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促銷策略理論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促銷策略的分類
1.1推式策略
也就是采用直接的方式將產品推向市場。為此,相關工作人員需要合理選用推銷手段,準確把握產品推銷渠道,在此之后有推銷員將產品或勞務推銷給批發商,批發商負責推薦產品,以便零售商進行產品售賣,為消費者提品。
1.2拉式策略
拉式策略也稱為間接方式,即通過廣告和公共宣傳等措施來吸引最終消費者,使消費者對企業的產品或勞務產生興趣,從而引起需求,主動購買產品。
2.營銷理念的演變
今天的市場無論是競爭格局,還是消費者的思想和行為,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而回顧市場營銷發展歷程,不難發現市場不斷變化的同時,營銷理念也一直在演變。
2.1以滿足市場需求為目標的4P理論
20世紀60年代,美國營銷學學者麥卡錫教授提出了著名的4P營銷組合策略,即產品、價格、渠道及促銷。此種理論以滿足市場需求為目標,以產品為導向。從當時市場營銷來看, 4P理論下的市場營銷,的確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企業發展,并且使市場需求得到滿足。但隨著環境變化,人們思想與認識不斷深入,對市場有了新的理解,看出了4P理論逐漸顯現的一些弊端,如營銷活動注重企業內部,對營銷過程中的外部不可控變量考慮較少;在大的市場環境之中,不同企業所運用的促銷手段幾近相同,難以達到出奇制勝的目的。
2.2以追求顧客滿意為目標的4C理論
20世紀90年代,美國營銷專家勞特朋教授提出的4C理論,重新設定了市場營銷組合的四個基本要素,即消費者、成本、便利及溝通。這一理論改變了市場營銷的理念,即以追求顧客滿意為目標,以消費者需求為導向。4C理論更加注重服務消費者,滿足消費者的需求、降低消費者的成本、方便消費者購買等,這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消費者,得到了消費者的支持與青睞。為此,越來越多的企業遵循4C理論來進行產品營銷。
2.3以建立顧客忠誠為目標的4R理論
而21世紀以后,略特·艾登伯格在《4R營銷》中提出4R理論,再一次重新闡述了市場營銷組合要素,即關聯、反應、關系和回報。這一理論的提出也改變了市場營銷的理念,即以建立顧客忠誠度為目標,以競爭為導向。在21世紀以后,市場環境中企業之間的競爭愈演愈烈,只有實現企業與顧客的互動與雙贏,才能保證企業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中持續發展。而這一目的的實現,基于4R理論開展企業產品營銷活動是非常必要的。因為基于4R理論的產品營銷,能夠積極地適應客戶的需求,主動地創造需求,進而整合營銷,通過關聯、反應與匯報的方式來與客戶產生聯系,進而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以便企業有相對穩固的客戶群,這對于促進企業持續健康的發展有很大幫助。
3.市場營銷中的促銷策略
3.1人員促銷策略
相對來說,人員促銷策略是比較簡單的,只需要促銷人員與
3.2廣告促銷策略
相對來說,廣告促銷策略是最為常見的、有效的促銷策略。它是通過相關促銷活動和媒體傳播企業商品或服務等相關經濟信息的大眾傳播活動。這使得此種促銷策略被視為帶有濃郁商業性的綜合藝術,利于促進企業產品更好地發展。當然,要想使廣告促銷策略充分發揮作用,需要運用到廣告媒體,如電視、報紙、網絡、雜志等。從目前廣告媒體發展和應用情況來看,網絡已經成為一種趨勢,越來越多的人上網,所以利用網絡來傳播企業廣告是非常適合的。當然,企業也不能盲目地選擇網絡媒體,而是根據企業產品的服務范圍、產品特點等,再結合不同媒體形式的特點、傳播范圍及廣告費用等,理性選擇適合的媒體形式,以便良好地進行產品宣傳與推廣,讓受眾群體能夠接觸到,了解到企業產品。另外,筆者在此還要說明的是,廣告促銷活動實施之后,需要對活動效果進行測評,如利用廣告費用對比銷售額法、廣告費用對比產品銷售數量法、彈性系數法等評估和測定廣告促銷的效果,以便后續綜合考慮是否持續運用此種促銷策略來進行產品促銷。
3.3公共關系促銷策略
作為不同于一般社會關系的公共關系,具有獨特的特征,即:①利于促進企業與社會公眾建立相互合作的關系;②利于提升企業形象和產品聲譽;③是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協調藝術。基于此,企業合理開展公共關系促銷策略也是非常可以的,能夠協調企業內部,使企業有限的資源可以充分發揮;能夠協調好企業外部,使企業與消費者建立良好的關系。
3.4銷售促進策略
銷售促進是指企業運用各種短期誘因鼓勵消費者和中間商購買、企業產品或服務的促銷活動。從近些年銷售促進策略的方式有多種,但不同種類的銷售促進策略的實施,有不同的優缺點,所以企業在采納這些方式時應理性綜合使用,要結合這些方式的各自特點、產品的特點、促銷目標及目標受眾、促銷市場環境等多種綜合因素予以考慮。結合當前市場形勢及發展趨勢,企業在應用銷售促進策略時應當著重考慮消費者的實際情況,進而采取適合的、有效的銷售促進方式,如產品樣品贈送、產品的包裝兌現;產品夾帶;累計銷售產品數量:購物券類贈送等方式。總之,銷售促進策略是一種非常有效的促銷策略,結合企業產品特點及消費者需求,合理規劃銷售促進策略,利于提高產品促銷效果,為企業創造較高的經濟效益。
4.結論
促銷活動開展的過程中,存在諸多不確定因素,容易影響促銷活動,導致產品促銷效果不佳。為了達到預期產品銷售目的,創造較高的經濟效益,企業應當合理規劃促銷策略,也就是順應時展趨勢,結合企業實際情況及產品特點,合理規劃設計促銷策略,以便良好地展開產品促銷活動,如人員促銷策略、廣告促銷策略、公共關系促銷策略、銷售促銷策略等,為企業創造較高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一、旅游地生命周期概述
(一)巴特勒生命周期模型理論
巴特勒(Butler)于1980年提出旅游地演化包括探索、參與、發展、鞏固、停滯、衰落或復蘇6個階段,這也是到目前為止一直被國內外學者公認且廣泛應用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論。而在旅游地發展的6個不同生命周期階段,呈現出不同的階段特征(見表1):
(二)影響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因素
綜納國內外學者的研究,其影響旅游地生命周期的主要因素有三方面的效應:社會效應,如客源市場的改變、需求反應、當地居民支持度等;經濟效應,如政府與旅游經營者的作用、過度商業化、外部投資、旅游發展速度等;環境效應,如環境質量與容量、交通條件、旅游設施等。
二、北仍村旅游地生命周期及營銷策略研究
(一)北仍村的“旅游地”蛻變
北仍村是瓊海市打造的“官塘鄉村旅游休閑區”,即瓊海十大鄉村旅游景區的第三個景區,是依靠官塘大旅游景區帶動鄉村旅游的典型示范區。它距離市區8公里,共有48戶農家158人,村里風景如畫,民風淳樸,地理位置良好,毗鄰紅色娘子軍紀念園、官塘溫泉休閑度假區和白石嶺風景區等景點。2013年,北仍村在“三不一就”(即不砍樹、不拆房、不占田,就地城鎮化)新型城鎮化原則指引下,在保護綠色生態環境和保持原汁原味特色村莊的同時,成功建成了騎行綠道、鄉愁味道農家樂、草寮咖啡屋等一批景點。也因此,在短短的時間里,從普通的一個村莊到一個文明生態村,再升級為一個新的旅游目的地,最終完成了一個華麗的轉身。
(二)北仍村的生命周期階段界定
階段界定是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的關鍵問題,正確判定北仍村的旅游生命周期階段,是提出合理針對性策略的基礎。
1、據調查統計,自2014年9月美麗鄉村打造好以來,至今年5月,北仍村已接待游客7萬多人次,逐漸成為海南省旅游新寵,平均每天接待游客3000人次。2015年,北仍村人均年收入1.2萬元,較啟動景點建設前增加了2000元。由此看來,游客量規模雖較小,但增長率變化幅度較大。
2、北仍村現已開始了部分景區、景點和基礎設施的建設,但總體來講,北仍村的打造、投資痕跡還很少,旅游設施簡單,基本以自然風光觀賞、鄉村采風、攝影為主;客源市場形成,當地居民為旅游者提供簡便農家客棧和農家餐飲,制作廣告宣傳旅游地;地方政府投資旅游基礎設施建設。綜此,根據北仍村旅游業發展過程中所呈現出來的動態變化特征和接待游客數量及其增長率等為依據,界定瓊海市北仍村旅游發展正處于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參與階段。
(三)北仍村旅游地參與階段營銷策略研究
旅游地營銷需要一系列策略支撐,通過有效運用市場營銷觀念和手段,組織開展各方面營銷活動,使得旅游地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處于優勢,從而延長其生命周期。對正處于參與階段生命周期的北仍村而言,其旅游營銷的重點是:通過創新營銷策略,進一步擴大北仍村旅游地知名度,建立北仍村特色旅游形象。由于旅游活動涉及眾多方面因素,單一的營銷手段較難取得很好且長遠的營銷效果,要使旅游營銷活動充分發揮作用,則需要優化營銷組合。基于此,本研究運用營銷理論中的產品策略、品牌策略、價格策略、促銷策略對北仍村旅游地的營銷策略進行深入探討,并提出具體的實施措施建議。
1、產品策略
北仍村作為鄉村旅游地,在旅游產品開發方面應迎合時代變化和不同目標游客需求。無論是在觀光型旅游產品、體驗型旅游產品、娛樂型旅游產品設計上,都應緊扣突出北仍村的鄉村生態環境及文化內涵。在觀光型旅游產品設計方面,注重優化提升現有的資源,如現有北仍村的檳榔、椰樹、園林小品和田園綠野,后面可挖掘更多鄉村的原始自然景觀,如村落歷史博物館、水果種植園等;在體驗型旅游產品設計方面,不斷開發個性鮮明、定位明確的鄉土體驗旅游產品,如利用北仍村傳統民居,開展品茶(或咖啡)、聽戲、賞花等較為傳統的休閑體驗項目;現有漫步村道或自行車騎行觀光體驗,今后可開展唱歌、垂釣等較為現代的休閑體驗項目;與此同時,可開展播種、耕地、除草、采摘、推磨等農事休閑體驗項目等;在娛樂型旅游產品設計方面,設計多種休閑娛樂項目,如童年游戲回憶娛樂場、寵物樂園等放松性娛樂活動。值得一提的是,隨著體驗經濟時代的到來,游客越來越追求旅游中的體驗感知,對旅游產品和旅游服務質量的要求日益提高。基于旅游體驗開展營銷活動成了提升鄉村旅游競爭力的必然選擇,因此在產品策略方面,北仍村應側重推出具有旅游地特色的多樣化體驗性產品,才能更好地滿足不同游客的體驗需求,從而創造雙贏局面。
2、品牌策略
在品牌化的今天,顧客所關注、追求和購買的是品牌,品牌意味著高知曉度、高忠誠度和高信譽度,是鄉村旅游地的無形資源。若要維持長期良性的發展,依據自身旅游地的特色,打造自身獨特品牌是必然的。對北仍村而言,如可以挖掘本村鎮的名人軼事、歷史典故,展示鄉村的原生態民俗風情和底蘊文化,設計本村鎮原生態、綠色、休閑等極具識別力的品牌符號,進而滿足消費者個性化、高品位的旅游需求,也能打造屬于自身的品牌,提升旅游地的社會影響力、認知度和知名度。
3、價格策略
對于北仍村旅游地來說,制定有效的價格策略是有效實施營銷戰略的必要條件。北仍村旅游營銷可采取以下價格策略:一是刺激定價策略。采取目前普遍流行的團購、會員打折等刺激性定價策略,讓游客因感受到滿意價格而刺激消費沖動;二是捆綁定價策略。可精心搭配周邊的精品旅游景區(如周邊附近的官塘溫泉度假中心和白石嶺,高速路口附近的紅色娘子軍紀念館和周士弟紀念館)進行捆綁銷售,既滿足了游客多樣且優惠需求也利于北仍村旅游地的知名度和旅游產品推廣;三是差別定價策略。根據旅游季節性、旅游者的購買數量、旅游市場的供求關系,對北仍村旅游地的旅游產品實施差別定價,分別給予不同的優惠,以促使其旅途產品更具競爭力,從而贏得穩定的市場。
4、促銷策略
延長鄉村旅游地生命周期,宣傳促銷是重要的手段和環節,不僅能有效擴大旅游地知名度,還能吸引更多的投資者促進旅游開發。建議北仍村旅游促銷可綜合選擇網絡促銷、傳統媒體促銷、公共關系促銷、節慶促銷等四種促銷手段。網絡促銷方面,建立功能、內容完善的信息服務的鄉村旅游網站,一方面在網站上進行旅游產品的宣傳促銷,另一方面可以利用網站作為樞紐做好客戶關系的聯絡和管理工作,吸引新游客的訪問,從而有效提高北仍村旅游的重游率和認知率;傳統媒體促銷方面,可通過海南旅游衛視頻道、瓊海電視臺以旅游欄目或者專題片的方式進行報道,或者借勢影視進行植入式營銷,融入電影、電視劇場景情節,通過場景再現,讓觀眾留下對北仍村旅游地的印象,達到營銷目的,還可以通過車載交通廣播、戶外廣告以及報刊雜志進行媒體促銷宣傳;公共關系促銷方面,可通過舉辦鄉村生物教學課程、野外寫生教學會議、博鰲亞洲論壇相關學術會議等推進北仍村的知名度;節慶促銷方面,善于結合北仍村旅游地當地民俗一些節慶文化和時代特點,積極創辦新型有影響力的鄉村旅游節事活動,節前通過媒體報道,節慶后繼續對游客進行展示,全方位吸引游客,開拓北仍村旅游地客源市場。(四)北仍村旅游地不同發展階段策略重點目前北仍村正處于參與階段,將優化營銷組合,擴大北仍村旅游地知名度作為該階段的旅游營銷重點,其目的是為了讓北仍村在激烈的旅游市場競爭中逐漸占據主導地位。到了發展階段,北仍村的旅游營銷策略重點應及時轉向為不斷強化旅游經營品牌,形成自身的旅游品牌特色,不斷擴大自身的競爭優勢。到了成熟階段,其營銷策略重點應維持現有市場占有率,要在產品質量、品種方面下工夫,根據游客需求和品位的變化進行旅游產品的重組,尤其是要加強旅游需求和旅游效應的研究,以謀求旅游地的可持續性發展。
三、結語
1、網絡營銷的特點
網絡營銷(CyberMetinarkg,On-line Metinarkg 或 E-Market-ing),就是以國際互聯網絡為基礎,利用數字化的信息和網絡媒體的交互性來輔助營銷目標實現的一種新型的市場營銷方式。簡單的說,網絡營銷就是圍繞互聯網絡進行的,是為了達到一定營銷目的的營銷活動。這種營銷方式在經營環境、范圍、手段、運作形式、以及供求雙方的溝通等方面,有著其他營銷方式所不可比擬的優勢:(1)無時間、空間、地域、國籍限制的運作時空;(2)公平自由的競爭環境,從根本上增強企業的競爭優勢;(3)便捷有效的溝通渠道,可以主動的、有針對性的開展營銷活動;(4)更準確詳盡的細分市場,定位營銷目標準確;(5)減少了銷售環節,降低了整個商品供應鏈的經營成本;(6)減少了營銷環節,縮短了傳統供應鏈,提高經營效率;(7)可以充分發揮計算機及多媒體技術的有事,實現豐富多彩的營銷目標;(8)必須要有一定的技術投入和技術支持,是高技術條件支撐的營銷手段。
2、企業網絡營銷運作策略研究
開展網絡營銷,必須采取切實可行的營銷策略,這是開拓市場,競爭取勝的關鍵。無論網絡營銷如何發展,它的相關理論仍屬于市場營銷理論的范疇,因此,本文按照市場營銷組合的產品、價格、分銷渠道和促銷四大要素,分別介紹網絡營銷中的產品策略、價格策略、渠道策略以及促銷策略。
2.1 產品策略。產品分為無形的服務和勻質商品,在網絡營銷環境下,產品的信息因素比重越來越重。因此在網絡營銷中,要確定經營那些產品或服務,明確產品之間的相互關系,根據產品之間的組合方式及其廣度、深度和密度,可以實行擴大產品組合策略、縮減產品組合策略和產品延伸策略。另外,網上市場的品牌管理和開發建設,也是提高企業產品市場競爭力的重要手段。
2.2 價格策略。價格策略一直是營銷理論研究中的一個難題,定價策略的正確與否,直接關系到新產品能否在市場上立足、順利開拓市場及盡快從導入期進入到成長期。與傳統的產品價格相比,網上電子市場產品具有價格水平趨于一致性、非壟斷化、趨低化、彈性化、智能化等特點,因此在制定產品和服務的價格策略時,必須考慮各種因素,針對市場的需求情況和同類產品的價格情況,確定本企業的價格策略。這個過程可概括表示為;市場調研用戶需求,按用戶需求確定產品功能,按用戶需求確定生產與商業成本,最后制定市場可以接受的性能價格比,通過撇脂定價、滲透定價、滿意定價等確定最后的價格。這種價格策略由于滿足而用戶的特定需求,可以再某種程度上降低了用戶對價格的敏感度,減少了企業庫存的壓力。此外,折扣價格策略和免費政策也正成為網絡營銷獨特的價格策略之一。
2.3 渠道策略。有些企業的產品盡管有質量和價格上的優勢,但缺乏分銷渠道或分銷渠道不暢,無法擴大銷售。在市場條件下,只有通過一定的分銷渠道,才能在適當的時間、地點、以適當的價格銷售給廣大用戶和消費者,實現企業的營銷目標。在網絡營銷策略中,銷售渠道策略和產品策略、定價策略一樣,是關系到企業能否成功通過網絡將產品打入市場、擴大銷售的重要策略。渠道銷售策略主要分為網絡直接銷售和網絡間接銷售。它們都簡化了市場交易過程;有利于平均訂貨量的規模化;實現了網上教育活動的常規化;便利了買買雙方的信息收集過程。對于從事網絡營銷的企業來說,選擇營銷渠道最佳方案是雙道法,即企業同時使用網絡直接分銷渠道和網絡間接分銷渠道,尤其在買方市場的情況下,比通過單一渠道更容易實現市場滲透和達到銷售量最大的目的。企業一般建立網站等網絡直銷渠道,同時選擇網絡間接銷售渠道,通過電子商務中介商的信息服務、廣告服務于撮合服務,擴大企業的影響。在選擇合適的電子商務中介商時,必須考慮成本、信用、覆蓋、特色和連續性五大因素,讓中介商始終將本企業的產品放在經營的主要位置。
2.4 促銷策略。網絡促銷是指利用計算機及網絡技術向虛擬市場傳遞有關商品和勞務的信息,以引發消費者的需求,喚起購買欲望和促成購買行為的各種活動,主要分為網絡廣告促銷和網絡站點促銷,前者主要通過 ISP 或 ICP 進行廣告宣傳,特點是宣傳面廣、影響力大,但費用較高;后者主要是利用企業自己的網絡站點樹立企業形象,宣傳產品,具有快捷、方便、費用較低的特點,可在網上直接洽談,成交概率較高,但檢索比較困難。因此,合理地應用兩種促銷方法,是提高網絡促銷成功率的關鍵。
對大多數企業來說,如何實施網絡促銷是一個新問題。網絡促銷的實施過程可歸結為;(1)深入了解產品信息在網絡上的傳播特點,分析產品信息的接收對象,確定合適的網絡促銷目標;(2)設計網絡促銷內容;(3)確定網絡促銷的組合方式;(4)制定網絡促銷的預算方案;(5)評價網絡促銷的效果;(6)注重網絡促銷過程的綜合管理。
本文認為4Ps營銷組合理論是市場營銷學理論的重要基礎,任何流行的理論只能對其完善,而無法取代它。站在繼承與發展的角度,筆者提出用整合營銷傳播對4Ps營銷組合模型進行適當的修正,而非全面否定。
隨著市場營銷觀念的不斷發展變化,營銷組合理論也不斷發展變化。從國內外有關營銷組合理論方面的文獻來看,有的學者主張在接受麥卡錫4Ps營銷組合的基礎上對其進行若干補充,即增加更多的“P”內容。有的學者則主張用某種新理論,如4Cs完全取代4Ps營銷組合理論,甚至于有時會看到“4Ps營銷組合理論已經過時了”的論述。
4Ps營銷組合理論真的過時了嗎?回答應該是否定的。筆者在市場營銷學教學過程中深刻體會到4Ps在教學體系中的重要貢獻。當然,隨著營銷理論的發展,古板地遵循4Ps營銷組合理論也是不妥當的。因此,我們在對現有文獻的搜索和整理基礎上,用整合營銷傳播對4Ps營銷組合理論進行適當的修正是非常有必要的,且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一、4Ps營銷組合模型研究的不同發展思路
(一)4Ps營銷組合模型的提出
在營銷學界,大家一致認同最初提出營銷組合概念的是哈佛大學教授尼爾·鮑敦( Neil Borden),1953年他在美國市場營銷協會就職演說時提出市場營銷組合(Marketing mix),是指為了尋求一定的市場反應而進行的一系列直接影響需求的可控制因素的組合。在20世紀60年代初期,關于營銷組合要素內容的討論是一個熱點問題。其中,最具有代表性和影響力的是兩個人:一是麥卡錫(McCarthy),他于1960年在其《基礎營銷》一書中將營銷組合要素一般地概括為四大類:產品( Product)、價格(Price)、渠道(Place)和促銷( Promotion),即著名的4Ps。二是菲利普·科特勒,他于1967年在其暢銷書《營銷管理:分析、計劃、執行與控制》第一版中進一步確認了以4Ps為核心的營銷組合方法,從而4Ps營銷組合理論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和引用,成為了所有營銷學課程的理論基礎。
在20世紀60年代,4Ps營銷組合模型提出和確立之后,針對4Ps營銷組合模型批評的聲音也一直不絕于耳,有三種批評的聲音:第一,營銷組合要素只適合于微觀問題;第二,4Ps理論是對尼爾·鮑敦提出的市場營銷組合概念的過分簡化,是對現實生活不切實際的抽象;第三,4Ps組合理論將營銷定義成了一種職能活動,從企業其他活動中分離出來,授權給一些專業人員,由他們負責分析、計劃和實施。
(二)4Ps營銷組合模型的發展
從目前的國外研究現狀來看,除了上述對4Ps營銷組合理論的批評聲音之外,還有以下兩種具有代表性的觀點:
第一種觀點:“P”字游戲,即增加更多的“P”。許多學者認為,隨著營銷理論和實踐的發展,4Ps營銷組合已經不能概括組合要素的基本內容,主張在接受麥卡錫4Ps的基礎上對其進行若干補充,根據“P”字的多少,分別有“5P”、“6P”、“7P”、“8P”、“10P”和“11P”等不同營銷組合模型。進入20世紀70年代后,傳統的營銷組合不能很好地適應顧客對服務的要求,有的學者建議增加代表員工或人員推銷的第五個“P”(people,or personnel selling),或主張增加的第五個“P”應該是包裝( Packaging),即“5Ps”組合理論。1986年,科特勒在強調“大市場營銷”概念時,又在4Ps的基礎上提出了兩個“P”,即公共關系(Public relations)和政治權力(Political power),即“6Ps”組合理論。而服務營銷學者們則提出了“7Ps”組合理論,即在4Ps組合理論的基礎上增加參與者(participants)、有形展示(physical evidence)和服務過程(process)。
此后,當營銷戰略規劃變得異常重要的時候,科特勒又提出了在4Ps戰術基礎上的戰略規劃中的4P過程,即診斷(Probing)、市場分割(Partitioning)、擇優化(Prioritizing or pref-erence)、定位(Positioning),即“8Ps”組合理論。最后,根據科特勒的觀點,將“大市場營銷”觀念和“戰略營銷”觀念集合起來,就是“10Ps”組合理論,如果再加上最后一個“P”,即“人”(people),那么市場營銷組合就演變成最多的“11Ps”組合理論。當然,“P”字游戲仍在繼續。
第二種觀點:用4C取代4P理論。這是目前較為流行的一種替代論。美國廣告學教授勞特朋于1990年在《廣告時代》雜志發表了《4P退休,4C登場》一文,提出“4Cs”組合理論,4Cs是指消費者解決方案(Consumer solution)、消費者成本(Consumer Cost)、方便(Convenience)和通信(Communication)。隨后,勞特朋與舒爾茲等人合著了《整合營銷傳播》一書,書中又強化了“4C取代4P”的觀點。該書中文版在中國出版后,國內不少營銷界人士大勢宣揚這種主張。筆者以為4Cs組合理論是在4Ps組合理論的基礎上,對4Ps組合理論的進一步發展。實際上,“4Ps”與“4Cs”是相通的,二者的關系是手段和目的的關系,而絕非互相取代的關系。產品策略是使顧客滿意的手段,價格策略就是使顧客購買成本降低,分銷是為了實現顧客購買的便利,促銷的本質就是信息溝通。因此,科特勒在《市場營銷原理》第七版“營銷過程”一節中吸納了“4Cs”的內容,但并沒有否定“4Ps”,而是強調從消費者“4Cs”的角度來看待“4Ps”。
而從目前的國內研究現狀來看,也有多種不同的聲音。吳金明(2001)認為,隨著高科技產業的迅速崛起,高科技企業、高技術產品與服務不斷涌現,營銷觀念、方式也不斷豐富與發展,進而提出新經濟時代的“4V”營銷組合論。所謂“4V”是指差異化(Variation)、功能化(Versatility)、附加價值(Value)、共鳴(Vibration)的營銷組合理論。李振華、王烷塵(2002)在B2C電子商務條件下主張“7Cs”營銷策略,在“4Cs”基礎上增加以下3個“C”:信用(Credit)、創新(Change)和核心能力(Core Competence),但不是要拋棄傳統的“4Ps”營銷策略,相反,是在主張“4Ps”策略前提下的“4Ps”與“7Cs”的整合。魏中龍(2006)比較了“4Ps”、“4Cs”、“4Rs”和“4Vs”之間的關系,并指出四者之間是繼承與發展的關系。
因此,綜觀國內外關于營銷組合因素的討論,筆者可以歸納為一個以不同字母打頭的營銷組合模型表。
從上文我們可以了解到營銷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對麥卡錫4Ps理論的批評、補充,甚至取代,新的觀點越來越多,分歧似乎也越來越大,那么如何解決分歧呢?
首先,我們要對營銷組合概念本身及營銷組合要素確定一個規范的定義。在傳統理論上,營銷學學者把營銷活動的因素分為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目前,大家一致認同的市場營銷組合是指市場營銷人員綜合運用并優化組合多種可控因素,以實現其目標的活動總稱。而關于營銷組合要素,絕大多數營銷學學者認為必須具備兩個基本特征:一是直接對顧客需求產生影響;二是可以控制。若以此為依據進行判斷,尼爾·鮑敦提出的“市場調研”由于其不直接影響需求而應該不屬于營銷組合要素,而其他如“參與者”由于其不可控制也應該不屬于營銷組合要素。科特勒提出的“政治權力”由于其在大多數情況下的不可控制,也應該不屬于營銷組合要素。勞特朋提出的“4Cs”中也因為不具有第二個特征,則不屬于營銷組合要素。
其次,如何對待傳播或溝通,恰當地將其納入營銷組合基本要素之中,使營銷組合模型更趨于合理。所謂傳播或者溝通,就是指思想傳遞以及不同個體之間或組織與個體之間建立共識的過程;而營銷是指企業或者其他組織用于在自身或者客戶之間創造價值轉移(或交換)的一系列活動。如果將這兩個概念綜合加以認識,就產生了營銷傳播。所謂的營銷傳播就是指在一個產品或服務(品牌)的營銷組合中,通過建立與特定產品或服務(品牌)的客戶或者用戶之間的共識而達成價值交換的所有要素的總和。營銷學界大多數人都認同,營銷傳播是由促銷發展而來的,但它又比傳統促銷的基本含義要寬泛得多,在傳統促銷組合中一般強調的是四個主要構成:廣告、公關宣傳、銷售促進以及人員推銷,而且這些促銷手段,除了人員推銷外,在運用過程中強調的是對銷售對象的單向作用。而營銷傳播則有所不同,它注意到了其中雙方建立共識的溝通過程,并且大大地擴展了這種溝通的手段。所以,筆者認為對營銷組合要素的認識,必須從促銷轉向傳播或溝通。
二、用IMC取代促銷組合策略
(一)整合營銷傳播觀念的提出
IMC(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意為整合營銷傳播,或譯為整合營銷溝通。這一理論最早由美國西北大學舒爾茲教授等人提出,其主要內容反映在他們所著的《整合營銷傳播》一書之中,其基本思想是組合運用各種信息傳播手段,以獲得明確的、連續一致的和最大的傳播影響。
舒爾茨認為整合營銷傳播是發展和實施針對現有和潛在客戶的各種勸說性溝通計劃的長期過程。整合營銷傳播的目的是對特定溝通受眾的行為實施影響或直接作用。整合營銷傳播認為現有或潛在客戶與產品或服務之間發生的一切有關品牌或公司的接觸,都可能是將來信息的傳遞渠道。進一步說,整合營銷傳播運用與現有或潛在的客戶有關,可能是為其接受的一切溝通形式。總之,整合營銷傳播的過程是從現有或潛在客戶出發,反過來選擇和界定勸說性溝通計劃所采用的形式和方法。
(二)用IMC無法取代4P理論
隨著IMC自20世紀90年代風靡西方廣告界、營銷界后,有的學者主張用IMC取代4Ps組合理論,即所謂“1P”理論。在IMC看來,營銷即傳播,傳播即營銷,二者密不可分,這也是整合營銷傳播觀念轉化的核心所在。這樣看上去似乎“1P”理論也有根有據。但是,筆者以為這種說法的依據更大程度上是站在傳播學角度去思考的,是傳播學對營銷學擴展的一種表現形式,就好比廣告學家說“營銷即廣告,廣告即營銷”。而我們作為營銷學學者應該堅定地將傳播學所倡導的整合傳播(Integrated Communications,簡稱IC)概念吸收到營銷體系中來,就像我們把廣告學吸收進來一樣。
(三)用IMC取代促銷組合策略
我們認為整合營銷傳播僅僅是4P中的一個P的內容,即促銷組合策略的發展。顯然,用“1P”理論取代4Ps組合理論是不合適的。關于這一點,科特勒教授在《營銷管理》(第九版)一書的促銷組合章節中使用了整合營銷傳播概念,作為對促銷組合理論的補充和完善,這樣則更為科學。當然,如果再大膽一點,筆者認為可以考慮用IMC取代促銷組合策略,其內容除了包含傳統促銷組合中四種工具之外,諸如事件營銷、知識營銷、娛樂營銷和文化營銷等最新的一些營銷手法都可以囊括其中。
為此,營銷組合的基本要素可以歸結為產品、價格、分銷和整合營銷傳播(IMC)四個要素,而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產品、價格、分銷和促銷模型。但是,隨之而來的是一個傳統而又一直在延續的問題,即“是否要擺脫字母P的束縛”。有兩種可供選擇,其一是,擺脫字母“P”的束縛,從而本文可以得出一個結論:4Ps組合模型應該調整為3Ps+IMC模型;其二是,保持4Ps組合模型形式上的統一,用整合營銷傳播這個“新瓶”去裝促銷組合的“舊酒”。
三、結論
促銷(Sales Promotion,以下簡稱“SP”)是營銷4Ps(4P指代的是產品、價格、渠道、促銷四個英文單詞―――Product、Price、Place和Promotion)策略之一,是商家應用最廣泛、最頻繁的營銷工具。因此,以促銷為題的書簡直數不勝數,但遺憾的是,大量的書是低水平重復,或以偏概全。
幾年前,我寫過《實效促銷SP》一書(與朱翊敏合著),曾成為中國圖書市場營銷類的暢銷書之一。依我的體驗,認為唐?舒爾茨教授等所著《促銷管理》(《Sales Promotion Essentials》)一書的價值,主要并不在其“系統詳盡”,而在于其“高度”,即力圖使促銷的策略立于更高,從而效能更遠。
作者批判性指出,傳統的促銷通常定位于短期。營銷經理通常將促銷用作增加短期銷量的推動器。結果是,促銷通常被視為是在增加短期銷售額和利潤的商業大戰中的一個簡單、以反應為特征的工具。
由此,作者對促銷(SP)重新定義如下:促銷是改變由目標顧客感知的某種產品或服務的價格/價值關系的營銷和溝通工具,因而它能產生直接的銷售,改變長期的品牌價值。
如何才能使促銷轉換成上述的新角色呢?通過此書,我認為作者提出了以下兩條基本的解決之道:
一、以消費者行為分析為導向制定促銷策略。本書提出要從消費者的類型區分入手,將消費者分為5類: 忠誠使用者、游離者、競爭性品牌的忠誠者、價格敏感者和非使用者,并分析其不同的促銷心理和行為(如消費者的類型和預期的促銷結果分析)。促銷策略必須確定:主要針對何種類型的顧客;哪些類型的促銷策略能夠更好地完成所期望的目標。
二、將促銷活動和建立品牌以及整體營銷組合有機聯系。本書主張促銷活動應與品牌營銷組合的其他戰略因素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促銷的策略應研究如何適應于公司或品牌的整體戰略重點,而不僅僅是集中于特定的如何影響短期銷售額的促銷計劃和活動,并給出了供選擇的營銷組合或整合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