮮艷的色彩和材料應用于指示系統、警告標識等可為徒步旅游提供有力的實際需要。
第一,徒步探訪、深林便道、山間小道等設計中可以獨特的指示文字吸引游客眼球并傳達正確有效信息。第二,徒步旅游中重要的景點信息需及時更新與修正。第三,除了官方標注公路的景點示意圖,一些有文化代表性的山寨等地缺乏統一設計。因此發掘當地民俗下的特色風情的設計,可加大徒步旅游對游客的影響范圍。第四,深層挖掘特色的同時完善基礎設施,如沿路配備必要的排污系統及回收系統,對環境污染有著專門的監管也是很有必要。第五,徒步旅游對于多食少動、工作應酬繁忙的肥胖中青年人以及老年旅游者,都有著極大的好處。它可以促進體內多余脂肪的消耗,更好的實現減脂的效果也可以改善心臟營養,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4]因此,徒步旅游形式的視覺設計宣傳點以“運動”“健康”為啟發。
可開發地區:梵凈山、徒步八寨一山、肇興―唐安徒步穿越、加榜梯田等。適合人群:獨步旅游其簡單、自由的開放形式較適合于以獨立并敢于接受挑戰的旅游愛好者們。
(三)水上旅游
人們追求旅游的過程除了舒適感還有娛樂感。旅程中人與自然地互動體驗、征服或融入,都會構成游客對旅游點滿足與否的直觀感受。只有集觀光、游樂、參與、體驗、互動為一體的休閑旅游才能更好地讓傳統觀光景區重新散發生命力。
隨著越來越多大壩的建成,貴州省很快就會擁有大量的湖泊,成為群山、河流、湖泊聚集之地。這些湖泊的四周風景精美怡人,具有開發旅游的巨大潛力。第一,以原生態為導向標識系統與現代化交通娛樂設施項目進行融合。經過分析、設計形成整體的原生態視覺導向符號、導向標志,必定給游客帶來獨特的引導性信息,如水幕標識。第二,將自然風光的險、奇、秀、游融為一體,以系統化、人性化為原則構建統一的視覺硬件設施。第三,大力發展形象廣告與標語,可發展山水相間的視覺設計既滿足游客的觀光需求,也滿足了游客對當地自然風光、民俗風情、歷史文化信息的了解。
可開發地區:舞陽河、杉木河、野洞河等。
適合人群:水上旅游項目屬于安全系數較高并輕松的娛樂形式,因此較為適合以休閑為主的個人、家庭與團體。
三、保持本地特點,塑造特色的視覺系統
隨著全球戶外運動的蓬勃發展,戶外旅游開始成為當下最熱門的旅游方式。貴州省黔東南地區優越的自然地勢與無嚴寒、無酷暑的爽爽氣候都是大力發展山地戶外運動的理想條件。
根據黔東南不同地區的自然條件,可開展的戶外極限項目包括:宿營、探洞、野營、叢林探險等。針對此類旅游交通項目如何在同類產品中脫穎而出,呈現特色。這就要求對于極限營銷項目的視覺設計開發從廣告、標識、服務區、咨詢區等都應從定位、設計、包裝中突出個性。第一,認真分析市場潛力,準確地進行視覺定位包裝,最好的方法是以點代面,以概括、夸張的設計先突出一部分極限主體發展,這樣在二次推廣中有較大的設計空間發揮余地。第二,可根據不用特色項目的開發需要,打出符合形象的文字、廣告語、標識等,運用得體的編排方式達到最醒目個性的視覺表現力,以不同的設計標語具有不同的個性獲得宣傳變化。第三,部分森林、草場及飼養基地適合較為輕松的視覺系統表達,可以自由為主題設計,突出個性化卻不失變化的可能。通常情況下,雖然會要求項目視覺設計滿足現下項目的要求,但是小地區與總地區之間的統一性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地區之間的視覺系統不一致,甚至各自獨立發展,則會顯得雜亂無章,反而影響整體的發展。
可開發地區:梵凈山原始森林、黔東南環線行走戶外探險、雷公山自然保護區等。
適合人群:極限運動屬于刺激并富有挑戰的運動,安全第一的前提局限于它的適合人群大部分為身體素質較高的成年男女。
結語
“行”概念的鄉村旅游項目開發視覺設計的發展是旅游業發展不可或缺的條件。優化特色交通與旅游體驗的融合,實現項目開發視覺設計的統籌有助于實現貴州旅游業更好、更快的發展。目前來看,以黔東南地區為例分析的貴州省“行”概念的鄉村旅游項目開發視覺設計的發展前景是有一定的可觀性。只有系統的改善貴州省地區旅游項目中視覺設計的不足,明確本地區獨有的特色,建立新穎的視覺導視系統,才能更好的適應于旅游市場的需求,打造獨屬于自己的旅游交通品牌。
基金項目:貴州省教育廳碩士點項目“黔東南鄉村文化旅游‘色彩規劃’創新研究”*(項目編號:12SSD019)階段性成果之一。
注釋
[1] 卞顯紅:《交通系統在旅游目的地的發展的作用探析》,《安徽大學學報》,2003。
[2] 王勃:《重慶市公共交通導識系統視覺識別設計研究――以市區公交車視覺導識系統為例》,重慶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一、引言
鄉村旅游規劃在鄉村旅游開發發展過程中起著綱領性作用,它是根據鄉村旅游發展規律和市場特點制定目標,以及為實現這一目標而進行的各項旅游要素的統籌部署和具體安排。本文對國內鄉村旅游規劃的研究進行綜述,嘗試了解國內鄉村旅游規劃研究進展情況及問題。
二、鄉村旅游規劃研究文獻概況
為能直觀地了解近年來國內鄉村旅游規劃研究進展,本文在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以“鄉村旅游規劃”為關鍵詞進行搜索,選取了國內期刊如《旅游學刊》、《資源開發與市場》、《地域研究與開發》、《旅游論壇》 、碩士論文及學校學報等刊物2000年以來的55篇文獻進行分析。可以看出,近十幾年來,學術界對鄉村旅游規劃的研究正在逐步展開,鄉村旅游規劃文獻數量呈緩慢增長趨勢(圖1)。
三、鄉村旅游規劃研究方法
學者研究鄉村旅游規劃的方法以定性描述研究、個例實證研究為主,定量研究較少。
四、鄉村旅游規劃研究內容
通過對這55篇的研究情況來看,國內鄉村旅游規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鄉村旅游規劃基礎內容研究、鄉村旅游規劃的問題及意見研究、鄉村旅游規劃模式研究、鄉村旅游規劃設計、鄉村旅游規劃體系及鄉村旅游規劃法規建設等方面(表1)。
(一)鄉村旅游規劃基礎內容
鄉村旅游規劃涉及的基礎內容比較廣泛,主要包括鄉村旅游規劃的概念、規劃原理、規劃原則、規劃程序等方面。方增福(2000)提出了鄉村旅游規劃的基本原則與方法,基本原則是“選擇獨特的吸引力的鄉村進行旅游規劃、充分利用鄉村基礎設施,適當建設配套設施、旅游活動的設計應順應農村生活方式,盡量做到不干擾村民的正常生活、鼓勵村民積極參與、并使村民從中獲益、鼓勵游客參與村民的各種活動。”;基本方法包括:準備工作階段、確定開發目標、可行性分析、制定方案、方案的評價與比較選擇、實施規劃、監控與反饋。李偉、郭芳(2002)針對性地提出鄉村旅游規劃應遵循的主要原則,提出旅游發展與農業生態建設相匹配,經濟發展與自然、文化的生態保護相協調,強調社會系統各組成部分的同步發展。王莉(2003)從鄉村旅游的概念、發展狀況、客源市場、開發建議等方面入手, 結合云南現實, 初步探討了鄉村旅游的開發策略和需注意的問題。唐代劍、池靜(2005)介紹了鄉村旅游規劃的方法及層次,并就實施階段和學科來源對現有旅游規劃方法體系做了綜合描述。王云才、劉濱誼(2006)運用景觀規劃學、景觀地理學和景觀生態學的綜合觀點,系統探討了鄉村景觀、鄉村景觀規劃的概念,鄉村景觀規劃的原則和意義,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討了現階段我國鄉村景觀規劃的核心內容。李良棟(2011)概括了鄉村生態旅游規劃的的基本類型,總結了規劃內容,討論了鄉村旅游規劃的原則以及在規劃中應注意的問題。張捷、鐘士恩等(2014)提出鄉村旅游發展要有規范化的旅游規劃,還要重視政府引導型的科技支撐和技術示范。
(二)鄉村旅游規劃問題及意見研究
鄉村旅游規劃處于探索階段,不可避免會出現一些爭議及問題,學者們對此進行了相關研究。唐建兵(2007)認為在鄉村旅游規劃實務中, 存在著許多誤區,如: 規劃動機不正確, 規劃單位良莠不齊, 規劃過程不嚴謹, 規劃可行性分析不夠等,并提出行旅游規劃個人的資質認定, 純潔旅游規劃隊伍、提高旅游規劃的權威性和連續性、嚴格規劃論證和實施監督等意見。歐陽勇峰等(2009)剖析了目前鄉村旅游規劃出現的若干問題,包括延伸城市的城市化、商業化、人工化建設方式, 照搬風景名勝區的規劃形式, 提出鄉村旅游規劃的共生與有機更新途徑, 強調規劃應維系鄉村景觀格局的完整性與真實性, 保障村屯聚落人文肌理的連續性, 實現農村生產、生活與鄉村旅游的一體化。徐敏慧(2010)提出在鄉村旅游規劃過程中出現村民宅基地流轉問題解決不當的現象,并究其發生的原因。黃建清(2011)從鄉村旅游規劃的概念入手研究鄉村旅游規劃的編制要求和注意問題,并以實例分析探討了鄉村旅游規劃應該因地制宜,根據不同的鄉村資源與區位背景,制定不同的規劃策略。
(三)鄉村旅游規劃模式研究
學術界一直在探討建立適宜鄉村發展的一套鄉村旅游規劃模式,旨在不斷提升鄉村旅游規劃的科學性及針對性。鄭群明、鐘林生(2004)提出在鄉村旅游開發、規劃過程中,注重社區和居民參與的開發模式是最佳選擇,應該引導鄉村居民參與規劃過程。曹國新(2008)總結到我國旅游規劃界先后形成三種鄉村旅游規劃模式,分別是強調風格的規劃模式、強調趣味的規劃模式、強調綜合的規劃模式。唐建兵(2012)在解讀“反規劃”理論的基礎上,指出“反規劃”理論指導下的規劃模式在成都鄉村旅游規劃中取得的成功,初步建立成都鄉村旅游“反規劃”模式。楊岳剛(2014)構建了縣域鄉村休閑旅游規劃的“1331”模式。
(四)鄉村旅游規劃設計研究
王云翔、朱興彤(2009)通過對花山旅游村進行規劃設計,并對其進行剖析,提出旅游村景區有規劃的六要素:考慮交通便捷性、規劃主題鮮明、建筑選型與自然環境相協調、規劃設計依托鄉村自然環境和文化景觀、挖掘地方特色、農民經營為主體。劉爽、朱余丹(2011)對嫩江農場進行鄉村旅游規劃設計。淤滌非基于古村風貌保護對廣西賀州市龍井村進行鄉村旅游規劃設計。
(五)鄉村旅游規劃體系建設
鄉村旅游規劃體系可以提高鄉村旅游規劃科學性和可操作性,是指導鄉村旅游規劃工作付諸實施的依據。關于鄉村旅游規劃的體系文獻比較少,魏有廣(2007)對鄉村旅游規劃體系進行了初步研究,嘗試性地構建了鄉村旅游規劃體系,強調鄉村旅游規劃體系要有專項鄉村旅游規劃體系,并且要注重鄉村旅游規劃與鄉村其他相關規劃的協調。
(六)鄉村旅游規劃法規建設研究
鄉村旅游法規建設對鄉村旅游健康可持續發展有重要的規范性意義,是保障鄉村旅游發展的重要法律標準。王云才(2002)借鑒國際鄉村旅游發展的政策經驗,指明要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建立“鄉村旅游規劃綱要”、“鄉村游憩土地利用規劃實施細則”、“鄉村旅游地規劃與建設管理條例”等法律要點。
五、結論
通過對鄉村旅游規劃文獻的分析和討論,筆者認為國內鄉村旅游規劃的研究存在以下問題亟待解決:
首先,我國鄉村旅游規劃的研究時間不長,十幾年來一直有學者關注,但相比較而言這仍是一個被忽視的領域,今后鄉村旅游規劃的研究將會不斷增多。
其次,從研究內容上看,目前鄉村旅游規劃的研究面較廣,但主要集中在基礎理論及表層的問題層面,研究流于概念化表面化,缺乏高質量的理論抽象,今后鄉村旅游規劃的研究要不斷的深入。
[關鍵詞] 鄉村旅游開發模式
一、鄉村旅游的涵義
目前,鄉村旅游尚無統一認可的概念。國內的觀點一般認為鄉村旅游的概念包含兩個方面:一是發生在鄉村地區,二是以鄉村性作為旅游吸引物,二者缺一不可。
鄉村旅游就是以鄉村地域及農事相關的風土、風物、風俗、風景組合而成的鄉村風情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進行休憩、觀光、體驗及學習等旅游活動。它包括三個方面的主要內容:一是鄉村獨特的田園風光和人文景觀;二是各種農事勞動,即與農、林、牧、副、漁各產業相結合的一些參與性強的勞作活動;三是鄉村特有的一些民俗和風土人情。
二、鄉村旅游的開發模式
1.目前的研究進展
近年來,鄉村旅游在我國蓬勃發展,目前我國鄉村旅游的年接待游客人數已經達到三億人次,旅游收入超過400億元,鄉村旅游已經成為旅游業新的增長點。
針對我國鄉村旅游的發展模式,很多學者做了研究,綜合目前的國內研究,根據不同的影響因素和劃分標準,鄉村旅游開發模式可以歸納為以下幾種:
表1鄉村旅游開發模式分類
第一類劃分標準主要是從投資、管理的角度考慮發展模式,解決如何實施鄉村旅游開發的問題;第二類劃分標準從游客動機出發,考慮鄉村旅游項目的設計,要設計富有鄉村特色的旅游項目,讓游客真正融入并感受最純樸的鄉村生活情趣;第三類劃分標準實際上概括了目前鄉村旅游的基本形態,主要是從旅游資源的特點和區位分布、特色吸引物來探討開發模式。第四類標準依據鄉村旅游發展的過程和路徑,指出其發展的動力、成因和方法路徑。從發展路徑來看,我們可以將鄉村旅游的開發模式歸納為兩種:
(1)景點依托模式(或者稱毗鄰資源模式):是鄉村景觀與旅游景點(區)結合、連動的旅游開發模式。該模式依托已有的旅游景點(區)的吸引力和客源流來開發鄉村旅游項目,使單純的觀光旅游與體驗鄉村風俗有機結合。
(2)都市依托模式(或者稱毗鄰客源模式):此種模式的鄉村旅游主要是依托大城市的市場發展起來的,其客源市場主要是都市里的居民,旅游者出游的目的以放松心情、享受休閑為主。
可以看出,目前鄉村旅游的開發模式有多種,但依據前三類標準劃分的鄉村旅游開發模式,缺乏可模仿、推廣和借鑒意義,可操作性較差,要實現可借鑒、推廣,必須研究其發展過程和路徑,所以本文將重點研究依據第四類標準劃分的開發模式。,即景點依托型與都市依托型兩種模式。
2.兩種模式――景點依托型與都市依托型
(1)景點依托型。該模式主要是指,在著名旅游風景區周圍發展鄉村旅游,其客源市場主要是來自全國各地甚至海外的旅游觀光者,針對這些游客,來深度開發鄉村旅游資源。借助緊鄰城市的區位優勢開發的城市居民旅游(嚴格地說來是對鄉村差異性的資源和對城市市場的相鄰關系的雙依托)。其資源優勢主要是自然環境,其產品要素主要有兩個,一是兼有觀光的體閑;二是與景區旅游相結合的鄉村旅游產品。
(2)都市依托型。都市依托型模式是指借助鄉村自有的或者相鄰的原有名勝地的引力優勢所開發的多樣客源的城鄉居民旅游(嚴格地說來是“搭便車”形成的差異性產品組合,實際上也是雙依托)。其資源優勢是自然環境兼原有名勝,其產品要素是兼有體閑的觀光。
這種模式下,因為客源距離旅游目的地較近,所以重游率高,易形成忠誠客戶,從而向周末度假休閑方向發展演變。旅游者在享受質樸的田園風光時,深入到農戶家庭,同吃同住,體驗真正的農家生活。
綜上所述,鄉村旅游開發必須在不同的開發區域,針對不同的旅游客源及旅游需求,采取不同的開發模式,在進行鄉村旅游開發時,要注意將這兩種開發模式結合起來運用。 詳見表2。
表2都市依托型與景區依托型的開發模式
三、本文的回顧與總結
本文首先研究了鄉村旅游緣起、概念,以及開發模式,在此基礎上提出鄉村旅游開發模式,即景點依托型和都市依托型的開發模式。當然,關于旅游開發策略中的產品策略、營銷策略等都未進行考慮,有待于未來做進一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烏恩等:試論鄉村旅游的目標、特色及產品,北京林業大學學報[J],2002.05
[2]唐代劍池靜:中國鄉村旅游開發與管理.浙江大學出版社[M],2005
[3]烏恩:地域文化與旅游規劃.人文地理[J],2001.16
[4]文軍唐代劍:鄉村旅游開發研究.農村經濟[J],2003.10
1.1鄉村旅游本質特征的認識
鄉村旅游始于法國,其最初的發展是歐美度假旅游發展的一種空間選擇。始于一群貴族到鄉村度假,品嘗野味,乘坐獨木船,與當地農民同吃同住。通過這些活動,他們重識了自然,加強了城鄉居民之間的交往。后來,各國相繼有了鄉村旅游。至20世紀80年代后,歐美鄉村旅游已走上規范發展的軌道,顯示出極強的生命力和越來越大的發展潛力。
1.2鄉村旅游的基本概念
鄉村旅游特指在鄉村地區開展的,以特有的鄉村人居環境、鄉村民俗文化、鄉村田園風光、農業生產及其自然環境為基礎的旅游活動,即以具有鄉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體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動屬于環境旅游范疇,以具有鄉村性的人文客體為吸引物的旅游活動屬于文化旅游范疇。所以,鄉村旅游包括了鄉村性的環境旅游和鄉村民俗文化旅游。在某一鄉村地區開展鄉村旅游活動,活動內容究竟是以環境旅游為主,還是以文化旅游為主,取決于該地區的本質特征。
2鄉村旅游的市場開發
開發農業旅游資源,主要是對農事活動、農村部落、農民生活、農業生態、農業收獲物等農村事物進行開發。分析各省的發展農業旅游的條件,包括發展農業旅游的區位優勢、資源優勢、農業特色優勢和客源優勢等,為區域農業旅游開發提供了依據。進行鄉村旅游的開發有多重意義。
2.1鄉村旅游開發的意義
它迎合了都市人“回歸自然”的心理需求,且從另一面也圓了都市人的綠色夢,亦豐富了我國生態旅游的內容;符合我國旅游產品結構化調整的客觀要求,是旅游開發形式轉型的新探索。
2.2鄉村旅游市場特點
就國際市場而言,旅游業市場已發展成熟,已形成了“觀光(感知)、度假(享受)、專題(認知)”三合為一的旅游產品復合體。即鄉村旅游具有田園觀光、休閑度假、自然生態和民俗文化專項旅游的綜合功能。
就國內市場而言,因國內旅游市場起步晚,發展仍處于初級階段。絕大多數鄉村旅游者享受到的是較低價位的消費水準、較低檔次的旅游服務和較低層次的精神感受,對旅游景區、農業生產的收獲活動和傳統節慶活動具有極大依托性。但對自然環境的天然性、純凈性、優美性要求越來越高,對人文環境的古樸、新奇、“鄉土味”、“民族味”的呼聲越來越強,作為旅游目的地,這些都是吸引游客的必備條件。
2.3鄉村旅游需求趨勢
單說國內,對鄉村旅游產品的需求仍表現出明顯的需求層次初級階段的特征,尚停留在觀光——休閑娛樂階段,表現為鄉村旅游產品類型單一,產品粗糙,經營粗放。當然,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旅游正逐漸成為一種普遍的生活方式,國內旅游多極化趨勢和旅游消費個性化發展趨勢正旺,國內鄉村旅游也正向著融觀賞、考察、學習、參與、娛樂、購物和度假于一體的綜合型方向發展,國內的需求層次也在不斷提高。總體來看,當前鄉村旅游需求呈現多元化、多樣化、特色化的發展趨勢,游客對環境旅游與文化旅游緊密結合的多功能、復合型鄉村旅游產品的需求日漸旺盛。
就旅游產品而言,鄉村旅游是一個內涵豐富、形式多樣的旅游活動,是系列產品的集合,是一個產品集,它所提供給游客的旅游產品,可以是復合型的,可以是單功能型的,能夠很好地滿足不同群體的消費者。也就是說,不同區域、不同群體對鄉村旅游產品都會有一定的需求,所以鄉村旅游開發和建設面對的是整體的旅游消費市場,應根據個性化需求分層次進行開發和建設。
2.4鄉村旅游產品的規劃與設計:以案例研究為主
有的專家,如王仰麟、祁黃雄,借鑒區域旅游規劃的一般流程,結合農業開發實踐,對區域觀光農業規劃的一般過程和方法進行了探索,即在對市場、區位、自然、社會經濟、農業基礎、旅游發展基礎等開發條件的分析和評價的基礎上,確立了規劃區的性質和發展方向,進行總體布局和功能區分,并對觀光農園進行了CI形象設計。
而章錦河等專家分析了安徽黑多縣宏村古村的情況后,提出了宏村古村落旅游形象定位理念,并就主題口號、視覺形象、行為形象進行了方案設計,另有多位專家學者分別就西雙版納膠園農場度假區、南京湯泉農業科技師范園、昆明市呈貢縣觀光農業、廣州市郊滿山農莊進行了旅游規劃的案例研究,進一步豐富了鄉村旅游規劃的研究內容。但這些案例研究的缺點是:大多停留在定性研究和一般的歸納總結水平上,缺乏理論的抽象,研究方法也比較簡單。
3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3.1存在的問題
發展策略是我國鄉村旅游研究的另一熱點,但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我國目前觀光農業旅游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即觀光功能、區位功能設計簡單、重復,缺乏特色;農業基礎薄弱,資金投入不足;我國農村人口過多,客源市場有限;生態環境和景觀的破壞;觀光農業園土地使用的非農化傾向突出等。對此,我們既要堅持持續發展,又要根據現實分階段發展;既進行生態消費,又要注意生態保護;既要促進農業用地的合理流轉,又要保證農業土地的正確使用方向等相應的對策和主張。
3.2相應的對策
如以旅游城市為客源市場的鄉村旅游開發,我們可以提出面向回城知青、城市離退休職工、周末工薪階層、城市學生和自城市輸出的外國游客等幾個富有潛力的市場,開發農業旅游、鄉村民俗旅游的策略。
就像前面所談到的,可以把農耕文化與現代文化的“和諧相融”作為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重點來講。
都市文化屬于先進文化,其對傳統文化的吸附與沖擊可想而知,舊難敵新,現代文化的魅力難以抗拒也不應抗拒,要發展就得接受新事物,鄉村旅游也不例外。鄉村旅游從業者應有超越農耕文化社會階段的現代意識,既是農耕文化“戲中人”,又是農耕文化這場戲的“導演”,清醒地抉擇兩種文化的精華,使其有主賓、分主次地熔鑄與鄉村旅游大地上。當然,要搞好鄉村旅游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但是,其前景還是廣闊的。它投資少,風險小,是一項創意到位即可“點石成金”的旅游項目。
參考文獻:
[1]潘新華,劉平安.延安旅游業的發展途徑.改革與戰略,2005,(138):28.
[2]馬彥琳.環境旅游與文化旅游緊密結合.旅游學刊,2005,20(1):63.
[3]陽芳.國內會展旅游的發展形勢與戰略選擇.廣西師范大學學報,2004,40(40).
[4]何景明,李立華.關于鄉村旅游概念的探索.西南師大學報,2002,35(8).
[5]馬波.現代旅游文化學.青島出版社,1998.
摘要:鄉村旅游作為一種新的旅游發展方向,早已在我國出現,并發展的有聲有色,但也存在著問題。本文從鄉村旅游的概念和特征談起,就開發的意義、條件、市場特點和需求發展趨勢、規劃與設計進行了討論,并且指出了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解決問題的策略,預測了它的發展前景。
關鍵詞:鄉村旅游本質特征文化旅游
關鍵詞:旅游+;鄉村養老;旅游經濟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5年度河北省高等學校科學研究計劃項目:“基于老齡化發展趨勢的承德市養老旅游市場開發研究”成果(項目編號:SZ151150)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5年12月24日
一、鄉村養老旅游概念
目前,學術界對于鄉村旅游和養老旅游的概念界定較為一致,而鄉村養老旅游是一種新的旅游形式,是鄉村游和養老游二者的結合,它不同于普通的鄉村旅游活動,主要旅游目的不是體驗鄉村的風土人情,而是出于對自身健康的考慮,選擇到更加適合于老年人養老的自然風光秀美,環境、氣候宜人的鄉村旅游地進行異地養老,在療養、養老的同時體驗鄉村的風土人情、風俗風景。因此,本文認為鄉村養老旅游是指老年人出于健康、療養的目的而發生到異地鄉村進行旅行、暫居和游覽活動的總和。
二、發展鄉村養老旅游產業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緩解社會養老壓力。目前,我國人口結構正在發生新變化,老年人口迅速增加,我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據民政部《2014年社會服務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截至2014年底,全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1,242萬人,占總人口的15.5%,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13,755萬人,占總人口的10.1%,全國各類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94,110個,擁有養老床位577.8萬張”。從數據能夠看出同,我國老齡人口總量相比,社會養老機構存在巨大缺口;另一方面隨著我國家庭結構的變化,年輕人贍養壓力增大,家庭養老功能將不斷弱化,社會養老模式必將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發展鄉村養老旅游,可以進一步充實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無疑可以緩解社會養老壓力。
(二)有利于滿足老年人心理及健康方面的需求。老年游客與其他游客群體不同,旅游動機大多不是求新求異,而是懷舊、求美和尋求療養健康,特別是很多老年人生于鄉村長于鄉村,對鄉村有親切感和歸屬感。國內很多鄉村旅游地生態環境良好,自然風光秀美,氣候宜人,有利于老年人健康養生,而且老年人在戶外親近大自然,享受自然之美的同時,還可以通過養花、種菜等適當的體力勞動健康體魄,這種積極的生活態度比單純娛樂更有意義,發展鄉村養老旅游可以滿足老年人追求自然、安逸、健康的心理需求。
(三)有利于實現旅游扶貧,提高旅游目的地居民收入。旅游活動的開展能夠增加旅游目的地就業崗位,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可以說,發展鄉村養老旅游是農村扶貧開發的重要渠道。國家旅游局李金早指出,未來國家旅游局將繼續推動我國鄉村旅游轉型升級,發揮鄉村旅游的扶貧作用,計劃每年通過開展鄉村旅游活動帶動全國200萬農村貧困人口脫貧,新增就業崗位180個。
三、發展鄉村養老旅游業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鄉村養老旅游基礎設施和保障體系薄弱。鄉村養老旅游不是一兩天的旅游活動,需要長期療養,配套的基礎設施和保障體系至關重要,目前國內的養老度假旅游還處在起步階段,配套設施和保障體系并不完善。要建設鄉村養老旅游地,政府應引導有實力的旅游企業與專業的養老機構合作,同時吸引民間資本和外資,建立適合老年療養居住的公寓、社區或養老機構,配備專業服務人員,逐步形成完整的鄉村養老旅游產業體系。同時完善購物、健身、文化娛樂等方面的配套設施,豐富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使老年人能夠在鄉村旅游地頤養天年。
(二)鄉村旅游地醫療體系。相對于城市而言,農村經濟基礎薄弱,絕大多數鄉村在醫療衛生方面較為薄弱,要建設養老型鄉村旅游地,需要政府引導,充實鄉村醫療力量,建立鄉村旅游地醫療點,應以公共醫療單位為主體,同時鼓勵民間醫療機構加入,形成較為完善的鄉村醫療體系,解決老年人在鄉村旅游地養老的看病問題。此外,還應盡快解決異地醫療保險報銷問題,為在鄉村旅游的老年人提供就近療養和醫治的條件。
(三)專業的養老旅游人才缺口還很大。鄉村養老旅游服務不同于普通旅游服務,要求服務人員在擁有旅游服務能力的同時,具備專業的護理能力,能夠為老年游客提供專業的護理服務。就目前情況來看,國內直接從事旅游行業的人數超過1,350萬,但是可以直接從事養老旅游服務的專業人才數量不多,大多數都缺乏專業的老年人護理知識,加上旅游行業由于工資水平較低、工作強度大等因素的困擾,旅游服務人員的流動性很大,員工隊伍不穩定,專業服務人員的不足很難保障鄉村養老旅游的服務質量。
為了保障鄉村養老旅游的服務質量,政府應牽頭或者引導行業組織制定養老旅游服務專業人才中長期規劃,逐步確定各地養老服務人員薪酬標準,提高服務人員的薪酬和社會保險待遇,努力改善工作條件。重視對養老服務人員的培訓,提高他們的服務能力,制定政策鼓勵大中專院校相關專業畢業生從事養老旅游服務行業。只有讓養老旅游服務人才有一定職業規劃和從業保障,才能吸引更多的人來從事養老旅游服務行業。
四、鄉村養老旅游業發展模式探索
(一)鄉村養老旅游小區。發展鄉村養老旅游,政府可以給予相關企業一定的政策傾斜,引導房地產企業與有實力的社會養老機構、知名旅游企業合作開發專門針對老年人的鄉村養老旅游小區、老年養老公寓。選址應在環境優美、交通方便、適合于療養的鄉村旅游地,小區或公寓整體建筑風格應古樸典雅,室內布置與一般家庭居室大體相同。但養老小區或公寓的設計與硬件配置應該更加針對老年人的生理特點,樓梯電梯更注重人性化,應設置安全抓桿,小區內道路、樓層通道便于輪椅通行,房間內的設備設施取用更加方便,房間應設有呼救報警設備,小區、公寓內設醫療保健、休息娛樂、文化學習和自助勞動等場所,老年人還可以享受到社區提供的各種便捷的生活服務,如送餐、護理等服務。
(二)鄉村養老院。鄉村養老院是在鄉村旅游地為老年人提供養老旅游的另一種值得探索的方式,主要是為老年人提供集體居住的賓館式房間,房間類型可以按照老年人的身體狀況分為自理、半自理、醫護型三種不同類型,房間規格類似于賓館的單人間、雙人間、多人間等房間,各房間配套設施完整,老年人可以按照自身的需求和消費能力自主選擇。鄉村養老院內配備醫療、保健、康樂、文化設施,由專業養老服務人員、醫務人員為老年人提供住“養”、“學”、“樂”等綜合服務。
(三)鄉村宅院養老。2013年底,全國農家樂總數已超過150萬家,年接待游客9億人次,每年都有一些城市的老年人前往風景秀麗、空氣清新的鄉村度假療養,未來可以進一步探索,農家樂、鄉村旅游地農戶可以把自有住宅出租或出售給來療養旅游的城市老年人,供他們短期或長期居住。
主要參考文獻:
[1]李金早.開明開放開拓迎接中國“旅游+”新時代[N].中國旅游報,2015.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