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人文主義與文藝復興的關系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教學目標
1.文藝復興運動的時間、分期和性質;意大利首先興起文藝復興運動的原因;人文主義的基本內涵;文藝復興的主要文學、藝術和社會科學成就;文藝復興與近代自然科學的興起和發展。
2.(1)通過對文藝復興背景和性質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由于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資產階級在思想文化領域里展開了反對封建神學的斗爭,說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在觀念形態上的反映”。(2)通過使用《地心說》和《日心說》的課件,使學生認識到人類文明的每一次進步都是在前人的研究的基礎上實現的。
3.(1)通過對文藝復興中的科學探索的認識和宗教在歷史上的作用的認識,培養學生的理性主義精神和科學精神,反對宗教迷信。(2)通過對人文主義的認識,使學生充分認識人的價值,培養熱愛生活和積極進取的精神。(3)通過對優秀文藝作品的介紹,培養學生發現美、鑒賞美的情趣和態度。(4)通過對布魯諾為追求真理而殉難事例的介紹和文藝復興時期先驅者的大無畏戰斗精神的講述,培養學生勇于追求和捍衛真理的科學素養和優良品質。鼓勵學生從小樹立勇于創新,勇于實踐的信念和意識。
教學建議
教材地位分析
文藝復興運動是在歐洲資本主義經濟得到發展的歷史背景下,資產階級在思想文化領域里展開的反封斗爭,一次思想解放。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新航路的開辟和歐洲宗教改革,使歐洲資本主義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教材對學生發展影響的分析
(1)通過對文藝復興的前因后果教學,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關于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辯證關系原理分析和認識問題的能力。
(2)通過對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中的歷史過程、歷史人物、思想和作品的認識,培養學生分析、比較和評價歷史現象、人物的能力。
(3)通過對文藝復興中重要作品的了解,培養學生文藝鑒賞的能力。
(4)通過引導學生課后查找資料,進一步了解文藝復興時期重要人物的事跡以及自主完成書面介紹材料的活動,培養學生學會選擇、學會學習、學會分析、學會整理,獨立形成觀點的意識和能力。
重點分析
人文主義和意大利文藝復興、文藝復興時期的科學是本節課的重點?!叭宋闹髁x”是貫穿文藝復興的基本思想,是理解文藝復興各個領域和各項成就的基本依據,也是文藝復興反封建性的基本體現,在資本主義發展史上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意大利文藝復興”是歐洲文藝復興運動的開端,在文藝復興運動中,乃至在人類文明的發展史上都占有極其重要地位。理解了意大利文藝復興,對于理解文藝復興運動的性質非常重要。近代自然科學產生于文藝復興運動中,因而文藝復興時期的科學發展在科學發展史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文藝復興時期的科學發展,尤其是天文學的發展沉重的打擊了天主教會,進一步將人們叢宗教枷鎖中解脫出來。
重點的突破方案
(1)通過講解“人文主義”的英文單詞“Humanism”的構詞法,并引導學生閱讀課文中相關的小字部分,使學生理解“人文主義”的內涵。
(2)通過引導學生回憶初中所學的有關拜占廷帝國和阿拉伯帝國歷史,結合已學過的有關意大利的歷史和地理知識,以及回憶資本主義萌芽時期意大利的經濟發展情況,分析意大利文藝復興的原因,并結合課本內容進行總結;通過引導學生賞析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在文學、藝術、政治上的成就,制作意大利文藝復興的成就,使學生能夠較全面的理解意大利文藝復興。
(3)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文藝復興時期科學發展的背景,使用《地心說》和《日心說》的課件以及相關圖片和資料進行講解,并由學生設計《文藝復興時期科學成就一覽表》,使學生掌握文藝復興時期科學的發展。
難點分析
文藝復興的實質是本節課的難點。高中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關于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辯證關系原理分析和認識問題的能力還不強,對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在觀念形態上的反映”這一理論更是缺乏了解,因此,較難理解文藝復興運動是資產階級在思想文化領域里展開了反對封建神學的斗爭。
難點的突破方案
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意大利文藝復興興起的原因和思考為何作為文藝復興時期主流社會思潮核心的人文主義強調人的價值?使學生理解文藝復興的實質。
課內探究活動的設計
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回答:文藝復興運動發源于意大利的原因;文藝復興是否是古典文化的復興;文藝復興傳播到西歐各國并繼續發展的原因;近代自然科學產生的歷史條件。討論意大利文藝復興為什么要借助古希臘、羅馬文化為掩護。指導學生制作意大利文藝復興、西歐諸國的文藝復興和文藝復興時期的科學成就一覽表。
教學設計示例
第三節文藝復興
重點:意大利文藝復興和文藝復興時期的科學是本節課的重點
難點:文藝復興的實質是本節課的重點
教學手段:電教手段應用:使用《創世紀》Flas、相關視頻資料和圖片;
教學方法:教師講解、學生分析為主的綜合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讓學生對比中世紀的繪畫作品和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作品,推測兩幅畫出現的大概時間,并帶著“為什么兩幅畫會出現這樣的差異,它意味著什么”這一問題開始學習新課。
二、意大利文藝復興
詳細內容參見“重點突破”。
在引導學生賞析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各個方面的成就時,教師應著重引導學生分析作品中所反映出來的人文主義精神。并引導學生思考、討論“為什么要借助古希臘、古羅馬文化為掩護?”在學生思考問題時,教師應引導學生從當時封建神學在歐洲的地位、封建神學的理論體系的來源、當時資產階級與封建神學力量對比等方面分析。要使學生較透徹地理解“資產階級為什么會以以人文主義為核心的文藝復興運動這一形式,開始了反天主教會和封建神學的思想解放運動?”“為什么沒有公開舉起反封建制度的鮮明旗子?”對于這兩個問題的理解,是理解反封建思想解放運動的本質的關鍵。教師“導”正是體現在引導學生的思路集中在“關鍵”問題上,由此使學生迅速掌握事物的本質。
三、西歐諸國的文藝復興
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文藝復興在十五世紀后期傳播到西歐各國并繼續發展,在十六世紀達到?”
這一問難度較大,教師應引導學生結合前兩節課所學內容進行思考,使學生將前兩節課所學內容與本節內容較好的聯系起來:新航路開辟后,歐洲商路和貿易中西移大西洋沿岸,刺激了西歐諸國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和發展,西歐諸國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和發展使文藝復興傳播到西歐各國并繼續發展;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到:資本主義萌芽是文藝復興運動興起的基本原因,進而說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在觀念形態上的反映”這一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
讓學生在閱讀課文的基礎上制作《西歐諸國文藝復興成就一覽表》。有重點的引導學生分析莎士比亞等人作品中的人文主義精神,并對比此時的作品與意大利文藝復興作品的區別。
四、文藝復興時期的科學
詳細內容參見“重點突破”
指導學生將十四、十五世紀文藝復興的成就與十六世紀文藝復興的成就對比,使學生在對比中了解文藝復興的范圍、時間,認識到文藝復興在十六世紀達到的史實。引導學生分析文藝復興的歷史意義。
小結
學生回答在導入時提出的問題,并總結歸納文藝復興的時間、范圍、性質及影響。
教學設計思想
通過學生閱讀課文,思考有關問題,制作一系列表格,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通過設計問題、點撥和適當講解,實現教師的主導作用。
板書設計
第一章第三節文藝復興
一、意大利文藝復興
1.文藝復興的背景
2.人文主義
3.最早的代表人物:但丁和喬托
4.早期的代表人物:彼特拉克和薄伽丘
5.全盛時期的“美術三杰”
6.馬基雅維利
二、西歐諸國的文藝復興
1.英國的莎士比亞
2.法國的拉伯雷
3.西班牙的塞萬提斯
三、文藝復興時期的科學
1.哥白尼和“太陽中心說”
2.開普勒和伽利略
3.數學、物理學的發展
4.布魯諾和弗蘭西斯·培根
探究活動
關于文藝復興時期文學發展的探究活動的設計
關鍵詞:文藝復興;人文主義;意大利;經濟
一、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一詞的原來意思是指“希臘、羅馬古典文化的再生”,中世紀時期發源于意大利的弗洛倫薩,后傳播到歐洲大陸的其他國家。16世紀中葉的人文主義者們認為這次思潮是在希臘、羅馬之后歐洲大陸文化歷史上的第二個巔峰,有的史學家們便認為它是希臘、羅馬文化的復興,所以被稱為“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的產生是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相互作用、影響的條件下:
(一)經濟原因:14~16世紀,意大利的弗羅倫薩最早產生了文藝復興的萌芽,弗羅倫薩地區的工場手工業是意大利發展最早的,且發展迅速,商品貿易規模越來越大,資本主義經濟為了尋求更大的發展空間,代表資本主義的文藝復興必然要沖破教會的約束,于是代表新文化各個方面的新興資產階級就向封建統治階級和制度展開了宣戰。
(二)政治原因:弗羅倫薩著名的美第奇家族所統治的弗洛倫薩,文化達到最高峰。美第奇家族出于統治的需要,對人文主義者尤其重用,到15世紀50年代,各地政府機構中已有很多的人文主義者,積極推動文藝復興運動的發展,讓當地人們接受人文主義。
(三)文化原因:意大利保有大量古希臘、羅馬文化典籍。這里一直是古希臘、羅馬文化交匯的中心,意大利在吸收古希臘、羅馬文化方面比其他國家占有巨大優勢,幾世紀以來繼承下來的文化還繼續領導著西歐各國,是意大利成為文藝復興起源地的一個原因。
文藝復興的核心內容是:人文主義。人文主義的核心思想是:反對中世界神學,強調人的價值,提倡個性與人權,主張個性自由;反對神學的禁欲主義和來世觀念,提倡人們追求現實人生的美好生活;提倡科學和文化,反對迷信;提倡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以造福人類。
二、意大利的現代經濟
意大利經濟自20世紀中葉以來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由一個簡單的以農業為主體的經濟發展方式向以先進工業為主體的發展方式轉變。根據對意大利GDP的統計,意大利在2012年度是世界第經濟體,僅僅排在美國、中國、日本、德國、法國、巴西、英國之后。意大利是世界舉世矚目的G8成員,也是經合組織的會員國。
意大利有兩種經濟,由北部的發達私有制工業和南部欠發達的農業組成。北部的大中型公司生產力很高,在國際上具有很強的競爭力,很多都是世界品牌,在世界500強企業之中,這些企業為資本家和員工們創造了很多財富;南部的小型企業由于缺乏創新意識,生存環境也是缺乏競爭,生產力的發展已經相當滯后,不能給員工提供良好的保障,更不用說帶動當地人們去實現致富,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南部小型企業卻在排擠著發達的大型企業的發展空間,使之離開意大利,去歐元區的其他國家發展。某些觀點認為,歐債危機是一場單一的危機,僅僅是由意大利的錯誤的經濟和政治措施原因造成的。但是仔細分析看來,歐債危機也由意大利資本家經濟頭腦意識所影響,意大利面臨的生產力危機,嚴重影響著到了意大利人的生活,甚至是將來的發展。
三、文藝復興對意大利現代經濟的影響
恩格斯曾高度評價文藝復興的歷史作用:“文藝復興”在歷史上的進步作用,寫道:“這是一次人類從來沒有經歷過的最偉大的、進步的變革,是一個需要巨人而且產生了巨人——在思維能力、熱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藝和學識淵博方面的巨人的時代”。
文藝復興對人生的思考和追問:中世紀時期對人的要求是無所作為的,人在世界上沒有存在的意義,而文藝復興肯定了人的價值,發現了人的偉大,提出了個性解放,追求自由。反對消極的無所作為的人生態度,提倡積極的冒險精神。提倡樂觀主義的的人生態度,人們在道德下允許可以自我放縱,反對自我克制,提倡“公民美德”,認為家庭是人的道德德行的體現。
從哲學的角度來說,事物都具有兩面性。而文藝復興的消極影響是,在傳播過程中因為過于強調人的價值,產生了一系列的負面影響,在傳播后期造成意大利人個人私欲膨脹,追求物質享受、驕奢逸。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里,直至現代,文藝復興仍對意大利人有著深遠影響,影響著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文藝復興追求自由、個性解放,這種思潮不僅對意大利人的日常生活影響有著負面影響,致使很大部分人生活懶散,不愿意工作,而且在政治生活中,對政府持敵對態度,不愿意向政府交稅。
文藝復興傳播的后期使意大利公民缺乏公民文化或公民美德,現在南部小企業偷稅漏稅現象嚴重,黑手黨勢力遍布那不勒斯,黑色恐怖事件籠罩著每一個意大利公民的心頭,意大利人對社會公德、事業道德漠不關心,只是將家庭美德看成是自己為人處事的原則。人們彼此之間缺乏信任,不能坦誠相待,甚至不去信任政府,普通意大利人將參與政治生活的政治家們看作是跳梁小丑。
經濟離不開文化,文化也離不開經濟。隨著社會的發展,文化對經濟的滲透力越來越強,影響力越來越大,文化的社會價值越來越突出。文化與經濟日益一體化,成為綜合國力的組成部分。意大利國家歐債危機的原因,不僅是本國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的不均衡,還與人口素質有著很大的關系。應該對意大利的傳統文化加以改造,吸取人文主義中優秀的文化,摒棄落后了文化,讓人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一種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公民文化”。人們之間不僅能夠相互信任,而且對政府的正確決策能夠全力支持,形成一種正確的生活方式和工作節奏。
意大利如果能正確形成本國的“公民文化”,那么就為農業經濟和工業經濟等產業形態健康發展提供了保證,為國民經濟發展注入新的巨大活力,促進國民經濟能夠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恩格斯.《自然辯證法》.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楊德才(編著)
關鍵詞:文藝復興;德育觀;轉化
一、文藝復興時期德育觀轉化的原因
文藝復興過程中,為什么宗教的教育權會漸漸喪失,世俗的教育權漸漸得手?為什么在德育的博弈中,平凡的人類最終戰勝了萬能神靈?究其原因,在于以下幾點:
(一)資本主義的興起――德育觀轉化的物質基礎
認為:物質決定意識,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1]在文藝復興的策源地意大利,那里資本主義萌芽出現較早。中世紀沒落的死氣沉沉的社會文化氛圍已經迎合不了新興的資產階級中一些先進知識分子的口味,人們要求個性解放的意識開始覺醒,從而在文化藝術上也開始出現了反映新興資本主義勢力的利益和要求的新時期。[2]資本主義強烈要求解放生產力,為了追逐金錢,無論采用什么方法都被允許。馬基雅維利在《君主論》中,講述了取得和保持權力的多種方法。他認為強大聰明的君主要要像獅子那樣使人懼怕,又應像狐貍那樣善變多謀。他甚至主張,君主是否要遵守諾言和信義要以對己是否有利為轉移,“為了達到目的,可以不擇手段”。[3]
(二)民族思潮的產生――德育觀轉化的強勁推手
民族思潮要求人們培養、遵守國家的道德,而逐漸消除甚至放棄宗教道德。意大利政治理想主義代表是康帕內拉。他為了民族的解放、國家的獨立,畢生追求真理,大力提倡愛國主義精神。為此,曾先后被教皇入獄達33年之久,做過50個牢房。[4]由此看出,民族思潮的產生對德育從宗教轉化到世俗產生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它用其摧枯拉朽般的力量,來達到爭奪德育權力的目的。
(三)宗教道德的滑坡――德育觀轉化的現實原因
在當時,羅馬基督教會中盛行著西門主義與尼古拉主義,像一顆巨大的毒瘤,嚴重危害了天主教的健康和發展。顧名思義,所謂西門主義,即教職買賣;而尼古拉主義,即教士。[5]在文藝復興時期,原則上教會圣職人員需要保持獨身,但實際上以及私下里教士的婚姻性事已經成為普遍現象。
俗話說:學高為師,德高為范。羅馬教會的墮落,使得其承擔不起為基督教的信眾規范、維護基督的道德信仰的責任。人們也無法信服基督教的道德,基督道德在世俗世界中被認為是偽善的代名詞,已經失去其權威,只剩下一副空殼茍延殘喘。那么對世人的德育,就順理成章的落到人們自己的手中。
二、文藝復興中德育轉化的過程
在這場人神爭奪德育權的過程中,既有教會學校自身的改革,來保持自己的權威;又有世俗學校的發展,來突破宗教道德的束縛。它以意大利為中心,刮起文藝復興的狂風。隨著一系列措施的實行,勝利的天平逐漸傾向世俗世界。
1.肯定和尊重人的個性和社會性
文藝復興中,教育家們提倡尊重學生的個性,不傷害學生的尊嚴。反對宗教實行的禁欲主義,認為這樣會造成學生性格上、道德上的畸形。如開拓心理學研究教育理論的維夫斯認為,教學工作不能單純地根據學科內容和題材的本身來安排教育過程,更主要的是要研究學習者的本性和心里狀態,接受能力來確定教學過程并改革教學方法。他還提倡“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全的身體”。這與當時教會提倡的苦行僧般的生活恰恰相反。
2.采用新的教育和教學方法
同中世紀經院主義教育弊端、壓抑兒童的教學方法相反,人文主義教育家強調尊重和關愛兒童。反對對兒童進行體罰,鞭笞等酷刑。提倡根據兒童的不同年齡、智商、性格及素質實施不同的教育。法國人文主義教育家蒙田強調教育應當貫徹“可接受性的原則。”他主張教師不能用同樣的內容和同樣的教學方法去教不同智力和不同素質的學生。
3.強調教師的人格魅力在教育中的作用
《師說》中: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人文主義教育家認為,教師不僅要具備廣博的知識,還需要有堅強,正義,愛心等的品質。教師要始終對教育保持著最虔誠的信仰與熱情,努力建立師生和諧的關系。這些都有別于基督教會的舊教師觀。
三、文藝復興時期德育觀轉化的結果
(一)張揚了人性道德
在神學的領域中,人們的道德要向神看起,人要不斷地折磨自己,以便使自己的道德接近神靈。創建耶穌會教育體制的羅耀拉,被困在巴塞羅那附近的曼羅薩小鎮時,為了加強自己的精神訓練,每天不梳理自己,堅持在鎮外山上的洞穴中祈禱,并多次鞭撻自己,以求自己在道德上成為上帝的仆人。而人文主義則反對這樣虐待自己,要求張揚人性自己的道德。人沒有必要在道德上成為神靈的奴仆,人可以成為自己道德的主宰。
(二)確立了資本主義道德體系
資本主義道德是緊緊圍繞人而產生的道德需求與價值,無論是為自己還是為他人,與中世紀道德的為神性相比,具有歷史的進步性。尤其是新的德育觀的產生與推廣,使得人們不再把自己囚禁在神靈的牢籠里,而開始突破神性的牢籠,沖向屬于人類自己的道德領域。它竭力描述人內心世界的豐富,形象美和身體美,提倡了人的個性,樹立人的自主道德意識。德育從為神性轉向了為人性,人們的精神生活從此豐富了,也多樣化了。
(三)提出了科學的德育方法
文藝復興時期,“人”的意識逐漸顯露,“神”的意識逐漸淡化,相應的對人的道德要求也隨之改變。人們不再去追求無謂的自我傷殘,也不會去為那些虛幻的神做奴仆。因此,人文主義者以人性為基礎,提出了科學的德育方法。如西班牙人文主義者,教育家維夫斯重視并贊揚了教師在德育中所起重要的作用;弗蘭西斯?培根把道德觀念進一步世俗化,遠離了神學道德,道德為人類自己服務,張揚了人性的道德,這些都是對文藝復興時期新道德的要求與肯定。
不可否認,文藝復興時期德育從神學領域轉移到人類領域的確功不可沒,同時,對人性的覺醒,產生了巨大的作用。道德從神的手中滑向人的手中,具有著不可逆轉的潮流趨勢。文藝復興以后,人類最終戰勝了神靈,取得了道德教育的決定權,從而完成了德育觀的轉化。
參考文獻
[1] 有林,張啟華.論馬克思揭示的社會發展一般規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4:104.
關鍵詞:資本主義萌芽 新航路開辟 文藝復興運動 關系
資本主義萌芽,就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已開始出現,但尚未在全部生產領域中占據主導地位。那么資本主義萌芽是如何出現的呢?15世紀前后歐洲的社會生產力有了明顯的進步,主要表現在農業發展(實行多田輪作制;改良畜種;開墾荒地,增加耕地面積,提高了農牧業產品的產量),手工業生產發展(手工業的專業化程度加強了,行業間分工越來越精細;還出現了新的手工業行業,手工業和農業進一步分離)。那么,這些進步如何引發了生產關系的變革?如何促進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問題的關鍵在于商品經濟的發展。生產力的發展,產品的增加,社會分工的擴大,農業和手工業的進一步分離,都意味著有大量的產品必須投入市場,進入交換領域。因此,社會生產的發展促進了交換的擴大,也就是商品經濟的發展。商品經濟的發展又如何引起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出現?這個問題是一個比較復雜的理論問題,這里對這個問題作一個最簡單的解釋:商品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和分工的日益精細,引起商品生產者的分化(出現了資本家和雇傭工人)和手工業生產從屬于商業資本,因而引起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產生。這樣,14―15世紀,在歐洲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最早出現了雇傭與被雇傭的生產關系,即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
眾所周知,15―16世紀在歐洲歷史上發生了一件開天辟地的大事――新航路的開辟。其背景是:隨著西歐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產生,西歐人對黃金的重要性有了進一步認識,于是掀起了尋金熱,而當時《馬可?波羅行記》在廣泛傳播,書中描述東方遍地是黃金,因此歐洲人對東方非常向往,極力想去東方尋找黃金,以實現自己的黃金夢,但原來的陸路上興起了一個強大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傳統的陸上通道被切斷,所以西歐人迫切希望開辟海上新航路來滿足自身需要,因此開辟了從歐洲出發通往美洲、非洲和亞洲的新航路。新航路開辟也稱為地理大發現。
14―17世紀,隨著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資產階級的力量開始壯大,他們對目前的政治狀況非常不滿意,他們需要取得與自身經濟地位相適應的社會地位,需要將本階級的價值觀、思想文化提升為社會的主流。但當時的資產階級還是剛剛登上歷史舞臺、正在成長的新生力量,為抗衡并最終戰勝那時頑固、保守、愚昧而殘暴的天主教會,必須找到一種強大的思想武器來武裝自己,它必須能喚起大眾的覺醒意識,同時應以非暴力、非革命的面目出現,于是資產階級將目光投向了古希臘、古羅馬時期。他們認為,那是歐洲人都引以為豪的光輝時代,是歐洲文化史上的一個高峰,因此他們就借復興古希臘、羅馬文化之名,掀起了文藝復興運動――從文化到社會各領域的變革運動。其核心思想是人文主義,提倡以人為核心,人生來是自由平等的,批判神權統治,反對禁欲主義、來世觀念和蒙昧主義,注重人性和人的欲望,把人置于世界和社會的中心,提高人的地位,肯定人的價值作用。文藝復興的實質是把人性從宗教束縛中解放出來,該運動最主要的影響是促進了人們的思想解放,打碎了封建保守思想的枷鎖,發現了人的價值,故文藝復興又被稱為“人被發現的時代”。
那么,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與新航路開辟之間的關系如何呢?我認為,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與影響迫使西歐國家開始了新航路的開辟。新航路開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引起了商業革命和價格革命,加速了西歐封建制度的解體,促進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進一步演變,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了道路。在新航路開辟的影響下,資本主義開始發展,資產階級的力量開始壯大,但是還不夠發動一場來奪取政權,于是資產階級就先開始在思想文化領域動手,發動了文藝復興運動。
那么,新航路開辟與文藝復興運動之間的關系如何呢?我認為二者之間是互為因果關系。正是在文藝復興運動倡導的人文主義,推動了航海家大發現的事業,而在新航路開辟中驗證和弘揚的人文主義,又使文藝復興的精神得到升華。新航路開辟極大地沖擊了西歐的思想文化領域。它以無可辯駁的事實證明了“地圓說”的科學性,對于自然科學的發展和正確宇宙觀的形成有重大意義;它直接沖擊了神學理論,沉重打擊了教會的威信,證明了人的力量的偉大,把人的注意力從“天上”轉移到人間,激發了人們對科學探索的熱忱,自然科學研究成果不斷涌現。追求財富、建功立業與現世享受的人生價值觀念逐漸取代了中世紀一切為了來世和禁欲的觀念。雄心勃勃、勇于獻身被肯定,膽識超群、堅毅不拔是美德?!皩で笪粗澜纭背蔀榧钊藗兡_踏實地干番事業的強大動力,追求新知、新鮮、新奇事物,崇尚自然和科學的理性精神日益成為時代的主旋律。新航路開辟后,歐洲社會的價值觀念、風尚習俗全都變了:水手成了最令人羨慕和尊敬的職業,了解海外奇聞讓人們樂此不疲;各種游記成為暢銷書;商業精神大大加強。而這些觀念、習俗變化的軌跡都強調了人的價值作用。
摘 要:文藝復興運動提倡以人為本,促進了近代西方的人文主義教育的發展;而宗教改革中提出“因信稱義”等教義,以路德、加爾文為代表的新教倡導教育的改革,客觀促進了西方近代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從某種意義上宗教改革對歐洲近代教育影響更加的深遠。
關鍵詞:文藝復興;宗教改革;歐洲近代教育
一、文藝復興與歐洲現代教育
首先是意大利,一方面出現了大量的世俗學校,另一方面涌現出大量的人文主義教育家。如以維多里諾,他把學校稱為“快樂之家”,主張學校的環境優美、師生關系和諧,學生在快樂中學習;提倡通才教育,并把古典學科作為課程的中心;重視學生的品德培養與基督教信仰的形成。
在尼德蘭,人文主義教育表現得更為突出。代表性的教育家伊拉斯謨,他的重要的教育思想是對封建主義和經院主義的教育的批判。他充分肯定了教育的巨大作用并提出“一個國家的主要希望,在于它對青年的適當的教育”。同時他比較重視兒童的早期教育和正確的教育方法,認為教育在青年的頭腦中播下虔誠的種子;使青年熱愛學習自由學科;為生活做好準備;掌握基本禮儀。
在英國,人文主義教育教育家莫爾,主張所有的兒童均應平等受到良好的教育;重視勞動教育,第一次在教育史上提出把教育和勞動結合起來;成人也要利用業余時間從事教育。
盡管人文主義教育在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體現,但他們呈現出了一定的共通性。
1.人本主義。都主張尊重兒童的天性,主張通過教育來促進兒童的發展。
2.古典主義。都提倡從古希臘、古羅馬的典籍中汲取思想,為當時的教育實踐所用。
3.世俗性。人文主義教育更加關注的是今生而非來世,體現濃厚的世俗精神。
4.宗教性。雖然抨擊天主教會,主張用人文精神改造宗教,并沒有提出甚至消滅宗教。
5.貴族性。由于文藝復興的性質并非大眾運動,因而教育的對象主要是上層子弟,教育的形式多為宮廷教育和家庭教育而非大 眾教育。
二、宗教改革與歐洲近代教育
宗教改革使W洲的宗教勢力出現了錯綜復雜的局面,新教之間也出現了不同的派別,如路德派和英國的國教,他們之間的教育理念也各不相同。
1.路德派新教與教育
教皇利奧十世兜售“贖罪券”的事件作為導火索,馬丁?路德提出了著名的《九十五條論綱》,拉開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路德的宗教與政治的主張表現在四個方面,第一是因信稱義。第二是眾信徒皆教士。第三,提倡新的善功與天職觀念。第四主張政教分離。他的教育方面的理念很好地體現了以上思想。一方面因為路德主張因信稱義與眾信教徒皆教士,所以每個人都需要閱讀《圣經》,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這就很好地為路德提出義務教育的主張做了鋪墊。另一方面路德主張政教分離與新的天職觀念,在教育方面的體現即教育權應該由國家掌握,同時由國家來推行義務教育。
路德派宗教和教育方面的改革使近代教育在教會的控制下逐步向國家的控制下過渡。
2.英國國教與教育
英國的宗教改革與德國和瑞士的宗教改革不同,它是自上而下的改革,具有一定的折中性,體現出了國家與教會權力之間的一致的平等。
它主要強調教育是為國家服務,重視高等教育。初、中等教育由私人團體辦理、負責。同時注重英語教學,在社會生活中英語成了日常交往和表達知識的手段,這不僅體現了教育方法的改進,同時也體現了民族自尊心的增強,體現了民族意識的覺醒。
3.天主教與教育
面對轟轟烈烈的宗教改革運動,天主教也在進行著激烈的反宗教改革運動。除了軍事沖突外教育也是雙方角逐的重要陣地。為了達到控制未來的統治階層的作用,耶穌會致力于中等和高等教育而不重視初等教育。注重高水平師資的培養,同時采用了寄宿制和全日制的軍事化管理的培養方式。雖然天主教的教育重視學生智力的發展,但是它主要是把學生培養成一種忠于天主教的信徒。
我們縱觀文藝復興運動對西方教育的影響,會發現它和宗教改革相比影響是比較小的。一方面文藝復興的教育更多體現出來的是一種貴族性,由于文藝復興的性質并非大眾運動,因而教育的對象主要是上層子弟,教育的形式多為宮廷教育和家庭教育而非大眾教育;另一方面“它是建立在盡管反對教會腐敗但卻贊同天主教會的統一這一基礎上”。
而宗教改革運動期間,不斷的宗教沖突與戰爭,給歐洲的社會帶來了巨大的破壞,新教團體的出現,最終形成了新教與天主教兩軍對峙的局面。在這種情況下,雙方只好妥協,走向了宗教的寬容。在雙方妥協的縫隙中,國家的政治、經濟、教育正好有了發展的生機,國家開始在這種僵持中權利不斷擴大,國家控制著領導權的教育,成為一種避免宗教爭端的世俗性、公共性的教育。
我們最后可以得出結論,宗教改革對西方教育的影響遠遠大于文藝復興運動,它促進了西方教育向近代化的轉變。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