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科技對經濟發展的作用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農業;科技進步;發展;農業經濟
在科學進步發展的今天,農業科技已經完全的滲透到了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在優化農業生產結構、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緩解農業生產環境壓力和促進農業經濟增長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農業科技的進步已經成為現在農業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和有著決定性的因素。
1我國區域農業經濟發展的現狀
從過去的幾十年到現在,我國區域農業經濟的發展速度是很讓人震驚的,我國從最初的溫飽難以維持慢慢發展到人工雜交的技術研究成功,干旱地區的人工降雨,大區域的飛機噴灑農藥,這些耕作方式大家都已經習以為常,耕種方式也有了一個質的飛躍,從最初的人力和利用牲畜來勞作,發展到半機械化農業,發展到現在部分區域實現全機械化農業,這些進步全部都離不開農業科技的進步和研究發展,可以說農業科技的進步可以直接影響到我國區域農業經濟的發展水平,和我國勞動農民的生活水平。
2農業科學技術推廣的制約因素
其實在我國的農業科學技術進步的現在,在我國農業生產當中對農業科學技術的應用還不夠廣泛,因為我國的農民平均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對農業科技的進步不夠了解,受我國農業傳統文化和傳統種植經驗的限制,在我國的部分地區農民不愿意接受新的農業技術改革。在目前我國農村存在著進城務工的潮流,這樣農民就幾乎沒有時間來研究農業科技的發展。在我國農業科技上研究的人員現在越來越少,現在的社會風氣和社會發展需要,年輕一代的人們更加關注的是金融、管理等方向來定位自己以后的目標,加上農村的孩子進入大學之后家人不能正確的理解農業科技的這一專業,往往不會選擇。
3農業科技促進區域農業經濟發展
其實農業是我們賴以生存的發展行業,國民的生活水平直接受到農業經濟的發展,農業科技水平又是農業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所以政府一定要非常重視我國農業科技的發展,加大宣傳力度。需要挖掘農業科學界的有用人才,在大學開設農業科技相關專業課程,提高農業科技相關職業人員的福利待遇水平,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加入到農業科學技術的研究中。同時更要重視農業科技人員研發出來的成果,可以設立相關的可研證書和一些物質上的獎勵,給一些優秀的科研項目給予支持,讓其可以成功的實踐應用到我國農民的農作中。相信我國農業科技發展一定會日益精進,區域農業經濟發展一定會迅速的發展起來,廣大農民的生活水平也可以提高一個檔次。在我們的區域農業發展中一定要深化農民的創新意識,才能推進農村體制的創新,要不斷創新才會有新的發展方向,才可以更有利的發現新的領域,農業科技的發展達到一個新的高度,在農業發展中不僅僅是對自然作物耕種和管理上的一個改變,也包括對農業耕種體制上的一個改革。我國自古以來都偏向于傳統的“小農模式”,這種模式隨著現在時代的進步是需要進行優化和改進的,想要改變這一狀況,可以讓專業的人士測試土質來確定最適合種植的農作物來進行大批量的種植,這樣既方便后期的管理又能提高農作物的產量,這樣農民的收入也會增加,區域農業水平也就會上升,新的體制有很多,需要勇于面臨創新改變,為農業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4結語
我國的農業科技進步已經極大的促進了區域農業經濟的發展這個是毫無疑問的,早我國歷史發展的農業潮流中,區域農業的經濟發展必須由農業科技的進步來促進。再看農業科技的發展對我國區域農業經濟的發展的作用時,應該看到如何利用農業科技的進步來帶動我國農業經濟發展走向現代化的一個道路,這不僅僅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更需要我國農業產值人員自身素質的提高,和對農業科技的知識普及上,可以為我國區域農業經濟發展打下一個良好堅實的基礎。
作者:翟秀麗 單位:山東省東阿縣農業局
關鍵詞:可再生能源;綠色電力;減排
中圖分類號:F0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0)09-0132-04
1 引言
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能源消費不斷增長,能源短缺問題困擾著經濟的持續發展。另外,CO2等溫室氣體排放造成了全球氣候變暖,而傳統能源生產與消費是溫室氣體排放的重要來源。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既可以提供新的能源,緩解能源短缺問題,也可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取得良好的環境效應。上海作為國際性大都市和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承擔保護環境的責任和義務,可以樹立良好的國際形象,并在全國起到示范作用。
上海是我國國內第一個開始實施綠色電力機制的城市,在發展可再生能源方面已經取得了初步成果。隨著美國發起新能源革命,世界各地相繼掀起了發展新能源的熱潮。上海各界對新能源產業發展問題也在進行廣泛討論,不少人認為上海應該抓住機遇,大力發展新能源裝備業。上海大力發展制造業,為全國乃至世界各地提供新能源裝備,其作用毋庸置疑。而發展可再生能源,同樣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2 發展可再生能源的分析
2.1 滿足上海經濟發展對能源的需求
2.1.1 上海能源消耗情況
能源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和動力,對保證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起到重要作用。上海是一個人口密集,自然資源稀缺的城市,能源對城市的發展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隨著上海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消費的總量也隨之增長。自1985 年以來的20 多年間,上海的能源消費年均增長速度為5.66 %。1995~2003年的8年間,能源消費年均增長率為5.2%。
2007年上海能源消費總量達9 700萬t標準煤,人均能源消費量達到5.22t標準煤。上海能源消耗基本情況[1]見表1。
2.1.2 上海能源消費結構
上海也是一個缺乏能源資源的城市。所需使用的能源大部由外省市調入。“九五”時期前3年,煤炭的最高消費比重占全市能源消費的70 %左右。本市的能源消費結構不合理,煤炭消費仍是上海的主要能源。但經過近幾年的努力,特別是自市政府提出“十五時期煤炭消費總量控制”和“上海工業煤炭消費總量實現零增長的設想”以來,采取能源結構調整與產業結構相結合、能源結構調整與生態環境保護相結合、能源結構調整與加強能源管理強化節能工作相結合的方針,在“十五”期間的前4年,煤炭消費占全市比重穩步下降。表2為上海一次能源消費結構。2007年,煤炭消費占全市能源消費的比重為55.11 %。2007年上海能源消費總量7 266.85萬t標煤,是1985年2 553.21萬t標煤的2.85倍,1990年3 191.06萬t標煤的2.28倍,1995年4 465.87萬t標煤的1.63倍,2000年5 492.08萬t標煤的1.32倍。能源的大量使用一方面為上海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動力,但同時也為上海城市的生態環境、安全等方面帶來影響。
2.1.3 上海對新能源的利用
上海在對各領域開展節能改造的同時,也非常重視對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開發,而且發展潛力巨大。上海的風力資源相對比較豐富,地處北緯31°,屬中緯度地區,緊靠上海出海的長江口區,屬我國風能資源較豐富區之一。上海電力部門在南匯和崇明東部海岸各設立了50m高的測風塔,據2年來的測風結果顯示,50m高度年均風速達6.7m/s(近兩年平均風速為歷年來最低)。經與附近氣象站歷年數據進行相關分析結果,多年平均風速可達71m/s,平均有效風能密度達329W/m2。年有效風力為4~25m/s累計時間可達7 300h以上。崇明風速與南匯相近,稍高0.1m/s。按年上網電量估算的設備利用小時為2 000h左右。據估計,上海具有3 000MW潛在風能資源開發潛力,而且有可供大規模裝機的淺灘[2]。目前已建成總裝機容量為244MW的陸上風電場,正在建設中的100MW,總裝機容量達10萬kW,將超過目前全市風電容量之和。30多臺風機每臺發電功率達3 000kW,是滬上現有最大風機的2倍。
上海還開展薄膜太陽電池、聚光太陽電池以及太陽能建筑一體化等方面的研究,目前上海已具備一定的太陽能科技研發和裝備制造能力,同時還將結合崇明生態島和世博園區建設,開展兆瓦級光伏電站示范工程,目前上海光伏發電已安裝累計達18MW,正在安裝34MW。上海具備一定的可再生能源資源,特別是風能資源??稍偕茉纯梢猿蔀樯虾D茉垂挠行ЫM成部分。
2.2 改善并保護上海生態環境
上海是一個人口多、經濟發展速度快的特大型城市。環境問題一直困擾著上海,如空氣污染、水質型缺水等。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對環境質量的要求也相應提高。
2.2.1 環保上的資金投入
1990年代以來,上海對環保的投入不斷加大,環保投入的增長速度超過了經濟增長速度,環保投入占GDP的比重由“八五”期末的1.89%上升到“九五”期末的3.12%。5年累計投入506.79億元,比“八五”增加366.28億元,1998年以來連續3年超過100億元,2000年達到141.9億元,創了歷史最高水平。2000年以來,通過滾動實施環保3年行動計劃,每年的環保投入占同期GDP的3%以上(見表3)[3],上海建立了全社會協調推進環境保護的工作機制,加強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加快推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這些努力使得上海在經濟快速發展和消費水平顯著提高的同時,環境質量逐步改善。今后幾年,上海環保投入還將保持在3%以上,重點解決上海的重大環境問題。
巨額的投入,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截至2008年10月底,二氧化硫在2007年排放量49.78萬t的基礎上削減4.8%,化學需氧量在2007年排放量29.44萬t的基礎上削減3.8%。目前,上海市二級及以上污水集中處理能力已超過500萬t/d,90%以上保留工業區污水得到集中處理,累計已有852萬KW電廠機組脫硫改造設施投入運行,市級環保重點監管工業企業污染排放達標率穩定在90%左右。上海在經濟保持快速發展的情況下,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等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逐年下降,上海市環境質量總體有所改善。以API指數表征的環境空氣質量穩步改善,優良率連續5年穩定在85%以上。水環境質量穩中趨好,蘇州河水質得到改善,中心城區河道基本消除黑臭,黃浦江、長江口、集中式水源地水質基本保持穩定,主要水體中高錳酸鹽指數和五日生化需氧量濃度呈穩中略降趨勢。
2007年,環境監測數據顯示,上海市生態環境質量總體上穩中趨好,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為328d,比2006年增加4d,優良率達到89.9%,為歷史最高。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年日平均濃度分別較2006年改善10%和16%,大部分區縣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也較2006有所上升。在城市建設大規模推進的情況下,上海市區域降塵量為8.0t/km2?月,與2006年持平;上海市地表水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大部分重點整治河道水質與2006年基本持平,黑臭斷面數有所減少,松江、南匯重點整治河道水質較2006年分別改善14.1%和7.7%;本市區域環境噪聲達到相應功能區的標準要求,區域環境噪聲夜間時段和交通噪聲晝間時段的平均等效聲級較2006年均有下降。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2.2.2 環境保護中存在的問題
雖然上海市生態環境質量總體上穩中趨好,但環保中仍然存在問題。如2007年,上海市二氧化硫年日均值為0.055mg/m3,雖低于《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1996)二級標準中的年平均限值,但較2006年上升0.004mg/m3;可吸入顆粒物年日均值為0.088mg/m3,低于《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1996)二級標準中的年平均限值,但較2006年上升0.002mg/m3;2007年,上海市降水pH平均值為4.55,酸雨頻率為75.6%,較2006年上升19.2個百分點。近5年上海市酸雨污染呈逐年上升趨勢見圖1。
因此,上海市改善環境的任務仍然十分艱巨。特別是在2010年,上海將舉辦舉世矚目的世博會,實踐“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主題,對上海的環境保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突顯出上海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城市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做好污染物減排工作,是上海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舉措,是貫徹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重點,是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上海市政府于2007年8月13日了《上海市節能減排工作實施方案》,這一方案的出臺有利于上海市進一步做好節能減排、環境保護工作。
2.2.3 上海市的節能減排計劃
《上海市節能減排工作實施方案》提出了上海節能減排工作的主要目標(見表4)。到2010年,上海市萬元生產總值綜合能耗比2005年下降20%左右;化學需氧量(COD)排放量比2005年削減15%,二氧化硫(SO2)排放量比2005年削減26%(見表5);城鎮污水處理率達到80%;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保持在96%以上。加快推進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城市建設,把經濟社會發展真正建立在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礎上。
截至2008年10月底,二氧化硫在2007年排放量49.78萬t的基礎上削減4.8%,化學需氧量在2007年排放量29.44萬t的基礎上削減3.8%。目前,上海市二級及以上污水集中處理能力已超過500萬t/d,90%以上保留工業區污水得到集中處理,累計已有852萬kW電廠機組脫硫改造設施投入運行,市級環保重點監管工業企業污染排放達標率穩定在90%左右。上海在經濟保持快速發展的情況下,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等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逐年下降,上海市環境質量總體有所改善。以API指數表征的環境空氣質量穩步改善,優良率連續5年穩定在85%以上;水環境質量穩中趨好,蘇州河水質得到改善,中心城區河道基本消除黑臭,黃浦江、長江口、集中式水源地水質基本保持穩定;主要水體中高錳酸鹽指數和五日生化需氧量濃度呈穩中略降趨勢。
而大力開發使用可再生能源,可以有效減少污染物排放,為上海環境的進一步改善提供了可行的途徑。這也是上海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舉措,是貫徹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重點,是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
2.3 上海發展可再生能源的示范作用
目前上海正在努力創建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這既是上海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上海作為國際大都市提升形象的重要一步。加強環境保護是建設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必然要求,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舉措,是促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柱。必須把環境保護放在更加突出重要的戰略位置,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更加重視和加強環境保護工作。經濟、環境、資源的協調平衡,是國際大都市發展所面臨的共同問題。保護環境,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是上海實現振興、走向繁榮的必由之路。上海已經作出“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申博承諾,作為國際大都市的上海,人們對環境和可持續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海率先與聯合國相關機構合作,開展環境友好型城市項目,是對國家提出的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積極響應。上海將以2010年世博會為平臺,向世界展示上海建設環境友好型城市的努力和取得的進展。
3 結語
在越來越重視環保的今天,上海實施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這其中既有解決越來越緊缺的能源需求的考慮,也是建立資源節約型城市、環境友好型社會和提升城市形象的內在要求,對于全國的環保以及清潔能源的發展都有很好的示范和促進作用。作為我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城市,上海應當率先在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方面有所作為。上海經濟發達,企業和居民的社會責任感強,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具有堅實基礎。上海是中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城市,作為長三角的龍頭和重要的國際大都市,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自1992年以來,上海經濟連續16年兩位數增長,高于全國平均2.2個百分點。我國環境形勢非常嚴峻,“十五”環境保護計劃指標沒有全部實現,如果上海通過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實現污染物的有效減排,將為全國開辟一個有效的環境保護途徑。
上海的環保工作一直走在全國前列,發展可再生能源,將探索出一條特大型城市走社會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的模式;更加突出環境管理體制機制和政策創新,變“被動”為“主動”保護環境,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城市。
參考文獻:
[1] 上海市統計局.主要年份上海能源消耗基本情況[EB/OL].Http://stats.sh.省略/2005 shtj/index.asp.
[2] 張希良,汪婧.上海風電前景與政策分析[J].中國投資,2004(15):48~51.
[3] 上海市環境保護局.2001~2007上海市環保投入[EB/OL].Http://sopb.省略/.
Reconsideration of the Roles of Renewable Energy in Shanghais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Lei Peng1,Li Bo2
(1.Shanghai Qingpu Industry Zone Policy Research Center,Shanghai 201700,China;
2.Antai College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52,China)
Abstract:With rapid development in economy and society,energy consumption increases constantly.Energy shortage is threaten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economy.Meanwhile,the emission of carbon dioxide and other green house gases has caused global warm.The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of conventional energy is one of the key sources of green house gas emission.The development of renewable energy can reduce green house gas emission and obtain environmental benefits,while providing new sources of energy and easing energy shortage.As an international metropolis and one of the most developed cities in China,Shanghai should make great efforts in developing renewable energy,take the liability and responsibility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build up good image in international society,and set a national example.
關鍵詞:科技支撐 縣域經濟 安徽省
近年來,縣域經濟對安徽省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超過50%(肖志穎 吳潤青,2013),在安徽省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縣域地區人口規模大,地方財政收入偏緊,且支柱產業多依賴于地方資源,造成縣域經濟發展動力明顯不足。因此,如何充分發揮科技在縣域經濟發展中的支撐作用,打破資源與技術約束,對于提升安徽省縣域經濟發展核心競爭力尤為關鍵。而解決這一關鍵問題的核心,就是要掌握目前安徽省縣域經濟發展中的科技支撐能力究竟如何?縣域經濟發展中的科技支撐需求如何?而這些問題也正是本文試圖回答的主要問題。
隨著我國科技興縣戰略的全面實施,科技在縣域經濟發展中的作用,科技與縣域經濟的關系也進入了我國部分學者研究的視野。福建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早在2006年就在對福建省縣域科技與經濟互動關系全面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優化縣域科技創新環境,增強科技支撐縣域經濟發展的能力,引導縣域經濟走上依靠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的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基本思路。孫自鐸(2007)通過對安徽省全國首批科技示范市――寧國市經濟發展的實地調查,也同樣提出現階段安徽省推動縣域經濟發展必須以科技為支撐的基本思路。禹晉卿(2008)指出河南省縣域的整體科技水平還不高,而實現縣域經濟的跨越發展,必須依靠科技進步與創新,強化科技在縣域經濟發展中的支撐作用。岳順之(2011)則指出淄博市縣域經濟發展之所以能夠走在山東省前列,在于科技支撐作用的有效發揮。同時總結了淄博市科技創新支撐縣域經濟發展方面積累的經驗。
可以說,關于科技支撐與縣域經濟發展關系的研究,已有學者們的研究成果頗豐,但是對于縣域科技支撐能力如何評價等對諸如此類問題的研究目前仍然較少。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我國縣域層面的科技研究缺乏資料和數據的支撐,從而使評價縣域經濟發展中的科技支撐能力的研究很難深入進行。
因此,本文主要以安徽省80個縣(區)為研究對象,通過建立縣域經濟發展中科技支撐能力綜合評價指標,利用2011年安徽省縣(市)科技進步考核數據,對安徽省縣域經濟發展中的科技支撐能力進行評價,探討如何強化科技在縣域經濟發展中的支撐作用,并從政府作為的角度提供一些設想和建議,從而達到科技與縣域經濟的良性互動與協調發展。
一、評價指標與權重的確定
確定評價指標是進行科學客觀分析與評價的前提。本文基于科技支撐與縣域經濟發展的關系,遵循系統性、科學性、可比性、關聯性、可操作性等原則,采用層次分析法,從科技促進產業發展能力、科技推廣與服務能力、科技成果轉化能力以及科技投入水平四個方面設計科技支撐能力綜合評價的四個二級指標以及高新技術企業數、科技成果轉化數、年技術市場成交合同額等11個三級評價指標,從而構成縣域經濟發展中科技支撐能力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具體指標詳見表1。
確定權重的方法有很多,比較常見的有專家打分法(德爾菲法)、兩兩比較法、層次分析法以及主成分分析法。本文利用專家打分法和層次分析法通過指標兩兩比較,根據各測評指標的相對重要性來確定權重。以二級指標權重設定為例說明,具體步驟如下:
第一步:通過兩兩比較,確定二級指標之間的相對重要性,本文參照1~9標度體系來確定相應的aij值,得到二級指標的比較判斷矩陣,記為A,計算本文運用層次分析方法對安徽省縣域經濟發展中的科技支撐能力進行了評價。得出的評價結論,可為安徽省縣域經濟發展中科技政策的管理與決策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從評價結果,我們可以發現:
(1)總體來說,安徽省縣域經濟發展中科技支撐能力偏弱,在本文所考察的80個縣(區)中,科技支撐能力綜合評價值低于平均值的縣域占了近三分之一,比重達62.5%。可見,安徽省科技對于縣域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并沒有得以充分發揮。
(2)安徽省各縣域之間科技支撐能力差別較大,科技支撐能力綜合指標值最好的寧國市與最差的蒙城縣相差25倍有余。因此,如何縮小個縣域之間的科技支撐能力差距,對于提升安徽省整體縣域經濟發展,是目前面臨的一個緊迫課題。
(3)從評價結果中,我們還可以看到科技支撐能力排名靠前的縣域大多獲得了上級部門科研經費的支持。相對而言,排名靠后的縣域獲得的科研經費支持力度要小很多。在目前縣級本級財政能力偏弱的實際情況下,提升縣域科技支撐能力的重任還主要依靠上級部門。因此,應進一步加大對縣域科技發展的各種支持,包括政策和項目傾斜等。
(4)我們在分析科技支撐能力較弱的幾個縣域的情況時,可以發現,這些支撐能力較弱的縣域對于科技投入的水平并不低,但是由于他們在科技推廣與服務能力以及科技成果轉化能力方面的弱勢造成這些縣域整體科技支撐能力偏低的局面。因此,對于這些縣域來說,提升科技支撐能力的關鍵是如何在科技推廣與服務以及科技成果轉化方面有所加強。
參考文獻:
[1]周曉平,吳宏.縣域科技與經濟協調性評價研究――以江蘇省泗陽縣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1(4):92-94
[2]孫自鐸.中部地區振興縣域經濟必須以科技為支撐[J].安徽科技,2007(2)
[3]禹晉卿.科技支撐縣域經濟發展研究――以河南省為例[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2008(4)
(一)農業科技人力資源在質量和數量上的增加
農業科技人員是農業技術進步、農業經濟結構優化、農業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在我國漫長的農業經濟發展歷程中農業科技人力資源的重要性得到了驗證,幾乎每一次農業科技創新都極大的推動了農業技術的進步,改善了農業經濟結構,推動了農業經濟的發展。農業科技人力資源在質量和數量上的增長是先進農業技術推廣、應用和創新的基礎,只有農業科技人員的質量和數量都達到一定程度才能保證農業技術水平的提升,才能保證農業經濟的增長。
(二)農業科技人力資源的規模效應
從農業科技的進步角度來看,農業科技人力資源數量和規模水平的提升,對農業科技的創新具有基礎性作用,農業科學家和農業工程師對農業科技的研究和開發活動是一種包含內容眾多的綜合性內容,需要有一線技術人員的經驗技術支持,需要有高端農業科技的理論支持,所以一個種類齊全、規模龐大、數量眾多的農業科技人力資源整體對農業科技的進步和創新至關重要。
(三)農業集約化經營對農業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
集約化生產是現代社會經濟主體運營的重要形式,其在現代農業生產領域的應用能夠最大限度的優化農業資源的配置,提升農業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率。而集約化生產在農業領域應用的重要基礎就是農業科技人力資源的極大豐富,現代農業的集約化發展不僅僅是農業科技的發展和應用,還集成了大量的社會經濟領域的專業知識,只有農業科技人力資源的綜合素質大幅度提升,數量極大豐富才能保證農業集約化發展的有效貫徹落實。當前在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指導下,集約化生產已經成為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向和未來形式,因此農業科技人力資源的重要性更是進一步提升。
二、農業經濟發展的農業科技人力資本價值評價模型分析
(一)模型的建立
從農業經濟發展的整體來看,影響農業經濟總產值的因素包含有物質資本、人力資本和技術進步,但是結合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實際來看,我國人力資源極度豐富存在有大量的剩余勞動力,尤其是技術水平較低的農業勞動力,其對農業經濟發展和農業經濟總產值的并不具有普遍影響。因此在本次模型構建活動中排除了普通勞動力對農業經濟總產值的影響,只考慮物質資本和科技人力資本對農業經濟總產值的影響。在不考慮自然環境因素的前提下,對農業經濟增長構建模型如下:ATP=AAK1βAHRβAKβLAβλЧ其中ATP為農業總產值;AAK為農業固定資本量;AHR為農業科技人力資源存量;AK為農業流動資本量;LA為土地施用量兩邊取對數得lnATP=lnA+β1lnAAK+β2inAHR+β3lnAK+β4LA+Ч根據上式可以對農業經濟總產值的影響因素,農業固定資本量、農業科技人力資源存量、農業流動資本量的影響權重(β1,β2……)進行分析。
(二)數據采集
在分析模型構建完成后,數據采集是充實分析模型的重要步驟,數據采集的真實性和準確性將會對分析模型計算結果的準確性和可靠性產生直接影響。
1、農業總產值ATP農業總產值主要依靠查閱中國統計年鑒獲得,同時考慮到不同時期的物價因素的影響,對選取的2010年到2014年五年的農業總產值進行不變價計算,統一到2014的物價水平。
2、農業固定資本存量AAK農業固定資本存量數據主要依靠查閱《中國統計年鑒》獲得,具體表現為2010年到2014年的農業基本建設投資與更新改造投資數額之和。
3、農業科技人力資源存量AHR從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農業科技人員是指中專以上學歷具有農業專業技術的人員,由于資料的限制分析主體無法獲得農業科技人才的學歷資源,因此以農業專業技術人員的受教育年限為選取標準,確定受教育年限在15年以上(小學六年、中學六年、大學三年)的農業從業人員為農業科技人才。
三、結論與分析
關鍵詞:社會事業;經濟發展方式;作用分析
近年來,我國經濟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沒有根本解決長期積累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另外還有一些新問題顯現出來。經濟發展與環境、資源的矛盾日益突出,缺乏合理的產業結構和平衡的投資消費比例,不斷增多的社會矛盾成為阻礙經濟發展的“絆腳石”,而出現這些問題的重要根源就是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滯后。只有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才能夠使經濟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從而推動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就是發展社會事業,其中包括有教育、文化、科技、衛生等。社會事業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的作用在今后的一段時期內將會越發重要,社會事業作為重要著力點支撐著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對我國未來經濟的發展產生直接影響。
1.社會事業的內涵特征
1.1公共性
作為公眾的事業,全體公民是社會事業的參與者和受益者,并非單指某個人或團體的事業。但不排除一些特定事業,比如扶貧、救濟等有針對性的特定群體所采取的特殊辦法。通過這些特殊的目標來看,只要與條件相符,大部分都納入受益。
1.2發展疊加性
無論在任何時期,社會事業都是根據經濟水平和生產力水平進行同步發展。在封建社會人們無法享受社會保障,在資本主義時期,醫療、傷殘等社會保障和救濟逐步出現。不斷進步的社會發展水平和日益提高的生產力水平使社會事業的內容不斷拓寬和疊加,所以社會事業是眾多事業的集合,并非某一方面或一項工作。
1.3公益性
社會事業是以社會整體利益為導向,并非部門利益或局部利益,這種整體利益的實現一般是非營利性的活動,以大多數民眾作為受益者,所以通過這些活動會產生社會性的收益。盡管在使用過程中會彌補性或輔地適當收費,但不同于單純的營利。這點就是社會事業區別于其他經濟活動的P鍵。
2.社會事業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的作用
十會議曾指出,只有將“五個更多依靠”牢牢把握好,才能夠使經濟發展方式得到轉變,從而實現經濟可持續健康發展。一是更多的依靠內需,進一步拉動消費者的需求;二是更多的依靠現代化服務業;三是更多的依靠循環經濟和節約資源;四是更多的依靠科技的進步;五是更多的依靠城鄉發展協調互動?,F如今,全國上下充分認識到加快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性,將其作為經濟領域深化改革的重要內容。通過經濟體制改革的全面深化,使經濟結構實現戰略性調整,從而將經濟發展方式進一步轉變,把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逐漸轉變為集約型的經濟增長方式,發展方式轉變內容逐步向三個領域擴大,一是要素結構,二是需求結構,三是供給結構。
2.1社會事業促進供給結構的調整
調整供給結構主要是將經濟增長對第二產業的過度依賴平穩過渡到第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最終達到快速發展第三產業的目的。第二產業在我國產業結構中具有較大的比重,而第三產業卻占有較小的比重,發展相對緩慢。這表明我國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的經濟發展模式具有較低的技術含量。作為第三產業的社會事業能夠體現出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生產力水平,在GDP中第三產業所占比重相對較小。不斷進步的科學技術要求社會事業緊跟時展步伐,對經濟發展方式進行轉變,不斷凸顯出發展方式在促進經濟增長中的作用。在社會事業中,文化產業作為促進經濟增長的一部分,其具有明顯的作用,文化產業是典型的綠色生態經濟,不需要投入物資形態資源。發展文化產業能夠使經濟結構得到優化,使經濟發展方式得到進一步推動和轉變。
2.2社會事業促進需求結構的調整
通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能夠使居民的消費需求得到增加。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第一個轉變就是需求結構,以往我國過渡依賴出口和投資促進經濟增長,在經濟增長中消費沒有起到明顯的拉動作用。缺乏協調的投資與消費比例,具有較高的投資率,但是只有很低的消費率。根據相關數據能夠看出,2014年居民消費支出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51%,而2015年消費支出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66.4%,同比增加15.4%,而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50.5%,國內經濟增長動力正在發生變化,所以國家要及時對需求結構進行調整,使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不斷增強。
2.3社會事業促進要素結構的調整
所謂的要素結構調整,主要是從過度依賴消費向高素質人才推動經濟增長進行轉變??萍紕撔碌闹黧w是人才,而文化、科技、教育等社會事業的發展是培養人才的有效途徑。一切新科技和新技術都需要高層次創新型人才去完成。在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過程中,高層次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是重要手段,需要受到全社會的重視。
3.完善社會事業建設,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近年來,雖然我國通過多方面努力推動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并取得一些成效,但目前我國較為明顯的仍然是粗放式發展方式,發展付出了較高的代價,因此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任務依然困難重重。隨著競爭環境的日益激烈,一些新問題出現在國內經濟發展中,不斷變化的生產要素供給條件和持續加快的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造成一定的制約。事業單位工作者需要重點思考的問題就是如何推進教育、科技、文化等事業發展,從而加快社會事業的發展。
3.1對教育事業發展加強重視
一流的人才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中國夢”的重要支撐,而教育則是人才培養的基礎。在社會事業建設中要將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加快發展各類教育事業。一是推動教育改革,將教育對經濟發展的服務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對教育內容進行改革,對教育方法進行創新,對辦學體制考試評價制度不斷完善,切實滿足素質教育的要求;二是促進教育公平,對教育資源配置不斷完善,對九年義務教育的方針堅持貫徹落實;三是加快發展職業教育,將高等教育認真做好,通過一流的高等教育培育出一批高素質的人才隊伍,使這些人成為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中流砥柱。
3.2對科技事業發展加強重視
科學技術是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力量,我國要對科技重要性加強重視,加大資金投入,深入開展研究。一方面對自主創新能力高度重視和培養,鼓勵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積極建立國家重大科研項目,對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加強研究,采取有效措施進行解決,對自主知識產權加強保護;另一方面對傳統產業科技加大投入力度,使傳統產業的科技含量不斷提高,使產業結構的競爭力和質量得到全面提高。
3.3對文化事業發展加強重視
文化事業能夠體現出一個民族的精神和靈魂,主要表現在國家的軟實力。文化事業發展是實現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基礎保障,為了使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得到滿足,需要對文化事業進一步加強建設。文化產業具有較低的資源能耗和較小的環境污染,呈現出綠色、經濟、低碳等特點,政府要對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職能認真履行,使人們的基礎需求和利益得到保障。政策和法律是保障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各級政府要想文化得到繁榮發展,需要對文化建設進一步規范,采取有利政策進行促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