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初中生學習方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研究背景
中風病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尤痰熱腑實型中風病屬中風急危癥,病情演變快,病死率、致殘率高,嚴重影響人們的生命與生存質量,給社會和家庭帶來了嚴重的經濟負擔。目前,單一通腑或單一開竅法治療腦病的臨床、實驗均有報道,但查閱資料未發現以針灸醒腦開竅與中藥湯劑以化痰通腑合用之腦腸同治法對急性出血性中風作用的系統研究。在對中西醫治療出血性中風病的對策進行分類基礎上,通過構建演化對不同證型采用不同種類的對策進行嘗試性的評價與比較。因而本課題首次開發與構建“以針灸醒腦開竅與中藥湯劑以化痰通腑合用之腦腸同治的方案”對急性出血性中風病進行干預研究。預期該方案達到治療痰熱腑實型中風病療效肯定且降低其醫療成本的目的。以期能對中醫藥治療急性出血性中風病提供有效的理論基礎和救治方案,豐富發展中醫急癥理論。
二、研究依據
1、“腸病及腦”理論溯源
諸多文獻論述了腸病對腦神的影響。《內經》及《傷寒論》中認為腸胃有病可致煩躁、譫語、喜忘、不得眠、不得臥、癲狂、不知人等腦神改變。充分體現在《傷寒論》陽明篇中。如《傷寒論》“陽明病,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則譫語”(213條);“陽明病,譫語,有潮熱,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215條)等。
2、神經胃腸病學的建立為腦腸同治開辟了新篇章
在80年代,研究人員提出腸神經系統概念,神經胃腸學研究認為,消化道壁內分布豐富的神經元,它們構成腸神經系統,像一個“小腦”具有獨立調節消化道的運動、分泌、吸收、血流及水電解質轉運等功能,ENS由胃腸道、膽胰系統中所含的神經節及其間的網絡組成。它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即在脫離中樞的情況下參與對器官實現一定程度的局部整合,通過感覺、中間及運動神經元完成一定的功能。
3、生活習性、環境的變遷,成為本課題研究的時代需要
環境及食物的嚴重污染正向全人類敲響警鐘。大氣、水源、蔬菜、谷物、水果等中的污染物,通過呼吸和進餐侵入體內,鉛、鋁、汞等重金屬嚴重影響大腦神經細胞,促使人類早衰、智力減退或引發各種神經系統疾病。同時,隨著國人的生活水平提高,肥甘、精食之品成為時尚。膏粱之變,足生內毒!大腸腑氣不暢,傳導障礙,勢在必然。
4、治療腦病經驗
多年來我們治療本病善用通腑之法,獲顯著療效。中腑的病理特性是邪入于腑,影響了六腑的“傳化物而不藏”的生理功能,導致傳導失職,通降失常,清氣不升,濁氣不降,糟粕內積,濁氣內停,而出現脘腹脹滿,大便秘結,不思飲食,舌苔黃厚膩,脈象弦滑數等腑實證候。此時通腑是關鍵,否則,腑氣不通,中焦濁熱下降無門,反蒸于上,與風陽相結,加重竅閉神昏證候;或致腑氣敗脫,出現二便失禁、神志昏迷,使病勢向中臟的危重階段發展,或腑實內阻,氣機不通,氣郁化火,形成腑實熱結之證,同時灼傷陰液,陰虛火旺,加重風陽上擾和氣血逆亂。目前,單一通腑或單一開竅法治療腦病的臨床、實驗有部分報道,但查閱資料未發現以針灸醒腦開竅與中藥湯劑以化痰通腑合用之腦腸同治法對急性出血性中風作用的系統研究,因而本課題首次將針灸以醒腦開竅與中藥湯劑以化痰通腑合用之法治療痰熱腑實型出血性中風。
三、臨床研究技術方案
在對中西醫治療出血性中風病的對策進行分類基礎上,通過構建演化對不同證型采用不同種類的對策進行嘗試性的評價與比較。
接隨機法分為兩組:對照組在基礎療法的基礎上配合通腑醒腦湯200ml口服,日一劑。有意識障礙或吞咽困難不能口服者,予以點滴灌腸或鼻飼管注入。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 配合醒腦開竅針刺術:取穴人中、內關、三陰交。手法:人中施雀啄手法,以眼球濕潤為度;內關施通腑醒腦法捻轉提插瀉法,施術手法一分鐘;三陰交施提插補發,以下肢抽動三次為度。
根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腦病急癥協作組制訂的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于治療前后觀察中醫證侯積分、神經功能缺損積分、總的生活能力。采取卡方檢驗和t檢驗,對比兩組的臨床療效。
四、臨床研究技術分析
1、臨床資料
1.1 病例來源
共治療82例, 均為住院病人, 隨機分為治療組42例, 對照組40例。兩組中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病情程度、中風積分(分別為16.91±7.16和17.03±7.36)、既往史積分(分別為5.84±2.95和5.88±2.21)、伴發病積分(分別為6.41±4.61和7.41±3.74)等臨床資料比較,經統計學處理,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西醫診斷標準:參照1995年中華醫學會第四次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各類腦血管病診斷要點》(中華神經科學會,中華神經外科學會.各類腦血管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9~381.)制定:①常于體力活動或情緒激動時發病;②發作時常有反復嘔吐、頭痛和血壓升高;③病情進展迅速, 常出現意識障礙、偏癱和其他神經系統局灶癥狀;④多有高血壓病史。中醫診斷標準:按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腦病急癥協作組《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試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腦病急癥協作組.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試行)[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996,19(1):55~56.)制定:①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強言謇,偏身麻木,甚則神志恍惚、迷蒙、神昏、昏憒為主癥。②發病急驟,有漸進發展過程。病前多有頭暈頭痛,肢體麻木等先兆。③常因惱怒、勞累、酗酒、感寒等誘發。④應注意與癇病、厥證、痙病等鑒別。
痰熱腑實型辨證標準:參考中華全國中醫學會內科學會《中風病診斷療效評定標準》(中華全國中醫學會.中風病中醫診斷、療效評定標準[J].中國醫藥學報,1986,1(2):56~59.)及1994年7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中風的診斷依據、證候分類、療效評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1994.54.)中中臟腑痰熱腑實型證候標準:突然昏倒,昏憒不語,躁擾不寧,肢體強直。痰多息促,兩目直視,鼻鼾身熱,大便秘結,舌紅、苔黃厚膩,脈滑數有力。
1.3 臨床病情分級
Ⅰ:清醒或嗜睡,不同程度的失語和偏癱。Ⅱ:朦朧或昏睡,不同程度的失語和偏癱,,瞳孔等大。Ⅲ:淺昏迷,不全或完全偏癱,瞳孔等大或輕度不等大。Ⅳ:中度昏迷,偏癱,單或雙側病理反射陽性,病灶側瞳孔散大。Ⅴ:深昏迷,去大腦強直,雙側病理反射陽性,病灶側或雙側瞳孔散大。
1.4 病例標準
1.4.1 納入病例標準
①全部入選病例均符合以上中西醫診斷標準,辨證屬痰熱腑實型且發病后72h內入院治療者;②無嚴重心衰及其他影響肢體運動功能的并發癥者;③病情Ⅰ~Ⅲ級及一般情況較好的Ⅳ級患者(姜道心.腦出血穿刺時機及再出血[J].中國急救醫學,2001,21(6):370)。
1.4.2 排除病例標準
①在入院后24h內死亡或入院后24h內病情急劇加重,神經功能缺損程度總積分增加達到40分以上者。②除外腦干、小腦、腦室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血液病、腫瘤及外傷所致的顱內出血。③出血量大于70毫升或病情Ⅴ級及部分Ⅳ級合并腦疝形成者。④有繼續出血傾向或一般情況差且伴有多種嚴重疾病者。⑤有嚴重心衰及其他影響肢體運動功能的并發癥者。⑥凡不符合納入標準,未按規定用藥,無法判斷療效或資料不全者。
2、治療及觀察方法
2.1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均于入院起采用基礎療法,即臥床休息,保持安靜,高流量吸氧;維持水與電解質平衡、酸堿平衡以及一般支持療法;顱內壓過高時予以脫水,用20%甘露醇溶液125ml,每8~12h一次快速靜脈滴注,對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則加用速尿靜脈推注或肌肉注射;合并感染者則予有效抗生素;舒張壓超過100mmHg(13.3kPa)者給予適當的降壓藥治療;顱內壓已不高但神志恢復不佳時,加用腦活素靜脈滴注;治療中風急性期的合并癥,如應激性潰瘍、心及腎功能不全等。療程為4周。對照組在基礎療法的基礎上配合通腑醒腦湯200ml口服,日一劑。有意識障礙或吞咽困難不能口服者,予以點滴灌腸或鼻飼管注入。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配合醒腦開竅針刺術:取穴人中、內關、三陰交。手法:人中施雀啄手法,以眼球濕潤為度;內關施通腑醒腦法捻轉提插瀉法,施術手法一分鐘;三陰交施提插補法,以下肢抽動三次為度。
2.2 觀察方法
治療前觀察中醫證候積分、神經功能缺損積分。治療后復查中醫證候積分、神經功能缺損積分、總的生活能力(即病殘程度)。
統計學處理:應用586微機內置統計軟件包統計,計量資料組間比較采用成組t檢驗,同組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組間比較采用Ridit檢驗。
3、療效評定標準及治療結果
3.1 中醫療效評定標準
參照《中風病診斷療效評定標準》(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腦病急癥協作組.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試行)[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996,19(1):55~56.)。病類療前評分與療后評分百分數折算法:(治療前評分-治療后評分)/治療前評分×100%。痊愈≥81%;顯效≥56%,
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療效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 *P
3.2 西醫療效評定標準
參照全國第四次腦血管病學術會議通過的《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患者總的生活能力狀態評分標準》評定療效(陳清棠.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1995)[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81~383.)。痊愈:病殘程度0級;有效:功能缺損評分少8分以上,且病殘程度在1~3級;無效:功能缺損評分減少或增加不足8分,或功能缺損評分增加9分以上。結果見表2。
兩組療效經Ridit檢驗,治療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P
3.3 兩組中醫單項癥狀療效比較, 按照衛生部藥政司《新藥(中藥)治療老年病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制定的證候評分及療效評定方法[11]結果見表3。
3.4 神經功能缺損評分與中醫證候評分標準
按照全國第四次腦血管病學術會議通過的《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及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腦病急癥協作組制定的《中風病病類診斷評分標準》進行評定。結果見表4。
表4 神經功能缺損評分與中醫證候評分比較(x±s)分
兩組治療前神經功能平均積分及中醫證候平均積分相似(P>0.05), 具有可比性。經治療后,兩組積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減少, 但治療組治療后平均積分值與對照組比較有非常顯著性差異(P
3.5 不良反應
治療過程中及治療后,未見不良反應,復查肝功、腎功、三大常規均無異常。
五、理論探討
(一)中醫認識
1.升降出入是正常神志活動的重要保證
頭為神明出入之樞,與氣機運行密切相關。《讀醫隨筆》載:“人之意,神識能用者,皆曰升降出入之通利也,有所閉塞,則不能用也”。李東垣《脾胃論·省言箴》中云:“氣乃神之祖,精乃氣之子,氣者精神之根蒂也”。
氣機失常,一方面三焦運化水液受阻,可留痰積飲,而痰飲則是導致神志異常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氣滯導致血瘀,阻礙腦脈,血不養神,腦病遂發。再者氣郁甚則化火,火邪擾腦,或火邪灼津成痰致痰火上擾,則生煩躁不眠、坐立不安、癲狂抑郁、昏不知人等。
2.腦腸同治體現了調暢氣機之法
(1)腦竅清明,則臟腑氣機通暢
腦主元神,是清靈空竅,若有熱、痰、瘀等病邪影響,則腦竅失靈,發生病變。《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靈樞·邪氣臟腑病形》也說:“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于面而走空竅”。因而腦竅開則五臟六腑之功能得以發揮,即肝可主疏泄,肺可主治節,脾可主升,胃可主降等氣的功能正常。腦竅失聰,則五臟六腑皆搖。
(2)通暢腑氣,可調理臟腑氣機
“魄門亦為五臟使”(《素問·五臟別論篇》),無論是大便秘結不通,還是水谷齊下的大便洞泄不止,不僅僅反映胃腸的病變,又常是全身狀況的反映,且魄門啟閉功能正常,又能協調臟腑氣機之升降,否則會影響五臟六腑、上下內外的協調統一,產生種種氣機病變。
①脾升胃降,樞紐得以發揮
脾升胃降,為中焦氣機升降樞紐。脾胃轉樞正常是維持人體氣機升降出入有序的可靠保證,由于五臟為神志活動的主體,脾胃既化生營血精微為五神臟產生神志活動提供物質基礎,又具有協調臟腑氣機的樞紐作用,因此說脾胃在五神藏中占有重要地位,脾胃與神志活動密切相關。
統計研究表明:在運用藥物治療有關神志病的137則病案中,以調治中焦脾胃氣機藥物為主者有70則,適當運用調治脾胃藥物者(即涉及調治脾胃氣機法)有13則,二者占用藥治療病案的60.58%。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對涉及癲癇、癲狂、驚悸、臟躁、不寐等神志病變門的686例醫案分析發現,治療藥物的五臟系統選用頻率均以脾系統占優勢(居第一或第二位)。此即體現出古代醫家在治療諸多神志疾患中,重視脾系統或調理脾胃氣機的思想。因此,調暢脾胃氣機在治療神志疾病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以脾胃為作用主靶點,治中央以調四旁,則可杜絕病理因素的產生或加速穢濁之邪的排泄,從而達到治療神志疾病的目的。
《靈樞·本輸》中有“大腸小腸,皆屬于胃”。胃主納、腸主出,納出協調,氣血化生有源。由于“脾合胃”,脾胃居于中焦,為氣機升降之樞紐,以通暢下降為順。其氣通降,六腑之氣隨之而暢,亦有助于脾氣升達;其氣如果不通,六腑之氣自然受礙而失于和降順暢,脾氣亦因之難于升布。黃元御在《四圣心源》中說:“脾升則腎肝亦升,故水木不郁;胃降則心肺亦降,故金水不滯。”直接了當地闡明心、肺、肝、腎之氣機升降,皆取決于脾胃樞軸之斡旋,而大腸的氣機通暢與否,直接影響著脾胃的氣機。
②肝主疏泄,調暢氣機運行
肝的疏泄功能對全身各臟腑組織的氣機升降起著平衡、協調、調節作用。肝的這種疏泄功能主要通過協調脾胃氣機升降而完成,使清陽之氣升以助脾的運化,濁陰之氣下降以助胃的受納腐熟以及大腸的傳導排泄,清升濁降,魄門啟閉有常,糟粕糞便有規律的排出體外又促進了氣機的和暢順達。若腑氣不暢,下降不及,一可影響肝氣的升發不足,氣機的疏通和發散障礙,二可影響中焦樞紐的升降功能從而導致氣機不暢。
③肺為華蓋,一身之氣可主
肺與大腸相表里,肺氣不宣,則腑氣不降。肺氣下降,則大腸傳導有力,由于肺氣的升降出入帶動著全身的升降出入,故肺氣的宣發肅降與周身氣機的調暢關系密切。喻昌《醫門法律》概括說:“肺氣清肅,則周身之氣莫不服從而順利。”肺與大腸配合,對氣機的調暢起重要作用,《本草述鉤元·五果部》載:“肺與大腸為表里,賁門主往來,魄門主收閉,為氣之通道。”一旦肺腸受病,則易出現氣機障礙。肺為水之上源,肺病則水津停聚,釀痰化飲,津布不均而腸液減少或停留。因此,大腸的氣機不通,不僅影響肺臟的氣機,也影響其氣血津液的生成代謝,從而導致清靈之府腦的功能失常。
(二)西醫認識
腦腸聯系的物質基礎—腦腸肽
研究發現,許多原來認為只存在于神經系統中的肽類物質也存在于消化道中,反之,原來認為只存在于消化道中的肽類,也在神經系統中被發現。這些以神經系統、消化道雙重分布為特點的肽類物質,具有激素和神經遞質的雙重效應,在腦病的生理病理中起著重要作用。從目前的研究資料來看,腦腸肽不論是在胃腸道作為胃腸激素,還是在神經系統作為神經信息的傳遞物質,在產生、釋放和作用等方面,都具有一些共同點,顯示了神經系統和胃腸系統之間可能存在著某種內在聯系。這一研究,雖處于開始階段,但十分活躍,它已成為神經內分泌學研究的重要課題,受到廣泛重視。近幾年來在中樞和外周神經元中已發現有50多種肽類物質,具有腦腸雙重分布這一特點。
基于以上觀點,結合多年治療本病的經驗,采用宣肺通腑、化瘀利水、清熱化痰、醒腦開竅等為治療大法,針灸與中藥并施,腦腸同治。方中肉蓯蓉當歸養血潤燥;黃芪、當歸益氣補血;大黃蕩滌腸胃;瓜簍清熱化痰,降氣通腑 專走經絡,善去風痰;枳殼寬腸下氣,升麻清宣升陽,則濁氣自降。配合針刺醒腦開竅,疏通經絡, 共奏宣肺通腑, 調理氣血, 化瘀利水, 醒腦開竅之功, 共同起到宣、下、清、消的綜合作用, 切中中風腑實證復雜的病機。
六、研究結果分析
1、該課題研究具有科學依據
通腑法治療腦病近幾年臨床開展較多,取得了良好效果,尤其對腦中風的治療已成基本或主要的方法。通腑法對急性出血性中風病呈現良好的治療態勢。醒腦開竅針刺術歷來是中醫治療各種急重癥導致意識障礙的主要方法。目前已廣泛應用于腦中風、流腦、乙腦、肝昏迷等多種危重癥的搶救。目前單一通腑或單一開竅法對腦病的研究內容較多,且有臨床、基礎及實驗報道。強調單一治法仍是目前主流,忽視了中醫整體觀運用的指導意思,較深層次的理論或學說未有揭示。我們構建“以針灸醒腦開竅與中藥湯劑以化痰通腑合用之腦腸同治方案”對急性出血性中風病進行干預治療,其療效肯定且降低了醫療成本。具有科學依據。
2、該課題研究的創新之處
該課題的研究提出了本病“腸病及腦”的學術思想,提出了“通腑安腦,腦安腑暢”的學術觀點,采用針(醒腦開竅)藥(化痰通腑)并施,腦腸同治。豐富了中風病的病因病機理論。具有創新性。首次開發與構建“以針灸醒腦開竅與中藥湯劑以化痰通腑合用之腦腸同治的方案”具有先進性。臨床研究結果充分肯定了通腑醒腦湯配合針刺療法治療中風痰熱腑實證的有效性、安全性。為中風急癥的中醫藥治療提供了一個新的有效的治療方法,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臨床意義。
隨著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化,要求初中生物老師充分認識到實驗教學的重要性,促使學生在生物實驗課堂教學過程中豐富自身的生物知識,增強自身的生物學觀念。本文為了探究初中生物實驗教學途徑,立足于改善教學方案,旨在全面提升初中生物的實驗教學效率。
關鍵詞:
初中生物;實驗教學;素質教育
初中生物課程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生物觀、掌握生物相關知識與技能的一門重要學科,有利于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因此,初中生物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積極貫徹新課程深化改革的目標,著重培養學生學習生物知識的興趣,從而全面提升初中生物實驗課程的教學效率。本文具體分析了初中生物實驗教學策略。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主動探究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學習有了興趣,自然會積極主動地進行探索與思考,進而產生學習的動力,生物實驗教學正需要這樣的動力。初中生物教師的首要任務是思考如何激發學生的實驗探究興趣。如在“探究鼠婦的生活環境”一課實驗教學時,由于學生對鼠婦的了解甚少,因此老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首先捕捉一些鼠婦供學生觀察,再介紹鼠婦的日常生活環境,以及對人們日常生活的危害等,以此激發學生深入實驗探究的興趣。這樣的教學方式被稱為情境激趣法,與之相對應的有矛盾激趣法、懸念激趣法。如在進行“淀粉是植物光合作用的產物”這一內容實驗時,教師可通過提問的方式設置懸念,如:“同學們都知道老式的相機在拍照時使用的是膠卷,那你們知道綠葉也能拍照嗎?綠色拍照用的是什么?”通過創設這樣的問題為教學制造矛盾,設置懸念,而學生急欲知道答案,必然會積極主動地探索,進而極大地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再次是生活激趣法,初中生物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積極為學生引入實際生活中的案例,以實際生活案例指導學生,有利于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全面提升初中生物實驗的教學效率。
二、合理設置實驗目標,提高生物實驗教學的有效性
新課程改革標準明確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培養學生的三維目標。其中,所謂三維目標,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態度與價值。為了有效實現初中生物的三維目標,需要準確抓住“能力與方法”這個關鍵點,全面提升初中生物實驗課堂的教學效率。例如:在進行《種子的呼吸作用》相關實驗演示時,老師可先將實驗目標告知學生,再讓學生提前準備好罐頭瓶、水杯與吸管等材料分別替代廣口瓶、試管與導管,將小麥、玉米、菜豆等種子作為實驗的材料,讓學生通過觀察掌握種子萌發過程中所需的條件;然后,將煮熟的種子與萌發的種子分別放入不同的瓶子中,24小時后觀察蠟燭在瓶中的燃燒情況,緊接著將萌發的種子按照課本中的要求封裝起來,待兩三小時后,將清水注入瓶中并觀察澄清的石灰水是否會發生變化。最后,將萌發的種子與煮熟的種子分別裝入不同的暖水瓶中,并插入溫度計,讓學生觀察裝有不同種子的兩個暖水瓶其溫度的變化情況。這樣學生通過觀察,很容易便總結出種子在呼吸過程中會吸收氧氣并釋放出二氧化碳,從而產生熱量。因此,通過合理設置初中生物實驗目標,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探究欲,從而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生物實驗的積極性,為學生之后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合理分配實驗小組,提高生物實驗教學的有效性
在初中生物實驗教學過程中,采用分組實驗的方式,讓各小組之間互相幫助,進而實現共同進步的目標。采用分組實驗的方式,首先要求老師合理分配實驗小組,堅持優劣互補的原則,促使動手能力和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幫助弱勢學生,從而促進學生共同進步。例如:在探究“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過程中,教師便可將生物學習能力與動手能力較強的學生和綜合能力較弱的學生分配在一個小組中,這樣不但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有利于幫助學生樹立學習自信心,全面提升生物實驗水平。
四、優選實驗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案,強化生物實驗教學的實際效果
為增強初中生物實驗教學效果,首先老師要合理選擇實驗教學內容與方案,突出教學重點,以吸引學生的學習注意力,從而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生物實驗教學。如在“生態環境對生物生存的影響”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通過設計與“蒜苗的生長”相關的實驗展開教學。具體步驟如下:首先,將學生合理分為若干小組,然后將植物分別置于朝陽、背陰、潮濕與干燥等不同的環境中,要求學生每天觀察并總結蒜苗的習性與適合其生長的環境。這樣的實驗幾乎沒有條件限制,方便學生觀察,不僅能幫助學生加強對生物實驗相關知識的理解,而且有利于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從而全面提升初中生物實驗的教學水平。
五、結論
為更好地滿足新課程改革標準與素質教育的要求,初中生物教師應積極革新自身的教學理念,秉承“以學生為本”的教學原則,采取有針對性的教學方式,將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與發展學生思維作為教學重點,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實驗教學,從而全面提升初中生物實驗的教學效率,為學生將來學習與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陳華杰.新課程背景下提高初中生物實驗教學有效性的策略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
【關鍵詞】新課程;初中生物;學案導學;分層施教;教學模式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利用教師設計的學案進行自主探究學習,滿足教育面向全體學生這一基本要求的同時,還要求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采用分層施教的教學方法,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最大化的發展。
一、初中生物“學案導學,分層施教”的現實意義
在傳統的初中生物教學中,教師仍采用“傳遞———接受”的教學方式以班級為單位進行授課。傳統教學方式的單一性致使學生缺乏學習的興趣,難以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導致課堂教學效率難以提升,同時還致使學生產生思維依賴性、缺乏課堂體驗等。而在初中生物教學過程中采用“學案教學,分層施教”的教學方式,通過“學案教學”來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學習,增強學生自學能力、團結合作能力等各項基本能力,而“分層施教”的教學方法則可以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使得每個學生都得以全面化的發展。
二、初中生物“學案導學,分層施教”的具體策略
1.因材施教,因人而異“學案導學,分層教學”的初中生物教學模式使得課堂以教師為教學主體的傳統觀念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使得傳統的以教為主轉變成了以練為主;同時使之前的以掌握知識為主的教學目的轉變成在掌握相關知識的前提下,提升學生的個人能力的教學目的。這種教學方式不僅注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導地位,對學生個人能力的培養也會產生積極的影響。而所謂的因材施教,因人而異則是指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來制定具體的教學方案。在保證每位學生都能學習到相關的知識,還使學生始終對生物這門學科充滿著濃厚的興趣,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使每個學生的個人能力都得到發展。教師在設計教學方案之前,應先充分了解每一名學生的學習情況,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針對每個小組設計一套教學方案。例如:在學習《人的呼吸》的相關內容時,教師便可以根據不同的小組設計出基礎學案,增強學案,提升學案等不同類型的教學方案,使得學生在掌握有關人的呼吸相關知識點的同時,使每個學生的自身能力得以發展,促進所有學生的全面化的發展。2.自學思考,小組探究教師在將教學方案精心設計完成后,在講授相關內容的前一天將學案發給學生,讓學生明確課堂內容的同時,并對課堂內容進行自主預習,使得學生在課堂上針對自己不懂的問題著重聽講,提升學生聽講的高效性。除此之外,教師在上課時應根據學生的預習情況適時調整教學速率,著重講解學生在預習時難以理解的部分,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還應加強引導學生討論教學中的重難點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小組探究討論,激發學生的學習樂趣,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加強對相關知識點的理解記憶,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以及團隊合作的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教師在分組過程中,應注意分組的科學合理性,按照學生自身學習情況進行分組,使得學生在民主的氛圍中積極參與到討論中。例如:在學習《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相關內容時,教師便可以采用“自學思考,小組探究”的教學方法。教師首先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根據每個小組的具體學習情況設置不同的問題,先讓學生獨立進行思考。然后在上課時,再讓學生針對在思考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小組討論,每個小組選派一名代表將小組討論的結果展示給大家。在當所有小組展示完成后,教師針對學生在討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糾正,同時對表現良好的小組進行表揚,增強學生的自信心。通過這種教學方式,在加強學生進行獨立性思考的同時,增進學生之間的感情,培養學生的個人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3.達標檢測,及時反饋為了更好地滿足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教師在不斷探索研究教學手段的同時,還要及時了解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以便及時調整課堂教學方法,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設置檢測題時,應緊緊圍繞課堂教學內容,充分展示出學生的真實學習情況。例如:在學習完《動物的運動和行為》這一章內容時,教師便可以抽出一定的時間進行達標檢測,針對學生在答題時存在的共性錯誤統一講解,使學生對知識點進行二次記憶理解;針對個別錯誤,教師便可以一帶而過,提升課堂效率。通過學生的檢測題,可以較為直觀反映出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便于教師及時對教學策略以及講課速度做出調整,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教師應不斷轉換教學理念,使得教學在面向全體學生的情況下,還要滿足學生個性化的發展,這就需要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采用學案導學,分層教學的教學方式,以最大化的來滿足學生個人發展為教學目標,同時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注意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加強學生自主思考,培養學生團隊合作的能力。為更好達到以上目的,還需要教師及時進行達標檢測,用成績反映學生掌握情況,及時調整課程教學方法,以達到提升課堂教學效率的教學目的。
【參考文獻】
[1]錢太龍.初中生物中考高效復習的方法及途徑探究[J].科普童話,2015年19期
[2]劉敏.分層合作教學在初中生物分組實驗教學中的實踐[J].教學與管理,2014(03)
一、閱讀教學有效性的表現
1.教學目標的合理與否
因為教學目標是教師教學活動的依據,所以一個有效的教學活動就必定會有一個較為合理的教學目標,教學目標的合理可以極大地促進閱讀教學,從而使得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得到提升。
2.教學方法的恰當與否
教師教學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成績,所以老師要改善教學方法,根據初中生的實際狀況調整并改進自己的教學方式。
二、如何提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1.在課堂上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學生更樂于學習,從而融入教學中。所以在語文教學中,老師應該根據初中生的喜好,抓住他們的性格特點。例如,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學設備來吸引學生,從而投入到學習中,因為現在的初中生接觸了電影、手機等電子設備,不愿意看課本。所以,他們更享受看電影的那種感覺,運用多媒體教學,可以使得課堂氣氛更加輕松,這樣可以更有效地提高學生閱讀的有效性。
2.要因材施教
每個學生都有每個學生的優點和缺點,他們是存在差異的。有些學生理解力強,學習的效果就會更好,而有些學生的理解力差,所以學習的效果就較差。這就需要老師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對他們因材施教,對理解力強的學生進行適當的引導,對于理解力差的學生就要耐心指導,讓他們理解閱讀的內容從而加以掌握,這樣就能夠提高學生的整體閱讀水平。
3.教學方案要科學合理
老師要運用合理的方法設計出符合這個時展要求,接近初中生的興趣愛好特點的教學方案。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初中生的閱讀內容在不斷改變,所以老師要與時俱進,寫出符合初中生閱讀愛好的教學方案。如此一來,學生就會更加樂于閱讀。
4.提高自身文化素質
教師的言傳身教會對學生的學習產生重要的影響,所以初中語文老師在進行閱讀培訓的過程中要通過自己的文化素質帶動他們,積極地引導他們。因為學生都佩服那種出口成章、知識淵博的老師,所以老師要加強自身素質,只有這樣才能起到引導學生學習閱讀的作用。
5.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
一個良好的習慣對學生的一生有著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可以為他們今后的發展提供有效的幫助。習慣成自然,當學生把閱讀當成一種習慣,那么他們的閱讀水平也會不斷地提高。具體可以讓學生在課外書上搜集好的詞匯、優美的語句,鼓勵學生多從課外書中去找尋自己喜歡的句子,當這個知識的積累達到了一定的程度時,他們的閱讀能力就會相應地提高。然而,讓初中生去做到對閱讀形成一種習慣,做到對閱讀持之以恒,或許會比較困難,因為在這個愛玩的年齡,沒有幾個孩子是愿意靜下心來好好讀書的。所以老師就應該多布置閱讀的課外作業,讓他們在指揮中前進,在壓力下提高。
6.教學方式要與時俱進
1. 情趣教學法的內涵
“情趣”在本質上是一種積極的情感教育,是對情感交流智能的開發與探索。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人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接受能力提升、記憶力增強、思維活躍、想象力豐富,對于學生來講,最直接的影響是學習能力有所提升。因此,保持輕松活躍的課堂氣氛,對于教學質量的提高是有積極影響的。情趣教學從理論和實踐研究的兩個層面,對于教學的本質進行了深度的探索,針對教學內容、教學組織、教學評價、教學環境等方面提出了優化策略和實驗研究的要求。教師在課堂是努力營造一種輕松活躍的氛圍,不再是采取傳統的“滿堂灌”式的教學方法,將學生放在主導的地位,根據學生逐步適應的情況隨時調整教學方案,使得學生接受得更加容易。
2. 情趣教學在初中譯林牛津英語中的實際應用
2.1 英語教材適于開展情趣教學
初中譯林牛津英語適應了初中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學習基礎,針對初中生的學習狀況和學習能力,設計學習板塊,將初中生的學習特質融入到了教材當中。教材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最主要的學習資源,學生依靠教材來把握課程學習的要求和主要目標。同時教材也是教師在傳授知識時主要利用的工具,通過對于教材的解讀,教師能夠根據教材大綱為學生制定相對完整的學習計劃,將考查目標列入不同的教學階段,以適應學生的學習。初中譯林牛津英語在教材方面做的工作相當到位,首先在材料的選擇上充分考慮了初中學生的心理特點,更多參考了初中生自己的生活體驗。其次在題材內容的設計上,主要融合了實際生活中對知識應用的要求,注重對初中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再者在語言能力的鍛煉上,增加了相應的語言能力的概念,包含許多英語國家風俗文化的內容。內容豐富、吸引力強的初中譯林牛津英語教材為情趣教學這種教學方法的開展提供了便利條件。
2.2情趣教學方法在實際應用中的主要特點
第一,學習情境生動活潑。初中譯林牛津英語教材本身的輕松活潑為情趣教學創設了一種生動活潑的學習情境。與實際生活相聯系是初中譯林牛津英語教材的主要特點,同時也是展開情趣教學的主要前提。情趣教學方法在實際課堂的應用當中,將學習內容設計緊緊結合初中生的生活實際,創造相對真實的學習情境加大學生使用英語的力度。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整合了教材的主要內容,給學生不斷提供一些使用英語用來交流的真實情景,讓學生時刻有一種身臨其境之感,學生們會自然而然地產生愿意用英語進行交談的欲望和興趣。
第二,學習內容豐富多彩。情趣教學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絕對不能拘泥于教材,要做到能夠從不同的層面和角度開展教學工作。教師要能夠了解學生的思想動向,從初中生的角度出發,為他們提供一種易于學習的平臺。教師還要能夠將教學內容擴展到教材之外,使學生收獲到的不僅只是教材的固有知識,更多的應該是實際運用能力。教師在將情趣教學應用到初中譯林牛津英語當中時,可以結合這兩者的共同特點,充分考慮到初中生的接受能力,利用多種教學方案,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模式,讓初中英語的教學課堂不再枯燥乏味。
3. 情趣教學在初中譯林牛津英語實際應用的效果
情趣教學實際應用到初中譯林牛津英語之后,適應了初中生的接受能力,創造出了愉快的課堂氛圍,更大程度上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了初中生的學習能力。情趣教學設置多種的學習方案,為教師教學提供多種參考模型,為課堂活動的豐富多彩創造了多種可能。情趣教學主要通過興趣教學、情感教學、情景教學的方式,創造出新穎的教學模式,最大程度地結合了初中譯林牛津英語的教學特點。在學生方面,不斷提高初中生的學習能力,培養學習興趣,增強英語的實際運用能力尤其是語言交流能力;在教師方面,促進教師不斷改進教學方法,了解學生心理狀態,提高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