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观看在线亚洲人成网_久久激情国产_久久华人_狠狠干天天操_91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久国产乱_1区2区3区国产

首頁 > 文章中心 > 計算機學科方法論

計算機學科方法論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計算機學科方法論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計算機學科方法論

計算機學科方法論范文第1篇

關鍵詞: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方法;討論

【中圖分類號】G712

《計算機應用基礎》是高職學生必修的一門非常重要的基礎課程,旨在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在掌握計算機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學以致用,將所學的計算機知識轉化為基本技能,提高工作的有效性和科學性,因此,計算機應用教學工作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學生應用計算機的能力。

(一)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的教學目標、要求及存在的問題

《計算機應用基礎》是所有高職學生必修的一門非常重要的基礎課程,但相當一部分學生學習目的不夠明確,導致在學習過程中自我要求不高,學習興趣不濃,學習缺少計劃性、缺少主觀能動性,實踐課上趁老師不注意就玩游戲、網聊等,同時由于學生家庭環境、學習環境的影響,學生層次水平不一,使得從事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的教師們必須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依據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精心組織教學,因材施教,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來提高學生的理論知識水平和實踐操作能力。

(二)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多媒體教學與實際操作演示相結合。隨著多媒體技術、計算機技術和網絡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多媒體教學在職高教學過程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多媒體教學課件在制作過程中將文字、圖形、圖像、視頻、音頻融為一體,使得課堂講授過程中,板書時間減少,可加大與學生的雙向交流、互動,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對于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中的菜單、窗口、操作步驟這些無法通過黑板板書出來的元素,多媒體課件充分體現出了其優勢。多媒體課件形象、生動、圖文并茂,將教學內容、重點、難點直觀呈現,動靜結合吸引學生注意力,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動機,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但若能將多媒體教學與實際操作演示結合起來,將能更有效的提高教學效率。將桌面、窗口、菜單、圖標、應用軟件的使用,利用多媒體講解后,再輔以真實環境下的實際操作演示,將每一步操作過程進行分析總結,強調應注意的細節,更能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加強記憶掌握。

啟發誘導式教學,就是根據教學目的、教學內容,針對學生的學習習慣、認知心理、知識結構,運用各種有效的教學手段,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以教師啟發誘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為主,通過學生自我感知、自我發現、自我探究,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習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在學習知識和技能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能力。Word、Excel是Office家族套裝軟件中非常重要的應用軟件,也是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二者在窗口、菜單上的操作基本相同,因此可以讓學生在掌握一種軟件的使用方法和技巧的基礎上,通過聯想,輕松學會其它辦公軟件的使用,優化教學效果。

對比教學法是將原理相反、相關、相同的知識點用比較的方法進行描述或說明,在對比過程中異中求同,同中求異,利用教學內容之間的相互聯系與區別,把握知識點的內在規律,接受新知識,發現其相似和差異,防止知識之間的混淆,促使學生掌握和鞏固教學內容,使新舊知識的融匯貫通,知識系統化,達到提高學習效果的目的。進制轉換是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中的一個難點和重點,但可以先以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十進制為基礎,分析進制轉換中三要素:數碼、基數、權的具體涵義,再利用其它進制與十進制的區別與聯系,將其引申至其它進制中。

案例教學法是依據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的要求,將基本知識點融合在具體、生動的典型案例中,以案例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用案例來帶動知識點的學習,組織和引導學生進行課堂討論,通過案例分析,讓學生掌握計算機應用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案例教學的過程大致分為這個四個步驟:分解為案例演示、分析講解、指導學生動手制作、總結提高。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再逐步分析講解各知識點,然后讓學生自己動手制作,并指導學生改進作品,最后進行總結提高,通過這一過程增強學生動手的能力和學習的信心。

任務驅動教學法要求教師在課前認真擬定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以任務為中心,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圍繞任務幫助學生分析、探究任務,組織學生交流討論,最后歸納總結解決問題思路、方法,穿插介紹操作技巧,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把握重點,變枯燥的填鴨式說教活動為自主的能動活動。任務驅動法的關鍵在于任務設計要符合實際需要,要引導學生從多方面去解決問題,并且引導學生在任務完成后總結和歸納所涉及的知識點、重點、難點,逐步形成自主學習和獲取知識相互推進的良性循環。在文字處理軟件word一章的學習中,在教學上可以以撰寫畢業論文為任務,將新建文檔、輸入和編輯文檔、排版文檔、表格處理、圖形處理、樣式和模板、宏和域的使用及美化文檔這些知識點隱含在八個小任務中,再根據教學過程中的具體情況,將小任務分成更小的任務,讓學生通過完成每一個具體的任務,掌握教學內容,在有限的課堂教學中,掌握最多的計算機基礎知識。

(三)加強實踐教學,提高實踐技能

計算機學科方法論范文第2篇

關鍵詞:中職校;計算機;理論課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TP311.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599 (2011) 22-0000-01

Vocational Computer Theory Education Reform Ideas and Methods

Wang Fangping

(Pukou Specialized Secondary School,Nanjing 211800,China)

Abstract:The computer as a modern high-tech products,in order to learn better,not only to operate,but also to be in-depth study of their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learning.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heoretical courses in the vocational school computer teaching and learning situation,it proposes strengthening the vocational computer courses teaching the theory of reform ideas and methods.

Keywords:Vocational school;Computer;Theoretical teaching;Reform

一、中職學校計算機理論課程教與學的現狀

(一)中職學校計算機理論課堂教學現狀

1.教學原則。計算機理論課程的教學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沿襲著“以教師為主體”、“以課程為中心”的傳統教學觀念:教師是知識的傳遞者,教學以傳授知識為主等等。這樣的教學理念直接影響、制約了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改革創新,也打擊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

2.教學模式。傳統的教學方法單一、僵化,習慣于“一言堂”、“滿堂灌”,在教學的各個環節,都只從教師的角度出發,從組織內容、備課到講授,很少關注學生的反應,課堂缺乏互動,更談不到學生參與其中,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3.教學手段。雖然目前計算機專業課程教學中,基本普及了現代化教學手段的應用,但在課件制作的水平方面,在使用課件的尺度把握方面,還要下些功夫。

(二)中職學校學生的學習現狀

從生源上來看,由于普高的擴招,中職學校的門坎很低。進入中職學校的學生,其文化課基礎相對較差,許多學生的學習興趣、主動性和積極性也不高。學生對計算的實踐教學、游戲、聊天等有興趣,而對理論教學無興趣,當然也有好多不懂之處。

二、中職學校計算機理論課程的教學改革

(一)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是從事創造性學習活動的一種心理能動狀態,是影響知識、技能掌握和智能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學生學習上的內在動力。教學中激勵、喚醒、調動學生的這個內在動力,是上好專業課、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關鍵。因此,教師在進行計算機理論課程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帶著興趣、帶著熱情去學習,才能使學生從主觀上愿意接受計算機理論知識,才會有很高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計算機理論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路

1.在課堂教學中滲透素質教育的理念。一是改變教學“滿堂灌”的形式,將知識的形成過程暴露給學生,讓學生在接受知識時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培養學生繼續學習的能力和方法,使學生獲得主動的知識。二是計算機理論教學重在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發散性思維。因此,教學過程要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努力培養學生探究學習的方法,培養學生探究科學的精神,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科學素質。三是在教學中努力培養學生先進的教育觀念,使學生形成在實踐中獲得知識的能力。素質教育重在素質的形成,而素質最終是在實踐中體現出來,計算機理論教學不能僅是理論知識的學習,而且,要加強理論聯系實際,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得發現知識的樂趣。

2.計算機理論課程設置的改革。一是課程內容的設置要緊貼社會的要求,把社會的需求和學生學習的需求有機統一,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職業中專學生雖然沒有高考的壓力,但面臨就業的挑戰,所以課程的設置要以社會的需求為依據,以學生的就業為導向。這里最重要的是進行社會調查,弄清計算機專業中職學生能夠就業的崗位群,由此弄清學生所需掌握的知識和技能,并由此作為課程設置的依據。只有是有利于學生就業的課程內容設置,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二是根據中職學生的學習心理特點、認知和能力水平,以及課程本身的對應關系對課程內容的順序進行合理安排,要做到先易后難,各課程之間的承接性要合理。三是以能力為本位進行課程內容的整合。在中職計算機中大部分課程主要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為目的。職業中專學生的抽象思維和數據邏輯分析能力都較弱,對理論課的學習不感興趣,課堂上的理論講授效果不理想。在設計和制定項目的課程任務時,把知識點和職業中專學生不需要系統學習但需要部分掌握的內容融入其中,使學習過程成為學生參與的創造實踐活動,注重的不是最終的結果,而是完成項目的實踐過程。這樣進行教材內容的整合使學生有明確的學習目的和內容,能將知識迅速轉化為實際能力。因此,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能力目標,對教材做相應的處理。

計算機學科方法論范文第3篇

【關鍵詞】TRIZ理論;創新;程序設計;教學方法

0 引言

我國高等教育已經把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作為一項迫切的任務。創新問題解決理論是前蘇聯發明和創造學家G.S.Altshuller 在1946年創立的,“TRIZ”是其俄文單詞(Teoriya Resheniya Izobretatelskikh Zadatch)的首字母。目前TRIZ在創新設計、創新教學、創新科研等方面得到應用,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其中阮汝祥 [1]和高常青 [2]在TRIZ的理論和發展、應用等方面做了詳細的研究;江敏[3]和盧惠林 [4]在計算機課程中具體如何應用做了深入的研究。但是,這些研究一般都是針對TRIZ理論本身的研究,或是對程序設計類專業課研究,很少對計算機程序設計公共課程的研究,對于非計算機專業學生,程序設計類課程作為一個學生必修課,它不像計算機專業學生要求那么高,設計的程序也不是特別深,只是與自己所學專業有效結合,通過該課程,培養學生的計算機思維、計算機素養,所以更體現出需要創新思維的深入挖掘。本文將TRIZ理論與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相結合,將其應用到計算機公共課程素養教育中,為培養具有計算機素養軟件的創新性人才培養提供一條輔助途徑。

1 TRIZ理論的創新思想

TRIZ的含義是 “發明問題解決理論”。經過50多年總結出解決技術矛盾所遵循的創新原則,建立起了一整套實用的解決發明問題的理論和方法體系――TRIZ理論體系。TRIZ理論體系[1]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問題分析與建模方法;技術系統進化法則;沖突解決原理。

TRIZ理論的創新方法指的是解決沖突的原理,最終建立了包括發明原理、發明問題解決算法和標準解在內基于知識的邏輯方法。在利用TRIZ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首先可以將問題建模成TRIZ模型,然后利用TRIZ理論提供的方法和工具,找出該問題的普適解,再根據實際的情況和環境,最終將普適解轉化為領域解或特解。

2 程序設計教學傳統模式

程序設計課程長期沿襲傳統教學模式:以一種高級語言(如Visual Basic或Visual C++)的語句體系為脈絡展開教學,詳細地講解其語句、語法。教學通常采用整堂灌輸書本知識,比較抽象,枯燥無味,使學生產生畏懼心理。學生每學習一個語句只需要做一些與該語句有關的習題,學生很少動手實踐。教師在實踐教學過程中, 對一些問題的解決,方法模式化、絕對化,有沒有其他途徑或思路,存在哪些不確定因素和各種選擇的可能性等。

3 TRIZ理論在計算機程序設計教學中的應用

教學中采用TRIZ理論中發明式教學,將本課程與專業特色相結合,鼓勵學生自己思考,并對他們的思考結果給予鼓勵,培養他們思考的成就感,進而激發他們的創新思維,使得課堂教學在動態思維變化中,不斷提高學生創新能力。

3.1 基于TRIZ 理論進行發明式教學,啟迪學生的創新思維和發散思維

針對非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在教學中采用TRIZ理論,將本課程分為幾個關鍵點,對關鍵點鼓勵學生自己思考。對學生的創新思維訓練的主要方法有:

3.1.1 采用基于專業特色的案例教學法

1/4時間教師傳授該知識點,使學生在理論上產生認知。

1/2時間教師與學生互動式解決問題,本專業實際應用在哪些方面,如何應用,有沒有更好的方法等等。

3/4時間學生在教師引導下,練習完成問題分析和求解過程,并有效地舉一反三。

最后學生自己梳理、總結、提煉知識,并歸納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方法,教師進行適當調整。

3.1.2 采用綜合作業(項目)引導學生的創新思維

TRIZ理論認為,對問題中存在的矛盾和沖突的解決,作為程序設計類課程,其最終目標在于培養學生的程序開發能力,所以在程序設計課程中,所謂的“沖突”,就是如何培養學生根據實際專業特點,學以致用中的項目開發能力,提高實戰能力,即項目教學法[5]。在教學進行到一定階段時,可以讓學生完成一個完整系統的開發,完成整個的開發流程,包括需求分析、設計、開發、測試等等,同時,在實踐的過程中,給學生足夠的創新空間,在實際項目中培養和鼓勵學生發散性的、創造性的設計。

3.1.3 進行創新思維技法和思維方法的訓練

每講完一個知識點,可以讓學生相互啟發,激發他們的聯想思維、想象思維、靈感思維, 進而得到創新的成果,然后再進行拓展,使學生在視覺、感性認識得到充分利用,激發他們的創新激情。

3.2 TRIZ理論ARIZ算法的實踐教學,強化實訓教學

在課程教學中穿插TRIZ理論的ARIZ算法實踐教學,主要從下面幾個方面改革:

3.2.1 課程設計和實驗內容的改革

將實驗課程加強綜合性和設計性實訓的開設,加入自己的創新思維,才能完成實訓內容。這個實踐環節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有著重要作用。這些實踐課程采用興趣組合、團隊合作、相互幫助和啟發的方式,對現有的問題提出創新性解決方案。

3.2.2 實驗考核方案改革

采用上機自主學習系統,對每個實驗項目按知識要點分配分值,為每個實驗項目配置評分程序和測試數據,在實驗課結束前10分鐘對所有學生的提交的程序進行快速評測,生成評測結果報告,報告中詳細記錄每位學生的得分情況以及每題完成情況。這種實驗考核方案不僅將教師從低層次的批改實驗報告等繁雜的工作中解脫出來同時增強了批改的準確性,降低教師重復性、簡單性工作量;而且在分數驅動下,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實驗積極性和主動性,實驗出勤率達到 95%以上,提高學生了動手編程能力。

3.2.3 積極開設第二課堂, 鼓勵學生參與創新活動

基于TRIZ理論的問題解決過程, 是發散思維和收斂思維相互作用的過程, 是運用邏輯思維和非邏輯思維的過程,具體環節的思考又充分利用各種創新思維方法。結合各個學院專業特點和教學優勢, 程序設計創新實訓聯盟,具有實踐經驗的雙師型教師構建第二課堂, 供學生在課余進行創新活動。

4 總結

經過對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程序設計類課程的教學研究和實踐,我們認為要破除舊的教學體系,需要用新的理念、新的內容、新的方法組織教學,針對非計算機專業學生對程序設計類課程的認知特點、認知心理、學習模式。提出基于TRIZ理論培養創新能力,TRIZ理論不能直接提供問題的創新解決方案, 將通用解轉化為特殊解是有效運用TRIZ理論的關鍵。用先進的程序設計理論指導程序設計教學,在教學中加強編程算法、邏輯思維和編程方法的學習。

【參考文獻】

[1]阮汝祥.TRIZ理論與創新方法[K].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2009.

[2]高常青,黃克正.由TRIZ理論的通用解求問題的特殊解[J].中國機械工程,2006(1):84-88.

[3]江敏,花麗.TRIZ理論在Web程序設計教學中的應用[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2,8(23):5641-5644.

計算機學科方法論范文第4篇

賽博空間技術(Cyber-technology)是新興的技術,它的誕生使得人類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某種程度上而言,它為我們創造了一個全新的環境。在這種新環境中,我們充分感受到了科學技術的兩面性。著名的倫理學家摩爾(AdamD.Moore)曾經非常深刻地指出,賽博空間技術是一場革命,這一革命將對傳統倫理學產生重要影響,因而會促使倫理學發生重要轉化,最終甚至會促生一新的倫理學,賽博倫理學正是在這樣的實踐推動下應運而生。一般而言,賽博倫理學可以被定義為應用倫理學的一個分支,它關注的是在使用和發展賽博技術的過程中所引發的道德、法律和社會問題。這里的賽博空間技術泛指計算機技術、互聯網計算技術、信息和通訊技術。最近,人們也在使用“計算機倫理學”(ComputerEthics)、“網絡倫理學”(InternetEthics)、“信息倫理學”(InformationEthics)這些術語來指稱這一應用倫理學領域,但從某種意義上而言,賽博倫理學(CyberEthics)的范圍更廣泛。不過,人們往往不太在意這幾個術語之間的區分,而更傾向于將它們互換使用。賽博倫理學之所以成為研究的熱點,現實的歷史背景在于:隨著賽博技術的迅猛發展,其對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都造成了重大的影響。人類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事實:人們在享受這些新技術帶來便捷的同時,又會為由此而產生的各式各樣的倫理問題所困擾。這就需要我們對計算機信息技術進行哲學反思,進而促成了科學技術領域以及哲學領域出現的信息技術的反思轉向(ReflectiveTurn)。科學技術的反思轉向傳遞到道德哲學領域,就出現了倫理學的實踐轉向(PracticalTurn)。賽博技術由于其與人類的現實生活密切聯系,對其進行哲學反思進一步拉近了倫理學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距離,因而更加凸顯了倫理學的“實踐”特性。當代倫理學的發展實際上在總體趨勢上是要完成對道德絕對主義和道德相對主義的超越。雖然說這一理論任務尚未完成,但是已經取得了一些理論突破,應用倫理學思潮的出現就是重要的理論成果。這主要體現為:一方面它反對脫離現實只做空洞的邏輯推演或架空道德價值的理論傾向,主張倫理道德成為事件中的內在要素或成為解決現實問題的內在機制,而不做出旁敲側擊或“馬后炮”的姿態;另一方面它又反對回避崇高,一味迎合世俗,放棄倫理學的實踐精神和放下批判武器的態度。

2賽博倫理學的“獨特性”

由于賽博倫理學是一門新興的學科,因而對這一學科的性質、范疇、研究內容等問題還沒有形成廣泛的認識。有學者認為賽博倫理學可以適用普遍的道德原則來進行分析,也有的學者認為賽博倫理學必須使用更加具體的道德原則來進行分析,還有學者認為我們在賽博倫理學研究中應該停止談論抽象的道德原則,更加關注賽博技術適用的特定的歷史環境,即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這樣才能更有針對性。關于賽博倫理學的作用和地位問題,一般有以下五種基本立場:(1)賽博倫理學沒有基礎。(2)專業化/職業立場。賽博倫理學僅是一門職業倫理學。(3)激進立場。賽博倫理學處理獨特的問題,需要獨特的方法。(4)保守立場。賽博倫理學作為特殊的應用倫理學,它探討傳統道德問題的新類型。(5)革新立場。理論的賽博倫理學可以通過大量的新視角來拓展元倫理的討論。這一理論的主旨在于:雖然賽博倫理學問題不是絕對獨特的,但是這些問題確實使得標準的宏觀倫理學在應用時不太充分,因此,促進了新的倫理理論的研究[3]86。那么,賽博倫理學探究的根本性問題有哪些呢?賽博倫理學在理論上具有獨特性嗎?有的理論家試圖為賽博倫理學研究進行辯護,在他們看來,賽博技術的使用帶來了獨特的元倫理、倫理的以及認知的難題,這些難題、困境的存在要求我們將之作為統一的理論問題域進行專業化的研究。

不過,對于賽博技術倫理的獨特性也有不同的理解:第一,有的學者指出,賽博技術倫理學是在計算機行為中涉及一些其他類型的行為所不具有的倫理特質(EthicalQualities),從這一意義而言具有了獨特性。目前存在的一些責任、允許、好/善等概念可以充分地描述業已存在的一些行為的倫理特質,這樣的解釋可以被稱之為是元倫理論題。而賽博倫理學中的一些行為難以通過傳統的倫理概念來進行充分、恰當的描述,因此,有人斷言:包括賽博倫理學在內的應用倫理學的元倫理基礎是不充分的;第二,有學者認為業已存在的倫理理論或許能夠充分地解決其他應用倫理學(AppliedEthics)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但是它們卻不能有效地解決計算機使用中存在的倫理問題,因此賽博倫理學的獨特性在于規范理論(NormativeThesis),賽博技術呈現出來的倫理問題作為客觀的事物,不能借助于已經存在的倫理理論來解決,因為已經存在的倫理理論的客觀論域不能包含全部新生的行為,關鍵不在于人們應用一般倫理理論的能力,而在于一般倫理理論自身轄域的局限性。第三,有學者也指出,在應用倫理學其他領域中有用的推理類型在賽博倫理學的背景中可能只具有有限的功用。華特·梅納(WalterManer)指出,我們沒有足夠的資源來構建能將計算機使用中的問題相聯接的橋梁,賽博倫理學中的問題是不確定的認識論的論題,計算機呈現出來的倫理問題不能與應用一般倫理的其他倫理理論的其他應用倫理學問題相比。第四,計算機創立了倫理上非常重要的屬性,計算機技術擁有其他無生命的人造物所沒有的獨特性,也就是說,計算機機器是獨特的,因為它可以創立一些形式的道德標準。那么,如何評價以上幾種關于賽博倫理學獨特性的觀點呢?元倫理主旨在一開始就應被拋棄,沒有理由認為業已存在的倫理范疇在元倫理主旨描述的方式中是不充分有效的,事實上,人們不能夠提出令人信服的理由來論證,就必須要論證當前已經存在的倫理范疇,如果要提出新的范疇的話,是不適用的,因為這類范疇完全脫離了現已存在的判斷和行為。規范性論旨的問題在于它不能充分地推出道義理論、功利理論、關心理論(CareTheories)、基于權利的理論(RightbasedTheories)都得出了錯誤的結論,人們要想對于自己的斷言進行辯護的話,就必須借助于一些合理的、有說服力的理論和原則。

如果拒斥了現存的所有理論和原則的話,人們就缺乏了直覺理論和原則,而這樣的直覺理論和原則可以作為判斷、評價現存的理論和原則的標準。認知論旨的問題在于:認知上的不確定性在應用倫理學中并不稀奇,倫理學家們對與其他一些計算機無關的論題也存有很多爭議,例如:墮胎、死刑、經濟公正性等問題,雖然他們一般在貧窮的不幸和生命尊嚴方面可以達成共識,但是,只要有兩個相互沖突的結論可以通過這些原則同時予以說明的話,有些原則在認識上的不確定性也就很明顯了。梅納認為賽博倫理學中的不確定性是計算技術的獨特特征是有問題的,事實上,這一特征并不是其獨有的。屬性主旨也是有問題的。這一論旨的提倡者認為計算機擁有道德標準,事實上,計算機的屬性中,沒有一個很明顯的具有與道德標準有聯系的倫理特征,這些屬性只具有工具價值,并不具有值得從道德上尊崇的內在價值。我們非常重視計算機的復雜性、速度和拓展性是因為計算機的這些屬性使我們有可能完成不同的有價值的任務,計算機的成本效率之所以受到重視,那是因為計算機可以幫助更便利地實現我們的目標。因此,或許計算機的顯著特征在于:它沒有一個直覺上恰當的基礎來說明什么東西可以作為內在有價值的東西來支持下面的斷言:在人造物中,計算機屬性是獨特的,因為它們擁有一個道德標準。無論如何,人們認為存在一些獨特的與計算機技術相關聯的問題的思想足以使人們關注賽博倫理學這一學科,這一點是難以否認的事實。由于賽博技術的應用,用戶可以自由便利地享受數字音樂,也可以通過網絡自由獲取信息和知識,而這都與知識產權和自由言論等倫理問題密切相關。很明顯,計算機技術的使用引起的倫理問題相當廣泛,這是其他技術難以比擬的。另外,在賽博倫理學中存在一些基本理論的爭論,主要關涉賽博倫理學的本質及方法論。有的理論描述賽博倫理學的本質,有的試圖論述在賽博倫理學中解決問題時的方法論和原則,也有學者將賽博倫理學中的方法論作為探究應用倫理學中存在的問題的方法論的起點。

3賽博倫理學基本理論及方法論啟示

貝納爾·格特(BenardGert)指出,包括賽博倫理學在內的所有應用倫理學的問題應通過共同道德(Commonmorality)來解決。格特將共同道德定義為:它是一種道德系統,該系統能夠幫助人們面對道德問題并做出道德判斷,從而決定將如何產生行為。格特看來,在不同的文化氛圍中,人們就道德問題所具有的共識差異較多,雖然對于差異的探討也是很重要的,但賽博倫理學中的問題也應通過這些人類已形成的道德共識來進行判斷解決[4]。盧西亞諾·弗洛里迪(LucianoFloridi)試圖通過統一的方法來解決賽博倫理學中的問題,他總結出四個基本倫理原則并將其用于管理信息圈(Infospehere)中主體的行為。他認為信息對象雖然不具有人類或生物的屬性,但是仍然是值得尊重的,他為賽博倫理學提供了道德評價的一般框架[5]。海文(JersonvandenHoven)指出,賽博倫理學中的問題應通過反思平衡法來探討,這一思想最早由羅爾斯提出。

根據這一思想,倫理推理應該向產生自我融貫的系統發展。在這樣的系統中,一般的倫理判斷和基于某些具體案例的倫理判定是可以相互支持、辯護和解釋的[6]。有些信息倫理學家將關注點投入信息通訊技術(ICT)或賽博倫理學中具有偏見性問題的研究之中。菲利普·布雷(PhilipBrey)認為賽博倫理學的研究也應從女性倫理學角度予以關注;凱維斯坦納(KvystnaGorniak-Kocikowka)指出:計算機為全世界帶來了革命性影響,這就迫切需要一門具有全球影響的新的全球倫理學理論,而不應當像功利主義那樣僅在歐洲和美國具有一定的影響,這一新的全球倫理學理論應是對于現代計算機和相關技術發展的回應;黛博拉·約翰遜(DeborahGJohnSon)認為如果從倫理角度看網絡技術的話,有三個特殊的地方值得我們思考:第一,網絡的范圍是全球的并且是互動的,因此數字鴻溝應予以關注;第二,應該允許以用匿名的方式進行網絡交流;第三,網絡技術使得信息的再現成為可能,數字知識產權問題也是關注要點。但他同時指出,計算機和信息倫理學未來將在某種意義上消失,變成更為一般的倫理探究。因為,在未來,信息技術將逐漸溶入人類的社會生活之中,我們將不再將其作為特殊的事物進行考察,也就不需要某種特殊的計算機或信息倫理學了。約翰遜認為,如果人們爭論的出發點是技術的優勢,那么人們一般會關注新技術的獨特所在;如果人們的爭論出發點是倫理學視角,人們的關注點在于人類行為和人類價值,而不會關注于計算機技術帶來的某些具體的倫理差別和細節。就賽博空間方法論而言,布雷與主流的計算機倫理學觀點相左,提出了“解構的計算機倫理學”(DisclosiveComputerEthics)。這一方法的主旨在于:解構計算機所帶來的不明顯的道德意蘊(MoralImplications)。他還認為賽博倫理學研究應當是跨學科而且是多層次的,在學科層次,哲學家、計算機專家、社會科學家應合作起來,進行跨學科研究;在解構層次,計算機科學家要具備專業的技術來識別,解構出計算機系統中不明顯的特征,哲學家在理論層次中扮演重要角色,他們要對這些新的特征進行概念分析,并且要確認現已存在的倫理理論能否被成功地應用,或是否需要修正的或全新的倫理理論(在這一階段,研究者可以檢測政策真空是否已經出現)。最后在應用層次,社會科學家,哲學家和計算機科學家需要通力合作將倫理理論應用到具體的問題和實踐中去。艾莉森·亞當(AlisonAdam)認為賽博倫理學方法論應當考慮性別偏見問題。她認為女性倫理學(FeministEthics)能夠與經驗研究相結合,即:強調觀察的作用。應當將賽博倫理學的研究推進到下面這一個層次上來:易于確認計算給性別問題帶來的啟示。對于這些啟示的確認將影響關于諸如隱私和權力這樣的傳統計算機倫理學問題的態度,而這反過來又將影響在應對這些賽博倫理問題時所采取的政策[1]89。艾莉森和布雷的方法論具有重要的意義,因為他們的方法論不僅有助于消除影響賽博倫理學的各種偏見,而且他們的方法論框架還會影響確認倫理問題以及制定與賽博技術相關的社會政策。弗洛里迪和桑德(T.W.Sunder)提出了另外的方法論框架,即“信息倫理學”(InformationEthic-s)或“IE”,這一方法也探討了賽博倫理學中的偏見問題。IE建立體(entity),這些實體生存于“生物圈(biosphere),由于存在這樣的偏見,計算機倫理學研究的標準模式不能考察生存于信息圈”(infosphere)中的那些實體的倫理重要性。從某種意義上來說,IE可以被視為是環境倫理學研究中使用的方法論的擴展。

在這一領域中,許多研究者都指出:傳統的倫理分析傾向于“人類中心主義”(anthropocentric),因為傳統的倫理論只考慮與人類相關的倫理問題。有些環境倫理學家指出:道德的考慮范圍應當擴展到包括所有生存于生物圈中的實體存在的生態系統中來。不過,在他們看來,環境倫理學家的觀點還不夠深入、透徹,因為他們的觀點又傾向于“生物中心主義”(bicentric)。應當將道德考量擴展到信息實體上來,即:將信息圈包括進來,也就是說,一些非生物實體也應當被道德進行考量。但是,傳統的計算機倫理學方法論框架不能考查信息實體的道德地位;因此,應當建立IE方法論模式,也許有人會認為他們的提議是具有爭議和過于激進的。不過,近年來人工智能領域取得的進展促使計算機倫理學家認真地思考如下論題:“自動人工機器人”(autonomousartificialagents)的其他類型的實體信息展示出了理性的行為,這些應當接受道德考量嗎?

4結語

計算機學科方法論范文第5篇

關鍵詞:CCC2002;課程教學;計算科學;科學史

1引言

隨著計算機的誕生和計算機科學技術的發展,計算技術作為現代技術的標志,已成為世界各國許多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計算領域也已成為一個極其活躍的領域。計算學科正以令人驚異的速度發展,并大大延伸到傳統的計算機科學的邊界之外,成為一門范圍極為寬廣的學科,人們對計算學科的認識,已從知識層面上升到了方法論的高度[1]。

1989年1月,美國計算機學會(簡稱ACM)和美國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學會計算機分會(簡稱IEEE-CS)聯合攻關組在《ACM通訊》雜志上刊登了他們歷經4年的研究成果——“作為學科的計算科學”的報告[2]。該報告圍繞計算機的主要現象,從學科的三個基本形態,即理論、抽象和設計入手,結合科學與工程科學兩大學科門類的基本特征,完成了計算學科的“存在性”證明,首次給出了計算學科的定義,為“計算”作為學科及其以后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如今,計算已不再是一個一般意義上的概念,它已成為“各門科學研究的一種基本視角、觀念和方法,并上升為一種具有世界觀和方法論特征的哲學范疇”[3]。在長期的社會生產實踐中,計算科學的內涵與外延從學科的角度得到進一步詮釋,ACM和IEEE-CS以及計算機界關于計算學科認知問題的研究不斷取得重要成果,其中,CC1991(“計算學科教程1991計劃”的簡稱)和CC2001(“計算學科教程2001計劃”的簡稱)報告為計算學科建立了現代課程體系。隨著計算科學的不斷發展,其課程體系也在不斷完善,2004年11月,ACM、AIS和IEEE-CS又聯合公布了新的計算學科教程CC2004,文[4]對該課程體系做了分析與思考。

隨著信息技術行業人才需求的與日俱增,世界上絕大多數高等院校均設立了計算科學或與之相關的專業,國內的高等院校也不例外。為了有效地推行國內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教育,同時又能與國際接軌,中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教程研究組于2002年提出了“中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教程2002”(ChinaComputingCurricula2002,簡稱CCC2002)[5],該教程從計算機學科教學計劃的發展、計算機學科的定義、計算機學科本科生能力培養、計算機學科知識體系演變、計算機學科課程體系結構、計算機學科課程的教學計劃與組織方法等方面全面闡述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知識與課程體系的外延與內涵,進一步明確了新形勢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本科生能力與素質培養的基本要求,為國內高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制定培養方案和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課程體系提供了指南,對中國高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和積極的推動作用。CCC2002給出了中國計算學科課程體系的描述,但如何圍繞這一課程體系概括的知識領域和知識點來組織知識內容仍然具有隨機性,特別是在幅員遼闊、經濟和文化發展水平存在地區差異的中國,這種隨機性尤為突出。因此,我們必須深入分析CCC2002的特點,理解其精神實質,根據地區的特點和各高校自身發展的水平與特色合理選擇或組織各類課程的教學內容,積極開展教學改革,不斷強化課程建設,只有這樣,才能為課程目標的實現建立良好基礎。

2CCC2002的基本特點

CCC2002的特點在于,它既有對國外研究成果的借鑒,又融合了國內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教育研究成果;由體系到課程,自頂向下進行課程體系設置,按基礎課程(包含部分核心知識單元)、主干課程(包含大部分核心知識單元)、特色課程(發揮各校特長,培養學生個性,體現地區特色),提出了課程分級實施策略;指出在知識領域、知識單元、知識點的描述及核心課程的設計方面,應充分體現“課程體系設計組織與學生能力培養和素質提高密切相關”的理念。CCC2002強調教學過程中實踐的重要性,同時又要注重創新精神和能力的培養。值得一提的是,該教程提倡研究型教學,進一步明確了教學向教育轉變的重要思想。

在CC2002教程的引導下,國內從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教育的廣大學者對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教育的諸多問題,如培養計劃、課程設置、教學類型、教學計劃、教學實施、實踐設計、教學評價等進行了廣泛而有益的探討[6,7,8,9],并根據學科體系要求,編寫出版了一大批教材,豐富了計算學科課程體系教材建設的內容,推動了計算學科課程教學改革的進程。然而,一個不容忽視的現象是,雖然我們一直都在強調課程與教學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但是究竟什么是當代學生經過學科課程教育應當具有的綜合素質,仍然是一個值得探討和研究的問題。就目前國內較為普遍存在的教育理念而言,近代課程與教學理論凱洛夫(N.A.Kaiipob)的“捷徑主義”思想仍舊占據著主導地位,受這一思想的影響,教材內容通常比較“經典”,教學過程各個環節圍繞這些經過驗證的、可靠的和基本成型的知識而進行,至于這些知識的形成與發展卻少有問津。所謂“捷徑主義”認為“學生學習的是科學上可靠的知識而不負有發現真理的任務,走的是教師引導的捷徑而避免前人在歷史上曾走過的彎路”[10]。雖然這一思想“發揚了傳統教學論的優點,糾正了適用主義教育忽視系統知識偏向”,在目前高校教育的某些方面仍然具有積極作用,但就總體而言,它與CCC2002倡導的研究型教學、教學向教育轉變理念有不相協調的方面。因此,高校計算學科課程教學內容的改革理當受到人們的關注。

3基于知識與知識背景的課程教學

隨著教育理念的不斷更新,教育教改研究與實踐的不斷發展,人們已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學生實踐與創新能力培養的重要性,越來越注重學生在知識點掌握基礎上知識結構的形成,越來越感受到學生關于學科綜合素養的內涵,在理工學科課程體系中引入越來越多的與學科有關的人文科學的內容,可以說是適應時代要求和發展的一種進步,是教學向教育轉變的一種必然。然而,要真正做到教學向教育轉變,仍然有許多值得研究和探索的工作要去完成。其中,如何根據計算學科教程描述的學科知識領域、知識單元和知識點,在教材或教學過程的知識內容安排與講授過程中,打破傳統方式,在現有基礎上推陳出新,就是一項非常有意義的工作。我們是否可以做這樣一種嘗試,在課程知識的組織與傳授過程中,把知識的來源即知識產生的背景有機地融入其中,使之成為教材內容的一部分或補充,讓學生在學習課程知識的同時,了解知識的背景和來源,更多地知曉與學科知識有關的人和事,更深地理解知識的內涵,更好地把握知識的運用與發展趨勢,使學生在學習、理解和掌握知識的同時,學科意識和學科素養得到培養與發展。這樣的做法無疑是有益的但卻并非易事,有大量值得研究和探索的課題和實踐活動,其中以教學內容改革為先導的課程教學改革將成為學科教育改革的主要內容,它涉及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學方式與方法的運用,教學組織形式的變化、教學評價體系的構建等等,同時對教師隊伍的知識結構也將產生新的要求。它不僅要求人們具備學科知識,而且還要有學科思想史和學科方法論的知識。因此在學科教育中應該有更多的教育工作者關注科學和學科思想史研究。就計算學科而言,計算學科思想史研究是基于背景知識計算學科課程教學改革的基礎。

3.1計算科學思想史研究

現代計算科學在理論和應用方面取得的偉大成績,是人類長期從事社會生產實踐的結果,是無數致力于計算科學研究與實踐的工作者們共同智慧的結晶。計算科學是整個科學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研究計算知識、計算理論及其應用的科學,是關于計算學科知識體系和與之相關領域知識及其相互間關系的總和。而計算科學思想史則是研究計算科學的形成與發展過程的科學,其研究的目的在于通過對計算科學發展過程中各個事實、各種現象和思想的分析,總結計算科學的歷史經驗,揭示計算科學的發展規律,促進計算科學的發展。計算科學思想史的研究對象并非計算科學本身,它是以哲學、歷史學的觀點和方法來分析計算科學的發展歷史。

作為一門科學,計算科學思想史研究有其自身的理論體系,這一理論體系涉及計算科學、工程學、哲學、歷史學、心理學、社會科學等諸多學科領域的知識。計算科學思想史是以計算科學理論與實踐的形成與發展為基礎,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以科學思想史研究的基本原理為依據,分析人類歷史上計算科學重要成果和重要學術理論的誕生過程,其思想與方法的形成過程以及它們的科學與哲學意義。計算科學思想史研究將隨著計算科學的發展和人類進一步的發明與發現而不斷變化并日趨完善,是一門極富發展性的科學。文[11]中,作者對計算科學思想史研究的特點、內容、方法等問題進行了探討。

3.2基于知識背景的課程教學

所謂基于知識的課程教學就是把學科知識與知識背景有機結合,使之成為課程教學內容的統一體進行施教與學習的過程。其教學目的是讓學生在了解和掌握學科知識的同時,了解知識產生的背景,感知知識背后隱藏的思想與方法,為學生提供更為廣闊的想象與思維空間,培養學生的學科意識,提高學生學科文化水平。

知識背景的內容可以是對知識產生過程的敘述,也可以是對學科知識未來發展前景的展望;可以是直接的背景知識,如與學科知識有關的知識進程、事件、理論、思想方法和人物等,也可以是與學科密切關聯的相關學科的知識;可以是正史中真實的故事,也可以是傳說和軼事;可以是知識成功應用的經典,也可以是正在實踐中的探索。

知識背景組織形式可以采用課程設置的方法整體闡述學科的形成與發展以及思想與方法,如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導論、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方法論等;也可以是針對具體課程的知識背景敘述,如關于課程的導論、緒論、前言等;還可以是關于課程單元知識背景的描述,如每個章節的前序、引導等;甚至可以是涉及知識點的知識背景,如有關概念的形成,概念與概念之間的關聯等等。

把知識背景作為課程教材的內容,或在教學過程中適當地介紹與課程知識相關的知識背景,在目前高校的計算學科課程建設和課程教學中或多或少地受到人們的關注并加以應用,但這并非真正意義上的基于背景知識的課程教學。從基于課程知識的教學到基于知識與知識背景有機統一的課程教學,并非一門計算學科導論所能解決的問題,它涉及整個計算學科課程內容的組織,課程教學計劃安排,課程教學模式設計,課程教學方法運用,課程教學評價機制建立等一系列與課程建設和課程改革有關問題的研究、探索與實踐,是一項需要廣大的計算學科以及相關學科的教育工作者共同參與和共同努力才能夠有效實施并不斷取得進展的系統工程項目。

如果說基于知識的計算學科課程教學是圍繞計算科學的知識體系及其發展過程中不斷取得的最新成果而進行的知識與技能傳授,那么基于背景知識的課程教學則是在此基礎上的學科意識培養和學科素養教育,至少有以下幾個方面的作用。

(1)將有利于學生對課程知識學習興趣的提高

教育心理學認為,學習興趣是指人們探究事物的心理傾向和獲得知識的原動力。古今中外的教育學家們對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都是極為重視。中國古代教育大師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德國近代教育家第斯多惠(F.A.W.Diesterweg)在其倡導的“全人教育”理念中就闡述了教育的任務主要是發展學習者自身的能動性思想,認為:“我們的教育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瑞士現代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J.Piaget)更加強調個體在認知生長過程中的積極作用,并明確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賴于興趣。”由此可見,學習興趣是學生學習的情感意向和動力,是學習積極性和自覺性的核心,在全面推行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的今天,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尤為重要。

影響學生學習興趣的因素很多,如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風格、教學態度、教學評價等等,其中教學內容的組織安排也不失為一重要因素。教學實踐結果表明,學生對“知識背景”感興趣的程度要比對“知識”本身更高。因此,如果能夠在課程教學內容編排中將與課程知識有關的人物、事件以及相關的理論與方法實例有機的融入其中,就能夠在教學的實施過程中不斷地“激勵”和“喚醒”學生的學習興趣,并通過興趣的延伸,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獲取并掌握知識。

(2)將有利于學生對課程學習知識內容的理解

學生對知識的認識、理解和掌握過程,應遵循人們認識客觀世界的一般規律,即是一個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程。感性認識是人們通過感官與認知事物接觸而形成的關于事物生動和直接的映像,包括事物的具體特性、表面現象、各個片面及其外部的聯系等;理性認識是人們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抽象和概括而形成的對認知事物的本質和內部聯系的認識,通常有概念、判斷和推理三種基本形式。在課程學習過程中,我們往往會強調對概念的理解,對知識點的掌握等,這樣的認知應屬理性認識范疇。基于知識的課程教學內容組織通常是按照概念的引入、概念到概念、例題分析、實際應用舉例,習題練習等步驟順序進行,而課程內容的選擇通常是經過實踐檢驗或嚴格論證的知識的精華部分,是已經上升為理性認識的產物。讓學生在對認識的事物尚不具備“自然經驗”和“社會經驗”的基礎上,去“理性”地把握事物的本質,只能是“填壓式”的知識灌輸,于是在我們的課程教學中就有了許多“先記憶再慢慢理解”的東西。基于背景知識的課程教學將經過提煉的前人對事物認識的自然經驗和社會經驗呈現在學生面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學生在對事物感性認識方面的不足,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課程的學習內容。

(3)將有利于學生對課程知識體系的把握

在高等教育中,學科領域的知識體系通常是以課程體系來描述的,而課程的知識體系是由課程涵蓋的知識主題及其相互間的關系來刻畫的。基于知識的課程教學往往只注重課程知識主題或知識點的教學而忽略課程之間、主題之間、知識點之間內在聯系的闡述,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產生難以知識聯想,對知識的認識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例如,很少有學生能夠將平面中的“點”、集合論中的“集合”、命題邏輯中的“命題”等概念統一進行思考的,也很少有學生能夠準確地回答在線性代數課程中學習向量空間和向量運算真正目的等等。基于知識背景課程教學的目的之一,就是通過知識背景的闡述,將課程知識的初始本質及其相互間的關系呈現出來,為學生營造知識聯想與知識探究的學習情境,更加全面地把握課程的知識體系。

(4)將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培養與提高

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而“教育是知識創新、傳播和應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人才的搖籃。”因此,在實施素質教育過程中,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應成為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當務之急。CCC2002竭力倡導的研究型教學以及教學向教育轉變的根本目的之一,就是要在學科課程教育過程中,不斷強化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創新的過程是知識綜合運用與發展的過程,對知識體系的全面掌握是創新的基礎。創新能力培養受到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影響。基于課程知識的教學通常以傳授知識為主,教學方法也以課堂講授為主,這種教學往往使學生思維固化,知識活力得不到發揮,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而基于知識背景的課程教學不僅能夠大力開發學生的想象力和直覺思維,拓寬學生的學科視野,同時還能夠有效地運用案例教學、活動教學、討論教學、探索性學習等各種方法,促進學生個性發展,使學生獨立思考、批判思維、嚴密分析、從不同視角看問題等多方面能力得到培養和提高。

(5)將有利于學生學科文化素養的提高

科學技術的發展導致學科和專業的發展,使得分科教育成為目前我國高校人才培養體制的主流。分科教育很顯然是為了造就專門人才,但狹窄的專門訓練往往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力。在經歷了長期的教育實踐之后,人們已認識到分科教育在某些方面的嚴重不足,提出了新形勢下“通才教育”觀念,并以某些高校作為試點開展“大類培養”教學模式的實踐與探索。如今的社會是信息社會,對IT本科生的知識結構提出了新的要求,除了要求他們掌握專業知識外,還要求他們具有數學、物理及相關領域知識,更有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的要求,既能夠適應專業的變化和拓展,又要有敏銳的專業拓展意識。總而言之,現代人才培養過程更加強調的是學科素養,它涵蓋了對學科知識的掌握,對學科過程與方法論的認識和對學科的理解與情感。正如專家指出的那樣,在人才教育與培養過程中,“大多數人真正需要的是領會科學的精神、掌握學科的方法、樹立恰如其分的科學形象,以便在這個科學時智地對待科學、對待社會、對待生活。”[12]如果我們將這樣的理念帶入學科教育過程就不難發現,僅僅靠基于知識的課程教學是無法實現這一要求的,而基于知識背景的課程教學至少可以從兩個方面彌補其不足:首先,基于知識背景的課程教學以發展和進化的觀點反映學科知識進程,能夠有效地避免課本知識的“神圣化”與“教條化”,將批判與繼承的有機統一貫穿學生知識獲取過程;其次,基于知識背景的課程教學以學科與相關學科分支領域知識相互聯系的思想展現學科知識內容,能夠有效地克服對學科知識掌握的“孤立性”和“片面性”,是學生的學科意識與學科素養得到進一步培養與提高。

4結束語

計算學科不只是簡單的一些課程匯總,而是一個龐大的知識體系,它對人類社會的發展與進步有著重要而深刻的影響。目前,全國幾乎所有高校都開設了計算機專業,有些計算的概念和知識還下放到了中小學課程之中。在此情形之下,如何構建我國計算科學的教育體系,培養什么樣的信息技術人才,如何讓全社會更深刻地認識計算科學的內涵,更全面了解計算科學的發展規律無疑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工作。基于背景知識的課程教學是一種理念、思想和方法,也是一種實踐,雖然它不是一個什么新的提法,已或多或少地被人們認識并加以應用,但總體上仍然未形成一種趨勢。基于知識背景的課程教學應有它的理論體系、方法體系和實施體系,這些都是需要研究、探討和實踐的,可能還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然而,當我們面對計算學科教育改革中出現的種種問題和在計算學科人才培養中面臨的種種困惑時,首先應該想到的是作為計算科學的教育工作者應當作些什么。

參考文獻:

[1]董榮勝,古天龍.計算機科學技術與方法論[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2.

[2]DenningPJ,municationsoftheACM[J].1989,Vol.32(1).

[3]郝寧湘.計算:一個新的哲學范疇[J].哲學動態,2000,(11).

[4]蔡啟先.CC2004計算學科教程體系分析與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5):77-81.

[5]黃國興等.中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教程2002[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

[6]周世平.CCC2002教學計劃實施環節的探討[J].計算機教育,2004,(8):56-58.

[7]索劍.“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導論”教學與思考[J].計算機教育,2005,(1):40-41.

[8]李明江.CCC2002,CC2004與地方院校計算機專業教育的困惑[J].黔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06,(6):43-47.

[9]時全生,魯書喜.《計算機導論》課程知識體系結構研究[J].福建電腦,2007,(4):40-41.

[10]王道俊,王漢瀾.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85-187.

[11]張曉如,張再躍.淺談計算科學思想史研究[J].計算機科學,2006,33(11):11-14.

[12]吳國盛著.科學的歷程[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九色一区 | av网站免费看 | 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 俄罗斯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99久精品视频| 亚洲人人 | 国产精品系列在线 | 欧美日韩一区三区 | 欧美国产在线观看 | 日韩国产一区 |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视频 | 久久机热 | 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 在线观看黄色免费网站 |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成人片在线播放 | 1000部羞羞视频在线看视频 | 国产欧美高清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免费看 | 中文字幕一二三 | 黄色精品 | 欧美日韩国产专区 | 欧美三级黄色大片 | 黄色一级大片 | 国产一二三在线 | 国产精彩视频 | 欧美性猛交xxxx乱大交退制版 | 精品久久网站 | 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 不用播放器的av网站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免费看 |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 精品国产鲁一鲁一区二区张丽 | 日韩视频免费在线 | 欧洲国产一区 | 麻豆视频免费在线播放 | 曰韩在线 | 久久久全国免费视频 | 欧美日韩在线不卡 | 麻豆精品久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