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農村改革的背景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作文;問題;原因;方案
一、農村初中作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思想認識較差
農村經濟發展滯后,教學基礎設施較落后,農村的現代信息技術教育以及閱讀教學和當今這個時代的特點還相差較大的距離,很難達到作文教學的目標,許多學校的辦學基礎較差,沒有圖書室,即使有圖書,數量也很少,學生也受到家庭經濟基礎差的限制,沒有辦法購買必不可少的書籍并增加閱讀量。而且信息教育在農村也因為學校沒有專門的電子閱覽室來給學生上網,這就導致農村初中學生的閱讀量以及信息獲取和儲備量受到很大地約束,這是農村初中學生的作文能力差的一個重要原因。學生的父母本身文化水平就不高,因而無法對學生進行指導和相關教育。而且隨著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都到城市打工,導致“留守兒童”越來越多,小孩留給爺爺奶奶帶,但一般情況下爺爺奶奶都很難管理小孩,無法進行家庭指導。
2.生活空間太小
沒有見過大的場面,學生的視野范圍小,在選材和立意上沒有創新。農村的師生都受到農村環境與經濟條件的影響,視野較狹窄,而且農村的書籍本身就較缺乏,學生因此沒有足夠大的知識容量。加上學校的信息化教育與圖書閱覽的步調不一致,寫作時不能夠聯系閱讀和生活,寫作也因此沒有了源泉。
3.教學觀念方法落后教師的教學觀念沒有更新,教學方法傳統,只顧自己的教學而沒有很好地與學生進行互動。主要表現為:
(1)教師沒有自身去寫作,這也會導致作文教學低效
教師只有自身常常寫作才會感受到學生的寫作,從而能更好地教導學生。
(2)教師沒有把培養學生對作文的興趣作為重要的任務
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平時慢慢培養起來的,這需要老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但現在的作文教學卻因年級而興趣變淡。這是因為訓練沒有秩序、沒有計劃、沒有突出重點而且沒有科學性。
(3)教學過程太單調,作文的評改方法不正確
教師是作文教學的組織者、實施者以及主導者,觀念必須要新、教法適應學生的需求,作文教學不能僅僅進行大量的寫、練、評訓練,也不能夠只講解審題、立意、選材或者只是單一的訓練記敘、抒情、議論、說明這些表達方式,一定要根據實際來提升學生的綜合作文能力。
二、提高農村初中作文教學的建議
1.更改作文的教學思想
作為一個學生來說,作文學習不只是提高寫作的基本水平,它還可以提高學生的素質,教導教育他們如何做人。教師應該遵循大作文教育法的指導,把學生培養成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人才,讓作文教學更加開放與實用,有相應的文化氛圍,讓內容和形式統一起來,不僅會寫作,而且還會做人。
2.開展活動,豐富生活
作文其實就是描述生活,最直接、最真切的內容寫起來自然較為容易。所以,我們要經常開展課外活動,它可以讓學生的生活更加有趣和多樣,給學生創作帶來素材。教師可以經常舉辦多樣的知識競賽,組織并創建班刊和校刊,舉辦諸如“尋找家鄉文化”,“走訪身邊的名人”或“與大自然親近”等活動,走出校園,更多地接觸社會生活,開闊學生的視野,更加熟悉生活,認識自然,了解新事物和新現象。這樣做能夠增加學生的知識,讓他們更加會觀察、分析和思考問題,積累寫作素材,從而具備強烈的寫作欲望,這樣就能讓學生更加主動地去寫作,從而能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3.激發學生對寫作的興趣
學生都有較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歡表現自己,舉辦多種形式的作文活動,可以激發學生對寫作的興趣。可以舉辦課前讀報活動,讓學生開口到講臺上宣讀自己的優秀作文,也可以朗讀作文集上優秀的作文篇章等。教師也可以舉辦作文競賽活動,提供更多參加與表現的機會給學生。從而讓學生感受到寫作其實也是很快樂的,讓學生從心里覺得是享受。要讓學生真正樂意去參加這些活動,就應要讓學生對學習上進,因為當學生的學習目的清楚之后,就會很樂意地去學習,會覺得學習本身是一種享受。教師還應該與學生融洽相處,不僅要平等而且要民主。最后,要經常贊揚并激勵學生,那樣也可以讓學生樂于學習,適當地實施激勵,即使一個眼神、一句話或者一個動作,都能夠鼓勵學生。這樣做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雖然現在農村學校在作文教學上還比較難而且差,要提高學生寫作能力仍然需要較長的時間。但是,只要教師及其他教育工作者都能努力做好并完善自身的工作,重視作文教學的各個方面,積極研究出使農村作文教學更加有效的方法,就一定會讓農村作文教學變得越來越好。
參考文獻:
[1]代光輝.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初中作文教學創新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2.
[2]董玉華.農村初中“生活作文”教學探索[D].山東師范大學,2013.
[3]張樺.基于新課程背景的初中作文教學探討與實踐[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2(16):19-20.
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對教師的思想、知識、能力都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尤其是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教師們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目前,農村小學教師隊伍的構成呈現年齡偏高、學歷偏低的特點,還有部分西部地區的農村學校還存在非師范類教師、民辦教師、代課教師。教師整體素質不高的現狀嚴重制約著農村學校新課程的實施,也阻礙著農村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觀念落后阻礙了農村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
目前農村中小學中普遍存在著思想守舊、觀念落后、改革創新意識不強、不重視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現象。大部分學校的領導和老教師受傳統教學思想的影響嚴重,習慣于運用傳統教學模式,缺乏學習和管理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有些老教師認為實施新課程是年輕人的事,與己無關。在教學中不重視學生的心理疏導,對學生的教育只是停留在機械式的管理上。教師觀念的更新,心理健康教育的順利實施,要更多地依賴教師培訓工作。然而,目前農村學校普遍存在選送培訓和校本培訓不到位的現象。選送不到位,主要原因首先在于學校領導認識不到位,選送意識不強。同時很多學校的教師是包班教學,外出培訓則會影響校內教學。其次,農村學校辦學經費緊張,培訓經費短缺使得教師無法外出培訓,從而影響了教師教育觀念的更新與專業知識的完善,影響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學科教學中的開展。此外,在校本培訓方面由于缺少相關的師資和條件,無法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理論的培訓,即使培訓也只是停留在低水平的集中學習材料上,開展研討式、互動式、參與式、反思式等多種培訓有很大難度,培訓缺乏實效性、針對性,不能滿足工作所需,不能解決教學中學生出現的心理問題。
二、教師自學自研落后,限制了農村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
新課程強調學科教學內容要具有開放性、交叉性、整合性、綜合性。教師傳統的教學模式不能滿足現代教育教學的需要,不能滿足現代學生學習的需要。教師必須不斷“充電”,不斷豐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在學習教育學,教育心理學的基礎上還需要學習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識。可是,農村學校由于地域,經濟、硬件等條件的限制,可供教師獲取知識和信息的資源極為有限,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資料更少。許多學校地處偏遠沒有網絡,有限的一點圖書也得不到更新,教師苦于沒有資料可學,自研苦于沒有資料可查,教師自學自研的落后嚴重影響了教師專業的發展和素質的提高。
三、農村學校教師流動性大,制約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
農村學校由于地處偏遠,生活條件差,留不住教師。人員調動頻繁,使得農村學校在進行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時常出現斷裂帶。農村教師無法去外地參加培訓,有時即使培訓了,來年可能就調走了。這樣造成教師外出培訓成果在校內得不到鞏固練習和及時消化,不能內化和深化,亦不能推廣,久而久之,出現培訓成果的流失。這樣惡性循環,成了農村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的絆腳石。嚴重制約了農村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
四、留守兒童增多,家庭教育缺失制約著農村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
隨著近幾年農村家長進城務工人員的增多,農村學校留守兒童也逐漸增多,學生遠離父母,缺少家庭的關愛和溫暖,家庭教育缺失,留守兒童扮演著在校是學生,在家是家長的雙重角色。在高中階段,學習壓力增大,社會上閑散人員增多,留守兒童很容易受外界的干擾,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這一階段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尤為迫切。教師應該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訓學習,扮演好老師、家長和朋友的角色,使這部分學生在學校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價值觀。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結束后,韓長賦將調研第一站放在了陜西,調研內容包括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現代農業轉型、土地確權登記。
韓長賦說,“我們就是要走家庭農場和專業合作社的路子,去實現農民家庭增收、農業增效,從傳統身份農民向職業農民的轉變、從傳統農民向現代農民的轉變”。
保障農民權利
自黨的以來,歷屆三中全會凡涉及農村的改革規劃必談及保護農民權益。
1998年10月,十五屆三中全會總結農村改革二十年的經驗之一即是“保障農民的物質利益,尊重農民的民利。在任何時候,任何事情上,都必須遵循這個基本準則”。
韓長賦認為,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的決定中關于深化農村改革的內容部分特別強調了保障農民權利、增強農村活力、促進城鄉統籌、建立體制機制,這四個方面體現了深化農村改革的目的、內容、方法和要求。
韓長賦指出,新形勢下深化農村改革,要處理好膽子大與步子穩的關系,農村改革要在解決矛盾中獲得前進。
保障農民權利,如何在小規模分散的家庭經營基礎上發展現代農業,如何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同時解決農民增收致富問題,如何在保持農產品長期有效供給的前提下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以及在農村人口大規模流動的背景下確保農業 “后繼有人”,這將是接下來要研究的農村改革“規定動作”。
韓長賦指出,當前改革的重點任務是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保障農民的土地財產權益,堅持家庭經營的基礎性地位,扶持發展農村合作經濟,鼓勵工商資本發展現代農業,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改革農業補貼制度,完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完善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引導合作社發展信用合作,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守住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底線
涉入攻堅期、深水區的農村改革,該如何操刀?
韓長賦認為,要堅持穩中求進,堅持改革政策取向、基本面,就是基本經營制度、強農惠農政策不動搖;要統籌兼顧“三農”,尊重農民主體地位,同等重視農業、農民和農村;要堅持城鄉聯動改革。堅持農村改革和城市改革一并設計、一體推動,發揮工業對農業的輻射帶動作用、城市對農村的支持反哺作用,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要搞好試點試驗;要加強底線思維,必須遵循保障農民物質利益和民利的基本準則,守住農村基本經營制度這條底線。
今年8月,韓長賦就曾撰文指出,“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必須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首先要穩定土地承包關系。
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指農村土地的所有制制度和經營管理制度,也可簡稱為農村土地制度。十七屆三中全會指出,“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是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符合農業生產特點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
現行的《土地管理法》規定,“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權不得出讓、轉讓或者出租用于非農業建設”。分析者認為,這一條規定或許就是新農改的突破口。目前,《土地管理法》正由國土資源部政策法規司緊張修訂中。
要想富裕農民必須減少農民,農業生產的低附加值特點決定了將大多數農民捆綁在土地之上難以真正富裕農民,所以富裕農民必須走農民就業向工商行業轉移,大力推進城市化進程,農業進行集約化生產的道路。而要促進農民就業與生活向著工商業與城市轉移,大規模推進農業集約化生產與經營,就必須大力促進農村土地流轉。這就需要通過諸如延長農村土地承包期,允許農村集體土地使用權出讓與轉讓等改革,強化與擴大農民對于所承包的土地擁有的權限,從而為大力推進農村土地流轉、推動農業集約化生產、推動農民就業與生存轉移,并在此基礎上真正為富裕農民準備好法律與制度規定上的條件。
近些年來,盡管農民政治與經濟地位不斷得到提高,權益日益獲得越來越大的保障,但是在農村集體土地使用過程中,也時有基層政府與農民自治組織侵犯農民權益的現象發生。而這些侵犯農民權益現象的發生,究其根源在于農民對于土地所擁有的權利尚未獲得堅實的法律與制度保障。而延長農民對于土地的承包期限等舉措,可以強化農民對于土地所擁有的權利的堅硬程度,強化農民對于所承包的土地使用上的自,因而有利于減少在土地使用權轉讓與土地流轉上損害農民權益現象的減少發生,更為積極地維護農民權益,減少農村土地流轉過程中出現的矛盾,促進農村地區社會穩定。
>> 公益懸浮與商業下沉:基層農技服務供給結構的變遷 地鐵出口與下沉商業廣場的結合設計 商業與公益的雙人舞 農村社會結構變遷格局下的金融需求與供給研究 農業產業結構供給側改革的誘致性與強制性變遷 商業與公益合作的挑戰和趨勢 芻議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項目提升區域農技推廣服務水平 淺析基層農技推廣的現狀與改進的策略 試析基層農技推廣的現狀與改進對策 淺談基層農技推廣體系的改革與建設 基層農技推廣網絡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基層農技推廣工作的新起點與新思路 試論農技推廣工作的“公益”和“經營” 農技與農機推廣服務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開發性金融服務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思路探析 經濟轉型與產權制度變遷的供給支持 渠道下沉的機遇與挑戰 渠道下沉后的轉型與升級 商業明星公益真人秀節目的“成”與“惑” 商業社會背景下電視公益廣告的生存與發展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10]高啟杰. 我國農業推廣投資現狀與制度改革的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02(8):2733.
[11]倪錦麗. 打通“最后一公里”:基層農業技術推廣創新的必然選擇[J]. 農村經濟,2013(5):8991.
[12]胡瑞法,黃季j. 中國農業技術推廣投資的現狀及影響[J].戰略與管理,2001(3):2531.
[13]黃季j,胡瑞法,智華勇. 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30年發展與改革:政策評估和建議[J]. 農業技術經濟,2009(1):411.
[14]周曙東,吳沛良,趙西華,等.市場經濟條件下多元化農技推廣體系建設[J].中國農村經濟,2003(4):5762.
[15]王甲云,陳詩波. “以錢養事”農技推廣體系改革成效分析――基于湖北江夏、襄陽和曾都三地的實地調研[J]. 農業經濟問題,2013(10):97103.
[16]吳理財,張良. “以錢養事”后續改革推進的問題與對策[J].學習月刊,2009(3):3334.
[17]賀雪峰. “以錢養事”為何不宜推廣[J]. 決策,2008(6):5455.
[18]周宣東. 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存在的問題及改革建議[J].山東農業(農村經濟),2002(7):1920.
[19]何傳新,竇敬麗. 當前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的現狀及對策[J]. 中國科技產業,2004(10):5760.
[20]《中國農業技術推廣體制改革研究》課題組. 中國農技推廣:現狀、問題及解決對策[J].管理世界,2004(5):5057.
[21]周飛舟. 從汲取型政權到“懸浮型”政權――稅費改革對國家與農民關系之影響[J].社會學研究,2006(3):138.
[22]宋洪遠.中國農村改革30年[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