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閱讀教學的問題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初中英語 任務型教學 問題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4-0105-01
在閱讀教學中,任務型閱讀教學雖然改變了傳統的講讀模式,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但在是任務型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弊端也普遍存在。下面,筆者針對任務型閱讀教學的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思考,提出幾點改進的措施。
1 任務型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L期以來,閱讀教學沿襲講讀法,沿襲“五步教學法”,以下面的教學套路而進行:
(1)導入;(2)播放錄音材料;(3)教師針對閱讀材料提問,學生一一回答;(4)歸納段落大意;(5)講解語言點;(6)讀課文,并復述課文。
新課改下,教師們雖然意識到改變學生的主體地位的重要性,但實踐教學中,換湯不換藥,“新瓶裝陳酒”。教師們認為,提出問題,學生回答就是任務型教學了,沒有從整體上把握任務型閱讀教學的實質,導致閱讀教學低效、無效,帶有傳統教學的濃重色彩。
2 任務型閱讀教學的類型
任務型閱讀教學,包括交際性和非交際性,非交際性的任務以語言任務或教學任務為主。
2.1 交際型任務
閱讀教學中的交際型教學,一般以對話、表演等形式開展。如學生past and present的閱讀課文時,設計一個角色表演活動;學習Fashion show時,讓學生走上講臺,介紹自己的服裝,開展“時裝秀”展示活動;學習Friends時,讓學生介紹自己的好朋友;學習Pet時,介紹自己的小動物等。
其次,閱讀活動中的“問”和“答”也是基本的交際性的任務活動,課堂上,教師應精心設計任務,安排活動,讓學生動起來,參與到閱讀教學中。
交際性型的任務很多,如角色表演、猜謎語、采訪、討論、寫日記、辯論等。教學中,巧妙設計活動,可以促使學生動起來。
2.2 非交際型任務
非交際型任務,是以語言的學習為基礎的任務,如根據情景猜測單詞的意思。例如學習Natural Disaster的Reading時,教師呈現臺灣大地震的慘景,呈現Timmy生還的情境,給出句子Timmy is of the survivors in the earthquake. What is the meaning of the “survivor”?
非交際型的任務型閱讀教學,方法也很多,如句型轉換、替換轉換、多項選擇等。
3 任務型閱讀教學的有效策略
所謂任務型閱讀教學,就是教師根據教學內容設計任務,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調動參與的積極性的教學方式。
3.1 預測課文主題
根據內容,設計話題,預測課文要談的主題是閱讀教學的主要方法之一。如學學習8下unit7 Reading時,教師呈現ORBIS的圖標,簡單介紹ORBIS的眼科飛行醫院的醫護人員的生活與工作情況,創設“采訪者”和馬醫生的對話的情境,提出問題:What are they talking about?讓學生預測,記者可能提出的問題,以及馬醫生如何回答,這樣,談論ORBIS,預測對話內容,為有效閱讀做鋪墊。
3.2 選擇文章標題
為文章選標題、寫標題是中考任務型閱讀的必考題型,因此,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先不讓學生看標題,而是通過聽、說、讀之后,根據課文內容,給出2-3個標題,讓學生選擇一個最好的,是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途徑,利于學生整體上把握閱讀材料的大意。
如學習Natural Dsiaster的Reading時,先呈現Timmy經歷臺灣地震的前后經過,再播放聽力材料,然后給出兩個標題,讓學生根據圖片內容和聽力材料,為文章選擇一個最佳的文題。(1)An earthquake in Tai Wan.(2)A survivor in the earthquake.
這兩個標題看似相同,實則中心詞不同。一個是“地震”,一個是地震中的“幸存者”。因此,讓學生討論和爭論之后,再細讀文章,再次確定哪個文題更好,這樣,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的能力。
3.3 填寫圖表
教師根據課文內容,設計圖標,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填表格中的相關信息,訓練學生捕捉主要信息的能力,訓練學生的閱讀技巧。
如對于8上Unit1的閱讀課文的教學,教師可以設計下面的表格:
讓學生抓住文章的關鍵詞,完成信息表格的填寫,根據表格內容,要求填寫Betty、Max、May的外貌和性格特點,因此,閱讀時,應注意外貌描寫和性格特點的詞和短語,以培養學生關注細節的能力。
3.4 小組合作,討論段落大意
對于文章的主題的提煉和段落大意,傳統的教學方法,是教師“說得算”。而新課改下的互動課堂,文章的主題和段落大意的提煉,應教給學生,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而闡述觀點,小組討論,完善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如The story of Xi wang的教學,對于這篇文章的主題和段落,教師應“慢一步”,讓學生自主討論和探究,歸納出段意:
Para1: The growth of Xiwang.
Para2: The danger Xiwang is facing.
Para3: The importance we should protect Xiwang.
Para4: The action we should take.
任務型閱讀教學以任務驅動閱讀的教學方式。教學中,教師應巧妙設計任務、精心安排活動,突出任務引導,指導閱讀探知,讓閱讀教學成為學生們的悅讀的天地,從而打造靚麗的閱讀課堂。
參考文獻:
關鍵詞: 閱讀教學 小學語文 存在問題 解決對策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必要途徑之一,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和文本之間的一個對話過程。《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施行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進行了大規模改革,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仍有不足。表現為:學生閱讀興趣不高,閱讀風氣不佳;學生不注重閱讀的感悟;教師以模式化的解讀代替學生的體驗和思考等。基于這些不足,提高小學的語文閱讀教學水平迫在眉睫。
一、存在的問題
要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水平,就必須了解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水平不高的原因。以下具體從學生和教師兩方面淺析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幾個問題。
(一)學生方面
1.閱讀興趣缺乏。目前的閱讀教學中,學生對閱讀缺乏興趣,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學生認為與其花費大量時間閱讀,還不如等待老師講解,根本沒有認識到閱讀的重要性;教師的講解缺乏趣味性;網絡的五彩繽紛代替了潛心閱讀等。
2.閱讀時間缺乏。在課堂上,教師往往只關注自己的教學進程,沒有給足夠的時間讓學生潛心閱讀;小學生的心理發展特征決定了他們不可能在課堂上自覺閱讀等。在課外,學生作業負擔仍然很重,使小學生根本沒有時間閱讀;老師、家長、社會對孩子的期望都很高,要求逐漸嚴苛。課外時間被大量的補習班等占用。長此以往,導致學生缺少潛心閱讀的時間。
3.閱讀方法不當。某些小學生自覺性差,課堂上只是按照教師的要求才閱讀幾篇,缺乏一定的計劃性和目的性;對于不同的文章,他們做不到精讀和略讀區分,沒有正確的閱讀方法等。
4.學生閱讀的主動性不強,缺少體悟。傳統的閱讀教學方式都是一言堂,教師掌握著閱讀教學的命脈。學生只是一味地聽取指揮,并沒有主動地參與其中,更不要說通過自己的閱讀體悟其中的寓意。
(二)教師方面
1.教學目標空泛不明確。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目標并不明確,表現如下:教師忽略教學實際情景,目標的確定大部分源自教學參考書;沒有對各個閱讀教學目標進行整合,使得目標之間顧此失彼;對閱讀教學課標的解讀不夠透徹等。
2.閱讀教學仍舊以教師為中心。在閱讀教學中,教師依然講授過多,學生處于被動從屬的地位。《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不應以模式化的解讀來代替學生的體驗和思考。要通過合作學習解決閱讀中的問題,但要防止用集體討論代替個人閱讀。”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該扮演閱讀的指導者、引領者和點撥者,改變以往的一言堂的教學現象。
二、解決策略
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以下四種對策,旨在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水平。
(一)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興趣是人們力求認識某種事物或愛好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聯系著的,是推動學生學習的一種最實際的內部動力。激發閱讀興趣是提高閱讀教學水平的關鍵。
1.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文學造詣,不斷學習,完善自己。教師的文學修養能夠感染學生,教師的榜樣作用對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有重要作用。
2.教師應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改變傳統的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創設情境,使課本中靜止的知識轉化為動態的外部活動,從而使學生主動獲取知識,在學習能力不斷培養的過程中體驗求知的樂趣,培養創造性思維。例如,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秋天的童話》一文,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網絡向小學生展示秋的圖景,結合課文,進行生動的講解,并適時引導學生進行有感情的朗讀,使學生通過自己的想象與感悟,把握秋的特點。
3.利用學生的閱讀期待激發閱讀興趣。閱讀期待的動力可以增加閱讀量、拓展閱讀面、激發閱讀興趣。教師應巧妙利用閱讀期待,更好地完成閱讀教學。例如,在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猴王出世》一文中,教師可以這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學們看過《西游記》嗎?大家知道孫悟空是從哪來的嗎?怎樣發現的花果山?他為何在花果山稱王?學生對即將閱讀的文章有了一定的閱讀期待,有利于提高閱讀效率。
(二)運用閱讀教學技巧
一般小學生閱讀都是沒有一定的目的性或是計劃性的。在閱讀教學時,教師要教給學生一些有效的閱讀技巧,包括默讀、精讀、略讀和摘抄。
1.默讀法。《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默讀時,學生應做到讀時不張嘴、不出聲、不拉音調,嘴唇微微顫動、注意力集中。默讀在閱讀教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實現孩子們全身心投入文章環境的最佳方法。
2.略讀法。《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到,閱讀中要運用略讀和瀏覽的方法。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級下冊《將心比心》一文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略讀法快速瀏覽課文,瀏覽關鍵信息,從文本中找出能夠體現文章主旨的段落,感悟文章主旨。
3.精讀法。它指對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讀地閱讀,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例如,人教版六年級上《詹天佑》一文,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運用精讀法,抓住重點語句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詹天佑愛國的精神及他能夠成功修筑京張鐵路的原因。
4.摘抄法。閱讀中,學生可摘抄文中精彩生動的詞句、段落乃至全篇原文。良好的積累,能為以后的寫作奠定基礎。例如,小學語文蘇教版六年級上冊《我們愛你啊,中國》一文,可以將其中的成語、形容詞等摘抄下來,豐富自己的語言。
(三)在合作探究中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關注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進行小組合作學習,能夠充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與自主學習的能力。例如,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桃花心木》一文,通過朗讀整體感知后,教師可提出如下問題:“我”奇怪什么?“我”問了哪些問題?種樹人是如何回答的?“我”最后悟出了什么?然后分小組合作探討,得出自己獨特的感悟,與同伴交流。教師可以總結每小組的發言,通過合作交流探討,引導學生得出:我們要學著獨立自主的處理事情,不要凡事就是依靠他人,種樹和育人是一個道理。合作學習能夠促進學生個性充分發展,進而培養其創新精神。
新課改下,閱讀教學存在許多問題,教師要由一言堂的灌輸式教學向師生平等交流的“對話”式教學轉變,和學生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注意教學技巧,不要讓做題代替讀書。通過加強閱讀教學訓練,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提高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
[2]劉素堅.小學語文教學中常見問題的淺見[J].甘肅農業,2010(03).
[3]楊家平.談語文閱讀教學的改革[J].考試周刊,2011(40).
[4]單靜.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初探[J].語文教育研究,2012(11).
【關鍵詞】初中語文 閱讀教學 問題 對策
一、當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問題分析
新課程教學中,閱讀教學有著很多的問題,有些偏離了新課程改革下的語文教學的性質和目標等。當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主要存在這些問題:
1.閱讀教學主體學生作用沒有得到發揮
在閱讀教學中,很多教師重視講解,突出了主導的作用,甚至主導占據了閱讀教學的整個過程。大多數閱讀教學中,教師選擇閱讀的材料給學生,學生被動接受教師給的閱讀材料。教師設計好閱讀教學的框架和思路,讓學生被動地吸收。教師還有將教學簡化成教師讀,學生聽的過程。學生完全處在學習的被動地位。教師缺少和學生之間的互動,學生不能全面參與,不能產生積極主動的思考。閱讀教學就像是一溝死水,了然沒有活力。閱讀課原來可以拓展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現在成了學生學習的負擔,抹殺了學生的創造力。2.突出應試教育,忽視了學生的綜合素質的培養
教師教學中應該以學生閱讀為主,教師給方法的指引,但是,在應試教育的陰影下,過分注重應試教育的教學模式,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取決于知識點是否被教材選用,是否是考點。教師忽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學生的素質的提高等待人們的重視,初中教師要對傳統閱讀教學進行改革與創新。
二、改進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措施
1.發揮學生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的主體作用
初中語文教師要切實轉變教學觀念,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目標是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挖掘學生學習的潛能,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教師要組織有潛力的語文老師多到先進的教學地區,向先進的教師學習,逐漸推動我國閱讀教學形成新的發展的局面。
2.初中語文教師要更新教學觀念
教師要深刻領悟新課程的精神,更新教學理念,逐漸確立自己的教學理念。教師要確立新課程的教學理念,運用全新的理念來統帥自己的教學,用課程理論的語言來指導自己的教與教學的行為。
3.靈活運用新穎的教學方法
教師要改進教學方法,靈活運用多種新穎的教學方法,發揮出自己教學智慧。教師要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重視靈活設計,實現學生被動閱讀和主動閱讀的結合。中學語文教學應該突出學生為中心,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重視學生主動閱讀,教師要用教師為中心的被動閱讀,讓學生進入閱讀的世界中,發揮出師傅領進門的作用。教師要進行講解、提示和分析,讓學生對閱讀的技巧和技能的掌握進一步深化理解。教師在啟發學生閱讀課文的時候,就要挖掘作品內涵,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實現學生主動閱讀,鼓勵學生產生自己的個性化的思考和見解,提高學生獨立思考的才能。教要運用好教材中的泛讀課文和課外閱讀的素材,將更多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自由發展。教師要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改進教學的形式。教師要豐富自己的教學策略,運用討論式、啟發式等教學形式,發揮出語文教學的浸潤學生心靈的作用。教師鼓勵學生開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形式,實現學生主動學習,個性化的學習過程。
4.語文教師要具備課標的意識
語文教師要研讀新課程標準,領悟其精神指導教學。
語文教學要明確學習的基礎是知識和能力,貫穿學習的是過程和方法,融合的是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念。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到這些特點的體現,不能不教這些知識,如果不教就成了應試教育,就不是新課程了。
5.教師要深入解讀教材,提高解讀教材的能力
解讀教材是語文教師的基本功,是實現教師和文本的對話的過程。教師要深刻領略書本的精神實質,產生自己的見解,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師要重視感悟、拓展和寫作中發展學生的閱讀能力,追求學生在閱讀中產生獨特的感受,實現產生創造性的見解。
6.教師要重視加強課內閱讀教學,加強課外閱讀教學的方法指導
廣泛的閱讀的目的都是在于增加學生的語言積累,培養學生的語感,還能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形成學生好的閱讀的習慣。教師要經過學生整體把握、重點賞讀、精心思考等科學的閱讀的方法,加強學生課外閱讀的指導。教師要對學生加強課外閱讀的指導,讓學生將閱讀的喜好和閱讀的目標充分結合,激發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拓展學生的視野,提升學生的閱讀境界,教師要幫助學生制定閱讀的計劃,選擇好的閱讀材料,積累閱讀材料中的語言和思想。教師可以將學生的必讀書目和選讀書目制定成目錄,發給學生。教師可以溝通學生課內和校內外、學校與家庭等,實現全方位立體式的閱讀模式。教師還可以舉行專題閱讀的講座,分計劃分步驟指導學生課外閱讀,組織學生閱讀小組進行充分的課外閱讀,進行課外閱讀的競賽、閱讀專題討論活動的開展、書評活動等,教師通過搭建這樣的讀書平臺,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教師要積累學科知識,練就教學的能力,成為主動的研究者,主動研究新課程,研究學生,研究教法和學法,不斷提高自己的閱讀教學的水平,保證新課程高效高質地實行。
【參考文獻】
關鍵詞:高中語文 外國小說 閱讀教學 現狀與問題
海明威的小說是外國小說中的經典,筆者以其作品《老人與海》作為研究外國小說閱讀教學的有效范本。筆者搜集了12則具有代表性的課例(教學設計4則、教案3則、課堂實錄2則、導學案3則),對外國小說閱讀教學的進展情況進行梳理,并探究外國小說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閱讀教學目標的預設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在必修部分“閱讀與鑒賞” 課程目標中指出, “學習鑒賞中外文學作品,具有積極的鑒賞態度,注重審美體驗,陶冶性情,涵養心靈。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1]經過整理分析,《老人與海(節選)》一文的教學目標有三個層面:1.認知類目標。了解作者、作品以及作品風格等文學常識。2.技能類目標。梳理小說脈絡,賞析桑地亞哥人物形象,品味小說獨特的語言風格,探究小說主題。3.情感類目標。培養不屈服于命運,直面挫折,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
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在閱讀鑒賞中,了解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文學體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現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關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2]上述12則課例都能明確小說這一體裁的基本特征及表現手法,但課例3和11認知類目標缺失,整個教學目標都未涉及作者、作品以及作品風格等相關知識,這未按課標要求進行教學,在外國小說閱讀教學中是不可取的。
新課標要求教師在設定目標時,注重小說閱讀教學的文本多元解讀。大部分課例教師多元解讀文本時只停留在表面,不能帶領學生從情節、環境與人物的關系,敘事寫作手法的多變性,和小說語言的獨特性等多角度立體化解讀文本。相比較而言,課例1、2、4、9教學目標的設計,比較符合多元解讀的要求。
二、教學內容的選擇
在課文一致的情況下,不同教師預設不同的教學目標,所選擇的教學內容也不相同。課例的教學內容主要有九個方面:1.了解作者、作品相關知識(11個課例);2.理清小說情節(10個課例);3.感受“硬漢”人物形象(9個課例);4.體會象征的潛在內涵(9個課例);5.研讀課文,探究小說主題(9個課例);6.“冰山原理”與作品的討論(3個課例);7.剖析內心獨白(6個課例);8.品味電報式語言(6個課例);9.桑地亞哥是失敗者還是勝利者之辯(10個課例)。
王榮生教授說:“依據學生的小說閱讀經驗選擇教學內容,學生對小說文本閱讀的已有經驗是小說閱讀教學的起點。在小說閱讀教學設計時,教師需要結合閱讀主體(學生)與閱讀對象(文本)來了解學生的閱讀經驗。”[3]這部小說節選部分的情節比較單一,容易讀懂。學生不喜歡的地方,是學生讀不懂的地方。就課文而言,主要集中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冰山理論”的原則。2.賞析“電報式”的語言和主要人物形象。課例1、2教師引導學生解讀“馬林魚、鯊魚、獅子、大海”等背后的深層含義。課例5、9教師引導學生感受人物的多面性,品味獨特的形容詞,這四則課例以學定教,尊重學生的初讀體驗,以學生閱讀期待為教學的起點來構建教學內容,是較好的課例。而課例3、4、6、7、8、11、12這些課例中的感受“硬漢子”形象過于簡單,可知對文本解讀力度不夠,這不利于培養高中生的閱讀鑒賞能力。
三、教學方法的運用
“教學方法是重要的,體現先進理念的教學方法應該被大力張揚。先進的理念首先關乎教學內容,首先要落實到‘教什么’上。”[4]12則課例選擇的重點教學內容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1)通過品味電報式的語言、剖析內心獨白、“冰山理論”等來賞析“硬漢”形象。(2)通過人物形象來探究小說表達的主題。教師們選擇的教學方法有:講述法、分角色朗讀法、旁批鑒賞法、啟發式教學法、討論法。
分角色朗讀法,不適用于教授情節單一、人物內心獨白較多的小說。課例1和2的啟發式教學法做的比較好,教師引導學生緊扣課文進行分析,對人物形象分析到位,并從多個角度多個層面揭示小說主題。課例7的旁批鑒賞法是一個創新,旁批對于鑒賞小說語言是很有幫助的。討論法的運用就值得商榷了,如課例5,對主題的討論上升到對社會問題的關注。課例11,教師為落實“以生為本,育人為本”的觀念,討論流于形式,很少涉及文本實質。
四、高中外國小說閱讀教學的現狀與問題
筆者選擇的12則課例,充分體現了近年來一線優秀教師,在高中外國小說閱讀教學方面所做的努力和探索,也真實地反映了外國小說閱讀教學的最新進展,但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
課程內容中的外國文學知識陳舊,外國現代小說知識也不夠完善。課程目標中對外國小說的各種類型,及其特征的解說不夠透徹,以至教學內容難以把握外國小說中的異質性。語文課程內容中應增加外國小說知識,并對外國現代小說流派和風格等進行系統的梳理,讓我們的學生在了解外國小說體式特征的基礎上,更好地走進文學作品的世界。
語文教師執教外國小說時,不知道對文本解讀的內容“做減法”。教師要以已有的經驗作為外國小說閱讀教學的起點,對備課時預設的大量教學內容進行刪減,留下學生最讀不懂的方面以及本部小說最該讀的內容,這也是小說的合宜教學內容。
注釋:
[1][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王榮生,宋東生語:《文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北京:高等教
育出版社,2011年版。
[4]王榮生:《依據文本體式確定教學內容》,語文學習,2009年,第9期。
參考文獻:
[1]保世華.《老人與海》教學設計[J].現代語文,2015,(8).
[2]徐文中.《老人與海》教學設計[J].中學語文,2008,(5).
[3]吳云輝.《老人與海》創新設計與教學反思[J].語文教學之友,2014,(9).
[4]趙君雄.《老人與海》導學案[J].新課程,2013,(4).
[5]雷江紅.《老人與海》教學與關注社會問題[J].語文教學,2009,(7).
[6]張寶童.“硬漢”的孤獨與抗爭――《老人與海》教學簡案及思路解說[J].語文教學通訊,2010,(7).
[7]阮紅環.實現高效課堂的四個前提――以《老人與海》導學案為例[J].現代語文,2014,(11).
[8]江正剛.硬漢如此多“驕” 風景這邊獨好――《老人與海》教學方案[J].中學語文,2014,(2).
[9]張廣錄.“冰山理論”:開啟《老人與海》的一把鑰匙――兼《老人與海》教學設計[J].中學語文教學,2011,(2).
[10]肖麗麗,胡循杰.《老人與海》課例賞鑒[J].語文教學通訊,2013,(8).
[11]劉耀明.做有生命的教育――《老人與海》導學案為例[J].新課程,2012,(10).
一、高中英語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
1.教學模式單一
外研版教材的特點在于它的新,因為是新教材,所以教材所包含的信息內容比舊教材更加豐富,新教材緊跟時代的步伐,新教材的內容也更加新穎。教材具備的這些特點其實是可以幫助老師進行教學的,但是很多教師的教學模式很單一,沒有做到革故鼎新。在英語閱讀教學方面同樣如此,忽略了閱讀的整體性,將文章劃分開來,過于重視語法教學和詞匯解析。這樣就忽略了閱讀的意義,往往一節課上完,學生不知道文章講了什么,不知道怎么梳理文章,不知道閱讀的技巧,失去了閱讀訓練的機會,這些問題都是由教學模式單一導致的。例如,某高中的張老師在教英語的過程中,上課往往講單詞的用法和語法,而在課后留作業才會有閱讀的部分。張老師認為,這也是訓練學生閱讀的方法之一,但是他忽略了學生因為課上的單調的英語學習,對閱讀產生厭煩心理,因此不完成作業,也不能鍛煉閱讀能力,導致學生的整體成績很低。
2.閱讀材料單一
雖然外研版教材內容緊跟時代并且豐富,但是僅限于教材的內容還是遠遠不夠的。某重點高中的李老師忽略了這個問題,她認為學生只要弄懂教材上的文章就可以了,沒有必要浪費時間去閱讀更多的材料,有時候李老師還會讓學生通篇背誦課文,從而提高閱讀能力。閱讀能力就是通過大量的閱讀才能培養出來的,背誦課文固然好,可以通過這個辦法提高語感,但是卻不能切實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因此,長時間下來,學生的英語能力極其不平衡,他們的詞匯量不能得到擴充,從閱讀中攝取的文化知識也是少之又少。
3.沒有良好的閱讀習慣
閱讀首先要理解文章內容,其次閱讀速度不能太慢,不然會影響整體思維邏輯。但是學生并沒有良好的閱讀習慣,學生在閱讀的時候,遇到不認識的詞就習慣查字典,有些學生必須讀出來才能閱讀。例如,某高中學生劉同學在平時做閱讀訓練的時候就非常喜歡查讀和出聲閱讀,她總是很快速地瀏覽文章,但是瀏覽一遍卻對文章內容一無所知。所以,在考試的時候她的閱讀題的錯誤率很高,每次都在及格線邊緣徘徊。通過這個例子,我們知道,閱讀是需要培養好的閱讀習慣的。在這方面,教師也沒有給出強制的要求。
二、高中英語閱讀教學問題的解決對策
1.豐富教學方法
教師在進行英語教學的時候,要分清楚著重部分,就是教材中哪一部分適合講語法,哪一部分適合講詞匯,哪一部分又適合講閱讀。什么地方要精講,什么地方要泛講,不能單一的全部都側重講語法或者詞匯。閱讀需要的是在短時間內了解文章內容,整理出邏輯思維,然后遇到不會的詞要學會聯系上下文猜測。教師可以規定特定的任務讓學生課后完成,教會學生閱讀的技巧。這樣就會多方面地結合在一起去教學,就不會使學生的英語水平不均衡。
2.豐富閱讀資料
教師應該給學生提供豐富的閱讀資料,讓學生有大量的閱讀資料可以學習。閱讀就是一個積累的過程,在閱讀的過程中,學生可能會無意識地接受一些知識,長時間閱讀之后會產生一種閱讀思維,加強閱讀邏輯思維并且可以擴充詞匯量。教師不應該拘泥于課本,可以為學生訂閱英文報紙或者英文雜志,除此之外也可以為學生搜集大量的閱讀題。教師還可以為學生介紹有趣的英文原著,讓閱讀成為非壓力的一種娛樂,融入生活中。
3.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