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观看在线亚洲人成网_久久激情国产_久久华人_狠狠干天天操_91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久国产乱_1区2区3区国产

首頁 > 文章中心 > 體育科學研究理論與方法

體育科學研究理論與方法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體育科學研究理論與方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體育科學研究理論與方法

體育科學研究理論與方法范文第1篇

一、課題研究的三大優勢

課題將充分利用新作文雜志社廣泛聯系各個層次的作者,聯系一線老師及一線中小學、高校作文教育教學專家的作者資源與專家資源優勢,為課題提供精到實用的學術信息支持;將發揮雜志發表推廣的媒體優勢,為課題研究的新鮮思想觀點、新鮮經驗做法提供第一時間推廣傳播支持;將依托新作文雜志社隸屬山西出版傳媒集團的出版平臺與課題研究同步開啟課題研究階段性、總結性出版計劃,動態出版生成課題研究專著等課題成果。

二、課題研究的三對關鍵詞與三大基本方向

第一對關鍵詞是:梳理與總結。與之對應的一大方向是全面梳理活躍在當下中小學作文教學實踐中的方法與內容,思想與流派,為宏觀上把脈中小學作文教學的現狀提供切實的依據。第二對關鍵詞是:研究與推廣。相應的方向是選擇寫作學界、作文教學界前沿的理論與體系,研發先進理論與教學一線實踐對接,推廣可行方法與途徑,實現科研理論向教學實踐的產業化轉變。第三對關鍵詞是:創新與發展。與之對應的方向是集大家智慧,百花齊放,催生更為新鮮的作文教學新理念、新方法。

三、課題研究的主要范疇

1.作文教學目的、原則研究

新課標所制定的作文教學目標與作文教學實踐距離研究,微觀課時、單元、學期、學年作文教學目標的設定及結構研究,以“自悟”為目標的作文教學目的研究。

動力學原則、先放后收原則、自悟原則、大量讀寫原則、因材施教原則、因地制宜原則、個性化原則等。從這些原則中查找最根本、最普適的規律,并進行概念的準確界定。

2.作文教學內容與過程研究

興趣、主題、結構、語言、語感、思維、文體、技法訓練與方法研究,作文過程中思維外化與內化對比研究,作文基本功構成及提高研究。

作文步驟研究,作文教學階段整體目標、知識結構及序列安排研究。

3.作文課堂組織研究

課堂實施過程研究,不同地域、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經濟發展環境下作文教學的因材施教問題研究。課堂結構、課堂組織形式類別、個別輔導、小課堂、大課堂等。

4.作文教學教材研究

各類(含社會培訓)作文教學教材特點及各自適用情況分析研究,作文教材編寫與使用的應用原則研究,不同作文教材應用策略對比研究。

小學、初中、高中作文教材內容編排序列研究,小學、初中、高中各類相關訓練的銜接研究,教材的結構、內容、容量、呈現形式研究。

5.作文教學教師研究

作文教師素養的構成研究,作文教師素養的提高途徑研究,專職與非專職作文教師教學效果對比研究,不同教學風格與方法的教師對學生的影響研究。

6.作文教學資源研究

家長、學校教學資源,作家、教研機構等社會智力資源,作文教輔圖書資源,作文專業報紙、雜志資源等諸多作文教學資源的優勢與不足,開發與利用研究。

7.作文教學評價研究

作文評價的方法與途徑研究,作文評價中的道德因素介入研究,作文評價的結果使用研究。作文升格的標準、方法研究。

8.現作學前沿理論與實踐推廣研究

言語生命動力學理論與實踐推廣,非構思寫作學理論與實踐推廣,題型寫作理論與實踐推廣。

9.傳統寫作及寫作教學理論批判與借鑒研究

葉圣陶、張志公、呂叔湘、梁啟超、朱自清、張中行等作文教學理論研究

10.現代心理學、腦科學、思維科學與寫作教學關系研究

作文教學中的左右腦協同思維的策略研究,中國人獨特語言區對于作文教學的影響研究,學生語言發展心理進程對寫作能力的影響,寫作思維學研究。

11.作文教學新媒體教學手段研究

作文教學軟件的開發與應用研究,網絡時代作文教學的新特點與新方式研究,作文報刊對學生作文水平的影響研究。

12.作文考試與日常作文訓練研究

小學作文考試與學生作文心態能力發展影響研究,中考作文研究,高考作文研究,中高考作文與日常作文訓練的關系研究。

13.各級各類作文培訓專項研究

培訓的規模,教材,方法,時間,效果,影響等研究。

14.作文教學流派梳理

建國以來形成的各種作文教學與實驗研究。

15.國外及港臺作文教學研究

美國、日本、韓國、英國、新加坡、臺灣、香港作文研究。

16.讀寫直通策略與方法研究

在閱讀教學中滲透作文學法的指導研究,以作文教學為主體促進學生語文素養全面提高的對比研究。

17.作文教學跨門類借鑒研究

其他學科對作文的影響與借鑒研究,音樂、美術、戲曲、電影、電視等藝術門類對作文教學的借鑒研究。

18.涵養、自悟、自修、自審、自改、內生作文動力培植研究

對學生內在文化修養、道德修養、非智力因素養成的研究,自悟、自修、自審、自改能力養成研究,寫作動力內在的自生長形成機制研究。

四、子課題申報條件

1.本著雙向選擇、自愿參加、相互支持、共同發展的原則,履行必要的審批手續,申報子課題,成立課題組。

2.子課題組負責人要有較強的作文教育教學和一定的教科研能力。原則上要求具有小教高級、中教高級、大學副教授以上職稱,具備較高的科研組織指導能力。子課題組負責人必須是子課題研究的實際主持者和指導者,并在實驗研究中承擔實質性任務。

3.子課題組負責人所在的單位,必須領導重視,建立相應的組織系統,有完成子課題組研究任務的相應專業力量。

4.具備相對穩定的作文科研教改隊伍和組織機構,并設置固定專員和總課題組定期聯絡、溝通、匯報工作。

5.除執行本方案的各項規定之外,還要遵照總課題組的相關要求,履行應盡的義務和責任。

五、子課題的申報立項、開題、培訓

1.各學校在總課題研究的框架內,自主選擇子課題的研究目標和內容,制定課題研究計劃。(子課題選題指南見附件一)

2.填寫《中小學作文教學法理論與實踐研究》子課題申報表,一式四份加蓋公章后交總課題組秘書處。子課題申報截止日期至2012年12月底(子課題申報表見附件二)

3.由總課題組組織專家完成對參加子課題學校的資格立項審定。

4.陸續審定合格的學校統一參加總課題組召開的課題立項開題培訓會議(時間及地點另外通知),屆時統一頒發“十二五”科研課題立項證書及課題學習資料。

六、課題的組織管理

為了認真抓好課題研究,落實總課題與子課題研究實施方案,由中國教育學會中學語文教學分會秘書處《中小學作文教學法理論與實踐研究》總課題組負責課題的管理工作:負責制定總課題研究方案,負責對子課題研究方案進行審定,對研究成果進行審核;組織對子課題的研究進行指導、培訓、評估、檢查;由總課題組秘書處承辦課題的學術交流、研討活動和成果推廣等活動。

本課題管理采取目標管理與過程管理相結合,集中管理與區域管理相結合的方式。總課題組依據課題進展情況組織相關的研討、培訓、交流、考察;各地區的子課題學校也可以自行組織相關活動,邀請總課題組給予指導與支持。

總課題采用公開申報、審批、分子課題研究方式,鼓勵各子課題承擔學校和個人以校為本,切實優化研究過程。希望研究者樹立成果意識,注重課題研究對教育教學工作的實際效果。一般情況下,承擔子課題研究時間為2~4年。

希望參與單位自愿給予總課題一定的研究經費支持,額度由雙方協商決定。

七、《中小學作文教學法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題組秘書處聯系方式

曹 韌:0351-5256554 15535812691

聶艷宏:0351-4195579 13203419770

曹曉花:0351-5256564 15034062154

張東萍:0351-5256564 13754818519

附件一:《中小學作文教學法理論與實踐研究》子課題申報指南

附件二:《中小學作文教學法理論與實踐研究》子課題申報表(附件二略,該表可登陸新作文網站省略下載。)

中國教育學會中學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

附件一:

中國教育學會“十二五”教育科研規劃課題

中小學作文教學法理論

與實踐研究

子課題申報指南

一、作文教學目的、原則研究

1.新課標所制定的作文教學目標與作文教學實踐距離研究。(小學、初中、高中)

2.微觀課時/單元/學期/學年作文教學目標的設定及結構研究。(小學、初中、高中)

3.以自悟為目標的作文教學目的研究。

4.作文教學原則研究。

二、作文教學內容與過程研究

5.興趣、主題、結構、語言、語感、思維、文體、技法等作文內容分類訓練方法研究。(小學、中學)

6.學生作文基本功構成及提高研究。

7.作文教學階段整體目標、知識結構及序列安排研究。(小學、初中、高中)

三、作文課堂組織研究

8.不同地域、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經濟發展環境下作文教學的因材施教問題研究。

9.作文課堂結構、課堂組織形式類別、個別輔導、小課堂、大課堂等研究。(小學、初中、高中)

四、作文教學教材研究

10.社會作文培訓教學教材特點及各自適用情況分析研究。

11.人教版語文教材中作文教學教材特點及適用情況分析研究。(小學、初中、高中)

12.蘇教版語文教材中作文教學教材特點及適用情況分析研究。(小學、初中、高中)

13.語文版語文教材中作文教學教材特點及適用情況分析研究。(小學、初中、高中)

14.作文教材編寫與使用的應用原則研究,不同作文教材應用策略對比研究。(小學、初中、高中)

15.作文教材內容編排序列研究。(小學、初中、高中)

16.小學、初中、高中各類作文相關訓練的銜接研究。

17.作文教材的結構、內容、容量、呈現形式研究。(小學、初中、高中)

五、作文教學教師研究

18.作文教師素養的構成研究,作文教師素養的提高途徑研究。(小學、中學)

19.專職與非專職作文教師教學效果對比研究。(小學、中學)

20.不同教學風格與方法的教師對學生作文寫作影響研究。(小學、中學)

六、作文教學資源研究

21.家長作文教學資源開發與利用策略、方法、效果研究。

22.學校非語文教師作文教學資源開發與利用策略、方法、效果研究。

23.作家、團體、教研機構等社會作文教學資源開發與利用策略、方法、效果研究。

24.作文教輔圖書作文教學資源開發與利用策略、方法、效果研究。

25.作文專業報紙、雜志資源等諸多作文教學資源的優勢與不足,開發與利用研究。

七、作文教學評價研究

26.作文評價的方法與途徑研究,作文評價中的道德因素介入研究,作文評價的結果使用研究。

27.作文升格的標準、方法研究。

八、現作學前沿理論與實踐推廣研究

28.言語生命動力學作文理論與作文教學實踐推廣運用研究。

29.非構思寫作學理論與作文教學實踐推廣運用研究。

30.題型寫作理論與作文教學實踐推廣運用研究。

31.――寫作理論與作文教學實踐推廣運用研究。

九、傳統寫作及寫作教學理論批判與借鑒研究

32.葉圣陶作文及作文教學思想的批判與借鑒研究。

33.張志公作文及作文教學思想的批判與借鑒研究。

34.呂淑湘作文及作文教學思想的批判與借鑒研究。

35.梁啟超作文及作文教學思想的批判與借鑒研究。

36.朱自清作文及作文教學思想的批判與借鑒研究。

37.張中行作文及作文教學思想的批判與借鑒研究。

38.――作文及作文教學思想的批判與借鑒研究。

十、現代心理學、腦科學、思維科學與寫作教學關系研究

39.作文教學中的左右腦協同思維的策略研究,中國人獨特語言區對于作文教學的影響研究。

40.現代腦圖研究成果在作文教學中的運用研究。

41.學生語言發展心理進程對寫作能力的影響及教學策略研究。

42.寫作思維學研究。

十一、作文教學新媒體教學手段研究

43.作文教學軟件的開發與應用研究。

44.網絡時代作文教學的新特點與新方式研究。

45.各類作文報刊的優勢、特點以及對學生作文水平的影響研究。

十二、作文考試與日常作文訓練研究

46.小學作文考試與學生作文心態能力發展影響研究。

47.中考作文研究。

48.高考作文研究。

49.中、高考作文與日常作文訓練的關系研究。

十三、各級各類作文培訓專項研究

50.小學作文民間培訓的內容、方法、教材、規模、時間、效果、影響等研究。

51.中學作文民間培訓的內容、方法、教材、規模、時間、效果、影響等研究。

十四、作文教學流派梳理

52.――作文(法)專題研究。

十五、國外及港臺作文教學研究

53.美國作文教學研究。

54.日本作文教學研究。

55.韓國作文教學研究。

56.英國作文教學研究。

57.臺灣作文教學研究。

58.香港作文教學研究。

十六、讀寫直通策略與方法研究

59.在閱讀教學中滲透作文學法的指導研究。

60.以作文教學為主體促進學生語文素養全面提高的對比研究。

十七、作文教學跨門類借鑒研究

61.學科作文研究。

62.不同藝術門類對作文教學的借鑒研究。

十八、涵養、自悟、自修、自審、自改、內生作文動力培植研究

63.學生內在文化修養、道德修養、非智力因素養成與作文關系的研究。

64.學生作文自悟、自修、自審、自改能力養成研究。

65.寫作動力、動機內在自生長形成機制研究。

申報者可以以某一地區教科研部門為單位申報區域性課題;也可以以學校為單位申報學校課題;還可以個人單獨申報個人課題。

上述課題供申報者參考,申報者可以結合本單位或個人的實際情況,在總課題總的研究方向的前提下,自行擬定課題進行申報。

上述課題從18個大的研究方向分解出60多個子課題,申報者可以結合自己的研究條件,將子課題進行合并,選擇大的研究方向為研究范疇進行申報。

體育科學研究理論與方法范文第2篇

關鍵詞:體育與健康課程;研究性學習;高中體育教學

中圖分類號:G807.0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3.04.014

“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愛因斯坦)這是因為“提出問題”的過程更能激發學生的研究興趣和創新意識。在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中,科學探究的意義以及如何通過國家課程標準促進探究性學習實施的問題,得到了普遍的重視。學會認知、學會生存、學會學習、學會發展是21世紀人才所應具備的能力,隨著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基礎教育在課程結構改革上也有了許多新的變化,從重知識輕能力,到重視學生情感的發展;從封閉辦學觀的影響,課程忽視社會性實踐,到重視學生的親身體驗和實際操作能力的提高,加強了對學生與社會實際的聯系,特別是對社會需求的能力的培養。這些變化表明了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提升學生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的教育改革措施,已日益為教育者所理解接受并主動實施。

1 研究性學習課程的性質和內涵

研究性學習的本質是人類學習知識、認識世界的一種活動,在學校教育的背景下,它既是一種具體的學習方式,也是一種課程形態。作為一種學習方式,“研究性學習”是指教師不把現成結論告訴學生,而是學生自己在教師指導下自主地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獲得結論的過程。作為一種課程形態,“研究性學習課程”是在課程計劃中規定一定的課時數,以更有利于學生從事“在教師指導下,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所以,“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初步學習、體驗科學研究的活動性課程。

2研究性學習的特點

研究性學習有如下特征:第一,經驗性和體驗性。研究性學習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讓學生獲得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積累實踐的經驗,并在親身經歷的實踐過程中逐步形成善于質疑、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努力求知的積極態度。這種經驗性和體驗性顯示出研究性學習與記憶書本知識的不同。第二,過程性和生成性。接受式學習是學生掌握即定的知識,但研究性學習則是在探究的過程中運用知識、建構知識、生成知識。第三,開放性和實踐性。研究性學習在內容上具有開放性,學習內容不是特定的知識體系,而是來源于學生的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注重研究的過程而不是結果。同時,研究性學習具有明顯的實踐性,只要學生“投入”到研究性學習之中,學生便會自覺地認識到,這是一項認識客觀事物的實踐活動。第四,自主性和探究性。在研究性學習中,學生是研究活動的主體,學生的研究活動是自主進行的,他們是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主確定研究課題,學習計劃是自已設計的,學習活動是自已親身經歷的,其中的困難又是在個體的努力和同伴的協作下一起克服的。同時,研究性學習是基于問題解決的一種學習,學習的方式不是被動地記憶、理解教師傳授的知識,而是敏銳地發現問題,主動地提出問題,積極地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并探求結論。

3 研究性學習的組織與實施

3.1 指導學生選題

學生研究課題的選擇與確定,通常要反映學生的生活背景和興趣,以及特定的文化傳統、自然資源狀況等,只要是與學生現實生活和社會生活相聯系,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就可以作為研究課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可根據教學目標,尋找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可以激發學生興趣的材料,創設出特定的情景,向學生展示出要研究的領域,引導學生發現并提出需要探究的問題。教師可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興趣、認知、理解、應用的實際能力及完成課題研究的可能性,提出一些研究性課題供學生選擇。為體現研究性學習的實踐性,也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特長自行選題。學生的選題宜小不宜大,應盡量適合自身能力的課題。圍繞學生的學習、身邊生活的事物,切入口小的課題去引導學生選題。例如“中學生體能素質的現狀調查”、“肥胖學生的體質狀況及折因研究”、“ 高中學生生活方式的研究”、“學生睡眠狀況的調查”、“ 耐力跑對增強體質效果的調查”、“學生學習焦慮情緒的調查研究”等進行研究。廣東實驗中學研究性學習成果“廣州娛樂性體育場所舉隅”就是由余乃明老師指導,由何聰、陳翰波、張津冬等7位同學組成的課題組研究完成的。專家評價是學生一項很有意義的探究活動,是一項較好的研究性學習成果。貼近學生生活、貼近學生經驗的課題,容易為學生所接受和取得研究成果。

3.2指導學生制定研究計劃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敗。制定研究計劃以引導研究過程,學生初步進入科學研究領域,缺乏科學研究的知識,難以把握研究的全過程,因此,確立研究課題成立課題研究小組后,教師要指導學生制定研究計劃。研究計劃的內容包括:研究目的、意義,研究內容,調查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預期結果、課題組成員(中學生研究性學習可采用小組合作研究、個人獨立研究的形式進行)和研究分工,研究進度,研究措施等。

研究方法是研究計劃中的核心部分,制定研究計劃,確定研究方法,就是組織學生學習科學研究理論與方法的過程。收集資料、調查訪談、問卷調查、實驗、統計等科學研究中的一般方法也適用于學生研究性學習的課題。圍繞研究性學習課題的研究內容,要達到的研究目的,指導學生去選擇研究方法。資料研究、調查訪問是不可缺少的,至于是否要進行實驗、是否要測量,是否采用問卷調查,就要根據課題的研究內容來確定了。問卷調查是科學研究中常用的一種有效的方法,可以為課題研究獲取很多研究資料和信息,學生學習編制一份簡單的調查問卷,作一次問卷調查的實踐,是很有意義的。

3.3指導學生實施研究計劃

研究計劃實施階段,主要是學生根據課題研究方案中規定的具體安排,在教師指導下開展具體的研究工作。

資料研究主要是指導學生圍繞研究目的和內容,閱讀有關理論知識,或邀請老師作專題講座,開拓理論視野,以理論去指導研究,并為撰寫論文提供理論支撐。指導學生利用圖書館和網絡查閱相關的文獻信息和資料,收集相關歷史的、現實的資料,從歷史的、現實的資料中對研究象進行分析。調查訪問、問卷調查、實驗、測試等,都是觀察研究對象的狀態、變化、問題和與相關因素的聯系,收集研究資料。這里特別要強調的是典型資料收集,典型引路路最明,典型說話話最靈,典型資料對研究問題的闡述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

調查訪問、問卷調查都要根據研究的需要,事前擬好調查問訪提綱,選擇好調查對象,進行訪談,收集研究資料;學生初次做問卷調查,問卷設題不宜太多,以封閉式問卷調查為主,目的在于學習編制問卷的方法,體驗問卷發放和回收的方法。

采用實驗研究,如“ 耐力跑對增強體質效果的實驗研究”、要指導學生做好實驗方案,內容包括實驗目的、任務、實驗時間、實驗形式(單組對照或雙組對照)、實驗施加因素、實驗測試指標、實驗分工、實驗步驟安排等,實驗法要與文獻資料研究、訪問調查、觀察等方法結起來,列入實驗方案,收集實驗資料,一步一步逼近研究目標。

無論采用什么方法,教師都要指導學生及時整理、分析資料,認識研究對象內部和外部各因素的關系,形成觀點,逐步達到對事物規律的認識。

3.4指導學生撰寫論文

在撰寫論文之前,要指導學生整理資料,學生結合親身實踐,得到的實驗現象、數據,進行分析、推理、判斷,從而得出初步的結論。在資料整理、分析過程中,認識研究對象的狀態、本質和問題,形成觀點,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和建議。

撰寫研究性學習課題成果,是科學研究的一次總結,對學生邏輯思維、寫作能力都是一次很好的鍛煉,體育課程研究性學習成果,一般以調查報告、實驗總結(實驗研究報告)、小論文、研究論文等形式呈現。

不管什么形式,結構都要嚴謹,全文要有論點、論據、論證。指導學生提出的立論觀點鮮明,論證有據、指導學生充分運用收集到的資料,如訪談材料、觀察材料、文獻資料、實驗或測量的材料、典型材料等,作為論據去論證和支持自己研究提出的論點。

3.5指導學生總結交流和評價

研究性學習成果的交流和評價,是整個研究性學習過程中的最后環節,研究成果的處理可以有多種形式,最常用的是組織研究成果報告會,宣讀論文,交流心得體會,讓更多同學分享課題組的研究成果,征求同學們對研究工作和研究成果提出意見和改進建議,師生對研究成果做出評價。有價值的研究成果可推薦到出版單位發表,發揮研究成果的作用。

4 結束語

研究性學習是一種以人為本,讓學生學會生存、學會認知和學會發展的學習理念, 高中設置研究性學習課程是我國教育的一項重要改革,讓中學生提早進入科學研究領域,接受科學研究的教育和實踐,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問題意識和科研素養。促進學校體育改革,提高體育課程的質量,以推進素質教育。

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生是知識經驗的建構者,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重在知識技能的應用,重在親身參與探索性實踐活動而獲得感悟和體驗,重在學生的參與。讓學生在做中學,在科研實踐中增長知識,增長才干,社會調查中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研究性學習是培養學生能力的重要手段,開展研究性學習是中學教學改革的必經之路。在中學體育課程改革中,體育教學研究性學習仍是一個比較簿弱的環節,我們有責任推進這項活動的開展,深化學校體育教學改革。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實施指南(試行).2001.

[2] 鐘啟泉,崔允潡等主編.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3] [美]斯特弗、蓋爾主編.高文等譯.教育中的建構主義[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4] 張華.論“研究性學習”課程的本質[J].教育發展研究,2001(5):16.

[5] 許鎮輝等.如何有效地開展研究性學習[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4:20(6):62.

[6] 劉贊英等.構建研究性教學模式的難點和突破點[J].中國高等教,2008:(13),(14).

[7] 劉久成.研究性學習的有效性思考[J].中國教育學刊,2009:(1):68-70.

體育科學研究理論與方法范文第3篇

關鍵詞:武術套路運動員 氣質類型 運動選材

中圖分類號:G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643(2014)01―0065―02

1 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1.1 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上海市部分高校高水平武術隊和上海市武術隊套路運動員為研究對象。測試對象情況見表1。

1.2 研究方法

文獻資料法;數理統計法;問卷調查法(氣質類型測定采用陳會昌氣質類型調查問卷)。

測試問卷48份,回收48份,有效問卷45分,回收率100%,有效率94%。

2 上海市優秀武術套路運動員的氣質類型研究結果

由表1所示:上海市優秀武術套路運動員的氣質類型最多為多血質15人,占總體33.33%,其次是粘液質和多血質――粘液質各8人占17.78%,且不同級別差異不大,均是多血質相關類型占大部分,粘液質類型其次,而膽汁較少。

由此可見,武術套路運動員的氣質類型多數為多血質和粘液質型的。最很明顯的一個特點是無抑郁質相關類型。

由圖2所示,劍槍、刀棍、南拳運動員氣質類型最多的為多血質或與多血質相關類型的氣質。14名太極運動員有7名是粘液質、4名是多血質――粘液質和2名膽汁質――粘液質型,均和粘液質類型相關。

3 上海市優秀武術套路運動員氣質類型的分析

3.1 上海市優秀武術套路不同級別運動員氣質類型分析

與以往研究理論相符合,上海市優秀套路運動員的氣質類型基本上為多血質和粘液質類型。最明顯的一個特點是無抑郁質相關類型的。多血質15人,占總體33.33%,其次是粘液質和多血質――粘液質各有8人占17.78%。不同級別各自氣質類型分布差異不大,均是多血質相關類型占大部分,粘液質類型其次,而膽汁較少。由此可見武術套路運動員的氣質類型多數為多血質和粘液質型的。由于氣質是穩定、典型的心理特征,受遺傳影響很大,后天幾乎改變不了,氣質類型的基本理論氣質是人的心理活動穩定的動力性特征。它反映了心理活動發出的力量的強弱、變化的快慢和其均衡程度的特點。氣質類型影響運動員在比賽中水平的發揮,對運動成績影響較大,通過對優秀套路運動員氣質類型的調查分析,發現多血質或粘液質型的運動員比較適合從事武術套路運動。此外現代科學研究發現,人的氣質不一定只是單一的某一種氣質,許多人往往集兩種或多種氣質于一身,在某些時候他可能表現出以另一種氣質類型為主的特征,所以在實際的選材中不能太過死板,還應根據實際情況靈活對待。

3.2 上海市優秀武術套路不同項目運動員氣質類型分析

本研究表明(見圖2)劍槍、刀棍、南拳運動員氣質類型最多的為多血質或與多血質相關類型的氣質,南拳運動員多為多血質類型的氣質,因為南拳比較粗框,這也與活潑好動、有生氣、反映快等特點有關系,劍槍刀棍運動員氣質類型分布較廣;而太極運動均和粘液質類型相關,7名是粘液質、4名是多血質一粘液質和2名膽汁質一粘液質型,均和粘液質類型相關,這是應為粘液質的特點是比較安靜、穩重、言行緩慢情緒不易外露這些特點符合太極拳的特點要求。總的來說武術套路運動員要好動、活潑的同時還要求運動員有一定的自控能力。因此多血質比較適合南拳和長拳類,粘液質主要適合太極功法類,而抑郁質類型不適合從事武術套路運動。

4 結論

不同級別武術套路運動員的氣質類型差異不大。不同項目武術套路運動員氣質類型差異較大,南拳類運動員多為多血質型,劍槍和刀棍運動員氣質類型分布較廣,其中多血質相關型較多,太極運動員多為粘液質型,抑郁質類型不適合從事武術套路運動。

參考文獻:

[1]劉同為,劉淑慧.淺談武術運動員的選材[J].安徽體育科技,1990(03).

[2]從湖平.體育統計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3]曾凡輝,王路德,邢文華等.運動員科學選材[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2.

[4]李錚,姚本先主編.心里學新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40-43.

體育科學研究理論與方法范文第4篇

關鍵詞 高校體育教師 繼續教育 反思性教學 探索

一、問題的提出

高校體育是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高校體育教師又是實施高校體育工作的主群體,是高校體育改革和發展的主要力量,是決定高校體育教育質量的關鍵。為了改善和提高高校體育教師在學歷、職稱、知識結構和教學水平等專業化技能不盡合理的狀況,各地教育主管部門都對教師提出了職前學習、入職培訓和在職繼續教育的計劃和要求。目前最常見的繼續教育方式理論脫離實踐,使許多教師感到所培訓的內容與高校體育教學、課余訓練、科研實際相差太遠, 難以滿足教師專業成長和發展需要。

20世紀80年代,反思性教學(reflective teaching)思潮陸續在西方各國興起,并迅速受到世界其他國家教育研究者和廣大教師的重視是體育教師研究解決教學問題的重要手段,更是促進體育教師自身發展的有效途徑。本文擬從反思性教學理論的角度探討高校體育教師的繼續教育。

二、對反思性教學理論的理解

反思性教學也稱反思實踐。它是20世紀80年代在西方國家興起的一種教學實踐活動。綜合國內外關于反思性教學理論的研究成果,博采眾長,反思性教學就是指:教師以批判的眼光學習和接受先進的教育理論和他人經驗,在教育教學實踐的過程中,發揮自身教育主體功能,與他人真誠合作,采用適宜的方法和策略對自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實踐活動進行研究、探討,借助一些手段對自身的內隱理論不斷歸納、總結和外化,從而提高教師專業水平的過程。

由此可見,在反思性教學過程中,教師以自己的教學活動為思考對象,對其進行審視、 分析和反思,從而促進自身專業水平和教學水平的不斷提高,反思性教學對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是非常有價值和有意義的。

三、反思性教學理論在高校體育教師繼續教育中的實踐探索

在教師的繼續教育中,我們不僅要重視知識和技能的傳播,而且要使教師樹立正確教學意識和理念,為教師終身的職業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為了達到這一目標,我們有必要對現行的高校體育教師繼續教育模式和內容進行調查,使教師發展成為教師繼續教育的主體。

(一)反思性教學實踐本身就是一種自我繼續教育

自我教育的過程,是人的自我認識、自我改造的過程,是實踐內化為意識的過程。教師的自我教育隨著教師自我意識的發展而發展,將會促使教師自覺性教學行為的提高,使教師由不自覺到自覺、由他律到自律、由他教到自教轉化。反思性教學實踐的過程,是教師以自己的教學過程為思考對象,對自己教學行為、教學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從而改進自己的教學實踐,并使教學實踐更具合理性的過程。這種反思的過程,實際上是教師自我教育的過程,是一種自我繼續教育。

(二)利用反思性教學尋找繼續教育的內容和途徑

反思性教學為體育教師尋找繼續教育的內容和途徑提供了理論依據和現實可能性。教師對教學實踐的反思可分為積累經驗、觀察分析、重新概括和積極驗證四個主要環節。積累經驗階段的任務是使教師意識到問題的存在,并明確問題的情境。在觀察分析階段,教師既是各種信息的搜集者,又是冷靜的批評者,同時也是經驗的描述者。重新概括階段是在觀察分析的基礎上,教師必須重新審視自己教學活動中所依據的思想,積極主動地吸取新的信息,并尋求解決問題的新思路和新策略。積極驗證階段的主要任務就是驗證上一階段所提出的假設和新的教學方案的合理性。在驗證的過程中,教師又會積累新的經驗,發現新的問題,開始新的循環。

通過教學反思發現教學實踐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從而了解自己能力的不足和欠缺之處,有針對性的選用有效地繼續教育途徑進行再學習,促進教師內在專業結構不斷更新、演進和豐富。正是在“反思―更新―發展―再反思―再更新―再發展”這樣一個無限往復、不斷上升的過程中,教師的信念態度、知識技能、行為方式、教學訓練方法等才更趨成熟,教師才得以從一個階段向另一更高階段過渡,實現個人的成長與發展。

(三)在繼續教育中開設“反思性教學”專題培訓

了解反思性教學的概念、意義、過程和研究方法, 幫助他們提高對課堂行為的洞察力, 使他們學會善于對自己的教學經驗、行為、過程和教學訓練方法以及學生學習狀態和效果進行經性常反思, 掌握最基本的反思性教學途徑, 從而逐步發展成為研究型的教師。

1.培養體育教師技術實踐課堂觀察能力

具體培訓中,培訓者可把反思性教學融入于整個培訓環節。組織他們對某一特定教材內容進行相互觀摩教學、相互點評。通過相互觀摩,促使教師進行自我反思,分析自己和別人成功和失敗的原因,從中汲取經驗。

2.培養體育教師充分利用現代課堂媒介的能力

在培訓中,通過錄像、錄音可以再現教師教學的過程。使教師能更客觀地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及時發現自己課前的設計與實際授課有何不同,以便日后進一步修改完善教學計劃和教案。

3.培養體育教師記錄和分析課堂教學小結的能力

課堂教學小結是課堂教學過程現象和問題的總結,課堂教學小結應該包括教學過程中教師個人的觀察和感受,對某一教學行為態度的認識和對教學成功與失敗的分析和反思。課堂教學小結可使教師記錄和保存許多真實可靠的教學記錄,同時為反思教學提供研究的數據。課堂教學小結應保持即時性和經常性。

4.培養體育教師數據收集處理和分析的能力

反思性教學不僅要有感性的反思,更要有理性的反思,尤其是身體教育的結果。這就要求體育老師熟練掌握數據收集、處理的方法,通過數據結果分析,反思教學訓練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通過具體培訓使體育老師掌握現代數據處理的方法,從而可以站在更科學、客觀的角度從不同方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目的、學習需求、學習困難、學習效果、對教學的看法以及教學的效果等等。

5.培養體育教師做好課前與課后的反思的能力

課前反思要求教師在備課時要對先前教學經歷和過程進行反思。課后反思要求教師在課程結束后及時地對自己的課堂行為進行回顧和評價,對課前形成的教學理念、課堂行為、教學計劃、教學過程以及學生表現進行反思,認真總結教學的優點和不足之處。通過對其總結歸納,發現問題,提高教師自我發展的能力。

6.培養體育教師行動研究理論學習和自我評價能力

在培訓中,指導和培養體育教師從事與教學、訓練實際密切相關的科學研究,是迅速提高教師反思性教學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通過教師本人的獨立思考和與其他教師的討論,參與有關行動研究的理論研究,提出假設,制定出行動計劃, 然后在實施計劃的基礎上, 進行相關的研究, 總結歸納,并寫出行動研究報告。這些過程對教師自身的專業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四、結論

(一)將反思性教學融入高校體育教師繼續教育,能使教師逐漸從注重感性經驗傳授轉變為注重教學的理性審視,最終將會提高體育教師執教能力和業務水平。

(二)在反思性教學理論視域下,高校體育教師繼續教育將會獲得有針對性的教育內容和教育途徑,達到教師接受繼續教育后就能運用,運用后就有效果的繼續教育目的。

(三)反思性教學理論要求高校體育教師不斷進行反思和繼續教育,繼續教育的過程也要安排設計反思性教學的理論培訓。

參考文獻:

[1]Dewey, J. How We Think. Chicago: Henry Regnery. 1933.

[2]L.M.Villar. Teaching: Reflective, from T. Husenetal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1994.

[3]Schon, D.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How Professionals Think in Action. New York: Basic Books. 1983.

[4]熊川武.反思性教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5]張大均.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6]吳曉涓.高校體育教師繼續教育需求現狀與培訓對策[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5(4):31.

[7]吳家琳.高校體育教師繼續教育的SWOT分析及發展策略[J].體育學科.2005(2):12.

[8]袁翔.高等學校發展繼續教育的戰略思考[J].繼續教育.2005(11):71.

體育科學研究理論與方法范文第5篇

關鍵詞:體育;跨學科研究;高質量人才

體育并非一門孤立的學科,體育學科本身的復雜性造成了其學科知識與其他相關學科知識之間界限的模糊。基于此,體育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必然產生跨學科的交流與合作。因此,體育教學的跨學科研究是必然的。

一、體育跨學科研究的本質

跨學科研究的本質是打破學科界限,開展兩門及其以上的學科之間的科研或教育活動。相應的,體育跨學科研究的本質不是為了建立各學科之間的聯系,實現多學科的融合,更不是否定分學科教學或研究,而是綜合研究體育與其他各學科知識。體育跨學科研究強調跨學科研究的交叉性,從而進一步實現新的學科進步發展,上述這種方式獲得的學科進步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所跨學科之間應當開創全新的相關研究領域,另一個方面是所跨學科之間應當以促進各學科內容的更新發展為目標[1]。在體育跨學科研究中,絕大部分人走的都是第二條道路。在體育功能不斷完善的今天,體育研究關注的重點是如何通過體育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跨學科交流與研究來解決體育科學領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并且在之前難以解決的復雜問題[2],并在此基礎上打破體育與其他學科之間的界限。界限是進行學科分類的標準,但學科界限卻并非完全明確的。各學科核心知識之間的界限是最為明確的,而學科邊緣的界限卻相對模糊。體育學科邊緣的知識與其他學科知識是相互交叉的。可以同時進行體育與其他學科的科研或教育活動,并以此來解決體育學科研究或教學中的常見現象與問題。但值得注意的是,體育的跨學科研究并非是體育學科與其他學科的知識之間的簡單累加,而是促進上述學科自身的更新和發展。體育跨學科研究不僅是深化改革、提高學校體育工作質量的需要,也是體育教師提高自身業務水平的重要環節。另外,體育與其他學科的交互研究有兩種形式。一是體育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跨學科交流與研究,體育學科通過借鑒學習后者的優勢,來解決自身存在且之前難以解決的一些復雜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完善并更新知識體系。二是體育學科內部各分支學科的跨學科研究,與其他學科一樣的是,體育這一學科體系中已有多門較為成熟的分支學科,然而這些學科在進行縱向研究過程中,同樣不能與其他學科的研究完全割裂,并且同樣需要不斷吸收其他相關學科的研究成果和方法[3]。

二、體育跨學科研究的現狀

1.解決問題手段單一

當代體育學科已不再是單純的體育運動,除生理學等與之直接相關的學科外,體育與經濟、政治、歷史、文化等多個學科之間也建立起了密切且牢固的聯系。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之間的體育競技不會是單純的體育交流,必定會帶來國家間經濟、文化、政治等各方面的交流。世界著名體育賽事為其舉辦城市帶來的經濟發展推動力、地域文化影響力上升等作用,體育跨學科研究理論無法覆蓋這些現象產生的原因及其具體的影響,不能結合經濟學、文化等方面的知識來對其進行研究。再如,研究史上某些重大體育事件對歷史發展的影響以及對國家政治的影響等,必定離不開歷史學、政治學的支持。而在當代社會,研究體育運動對人體健康、人類心理的影響也需要心理學方面的相關知識作為支撐。這些與體育相關復雜問題的存在涉及到了各學科,因此,對于進行體育跨學科研究的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我們難以用單一的方式去地解決,換言之,我們必須用多維度的知識尋求更好更行之有效的解決辦法,而這也暴露了在體育跨學科研究過程中解決問題手段的多樣性與準確性的缺乏。

2.跨學科知識應用困難

從體育跨學科的知識體系來看,各類學科之間的跨學科研究無法促進新的相關學科的產生與發展[4]。體育學科邊緣的知識往往與其他學科存在交叉現象,跨學科研究的方法不能補充并完善這些方面的知識。如不能靈活運用歷史學的知識,無法為研究體育的形成、發展過程以及史上的重大體育事件提供幫助,從而導致這一部分的體育知識無法被納入體育知識范圍中,未能成為新的體育知識,使體育學科在體育史方面的知識體系缺乏獨立性。在這一問題上,新的相關學科如雨后春筍,層出不窮。最明顯的便是體育與心理學的跨學科研究,體育運動對人類情緒、心理的影響是其存在的前提,隨著這一現象被越來越多的人注意到并開展研究,體育心理學應運而生。體育心理學雖被劃入心理學這一學科之中,但由于心理學與體育學科存在較多差異,如心理學體系分為應用心理學與基礎心理學,而體育學體系分為體育基礎學、運動技能學、體育社會學。其中運動心理學側重研究人在從事體育運動時的心理特點及其規律,而體育心理學是指從事體育活動(如體育教學活動、課外體育活動等)的特定活動下的心理現象,兩者差異性較大,導致體育跨學科的知識體系無法在這一過程中得到很好地完善。由上可知,雖然體育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可以開展相應的跨學科研究,但是在跨學科研究的過程中,難以運用其他學科的知識來更好地分析、豐富體育學科的內容,更無法較好地完善體育學科的知識體系。

三、體育跨學科研究的未來發展路徑

1.增加與其他學科的互動及趣味性

體育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跨學科交流在相當程度上豐富了體育課堂教學的內容,由此也極大地增強了學生學習體育的興趣。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因其自身教學內容的單一性,有一個很明顯并且難以消除的弊端,就是學生對體育課程的興趣與喜愛程度多呈現兩極分化的現象,即一些活潑、好動、體能較好的學生,尤其是男生往往更愿意積極參與體育課程的學習,而一些安靜、沉默、體能較差的學生,往往不愿參與體育課程的學習。而在當今體育教育改革的背景下,體育成績加入到中考總成績當中,多數學校為確保升學率,往往采取短期特訓的方法快速提升學生的體育成績,體育對升學的影響也使其成為了大部分學生的負擔。若是增強體育教學內容的豐富性,并在此基礎上引發并增加學生學習體育的興趣,上述問題便可迎刃而解。因此,體育教師可在講授期間加入一些體育賽事視頻的播放,并用學生已掌握的知識,如物理、數學課程中的一些知識來解釋體育現象,或結合歷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識來講授體育史上的某些重大事件,將單純的體育運動課堂轉變為運動為主、理論知識講授為輔的內容豐富、趣味性強的體育課堂,體育課程將不再成為曾經那部分厭惡體育的學生的負擔。

2.從其他學科切入研究,豐富體育教學

從不同的學科的角度,即以一個全新的視角來研究體育學科教學是體育跨學科研究與發展的基本方法。從不同學科的角度去研究體育學科教學,便可以發現并掌握體育學科教學知識的不同方面,如“歷史學+體育學”可以研究體育學科的歷史和特點;“管理學+體育學”可以研究體育管理的相關內容[5]。體育作為一門復雜的學科,其知識體系中的各個方面本就不能離開其他學科而孤立地存在。若是單純地進行體育這一門學科教學的研究,往往只能局限于體育運動本身,即體育學科的核心知識。而從其他學科的角度去研究體育學科,則可以研究體育學科各方面的知識,從而構建并完善體育學科的知識理論體系。從其他學科的角度研究體育學科對研究者的知識儲備要求是比較高的,研究者需同時具備體育學科以及所需的相關學科的知識。

3.與其他學科合作交流,培養高質量人才

在跨學科教學研究的過程中,各個學科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是極其重要甚至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學科知識的交流與合作有兩種方式。一是單方面運用其他學科的現有知識去研究某一學科,這一方面在體育的跨學科教學研究的過程中具體表現為體育學科的相關人員通過運用其他學科中的現有知識去研究體育學科中的某一方面,并以此改變教學方式。二是學科間的合作能有效解決研究者知識能力不全面的問題。體育學科本身與其他學科之間的互通性并不強,同時精通體育學科與這些學科中的某一學科的研究者并不常見。若是與其相關學科的其他相關人員合作,就能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開展體育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跨學科教學合作科研活動,能高效率、高質量地聚集各學科人才,并培育各科人才。

4.厘清跨學科本質,建立相應研究機構

體育作為一門綜合性較強的應用型學科,它的出現及發展需要眾多人文學科以及自然學科作為理論基礎[6]。跨學科研究并不否定分學科知識研究,而是將分學科知識綜合應用于解決問題,培養綜合能力。相較于其他學科,體育學科的跨學科性更強,需要與其他學科進行長期且穩定的跨學科合作研究活動。目前,各學科研究機構多以單一學科為單位,如高校中的學科組織與研究機構仍按照傳統學科分類系統進行劃分。上述這種傳統且生硬的劃分方法不僅有違跨學科研究的本質,更不夠靈活變通,早已不能滿足當代體育學科飛速發展與體育學科教學靈活變通的需求。單一學科為單位的學術研究機構使得體育學科教學與其他學科教學之間形成隔閡,往往只能通過與其他學科進行合作科研的途徑開展體育跨學科教學研究活動,這種暫時合作的方法若長期使用,是極其耗費人力、物力和財力的,且無法保證其長期穩定性。相關人員與相關機構還應當注重培養對應的高級專門人才[7]。若完成了體育跨學科教學的研究機構的建立,則可以此為基礎實現體育與其他相關學科的長期且穩定的跨學科教學研究交流活動。尤其是因體育跨學科合作而形成的新學科,這些新學科不能完全依附于其上屬學科而存在,需要一定的獨立發展的空間。相關人員可在高校建立這些新學科的教學研究機構,或根據新學科內容開設其相關專業,有針對性地培養對應的人才,明確跨學科研究的本質內涵,為體育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跨學科教學研究與發展打下牢不可摧的基礎,并在此基礎上更好地促進體育跨學科教學研究活動的長期開展。在當代社會各方面飛速發展的背景下,學科之間不再相互獨立,取而代之的是跨學科研究。體育作為一項人類活動,其本身的復雜性就決定其不能孤立存在,而在當今社會的背景下,體育跨學科研究已成為必然。體育跨學科研究多表現為運用其他學科的知識來解決體育學科當中的一些較為復雜的、僅運用體育學科的知識無法解決的問題。體育的跨學科交流不僅增強了體育教學內容的豐富性與趣味性,還促進了體育學科知識體系的更新與完善,更是開闊了新的學科視角與領域,然而迄今為止,體育跨學科研究過程中出現的解決問題的手段單一,難以從跨學科研究中吸取知識等問題也仍然存在。所以,以一個嶄新甚至多維的視角來研究體育學科、開展各學科之間相應的科研交流活動、培養各科的高質量人才以及廣泛建設體育跨學科研究機構都是體育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跨學科研究的最基本但卻必不可少的方法。綜上觀之,體育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跨學科研究將為體育學科的研究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為其發展帶來更多的可能。

參考文獻

[1]黃璐.體育學廣義跨學科概念辨析與動力基礎[J].體育科學研究,2012,16(02):54-56.

[2]李永憲,劉波,肖宇.體育科學跨學科研究初探[J].體育學刊,2010,17(08):11-16.

[3]劉一民,王武斌.略論體育跨學科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1994(03):15-18.

[4]陳嬋,鄒曉東.跨學科的本質內涵與意義探析[J].研究與發展管理,2006(02):104-107+112.

[5]李建軍.體育科學建立跨學科研究的方法論初探[J].廣東教育學院學報,1999(05):127-131.

[6]張巖.體育學的性質論[J].體育與科學,2005(06):11-15.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高清一级毛片在线不卡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在线 | 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 在线观看黄网 | 免费毛片在线 | 岛国二区 | 久久久毛片 | 欧洲久久久| 在线国产区 | 热re99久久精品国产99热 | 国产欧美日韩一区 | 欧美韩国日本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一级在线观看 | 成年人免费看 | 最新国产精品精品视频 | 黄色网址免费看 | 高清国产一区 | 久久av影院| 免费av黄 |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狠狠久久综合 | 毛片在线播放网站 | 日本xxxxwwwww| 97狠狠操|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 丁香婷婷综合激情五月色 | 久久综合成人精品亚洲另类欧美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三区四 | 久久懂色精品99综一区合 | 在线观看国产视频 | 日韩福利一区二区 |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 | 精品香蕉视频 | 欧美日韩在线看 | 精品2区|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日韩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 亚洲成人久久久 | 国产视频一二区 | 在线亚洲一区二区 | 曰韩黄色一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