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观看在线亚洲人成网_久久激情国产_久久华人_狠狠干天天操_91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久国产乱_1区2区3区国产

首頁 > 文章中心 > 生態環境認識論

生態環境認識論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生態環境認識論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生態環境認識論范文第1篇

【關鍵詞】生態環境;企業發展

一、我國生態環境的現狀

(一)目前,中國成了世界上環境污染最嚴重的地方之一,我國的環境形勢相當嚴峻,主要表現如下:

(1)水資源污染。據統計,全國大約一半的城市缺水;而且江河湖泊水體普遍遭受污染,加劇了缺水矛盾;大部分的城市水域污染嚴重;地下水污染同樣十分嚴重。2011年全國監測結果,“較差—極差”水質比例55%,并且還在變差。在農村,有3.6億人口喝不上符合飲用水質標準的水。

(2)土壤污染。去年的《拯救被污染土地》的專題報道:我們土地污染和退化越來越嚴重,糧食安全遭受嚴重挑戰。鎘、砷、汞等重金屬、化工廢料、化肥農藥、農膜等,不斷侵蝕毒害土地。據估算,全國每年因重金屬污染的糧食就達1200萬噸,污染的糧食引發各種疾病?;ヂ摼W上瘋傳的“中國癌癥村地圖”,癌癥村超過200個,“有米不敢吃、有米不能吃”的可怕現象已經成為一種現實。

(3)大氣污染。據統計,今年1月,我國中東部地區相繼出現入冬以來4次大范圍霧霾天氣,影響30個省、區、市。專家認為,霧霾形成,除了氣象條件外,更重要的是大氣污染的加劇。

(4)酸雨污染。酸雨污染程度居高不下,酸雨污染區遍布長江以南、青藏高原以東的廣大地區。

(二)人均占有資源少和資源利用率低。我國幾乎所有資源的人均占有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一系列重要資源的后備儲量不足。而且中國能源利用率普遍都低于發達國家。

二、破壞生態環境對人類造成的災害

生態環境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各種自然條件的總和。她能提供人類活動不可缺少的各種自然資源、具有自凈功能、為人類提供舒適性環境的精神享受、并且對社會的發展起加速和延緩的作用。如果生態平衡遭到破壞,人類就會受到危害。如在中國:黃河斷流,淮河變黑,沙漠擴張,酸雨肆虐。中國大地還出現了一個又一個癌癥村,不育村,怪病村,弱智村。單是鉛中毒事件、汞中毒事件、砷中毒事件,就接二連三。近幾年來自然災害頻繁,地震、海嘯、臺風、洪水、旱災、冰雹、灰霾等多種災害不斷地肆虐地球上的各個角落,給人類造成生命及財產損失數以億計。

三、企業不科學發展會惡化生態環境

10多年來,中國政府雖然了大量旨在保護環境的法律法規,但許多企業家并沒有把它內化為企業的行為準則,并沒有樹立起企業和企業家的環境倫理責任意識,而是在利潤的驅動下,漠視道德責任,想方設法逃避法律法規的規制。1.如一些企業,特別是小化工、小煉油、小電鍍、小印染企業,由于生產技術落后,他們將“三廢”直接排放到環境之中,從中節省大量的處理費用。據2006年6月20日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報道.江蘇省鎮江市丹陽市導墅鎮是一個美麗的江南小鎮,但從2004年開始.導墅鎮的空氣中漂著一種難聞的化學氣味.這種氣味時不時從空氣、河水、甚至自來水和下水道中傳出。許多居民聞了這種氣味后出現頭痛、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導墅鎮水資源豐富.吸引了十多家化工企業在此安家落戶.其中有三家化工企業建在鎮區居民居住集中地方.它們是丹陽市聯大化工有限公司、丹陽市駿馬建材廠和丹陽第二化工廠。在這些化工企業中.有的企業的生產原料或產品是易燃易爆或者有毒化學品。這些企業的廢棄物沒有得到合理有效的處理就被排放出來,河流、土壤和空氣受到污染,嚴重威脅民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也破壞了當地社會正常發展秩序。2.據2006年O6月25日中央電視臺《 焦點訪談 》報道,在云南思茅市翠云區六順鄉,村干部和當地林業部門為私人老板的亂砍濫伐行為大開綠燈,當地數以萬畝的天然林被砍伐,許多原來郁郁蔥蔥的山頭變成了荒山禿嶺,遍布林區的思茅松被當作低產林成片砍光。砍伐林木的目的是為周邊幾十個膠合板廠提供原料。其中最小的一個廠一年的吞吐木材能力也在一百多萬立方米以上。云南省思茅市緊鄰西雙版納熱帶雨林保護區.是我國重要的天然林分布區。大片林區被毀.當地生態嚴重失衡。

四、促使企業保護生態環境的有效措施

1.企業改變能源使用結構,大力推廣使用低碳、節能、環保的能源。如:大力推廣使用新能源汽車,減少汽車尾氣排放;推廣有機復合肥和生物肥料,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大力扶持發展綠色農業。

2.企業應倡導循環經濟。企業中所有的產品從開始設計就考慮其每個生命周期對環境的影響,考慮使用時如何減低能源的消耗,考慮設立一個“產品回收處理流程”,使廢品回收后再次進入另一個新的生命周期中,加強產品生命周期和生產過程的環保管理。

3.政府必須切實發揮防治污染、保護生態環境的主體作用。執法部門必須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為防污環保筑起富有震懾力的最后屏障。

4.進一步規范和完善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規。限制不利生態環保的產業發展;對影響生態環保的項目,實行“一票否決制”;對生態環保工作差、生態環境污染嚴重的單位和地區的考核,實行“一票否決制”;加大企業的違法成本,如超標排污行為已構成違法的,應當追究企業的法律責任,給予行政處罰,

5.開放新聞輿論,加強社會監督。生態環境的管理和現狀要接受輿論的監督,提高新聞自由度,提高公眾的參與水平。同時提高群眾的環保意識。

結語

人類要生存,必須有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但是,企業在其生產經營過程中往往會對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的傷害,這包括污染環境和消耗資源,所以保護生態環境是企業義不容辭的責任。

參考文獻:

[1]萬瑩仙.中南民族大學.《企業承擔環境責任的若干思考》,理論研究,2009-5,26

[2]劉思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創新[M].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2.

生態環境認識論范文第2篇

目錄

第一部分

通往學前教育生態研究道路上的幾個腳印

巴克和賴特:生態心理學

萊文和韋斯納:文化人類學――兒童發展研究的歷史、觀點

布朗芬布倫納:人類發展生態學海恩德:復雜社會關系多層次結構理論――整合動物行為學和人類社會行為關系學

貝特森:生態認識論

羅高福:人類發展文化本質理論

第二部分

生態取向的理論在學前教育中的運用

作為兒童發展和教育的生態環境――家庭系統:聚焦于雙親間沖突與學前兒童社會、情感的發展作為兒童發展和教育的生態環境――托幼機構

作為兒童發展和教育的生態環境――社區:聚焦于社區與早期教育機構之間的關系

作為兒童發展和教育的生態環境――文化

走向生態的學前教育研究幼兒園與家庭社區合作共育的研究

李生蘭

本書共有八章。第一章論述了幼兒園與家庭、社區合作共育的價值及理論,指出了教師、家長在完園合作共序中的作用及策略。第二章從學前教育方案、學前教育課程、學前教育途徑、學前教育師資等方面闡述了世界各國幼兒園與家庭、社區合作共育的簡況。第三章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分析了幼兒家庭教育、幼兒園利用家庭和社區資源開展教育活動的現狀。第四章采用比較的手法,探討了家園合作共育、家庭生活方式、家長教育行為對兒童和諧發展水平的影響。第五章說明了幼兒園運用家庭、社區資源提高家長教育能力、促進兒童全面發展的探索。第六章詳細論述了幼兒園使用家庭、社區資源對兒童進行關愛父母的教育、合作的教育、多元文化的教育。第七章通過12個活動方案,具體說明了教師應如何開發家庭和社區資源,采用綜合有趣的形式,滲透于各領域之中,第八章通過12個案例分析,指出了幼兒園如何引導家長利用家庭、社區資源教育兒童。

目錄

第一章 理性思考 第五章 實踐探索

第二章 國際視野 第六章 專題研究

生態環境認識論范文第3篇

浩瀚的宇宙帶給人們無限的遐想,同樣人類也從未停止過對海洋的探索。海洋生態系統中蘊含著無數的生命,同時也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從某種意義上說,海洋中的動植物就是我們這個地球的清潔工。在整個海洋生態環境食物鏈中的所有動植物,都在有機地運動著循環著。它們構成了一個可循環可持續發展的海洋生態食物鏈。海洋中海蘊含著豐富的礦產資源,譬如石油、天然氣、煤礦、鐵礦、可燃冰等等。海洋中幾乎含有陸地上所有類型資源,甚至于還有一些陸地上沒有的資源。然而一直以來人類過度的捕撈和開采海洋資源,造成了海洋生態系統的嚴重破壞。同時,各種類型的海洋污染也是罪魁禍首。特別是近海海域污染嚴重,一些沿海城市基本都是人口密集區,同時也是工業發達地區。這里每天都會產出大量的工業垃圾,其中含有嚴重超標的鉛、鎘、汞等有害污染物。據統計,全球每年有上百億噸的工業污染物排放入大海之中,這些污染物使得海洋生態環境變得非常脆弱。此外由于富含高營養物的污水大量排放入海洋,導致近海水域赤潮頻繁發生,給各個國家的近海養殖業造成了嚴重的損失。近海岸的人工挖沙采礁、人工填海造城等活動造成海岸線嚴重破壞。現如今人類已經本文由收集整理深切的感受到由于自身的破壞所帶來的慘痛代價,如何才能夠更好的保護海洋環境,重建可持續發展的海洋生態系統已經迫在眉睫。

哲學是關于自然、人類社會和思維發展最一般規律的科學。自然、人、社會三者的關系是馬克思哲學研究的重要內容,而在其所有研究分析的范圍中,最重要的也是話題最多的就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哲學中的自然觀是理論中有關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論,它是以自然科學為基礎發展而來的。馬克思把大自然看作是人類自身感性生活中的一部分,并在這個理論的基礎上將人與自然的關系深刻地解釋清楚。哲學認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界的存在物,人不能離開自然界而生存。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產物,是在他們的環境中并且和這個環境一起發展起來的”。人類不僅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而且以勞動為媒介與自然界進行相互改造。人通過實踐活動改變著大自然,從而不斷地去認識和感知大自然。人類對自然界改造的每一次進步,即意味著人類受制于自然界方面也同時前進了一步。改造得越深刻,受制愈強烈。因此,人類在改造自然的時候,必須要遵循自然界的規律。只有不斷地認識和遵循自然規律,人類才能維持生態平衡,促進社會發展,從而發展人本身。從這個意義上說,自然觀是生態自然觀。在堅持生態自然觀時,要特別注意反對兩種錯誤觀點,一是人類中心主義的思想,即形而上學的機械式自然觀,認為大自然是由大量的個體組成,彼此之間沒有什么聯系,把大自然看作是靜止的僵死的。二是非人類中心主義觀點,即只看到大自然這個系統,而忽略了人類是大自然的重要組成部分的觀點。以自然觀看待人與海洋的關系,必須堅持人類在開發利用海洋的時候,要遵循海洋發展規律,保護海洋,保護海洋生態。反對那種借口人類利益高于一切,為了利益不惜破壞海洋環境、破壞海洋生態的思想和行為。當然那種以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為借口,反對合理開發利用海洋資源的思想和行為也是不可取的。

自然觀是生態道德的理論基礎。給自然以道德關懷是人類發展的進步的標志。生態道德理論在自然觀上,摒棄人類中心主義,推崇自然循環理論,認為大自然是一個統一的運動的有機整體;在認識論上,反對將人與自然分開而論,主張人與自然的相互依賴性;在價值觀上,認同構成價值的內容是多樣的,是具有普遍性的。也就是說,以自然觀為基礎的生態道德觀告訴我們,人類不能只對人自身講道德,對于自然也應該給予道德的關懷即要有生態道德。原始人類基本都是以最基本的生產工具從大自然獲取生活必需品,那時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很小。但是隨著人類自然科學的不斷發展,大自然也遭到了人類空前的掠奪式開采。從大自然中得到發展的科學技術,再利用到破壞大自然上顯然違背了生態道德理論?,F在的海洋生態系統受到人類嚴重破壞,也都是由于人們沒有深刻地認識到海洋和自身生活的密切關系,以人類中心理論去判斷自身的發展方向的結果。所以我們應該認識到現在海洋生態環境的破壞并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是由于人類日積月累的進行海洋資源的掠奪、對海洋生態的踐踏所導致的。因此,改變原有的對待海洋的態度和方法,給海洋以德關懷,這正是哲學中自然觀的、道德觀的完整體現。

海洋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已經引起了世界各國對海洋環境的重視,一系列的法規政策也相繼出臺。關于海洋生態環境的道德關懷理論建設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制定經濟與海洋環境相互協調發展的政策

一些主要依靠海洋進行經濟發展的國家和地區,一定要以科學發展的眼光去看待海洋與自身經濟發展的關系。針對那些近海地區,一定要嚴格控制陸地污染物向海洋中的排放。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沿海地區近海環境的污染程度也在不斷的加重,要加緊一些工業和生活污水處理技術的研發,又要針對性的將污水中重要污染物進行根本性清除。加強對入海排污口的管理,不符合法律法規的一律清除。同時農業發展所帶來的污染也應該受到重視,鼓勵農業生產技術的提高,減少各種農業化肥或者農藥的使用。“海洋容量”的提出是為了能夠控制陸地向海洋排放廢棄物的總量,一定要對所排放區域的海洋環境進行調查研究測算,分析這片海域的自然降解速度,堅決遵守河海統一,陸海兼顧的原則,根據所測定出來的海洋污染物總容容納,列出每個海域所允許的污染物排放量,未經許可堅決不能向這片海域排放更多的廢棄物。

絕對禁止向海洋中排放具有放射性的污染物,在進行海上廢棄物傾倒時一定要對傾倒區域進行海洋生態環境檢測,防止對該區域動植物生命的危害。同時要不間斷地對該區域進行環境檢測,觀察該區域生態環境的變化,分析傾倒物對環境的影響程度。嚴格控制海上交通所造成的生態破壞,加強船舶防鉛泄露設備的維護,同時加強大型港口處有關船舶廢水、廢油、廢渣處理工程的實施,制定相關的政策。近些年來海上船舶漏油以及有毒物泄露情況多有發生,一定要制定有關的防范措施以及補救措施,從根本上遏制這些事故的發生。

2.大力推行海洋生態保護區

通過各種監測手段進行海洋生態環境評價,逐步地推行海洋生態保護區的構建。針對于一些海洋瀕危物種的生活區域,建立實時的監測系統,保證這些動植物的正常生活環境不受到危害。譬如我國廣東省到目前為止就建立了將近50個海洋生態保護區,所保護的海洋面積達到55萬公頃。在所保護的海洋面積內生活著如豚類、大鯢、文昌魚等珍貴的海洋瀕危動物,大黃魚等重要經濟水產品的生活繁殖區域,紅樹林等對海洋環境有著重要生態循環作用的植物。自2004年發生了印度海嘯以來,各國紛紛開始注重海洋生態防護林的建設,從之前的單一體系防護林,發展為現如今的濱海濕地防護,灘涂紅樹林防護以及城鎮鄉村防護、荒山綠化防護等多層地多級別的防護林體系。

3.不斷加強海洋生態的監測能力

海洋生態環境監測技術的不斷發展為我們加強海洋生態環境監測能力提供了堅強的技術支持,現如今可以利用衛星、飛機、海洋監測船、海上基站等多種檢測手段相結合,實現海洋生態環境的全方位立體實時監控。同時,還應該加強海洋生物的監測,海岸線的監測,嚴重海洋氣象災害預警系統的構建,監測區域內的污水入海口監測,入海污染物成分鑒定。

4.提高人們對于海洋環境的道德關懷認識

生態環境認識論范文第4篇

[摘要] 生態教育是培養、樹立大學生以“熱愛自然、保護生態、改善環境”為主要內容的生態道德觀念,并進一步樹立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逐步養成生態行為。有效構建正確的環境價值觀,主要從大學生、教師,以及學校、家庭和社會多角度全方位多方式進行,介紹了環境價值觀視角下生態教育的途徑。

[關鍵詞] 生態教育;綠色環境;環境價值觀

[abstract] the ecological education is to cultivate college students, set up with "love nature, and protec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mprove" as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ecological moral ideas, and further establish people-oriented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and gradually develop ecological behavior. To build the right environment values, mainly from the college students, teachers, and the school, family and social multi-angle comprehensive for many,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environment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education values way.

[keywords] ecological education; Green environment; Environment values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全面推進可持續發展與環境教育即綠色教育,培養具有可持續發展思想和環境保護意識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是當前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理念和導向。

我國生態教育始于20世紀80年代,雖然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是仍然在深度和廣度上存在諸多不足與問題。如何把生態教育落到實處,為即將走向社會的大學生補上生態教育這一課,成為高校教育工作者一項緊迫的任務。有效構建正確的環境價值觀,主要從大學生、教師,以及學校、家庭和社會多角度全方位進行。

生態教育是培養、樹立大學生以“熱愛自然、保護生態、改善環境”為主要內容的生態道德觀念,并進一步樹立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逐步養成生態行為。其次,教育方式及內容不同。通過生態教育使全社會形成一種新的生態自然觀、生態價值觀、可持續發展觀和生態文明觀,實現人類與社會、自然的和諧發展,構建一個和諧的社會。環境價值觀視角下生態教育的途徑有:

1.注重大學生生態教育主體意識培養

“人在社會歷史活動中主體地位的實際確立和有效實現,是以人對自身在社會歷史過程中的地位、職責、使命和任務以及實現途徑等的足夠清醒的自覺意識為前提條件的?!币虼?生態教育活動也應該如此。強烈的主體意識,為生態教育主體根據自身對其開展的生態教育活動,滿足所要求的自然素質,提供了強大的驅動力量。在對大學生的生態教育過程中,特別要注意喚醒其主體意識,讓他們意識到具備良好的環境價值觀是社會的需要,是整個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從而將生態教育內容真正內化,那么大至熱愛整個自然、其他生命,小至隨手關燈、珍惜水資源,便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要想培養這種主體意識主要通過生態教育理論的傳授和實踐來實現。

2. 建立實訓基地開展野外訓練

從2007年資源與環境系每年組織學生到易縣實訓基地進行一周的野外訓練。在訓練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對植物保護的意識,注意林區防火。不隨意采摘、挖掘野生植物,不故意砍毀野生植物,野外需要開路時,注意保護樹木、藤條的主干。不在動物的窩巢附近吸煙、野炊,以免氣味驚擾動物,上廁所遠離水源和動物巢穴。

3. 建設生態環境教育基地。

生態教育基地的建設也是生態教育極其重要的環節,它們為實地考察教學與參觀學習教學提供了良好的教學條件。高校應主動與生態環保部門聯系,爭取環保部門的協調和支持,抓好生態環境教育基地的建設,將課堂教學與生態環境教育基地中的實踐活動結合起來。

可設置生態環境展示室,大量收集和展示反映大家共同關注的生態環境問題的圖片、錄相、影碟等資料以及國內外生動的生態環境保護的實例、生態教育的情況等資料;生態實驗室建設也是生態教育基地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比如環境監測實驗室、污水處理實驗室、環境生物實驗室、大棚盆栽室等,每一個實驗室本身就是一個小型的生態教育基地。相鄰高校之間還可以采用資源共享的方式,將這些生態教育基地充分利用起來。

4. 提供多種實踐環境的機會與渠道

認識論認為,實踐是人的正確認識形成發展的源泉,通過實踐,人們才能對事物的認識從現象到本質,從片面到比較全面;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不斷沖擊舊的思想觀念,提出新問題,促使人們不斷地跟隨實踐的發展,嬗變思想觀念;實踐是檢驗認識的標準,人們頭腦中的各種思想觀念是否正確,不是依人們的主觀感覺如何而定。

5.加強課程滲透,強化生態理論教育

從我國實際情況來看,大多數人至今仍然認為生態學是一門專業性較強的學科,將其作為一門公共必修課程來開展,學生選修環境教育公共課,從根本上說,必須首先搞好教材建設和課程內容的設計。設計好環境教育公共課的教學內容,要緊跟國際發展趨勢,又要根據國內環境狀況,內容組合上既有固定的環境知識、環境倫理道德、可持續發展理論、環境法規、環境政策及環境管理知識等;又要充分注意到取材的科學性和廣泛性,并輔以新聞摘錄、科學前沿、背景信息、案例分析等資料來加深學生對課程主干內容的理解,擴充視野,建立一個開放式的知識體系;例如《環境科學概論》相關內容的整合和優化;強調探索環境問題發生的根源。教材內容、教學方式要適合文、理科學生的接受程度。有的高校將環境保護概論和生物技術列為兩門限選課,要求文科生也要從二者中選其一進行學習。因此對于非生物、生態專業的學生,應該因材施教,并發揮其他課程的輔助作用,成為進行生態教育的優選。

可發揮其他學科的滲透作用。將本學科知識與生態道德教育良好結合,必然能夠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比如,在管理學課堂上傳授學生,政府的改革方向是建立節約型、環境友好型政府,注重經濟效益并兼顧生態效益的發展模式才是合理正確的方法;在法律基礎課上,對我國頒布的《環境保護法》進行研讀討論,了解環境相關方面的法律知識。

6.優化校園綠色環境

綠色教育發揮作用,內化為學生的自覺行動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既需要正確的教育引導,也需要一個良好的綠色環境氛圍。高校綠色氛圍的形成主要通過綠色規劃設計、綠色建筑、校園文化建設和生態環境建設來進行。學校建設應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突出綠色、節約資源、保護環境。

7.注重認識和情感活動的有效結合

在生態教育方法上,首先要轉變以往把生態教育側重于對環境知識灌輸的誤區,注重認識和情感活動的有效結合。原蘇聯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有名論,“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無論課堂上所學的教材具有多么充實的政治思想和道德思想,但學生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總是把認識的目的放在第一位:知道它,學會它,記熟它。在教育過程中,應該在兼顧認識教育的同時,充分全面地發動大學生的情感活動,使其自發產生追求、內化和踐行生態教育內容的推動力量,讓大學生感受到生態教育內容內在的價值和意義。

8. 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

在強調環境價值觀樹立主體性作用的同時,不可忽略客觀外在條件的作用。生態教育的推廣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三方的共同推進和完善,只有在三方的相互配合下,生態教育的成效才能最大限度的發揮。

我們必須調動一切因素,一切手段, 其方式更加多樣化,包括課堂教育、實驗證明、媒介宣傳、野外體驗、典型示范、大眾參與等;內容更具有側重性,涵蓋生態理論、生態知識、生態技術、生態安全、生態價值、生態文明等。最后,生態教育的行動主體更為廣泛,包括政府、企事業、學校、家庭、宣傳出版部門、群眾團體等。注重營造生態教育的氛圍,保持正確環境價值觀的滲透性和持久性,使人們在良好的大小氛圍中經受精神的洗禮,提高思想境界。

生態教育倡導一種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理性態度,我國高校目前在這個問題上仍存在較大差距,因此在高校開展生態教育,培養當代大學生環境道德意識,幫其樹立正確的環境價值觀,是21世紀高校面臨的迫切任務之一,也是高校乃至整個社會獲得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

參考資料:

1. 劉文良. 當前高校生態教育的困境與超越. 教育與現代化. 2008年12月

2. 趙秀芳 蘇寶梅.生態文明視域下高校生態教育的思考.中國高教研究,2011年4期

3. 姜賽飛. 高校生態文明教育探究.教育探索,2011年第8期

生態環境認識論范文第5篇

一、政府行政管理與行政生態

哲學指出,人類對客觀世界履行的過程必然受到客觀世界的制約。從存在論的角度看,人類活動不可能脫離他所生存的自然和社會環境而獨立進行,客觀世界的物質條件決定了人類活動的對象、范圍和方式。從認識論的角度看,人類社會的實踐活動必須以對客觀世界的認識為基礎。因此,探討政府管理的行為規律絕不能脫離對其賴以存在的行政生態的鉆研和理解。所謂生態行政,就是政府按照統籌人與自然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要求,遵循生態規律和經濟社會規律,依法行使對生態環境的管理權力,全面確立政府加強生態建設、維持生態平衡、保護生態安全的職能,并實施綜合管理的行政行為[3]。行政生態學就是運用生態學的理論和方法來研究行政系統,進而探討環境與行政管理之間的有機聯系。美國學者里格斯于1961年創立了行政生態學,根據不同的要素把人類歷史的基本社會形態分為三種:傳統農業社會、過渡社會和現代工業社會。各國社會環境不同,那么,行政管理的目標、體制、觀念、方式也就大為不同。而當社會環境發生變化時,政府管理也就相應地隨之變化。行政生態學的要求,政府管理必須要與其行政生態保持大體上的平衡和協調。這種平衡和協調既是管理系統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也是行政管理具有活力和效率的重要前提。要保持政府管理與其環境之間的相對平衡,首先要求政府管理要符合行政環境的現狀、發展水平和基本性質。而各國的歷史背景、傳統文化和行政環境都對行政管理有著巨大的影響,其中最直接影響制約行政管理的是行政環境,特別是社會生產力和經濟發展的現實狀況和發展水平。行政管理的職能、目標、決策和方法,以及所能達到的科學管理水平,必須與社會生產力和經濟發展水平相一致[4]。從辯證唯物主義角度來看,行政生態和政府管理二者之間是辯證的關系———有什么樣的行政生態就有什么樣的政府管理。行政生態是行政管理生存和發展的土壤和行動的空間,決定、制約著政府管理的體制、行政職能、行政目標、行政決策和行政權力的運行方式,以及官員的行為方式、思想觀念與行政經費等。反過來,政府管理對行政生態也具有反作用[4]。恩格斯認為,國家權力對于經濟發展的反作用有三種:它可以沿著同一方向起作用,在這種情況下就會發展得比較快;它可以沿著相反的方向起作用,在這種情況下就會嚴重阻礙經濟發展;或者是它可以阻礙經濟發展沿著某些方向走,而推動它沿著另一種方向走,這第三種情況歸根到底還是前兩種中的一種。但在第二和第三種情況下,政治權力能給經濟發展造成巨大的損害,并能引起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浪費[5]。因為行政權力屬于國家權力,是國家權力的一部分,而經濟發展狀況是行政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恩格斯的這番論述完全適用于政府管理與行政生態的關系。從以上可以得出,政府管理離不開行政生態環境的支持,二者之間有著相輔相成的關系。如果離開了行政生態環境的支持,政府的主導作用就會變小變弱。因此,只有構建一個相對和諧的生態環境,政府構建和諧社會的主導作用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

二、不合理的行政生態環境現狀制約我國和諧社會的實現

目前中國正處于一個快速轉型期,在這一轉型期間,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得到不斷發展;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也得到不斷完善。可以說,國家得到了史無前例的發展和無與倫比的成就。然而,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和經濟結構調整的加速,隨著我國社會組織形式、就業結構、社會結構調整的加速,國家正面臨著并將長期面對一些亟待解決的突出行政生態環境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經濟環境

自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可以說突飛猛進,經濟的騰飛是有目共睹的。然而,在巨大的成就面前應該認識到我國的經濟環境并不好,經濟領域存在“三大瓶頸”,經濟結構———缺少高新技術,經濟質量———粗放型、能源消耗大,經濟安全———依存性高與“全球化”沖擊[6]。經濟體制性與結構性矛盾主要會帶來以下失衡現象。首先是城鄉發展失衡。從體制性矛盾來看,長期實行“重城輕鄉”的發展政策,使得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明顯,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城鄉分隔、流動不暢;從結構性矛盾看,主要表現為農業增加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下降,同時農業就業人口居高不下,勞動生產率偏低,人地關系緊張,農產品質量和品種不適應市場需求,農民收入增長緩慢,農村居民消費能力較低[7]。這具體表現在城鄉發展失衡突出表現為城鄉差距擴大、農民負擔沉重、農民收入增長緩慢、農村消費能力下降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困難以及農村社會事業落后等。其次是區域發展失衡。改革開放以來,全國各地經濟都有很大發展,但由于原有基礎、客觀條件以及改革開放步伐和力度的不同,地區差距目前仍呈繼續擴大的趨勢。全而建設小康與和諧社會,難點不在東部而在中西部特別是本部的經濟落后地區。最后是社會收入和分配在社會分配領域的失衡。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出現了靠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參與收入分配的新面貌。不同社會成員、不同社會群體,不同的行業,不同的單位之間的利益分配出現差距過大的情況,利益矛盾也就逐漸的突出起來,造成社會階層分化,貧富差距嚴重這些不合理現象。

(二)社會環境

社會組織是社會環境中的一個重要因素。著名學者里格斯把社會組織分為兩大類:一是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結成的自然團體,例如家庭、家族。二是以利益關系為紐帶結成的人為團體,例如教會、政黨、工會、商會等[8]。從我國實際來看,在我國部分地方體現比較突出的是像里格斯的第一類血緣關系為紐帶結成的自然團體,群帶效應較為嚴重。當然,社會環境問題遠遠不止這個,比較典型的還有社會保障缺口大,覆蓋率低(且絕大部分為城鎮人口);就業與再就業面臨嚴峻挑戰———龐大的下崗隊伍、學生流與民工潮;“二難、二貴”問題———看病難、看病貴,上學難、上學貴……這些不和諧的社會環境,都已成為制約我國建設和諧社會的關鍵因素。

(三)政治、行政文化環境

政治環境一般涵蓋國家政權的性質及其組織形式、國家結構形式、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關系、立法制度與司法制度、政黨制度和政治性組織成長狀況等。現階段我國仍面臨著公民的政治參與程度不深,社會民主的實現程度不高等問題。從行政文化方面來說,“官本位”思想、“人治”思想一直影響著現代政府的公共行政,使得做人民的公仆和為人民服務的理念都被沖淡,嚴重制約了服務意識的提升和法制的建設。

(四)自然環境

近30年來,我國經濟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持續高速增長,但是,由于資源開發的迅速擴大和能源消耗的迅猛增長,我國的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已經達到了十分嚴重的程度。據有關研究機構計算,20世紀90年代中期,我國每年由生態和環境破壞帶來的損失占GDP的比重達到8%以上。這說明,我們的經濟增長是以生態環境破壞為代價的。當生態環境成本用盡以后繼續按照原來的經濟增長模式發展經濟,將會犧牲人類的健康,使經濟增長與我們的生活目標相背離。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免费大片 | 91麻豆精品91久久久久同性 | 在线看日韩av | 日韩国产欧美一区二区 | 嫩草国产 | 韩日中文字幕 | 黄色三级视频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影视 | 免费a级毛片视频 | av黄网| 日本视频在线播放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影院8一贰佰 | 亚洲欧美在线播放 | 希岛爱理和黑人中文字幕系列 | 爱五月| 一区二区av在线 | 538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 www.一区| 午夜综合 | a级网站| 欧美日韩18 | 美女扒开腿让男生桶 | 91麻豆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一区 | 精品无人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 九九九九久久久久 | 国产精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区免费视频 | 欧美天堂在线观看 | a亚洲天堂| 91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久久国产精品偷 | 国产又爽又黄免费视频 |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 久久国产一区 | 欧美 日韩 综合 | 欧美日本国产在线 | 99精品在线观看视频 | 久久成人亚洲 |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 黄色毛片18 | 国产一二区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