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免疫學的定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1加強免費醫學定向生職業道德教育是社會基層建設的必要前提
教書育人是學校教育的基本職能,職業道德教育為免費醫學定向生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免費醫學定向生大學畢業后將直接踏入基層、服務人民,他們的存在和發展就必須要符合社會的客觀要求,有利于社會發展的職業道德教育是其至關重要的一項。培養出富有職業道德的醫學生將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1.2加強免費醫學定向生職業道德教育是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的有力保障
現如今,我國醫療衛生事業進入新的瓶頸期。長期以來,國內都存在“患者多、醫生少”的狀況,遠遠滿足不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看病需求。然而,部分醫德修養低、看重名利的基層醫療衛生人員難以抗拒金錢的誘惑,逐漸顯現出不少的腐敗現象,如收受紅包、濫用藥物、小病大治等,導致醫療糾紛越來越嚴重,醫患關系日益緊張。
1.3加強免費醫學定向生職業道德教育是其自身成長的發展需要
隨著醫學科學的不斷進步,現代醫學模式已由單純的生物醫學模式轉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該模式把人作為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統一體,認為影響患者健康狀況的既有生物因素又有社會和心理因素,醫生的服務不僅要醫治患者生理上的病痛,還應承擔維護和促進患者健康心理狀態及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等,這就要求基層醫療工作者不僅要有精湛的醫療技術,還要有全面的人文科學、心理學、法學等知識。免費醫學定向生作為基層群眾健康的“守門人”,他們除了要學專習業知識和掌握技能操作外,還要樹立良好的職業價值追求,不斷提升自身的職業素養,努力做到敬崗愛業,才能適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對基層全科醫生的要求。
2加強免費醫學定向生職業道德教育的途徑
2.1加強臨床實踐
醫學道德理論內容的理解只是起點,體驗和實踐才是深入內核的根本途徑。讓免費醫學定向生早期參加一系列的有關臨床實踐活動是培養良好的職業道德的一條必經之路。臨床實踐不僅能夠把醫學理論運用于實際操作,也是免費醫學定向生接觸社會、服務群眾的途徑,此時將形成職業道德的初意識。因此,可通過開展臨床實踐活動,應用多種的教育形式與手段,如:開展大學生暑期“三下鄉”活動、大學生暑期臨床見習活動、體驗急救中心志愿者的一天等,使醫學生的職業道德在社會實踐中得到培養,敬業精神得到展現,職業道德得到升華,引導免費醫學定向生走向正確的道德之路。
2.2加強師德建設
韓愈《師說》提出:“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不止傳授知識,更為重要的是“傳道”,要教育學生如何做人,重點在于如何擔當起自己的職責。“身教勝于言傳”,教師在教學中要通過自己高尚的人格品質感染學生,潛移默化地起到職業道德教育的作用。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化,社會上的一些不良思潮也會趁機涌進校園,沖擊高校部分教師的思想。因此,加強教師職業素質教育是所有高校培養學生職業道德的一項重要內容。要建立一支專業強、職業素養高、道德品質良好的教師隊伍,讓教師通過自己的正確言行激勵、引導醫學生的健康成長。
2.3開展自我教育
進入臨床工作以后,醫學生提前接觸社會。除了以上所述各方面之外,還應注重免費醫學定向生的自律性培養。通過自我道德能力的培養,使免費醫學定向生擺正自身的高校角色的位置,即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雙面角色,完成由“要我”到“我要”的轉變。第一,實施以人文教育為基礎的全程醫德教育。將醫學人文教育課程的內容整合到醫療實踐中去,盡可能達到醫學與人文教育課程理想的一體化。第二,開設《醫學生職業道德教育課》,應當注重實踐教育,形式可不固定于課堂,選擇報告、講座、演講、辯論、參觀訪問等形式,也可借媒體傳播職業道德,可通過宣傳欄、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宣傳,潛意識里無形地引導免費醫學定向生的職業道德觀往好的發展。第三,開展免費醫學定向生的職業道德現狀調查,可通過同學們反饋的信息,對癥處理,向正面引導。第四,深入臨床工作,利用學校安排的醫院見習、實習,寫出自身的心得體會,學生將會對這段時期所學有深入的反思。
3結語
【摘要】目的 探討早產兒臍血干細胞定向培養免疫體系的意義。方法 收集30例早產兒,留臍帶血標記后進行分離、誘導、分化、擴增培養,培養前后監測早產兒臍血的CD3,CD4,CD8,CD4/CD8;IgG,IgA,IgM水平。結果培養前:CD3(60.32±5.67)%,CD4(24.88±5.02)%,CD8(18.43±4.07)%,CD4/CD8(1.25±0.25)%; IgG(62.67±5.57)g/L,IgA(1.16±0.36)g/L,IgM(1.20±0.20)g/L。培養后分別為(70.32±5.71)%,(58.88±5.21)%,(26.43±4.08)%,(2.01±0.25)%,(70.65±5.61)g/L,(1.82±0.37)g/L, (1.80±0.23)g/L。t檢驗, P均
【關鍵詞】早產兒 臍血 干細胞 免疫
新生兒的免疫系統發育不成熟,功能還很不完善,早產兒更是如此。早產兒由于全身各臟器的發育不夠成熟,皮膚表層薄嫩,臍部也是一個開放性的傷口,血清內補體含量低,白細胞的吞噬作用差,血漿丙種球蛋白含量低下,故對各種感染的抵抗力極弱,即使輕微感染也可發展成為敗血癥。如何增強早產兒的免疫功能已成為目前研究的熱點。臍帶血是指新生嬰兒臍帶在被結扎后存留在臍帶和胎盤中的血液,含有大量的干細胞,是成體干細胞的主要來源之一,在適宜的體內或體外環境下可分化為免疫細胞,通過細胞間的相互作用及產生細胞因子調節免疫反應 ,從而發揮免疫重建的功能[1]。由此我們進行了早產兒臍血干細胞定向培養免疫體系的研究,現報告如下:
1 對象及方法
1.1 研究對象
收集30例早產低出生體重兒患者,男19例,女11例,胎齡28-34周,出生體重950-1995g,家屬均簽字同意接受臍血干細胞定向培養免疫體系的研究。
1.2 方法
產婦及家屬對實驗知情同意,實驗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早產低出生體重兒娩出后,立即斷臍,消毒臍帶側,行臍靜脈套管插管,臍帶血借宮縮力及位差重力作用流入血袋內(內含ACD-B液),搖動混勻,直至無臍血流出為止。將采集的臍帶血置于4~10℃冰箱中暫存。將采集所得單人份臍血50ml左右,于4h內,用1.077g/ml Ficoll-Hypaque液分離單個核細胞。吸取界面層白細胞洗滌,用IMDM培養液(加入體積濃度為20%的類標準胎牛血清)采用血細胞計數板調整至細胞濃度為2×108L-1。將調好濃度的細胞懸液置于24孔細胞培養板中培養。每孔加入細胞混懸液1ml。將此培養體系置于37℃、體積濃度為5%CO2、飽和濕度的培養箱中培養7~1d。每4d補充等量的新鮮培養基。檢測擴增效率:細胞培養24,48,72h吹打混勻各孔細胞懸液,取適量懸液MTT法測定細胞增殖率。以只加培養液的培養皿為空白對照。計算細胞增殖率。細胞增殖率=實驗組A值/對照組A值×100%。培養前后監測早產兒外周血CD3,CD4,CD8,CD4/CD8;IgG,IgA,IgM水平。檢查均在我院腫瘤研究所及檢驗中心進行。
CD3,CD4,CD8,CD4/CD8采用美國進口的流式細胞儀檢測,儀器型號為COULTEREPICSXL,試劑由法國免疫公司提供。IgG,IgA,IgM應用透射比濁法,采用日本7170A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試劑由上海玉蘭生物技術研究所提供。
1.3 統計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用t檢驗比較差異性。
2 結果
2.1 T細胞亞群CD3,CD4,CD8,CD4/CD8比值
臍血干細胞定向培養免疫體系后較培養前升高(P
表1 T細胞亞群檢測(%)(x±s)
2.2 免疫球蛋白IgG,IgA,IgM水平比較
臍血干細胞定向培養免疫體系后較培養前IgG,IgA,IgM均升高(P
表2 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較(g/L) (x±s)
轉貼于
3 討論
早產兒一般未接觸過子宮外環境的各種病原,也沒有接觸過食物蛋白等種類繁多的抗原性物質, 早產兒的血清免疫球蛋白(Ig)中絕大部分為通過胎盤的母親IgG,而自身IgG的合成能力低下,含量很少,而且出生后隨著小兒的生長發育,血循環量的逐漸增加,IgG的濃度迅速下降。早產兒白細胞的生產及儲備都比較少,當患有感染及嚴重疾病時,白細胞消耗增加,吞噬功能和殺菌活性都可能明顯降低。早產兒存在著生理性免疫低下,全身各臟器的發育不夠成熟,皮膚表層薄嫩,很容易擦傷引發感染;臍部也是一個開放性的傷口,細菌容易在此處繁殖并進入血液;血清內補體含量低,白細胞的吞噬作用差,血漿丙種球蛋白含量低下,故對各種感染的抵抗力極弱,即使輕微感染也可發展成為敗血癥[2]。
隨著免疫生物分子學的開展,發現T淋巴細胞由于其功能和表面標志不同,分為6種不同的亞群,其中最重要的是誘導-輔T細胞(CD4)及殺傷性-抑制性T細胞(CD8)。CD4T細胞亞群能釋放多種淋巴因子,如巨細胞移動抑制因子、細胞活化因子、趨化因子、淋巴毒素、皮膚反應因子等,使局部出現以單個粒細胞浸潤為主的炎癥反應;CD8T細胞亞群通過分泌T細胞因子即TsF,抑制CD4細胞功能。正常情況下,其在免疫應答過程中互相協調和制約,以形成適度的免疫應答,使之既能清除抗原性異物,又能不損傷機體組織。當CD4細胞功能低下或CD4/CD8低于正常時,機體免疫力下降,易發生感染;若CD4細胞功能增強、CD8細胞功能低下或CD4/CD8高于正常時,則機體易發生過強的免疫應答,引起過敏表現。所以在臨床上經常檢測患者外周血液中T細胞亞群或CD4/CD8比值,以幫助疾病的診斷或發病機制的研究[3]。本研究中早產兒臍血干細胞定向培養免疫體系前CD4,CD8均低下,且以CD4低下明顯,CD4/CD8亦低下,顯示患兒細胞免疫功能是低下的。另外CD4細胞還分泌很多因子,如:IL-2,4,5,6,其中IL-4可刺激B淋巴細胞分泌抗體IgG,IgA,IgM等[2]。當CD4功能低下時,IL-4分泌也減少,則抗體IgG,IgA,IgM生成減少,所以早產兒的細胞免疫及體液免疫均低下,容易發生感染,并引起病情反復。
雖然每個嬰兒臍帶中只有少量的血,但這些血液中含有大量的干細胞,具有強大的增殖能力和多向分化潛能,在適宜的體內或體外環境下可分化為免疫細胞,通過細胞間的相互作用及產生細胞因子調節免疫反應 ,從而發揮免疫重建的功能。且來源方便,易于分離、培養、擴增和純化,多次傳代擴增后仍具有干細胞特性[4]。通過自體移植可以重建組織器官的結構和功能,并且可避免免疫排斥反應。本研究顯示早產兒臍血干細胞可定向培養免疫體系,改善免疫功能,為干細胞移植作好準備。
參 考 文 獻
[1] Qiu L, Meagher R., Herzig R.H, et al. Ex vivo expansion of CD34+ umbilical cord blood cells in a defined serum-free medium (QBSF-60) with early effect cytokines[J]. J. Hematotherapy & Stem Cell Res, 1999, 8(6): 609-618.
[2] 董永綏.兒科免疫學.特異性免疫和小兒特點[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7-19.
[關鍵詞] 替比夫定;阿德福韋酯;慢性乙肝;肝功能;免疫學
慢性乙型肝炎(CHB)是一種呈持續進展性傳染性很強的的疾病,乙肝病毒在體內長期寄生不斷的損傷肝臟,進一步發展為肝硬化、肝癌等嚴重肝臟疾病,嚴重危害患者的健康,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同時還會引發多種疾病,給患者的生活質量帶來嚴重的影響。其治療和預防受到臨床和學者的重視,現階段對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療以藥物治療為主,臨床常采用核苷類似物進行治療,代表藥物拉米夫定、阿德福韋酯、替比夫定等[1]。本文就替比夫定與阿德福韋酯聯合治療對肝功能、免疫學的影響進行探討,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自2010年01月~2011年06月收治的CHB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各50例,對照組采用阿德福韋酯治療,觀察組采用替比夫定與阿德福韋酯聯合治療;兩組患者均符合2006年《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的診斷標準[2],并排除抗其他類型肝炎、HIV陽性、6個月內應用抗病毒藥物、妊娠及哺乳期患者;兩組從年齡、性別、患病情況等各方面具有可比性(P>0.05)。
1.2治療方法
1.2.1對照組 組口服阿德福韋酯10mg,每日1次。
1.2.2觀察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替比夫定片600mg口服,每日1次。
1.3觀察指標 于治療第12、24、48周時分別檢測兩組的HBVDNA、HBVM陰轉率及肝功能、淋巴細胞亞群等。
1.4療效評定 ①顯效:臨床癥狀消失或明顯改善,HBVDNA值下降或轉陰性,肝功能正常或明顯好轉,凝血功能好轉,凝血酶原活動度(PTA)值明顯上升;②以上指標均有改善;③無效:以上指標均無無改善。
1.5統計學方法 本組數據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進行錄入、整理及處理,計量資料組間比較應用t檢驗,計數資料應用χ2檢驗,以P
2 結果
2.1兩組患者經治療12、24、48周后,HBVDNA及HBeAg陰轉率比較見表1。
由表1可知,觀察組的HBVDNA及HBeAg陰轉率明顯高于對照組,二者差異明顯,具有可比性(P
2.2兩組患者肝功能恢復正常情況見表2。
由表2可知,觀察組的肝功能復常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二者差異明顯,具有可比性(P
2.3兩組患者淋巴細胞亞群比較見表3。
由表3可知,觀察組與對照組的淋巴細胞亞群治療前與治療后均有顯著改善(P
3 討論
慢性乙型肝炎是臨床常見的傳染性很強的疾病,已持續性對患者肝臟的損傷為主要臨床癥狀。常見癥狀分為全身性癥狀、消化道癥狀、黃疸、肝區疼痛及肝纖維等。若治療不及時,將導致肝硬化,肝癌等疾病,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甚至導致其死亡。為提高對該病的防治療效,臨床上對其發病原理進行研究,證實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種專一的嗜肝病毒,常見的病毒含有Dane顆粒、小球形顆粒及管形顆粒等3種病毒顆粒。當病毒進入人體后,在逆轉錄酶作用下生成RNA/DNA中間體,才能進行下一步的復制。其主要分為以下3個步驟:①由病毒導致宿主體內出現共價閉合環狀DNA;②以共價閉合環狀DNA為模板,轉錄成復制的中間體;③在逆轉錄酶作用下,復制形成DNA。不斷地復制,導致宿主發病,并使疾病呈持續進展。臨床的預防和治療藥物主要以核苷類似物為主,此類藥物能在體內被磷酸化生成三磷酸核類似物,從而有效抑制病毒DNA聚合酶的作用,終止DNA鏈的延長和合成,達到抑制病毒復制作用。進而實現對慢性乙型肝炎的控制和治療的目的。
替比夫定具有較強的抗HBV能力,但其耐藥和變異率較高,影響了其臨床治療效果,ADV在體內經被磷酸化為阿德福韋二磷酸鹽,通過與三磷酸脫氧腺苷競爭結合,同時結合到HBVDNA鏈,終止HBV復制,耐藥和變異率較低,但起效較慢,因此替比夫定與阿德福韋酯聯合應用能起到互補的作用,增強抗HBV能力[3]。
在使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進行適當的調理對患者的康復有著重要的作用。調理主要包括:心理調節,飲食調節,作息調節及適量的體育運動等,同時密切觀察轉氨酶變化。也就是臨床上常說的“三分治療,七分調理”。所以在臨床使用藥物治療的同時,需要醫護人員重視調理的作用,以提高患者的臨床療效。
綜上所述,替比夫定與阿德福韋酯聯合應用,治療慢性乙型肝炎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賈杰,吳彪.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療機制的研究現狀[J].新醫學,2007,39(2):118-120.
關鍵詞: 專項招生計劃 免費醫學生 貧困地區招生
一、國家相關專項計劃政策
為貫徹落實中央有關文件精神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2012年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務院扶貧辦聯合下發文件《關于實施面向貧困地區定向招生專項計劃的通知》(教學[2012]2號),文件規定“自2012年起,組織實施面向貧困地區定向招生專項計劃(以下簡稱專項計劃),即在普通高校招生計劃中專門安排適量招生計劃,面向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以下統稱貧困地區)生源,實行定向招生,引導和鼓勵學生畢業后回到貧困地區就業創業和服務?!?/p>
免費醫學生是“我國連續三年在高等醫學院校開展免費醫學生培養工作,重點為鄉鎮衛生院及以下醫療衛生機構培養從事全科醫療的衛生人才”。免費醫學生的招生是國家專項計劃的具體體現和現實實踐。
二、免費醫學生培養現狀對招生工作的反思
自2010年國家6部委聯合下文開展培養免費醫學生工作以來,全國各地方醫學院校已經培養了5屆學生,免費醫學生在校就讀期間享有免除學費、住宿費并補助生活費;在校期間助學金和獎學金方面予以傾斜;畢業后直接納入編制,確保定向生到鄉鎮衛生院有編有崗;上級醫院在選拔用人時,優先考慮定向生。在諸多優惠政策的傾斜下,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往往存在以下三方面現象:
1.免費醫學生的專業學習存在“積極性不高”現象
部分學生認為入學時已經簽訂了就業協議,畢業后有穩定工作,自己的大學在“保險箱”中度過,成績好壞影響不大,學習態度有一定的松懈,學習目標不明確,直接導致學習積極性不高。
2.免費醫學生的就業思想存在“穩定性不強”現象
昆明醫學院的學者在一項研究中發現,免費醫學生選擇該專業的主要原因是經濟和就業原因,分別占39%和30%;免費醫學生沒有明確的學習日標;79%的調查對象沒有明確的職業規劃;且長期、終身從事基層衛生服務的觀念淡薄,許多學生還沒有樹立長期扎根基層衛生的信念,這與培養“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基層衛生人才的目標還有一定差距。
三、免費醫學生招生工作改進方向
以上兩種現象反映出免費醫學生的職業認知和職業發展目標不明確,導致學生專業歸屬感不強,學習動力不足,甚至表現為找不到學習目標。從免費醫學生的招生工作角度看,應該從招生宣傳、生源結構等方面進行改進。
免費醫學生的招收和培養工作不僅是基層醫學人才培養的重要舉措,還是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構建的重要環節。在招生宣傳工作中,要將各地區醫療衛生行政機構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一起納入免費醫學生的招生工作中,使免費醫學生的培養、就業及今后人生發展的各個階段都參與到招生宣傳工作中,這樣才能使免費醫學生的招收體現實踐性、規劃性和可持續性。
在免費醫學生的生源方面,目前招生文件中只提到“主要是農村生源”,既然是貧困地區定向招生專項計劃,畢業后的就業崗位同樣回到基層,在制訂招生計劃時應該將這個因素作為首要影響因素進行統籌。農村地區,尤其是貧困地區的生源對基層環境更熟悉,也更了解,自然有更強的歸屬感,定向基層工作的職業認同感更強,有利于穩定專業思想和職業發展規劃。
貧困地區定向招生專項計劃和免費醫學生的招收和培養工作都是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的具體政策,在中央提出深化體制改革,建立治理體系現代化的新形勢下,結合新醫改方針,需要地方高校在創新人才培養中不斷與時俱進,為國家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參考文獻:
[1]柏珂,王虹,陳勤,范生根.農村訂單定向免費醫學生的職業認同感研究[J].瀘州醫學院學報,2012,06:640-643.
[2]李杰,劉洋,陳麗麗.農村訂單定向免費醫學生專業認同、學習動機及其相關性研究[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14,10:765-767.
[3]王靜雅,溫金英.如何提高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贛南醫學院為例[J].農家科技,2011,S3:36.
1 研究對象
運動試驗組40例,均為經臨床診斷為矮小癥的門診病人,其中男23例,女17例,年齡在7-14歲;胰島素低血糖試驗組40例,均為經臨床診斷為矮小癥的住院病人,其中男29例,女11例,年齡在5-15歲;正常對照組40例,其中男28例,女12例,年齡在4-55歲。
2 標本采集方法
運動試驗組:患者空腹8-10小時后,先安靜30分鐘,然后平地散步15分鐘,接著上下跑一層樓梯(約20級梯)往還5分鐘,于運動前和運動后采集靜脈血樣;胰島素低血糖試驗組:胰島素0.05U╱kg,加生理鹽水2ml靜脈推注,于注射前和注射后30、60、90、120分鐘采集靜脈血樣;正常對照組40例,其中男28例,女12例,年齡在4-55歲,清晨空腹采集靜脈血樣。以上標本分離血清置-20℃冰箱保存待測。
3 試驗方法
生長激素放射免疫法(RIA)試劑盒由北方所提供,試驗嚴格按說明書操作,測定儀器為中國科技大學中佳公司生產的GC-1200γ放射免疫計數器;生長激素化學發光酶免疫分析法(CLEIA)試劑盒由貝克曼庫爾特公司配套提供,測定儀器為貝克曼庫爾特公司生產的Access全自動免疫分析儀。數據統計學處理采用相關回歸分析和t檢驗。
4 結果
正常對照組RIA法和CLEIA法相關回歸結果yRIA=0.874+1.487xCLEIA,r=0.991;運動試驗組RIA法和CLEIA法相關回歸結果yRIA=2.6+1.16xCLEIA,r=0.981;胰島素低血糖試驗組RIA法和CLEIA法相關回歸結果yRIA=2.417+1.179xCLEIA,r=0.963。
5 討論
RIA法是生長激素激發試驗測定的經典方法,目前文獻上都是以其作為判斷標準。RIA法中生長激素激發試驗的判斷標準:峰值>10μg╱L 垂體生長激素分泌功能正常,峰值5-10μg╱L 垂體生長激素分泌功能部分缺乏,峰值6μg╱L即可認為垂體生長激素分泌功能正常,和美國華盛頓特區國家兒童醫學中心采用的參考范圍一致[3];同時運動試驗組和胰島素低血糖試驗組的激發效果無顯著性差異(P>0.05),與國內文獻報道一致[4]。雖然生長激素運動試驗不能作為生長激素缺乏癥的確診試驗,但因其操作簡單(門診即可做,無需特殊器材),患者痛苦少(只取靜脈血2次,而每一個激發試驗都要取血5次,其中空腹1次,30、60、90、120min各1次),同時費用低、安全,只要運動后兒童心率在120次╱min以上,即可認為運動有效[4],所以我們建議對身材矮小患兒先進行生長激素運動試驗,然后再行一些相應的確診試驗。
參考文獻
[1] 梁河濤,馬玉華,謝為.81例矮小兒童生長激素的分析及臨床意義.四川醫學,2007,28(7):712-713
[2] 鄭素平,馬步軍,曾志偉,等.運動篩查和左旋多巴激發試驗在兒童矮小癥中的應用.檢驗醫學與臨床,2008,5(17):1048-1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