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破壞生態環境的現象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生態環境;旅游業;衍生思考
一、生態旅游的概念框架
在旅游業的各種概念中,生態旅游無疑是最多被提及和應用的一個,但在這眾多的概念中,也存在著大量的誤用和濫用。生態旅游已慢慢偏離其原本的目標,而只是成為一種招徠游客的“誘餌”。眾所周知,旅游業的產生、發展是社會化大工業的產物。工業化的結果刺激了旅游業的需要,但同時也給旅游業帶來了較多的負面影響。自然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旅游企業唯利是圖、急功近利式的對旅游資源的過度開采和破壞,都無疑給旅游業的未來發展蒙上了一層厚厚的陰影。久居城鎮的人們更加渴望那種回歸自然、天地人和的旅游狀態和環境。“生態旅游”、“綠色旅游”、“替代旅游”應運而生。
首先提出生態旅游概念的是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的謝貝洛斯?拉斯喀特。他在1983年賦予了生態旅游一個清晰而權威性的定義:具有保護自然環境和維護當地人民生活雙重責任的旅游活動。生態旅游的內涵更強調的是對自然景觀的保護,是可持續發展的旅游。[1]
此外,還有一些國外學者也提出了自己對生態旅游的認識,生態旅游是環境敏感的旅游和設施,它所提供的宣傳及環境教育使旅游者能夠參觀、理解、珍視和享受自然和文化,同時不對生態系統和當地社會產生無法接受的影響和損害。生態旅游是考慮環境承載能力將游客數量控制在適當范圍內的旅游。生態旅游是以自然為基礎的、可持續的、生態環境保護的和環境教育的旅游(Buckley 1994年)。
隨著我國近年來旅游業的蓬勃發展,人們也越來越多地認識到生態環境對對旅游業的重要性,一些旅游學家也開始逐步探索我國的生態旅游的發展方向和思路。
王興斌認為生態旅游是以自然生態和社會生態為主要旅游吸引物,以觀賞和感受生態環境、普及生態影響和知識、維護生態平衡為目的的一種新型旅游產品。
吳兆錄則認為生態旅游是旅游者走進優良生態環境的一種活動。
上述定義對生態旅游的內涵和外延的界定各不相同,反映出理論界對生態旅游的認識尚存在較多的分歧,生態旅游的概念還需要進一步統一和規范。
二、我省生態旅游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黑龍江省是全國生態示范省之一,國家級的自然保護區有9個,省級自然保護區有16個,以及37個國家級森林公園。全省生態旅游資源豐富獨特,以冰雪、森林、濕地等風光著稱[2]。但是在長期的開發過程中,由于沒有遵循良好的生態發展規律,大量的生態資源沒有得到合理的保護,一些生態資源已經遭受到嚴重的破壞,甚至瀕臨絕跡。我省在生態旅游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生態環境破壞較為嚴重。我省部分生態旅游景區由于追求短期效益,不顧及生態環境的發展規律。為了片面追求經濟經濟效益,對景區的生態資源過度開采,造成當地生態環境的惡化。加之許多游客缺乏足夠的生態保護意識和觀念,旅游景區對環保設施的投入又不足。垃圾遍地、植被破壞、野生動物瀕臨絕跡,使原本就有限、脆弱的生態環境承受著巨大的壓力。據最新統計,我省現有44%的自然保護區存在垃圾公害,12%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水質污染,13%存在噪音污染,7%有空氣污染現象。
2、缺乏專業的生態旅游開發和管理人才。我省生態旅游開發時間尚短,又缺少生態旅游的理論指導和實踐推廣,旅游從業人員素質也是參差不齊。缺少大量的即懂生態學又懂旅游學的復合型人才。目前,生態旅游的開發依托的資源分屬不同部門,這些部門即是開發部門又是管理部門,這樣無論從專業背景還是經營管理上均不能滿足生態旅游對人才多樣性的需求。
3、生態旅游的區域旅游品牌競爭力不高。區域旅游品牌是指將某一個區域當做一個旅游產品,它能給旅游者帶來某種獨特的精神享受。區域旅游品牌建立在該區域旅游資源相對優勢的基礎上,是由該區域的多項產品組合而成的精粹。而我省尚還沒有在全國乃至全球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區域旅游品牌。
4、相應的法律法規還不健全。近些年來,我省針對生態旅游和生態環境保護已經制訂和實施了一些法律法規。但出于一些客觀原因,對一些違法行為沒有進行及時和嚴厲的懲處,許多破壞生態環境的現象還時有發生。在破壞生態環境的同時,也在破壞著法制環境。
三、建議
1、制定科學、可操作的生態旅游規劃
以生態學、生態經濟學原理及可持續發展理論為依據,制定科學的生態旅游規劃,并在其中充分貫徹資源與環境保護的重要措施。首先要確定自然環境的保護范圍,盡可能地減少生態旅游活動給自然環境造成的不利影響,做到“天人合一”。其次,生態旅游景區應合理進行功能分區,區劃為原生態核心區、緩沖區和旅游接觸區、生活服務區。以景區特定的生態環境資源特色為基礎,合理布局景區必要的基礎設施,盡量做到規劃設計的生態化,減輕對景區生態環境的壓力。
2、加強對環境保護的宣傳和教育
在旅游區,對旅游者的教育是生態旅游與一般自然旅游的不同特質之一,也是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環節。通過相應的宣傳讓游客在旅游過程中獲取生態知識。在享受自然風光的同時,把保護環境變為自覺的行為,盡量減少和避免對自然環境和地方文化造成負面影響。
3、生態旅游的法律法規亟待完善
世界各國、各地區的生態旅游發展實踐證明:生態的開發和管理一定要遵循相應的制度和規則。確立政府主管部門的宏觀指導地位和相應的激勵約束機制。對那些打著生態旅游幌子,卻行破壞生態環境之實的行為一定要予以嚴厲制裁。將生態旅游開發和管理納入到法制軌道上來。
世界文學大師雨果說:"大自然既是善良的慈母,同時也是冷酷的屠夫。近年來,人類由于對環境不夠珍惜,隨心所欲,濫伐林木,濫建廠房,生存環境遭到了嚴重破壞,各種環境問題接踵而至:森林退化,沙塵暴揚,水土流失,洪水肆虐,火災頻發,噪音刺耳,臭氣熏天,酸雨赤潮,臭氧空洞……空中煙囪林立,濃煙滾滾,河中死魚漂蕩,污水滔滔;地上垃圾遍布,廢渣成堆……人為地破壞環境,無異于自掘墳墓,早在1996年聯合國環境署就曾發出警告:南極臭氧空洞正逐步增大,地面紫外線輻射增強,皮膚癌發病率上升;1.2億人口生活在混濁的空氣里;12億人口生活缺水;12的哺乳動物和11的鳥類瀕臨滅絕;每年地表土壤流失200億噸;森林以每年450萬公頃的速度消失。
驚人的數字,令人毛骨悚然,這其實已向我們發出了嚴正的警告:如果只顧盲目地吮吸自然的乳汁,而不立即行動起來,投入保護環境、拯救家園的戰斗,最終毀滅的將是我們人類。
環境是我們人類的好朋友,跟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但是我們因為一時的私利,大量砍伐樹木,造成水土流失和大量動物慘遭滅絕。
環境對人類來說既是天堂,又是地獄,人們睜大那貪夢的雙眼,恨不得將所有的財富占為己有。人類破壞環境,就是在破壞自己,自己的生存環境,人類應該用眼睛證實一下,這奇特現象存在的事實,進而能不能改善我們的生態環境。
環境向我們呼吁,必須盡快采取一切措施,拯救日趨頻危的野生動物,拯救我們的生存環境。生物學家發出了震撼全球的警告:"全世界將有5000種動物在不長的時期滅絕"。但同時幾乎發出同一聲音:"本世紀上半期,每隔5年就有一種哺乳動物滅絕,本世紀下半期,已加速到每隔兩年就在滅絕一種。"
警告就在空中回蕩,悲劇仍在腳下發展。
進入高文明社會的人類 ,正在野蠻愚昧的破壞生態環境。
地球上指可數的野生動物資源大國,在想方設法保護他們的同時,也無可奈何地看著他們慘遭撲殺,踐踏,掠奪……人類在破壞環境時,也在破壞國家的保護動物,大熊貓。素有"國寶"之稱等等命運同樣不佳,如果再破壞生態環境,這些世代賴以繁衍的家園也遭到瘋狂的掃蕩,株連九族的下場并不鮮見,是我們人類殘酷無情的破壞他們。
我國的長江,黃河目前也遭到同樣的破壞,導致水污染嚴重,人們將垃圾扔到里面。使黃河,長江的水,不再是以前那樣的清澈見底了。導致長江,黃河被污染的諸多因素中,人為因素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只要這個因素不徹底消除,那么"天敵"的罪名依然是人類難逃的夢魘!·保護野生動物就是保護人類自己。
【關鍵詞】 經濟增長 生態保護 協調
18世紀以來的工業革命是人類發展史上的一個質的飛躍,但是工業革命催生了大量的傳統工業,在為整個世界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的同時對整個生態環境也帶來極大的嚴重破壞。人類為了生存與發展,造成生態環境的變化,如人口增長、環境污染、生態破壞、資源枯竭等都成了制約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首先,資源開采與使用破壞生態環境的平衡,環境污染嚴重,人類陷入“經濟--環境”的怪圈,經濟增長也促生出制約經濟持續發展的對立面“生態環境危機”。長期以來,經濟的發展都依靠生態環境,如資源開采,使得自然資源與環境受到前所未有的耗竭、污染與破壞,生態環境反而制約經濟發展的。其次,由于經濟快速發展過快,為了保持經濟增長 ,人們要更大規模開采礦產、石油、砍伐森林、開墾草原,工業革命后人類發展超過了以往幾千年的農業歷史時期。然而,由于不合理開發自然資源與污染環境所付出的代價也是前所未有的。最后,人類開始為經濟發展而破壞環境買單,經濟增長與環境之間的關系由基礎轉向了沖突。作為發展中的國家的中國,還要繼續把經濟發展作為優先考慮嗎?
福建經濟與環境概況
福建是首個生態文明試驗區,森林覆蓋率為65.95%,是全國森林覆蓋率最高的省份,環境污染較于東北老工業基地算是不那么嚴重。2016年全省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4525萬噸,貯存量254萬噸,利用處置4369萬噸,危險廢物持證經營單位43家,總經營規模75.02萬噸,較上年增加30.72萬噸;全省垃圾運行的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廠共64座,日處理規模2.88萬噸無害化處理率達95.5%,福建環境總體質量較好。改革開放以來,福建省經濟發展迅速,20176年福建省GDP28519.1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8.4%,人均GDP11184美元,排在全國第八,經濟增長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福建省主要環境污染有以下幾種,一、水污染是福建省主要的環境問題,城市內河、湖泊污染嚴重,水庫水質呈營養化,2017年福建多地出現赤潮污染導致麻痹性貝類毒素中毒事件。二、土壤污染也是福建省重要的環境污染問題,畜牧養殖、垃圾堆放、污水灌溉都是引起土壤污染的重要原因。福建紫金礦山污染事件,有9100立方米的含銅酸水外滲造成汀江部分水域嚴重污染,出現大面積的死魚與魚中毒。三、城市生態環境問題,城市的水環境形勢嚴峻,固體廢物處理相對滯后,酸雨污染較為普遍,綠地不足,熱島效應持續加重,濕地面積持續減少等。
福建省政府高度重視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也采取有效措施來保護環境。隨著工業、城市污染的加劇,人們已經意識到不能以破壞生態環境來發展經濟了,這樣的代價太大。我國提出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和保護人民身體健康的戰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不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特別是在當今的社會環境中,人們的環保意識與追求更好的環境質量的意識提高,保護環境對于引進人才具有重要意義。說過:“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經濟增長與生態保護之間的關系絕不止是沖突。經濟增長可以與生態保護共存,利用生態環境來促進經濟增長。將美麗的風光轉化成美麗經濟,利用生態紅利推動產業升級、技術更新,堅持綠色發展,讓環境成為可持續發展的資源,讓生態優勢轉化成經濟優勢。
對策
1.優化產業結構,加快產業結構升級
福建省第二產業的發展很大程度上還是依賴于資源的消耗,帶來污染嚴重,加快產業升級,發展第三產業或者是依靠技術創新,發展污染小的產業,如開發新能源等等,福建可利用自貿區、一帶一路的發展契機,承接優質產業,改變傳統的經濟發展方式,福建省的經濟才能又好又快發展。
2.增加環保科研投入,增強污染治理能力
福建省的環境治理能力較于發達國家來說,相對較弱,所以應引進國外治理設備、技術、和人才,并大力支持我國環境治理方面的科研投入。推動我國技術創新,讓技術創新成為促進經濟增長的動力,并減少環境污染,協調經濟增長與生態保護。
3.完善環保監管機制,建立并嚴格執行終身責任追究制度
完善環保監管機制,對于“偷排、亂排”的企業要實施嚴格的行政處罰,加大行政的震懾力,并對環保綠色企業予以補貼,鼓勵企業環保生產。我國的環保法法規雖不夠完善,但是,在法律的執行方面力度不足,政府為了政績與GDP罔顧環境保護,對于一些高污染、高產出的企業睜只眼,閉只眼,所以,應該建立并執行終身責任追究制度,將生態文明建設指標納入經濟社會評價體系,對排放污染造成嚴重后果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讓違法者付出沉重代價,營造出不能盲目決策的制度環境。
4.提高人民環境保護意識
根據庫茲涅茨曲線,隨著人均收入的增加,環境污染由低趨高,環境惡化隨著經濟增長而加劇,當經濟增長到達一定水平后,也就是到達某個臨界點或者說拐點,隨著人均收入的進一步增加,環境污染由高趨低,環境污染程度逐漸減緩,環境質量的得到改善。但是,庫茲涅茨曲線只是一種現象,這個臨界點到底在哪,中國環境污染嚴重,許多地方污染已經達到不可挽回地步。中國的環境污染同樣也是達到前所未有的嚴重程度,樹立環境保護意識,增強可持續發展觀念,保護我們的生態環境,刻不容緩。
【參考文獻】
[1] 周閩軍,柳平生. 福建省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關系關系探析[J]. 集美大學學報,2012(3): 16-21.
關鍵詞:露天開采;生態環境破壞;保護措施
礦產資源的大力開采在給人類帶來巨大利益的同時也對生態自然環境產生了巨大的破壞。尤其是進行露天開采之后,對陸地的破壞對巖土的破壞不在僅僅是地表土地,甚至是地下幾百米,嚴重侵蝕土壤,破壞地層層序,導致被污染地區寸草不生。所以,科學合理地對露天開采對生態環境產生的影響進行評價,將合理開采生產與保持生態平衡同時進行,加強對生態環境的及時修復及保護,實現礦產露天開采業與生態環境效益的雙贏,是現階段面臨的重中之重。
一、生態被嚴重破壞
由于人類的露天開采與加工,嚴重破壞了礦區內的生態系統及生態結構,導致礦區內的生態環境越來越不利于人類生存發展,并嚴重威脅著礦區內的生態發展。
(一)原生態被破壞
露天礦進行開采時挖損大部分是毀滅性的,其占地面積又極大,不僅如此,露天開采對地表土壤、地層層序、地表植被以及一些地質遺跡等都造成直接破壞。同時,尾礦場以及礦外排土場也對礦區原有的生態系統造成了嚴重的破壞。煤炭產業進行露天開采時每開采出一萬噸煤就會導致大約0.22m2土地被破壞,因為土地被破壞,這些土地上原有的生態系統也隨之被破壞,被破壞的生態系統不是短時間能被修復的,嚴重破壞生態環境,導致生態失衡。
(二)水系統生態惡化
在進行露天開采作業時要將開采區域內的地下水抽取干凈,這就對礦區和礦區周邊的水循環系統造成極大的破壞,出現地下水枯竭的情況,從而導致巖體塌陷現象的發生。比如內蒙的元寶山露天煤礦由于大量的抽取地下水致使當地的水文環境遭到嚴重的破壞。此外,礦區最為嚴重的就是水體的污染情況比較惡劣。土方的挖出和礦物質的堆積等長期的處于暴露的狀態,容易受到風和雨的侵蝕,這些帶有礦物質的水資源深入到地下,對原來的地下水資源和地表土壤造成了污染。這些污染的土壤和水源不僅對水中和陸地的動植物造成了威脅,同時也對農業用水造成了影響,帶來了一系列水生態惡化事件。
(三)生態環境質量下降
在露天開采過程中,生產剩余的松散物質比如廢石和廢渣等會使礦區出現嚴重的水土流失。在礦石的燃燒、開采、運輸等環節中都會產生大量的粉塵等有害氣體,對大氣造成污染。此外,生產機器設備在工作中會產生大量的噪聲污染。在開采過程中使原有的蓄水保土、蓄養水源和保護生物多樣化等自然功能喪失,使整個生態環境質量下降。
二、生態環境保護措施
(一)制定完善的生態環境保護計劃體系
在生態環境中露天礦山的開采對其有著巨大的影響,為了保證各種自然資源免受污染和破壞,建立一套完整的生態環境防治、恢復和補償系統就顯得尤為重要。通過不斷的完善生態保護計劃體系能夠實現資源的持續發展,通過制定科學合理的保護措施,有效地將預防、治理進行結合,從而將生態環境破壞降低到最小。
(二)礦區規范建設
有效降低露天開采對生態環境影響的重要措施就是加強礦區的規范建設。在建設露天礦區時要對設計方案進行優化,將各方面的影響進行充分的考慮,提高單位面積內的產能,即減少開采用地,最大限度增強單位產量。同時降低排土占地,實施開采區內部排土,適當的增加內外排土場高度。在進行開采區建設時要將生態建設納入其中,保證礦石開采的各個流程都符合生態化建設,在保證產能的同時也注重土地的復用建設。
(三)工程措施
對于開采剩下的廢石和廢渣應該在場區內進行集中處理,從而改善井底地表植被被壓占的現象。在建設廢石場時,在底部先用大塊的廢石進行墊層,便于水分的滲透,不至于整個廢石場出現泡水的現象。使用由下而上的分層水平堆積,并定時進行平整。在廢石場的上部設置截洪溝,使廢石場免受洪水的沖刷。礦區內的道路要設立護坡和道路保護措施,并在第二年春天播種當時適應的植被。
(四)生物措施
爆破和開采之間的安全界限地帶要建立綠化隔離帶,隔離帶的寬度控制在100米左右,種植的植被為適宜的植物;進行礦區道路綠化,確保最終坡面的穩定性,并種植相應的植被。當開采結束后要進行及時復墾,這是當前露天開采土地恢復的一項重要措施,目前使用的復墾技術主要有生態農業和生物復墾兩種技術方式。
(五)水資源的保護
露天礦的排土場為了保護水資源,通常情況下會建立在不易滲水的基底上,并且具備良好的廢水匯集能力;將開采區和排土場內的清水和廢水進行有效的分開處理。科學合理的規劃和使用地下水,避免出現地下水超采和失衡情況的發生;另外做好礦場內有毒礦物和廢棄物的處理工作,避免污染土壤和地下水。
三、結語
人類因為破壞環境而遭受大自然報復的實例不少,可以說,每一個實例,都是大自然給人類敲響的一聲警鐘。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致力于修復被毀壞的生態環境,可以減少地質災害的發生。所以,加強露天礦科學合理的規劃建設,積極保護生態環境,確保土地復墾工作的落實意義重大。
參考文獻:
[1]魯臣,秦順武,張發星.露天開采礦山生態環境治理的方法探討[J].工程技術:文摘版,2016(6):00163.
[2]侯艷軍,塔西甫拉提·特依拜,楊春,等.新疆準東大型露天煤礦開采對生態環境的影響[J].新疆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33(4):388-392.
(一)大量土地被占用和破壞
從相關數據來看,我國采礦造成的土地破壞達到了1.5萬平方千米以上,基本上是我國建設用地和其它破壞用地的50%,給個區域生態環境平衡發展帶來極大影響。而采礦帶來的土地占用和破壞主要是由露天采礦、尾礦垃圾和礦渣等造成,嚴重影響人們的生活質量。
(二)地下水和地表水遭到破壞
在進行采礦時,要將礦井的水排干才可以進煤礦開采,致使地下水位大面積下降,嚴重破壞礦區水源系統的均衡。由于泉水干枯、水源逐步枯竭等,河水出現斷流,地表水下滲情況嚴重,甚至出現土地塌陷等情況,導致水荒現象頻繁發生,嚴重影響礦區周圍的生態平衡,使礦山環境受到巨大破壞。
(三)地質災害頻繁發生
由于采礦會引起山體結構發生變化,使斜坡的穩定性遭到破壞,最終出現斷裂、垮塌和滑坡等地質災害,造成嚴重經濟損失和巨大人員傷亡,最終影響礦區的正常生產。
(四)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和礦震等嚴重
由于采礦會對地質結構產生較大的擾動,使地質出現剝離現象,并且煤礦的搬運和堆積都會給地質結構地阿卡一定影響,致使大量植被和山坡土體受到破壞,而廢渣和廢石等會造成水土流失,最終導致土地沙化和礦震等惡劣情況。例如:我國四川自貢的鹽礦平均每年發生的大小不等的地震有45次左右。
(五)產生大量廢水、廢渣和廢氣
采礦時會產生大量的尾礦、煤粉塵和易揮發的氣體,使大氣受到嚴重污染,最終產生酸雨,嚴重破壞生態環境,而采礦產生的廢水和廢液等,給水源平衡帶來極大影響。
二、礦山環境治理的恢復策略
(一)制定和完善礦山環境治理與保護的專門法律法規
隨著環保與節能政策的不斷推廣和實施,我國生態環境已經得到一定控制和改善,但是,礦山環境治理的相關法律法規還不夠完善。因此,在進行礦山環境治理的過程中,必須針對性的制定和完善礦山環境治理與保護的專門條例,認真貫徹和落實“誰開發、誰保護、誰污染、誰治理、誰破壞、誰恢復”的方針政策。在實踐過程中,加強礦山工作人員和礦山環境治理工作人員對環境保護和恢復的重視,使礦山環境治理做到“有法必依、違法必究”,確保礦山環境質量得到真正改善,使礦山環境質量得到完整、有效的法律保障。
(二)加強礦山環境治理管理機制建設
想要提高礦山環境治理的工作效率和實施效果,相關部門必須加強礦山環境治理管理機制的建設,將各個環節的責任制定到人頭上,確保礦山環境治理工作有序、順利進行。尤其是水利、林業、環保部門和安全部門的相互協調工作能力必須快速提高,不斷加強工作人員的業績考核,使環境治理管理體系得到有效構建。采礦企業在進行采礦時,必須嚴格按照國家相關規定執行,注重先進科學技術的應用,節約生產資源,以確保礦山環境得到有效保護和改善。
(三)提高礦業準入要求,規范礦業生產秩序
早期礦區的開采秩序比較換亂,使企業的生產成本不斷增加,嚴重影響開采效率。因此,礦山環境治理必須提高礦業轉入要求,對企業進行嚴格審核,在秉持開發與保護原則的同時,加強對企業的管理和監督,嚴禁違規違紀事件發生,并且必須對違法行為進行嚴格懲處。為了保證國家和合法權益和人們的生活質量,減少地質災害帶來的破壞,礦山環境治理必須加大資金投入,提高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不斷規范礦業生產秩序,從而使礦山生態環境保持平衡發展,避免更多礦山環境遭到破壞。例如:讓企業繳納一定的保證金,在企業不履行礦山環境治理與恢復職責時,將其作為治理恢復的資金投入,并且,在礦山環境治理恢復合格后才能將保證金退還企業,以保證礦山環境治理得到真正落實。
(四)加強宏觀調控,健全廢棄礦山礦地治理機制
近年來,我國實施了《關于生態補償》的相關條例,國家加強了礦山環境治理的宏觀調控,不斷提高礦山環境治理和恢復的科學化和規范化。與此同時,健全廢棄礦山礦地的治理機制,通過不同部門的相互協調,促進礦山生態環境循環發展,推動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政府在組織相關人員制定礦山環境治理規劃、編制治理相關方案之后,可以實行治理工程投標操作,并在工程治理完成后進行及時驗收,以保證礦山環境得到真正改善。現代化建設中,礦山環境治理需要堅持“誰投入,誰得益”的原則,采取多元資本投入的形式,建立有效治理資金投入和利益補償機制,增強本地居民參與礦山環境治理和恢復的積極性,讓他們主動參與到環境保護和治理中,從而促進區域礦山環境得到有效改善。
三、結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