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精神文化的重要性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0-0059-01
大學校園里,宿舍是集學習、生活、休息、娛樂等多功能于一體的場所,是促進大學生文明習慣養成、綜合素質提高的重要場所,也是加強校園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基地。因此,宿舍文化建設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占據了極其重要的位置,宿舍文化是大學文化的一個亞文化系統。在宿舍文化中,精神文化尤其重要,是宿舍文化的核心、精髓和靈魂,它是在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校園文化背景下形成的,為宿舍成員所認同和遵循的精神成果與文化觀念。
一 開展宿舍精神文化建設的重要性
1.開展宿舍精神文化建設是擴大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
大學生活和中學生活有很大的不同,“第二課堂”豐富多彩,個人才藝凸顯,班集體的概念被逐漸淡化,宿舍成了學生最主要的活動和交流場所之一。針對大學生開展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須要利用好宿舍這一重要場所,走進學生宿舍,走到學生身邊,深入了解學生學習、生活、工作、交流等各方各面的需求。以宿舍精神文化為載體的思想政治教育,比傳統的灌輸、說教方式更能起到潤物無聲的效果,有利于形成平等和諧的師生、同學關系,既有效地擴大了思想政治工作的范疇,又提升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效性和感染力。
2.開展宿舍精神文化建設是促進校園文化建設的需要
宿舍文化是校園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宿舍精神文化和校園文化是一脈相承、目標一致的。做好學生宿舍精神文化建設,營造一個健康、積極向上的宿舍精神文化氛圍,對培養大學生的學習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都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優美的宿舍環境可以調適人的情緒,溫馨的宿舍氛圍可以喚起學生心底的情感,大學生們每天都在潛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和愛的感染,提高自身的文化品位,這些也正是校園文化所追求的目標。同時在以宿舍為組織單位,開展多種形式的文化藝術活動,既能豐富大學生的宿舍文化生活,也是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的重要一角。
3.開展宿舍精神文化建設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
宿舍精神文化滲透在宿舍的一切活動之中,主導著宿舍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整潔、舒適、溫馨的宿舍環境會給人以精神力量,使人受到感染和激勵,從而無形中受到文化教育。學校可以利用宿舍這一平臺,通過積極引導來影響和幫助大學生實現自我完善、全面發展,促進學生們進行更好的人際交往、溝通和表達,養成集體主義觀念,增強社會歸屬感和責任感,是課堂知識和能力的有效延伸,促進第二課堂的開展,給學生們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二 開展宿舍精神文化建設的措施和建議
1.創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
宿舍精神文化建設不僅僅局限于宿舍空間之內,其內涵更多地存在于宿舍之外,宿舍作為一個媒介承載著傳播校園文化的責任之一。優美和諧的校園環境,團結上進、創新進取的校園精神無時無刻不在引領著學生的思想,指導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滿足學生的文化生活需求,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為提升宿舍精神文化建設提供了基礎和重要的前提保障。目前學校已開展了多種形式的文化、體育、藝術類的活動,學生在校期間能充分發揮自己的特色,很快融入到校園生活中。在宿舍精神文化建設中,需要在傳播校園文化的同時,開展更具宿舍特點、體現宿舍內涵的活動。
2.開展宿舍文化活動,豐富大學生的業余文化活動
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宿舍文化活動,學校可以采取多種方式開展豐富多彩的宿舍文化活動,注重活動的品位和層次,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鼓勵學生以宿舍為單位發揮自己的特長,活躍學習氣氛,培養創新意識。
3.注重宿舍公共區域微文化建設
宿舍精神文化建設是校園文化的重要一部分,潛移默化地激勵和影響著學生的思想和價值觀。在一些公共區域進行微文化建設,將學校文化、學校精神和學校主導思想融入宿舍文化,將優秀學生代表、優秀班集體的事跡融入宿舍文化,將優秀學生作品、優秀活動影像融入宿舍文化,在傳承學校文化、創新宿舍文化形式、美化宿舍環境的同時,增強學生的責任心和榮譽感。
宿舍精神文化建設是一個長期積淀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開展宿舍精神文化建設還需要和宿舍物質文化建設、宿舍制度文化建設以及宿舍行為文化建設結合起來,從而才能全面、有效地提升整個宿舍文化的層次,才能真正引領學生思想,促進校園文化建設進程。
參考文獻
[1]陳德靜.論大學生宿舍文化建設[J].江蘇高教,2004(1)
[2]戴湘文.論大學生宿舍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D].湖南師范大學,2006
關鍵詞:文化 素質 廣播 主持人 重要性 理性 實踐要點
廣播節目是藝術與技術高度綜合的節目,廣播節目主持人的文化素質,是其基礎與前提、智力支撐與動力之源,其重要性顯而易見。
然而,在廣播節目主持人的具體工作實踐中,許多人又恰恰忽視自身文化素質的重要性,往往急功近利、舍本逐末,走入誤區。
為此,有必要對文化素質對廣播節目主持人這一重要命題予以強調,加深認識,以便引起應有的重視,并在具體工作實踐中認真落實。
具體而言,文化素質對廣播節目主持人的重要性,可以分解為以下三大層面予以詳解。
一、文化素質重要性的理性思辨
理性認識是感性認識的升華,它來源于社會實踐,反轉過來又指導人們的社會實踐。要全面把握、深刻認識文化素質對廣播節目支持人的重要性,首先必須在理性認識上達到明確、精準、全面、深刻的程度。
“知識經濟”的21世紀,全球范圍內興起了一股“文化熱”,各領域也都相應地形成了自身的文化,諸如經濟文化、政治文化、軍事文化、藝術文化、教育文化、體育文化、民族文化、商貿文化、旅游文化、企業文化、校園文化、農村文化、社區文化等等,文化真正成為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的大主題,也成為與經濟、政治一起,構成三大綜合國力的一大要素。許多人都已達成共識:各種競爭說到底都是人的文化素質的競爭。文化素質對于人的重要性,已經凸顯到不容置疑的高度。
所謂“文化”,乃是一個內涵十分豐富的大概念,“廣義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是一種社會現象,每一社會都有與其相適應的文化,并隨著社會物質生產的發展而發展。作為意識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而早在19世紀,著名的英國人類學家泰勒就在其所著的《原始文化》一書中對“文化”下了全面的定義:“所謂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包括作為社會成員的個人而獲得的其他任何能力、習慣在內的一種綜合體。”到了20世紀,美國的文化學家克魯斯伯、克拉克洪在其合著的《文化:概念和定義的批判性回顧》一書中又對“文化”給出了新的定義:“文化是包括各種外顯或內隱的行為模式,通過符號的運用使人們習得并傳授,并構成了人類群體的顯著成就;文化的基本核心是歷史上經過選擇的價值體系;文化既是人類活動的產物,又是限制人類進一步活動的因素。”
文化是一項全方位、系列化、深層次、高水準的大系統,它又包含著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個子系統。而“在精神文化中,又包含著哲學、宗教、道德、科學、藝術等許多子系統。所有這些子系統,都處于整個文化的大系統中,一方面它們受到文化大系統的影響和制約,另一方面它們又反過來影響和作用于文化大系統。”
由此可見,文化素質對廣播節目主持人的重要性,是不爭的事實。
二、文化素質重要性的時間參照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切理論既來源于實踐,又以服務于實踐為出發點和歸宿。
實踐充分證明,文化素質對廣播節目主持人,的確起到了基礎與前提、智力支撐與動力之源的重要作用。許多廣播節目主持人之所以獲得巨大的成功,乃至成為廣播名人,追根溯源,無不以高深的文化素質為支點與亮點。
在這方面,有許多成功的例證。例如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著名小兒廣播節目主持人孫敬修老爺爺,就以其雄厚、高深的文化素質,備受老兒聽眾的喜愛與尊敬。又如遼寧人民廣播電臺長篇小說《夜幕下的哈爾濱》連播節目主持人王剛,也以其雄厚、高深的文化素質獲得巨大成功,以至后來成為著名的影視明星和著名的電視節目主持人。再如黑龍江人民廣播電臺的節目主持人王波,也以較高的文化素質,成功地主持了多檔廣播節目,并參加了廣播劇的錄制與電視劇的攝制,均獲得巨大成功。
由此可見,大量藝術實踐都已有力地證明,文化素質對廣播節目主持人,的確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其重要性之所在,也是有目共睹、有口皆碑的。
三、文化素質重要性的具體要點
在理性思辨意義上與藝術實踐意義上,我們都已經明確地意識到了文化素質對廣播節目主持人,如何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具體來說,這又可以分解為以下三個層面:
其一是明確文化素質的真正內涵。所謂“文化素質”,實際上就是文化素養與文化品質,是一種實際能力。當然,這種文化能力是由文化知識轉化而成的。如果說,當前我國教育正在實行的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偉大轉變的話,那么廣播節目主持人文化素質的全面提升,也同所有藝術人文化素質的全面提升一樣,也要實現由文化知識向文化能力的偉大轉變。
其二是明確文化素質的構成要素。作為廣播節目主持人,其文化素質由下列幾大要素構成:一是哲學素質。哲學代表著人類理性的最高形式,而藝術則代表著人類感性的最高形式,二者構成了人類精神王國的兩座高峰。哲學對藝術家、對藝術作品、對藝術風格與藝術流派,均產生巨大的影響。而哲學對藝術的影響,又常常以美學作為中介與橋梁,因為美學被黑格爾老人稱作“藝術哲學”。二是道德素質。道德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形成的關于善與惡、是與非、正義與非正義等倫理觀念和行為規范的總和,又包括道德意識、道德關系、道德活動等內容。在我國傳統的文化精神上,始終強調德藝雙馨。因此,廣播節目主持人的道德素質,也集中體現在其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三的方面。三是科學素質。現代科學對藝術已產生重大影響,尤其是計算機、電子科學、數碼技術的運用,使廣播節目成為科學與藝術的有機整體,因此科學素質也為廣播節目主持人所必須具備的素質,四是藝術素質。包括藝術想象力、情感體驗力與情感表現力、藝術創造力等等。
其三是明確文化素質提升的途徑。文化素質的提升,主要靠廣播節目主持人自身的刻苦學習、艱苦磨練、認真修煉,要有一種“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執著精神和鍥而不舍的頑強毅力。
由此可見,文化素質重要性的具體要點,也是廣播節目主持人所應牢牢把握,并認真落到實處的。
參考文獻:
①辭海[M]縮印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0,P1721
②[英]泰勒,原始文化[M],轉引自文化學詞典[M],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88,P109
關鍵詞:和諧文化 群眾文化建設 重要性
中圖分類號:G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05-0261-01
當前,加強和諧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群眾文化的需要,也是加強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建設的必然要求。在推進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建設過程中,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對于實現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促進群眾文化的建設將起到重要性的作用。
一、和諧文化建設的重要性
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群眾文化的開展是建設和諧文化、和諧社會的有力保證,并在精神文明建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現階段我國群眾文化建設取得了一定的進步,明確認識群眾文化對和諧社會的作用,可以積極促進群眾文化的建設。和諧文化建設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它有利于促進社會主義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有利于化解矛盾,凝聚人心,整合社會關系;有利于推進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文化與社會的和諧發展;有利于促進文化自身的和諧發展;有利于提高人們的精神境界,從而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文化提供各方面的條件和保障。
二、加強群眾文化建設的意義
1.加強群眾文化建設是落實《決定》的重要途徑
文化要繁榮,群眾是基礎。“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我黨一貫堅持的基本方針。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廣大群眾參與、普通百姓得到實惠,只有這樣,文化的繁榮發展才有意義。群眾文化活動是文化事業的重要方面,是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加快建設,大力發展。只有群眾文化活動不斷發展繁榮,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素質不斷在活動中得到增強,全社會的整體文化水平才能得到提高,才能有效促進科學發展觀的貫徹,和諧社會建設的推進,文化體制改革的深入,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目標的實現。
2.加強群眾文化建設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載體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只有被廣大人民群眾掌握,才能真正發揮它強大的整合力、親和力和感召力,成為聯結各民族、各階層群眾的精神紐帶,成為推動社會全面發展的精神動力。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 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轉化為人民群眾的自覺追求,同時抵御各種錯誤腐朽思想的影響,就必須做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的普及與踐行工作。群眾文化活動因其獨特群眾“場”能、文化“勢”能和實踐“動”能,而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的普及與踐行的重要載體。
3.加強群眾文化建設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的必然要求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人民群眾求知、求富、求樂的愿望日益強烈,精神文化需求不斷增長。群眾文化活動以人民群眾活動為主體,以自娛自教為主導,以滿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為目的,以文化娛樂活動為主要內容,是人民群眾追求精神文化生活最易于接受的一種形式。新的發展形勢,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迫切要求群眾文化活動發展繁榮,有新突破、新作為,實現“兩個文明”共同發展。因此,加強群眾文化建設擺上了越來越重要的位置。
三、當前群眾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以及對策與措施
1.工作機制不夠健全,工作合力需要加強
群眾文化建設是一項長遠的工作,在尚未完全形成合力推進的工作機制的情況下,個別同事對群眾文化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片面認為群眾文化建設工作與自己無關,對群眾文化建設的主動協調配合不夠,對組織實施群眾文化活動的主動性、積極性不高,影響了和諧建設的進展。
2.內容形式不夠豐富,文化融合需要加深
F有的群眾文化無論從內容還是形式來看,都較為陳舊,不能有效的吸引群眾。與群眾文化的結合點也未能得到全面開發,與機關文化、校園文化、社區文化、企業文化、農村文化的融合程度需要進一步加深,與傳統文化、廉政文化、行業文化、旅游文化、環境文化等有待進一步拓展。
3.實踐開展不夠充分,需要務實
群眾文化建設是為了培育出令群眾信仰文化精神,培養出從內心認同的文化,使群眾文化為自己行為的一個部分的思維方式,從而達到構建和諧社會文化視野的目的,可以讓群眾享受到法治邗江實實在在的成果。目前,群眾文化實踐活動開展不夠全面,群眾文化建設的“酵母效應”沒有充分發揮,導致民眾對法治帶來的安民、富民、惠民的效果感受不深,影響了法治建設的進程。
參考文獻
[1]葛燕.新時期做好群眾文化工作的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4,31(5):12-13.
關鍵詞: 發展 文化 產業
發展文化產業,是改革開放以后我國文化事業與市場經濟的新生事物,也是文化事業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重要途徑之一。本文就發展文化產業的問題,進行全面系統的論述,以期引起關注與討論。
一、發展文化產業的重要性
發展文化產業,是我國文化事業的一件大事。同志在十六大報告中就已經提出:“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既是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政治互相交融、互相滲透,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與作用愈來愈凸顯的體現,也是對我國這些年來文化產品長足發展事實的一種確認。”
就全球范圍而言,文化產業已經成為一些發達國家的支柱產業。據有關統計資料顯示,文化商品在過去的二十多年中,國際貿易額呈幾何級數快速增長,西方許多發達國家的文化產業產值甚至占到GDP的1/5。
中國的文化產業也已初具規模,初步形成了綜合性的文化產業體系,并成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產值在GDP中所占比重也不斷提高,如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文化產業成為支柱產業的趨勢已初見端倪。
就世界文化產業發展的先進經驗而論,發展文化產業多以有影響的大城市為集中地。例如加拿大的蒙特利爾,成為北美文化之都;法國的戛納,以電影節聞名全球;德國的漢諾威,成為會展產業之星。
同樣,我國的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也分別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中心。
發展文化產業的生命與靈魂是創新精神與創造力。創新精神是整個21世紀的時代精神,“只有創造力是無法模仿的,創造力也是最高端的寶貴資源。”這種創新精神與創造力,正好符合市場經濟激烈競爭的特點與優勝劣汰的發展規律。
可以預見,知識經濟必將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強大動力,而這,正是發展文化產業的重要性之所在。
二、發展文化產業的可行性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實踐充分證明,發展文化產業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例如在首都北京,其電影產業、電視產業、戲劇產業、文化娛樂產業等全面開花,取得了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豐收。
又如在上海,面向世界高端,形成眾多的文化產業鏈,也取得驚人的業績。
而在廣州,極大地發揮出珠江三角洲的地緣文化優勢,不斷做強做大文化產業,使其成為支柱產業之一。
凡此種種,都充分證明:在我國發展文化產業,是切實可行的,是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和發展環境的。
三、發展文化產業的具體性
發展文化產業,是一項全方位、系列化、深層次、高水準的復雜的系統工程,有許許多多艱苦細致的工作要做。
其一是把握文化產業的多元化特點。文化產業是一個內涵十分豐富的廣義的大概念,它包括演出產業、電影產業、電視產業、文化娛樂產業、文化旅游產業、網絡文化產業、圖書報刊產業、文物產業、藝術品產業、文化教育產業、藝術培訓產業、文化咨詢產業、文化展覽產業、文化服務產業等各種產業鏈。
其二是把握民族文化產業的特點,要以發展民族文化產業為核心與重點。“面對世界范圍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蕩,必須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文化建設極為重要的任務,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納入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使全體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
一、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中民俗文化的重要性
對于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中民俗文化的體現,主要集中在居行民俗、禮節民俗、生活民俗、鄉土民俗等幾個方面,在分析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中民俗文化的重要性時,可以從這幾個方面入手。作為諾貝爾獎的獲獎者,莫言是我國文壇上為數不多的成功者,而莫言的作品中就蘊含著豐富的民俗文化,可以說民俗文化是幫助莫言登上文壇的重要力量。莫言用他獨特的文字語言描述,將民俗文化形象的展現在讀者面前,莫言的眾多作品均得到了東西方的共同認可,如《紅高粱》、《生死疲勞》、《豐乳肥臀》等,莫言的每一部作品都蘊含著他獨特的精神向往及民俗文化內涵。
縱觀中國現當代文學,民俗文化各局千秋,可以說是中國現代文學中的一道靚麗風景線,文學是讀者經驗的產物,而文本則具備互動性及不確定性,對文學作品中的民俗文化進行分析,也可以看做是對文學作品的一種闡釋,因此,在文學作品中,應該加強對民俗文化的重視力度,以此加深對文本閱讀的理解、感受。
二、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中民俗文化的體現
( 一) 莫言作品中的鄉土鄉情民俗文化體現在20 世紀80 年代初期,莫言的《紅高粱》被廣大讀者評委我最愛的作品,《紅高粱》中真刀、真槍、真性情的語言進攻性,使其剛發表不就,就廣受歡迎,面對挑剔的發行商,《紅高粱》還能大受歡迎,不僅僅在于人物形象的生動塑造,還在于民俗文化的生動表達。在《紅高粱》中充滿了濃郁的鄉土鄉情,民俗文化的豐富性使得國內外讀者嘆為觀止,如姑娘坐花轎出嫁,在中國民俗文化中,花轎是特有的婚禮用轎,正所謂上錯花轎,嫁錯郎,這主要是描述對禮俗、民俗的忠誠,《紅高粱》中花轎的設置,將鄉土鄉情的民俗文化形象的展現在人們的面前。同時釀酒、飲酒也體現了民俗文化的鄉土鄉情,作品中血氣方剛的少年對新時代、新思想充滿了向往,憧憬著無拘無束的生活,由此大碗喝酒,可以說在中國人心理,酒是具有傳奇色彩的,讀者之所以感覺血氣方剛的少年有力壓群敵、以一敵百的氣勢,就是跟喝酒有很大的關系。在《紅高粱》中,作者強調酒的重要性,就是希望讀者能從作品中感受到傳統民俗文化的味道,《紅高粱》中對民俗文化鄉土鄉情的深刻描述,使得作品的民俗色彩、政治色彩更加豐富。
( 二) 實作品中的禮儀民俗文化體現
對于文學作品,在傳遞某種價值觀時,就需要設定這種價值觀 特有的禮儀性,實的《白鹿原》就是一部民俗文化十分濃厚的作品,《白鹿原》充分描述及定位了禮儀民俗,特別是在描述長子白孝文、長女白靈的誕生禮時,更是將禮儀之道描述的活靈活現。在實的作品中,集中將有禮志士的寬廣情懷和禮儀引起的民族氣節展現出來,凡事禮當先,這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公共規則,禮是中華文化的內涵,對我國而言,治國安邦的關鍵就是禮。實在作品中,用禮對生命進行了詮釋,整個作品中,始終貫穿著禮的存在,因此,《白鹿原》被海外讀者評為最具中國味道的文學作品。
( 三) 莫言作品忠、勇、毅精神民俗文化體現
在莫言的作品中,讀者可以尋找到一種中國人獨有的精神,這種精神在于中華民族固有的性情、心態,可以說莫言的作品中具有十分強烈的視覺感官效果,同時每一個感覺刺激后面都有一個不清不楚的內涵,而這個內涵會對讀者的產生一種無形的力量,這就是民族文化中蘊含的精神。毫無疑問,《紅高粱》是一部充滿了勵志性的作品,也是一部展現中國忠、勇、毅精神的作品,作品通過對青年余占鰲的成長進行描述,以此讓人明白一個忠、勇、毅的道理。年少輕狂,為一時之快,做出很多啥事,多年闖蕩后,發現早已物是人非,但是國人的身份卻沒有改變,面對外辱,余占鰲意識到,丟什么也不能丟了民族氣節,這也是中國人民最質樸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