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观看在线亚洲人成网_久久激情国产_久久华人_狠狠干天天操_91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久国产乱_1区2区3区国产

首頁 > 文章中心 > 泥石流災害案例

泥石流災害案例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泥石流災害案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泥石流災害案例

泥石流災害案例范文第1篇

[關鍵字]泥石流 地質災害 成因 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 P642.23 [文獻碼] B [文章編號] 1000-405X(2013)-5-245-2

0 前言

受十四號強臺風影響,安溪縣某村于10月9日凌晨開始降暴雨,至午時普降特大暴雨,村東北側雙架尖溝上游因采石棄渣堆放堵塞河道而形成的人工堰塞湖湖水暴漲,午后在堰塞湖湖水即將溢出時,突發(fā)潰壩,引發(fā)泥石流災害,沖毀下游橋梁和部分民房,個別村民逃避不及造成人員傷亡。這次泥石流來勢迅猛,歷史罕見,對當地村民的生命財產造成巨大損失。

1 泥石流災害區(qū)環(huán)境地質條件

1.1 自然地理概況

安溪縣某村所處地貌為中低山丘陵區(qū),座落于美卿溪旁。美卿溪由東側雙架尖溝、崎坑溝、壩頭溝三條支流匯集而成,由東南向西北匯入晉江西溪。泥石流流域位于雙架尖溝中,該溝為狹長的山溝,植被發(fā)育,南北兩側山脈較低,標高250~400m,最高為東邊的雙架尖山脈,標高在850~950m,最低侵蝕基準面為西側美卿溪,最低標高為150m,落差約800m。雙架尖溝上游呈北西走向,溝谷橫向較寬,縱向坡度較陡;中下游溝谷拐彎呈西南走向,溝谷橫向較窄,縱坡度較緩,溝口為村莊。在中游拐彎處分部數十個采石場,采石棄渣排入溝底河道堆放,形成長約80m,寬31.5~109.5m,高15.2~52.8m的人工壩,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湖內蓄水量少,湖水沿人工壩縫隙排泄,湖內水量約4500立方米(圖1)。

1.2 泥石流災害區(qū)地質背景

泥石流災害區(qū)域為燕山早期第三次侵入的花崗巖體,由于該區(qū)花崗巖石材花紋,色澤鮮艷,成材率高,經濟價值較高。當地群眾紛紛上山采石,尤其在雙架尖溝兩側開采的礦點有數十個,每個采石場都把廢石棄渣向雙架山坡面及溝床傾倒,造成溝谷河道堵塞,形成人工堰塞湖。

2 泥石流流域各區(qū)特征

2.1 形成區(qū)

在造成災害的堰塞湖上游山溝狹窄,溝谷呈“V”~ 窄“U”字型,溝底較陡,植被較發(fā)育,松散固體物質主要由采石場棄渣組成。由于采石場棄渣大量向溝谷堆放阻斷河道,形成人工堰塞湖壩(圖2),河水沿棄渣縫隙逕流排泄。整個壩體長約80m,壩頂寬31.5m,壩底寬109.5m,上游壩高約15.2m,下游壩高52.8m,整個壩體座落在一個陡坎上,陡坎坡度為22度。壩體松散固體物質粒徑大小不一,一般為0.3~2.0m,棱角狀,分選性極差,成分為花崗巖組成,少量具有不同程度風化現象。根據估算總的松散固體物質容量達8.64萬立方米(圖3)。

大量采石場廢渣在溝谷堆放,阻斷河道,造成上游形成堰塞湖,根據湖水水位線痕跡采用平行剖面法計算,湖水面積為6980平方米,洪水期蓄水量達3.14萬立方米。

2.2 流通區(qū)

溝谷呈“V”字型,溝槽彎曲,河道寬窄不均,溝底卡口、陡坎多,兩側山坡植被發(fā)育。沿溝兩側分布少量采石場,采石棄渣直接排入溝底。泥石流通過時對溝底及溝谷兩岸強烈沖刷和侵蝕,誘發(fā)溝谷兩側山體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

2.3 堆積區(qū)

地處溝口寬緩的扇形地帶,縱坡平緩,地形開闊,泥石流至此擴散,水流速度減弱,泥石大量堆積,形成泥石流洪積扇和沖堆,表面起伏較大。

3 泥石流地質災害成因分析

形成泥石流的三個基本條件:(1)流域內有豐富的松散固體物質的補給;(2)有陡峻的地形和較大的溝床縱坡;(3)有強大的逕流動力,短時間可形成大量水流。

3.1 松散固體物質條件

形成區(qū)雙架尖溝泥石流的松散固體物質主要是溝谷兩側的數十個采石場棄渣,其中形成區(qū)溝谷兩側的采石場的棄渣達8.58萬立方米,形成了一個壩長80米,壩頂寬31.5米,壩底寬109.5m,上游壩高約15.2m,下游壩高52.83米的人工壩,其中被泥石流帶走的土石方高達5.58萬立方米。為泥石流形成儲備大量的松散固體物質。

松散固體物質主要成分為花崗巖碎塊,夾雜部分砂土。粒徑大小不一,最大達2.0米,一般為0.3~1.0米,形狀不規(guī)則。

3.2 地形地貌條件

雙架尖溝據有典型的溝谷型泥石流地形地貌形態(tài),溝谷形態(tài)呈上游寬下游窄的葫蘆形,上游三面環(huán)山,四周山高坡陡,堰塞湖上游匯水面積達0.88平方公里,有利于地表水的聚集;溝谷狹窄陡深,有卡口、跌坎,溝床呈束放相間。全程縱坡坡度為10~22度,溝床覆蓋層厚度0.5~3.0米,主要由碎卵石、砂、少量花崗巖碎塊組成;兩側山坡坡度為20~45度,局部風化巖達60度。溝谷兩側植被較發(fā)育,覆蓋土層厚度2.0~4.0米,主要由坡積砂質粘性土和殘積土組成。在溝谷中下段兩側有數十個采石場,采石棄渣堆積于溝床,為泥石流松散固體物質提供豐富的儲量。由于采石棄渣日積月累的堆積,阻斷河道,形成人工壩。棄渣堆堵塞溝谷造成積水形成堰塞湖,湖體面積達6980平方米,為短時間形成大量水流提供條件。

3.3 水流條件

10月8日形成的臺風,在9日凌晨轉為暴雨,據氣象部門統計資料,該區(qū)日降雨量為425毫米,從凌晨一直到下午連續(xù)強降雨,由于堰塞湖上游匯水面積大,山高坡陡,集水速度快,使原集水不多的堰塞湖水位快速上升,短時內湖水蓄水量高達3.14萬立方米。為泥石流形成集聚強大的水源動力。

上述三個條件是引發(fā)本次泥石流地質災害的主要原因。在人工壩潰壩時形成的5.58萬立方米的水石流在流動過程中又強烈沖刷下切溝床,侵蝕溝岸,觸發(fā)流通區(qū)溝谷兩側山體沿巖土結構面產生滑坡、崩塌,形成泥石流。流體由稀變稠,加大了泥石流流體密度,增加了本次泥石流的慣性和沖淤能力,沖毀下游農田村莊橋梁和建(構)筑物,使村民生命財產遭受巨大損失。

4 結論與建議

(1)本次泥石流地質災害除受自然災害(強降雨)影響外,主要是人類經濟活動因素造成的,即不合理采礦棄渣堆積于溝谷為泥石流提供了豐富的松散固體物質來源。使原非泥石流溝轉化成嚴重泥石流溝。

(2)本次泥石流地質災害是由于強降雨導致,其暴發(fā)突然,歷時短暫,慣性大,形成的泥石流具有典型的溝谷型特征,流通段直進性和爬高性特征明顯,破壞作用巨大,但人為因素是這次災害的首兇。

(3)針對本次人為采礦棄渣在強降雨觸發(fā)而導致泥石流發(fā)生的實際案例,要有針對性的加強采礦區(qū)棄渣的地質災害排查工作,合理規(guī)劃礦山開采方案,尤其是礦山開采棄渣的堆放地危險性評估,加強水土保持,防止類似次生環(huán)境工程地質問題和地質災害的發(fā)生。

泥石流災害案例范文第2篇

【關鍵字】滑坡;崩塌;泥石流;防治措施

一、地質災害典型案例

2010年6月1日19時到6月2日6時,玉林市容縣和岑溪縣接壤地區(qū)發(fā)生強降雨,降雨歷時11個小時,降雨量大于300mm。最大降雨量集中在6月2日1時到3時,降雨量達210mm。在強降雨的誘發(fā)下,玉林市容縣和岑溪縣接壤地區(qū)約300km2區(qū)域范圍內暴發(fā)群發(fā)型滑坡泥石流地質災害數百處,造成人員傷亡者十余處,造成43人死亡。其中,容縣死亡30人,岑溪縣死亡13人。基礎設施及農林業(yè)和房屋受到重大破壞或損毀。

在十余處造成人員傷亡的地質災害中,超過10人的地質災害點有一處,即容縣六王鎮(zhèn)陳村滑坡。該滑坡造成一戶共11人死亡,其中一對老夫婦、媳婦3人,孫子(女)6人。該滑坡長70米,寬50米,平均厚度2米,體積約7000立方米。滑坡順坡而下沖毀房屋后墻,房頂隨后砸下造成災難。

此次地質災害發(fā)生的主要因素是:

1、在地形地貌方面,地質災害發(fā)生區(qū)域地處低山丘陵區(qū),山體坡度30°~60°,高差30~200m。

2、在地層巖性方面,區(qū)內燕山期花崗巖廣泛分布,巖石物理化學風化作用和植物根劈作用強烈,風化殘坡積層厚度一般2~3m,殘坡積物主要為含塊石的砂礫粘土,比較松散,遇水容易滲透軟化。

3、在氣象條件方面,降雨強度大而集中,并伴有大風。降雨滲透使砂礫粘土重力增加,土體軟化,強度降低,容易產生淺層滑坡和坡面泥石流。

4、該區(qū)域斜坡中上部以馬尾松等植被為主,中低部位以竹林和田地為主,松樹和竹林在大風作用下搖動,促進土層開裂易于雨水下滲,從而促進了滑坡泥石流的發(fā)生。

二、玉林市常見的地質災害與防治措施

(一)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的局部穩(wěn)定性受破壞,在重力作用下,巖體或其他碎屑沿一個或多個破裂滑動面向下做整體滑動的過程與現象。

1、滑坡產生的條件

(1)巖土類型:滑坡產生的物質基礎是巖土體。通常說來,所有的巖、土均可能形成滑坡體,在這之中,如紅粘土、黃土、松散覆蓋層、煤系地層、頁巖、泥巖、片巖、凝灰?guī)r、千枚巖、板巖等以及軟硬相間的巖層結構松散的巖、土,其抗風化能力與抗剪強度均比較低,由于水的作用,其性質會發(fā)生變化,由這些巖、土構成的斜坡容易有滑坡發(fā)生。

(2)地質構造條件:只有由各種構造面把構成斜坡的巖、土體切割分離成不連續(xù)的一種狀態(tài),這才斜坡向下滑動才有可能性。一般各種裂隙、節(jié)理、斷層、層面發(fā)育的斜坡,尤其是垂直與平行斜坡的陡傾角構造面以及順坡緩傾的構造面發(fā)育,滑坡最容易發(fā)生。

(3)地形地貌條件:斜坡的發(fā)生必須有一定的地貌部位,一定坡度的斜坡作為基礎條件。坡度在10度到45度之間,上部成環(huán)狀、下陡中緩上陡的坡形有利于滑坡的產生。

(4)水文地質條件:在滑坡形成中,地下水活動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地下水活動的作用:對巖、土有軟化作用,使得巖、土體的強度減弱,產生孔隙水壓力與動水壓力,對巖、土有侵蝕作用,還會使巖、土容重增加,對透水巖層還會起浮托作用等。

2、滑坡的防治措施

防治滑坡時要堅持“及早發(fā)現,預防為主;查明情況,綜合治理;力求根治,不留后患”的原則與滑坡產生的內外部條件與邊坡失穩(wěn)的因素相結合。

(1)消除和減輕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危害。為了消除和減輕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危害,可以在滑坡邊界修截水溝以避免外圍地表水流到滑坡區(qū);滑坡區(qū)中,在坡面可以有排水溝的修筑。在覆蓋層上可以用人造植被鋪蓋或用漿砌片石,以防地表水下滲。巖質邊坡可以掛鋼筋網噴混凝土或用噴混凝土護面。

(2)改善邊坡巖土體的力學強度。利用一定的工程技術措施,改善邊坡巖土體的力學強度,提高抗滑力:①削坡減載;采用放緩坡角或降低坡高的方法使得邊坡的穩(wěn)定性得以改善;②邊坡人工加固:修筑護墻、擋土墻等來為不穩(wěn)定巖體做支擋;鋼筋樁或鋼筋混凝土抗滑樁當做阻滑支

工程;預應力錨索或者錨桿,適用于加固軟弱結構面或有裂隙的巖質邊坡;固結灌漿或電化學加固法加強邊坡巖體或土體的強度;sns邊坡柔性防護技術等。

(二)崩塌

1、崩塌產生的條件

(1)地貌條件:崩塌多產生在陡峻的斜坡地段,一般坡度大于55°、高度大于30m以上,坡面多不平整,上陡下緩。

(2)巖性條件:堅硬巖層多組成高陡山坡,在節(jié)理裂隙發(fā)育、巖體破碎的情況下易產生崩塌。

(3)構造條件:當巖體中各種軟弱結構面的組合位置處于下列最不利的情況時易發(fā)生崩塌:①當巖層傾向山坡、傾角大于45°而小于自然坡度時;②當巖層發(fā)育有多組節(jié)理,且一組節(jié)理傾向山坡、傾角為25~65°時;③在巖漿巖侵入接觸帶附近的破碎帶或變質巖中片理片麻構造發(fā)育的地段,風化后形成軟弱結構面,容易導致崩塌的產生。

2、崩塌的防治措施

崩塌的治理應以根治為原則,當不能清除或根治時,可采取下列綜合措施:(1)遮擋:可修筑明洞、棚洞等遮擋建筑物使線路通過;(2)支撐加固:對ⅲ類崩塌區(qū),在危石的下部修筑支柱、支墻。亦可將易崩塌體用錨索、錨桿與斜坡穩(wěn)定部分聯固;(3)鑲補勾縫:對ⅲ類崩塌區(qū),對巖體中的空洞、裂縫用片石填補、混凝土灌注;(4)護面:對易風化的軟弱巖層,可用瀝青、砂漿或漿砌片石護面;(5)排水:設排水工程以攔截疏導斜坡地表水和地下水;(6)刷坡:在危石突出的山嘴以及巖層表面風化破碎不穩(wěn)定的山坡地段,可刷緩山坡。

(三)泥石流

1、泥石流的形成條件:泥石流的形成需要豐富的固體物源、充足的水源和有利的地形,因此,泥石流的形成受地形條件、地質條件、水文氣象條件的控制。

(1)地形條件。泥石流形成區(qū)地形多為三面環(huán)山一個出口的瓢狀或漏斗狀,地勢陡峻,溝床縱坡大,地形上有利于水和碎屑物質的集中。堆積區(qū)的地形較平坦開闊,利于碎屑物質的堆積。

(2)地質條件。地質構造:地質構造復雜,斷層褶皺發(fā)育,造成巖石破碎,巖石風化強烈,為泥石流提供了物質條件。地層巖性:地層是泥石流松散固體物質的物源。

(3)水文氣象條件。水是泥石流的組成部分,又是搬運介質的基本動力。泥石流的形成與短時間內突然性的大量流水密切相關。同時降水入滲軟化巖土體,引發(fā)巖土體的滑坡、崩塌。

2、泥石流防治措施:按照“以防為主、防治結合、全面規(guī)劃、綜合治理”的原則,根據滑坡泥石流發(fā)生的規(guī)律和活動強度,全面規(guī)劃,采取遠近結合,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相結合等方式,進行綜合防治。近期目標是:嚴禁亂砍濫伐、亂采亂挖、亂堆亂倒等不良行為;遠期目標是:對從事地面和地下資源開發(fā)的單位和個人,嚴格執(zhí)行“三同時”制度,認真落實水土保持治理措施,盡量減少植被破壞,減少人為水土流失。

泥石流災害案例范文第3篇

[關鍵詞]山區(qū) 農村 房屋建設 風水 地質災害 防治

[中圖分類號] TU475+.4 [文獻碼] B [文章編號]1000-405X(2013)-11-183-2

風水是人類賴以生存發(fā)展的微觀物質(空氣、水和土)和宏觀環(huán)境(天地)的一種學說,其核心思想是人與大自然的和諧統一。自古以來,我國不少農村房屋選址和建設都有看風水的習慣,“依山傍水”,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群眾對平安的祈盼。雖然傳統風水含有一些樸素的自然科學知識,但是山區(qū)農村建房過分迷信風水,一味地“靠山建房”、“沿溝發(fā)展”,而這在地質學的角度看來,卻可能存在地質災害隱患。農民建房引發(fā)或受地質災害威脅的案例逐年增多。接下來,本文將結合山區(qū)農村房屋建設風水相關的理論,從不同的角度來提出山區(qū)農村房屋建設地質災害防治的有效途徑。

1山區(qū)農村房屋建設風水盛行的原因及現狀

從古至今,好的住宅風水講究朝向要坐北朝南,目的是為了通風和采光;房屋背面有連綿不絕的群山作為堅實的依靠,目的是解決通視,寓意視野開闊,前途無量;南面有眾多低矮的山丘山嶺,左右兩邊則有小山庇護,中間部分開闊寬敞,宅前有河流水四周環(huán)繞,解決的是周邊環(huán)境景觀,青山綠水,寧神怡情。中國山區(qū)農村房屋建設為什么那么相信風水呢?它的形成一是受中國相當漫長的歷史原因影響;二是農民普遍缺乏科學知識,無法正確分清自然科學與封建迷信;三是農村“風水先生”不斷的鼓吹和傳播,誤導他們的思想;四是廣大農民對舊的風水習俗依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農民尋求對精神的安慰和平安的祈盼。

在山區(qū)農村,農民建造房子都有請風水先生看風水的傳統風俗習慣,由于缺乏資金和技術,房屋選址前未做危險性評估。“風水先生”因自身文化程度的限制,并未真正地領會房屋建設風水的思想內涵。農民請來“風水先生”看房子高低,上房、出路在哪里,財運是否亨通,人丁怎樣興旺等等,常常因為風水先生一句“靠山實力雄厚”,“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稱此處為“風水寶地”的說辭,部分農村房屋建設在河水之邊、危巖之下、不穩(wěn)定斜坡和滑坡體之上,房屋選址呈現靠山建房和沿溝發(fā)展態(tài)勢。

2防治措施探討

2.1加強宣傳教育,增強農民的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并且提前采取預防措施

各級政府加強山區(qū)農村地質災害防治知識的宣傳教育,不斷提高廣大群眾的防災意識和能力。要利用廣播電視、走基層等手段和形式宣傳地質災害防治知識,正確引導群眾區(qū)分自然科學與封建迷信,相信科學,展示正能量,創(chuàng)造良好的地質災害防治氛圍。

加強汛期地質災害隱患的監(jiān)測和巡查工作,隨時做好地質災害隱患區(qū)段人員的撤離準備。在野外綜合調查的基礎上,進行突發(fā)性地質災害預警規(guī)劃,建立農村地質災害監(jiān)測預警系統和群測群防體系,消除地質災害威脅。

2.2發(fā)揮政府引導作用,規(guī)范農村房屋建設, 避免人為誘發(fā)地質災害

山區(qū)農村居住得很分散,要讓農民做一個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話目前看,是很不現實的。各級政府必須因地制宜制定山區(qū)農民建房管理工作管理辦法,規(guī)范農村房屋建設。對山區(qū)農村居民新建和擴建住宅,在嚴格按規(guī)劃和用地審批程序的同時,一定要科學選址、現場勘查,避開切坡及其他有地質災害隱患處建房。

與此同時,避免人為誘發(fā)地質災害。盡量保持原有的地形地貌,使房屋錯落有致,未經專業(yè)人員現場踏勘,不要大興工程,不得隨意開挖亂填,防止斜坡失去穩(wěn)定。重視基礎設施建設,尤其要重視排水設施的建設,對人工切坡進行合理加固,避免破壞坡體的穩(wěn)定性,誘發(fā)滑坡災害。

2.3在山區(qū)農村房屋建設的過程中避免在地質災害危險區(qū)選址建房

在山區(qū)農村房屋建設的過程中,必須對于地形地貌、巖土體、地質構造、降水、水文、植被條件和人為工程活動等各種各樣的因素予以全方位的考慮,選取安全的場地,切實有效地搞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與此同時,切實有效地規(guī)避溝谷低洼處;規(guī)避松軟的土層;規(guī)避陡崖、陡坡;規(guī)避溝谷出口處;盡量不要在活動斷裂、地裂縫、地面沉降等緩變性地質災害危險地段進行山區(qū)農村房屋建設工作,與此同時,做好山區(qū)農村房屋結構的加固工作,搞好山區(qū)農村房屋的地基處理。在山區(qū)農村房屋建設的過程中,必須充分注意到之前出現過地質災害的位置。尤其是必須提前做好老滑坡體的穩(wěn)定性的評估工作,只有保證其穩(wěn)定的情況下,才能夠進行施工。

2.3.1在山區(qū)農村房屋建設的過程中崩塌危險位置地質災害防治的選址方法

所謂崩塌危險位置,也就是說,崩塌體后緣破裂壁一帶起到崩塌堆積體前緣一帶止,主要包括下面的三種情況。

情況一:已經穩(wěn)定的老崩塌區(qū)。通過山區(qū)農村房屋建設的實踐經驗已經穩(wěn)定的老崩塌區(qū),不會對于山區(qū)農村房屋建設選址工作產生太大的影響,只需要確保房屋基礎和崩塌體后壁、前緣之間存在著適當的安全距離就可以了。另外,通常情況下,崩塌堆積體都是順序混亂不堪的倒石堆,非常不適合用來建設房屋。與此同時,地質災害危險地段的崩塌存在著多發(fā)性的特征,一定要避開之前出現過崩塌的位置。

情況二:如今尚存在崩塌問題的新崩塌區(qū)。在進行調查的基礎上,應該標記出崩塌塊石運動的最遠距離以及崩塌后壁以上巖體的變形區(qū)域,該區(qū)域就是崩塌會危及到的最大的區(qū)域。在山區(qū)農村房屋建設的過程中,必須確保其位置和崩塌會危及到的最大的區(qū)域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安全距離。

情況三:潛在崩塌危險位置。在進行地面調查的基礎上,應該按照坡度、坡形、坡高、巖體節(jié)理裂隙、風化程度等等方面的因素,標記出潛在崩塌區(qū)。與此同時,進行現場調查以及簡單地計算之后,進一步明確崩塌塊體的最大危害區(qū)域,在保證適當的安全距離的基礎上,就能夠標記出潛在崩塌的危險位置,必須在潛在崩塌危險位置的外側來進行山區(qū)農村房屋建設。

2.3.2在山區(qū)農村房屋建設的過程中泥石流危險位置地質災害防治的選址方法

泥石流溝的主要構成部分包括泥石流形成區(qū)、流通區(qū)和堆積區(qū)三部分。通常情況下,形成區(qū)、流通區(qū)的位置在溝口以上的陡坡,對于山區(qū)農村房屋建設是非常不適合的,而只有泥石流堆積區(qū)是可以進行山區(qū)農村房屋建設的。與此同時,大型泥石流溝堆積扇的面積是非常大的,是發(fā)生多次泥石流之后而產生的。在寬大的泥石流堆積扇之中,必須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進行山區(qū)農村房屋建設。具體來說,必須深入地研究泥石流現象的形成因素,科學有效地預估泥石流的規(guī)模,科學合理地預測將來出現泥石流這種地質災害的概率以及規(guī)模。另外,應該標記出可能的一次最大泥石流堆積區(qū)域,在其位置之內,絕對不可以進行山區(qū)農村房屋建設。

2.3.3在山區(qū)農村房屋建設的過程中滑坡危險位置地質災害防治的選址方法

首先,對于老滑坡,通常情況下,它們的面積都是非常大的,在幾平方千米以上,其地形也是非常平緩的,非常適合山區(qū)農民進行生活工作耕種,完全避讓的概率很小,可以分下面的兩種情況來進行應對。

情況一:對于非常穩(wěn)定的大型老滑坡,在不能夠避讓的情況下,能夠將其用于進行山區(qū)農村房屋建設,然而,必須高度重視其環(huán)境保護工作,從而確保老滑坡能夠長期保持穩(wěn)定;而對于非常穩(wěn)定的小型老滑坡,盡量地不要用于進行山區(qū)農村房屋建設,防止小型老滑坡突然出現問題而造成不堪設想的損失。

情況二:對于最近突然出現緩慢活動的老滑坡,不管其規(guī)模大小都不應該用于進行山區(qū)農村房屋建設。

其次,對于最近幾年出現的新滑坡,存在著非常差的穩(wěn)定性,這種新滑坡如果受到一些因素的誘發(fā),就會出現再次滑動,因此,不應該在滑體上進行山區(qū)農村房屋建設。倘若能夠確定這種新滑坡和山區(qū)農村房屋建設地基之間存在足夠遠的距離,其發(fā)生再次滑動并不能夠導致山區(qū)農村房屋建設發(fā)生安全問題,那么,可以在滑坡前緣準備充分的安全距離的基礎上,將其用于進行山區(qū)農村房屋建設。

最后,對于已判定為潛在滑坡的危險斜坡,必須不能用于山區(qū)農村房屋建設。

綜上所述,本文對于山區(qū)農村房屋建設風水與地質災害防治進行了深入地探索。在山區(qū)農村房屋建設的過程中,必須高度重視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科學有效地排除各種各樣的地質災害隱患,保護好廣大的農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參考文獻

[1]李大勇.對農村突發(fā)地質災害的應急防范[J].吉林農業(yè).2011(06).

[2]邱志勇.山區(qū)地質災害與建房選址[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2009(02).

[3]馬宏,朱新芳,楊俊.新農村建設規(guī)劃中的防災減災規(guī)劃探討[J].長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農學卷.2009(01).

[4]王成華,鄧宏艷,薛寧波.地質災害易發(fā)山區(qū)新農村房屋建設選址理論與方法[J].中國水土保持科學.2008(S1).

泥石流災害案例范文第4篇

一、解答技巧

自然災害與防治部分的高考試題,一般會選擇具體的事件作為案例,以分析某一突發(fā)事件的成因設計問題,命題特色明顯。解題中考生首先要把握住考查的目標,是什么自然災害?然后回憶所學知識,分析其原因或危害,推測防御措施。突破方法在于對試題所給信息的準確分析,找出試題中災害的分布特征、推測其產生的自然與人為原因,說明其可能產生的危害與相應的治理措施。

遇到“自然災害與防治”類試題,要有正確的分析思路。要把具體的災害放到中國或世界自然地理背景之中分析,孤立地分析會導致答題不全面。如地面沉降的問題,需要與我國水資源的利用狀況相聯系;城市內澇問題,需要與我國目前的快速城市化導致的城市容量相對降低聯系;地面塌陷,需要與工程建設不當相聯系;煤礦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既需要聯系自然特征,又需要聯系目前中國能源需求的增加。

二、分類解答

近幾年“自然災害與防治”類的高考地理題常見的設問主要有三種類型:成因(自然、人為)、影響(正面、負面)、措施(生物、工程、技術),其中關于自然災害成因的考查方式最多。自然災害就高頻考點而言,以下兩種題型和考法最多。

(一)主要地質災害的成因及防治

以某地的地質災害事件為切入點,考查“主要地質災害的成因及防治”,是高考的高頻考點。這類考題要從題目給出的材料中挖掘信息,結合具體地區(qū)的實際情況,由問題找對策,如采用工程措施或非工程措施。以下是地質災害問題的分析思路:

1.地震的成因及防御

(1)形成原因:位于板塊交界處,地殼活動劇烈。

(2)造成重大人員和財產損失的原因可能有:①震級大,破壞性大;②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③淺源地震;④地面建筑的抗震能力差;⑤發(fā)生的時間可能在夜間;⑥震區(qū)交通不便;⑦誘發(fā)其他災害等。

(3)減輕災害的措施:①積極開展防災、減災宣傳教育,提高公眾的防災減災意識;②建立災害監(jiān)測和預報體系;③建立健全減災工作的政策法規(guī)體系;④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強度;⑤加強國際合作等。

2.造成滑坡的主要原因

(1)組成山體的巖石是一些古老的巖系,如千枚巖、片麻巖等,經過多次地質構造運動的作用,破碎嚴重,容易發(fā)生滑坡。

(2)巖層的傾斜方向和山坡方向一致,往往會造成順巖層滑坡的現象。

(3)地下水和地表水浸濕坡面物質,使其軟化,降低了黏聚力,所以在大雨后的地區(qū)和地下水豐富的地區(qū)容易發(fā)生滑坡。

此外,風化作用、人為因素和地震等也會促使滑坡發(fā)生。

3.形成泥石流的主要條件

(1)山坡上有松散的土層和風化物質覆蓋,為形成泥石流提供了豐富的固體物質。

(2)陡峻的地形,溝谷上游有一定的匯水面積,下游窄小,溝床縱剖面坡度較陡直。

(3)在中、上游地區(qū)有暴雨或冰雪大量消融及湖泊的潰決等形成補給水源。

此外,強烈的地震、植被的嚴重破壞等都可能引起泥石流的暴發(fā)。

例1(2014年高考全國新課標文綜卷Ⅰ)圖1所示區(qū)域地處青藏高原東部邊緣的斷裂帶。2013年4月20日,這里發(fā)生了7.0級強烈地震。2013年4月21日夜至24日,震區(qū)出現多次降雨。本次地震后,圖示區(qū)域發(fā)生了嚴重的次生地質災害。

說明本次地震后圖示區(qū)域次生地質災害嚴重的原因。

【參考答案】圖示區(qū)域(地處斷裂帶)巖石破碎,山高、坡陡、谷深,強烈地震造成震區(qū)巖體松動、破裂,形成崩塌、滑坡等次生地質災害;降雨致滑坡、崩塌加劇,引發(fā)泥石流

【解題思路】根據材料可知,圖示地區(qū)發(fā)生地震,導致巖層破碎,土層疏松;地震后出現了多次降雨,加上該地區(qū)地勢起伏大,為滑坡和泥石流次生災害的發(fā)生提供了條件。

(二)主要水文災害的成因及防治

我國危害最大的兩種水文災害有洪澇災害和風暴潮災害,其中洪澇災害是造成我國經濟損失最嚴重的災害。答題要牢牢把握洪澇災害的答題思路,即從“天、地、人”三個角度綜合分析:我國東部地區(qū)處在季風氣候區(qū),降水變率大,而西高東低的地形地勢特點又決定了我國河流自西向東流的水文特點,因此東部季風區(qū)降水多,且暴雨集中,加上地勢低平,河流排水不暢,洪澇災害嚴重,而東部地區(qū)是我國人口密集區(qū),亂砍濫伐,植被破壞,導致水土流失加劇,泥沙淤積,河床抬高,圍湖造田,使湖泊對干流的調蓄能力下降,洪澇災害越來越嚴重。我國東部海岸地帶同時還受臺風帶來的風暴潮的影響,這里人口密集、經濟繁榮,又加大了災情的嚴重性。以下是洪澇災害的成因與防御措施的分析思路:

1.河流洪澇災害發(fā)生原因的分析

(1)來水量大。影響因素:氣候――降水多,降水變率大,如季風氣候;水系――流域面積大,支流多,入海口少;植被――植被覆蓋率低。

(2)排水不暢。影響因素:地形――地勢低洼,不易排出;河道彎曲,排水不暢;河道淤積;占用河道。

(3)調洪蓄洪能力差。影響因素:圍湖造田;泥沙淤積。

2.洪澇治理措施的分析

可從攔洪、蓄洪、行洪、分洪、泄洪等方面來思考,具體要求是:上游――修水庫蓄洪和植樹造林,保持水土;中游――利用低洼地建蓄洪、分洪工程;下游――整治河道,開挖新河、加固堤壩、疏通河道,加快分洪、泄洪。但對黃河的洪澇治理還要與黃土高原水土保持和防沙治沙相結合,對長江的洪澇治理還要與荊江河段的裁彎取直、中上游退耕還林、中下游退耕還湖結合起來。

例2(2012年高考山東文綜卷)圖2為我國某區(qū)域圖。讀圖回答問題。

(1)指出A地洪水災害多發(fā)的月份,并分析其氣候原因。

(2)指出A、B兩地預防洪澇災害應采取的不同措施。

【參考答案】(1)6月份。受夏季風影響,進入梅雨季節(jié),降水量大,多暴雨。

(2)A地:植樹造林;修建水庫。B地:退耕還湖,疏浚湖泊;修建排水、分洪、堤防等水利工程。

【解題思路】第(1)題,首先根據圖中經緯網判斷該地位于我國東部季風氣候區(qū),屬于長江流域,再結合我國雨帶移動規(guī)律判斷其氣候成因。第(2)題,結合A、B兩地的地形、地勢特征差異,以及人類活動對湖泊的影響等方面,從造成洪澇災害的原因差異方面進行分析,可總結得出措施。

三、能力測試

不同區(qū)域受自然災害的影響是不同的,同一種自然災害的危害程度也存在明顯的地域差異。據此完成1~2題。

1.導致自然災害危害程度地域差異的原因主要是()

①社會經濟發(fā)展水平不平衡②災害強度的差異③自然災害孕育在不同的地球表層環(huán)境中④個人對災害的應急反應不同

A.①③B.②④

C.③④D.①②

2.在災害強度相同的情況下,如果某一地區(qū)經濟發(fā)展水平高且防抗災能力強,關于其災害危害程度的描述,正確的是()

A.自然災害的危害程度高

B.自然災害的危害程度低

C.損失數量大,影響程度小

D.很難確定

讀“自然災害與中國奶牛業(yè)發(fā)展示意圖”(圖3)。據此回答3~4題。

3.關于草場自然災害的敘述,正確的是()

A.草原雪災、火災直接損毀草場資源,對奶牛業(yè)的發(fā)展沒有影響

B.草原雪災、旱災直接影響奶牛業(yè)的發(fā)展,對草場資源沒有影響

C.草原鼠害、蟲害通過破壞草場資源,間接影響奶牛業(yè)的發(fā)展

D.草原病害、酸雨對草場資源和奶牛業(yè)的發(fā)展沒有直接影響

4.關于我國奶牛業(yè)發(fā)展的敘述,正確的是()

①過度放牧,使奶牛數量增多,促進奶牛業(yè)的發(fā)展②亂采、亂挖,導致鼠害猖獗,制約奶牛業(yè)的發(fā)展③奶牛業(yè)的過度發(fā)展,會加劇草原人為災害的破壞④影響奶牛業(yè)發(fā)展的因素有草原災害、社會化程度、奶牛品質等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讀長江流域水災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年際變化圖(圖4)。據此回答5~6題。

5.從圖中看,長江流域1950-1990年間水災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較嚴重的兩次是()

A.1954年、1990年B.1989年、1990年

C.1954年、1983年D.1967年、1971年

6.長江流域成為水文災害多發(fā)地區(qū)的人為原因是()

①濫伐森林②圍湖造田③位于我國經濟核心地帶④位于季風氣候區(qū)⑤東部臨海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③④⑤D.①④⑤

GIS中,不同類型的地理空間信息儲存在不同的圖層上。疊加不同的圖層可以分析不同要素間的相互關系。據此回答7~8題。

7.洪水前的某湖泊圖層與洪災期的圖層相疊加,可以()

A.分析洪水災害的成因

B.預測洪災期結束時間

C.了解洪水淹沒范圍

D.計算洪災損失

8.在發(fā)生地震災害時,利用GIS可以進行()

A.預測地震災害發(fā)生的時間

B.了解災情狀況

C.分析地震危害

D.計算災害損失

9.圖5為中國部分區(qū)域水土流失狀況分布示意圖。讀圖完成下列問題。

(1)圖示區(qū)域中,水土流失地區(qū)的分布規(guī)律是什么?

(2)分別說明A、B兩地區(qū)地質災害類型及其成因;C地區(qū)為什么多洪澇災害?

10.圖6示意我國部分地區(qū)冷凍災害發(fā)生頻次分布,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指出冷凍災害對農業(yè)生產的影響,并分析圖中P區(qū)域冷凍災害高發(fā)的原因。

(2)簡述該區(qū)域農業(yè)生產預防冷凍災害可采取的主要措施。

【參考答案及解析】

1.D2.C

第1題,災情是由致災因子強度、受災體特性共同決定的。災害強度越高,導致的災情越大。第2題,在災害強度相同的情況下,地區(qū)經濟發(fā)展水平高,則損失絕對數大,對減災防災投入大則抗災能力強,從而大大降低災害影響程度。

3.C4.C

第3題,草場自然災害對草場資源和奶牛業(yè)的發(fā)展均有影響。第4題,過度放牧會損毀草場資源,從而影響奶牛業(yè)的發(fā)展;亂采亂挖破壞草場,制約奶牛業(yè)的發(fā)展。

5.C6.A

第5題,結合圖示可知直接經濟損失較嚴重的兩次是1954年、1983年。第6題,結合選項可知屬于長江流域水文災害多發(fā)的人為原因是①②③。

7.C8.B

第7題,洪災期湖泊面積大于洪水前湖泊面積,因此可了解洪水的淹沒范圍。第8題,GIS的主要功能是空間數據分析,分析地震危害、計算災害損失并非是GIS空間數據分析的范疇。

9.(1)多分布于第二級地形階梯上;大致呈東北―西南方向延伸;最嚴重的地區(qū)集中分布在黃土高原地區(qū)。

(2)A地區(qū)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土質疏松,降水季節(jié)變化大。B地區(qū)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等;地殼活動強烈,巖石破碎;暴雨集中。C地區(qū)因黃河從緯度較低處流向緯度較高處,在春初和初冬有凌汛;降水集中在夏季;地勢低平,河道淤積。

泥石流災害案例范文第5篇

關鍵詞:防災減災、村鎮(zhèn)建設、地質災害

中圖分類號:F40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形勢

村鎮(zhèn)建設中的防災減災規(guī)劃是村鎮(zhèn)建設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城鎮(zhèn)防災減災體系中的薄弱環(huán)節(jié)。隨著 “十二五”規(guī)劃的展開,我國城鎮(zhèn)化水平將突破50%,農業(yè)人口在不斷向非農轉移,但是中國還仍是個農業(yè)大國,農村人口還仍占很大的比重,農村人口的基本生活條件,安全保障仍需得到國家的關注及支持。并且近幾年來,災害的不斷發(fā)生,損失最多,且最為嚴重的基本都是農村地帶,因此做好村鎮(zhèn)建設工作,加強村鎮(zhèn)防災減災規(guī)劃已經成為國家建設的重點問題。如近幾年年就發(fā)生了多起影響區(qū)域較大 造成損失較嚴重的自然災害:新疆北部六十年一遇的連續(xù)暴雪降溫天氣,云南元謀5.4級地震,西南地區(qū)持續(xù)半年多的五十年不遇的大旱,青海玉樹7.1級地震,江西 福建等南方10省區(qū)的嚴重洪澇災害,甘肅舟曲縣特大泥石流,臺灣花蓮縣5.6級地震等等 除此之外,各地區(qū)危害相對較小 未經媒體報道的自然災害亦不計其數,同樣給當地人民生命財產造成了很大損失。

二、我國村鎮(zhèn)防災減災現狀

目前我國村鎮(zhèn)防災減災的現狀不容樂觀。很多村鎮(zhèn)或偏遠的農村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落后、政府的監(jiān)管服務力度小、相關法律法規(guī)約束少,而使得在防災減災規(guī)劃并沒有做的很充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防災空間規(guī)劃與建設考慮少2..防災設施不完善2.建筑物防災標準低4.環(huán)境問題嚴重,包括村鎮(zhèn)自身的環(huán)境污染,以及一些城市工廠在村鎮(zhèn)的污染5.防災的觀念落后,這是一個根本性問題, 觀念

直接影響防災規(guī)劃編制的質量和防災設施建設水平。重“救”輕“防”的觀念, 導致防災、減災的物資投入長期不足, 有限的防災投入也難以充分發(fā)揮作用, 弱化了防災管理能力的建設, 使得農村的防災能力非常脆弱。其實, 災害一旦發(fā)生, 采取什么措施都為時晚矣, 而大部分時候人們所重視的恰恰就是災害發(fā)生后的應對, 而不是危機前的預防。 另外, 視災害為小概率事件, 存在僥幸麻痹心理的現象普遍存在, 這也是防災規(guī)劃建設的一大障礙。

三、防災減災規(guī)劃在村鎮(zhèn)建設中的影響因素分析

目前的災害類型有很多,如氣象災害,洪水災害,海洋災害,地震災害,地質災害,農作物災害,森林災害等等,主要就常見的一些災害從以下幾方面入手提出了村鎮(zhèn)建設中應如何避免災害發(fā)生,順利開展防災減災規(guī)劃。

一、生態(tài)環(huán)境因素的考慮

人與自然是需要和諧共存的,而不是你戰(zhàn)勝我,我戰(zhàn)勝你的敵對狀態(tài),最好的案例就是甘肅舟曲的8.7特大泥石流災害,舟曲在上世紀50年代之前曾是一個“孕育原始森林”的地方,享有“不二揚州”、“隴上江南”等美譽,但由于過度的森林砍伐,導致森林覆蓋率有原來的75%降到現在的 20%,又由于無度的水電開發(fā),必須炸山開坡,導致巖體松動,棄渣堵塞河道,從而引發(fā)新的滑坡。因此村鎮(zhèn)建設中 不應不顧生態(tài)破壞而去建設村鎮(zhèn),發(fā)展村鎮(zhèn),應該從生態(tài)的角度,盡可能的保護原生植被,盡可能在不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條件下開發(fā)建設。在環(huán)境保護方面,應盡可能多的植樹造林,以減少水土流失,防止不必要的災害發(fā)生。

二、選址的確定

村莊建設規(guī)劃前進行科學合理的用地選址是預防災害重要的一步。新農村建設規(guī)劃必須結合村莊自然地理環(huán)境勘測資料, 合理選擇村莊建設用地, 對可能發(fā)生的地質災害、 自然災害等情況進行綜合分析評估, 對存在隱患和風險的選址要堅決予以否定;村莊選址、規(guī)劃和農村住宅設計前,首先分析當地的地質構造情況,使其用地和建設項目盡可能避開地質斷裂帶等地質構造復雜和不穩(wěn)定地段。再依據地震基本烈度和經濟發(fā)展水平,合理地確定村莊的設防烈度,根據場地和地質條件確定抗震有利和不利地段。遠離地質構造復雜的山體和溝道,實在無法避開 時應修建防護工程選址的不合理還會導致次生災害的發(fā)生:有些村鎮(zhèn)甚至建在滑坡、泄洪道或與地震帶平行的區(qū)域; 且大多數村鎮(zhèn)宅基地批復通常為一個區(qū)域,村民建房地點的選擇隨意,缺乏專業(yè)性指導,存在著極大的安全隱患。 一旦地震發(fā)生, 極易發(fā)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次生地質災害。這些次生災害往往形成災害鏈,阻斷交通,影響災后救援重建。

三.合理空間布局

合理布局村莊防災空間用地, 形成具有良好防災能力的村莊空間結構。我國傳統的村莊往往以線性的街道組織村莊結構, 空間建設很少注重開敞的公共空間的建設, 而公共空間的合理布局能夠達到有效降低傳染病、 阻斷災害、及時疏散以及避難的作用。首先, 各項用地之間要協調有序, 避免因相互干擾而形成新的災源。其次, 應注意將村莊的道路、 廣場、 綠地、 河湖水系、 地下空間等的規(guī)劃布局與村莊的防災相結合,如盡可能采用組團式,可將抗震不利地段規(guī)劃為道路用地、農田用地、山林用地、對外交通用地等場地條件要求不是很高的土地使用類型;同時村中心預留綠地,作為避震疏散場地;注意與住宅庭院、 街道、 水系及外部交通之間進行有序的協調連接,在災情發(fā)生時,村民能夠迅速疏散, 從住宅庭院到村莊街道再到公共場所,形成點、 線、 面結合的系統化防災空間。

四.建造安全穩(wěn)固的住宅。

我國農村房屋特點就是建筑質量差,結構簡單;建筑結構不合理,抗震能力差,由于農村購買合格的建筑材料比較困難 , 因此建造房屋的材料質量就很難保證。

此外 , 大多數農民民居在建設時沒有統一的合理規(guī)劃 , 沒有選擇好的地基 , 沒有避開古河道 , 沒有避開構造斷裂帶。 很多農村民居隨意亂建 , 房子間距過小 , 道路彎曲狹窄。這在 1997年 5月 31日福建永安西南 MS5 . 2級地震、1998年 1月 10日河北張北 MS6 . 2級地震中都留下了深刻的教訓。 國內外多次破壞性地震 (尤其是發(fā)生在山區(qū)、丘陵地區(qū)的破壞性地震 )的調查資料表明 , 至少有95%以上的人員傷亡和建筑物破壞是直接由于地面震動所造成的。因此,新農村的住宅建設應遵循簡單明確、 安全可靠、 經濟合理、 施工方便和可重復利用的原則。建設主管部門應依據當地的災害特點制定合理的防災標準,從建筑形態(tài)、建筑結構等方面對居住防災進行建設性指導。抗震方面, 應指導住宅建設進行合理的平面與立面設計, 體形盡量規(guī)則、 對稱,選用合理的符合當地抗震設防烈度的結構措施, 加強建設施工時的質量管理;防火方面, 建筑單體之間應保持適當的防火間距,住宅出入口與疏散通路聯系緊密,建筑設計一定的防火構件如防火山墻, 建筑材料及室內裝修進行規(guī)范化的防火處理;對于經常遭遇臺風暴雨等災害的建筑,建筑的高度要進行適當的控制, 建筑體型應盡量采用規(guī)則的形狀, 采取傳統的坡屋頂形式, 以達到良好的防風、排雨效果。

參考文獻

【1】吳慧娟. 關于提高地震高發(fā)地區(qū)農村房屋抗震能力的思考[J]. 理論前沿. 2005(14)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麻豆国产精品 | 国产精品久久久免费视频 | 免费精品视频 | 天堂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 久国久产久精永久网页 | 色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不卡视频 | 亚洲欧洲精品成人久久奇米网 | 欧美精品性做久久久久久 | 欧美最猛黑人xxxx黑人猛叫黄 | 日韩中文字幕视频 | 中文字幕 欧美 日韩 | 91夜夜蜜桃臀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综合视频在线 | 精品综合久久 | 日本福利在线 | 婷婷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日韩 | 中国黄色片网站 | 久久亚洲一区 |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 | 99色图| 天堂中文字幕在线 | 一级毛片在线免费看 | 黄色一级视频免费看 | 欧美日韩国产专区 | 欧美综合图| 亚洲高清不卡一区 | 国产黄色一区 | 亚洲一区av在线 | 亚洲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院品网 | 国产激情视频 | 精品久 | 蜜桃一区| 成人自拍视频 | 男人操女人免费视频 |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中国国产一级毛片 | 日本久久久久久 | 欧美亚洲三级 | 97久久久久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