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鄉村規劃指導意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指導思想: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全會精神,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促進城鄉一體化,增加農民收入為宗旨,以創建全國特色景觀旅游示范鄉(鎮)、村為載體,以開發建設特色鄉村旅游景區(點)為抓手,因地制宜,科學規劃;立足特色,培育精品;典型示范,逐步帶動;強化培訓,規范管理;不斷提高鄉村旅游品質和服務水平,促進全縣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二)工作目標:充分利用我縣豐富的鄉村旅游資源,通過發展鄉村旅游,培育一批獨具縣域特色的鄉村旅游產品,重點建設一批鄉村旅游示范區和優秀鄉村旅游示范點,全面推進鄉村休閑旅游業發展。年實現“135”目標,即每個鄉鎮著力打造1個以上鄉村旅游點,全縣建成3條鄉村旅游線,創建具有接待能力的鄉村旅游點5個以上。到年,創建3個全國特色景觀旅游示范鄉(鎮)、村,全縣形成一鄉一主題,一村一品的鄉村旅游格局。
(三)基本原則
1、加強引導,示范帶動。積極融入省、市發展鄉村旅游大局,以科學規劃引領,以項目建設帶動,以典型示范引導,以宣傳促銷造勢,努力推進鄉村休閑旅游發展。
2、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堅持不脫離農民、不脫離鄉土、不脫離當地資源條件、不脫離旅游消費水平,突出特色、狠抓重點、扶持典型、培育品牌,推進鄉村旅游特色化、市場化、產業化。
3、市場導向,注重效益。根據客源市場需求,重點開發建設吸引力和生命力強的鄉村旅游精品。在注重經濟效益的同時,實現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4、以人為本,持續發展。拓寬鄉村旅游公共服務領域,建立以游客為中心安全、周到的服務體系,不斷提高鄉村旅游的公共服務水平,促進鄉村旅游業協調、可持續發展。
二、工作重點
(一)加快“兩區四線”鄉村旅游景點建設。以旅游區、生態園景區建設為重點,盡快打造一批有亮點和接待條件的鄉村旅游產品。全力推進沿國道、省道、和以設施栽培等高效農業為特色的鄉村旅游景點建設,大力發展農業觀光旅游、農業生態旅游、農村體驗旅游。
(二)開展豐富多彩的鄉村旅游活動。充分利用鄉村旅游現有條件,按照“月月有主題,季季有活動”要求,對全縣鄉村旅游資源、產品進行整合,科學設計鄉村旅游線路,組織開展以賞花游、體驗游、休閑游、文化游等為主題的鄉村游活動。
(三)建立功能配套的鄉村旅游服務體系。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圍繞“食、宿、行、游、購、娛”六要素,著力治理村容村貌;結合鄉村規劃,合理布局“農家樂”飯店、農副產品銷售點、公廁、停車場等配套設施??h城區重點加快旅游購物市場、餐飲和娛樂設施等建設。
三、實施步驟
(一)資源普查階段
在縣旅游部門具體指導下,各鄉鎮抓緊開展鄉村旅游資源調查摸底工作,重點對資源特色、民族風俗、生態環境、文物古跡等基礎資料進行全面普查,并進行認真分析,提出初步發展方向,組織項目申報,為下一步規劃編制、開發建設工作做好前期準備。
(二)規劃編制階段
由縣旅游部門牽頭,根據資源普查和前期準備工作完成情況,組織并指導各鄉鎮抓緊開展旅游鄉鎮、旅游特色村的規劃和項目開發建設方案編制及評審工作。
(三)開發建設階段
按照“分期開發、分類指導、成熟優先、持續推進”的原則,在縣旅游部門的具體指導下,各鄉鎮按照審定的規劃方案,抓緊開展鄉村旅游項目的開發建設工作,力爭在短期內打造一批有亮點和接待條件的鄉村旅游產品。
(四)驗收評比階段
結合縣綜合目標考核,縣旅游局牽頭,分別對各鄉鎮鄉村旅游開發建設情況進行驗收評比,對全縣鄉村旅游工作開展情況進行總結,并就下一步工作提出具體指導意見和建議。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強組織領導,提高對發展鄉村旅游重要性的認識。發展鄉村旅游是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有效途徑,是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舉措,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載體。作為農村新興產業,鄉村旅游既有調整產業結構、引領農村服務業發展和解決農民就業、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作用,也有溝通城鄉居民和諧交往、擴大內需、拉動消費、促進城鄉一體化和建設富裕、文明、開放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獨特功能。發展鄉村旅游,意義十分重大。為加強對鄉村旅游工作的組織領導,縣專門成立領導小組,統一領導和協調全縣鄉村旅游工作的開展。各鄉鎮也要建立相應的組織協調機構,制訂工作方案,落實工作責任,強化工作措施。
(二)加強協調配合,構建鄉村旅游聯動合作推進機制。縣旅游局作為牽頭部門,要充分發揮行業指導作用,謀劃好全縣鄉村旅游發展工作,重點做好規劃定位、資源整合、信息服務、業務培訓、產品包裝、宣傳推介、組織協調、考核評比等工作。各鄉鎮政府作為鄉村旅游發展主體,要統籌好本鄉鎮鄉村旅游發展,重點抓好資源發掘、規劃編制、項目開發、基礎建設、引資融資、市場運作、規范管理等工作。各有關部門,特別是涉農部門,要重點從政策、資金、人才、技術、基礎建設等方面為鄉村旅游發展提供支持和服務。要加強協調配合,用足用好新農村建設和促進服務業發展相關政策,積極向上爭取鄉村旅游政策扶持和發展專項資金;要將鄉村旅游工作融入全縣“三農”工作大局,整合優勢,形成合力,共同推進全縣鄉村旅游發展。
(三)加強宣傳推介,拓展鄉村旅游開發市場空間。一方面,要精心包裝、策劃一批特色鮮明、市場前景好、吸引力強的鄉村旅游建設項目,從項目儲備上為擴大引資打下良好基礎。另一方面,要下大力氣搞好宣傳推廣。不僅要加強與宣傳部門、新聞媒體的聯系與合作,更要鼓勵、支持開發企業或個人開展鄉村旅游形象營銷活動,多渠道、多平臺、多方位把鄉村旅游做響做亮。要培育壯大鄉村旅游龍頭企業,引導農民和旅游企業以市場為導向,通過土地流轉、參股、控股和農村居民參與等方式促進鄉村旅游發展。要通過市場化運作方式,拓寬引資渠道,以優惠配套政策,吸引有實力的集團、企業參與鄉村旅游項目的投資經營,不斷做大做強鄉村旅游產業。
上半年,全市農業農村經濟穩中有進,主要得益于漁業產量較快增長、畜牧業降幅收窄、種植業平穩發展。上半年,全市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01.9億元,同比增長1.7%。完成農林牧漁業增加值130.9億元,同比增長1.8%。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772元,同比增長9.3%。
1、種植業生產穩中有升。全市早稻面積為15.8萬畝,增幅2.2%。春糧生產實現面積、單產、總產 “三增”,其中,春糧面積同比增長1.5%,單產增長18.26%、總產增長19.6%。全市蔬菜瓜果面積66.2萬畝,呈現面積略減、產量增、效益增的態勢。上半年種植業總體呈現增產增效,主要得益于天氣利好。
2、畜牧業生產持續下滑。受小型畜禽養殖場關閉和存欄下滑的雙重影響,我市畜牧業生產仍呈下滑態勢,但降幅繼續收窄。據統計,上半年全市肉類總產量7.95萬噸,同比下降7.28%,降幅較去年同期縮小3.5個百分點。禽蛋產量2.83萬噸,同比下降12.91%;牛奶產量1.66萬噸,同比增長21.77%。生豬生產形勢較好,豬肉價格強勢反彈,漲幅超過30%,創下三年新高,目前每頭豬盈利約一兩百元,需要引起注意的是,豬肉價格上漲或預示著物價經過一段時期的低位盤整后開始出現走高苗頭。
3、林特生產有升有降。茶葉呈現量質雙增,產量2125噸,同比增13.1%,產值5.4億元,同比增7.2%,高檔名茶價格平均下降10%左右。櫻花、紅楓等較大規格常規苗木,量價齊跌,行情繼續走低。受外貿形勢影響,竹筍價格大幅下降,產量大幅上升,實現產值7.2億元,與去年基本持平。枇杷、楊梅量減價升。水蜜桃、葡萄等受“燦鴻”臺風的影響損失慘重,大幅減產。
4、漁業生產平穩增長。全市1-6月水產品總產量40.65萬噸,同比增長4.35%。其中海洋捕撈產量22.83萬噸,占生產總量一半以上;海水養殖產量12.71萬噸,同比增長1.03%;淡水產品產量3.48萬噸,同比減幅1.83%。從漁業生產效益來看,經濟魚類占比有所回升、柴油和鋼材價格下降明顯、水產品價格總體上漲,漁民收入總體有所增加。因國際市場需求疲軟、歐元和日元貶值等因素影響,1-5月,全市水產品出口總量7.06萬噸,出口額16.84萬元,同比分別減少17%和15.2%。
5、農民收入穩步增長。上半年我市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4772元,同比增長9.3%,其中,工資性收入8579元,占比58.1%;經營性收入4314元,占比29.2%;財產性收入483元,占比3.3%;轉移性收入1396元,占比9.5%。從占比看,工資性收入仍占大頭,上半年得益于二、三產業穩步發展,就業形勢較好,農民工資性收入繼續增長。財產性收入占比偏小,還有很大提升空間。從增幅來看,轉移性收入增幅達20.3%,主要是中央已下達我市和我市自主安排的政策性農業農村補貼補助資金1.7億元左右。
上半年我市農業農村工作總體保持平穩發展勢頭,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是農民收入中工資性收入比重出現下滑。上半年,我市農民收入中工資性收入占比為58.1%,近三年來首次跌破60%。主要原因是當前第二產業生產經營壓力較大,企業投資意愿下滑,小微工業企業用工需求下降。據我市小微工業企業監測系統分析,全市七成以上企業反映用工不緊張,比上季度增加10個百分點。反映用工需求增加的僅占23.17%,比上個季度減少13.2個百分點。企業用工需求下降幅度較大,這種情況是實施小微企業監測以來首次出現??赡茴A示著當前小微企業生產經營低迷狀況,已經影響到勞動力就業,需要引起各級各部門的高度重視。二是臺風災害對全年農業生產的影響將進一步顯現。今年7月初的“燦鴻”臺風造成我市農林牧漁業直接經濟損失18.4億元,占全市總損失的67%。尤其是水蜜桃、葡萄、西瓜、梨等水果種植戶損失慘重。受“燦鴻”臺風影響,預計三季度農民收入和農業增加值將出現增幅下降趨勢,要完成年初全市農村工作會議提出的農業增加值增長2%,《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農民收入增長10%的目標難度進一步增加。
(一)現代農業發展全面提速
1、規模經營水平進一步提升。加快推進農業“兩區”建設,計劃新建現代農業園區35個,上半年有5個項目通過驗收,累計達到128個;計劃新建10萬畝糧食生產功能區,目前在建和建成的總面積達45萬畝。推進農村土地流狀和適度規模經營,全市土地流轉率達65.9%,適度規模經營率達67.3%。扶持發展林下經濟,上半年已建立7家示范基地,林業園區項目計劃立項8個。著力推進漁場修復振興暨“一打三整治”行動,累計取締涉漁“三無”船舶3491艘,在全省率先全面完成涉漁“三無”船舶取締任務。完成水產養殖池塘標準化改造1.57萬畝,占年度計劃75%。1-6月,全市農家樂休閑旅游業共接待游客1482.8萬人次,同比增長18.6%,實現營業收入14.81億元,同比增長20.04%,繼續保持良好發展態勢。在全省率先出臺新型職業農民(現代農業職業
經理人)認定管理辦法,__縣和慈溪市成為國家級試點縣。至6月底全市已完成各類農民培訓4.11萬人次,新增農村實用人才6464人,分別完成年度計劃的51.3%和64.6%。2、設施裝備水平進一步提升。2015年,計劃完成水利投資80億元,上半年完成投資約46.2億元,占年度目標的57%?!爸嗡畯娀边M展順利,完成投資27.3億元,占年度任務的53%。推進農業“兩區”水利設施配套建設,今年已建設完成2.5萬畝。完成節水灌溉面積1.5萬畝。完成農村河道疏浚210公里、整治140公里,分別占年度目標的70%和93%。小流域治理項目已完成28公里,完成計劃任務的70%。全市圍墾工程在建項目7個,完成投資3.3億元,圈圍面積約3400畝。農業機械化水平穩步提升,機插率近80%,機械化烘干能力13500噸位,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88.4%,居全省第一。上半年我市實際生產遠洋漁船總數25艘,比上年增加9艘,總功率和總噸位分別達到32341千瓦和24731噸。全力優化氣象防災減災服務,加強災害性天氣的監測預警,提高氣象服務的針對性和覆蓋面。
3、農業科技支撐水平進一步提升。農業科技創新力度更大,上半年共申報國家、部、市級項目36項,已立項30項,“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果蔬綠色化學防腐劑研發與應用”正式立項,實現我市此類項目“零”的突破。現代種業發展態勢良好,甬優538被農業部確認為國家超級稻推廣品種,累計已有4個超級稻品種。甬榨5號打破榨菜畝產和單個重兩項浙江省吉尼斯紀錄。糧食高產能力提升明顯,自主選育品種推廣面積不斷擴大。甬優538等9個水稻品種列入全省性主導品種,落實超高產百畝示范方100多個,推廣面積超420萬畝。大力推廣“萬元地”與“糧經結合”等高效種植模式,上半年引進新品種206個、推廣主導農作物品種35個、主推技術10項,創建“糧經結合”示范點5個,落實“萬元地”面積17.5萬畝。完成海洋與漁業科技創新基地和國家__岱衢族大黃魚良種場建設,實施各類科研項目18項,其中主持承擔國家重點星火計劃項目1項。
4、為農服務水平進一步提升。培育社會化服務組織388家,平均每個涉農鄉鎮3.2個,居全國領先水平?!叭灰惑w”新型供銷服務網絡日益健全,新增專業合作社聯合社8家,累計16家,余姚市率先實現基層供銷社鄉鎮全覆蓋。全市域農村電商網絡漸趨成形。出資1000萬元成立__供銷電商公司,現已成為淘寶大學全國首批22家縣域電商人才服務商之一。淘寶“特色中國·__館”上半年實現總銷售額7000萬元,累計突破1.2億元,居淘寶特色中國市級館第一。金融支農服務平臺加快建設,市農信擔保公司上半年擔保余額8200萬元,累計為農戶提供信用貸款擔保5.6億元。全市開設有財政保費補貼的主要險種25個、附加險5個,上半年全市投保4.38萬戶次,保險金額25.39億元,賠款2226戶次、1975.14萬元,在險種數量、參保人數、保險責任等方面均居全省第一。
5、安全保障水平進一步提升。最高標準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實施全市肉品安全專項整治“百日會戰”行動,查處違法行為22起。推進標準化生產,承辦全國“三品一標”工作會議,上半年新增“三品一標”農產品62個,累計達到1158個、產地面積190萬畝。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黑名單制度,上半年市級以上共抽檢農產品2250批次,總體合格率98.3%。已完成畜禽養殖場排泄物治理706家,新增生態消納地14萬畝;按照“統一收集、集中處理”的要求,加快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體系建設,建成1個市級、5個縣級處理廠和115個收集點,基本實現全覆蓋。深化化肥、農藥“雙控減量”工程,推廣測土配方施肥面積120萬畝,實施病蟲害統防統治面積6.2萬畝,非化學防治面積50萬畝次以上。
(二)美麗鄉村建設穩步推進
1、深入實施“三村一線”創建。今年全市計劃創建全面小康村45個,培育中心村18個、特色村30個、精品線8條。計劃于10月份在____鄉召開全市美麗鄉村建設現場會。精心籌備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做好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明確從2015年起,用3年時間,市財政每年落實保護專項補助資金5000萬元,今年上報的省第三批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重點村與市確定的5個試點村落已實現有效對接。積極擴大農村垃圾減量化資源化處理試點,啟動實施試點村4個。
2、強勢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圍繞“新建770個村、受益28萬戶”的年度任務不動搖,確保保質保量完成省下達的年度目標任務。在工程進度方面,截止6月底,共有781個村完成施工方案設計,占省任務102%;各縣(市)區全部完成主要管材采購;598個村完成建筑施工招標,占省任務78%;532個村已經進場施工,占省任務69%,工作進度明顯快于去年同期。各縣(市)區已落實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資金約21.2億元。
3、有序推進農房“兩改”。制定出臺了《關于做好過渡期內農村住房改造建設工作的指導意見》,在政策、力度和方法上作適當調整,側重于執行和兌現好現有政策,做好不同區域農房改造建設政策的銜接以及在建項目的實施完成和掃尾工作。全年計劃新完成農村住房改造建設2萬戶,完成改建面積300萬平方米。上半年全市投入資金50.4億元,開工改造6.5萬戶,其中完工1.7萬戶,完成改建面積258.5 萬平方米,分別占年度目標任務的83.47%和86.17%。
4、繼續加大農村生態建設力度。高度重視生態示范創建,上半年建成2個省級生態鄉鎮(街道),__區通過國家級生態區現場驗收、__區通過國家級生態區技術評估,全市累計已建成國家級生態縣市區4個(__、__、__、__)、生態鄉鎮96個、生態村2個。四明山區域毀林開墾勢頭得到有效遏制,森林生態修復工作同步展開,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50.4%。繼續開展大規模漁業資源增殖放流行動,總計放流3億多尾,全市完成人工放流4.1億尾。
(三)農村綜合改革不斷深化
1、全面提速城鄉一體化進程。推動思路謀劃,突出改革發展主題,圍繞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目標,啟動“十三五”農業農村工作思路研究。推動城鄉一體化改革發展納入全市改革大局,將城鄉一體化改革發展相關項目任務寫入《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2015年工作要點》、《2015年度全市重點改革項目清單》、《__市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實施方案》以及《2015年衛星城市和中心鎮發展改革工作要點》中,增強推動合力。推動政策出臺,協調各職能部門加快制定出臺12+7配套政策。上半年已有《關于進一步加快農村金融改革創新,助推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指導意見》、《__市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辦法的通知》等政策出臺。對還未出臺配套政策牽頭部門,加強協調對接,爭取配套政策盡早出臺,形成1+X政策體系。抓住國務院新型城鎮化改革試點的機遇,及早啟動戶籍制度改革、調研土地制度改革。鼓勵改革試點,對慈溪市農村合作經濟體制創新試驗、__縣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兩個試點進行深入調研指導。繼續推動25個試點鄉鎮先行先試,充分發揮試點鄉鎮的引領作用。
2、加快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研究制定《關于推進__市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的實施方案》,上半年新增股改村社170個,累計達到2154個,占村社總數的76.2%,探索股份經濟合作社深化改革,鼓勵有條件的村經濟合作社實行公司化改造或終止退出,已在六個區分別選擇一個村社進行改革試點。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發證工作,確定__區作為試點縣整區推進,其他涉農縣(市)區各確定1個鄉鎮試點。
(四)農村民生水平切實提升
1、農村基礎設施不斷完善。農村路網、水網、環境衛生網進一步健全。全市農村公路網密度達99.6公里/百平方公里,城鄉客運一體化率達60%以上。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50%以上。加快實施農民飲用水安全提升工程,上半年全市年度計劃的92個農飲水項目已有51個開工建設(其中38個基本完工),完成鎮村聯網管道74公里,村內管網152公里,配套凈化消毒設備116臺(套),完成小型水源工程建設28處,受益人口6.72萬人,占計劃的52%;啟動了農村飲水安全水質檢測中心建設工作,農村飲用水安全覆蓋率達到98.8%。農村垃圾集中處理率達到98%,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94.7%,“一把掃帚掃城鄉”的城鄉一體環境保潔制度逐步在全市推廣。
2、農村社會保障水平不斷提升。全市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人數125.1萬人,其中享受人數74.6萬人,市級統籌區基礎養老金提高到190元/月;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實現“城鄉一體、標準一致”,市六區為660元,今年待市最低工資標準調整后將再提高8%以上;全市新農合人均籌資水平813元,其中財政補助586.7元,參合率為98.3%,全面建立了城鄉統一的大病保險制度。
3、區域協調發展全面推進。市級安排1000萬元資金專用于相對欠發達地區低收入農戶的生產幫扶,今年實施生產性扶持項目36個、來料加工項目16個,分別安排資金688萬元和312萬元。2015年繼續啟動實施“16+3”區域66個村整治建設,安排資金9900萬元,計劃完成下山移民2523戶、6873人,實現低收入農戶增收目標15%以上。截止6月底,已完成危舊房拆除23.6萬平方米,占計劃的92%,新建安置房0.93萬平方米,占計劃的55.1%,完成投資1億元,占計劃的50.5%,實現時間過半進度過半。完成下山移民1332戶,占年度計劃的52.8%,其中四明山區域813戶,占年度計劃的67.2%。低收入農戶實現現金收入5890元,收入絕對值排名全省第一,較去年同期5131元增長14.8%。撥付村級集體經濟運行補差208個村共679萬元,實施集體經濟項目23個,共安排資金821萬元,惠及40個村。研究新形勢下新一輪扶持政策,完成“十三五”下山移民規劃制定。全面貫徹落實好四明山區域生態發展的意見,安排1億元資金用于生態公益林、村級正常運行經費、下山移民等補償,另安排1億元用于兩市一區旅游和林業項目建設。
下階段全市“三農”工作將按照中央“四個全面”的戰略部署,緊緊圍繞實現“兩個基本”、建設“四好示范區”的目標,始終堅持“干在實處永無止境、走在前列要謀新篇”不動搖,強化深度謀劃,確保完成年度目標任務,努力推動我市“三農”工作再上一個新臺階。
(一)切實抓好防汛防臺及其他災害性氣候應急工作
臺風“燦鴻”造成重大經濟損失,下階段,各級各部門尤其是農口部門,進一步落實責任,強化應對,將工作重點放到修復災后農業農村基礎設施,提升防災減災能力上來,堅決打贏“燦鴻”災后救助戰。7月15日起,我市全面進入臺汛期,全市上下要力求做到“三?!保ūV饕缆窌惩?;保供水、供電等公用基礎設施安全;保通訊、電視等敏感部門安全)、“三預”(預測得到、預報得準、預警到位)、“三到位”(黨員干部人員到位、搶險救災物資到位、互幫互助溫暖到位)。
(二)切實抓好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保障
要把整市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作為今后一個時期我市發展現代農業的總抓手,按照經營規模化、主體法人化、產業市場化、生產標準化、服務社會化“五化”的要求促進農業轉型升級。一要在“供”字上做好文章。著力抓好糧食安全保障及農產品供給,確保實現糧食播種面積209萬畝、總產量79萬噸,新建標準化糧食生產功能區10萬畝,新建現代農業園區30個的目標任務。創新農業經營體系,鼓勵整村、整組連片集中委托土地流狀,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加快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職業農民培訓,引導農業龍頭企業做大做強,新增市級農業龍頭企業10家、示范性家庭農場40家、示范性農民專業合作社8家的目標。二要在“轉”字上做好文章。大力發展設施農業,新建設施大棚200萬平方,創建農機示范社15家、區域性農機服務中心1個。積極推進畜禽養殖污染治理、肥藥雙控與減量。深化漁業“一打三整治”專項行動,大力發展設施漁業、生態養殖、標準化池塘改造,鼓勵發展現代化專業遠洋漁船。三要在“安”字上做好文章。強化農業綜合執法,推進綠劍3+X行動,加大案件查處力度。進一步推進“三品一標”認證管理,保證農業標準化水平達到60%以上。健全長效監管機制,更嚴標準落實農產品質量安全黑名單制度,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和合格證明管理制度。加強重大動植物疫病防控,確保不發生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四要在“實”字上做好文章。大力實施“治水強基”行動計劃,圍繞完成水利投資80億元,力爭90億元的目標。以新開工項目為重點,倒排時間,加快前期工作進度,切實做好質量與安全管控工作。加大農田水利建設投入,及早完成新增旱澇保收面積6萬畝,擴大灌溉面積5萬畝,新增噴微灌面積4萬畝的任務。五要
在“優”字上做好文章。全力優化為農服務平臺,積極探索生產合作、供銷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體”合作體系建設,建設現代農業綜合服務中心、農村資金互助會、專業合作社等專業服務組織。完善農產品產銷合作平臺,積極發展連鎖店、直營店、配送中心,提速農村電商平臺建設。(三)切實抓好美麗鄉村建設
著力于謀劃“十三五”美麗鄉村規劃,市委農辦進行深入調研,組織力量編制《提升農村品質,建設美麗__——農村品質提升行動(2015-2017)》,目前已完成初稿。提出了近期和遠期兩大目標。主要任務是實施6大行動,21項工程。一是農村環境整治行動。實施農村環境集中清理工程,重點開展“亂搭亂建、亂堆亂放、亂丟亂扔”集中整治。實施農村環境長效保潔工程,樹立“建管并舉”理念,加快構建城鄉一體的環境保潔網。實施垃圾分類收集工程,到2017年,全市200個村開展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實施美麗庭院擴面推廣工程。清理庭院內外積存垃圾,整理庭院內外雜物,綠化美化庭院內外環境。二是美麗鄉村示范創建行動。實施美麗鄉村示范鎮鄉培育創建工程,每年培育美麗鄉村建設示范鎮10個。市政府以獎代補予以扶持(800萬元/鎮)。實施美麗鄉村風景線培育創建工程,全市每年篩選確定重點培育風景線10條,市政府以獎代補予以扶助(1000萬元/條)。實施美麗鄉村精品村培育創建工程。每年評選一批美麗鄉村精品村(10個村)。實施美麗鄉村區域協調發展工程。繼續實施“16+3”地區村莊整治提升政策,每年完成下山移民1600戶左右。三是農村安居美居行動。實施農民改善型住房工程。落實農民建房用地指標,加大財政支持,對連片聯戶改建翻建達到一定規模,給予基礎設施大配套補助(每年1萬戶,每戶補5000元)。實施美麗宜居(農房改造建設)示范村工程。實施農村住房集聚工程。四是農村生態環境行動。實施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完成三年行動計劃提出的“行政村覆蓋率達到90%以上、農戶受益率達到70%以上”的目標任務。實施農村水環境治理工程,到2017年,全市“三河”基本得到有效治理。實施村莊綠化彩化工程,加快推進“森林__”建設,提高高速公路、國道、省道、鐵路等交通主干線兩側的綠化彩化水平。五是農村交通道路及基礎設施行動。實施農村道路提標升級工程,進一步完善村道路網結構,提高村道密度,配套建設消防通道,增加停車泊位等配套設施建設。實施農村飲用水提升工程,提高農村飲用水安全覆蓋率。實施農村電氣化改造工程,打通服務農村電力用戶“最后一公里”。六是農村公共服務行動。實施農村社區建設工程,以群眾需求為導向,將綜治、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社會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集約進入農村社區服務中心。實施農村社會事業發展工程,推動城鄉教育、醫療、衛生、文化、體育等資源布局調整,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均衡配置。實施農村社會保障提升工程,在實現農村養老、低保、醫療城鄉制度并軌的基礎上,推動保障制度全覆蓋向人群全覆蓋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