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文化資源的特征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風景園林;地域;自然景觀;園林文化
1.前言
地域文化自古以來就存在,是隨著人們在生活和生產的過程中,結合其生活行為習慣逐步總結和沉積的文化遺產。隨著當前社會不斷發展過程中,各個地區交流的逐步擴大,在各個城市建設中,對城市建筑物和風景設計要求逐步增加,對外來文化的的歸納和引進不斷的提高,這就要求在園林建設的時候能夠將當前地域景觀同外來文化景觀能夠相結合,形成一套系統化設計方法和措施。
1.1地域的內涵
地域景觀是人們賴以生存的地理環境因素形成的具有區域色彩的景觀形式,是通過在當前社會不斷發展的過程中,人文因素與自然環境因素相互發展和相互綜合應用而形成的地理因素。這里的地,主要是指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或地球的某一部分,包括地理環境和地理資源。在當前各種技術措施和技術手段的日益完善的趨勢引導下,為了反映出人們對時空、人類活動因素、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綜合認識。其在社會發展的中是不可缺少的地理形態方式,更是當前地區人們對環境認識不斷加深和應用的最終結果。
1.2景觀的內涵
在當前社會發展中,人們對城市建設要求逐步的提高,城市在建設中,對城市功能逐步的完善,在其建設中是利用相應的技術措施施工設計,保證景觀設計中能夠滿足當前人們的需求。這是城市功能在社會發展中逐步改變的結果。在城市發展中是利用各種技術手段修對城市中的建筑物進行設計和修筑,提高其管理措施和管理方式是當前城市發展的重點形式,更是保證人們在生活的過程中能夠滿足當前城市要求的關鍵,結合自然界各種因素協調統一發展。景觀是自然地理區劃中起始的或基本的區域單位,是人們實踐發展中能夠發生上相對一致和形態結構統一的區域,是自然地理區域的總稱,更是當前地理區域發展過程中由于人為改變和改善結局。在當前社會中,隨著各種自然因素和地理因素的不斷變化,各種景觀形式逐步的發展出現,成為當前城市景觀設計的主要難點。在當前社會中,景觀被分為自然景觀、文化景觀和經濟景觀燈。由于各種景觀在社會發展中存在著一定相似性,因此在當前建筑設計的過程中是采用綜合處理和設計的原則進行園林景觀的設計和分析。
1.3地域景觀的內涵
隨著社會不斷發展中,地球村概念的出現,使得人們在信息發展技術要求的過程中對世界各個領域的文化景觀要求不斷地發展與完善,鑒于景觀概念的寬泛性和景觀類型的區域性特點,在景觀設計和研究的過程中就需要針對其地域特色進行分析,提出其在發展過程中的主要發展方向和發展前提。它是與地域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相融合,因此在當前建設的中卻又帶著一頂的自然特色與地域特色。通過對地域景觀的詳細認識綜合分析其在應用中所能使用的方式,精益求精,對各種能夠滿足當前社會發展的因素進行綜合分析與應用。由于地域景觀是在長期不斷的發展變化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在應用中是結合人們精神情感為一體的綜合應用方式,是當前社會在發展過程中的主要發展趨勢和措施。因此研究地域景觀必須融入歷史階段的概念。在當前有句俗話說的好“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就可以看出在當前社會中地域因素對當前人們生活的影響。由于地域因素的影響使得養育出長期生活在這片地域上的人群獨特的文化性格同樣的,因此在當前也可以說是一方水土一方園林,這里的水土我們可以將他看做是自然園林景觀。而園林是由于當前人們對自然景觀進行設計與改造而逐步形成的人為景觀建設思路和模式。是當前城市發展過程中啊的主要發展趨勢。
2.風景園林的文化內涵
2.1文化的內涵
文化是人們長期與自然界爭斗的產物,更是當前人們生活中的主要社會精華的產物。文化作為歷史的沉積物,是人們在過去生活中,各種精華元素的聚集成分。其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是相應的技術措施和技術管理手段,更是在當前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其相應的技術管理措施和技術控制手段。在當前園林景觀的建設過程中,離不開文化的支持,提高其文化的建設目標是當前園林景觀的建設依據,更是其在建設過程中能夠滿足當前社會發展的前提關鍵。
2.2風景園林的文化內涵
近年來隨著城市風景園林建設的要求日益的增加與提高,各種園林建設過程中,其文化底蘊要求日益增加,打造文化品牌以逐步成為當前風景園林建設和設計的重點,更是提高當前城市文化的關鍵。其在管理和控制的過程中對文化要求日益提高,在風景園林創作中對當前各種地域文化要求的表現得尤為突出,其在文化發展的過程中是對園林綠地進行管理和分析的過程。但是隨著當前文化體系發展的要求,其在發展的過程中,發展模式和發展方式不斷的增加和提高。
3.展現地域自然景觀特征的風景園林創作
3.1地域自然景觀特征的提煉
地域自然景觀是特定地區的地理位置、氣候條件、地形地貌、水文地質、動植物資源等自然要素及其空間結構、演變規律的綜合體現。由于構成自然景觀主體的地形地貌、土壤水系、動物植物等自然要素都是有生命,往往也是十分脆弱的,彼此之間又是相互依賴和相互聯系的,因此要素和自然暴觀特征的基礎上開展整治行動,避免過度的人工干預導致原有自然景觀特征的喪失。
3.2地域景觀特征的藝術再現
縱觀世界園林藝術史,那些獨樹一幟的園林風格無一不是再現地域景觀特征的典范:中國傳統的山水園再現了以山水為鮮明特征的國土風貌和以寄情山水為代表的大陸文化:意大利臺地園表現了丘陵遍布的亞平寧半島和田園牧歌的生活方式:法國勒諾特爾式園林讓人聯想到森林密布、河流縱橫、規整肥沃的法蘭西大平原;英國自然風景園展現了英倫三島起伏舒緩、一望無際的牧場風光的迷人魅力。這些名垂青史的園林作品不僅幫助人們更好地了解到國土的典型特征,而且使國土風貌更加富于人性化,加深了人們對國土的熱愛之情。
土族節慶文化旅游資源內容豐富、獨特,至今仍保持著其特有原生態,由于土族族源的多元性,使得多種文化匯聚于土族文化中,呈現出異彩紛呈的局面。主要表現在三個土族文化生態圈的存在,即互助、民和、黃南同仁土族文化節慶文化藝術。互助土族文化藝術一方面保存著本民族的傳統節慶文化活動,如安昭舞、輪子秋、服飾、婚禮等,另一方面不同程度地受漢、藏文化影響,如民和土族受漢族影響,還保留著薩滿教、道教一些遺風,黃南同仁土族,受藏族文化影響較深,在保存了一些薩滿教遺痕和土族固有的文化藝術特征的基礎上,已普遍信仰藏傳佛教,從服飾、語言、繪畫、祭祀儀式等處處都可以看到藏文化的影響與痕跡。土族在保留自身節慶文化藝術特征的同時,兼收了漢、藏、蒙等民族文化,因此,其文化旅游資源呈現出多元性、原始性、獨特性、宗教性、融合性和地域性等特點。
二、對兩地民族節慶文化旅游資源評價及比較
(一)關于兩地旅游資源的評價分析
1.指標體系及賦分
民族節慶文化旅游資源是物質、制度精神及特定的自然生態環境等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一種復雜的、綜合性的旅游資源,具有明顯的雙重屬性(物質屬性和非物質屬性),作為旅游資源的一部分,它具有時空分布特征和動態分布特征,作為旅游活動的客體,又使它具有文化和經濟特征。本文在對影響互助和民和的民族節慶文化旅游資源的因素進行層次分析與對比的基礎上,給旅游資源賦分,見表2。
2.對互助、民和節慶文化資源的分析
本文采用資源層次分析法對互助與民和的節慶文化資源進行評價,主要指標有三個方面(“資源要素價值”“資源影響力”“附加值”),并利用八個評價指標對旅游資源進行評分,根據對旅游資源要素評價劃分,確定評價指標因子的比重,從而確定旅游資源評價賦分標準,得到各要素比重值,對互助、民和的節慶文化旅游資源進行評價,通過表2可以得到以下結論:互助與民和兩地的旅游資源價值比較高,互助比民和更加濃郁,符合青海民族文化的特征;資源要素價值(觀賞游憩使用價值、規模豐度與幾率)、資源影響力(知名度和影響力、適游期或使用范圍)都體現了兩地土族節慶文化旅游綜合價值,而民和的資源要素價值(歷史文化科學藝術價值、完整性)與環境保護和環境安全方面都高于互助的資源要素價值,兩地的珍稀奇特程度相同。
(二)互助縣與民和縣主要節慶文化旅游的比較
兩地土族文化因地域之不同,形成了各自鮮明的特征,因所處歷史發展階段不同以及受周邊民族文化影響,形成了同一民族具有不同地域特色的文化現象,互助、民和土族聚居區的土族文化不僅有著相對的獨立性,且獨具特色。
1.互助縣節慶文化特色
互助土族節慶文化旅游主要表現在“安昭”、“輪子秋”、“花兒”、“羌姆”、“婚禮歌舞”上,都是流傳久遠的土族民間歌舞。土族“安昭舞”是土族世代相傳的群眾舞蹈形式。“輪子秋”是傳統娛樂項目,其藝術形式均反映出土族先民的生活生產形態。土族民間音樂起源于土族人民的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土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土族音樂更多地體現出人類早期藝術中詩、歌、舞三位一體的情況。土族民間音樂是土族社會生活的藝術濃縮,是民族情感的真實記錄,其濃郁的民族氣息、鮮明的藝術個性、獨特的表達方式不僅令人稱奇,更使人在震撼之余領悟到其深刻的文化蘊含和審美價值。具有土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土族花兒,在藝術內涵和形式構成上具有獨特的風格。
2.民和縣節慶文化特色
民和三川土族“納頓”會,展現了土族風土民情與生活習俗,充分反映了土族先民的動物圖騰崇拜,山神、龍神以及二郎神崇拜,其中祭祀儀典中“跳法拉”、“殺虎將”保存著薩滿教的遺風,跳“法拉”(即巫師)為人與神之間的媒介,在祭祀中要舉行法拉請神、娛神、酬神以及替神宣誓、傳達神諭等一系列活動,土族“跳法拉”是屬于古代巫術的遺風,實際上是北方薩滿教的遺存。土族先民曾長期信仰和依賴薩滿的庇護。這充分反映了土族先民部落的生活及對動物圖騰的崇拜信仰。“納頓”經歷諸多世紀的衍變和發展,形成為具有多種及其多元文化復合的民俗活動,成為青海土族社會生活容量大、思想內涵豐富、規模宏大的文化載體。巫術活動中的舞蹈、歌唱等作為原始文化的圖騰歌舞、巫術禮儀,曾經延續了一個非常漫長的歷史時期,這些原始的藝術活動并未淹沒或消失在歷史的塵埃中,恰恰相反,土族的先民沿襲并繼承下來,世代傳承,成為土族獨特的文化遺產。
三、互助、民和土族節慶文化旅游聯動開發模式
(一)區域合作,聯動開發,建設民俗文化大旅游
由于互助與民和在地域、文化、宗教、藝術、民俗等自然、社會、歷史方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旅游資源的開發上也要遵循這一規律,聯動開發。兩個縣地處青海省東部,具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尤其以旅游資源的多樣性、原始性、神秘性而著稱。民和作為蘭西線的橋頭堡和東大門,依據自身的旅游資源優勢在互助、民和兩縣的旅游開發上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兩縣要珍惜民和———大通河———互助開通旅游線路的機遇,加強區域合作,發揮互補優勢,避免重復開發,形成青海民俗大旅游。此外,互助與民和不僅山水相連,氣候相似,而且生活習俗相近,語言相近,互助與民和的土族文化相異而又相通,搞好旅游合作具有較好的文化基礎,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大力整合旅游資源,促進產品的升級,把互助與民和的旅游線路串聯起來,能吸引國內其他省市里和省內的游客,形成資源共賞、客源互流、彼此促進的土族民俗風情大旅游格局。
(二)地域節慶期的聯動開發
目前,隨著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業迅速發展,許多地方都在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產品。閩南地區由于其特有的地理環境和社會歷史背景吸引了許多的游客,特別是港、澳、臺和東南亞的游客。如何根據閩南文化的獨特之處對閩南文化進行旅游業開發,挖掘閩南文化中的旅游業資源,是現在閩南旅游業開發的重點之一。本文結合閩南文化的形成及特征,就閩南文化歷史資源旅游業開發的形態及關鍵點進行探討。
一、閩南文化的形成及特征
文化作為社會內在的構成因素和外化的存在形態,社會的多元化和復雜性滲透在文化之中,使其呈現出相應的特點。我國由于幅員遼闊,地理生態環境復雜多樣,在對不同環境的適應和改造的過程當中,逐漸形成了縱向遺傳、橫向衍播,反映各地不同生產生活方式的從屬于中華文化的區域文化,其中福建東南的閩南文化即是其中之一。這里的閩南主要是指包括廈門、漳州和泉州在內的閩南三角地區,而閩南文化通常是指來自漢族核心地區的中原文化,在播遷閩南的過程中,因地理環境的不同、歷史發展的差異等因素而形成的一種區域性文化。同時閩南文化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并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物化為帶有區域性文化特征的獨特的閩南文化資源。
(一)閩南歷史文化的包容性特征從地理上說,閩南地區正是陸海交匯的海口地帶,這就使閩南文化帶有大陸文化向海洋文化過渡的性質,因而閩南歷史文化包含了大陸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特質。從人文層面上說,從宋元開始,閩南就成為一個廣泛接受外來文化的區域。所以,所謂的閩南文化的包容性,其涵義是從中華文化的內部看,閩南文化是中原文化南播之后接受閩南海洋地理環境和海洋人文精神的影響,出現的大陸文化與海洋文化互相吸收、融合與涵化的一種特殊形態的地域文化,是中華文化內部的兩種不同類型文化的交匯。
(二)閩南文化的開放性特征閩南文化的開放性和包容性是不可分割的。從世界文化多元化的關系來看,閩南是中國文化與外來文化交匯、碰撞、融合的前沿地帶和先發地區。“海上絲綢之路”把阿拉伯文化和東南亞文化、西方文化傳入閩南,沖淡了閩南文化中源于內陸文化的保守性,使得閩南文化具有了開放性的特征。近代殖民主義者對閩南的入侵則把西方新興的商業文明傳播到閩南地區,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閩南地區人民的傳統觀念,并促成閩南重商好利的商業文化意識的形成。閩南地區半開放的地理特征使得閩南地區成為多種文化相互融合的場所。因此,無論是阿拉伯文化、東南亞文化、西方文化、東洋文化,或是通過“海上絲綢之路”的途徑,或是通過殖民戰爭的方式傳向閩南地區,這同時也賦于閩南文化有別于中原傳統農業文化的開放性和多元性特點,使閩南文化包容并蓄,許多外來文化得以在閩南地區存續和融合。
二、閩南文化歷史資源旅游業開發的形態
上述閩南文化的形成及其特征,經過社會發展、歷史演變直至今天,存在許多物化的表現。閩南文化的這些物化表現在旅游資源開發方面具有極大的潛質,都可進行旅游產業開發。
(一)閩南文化的歷史遺跡資源的旅游業開發歷史遺跡形成于各個歷史發展階段之中,是人類社會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活動的結晶,凝聚著人類的智慧,是前人留給后人的寶貴財富。歷史遺跡作為旅游資源,其價值在于它再現了歷史,是歷史發展軌跡的見證,因而是一種十分珍貴的文化歷史資源。以泉州為例,宋元時期,泉州港是全國最大的港口,對外貿易已經十分發達,正是由于港口貿易經濟的發展,外來文化逐漸與閩南當地文化融合。通過對港口遺址的開發,可以使世人了解當時閩南對外貿易的規模和“海上絲綢之路”的路線,有助于人們對閩南文化的進一步了解。
(二)閩南文化的歷史建筑資源的旅游業開發由于閩南古代曾作為中國與世界交流的窗口之一,各種文化在這里交匯,其古代建筑物也因此種類繁多,形式多樣,特別是許多建筑融合了多民族、多宗教的特點,體現出獨特的風貌。以泉州為例,有伊斯蘭教寺廟,其建筑與其他寺廟建筑風格迥異,是古代伊斯蘭教文化對外傳播的反映。另有作為中國兩大佛教寺院之一的開元寺,其建筑風格也是獨樹一幟,特別是大殿的設計在中國中原佛教寺院中是比較罕見的。此外,由于閩南多水靠海,因而閩南地區人民對橋梁的設計也別具一格,留下了許多經典的橋梁遺址,全國聞名的有洛陽橋、安平橋等。這些都是閩南文化特征物化表現,也是閩南特色旅游的重點之一。
(三)文化民俗風情的旅游業開發閩南土著居民、中原遷徙的移民和外來的民族等,都在閩南地區留下了歷史遺跡,不僅形成了閩南地區獨特的民俗風情,也為閩南地區留下了許多特有的民俗文化資源。比如閩南的惠安地區在長期的漁業生產生活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惠安女”文化,還有漳州的畬族文化、客家文化。閩南地區在宋元時期曾是多民族的聚集地,閩南地區的回族文化就是在宋元時期阿拉伯人通過“海上絲綢之路”來到中國并在閩南地區扎根繁衍形成的,在泉州就遺留有眾多阿拉伯風格的建筑。這些獨特的民俗風情文化資源是閩南旅游業開發的亮點,可以吸引廣泛的游客前來觀光。
(四)閩南宗教文化資源的旅游業開發由于閩南文化自身的包容性使許多宗教得以在閩南地區長期發展并保留下來。除了類似中原地區的佛教、道教以外,閩南沿海還有其特有的民間信仰———媽祖,以及經由海上絲綢之路傳播的外來宗教———伊斯蘭教等。這些一直都存續至現在,并在閩南地區特別是泉州地區留下了寶貴的宗教文化歷史資源,主要有泉州的媽祖廟、開元寺、圣墓,廈門的南普陀寺,以及我國現存唯一的摩尼教遺址———晉江草庵等。把這些特色宗教文化歷史資源作為旅游產品開發出來,作為閩南文化旅游的重點,是發展閩南旅游業的重要途徑之一。
一、旅游的文化屬性
旅游活動從本質上講是一種文化活動。無論是旅游消費活動還是旅游經營活動都具有強烈的文化性。只有挖掘出文化內涵,它才會具備吸引旅游者的魅力。因為旅游在發展的初期階段是經濟-文化產業,在發展的成熟期是文化―經濟產業。
1.旅游主體的文化本質
旅游作為一種跨時空的消費活動,它的廣泛出現是經濟發展驅使的結果,但一個人能否成為旅游者更需要內在的動因,正如先秦思想家墨子所講的,“食必常飽,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麗;居必常安,然后求樂”。人類在基本生存需求滿足之后,隨著收入的增長,必然追求更高的物質享受和精神享受。但是,旅游活動更是文化驅使的結果。從歷史發展的觀點看,經濟發展固然為社會進步提供了物質基礎,但是社會發展最根本的是社會文化與觀念的革命。
2.旅游客體的文化含量
旅游資源分為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兩大類。人文旅游資源,無論是實物形態的文物古跡還是無形的民族風情、社會風尚,均屬于文化的范疇。由各種自然環境、自然要素、自然物質和自然現象構成的自然景觀,只有經過人為的開發利用,才能由潛在旅游資源變為現實的旅游資源。即使是自然美,也必須通過鑒賞來反映和傳播,而鑒賞是一種文化活動,因此,自然旅游資源同樣也具有文化性。
3.旅游媒體的文化特征
旅游者以追求精神享受為目的,可以說是文化消費者。因此,旅游業的核心產品只能是文化產品或文化含量高的產品,旅游經營者只有為消費者提供高質量的文化產品,才能從交換中實現盈利的目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旅游資源的開發者不僅要了解旅游資源本身的特征和功能,還必須了解游客所追求的文化特征,開發出滿足各類旅游的文化旅游產品。旅游業的文化特征還滲透在各旅游部門的運行過程中,如現代旅游飯店,不是簡單地提供膳食的場所,而是集膳宿、社交、娛樂、審美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場所。因此,一個優秀的飯店,有必要不斷提高餐飲、客房、娛樂等環節的文化品位,有必要培養和提高服務人員的文化素質,有必要提供有情調的個性文化服務。
二、文化的旅游功能
旅游的文化性是其產業特殊性的集中表現。文化既是旅游業的物質資源基礎,又是它的精神動力支撐。
1.文化的本質決定了文化的旅游功能
文化作為人類勞動和智慧創造的結晶,貫穿著人類的發展和演化的整個過程,從而構成了世界豐富多彩的文化類型及其內涵。這些異彩紛呈的文化現象,其特質有三個:首先,文化是人的創造物,而不是自然物,它是一種社會現象,而不是自然現象。比如,原始的名山大川等自然物,不是文化,但經過人們用自己的智慧進行設計和加工后所產生的園林、景觀則是一種文化,從而使旅游產品和文化融為一體。第二,文化是人類社會活動所創造的、為社會所普遍享用的,具有強烈的大眾性,從而為廣大游客的參與提供了可能。第三,文化不是游離存在的,它體現在人們的社會實踐活動的方式之中,體現在所創造的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中。比如中國的萬里長城、埃及的金字塔體現了文化,不在于它們的外在建筑材料,而主要在于它們所體現的人類的科技水平和成就及其審美觀念,從而極大地擴充了旅游的文化含量。
2.文化的基本類型決定了文化旅游資源的存在形式
從廣義的文化概念來講,每種文化都存在三個方面的要素:一是文化的物質要素,也是文化的物質實體層面,一般稱為物質文化,正是這種物質層面的文物遺址,為我們發展旅游提供了大量的文物古跡和歷史遺存。二是文化的行為要素,也是文化的行為方式層面,一般稱為行為文化,正是這種文化的行為要素為旅游業提供了多樣化的民俗風情。三是文化的心理要素,也是文化的精神觀念層面,一般稱為精神文化、心態文化或觀念文化,如宗教情緒、道德情操等,都是極具吸引力的旅游資源。
從文化的分類來看,依據不同的標準,可以劃分出各種不同的類型。從旅游的視角出發,可分為主體文化、客體文化和媒體文化;從范圍和時間的角度考量,可分為外來文化和本土文化、歷史文化和現代文化;以文化的物質載體為依據,可分為山文化、水文化等。所有這些,都是文化多樣性的表現形式。從旅游開發建設的角度看,要依據各種不同的文化類型,以不同的視角去考慮和發掘各種資源的文化內涵,構建特色鮮明的旅游產品。
3.文化的基本特征決定了文化旅游資源的基本特征
(1)文化的地域性特征。人類在與大自然作斗爭中,由于其特定地域條件的影響與制約,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文化內涵。在我國古代就有“五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之說。居住在不同自然條件的人們,在閑暇、交往等生活的結構、范圍和對象都會不同,以致形成帶有強烈地域特點的文化形式,這些對人類的各種行為包括旅游活動產生諸多影響。
(2)文化的民族性特征。世界上許許多多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傳統,正是這種獨特的文化傳統,使一個民族與其他民族區別開來。每個民族都生活在特定的環境中,不同的環境造就了不同的生產、生活方式,形成了不同的語言、文字、藝術、道德、風俗習慣,構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成為發展民族旅游的潛力之所在。大理就是白族文化發源地,以白族文化吸引人。
(3)文化的時代性特征。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文化的內容和功能是不同的。依其不同的時代特征,可以劃分出許多類型。在我國,人們通常將我國的歷史文化分為“原始文化”、“農業文化”和“現代化文化”三個階段,分別代表“原始社會”、“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的特征。人類文化進化的類型與層次的多樣化是構成世界多樣性的原因,也是旅游活動產生和發展的直接誘因。
三、文化,提升大理旅游品位的點睛之筆
大理歷史悠久,底蘊深厚,山明水秀,氣候宜人,民族風情多姿多彩,是人文鼎盛的“文獻名邦”,被譽為
關鍵詞:地域美術;價值;意義
中圖分類號:J5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2)14-0066-02
地域美術,作為本土特色的文化形態,近年來,不少專家學者已逐步意識到,地域美術在小學開展民族傳統文化藝術教育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美術教學活動中,密切結合當地美術資源,不僅有利于專業教師開發出豐富多樣的課程形式與活動內容,同時也有利于美術課程貼近當地生活實際,讓優秀的民族文化通過具有地域性的物質和意識形態所營造的美的元素,在學生手、眼、腦的相互協調運作中得以延續和發展。
一、地域美術的概念
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每個地域、民族都有屬于自己的文化特色、民俗風情。在民眾的生產與勞動中所產生的美術文化,因所處地域勞動群體、風土人情的差異,而最終形成豐富多彩的地域美術資源。地域美術,是指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征和傳承性特征的民間美術。作為有著地域特征的民間美術,無論是作為歷史形態的地域美術,還是當代形態的地域美術,都是中國民間美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構建中華美術文化大氣象的必需元素。
二、地域美術的表現形態
根據地域美術的表現形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四類:自然資源,主要指在一定的地域內存有的自然資源,以及相關的承傳性的鄉土文化資源。這其中涵蓋了自然景觀,自然材料、花草樹木等;文化資源,主要指在地域文化環境下所產生的傳統民俗風情、古代建筑、歷史遺跡和民間藝術,以及現當代藝術家的作品和現代建筑與裝飾等美術元素;社會資源,這種表現形式主要體現在一定的區域內,由特定社會群體在長期生活中衍生出的諸如各種活動,包括節日、慶典活動(廟會)、民俗活動等資源形式;延生資源,延生資源是指隨著某種資源的利用、消耗,其作用影響仍然存在的資源,它集中表現為由物質教育資源產生出的文化教育功能。如被有幸保存下來的祠堂、神廟、牌樓,乃至生產工具、生活器用等,都會以一定的人文內涵與文化形態產生教育的作用。地域美術資源的不同形式,所表現出的地域美術所具有的人文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三、地域美術的價值
(一)具有群族文化本體根性揭示價值和族群文化的展示價值
地域美術的產生與發展,不僅與相關地域的民眾有著密切的關系,而且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該地域的民眾文化的本體根性。如地區的唐卡畫和納西族的東巴文、東巴畫,還有各民族的特色服裝,則很好地再現了不同地域的民族文化。
一個族群有了地域美術,才能得以奠定該族群美術成長的邏輯起點和基礎。在地域美術資源的表現形式中,其承載和反映的族群與地域內涵,表現出多樣化的特征。這種多樣性,不僅能從多角度揭示或展露族群特性和族群文化的個性風格,而且,其特殊的地域文化因子,傳承和再現了該地域的民族史、風俗史。中國地大物博、幅員遼闊,生活在中國大地上各個地域的族群、民眾,也同時生活在特定的地域文化之中,關注自己生存和生活的地域文化,是一種民族尋根意識的表現。否則,我們將會失去民族之根。而研究地域美術也是尋求族群美術新生長的切入點。
(二)地域美術體現了人文學科特征
地域美術是在一定地域范圍內廣大勞動群眾集體創作活動的產物,具有本土特征的社會意識形態,它再現了一個地域內各民族的精神歷史,以及族群對自然、社會的感知,蘊含著一個民族的宗教情感和哲學的思考。以彰顯著地域美術特征的地方戲曲臉譜創作所運用的色彩為例,地域中的不同語言區所呈現的不同形態,往往是支撐本地域文化的色彩區的基礎。而色彩區又往往是地域文化中區域性的重要標志。因而,地域美術所蘊含的美感因素,是民族、族群的精神,也是該地域民眾的思想和審美的形式再現,它結合著社會學、民俗學、風尚學、歷史學和心理學等方面的知識,因而具有典型的人文學科特征。
隨著地域美術價值的凸顯,由地域美術為基礎而構建起的鄉土美術教育體系,已成為現代美術教育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課堂美術教育一種涉及人類生活各個層面的綜合性學科,與社會科學、人文科學、自然科學、邏輯思維科學等有著密切聯系。完整而全面的知識結構,對現代學校美術教育來說,顯得十分重要,而建構在地域美術基礎上的現代美術教育教學體系,迫切需要在注重地域美術資源的基礎上,增設相關人文學科的課程,以保障悠久和豐富的地域美術資源得以利用和傳承。
(三)地域美術資源肩負著美術教育現代化的神圣使命
地域美術之所以肩負著教育現代化的使命,首先在于,世界教育發展趨勢的轉變,是在國際國內教育轉型的背景下產生的。現代藝術價值觀和藝術審美角度的變化,必然導致藝術人才培養模式的轉型。中國傳統美術教育方式,是在參照西方美術教育體系,尤其是在密切結合法國和蘇聯的美術教育體系基礎上建構而成,這種固有的模式,為我們帶來一定便利的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局限。就中國畫而言,“目識心記”是歷代中國畫創作者對寫生的態度,主張“取其意而不為其形所拘,超然象外得其環中”。憑借記憶與想象作畫是中國畫的傳統,由于它歷來主張“中得心源”,強調主觀情感的傳遞,因而在描繪客觀景物時,主觀臆造往往大于客觀寫實。而西方素描,素來著意于由科學的透視而建構起寫實的風貌,與中國畫追求意向的寫意精神相去甚遠。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異彩紛呈的民間美術讓西方國家嘆為觀止,地域美術教育的個性特色和地域美術資源將會以暫新的姿態和多元文化的價值,展現在世界教育舞臺,地域美術所帶來的人性化的思想體系,定會在國家藝術舞臺上展現時代風采。因而,具有中國特色的地域文化的介入,可使中國畫等傳統學科在汲取西方繪畫優點的同時,可為中國美術自身的改造與發展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而在中小學開展以地域美術為補充的教育體系,不僅關照了教育的民族特色與地方特色,同時也是針對經濟全球一體化而可能帶來的文化教育一體化格局而提出的對多元文化的保護,也是對各民族國家文化資源的源本化開發和利用。
(四)有利于引領和強化青年學生的民族意識
我國豐富的地域美術資源,作為中國美術的有益補充,在美術教學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當代教育教學體系中,廣大學生整日面對目無表情的設備、模式化的繪圖軟件,單調的數據符號,使人的精神需求失去平衡,也引發了人情冷漠、人性沉淪的負面影響。而體現著民間美術特點的地域美術,多表現為鄉土美術。而鄉土美術的立意與創作,歷來重視人情化表現,具有手工制作的親切感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回歸感,強調物質與精神的完美結合。豐富的地域美術資源如能恰當地引入相關課程教學,不僅可以加深學生體念人與自然的親密接觸,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使學生感受回歸自然、返樸歸真的崇高境界。地域美術具有本土化特征,一方面,地域美術是美術教育現代化的基礎和立足點,不僅可以弘揚民族文化,為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和價值觀,促進學校素質教育的推廣,而且在為現代社會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豐富的資源保障。另一方面,地域美術資源在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美術教育體系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地域美術教育是一個多元化的教學體系,它的學科跨度大、容量廣,可操作性強,在傳統向現代轉換過程中肩負著重要的角色,是一門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因此,我們應當在開展地方鄉土美術教學的同時,讓學生接觸不同地域的美術文化,了解當地的人文歷史、自然環境、風土人情等人文景觀,培養適應未來社會發展需要的多元化人才。
本課題為河南省基礎教育教學研究室批準項目《地域文化資源在小學開展民族傳統文化藝術教育中的應用研究》的階段成果,項目編號:L111514149
參考文獻:
[1]梁玖.中國應加強對地域美術價值的認識與研究[J].藝術探索,2009(4).
[2]狄智奮.地域素材美術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J].寧波大學學報,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