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商務辦公空間設計案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商業建筑;平面布局;功能分區;外立面設計
隨著城市經濟的迅速發展,城市人口數量的不斷增多,人們對商業配套設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進而促進商業建筑的迅速發展,并向多元化的方面斷續前進,在這種形勢下,在城市經濟發展中大型商業項目建設越來越多。而由于商業建筑項目具有多功能性,層次性和地域性要求高等特點,從中給設計工作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和挑戰。為此,本文結合工程案例,探討大型商業建筑設計中相關要點,以供同行參考。
1 工程概況
某大型商業廣場,一共4棟,建筑總面積4萬m2,地上6層,地下2層。其中,2,3號樓為寫字樓,4號樓為大型商業建筑,主要由娛樂樓、步行街和并聯店等組成。本項目集寫字樓、超市、百貨、影院、KTV,小商鋪為一體的綜合性建筑。
2 設計理念
本工程設計理念是為了創造現代化商業綜合型建筑,體現以人為本的原則,合理布局建筑空間,注重建筑的統一規劃,在色彩上選用高新的玻璃,簡潔大方,以提升人們的視覺效果,創造出高品質、高質量和高效益的綜合性建筑。
(1)在建筑形體設計上,要體現區域地標性建筑的特點,建筑形體要簡潔、大方,主題要鮮明,具有濃厚的商業氣氛。
(2)在平面設計和功能布局上,主要以商業步行街為軸線,以貫穿連通各主力店,加強業態之間的聯系。步行商業街是一個平面和豎向相互轉換的空間,具有空間平臺的作用,以方便各業態的聯系。所有分界面和軸線交匯于中庭,在視覺上體現相互之間的聯系的密切性。
3 規劃布局
(1)建筑總平面規劃。本項目的主軸線主要以室外步行街為主,以組織和規劃建筑的功能空間。步行街按照T形和U型進行布局,而休閑廣場設置在起始和中部,以形成良好的人流空間,同時也豐富了室外空間的層次。T字形的步行街,具有步移景移作用,給建筑空間增加了一些趣味。室外步行街北側是高層寫字樓和商業并聯店,東側為大型的寫字樓、購物商場和室內步行街。室內步行街設置以中庭空間為主,主要采用大型的天窗,以創造了適宜的購物環境。
(2)建筑布局。辦公主樓布置在西面,而裙房則向北面布置,以形成統一的空間,在空間處理上,建筑堅持以高低錯落、層次分明的原則進行設計,從遠處望去,辦公建筑與南面的廣場相互呼應與統一,風格一致,從中加強了城市空間的互動性和互融性。
(3)道路交通組織。建筑周圍設計有內部道路與城市道路,它們之間相互交接,以形成一個環行的交通體系,交通流線合理、明確。
1)車行出入口設置:項目一共設置3個車行出入口,分別位于項目的東側,西側和南側,車輛進入項目后可以從這3個車庫入口進入地下停車場,而地面只用于消防車停用;
2)人行出入口設置:項目共設置了四個人行出入口,主要供商業人流使用,2個設置于東側,2個設置于西側,并連接于城市道路。以東側入口廣場為項目的主要出入口,以疏散城市的人流。北側入口廣場為室內、外步行街的共用廣場。同時,項目內部設置一條U字形的室內步行街和T字形室外步行街,作為行人購物和休息的通道,同時也加強東西、南北側之間的聯系。在室內步行街的末端設置了一個廣場,以疏散行人。
(5)景觀設計。在景觀設計方面,主要包括綠化景觀、硬質景觀和環境設施,環境設施有戶外標識及燈光的營造,以形成一個有活力的戶外空間,提升商業廣場的形象。
1)外街空間設計。外街空間設計主要以建筑外立面作為主要景觀元素,以增加地面上的投影效果,同時,采用現代感和節奏感的鋪裝風格,統一了建筑外立面的形象,塑造了整個空間的個性。
2)內街空間設計。在內街空間設計中,我們主要采用了水的設計元素,為了與硬朗的建筑的風格形成對比,采用了水流式的鋪裝,從中減弱了建筑的堅硬感,同時與室內空間相互連接,以增強各室內步行街入口和各空間之間的聯系與互動,減弱了室內外空間的界線,從而使整個購物空間充滿了活力。
3)綠化設計。綠化設計采用簡潔、精致為設計原則。在外街綠化設計時,通過采用整形的綠化并結合泛光照明,以體現商業氛圍。在植物的選用上,為了區別于周邊環境,選擇了海藻類名貴植物。在商業廣場局部以香樟進行點綴,并設置有移動綠化,以增加綠化效果,形成良好的生態環境。
4)南面的廣場設計。南面的廣場設計有雕塑小品、水體、室外家具等。在水體設計上,主要以噴泉、瀑布等動態水體為主,以達到吸引人流,活躍氣氛,調節氣候和提高人們審美觀的目的。在雕塑小品的設計上,根據廣場的特質,采用鮮亮色彩,加強造型塑造,體現文氣氣息和時代感,并突出商業氛圍。
4 功能分區
建筑主體功能為辦公,裙房的功能為商業,因此,需要合理地規劃與分區。2,3號樓布置在商業綜合樓的東側。在2、3號綜合樓和寫字樓的中間布置設備層,寫字樓7~18層為標準層,層高為3.75米;4號樓的商業綜合樓包括高層商業樓和多層的室內步行街,商業樓包括百貨區、娛樂區和影樓酒樓,位于1~5層。地下室一共2層,采用兩個地塊地下室連通設計,平面功能設置有設備用房和平戰結合的地下停車庫。
5 外立面設計
建筑外立面設計主要強調時代性和標志性的特征。在設計上主要采用簡約的設計手法,如采用玻璃與鋁塑板墻面的對比,以及廣告、櫥窗、燈光的設計,以創造出商業購物的形象,以突出商業氣氛。
在主體建筑設計方面,為了以體現簡潔、大氣的時代特征,一般采用方形設計,以提高人們的視覺沖擊力,確保使用面積的有效性。正方形與長方形作為建筑最基本的設計形式,是大型商業綜合建筑平面設計的重要組成元素。與此同時,在外空間立面設計時,還要考慮到滿足建筑功能及業態外窗的功能要求,如餐飲類建筑都要考慮到足夠的外窗的設置問題;百貨類建筑需要在首層設置展示櫥窗。因此,我們需要在立面設計上,合理地布局建筑的功能,以滿足人們的使用需求。商業綜合性建筑立面設計有別于一般住宅建筑,而更加傾向于公建化的立面效果;另外,還要考慮到每戶獨立分體空調外機位的設置,融入到整體建筑外空間的組織中來。
6 結束語
隨著城市商業項目的不斷發展,城市商業項目將會成為城市重要的標志,同時也體現了城市綜合性建筑的自身價值,在城市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不僅優化產業結構,促進消費結構的變化,而且也改變人們生活方式,促進城市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我們應當結合工程實際情況,從商業綜合建筑的規劃布局、功能分區和建筑外立面設計等方面進行設計,強化建筑的平面功能與立面造型,以創造出滿足人們需求的建筑作品。
參考文獻
城市邊界空間具有層級、連續、動態與互動四個方面的基本屬性與特征。1)層級性:所謂邊界空間是相對于不同的內部空間領域而言,因此邊界空間存在于從城市、片區到地段的不同范圍內。而界定邊界層級的卻是自向內部、不同等級與類型的限定性或劃分性要素。高層級的邊界位于城市,是城市與其外部郊野空間或鄉村的界線;中低層級的邊界位于城市內部的片區或地段之間,具有分割和連接的雙重意義。在此規則下,不同層級的邊界空間所具備的生態特性與活力特性的強弱將呈現出一定的規律性。因而,清晰的邊界層級有助于確立城市邊界空間的主導屬性,進而權衡各類邊界空間形態塑造中的自然與人工影響因素。2)連續性:在城市總體空間架構中,不同層級或類型的城市邊界作為連續的整體勾勒出城市的空間形態,相應的邊界空間也具有聯系邊界內外空間的作用。具體說來,不同層級的城市邊界會在一定范圍內閉合為連續的圈,向內限定出規模各異、結構多樣、功能豐富的城市片區或地段,向外建構出連續的開敞空間網絡系統。因此,邊界空間的形態塑造應在連續的邊界系統中展開,并對城市內外空間形態產生影響。3)動態性:由自然和人工兩方面因素在特定發展階段所達成的邊界空間形態的平衡狀態并非一成不變,而呈現出動態發展特征。當城市邊界內部用地擴張、結構調整或是功能更替時,具體段落的邊界空間形態或屬性就會改變;而當新的城市聚落向外跳躍發展時,原本位于城市外部的高層級邊界則會轉變為片區或地段間的低層級邊界,邊界空間也隨之變化。因此,在規劃管理中,對于相對穩定的城市邊界空間可以優先控制,而對內外條件存在不確定性的臨時邊界空間,宜彈性引導。4)互動性:現代城市中,邊界空間也是城市建設區與其外部開敞空間在彼此接近時,產生相互作用、調解對立沖突,并實現邊界兩側功能過渡、景觀銜接與活動聯系的特定區域。事實上,內外空間的交互、界面與場所的互動普遍存在,在重要節點處甚至導致城市邊界的變形,造就邊界空間在某一時空節點的特定狀態,成為城市重點地段的特征塑造與活力激發,并引導其微觀空間形態的有效途徑。此外,不同層級或段落的邊界空間也存在關聯互動,當總體的邊界層級關系發生改變或相鄰段落邊界空間發生調整時,相關聯的邊界空間也會產生連鎖變化。
2.邊界空間的層級劃分與定制
城市新區的邊界形態設計可以分解為“層級劃分”與“變形——定制”兩步操作(圖1、2)?!皩蛹墑澐帧笔菍Τ鞘羞吔缂捌溥吔缈臻g的形態格局進行總體把握和界定的設計操作。一方面,在梳理城市發展的資源要素和約束條件的基礎上,由外而內、從高到低地確定城市各級邊界的位置和層級關系。另一方面,結合城市片區或地段的城市職能和環境條件,定義不同邊界空間的主導屬性和形態特征。該過程對于確立城市新區物質空間形態的整體結構與秩序至關重要?!白冃巍ㄖ啤笔窃谶吔缧螒B格局基本確定后,結合具體的地形條件和明確的使用需求,對城市邊界及其邊界空間形態進行優化的設計操作。該過程一般是在地段層面將已確立的邊界形態格局具體化,并落實為可被直接體驗的城市空間;同時,也需綜合考慮城市基礎設施與建設用地的工程技術要求,如道路與用地的土方平衡、坡度和規整度等,并最終轉化為具有可操作性的規劃控制。
2.1層級的劃分
南充市主城區位于嘉陵江兩側相對集中的平緩區域。近年來由于城市等級的提升、人口規模的擴大,其主城區用地逐漸不能滿足新的開發建設需求,城市空間亟待拓展。2010年,“北部新城”被確立為其主城區以外優先發展的新城區(圖3)③。在既定的新區選址、人口和土地規模之下,為平衡新區建設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優化城市空間結構并塑造形態特色,城市設計以邊界層級劃分為線索展開。根據南充市北部新城所處區域的自然環境、現狀建設以及總體規劃確立的基礎設施條件,其邊界可以被劃分為四個層級。從整體范圍的界定到內部片區和地段的劃分,新區空間形態與功能布局也逐級趨于明確(表2、圖4)。表2.南充北部新城的邊界層級劃分綜合來看。由自然因素主導的一級城市邊界確立了北部新城的建設區域和需要保留為生態基質的大山大水與基本農田區域的大致范圍,人工城市與自然環境交融共生的整體格局基本成形。通過界定二、三級城市邊界,城市設計提出“兩翼四部”的次級區劃,將新區劃分為四個子片區,并預留出城市級別的生態和市政廊道,使各部分人工建設區限定在相對集中的區域,這也有利于進一步在子片區安排功能和配置設施。第四級城市邊界的界定推動了新城功能分區的細化和地段土地利用的緊湊布局,并結合地段自然特征為新城預留出重要的綠道或綠核。該級別城市開敞空間具有形成生態斑塊與承載公共休閑活動的雙重屬性,既成為不同建設斑塊的形態界定與空間過渡元素,也承載了新城的綠色慢行系統,促進了地段內外以及地段之間的活動與交流。
2.2層級的結構關聯
通過北部新城各級邊界的層級劃分與空間布局,連續的城市開敞空間與公共活動網絡逐漸形成,邊界內部建設斑塊與外部開敞空間受其界定規則影響而形成各自的層級秩序。1)建立連續的網絡一方面,各層級邊界的界定促進了整體層面綠色開敞空間網絡的建構(圖5)。位于新區一級邊界四周的嘉陵江、青龍山和大營山等自然要素組成了連續的生態基質,貫穿新城被二級邊界界定的瀠溪、荊溪與其兩側的綠色空間共同構成了濱河的生態聯系帶,第四級邊界操作中的各處綠色斑塊通過綠鍥與生態基質聯系。在此基礎上,地段內部的綠色公共空間以及林蔭大道等強化了系統的微觀聯系,使整個開敞空間網絡與城市空間融為一體。另一方面,連續的邊界空間是城市空間、物質與人流交互的集中地帶,因此也成為承載城市公共活動的重要載體(圖6)。其中,步行連續和視覺通達是邊界空間設計的關鍵,也是整合北部新城的山水自然資源、歷史人文資源與現代城市活力資源的主要線索。2)邊界內外城市空間的層次秩序首先,基于城市邊界的形態操作對于城市建設區域而言,是一個由宏觀到微觀、從整體到局部,城市功能逐級明確的設計過程。通過一級城市邊界界定了北部新城的發展范圍,二級與三級城市邊界建立了“兩翼四部”的次級區劃概念,并由四級城市邊界確立了城市內部重要地段的劃分。其二,對于邊界的外部空間而言,高等級的城市邊界受自然要素制約較大,所限定的開敞空間多為城市建設區以外的生態基質或片區間重要的生態廊道,包括較大的江河湖泊或連續的山脈丘陵及其地表植被,也包括亞自然的農業區域,生態屬性較高、公共活動屬性較弱;低等級的城市邊界受人工要素影響較多,所限定的開敞空間可以是城市內部的生態斑塊以及次要的生態廊道,也可以是地段內部公共活動空間向地段外部的延伸,生態屬性較低、公共活動屬性較強。
2.3變形到定制
經過各級城市邊界的層級劃分,由特定城市功能組團和不同等級生態廊道構成的城市物質空間形態格局被基本確定,而城市邊界形態的具體定制和對邊界空間的進一步塑造,則需結合更具體的土地使用需求和地形條件來討論。在這步設計操作中,邊界如何被變形是問題的關鍵。在操作的方法上,既需要結合不同影響要素的平面分布情況進行邊界變形的平面操作,也需要在綜合考慮自然地形起伏與建設用地的豎向規劃的基礎上進行邊界變形的豎向操作。適宜的邊界變形是平衡現代城市的便捷性、自然環境的有機性以及歷史文化的多元性等諸多因素的綜合結果。在北部新城的設計案例中,對城市各級邊界的調整圍繞開敞空間形態的優化展開,并通過對城市路網與用地形態的優化來實現。其基本設計原則可以歸納為:1)強化城市開敞空間與自然地形地貌的契合度;2)高等級干道相對平直順暢,低等級支路應地形而變化;3)控制較小地塊依托地形變化設置用地邊界,引導較大地塊結合內部原有地形進行用地開發。以“荊溪近期”為例,該片區在新區的第四級邊界確立中預留有一條城市綠道,而標準的方格網式城市道路直接與自然地形向切,綠道位置也與現狀山脊和植被偏差較大,于是邊界調整就圍繞這一新城綠道展開(圖7)。
3.邊界空間的類型控制與引導
在不同層級的邊界空間被界定、變形和定制之后,為進一步塑造邊界空間形態,應當分類型對邊界空間進行規劃控制與引導(圖8)。依據邊界空間內外界定要素的不同,可將其劃分為基于外部自然要素的段落類型,以及基于內部功能分區的段落類型,兩者從不同方向作用于邊界空間,并相互制約;依據邊界空間的構型特征,可從段落、場域、節點和輪廓線等方面展開對邊界空間的形態類型的討論。在這一過程中,自然要素與功能分區作為基礎性的內外條件參與邊界空間的整體塑造。
3.1基于自然要素的段落類型
位于外部的自然環境是城市新區選址時需考慮的基本要素之一。既有山水是影響新區邊界形態層級與結構的重要資源條件和制約因素,新區邊界的確定通常在尋求“自然地形約束”與“城市功能需求”的平衡中逐步達成。其中,濱水和沿山是基于自然要素的兩種典型段落類型(圖9)。1)濱水:濱水型邊界空間是城市中自然因素最為密集、自然過程最為豐富的區域,又因其可達性好和展示度高,因而歷來都是城市建設開發的熱點地區,對城市新區的開發啟動具有推動作用。合理的沿河功能開發往往取決于水體功能的準確定位,與水體尺度、駁岸類型、水文特征以及周邊的環境密切相關。2)沿山:沿山邊界空間是復雜地形環境中城市建設區與其外部自然地形相過渡的地帶,常被定義為用地的背面而被忽視。適宜的沿山功能開發應結合自然地形起伏的特征,綜合考慮山林保護、工程安全、城市慢行活動等方面的整合設計。
3.2基于功能定位的段落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