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職業生涯規劃指導意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Abstract: The career planning relates with the power level and achievement level of one person in the social environment. To carry out the career planning guidance has great historical and realistic significance for students and the community, so we should further establish the career planning guidance system. For career planning law, the guidance system should generally include the four aspects: self-awareness, professional cognitive, practical guidance, logistical support.
關鍵詞: 輔導體系;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
Key words: counseling system;college students;career planning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2)25-0219-02
0 引言
職業生涯規劃起源于20世紀初的美國,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從20世紀末開始在我國高校中推廣。目前我國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仍然處于起步階段,在理論研究和實踐指導過程中缺乏系統性和持續性,未能形成較為完善的輔導體系。據此,我國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需要構建健全的職業生涯輔導體系。
1 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理論基礎
1.1 基本內涵 職業生涯規劃是英文“Career Planning”的意譯。職業生涯規劃是指組織或者個人把個人發展與組織發展相結合,對決定個人職業生涯的個人因素、組織因素和社會因素等進行分析,制定有關對個人一生中在事業發展上的戰略設想與計劃安排,也可以解釋為:職業生涯規劃是指根據個人情況及所處的環境,確立職業目標,選擇職業通道,并采取行動和措施,實現職業生涯目標的過程。①具體來說就是個人所制定的有關職業的短期、中期和長期規劃,職業目標,職業發展策略,個人行動方案,執行策略等內容的計劃與行動。
職業生涯規劃一般經過自我剖析與定位(自我認知)、生涯機會評估(職業認知)、職業生涯目標與路線的設定(目標)、職業生涯策略的制訂(計劃)、職業生涯規劃的行動與修正(實施)五個步驟來完成。它是一種動態性的管理,將貫穿于個人職業生涯發展的全過程和組織發展的全過程。美國著名職業生涯學家舒伯教授認為,人一生中的職業發展可劃分為5個階段:成長階段、探索階段、建立階段、維持階段和衰退階段。②大學生正處于探索階段,主要的任務是擇業和適應就業階段,大學生在該階段表現出的主要特點是對大學生活憧憬、好奇,但主動學習意識較弱,自覺控制能力不強,特別是對未來的職業選擇及就業方向比較茫然,這個階段學生的可塑性極強,對未來職業方向的清晰描述和選擇大多基于此階段。
1.2 理論實踐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理論研究很多,應用范圍很廣,目前主要研究成果包括:①職業生涯發展理論,典型研究代表人物是舒伯(Super),其主要成果是“職業生涯發展階段理論”;②職業生涯選擇理論,典型研究代表人物是霍蘭德(HOLLAND),其主要成果是“職業興趣理論”;③職業生涯決策理論,典型研究代表人物是施恩(Schein),其主要成果是“職業錨”理論;④職業生涯規劃操作理論。上述理論從人的成長規律出發,根據人在不同階段的任務提出解決方案,由此可見,做好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的核心是學生,務必在任何環節突出學生的中心位置,緊緊圍繞學生開展職業生涯輔導,讓學生體驗到規劃的作用,感受其對個人發展的深刻含義,體會人的發展性,理解和吸納大學教育的職業性、社會性特點。
2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現狀及存在問題
關鍵詞:大學生 職業生涯 規劃教育
2011年,國務院了《關于進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通知》(國發[2011]16號),通知中指出,預計“十二五”時期,高校畢業生數量仍將持續增長,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任務依然十分繁重??梢姡龊酶咝.厴I生就業工作是高校必須面臨的重要課題。如何實現大學畢業生充分就業,進一步加強高等院校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
1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研究意義
當前,我國高等教育已由傳統的精英教育轉變為大眾教育,與傳統的教育模式相比,大學生的培養目標和方式也有了很大的不同。但與此同時,隨著高校擴招規模的進一步擴大,大學畢業生的數量也逐年上升,這就給就業形勢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在此背景下,社會所關注的已不僅僅是就業率的高低,更多地開始關注大學生就業指導和職業生涯教育,強調通過教育引導逐步提升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增強就業優勢,提高就業質量。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引起了學校、家長及學生個人的廣泛關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主要表現為:
1.1 從學生層面,可以幫助大學生充分認識自我,準確定位自己,針對不同年級的學生進行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應有所區別。
1.2 從學校層面,有利于進一步優化現有專業課程結構,實現資源合理配置,強化學校人才培養的責任意識。對學校而言,大學畢業生就業不僅是檢驗學生質量的重要途徑,更是學校綜合實力和水平的重要體現,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國內外很多大學也都十分重視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方面的教育,配備了專業的指導教師和先進職業測評工具等硬件設施,使學生在接受知識的同時積極規劃自己未來的職業發展生涯。學校通過開展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逐步強化了學生的就業意識和社會責任意識,引導其樹立科學的擇業觀和就業觀,不斷提升其專業實踐技能,增加就業優勢,提高就業質量。
1.3 從國家層面,大學畢業生順利就業,可以有效地緩解當前就業壓力,減輕國家和個人家庭負擔,對于推動社會經濟高效穩定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大學生就業不僅關系到個人的成長發展,還與國家發展與社會穩定具有緊密聯系,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國家可以通過積極制定相關優惠政策的方式,促進大學生自主就業和創業。
綜上所述,大學生就業是關系民生的重要問題,只有在國家、社會家庭以及個人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實現大學生高質量就業。因此,高校必須強化責任意識,以身作則,加強大學生就業指導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大力培養專業人才,不斷提高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引導其樹立科學的就業觀,提高大學生的社會責任高、榮譽感、使命感,使其科學定順利就業。
2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存在的問題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在我國還正處于起步階段,完全意義上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并未形成,大多都是與大學生的就業指導相聯系。很多大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缺乏關注,或將其視為一種形式,沒有從思想上引起足夠重視。同時,在授課環節,很多學生的興趣度和學習熱情不高,嚴重影響了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教育質量。筆者在調查浙江省高校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現狀的基礎上,歸納出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存在的問題:
2.1 職業生涯規劃體系建設不完善,缺乏專業的相關服務機構
在我國,職業生涯教育起步較晚,目前仍處于發展完善中,接受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學生只停留在大學階段,中小學階段還是空白。大學生所接受到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和就業指導也十分有限,屬于階段性教育,缺乏連貫性。同時在教育中,由于缺乏相應的專業服務機構,造成職業生涯教育質量不高,影響學生的未來發展。此外,國家層面的法律法規還不健全,使學生很少能得到專業職業指導機構的服務。
2.2 高校職業指導師人員隊伍建設滯后
目前我國已經取得職業指導師職業資格專門從事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專業人才極少。以筆者所在的高校為例,職業教育師資與學生的比例不足百分之四,其中大部分是輔導員兼職從事職業指導師,而這些指導者都非專業出身,基本上缺乏相應的職業指導知識和相應的技能,致使不少大學生接受不到專業的職業咨詢和指導,不能從自身實際出發規劃自己的人生和盡早地對自己的職業進行定位。
2.3 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內容不夠實際,流于形式
翻看有關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教材時,會發現教材的職業生涯規劃理論都是從西方引入,對高校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與輔導缺乏針對性和實效性。再加上多數職業指導老師缺乏相應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導致指導形式單一,流于說教,對個性化的就業心理咨詢和輔導難以開展,導致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達不到應有的效果。
2.4 大學生自身對職業生涯規劃重視不夠
盡管很多高校在大一學期就開設了就業指導課,但是大學生自身沒有足夠重視,只把它當作一門拿學分的公共基礎課。雖然有些學生制定了職業規劃,但過于理想化,在以后的社會實踐中一旦發現理想和現實的差距,就變得茫然無措。據相關資料統計,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不合理現象普遍,比例高達45.6%。
3 改進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建議
3.1 完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相關政策,健全職業生涯規劃服務機構
相關職能部門應該制定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有關政策,對高校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進行引導,在進行高校質量評估中加入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權重。此外,加大力度建設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服務系統,促使高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走上規范化的道路,更好地為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服務。
3.2 加強職業指導師隊伍建設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專業性較強,需要建立一支專業化的職業生涯指導師隊伍。高校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式加大職業指導師隊伍建設:①引進專業職業指導師,使之成為學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骨干力量;②提升輔導員的職業生涯規劃水平,輔導員是與學生接觸時間最長的老師,通過對輔導員的培訓,使他們獲得職業指導師職業資格證書,達到相應的知識結構和職業指導能力,可以直接指導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并進行監督;③聘請企業人員擔任學校的職業指導師,由于企業人員有豐富的企業工作經歷,提供就業創業咨詢和輔導服務更接地氣。
3.3 完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課程體系建設
高質量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課程體系,可以引起大學生的興趣,進而幫助大學生明確自己的職業發展方向。在課程體系構建過程中,要結合不同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和專業特點,形成一套包含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課程體系。授課過程中應避免枯燥的理論灌輸,可以結合案例,便于學生充分了解職業生涯規劃理論。此外,有針對性地組織學生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現場互動和參觀采訪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可以讓原本乏味的課程鮮活生動起來。建議大一的時候就組織學生進行職業能力測評,讓他們對未來的職業生涯規劃有個初步的了解。
4 引導大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視
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應貫穿于大學生活的全過程。從大一新生入學教育開始,就要把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理念灌輸給學生。大學只是人生中的一個驛站,職業生涯規劃才是貫穿于一個人一生的。引導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覺樹立并強化職業規劃意識,結合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不斷提升自己,完善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增強職業競爭力。
5 小結
總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社會、學校、家長和學生的攜手合作,讓每一名學生都能接受高質量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是我們共同的努力方向。
參考文獻:
[1]趙錄貴,陳祿青.從職業生涯規劃角度看高職高專人才培養困局及對策調整研究[J].沿海企業與科技,2012(4).
[2]車明華.以輔導員為指導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11(22).
[3]王雅倩.專科院校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咸寧學院學報,2012(4).
[4]丁曉雯,孫作青,錢施光.淺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及指導意見[J].改革與開放,2010(18).
【關鍵詞】職校生 職業生涯規劃
一、職校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意義
合理定位并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對于在就業過程中處于弱勢群體的職校生而言,是增強學習的針對性、實效性,增加職業生涯成功概率的重要舉措。
(一)職業生涯規劃應成為職校生入學教育的立足點
《教育部關于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課程設置與教學安排的意見》(教職成20086號)指出:德育課的主要任務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職業生涯和職業理想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職業道德和法律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綜合職業能力形成。職業學校的培養目標,是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直接的建設者和生力軍。職業生涯規劃活動的開展,可以使職校生在剛一入學就明確目標,了解自己的職業特點和三年或五年的學習任務,使學生學有目標,學有方向,學有動力。因此,職業生涯規劃活動是職校生認真學習、鉆研技能、提高自身素質,成為社會主義建設合格職業人的立足點。
(二)職業生涯規劃應成為培養職校生自信心的切入點
一流的學生上重點高中,二流的學生上普通高中,三流的學生才不得不上職業學校。在步入職校大門后,學校如能適時地對他們開展系統全面的職業生涯規劃活動,無疑是向他們已經疲憊的心靈打了一針興奮劑,使得他們能夠重新拾起早已失落的自信心,重新煥發青年人的朝氣和活力。所以,職業生涯規劃是職業學校培養職校生自信心的切入點,是學生活力和朝氣恢復及增長的切入點,是學生重新審視自己、認識自己的切入點,也是他們從此開創自己亮麗多彩人生的切入點。
(三)職業生涯規劃應成為培養職校生學習興趣的出發點
經過中考的沖擊,灰頭土臉的學生帶著一絲失落、無奈、茫然甚至自暴自棄踏入職校的大門。
在入學之初引導職校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在他們心中點燃了一盞明燈,藉此照亮他們前方的路,學會分析自身實際,重新培養學習的動力,克服學習中存在的種種困難,激發出丟失已久或蟄伏于心的學習興趣和無限潛能,從而在學習中取得師生共同期盼的成績,有針對性地去規劃自己的學業和職業志向。所以,職業生涯規劃是職校生適應職校學習、培養學習興趣、激發學習潛能、獲取理想成績的出發點。
(四)職業生涯規劃應成為職校生順利就業的歸宿點
對于一所職業學校而言,提升學校知名度,擴大學校影響力,使學校步入良性發展的軌道,最突出的一個指標就是學生就業率的高低和就業質量的好壞,就業工作成了影響學校生存和發展的生命線。《江蘇省教育廳關于制定中等職業教育和五年制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方案的指導意見》(蘇教職201236號)指出:要“貫徹落實黨的十精神,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堅持以育人為根本、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在職業學校開展職業生涯的教育和規劃,理應成為幫助學生順利就業、走向各工作崗位的歸宿點。
從宏觀方面說,職業生涯規劃貫穿一個人職業生涯的始終;從微觀方面說,職業生涯規劃貫穿職校生在校的三年或五年的全過程,伴隨著學生整個學業生涯,既成為學生入學教育的立足點,也成為學生開發學習潛能、獲得理想成績的出發點,成為學生培養樂觀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的切入點,同時也成為學生順利就業、胸有成竹地走向社會的歸宿點。
二、職校生職業生涯規劃活動的目標
(一)職業生涯規劃的起始目標:合格的職校生
新生入學后,重點是要引導學生適應新的環境和氛圍,實現角色轉變。一是要實現自我要求的轉變。要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確立適合自己未來發展的人生目標,著眼于追求全面的素質發展,掌握相關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二是要實現學習觀念的轉變。要教育學生盡快擺脫中學時形成的對家長、教師的依賴心理,培養以自主學習為主、教師指導與自主學習相結合的觀念。三是要實現學習方法的改變。要將填鴨式的學習方式轉變為以創造性學習為主導、接受型學習和創造性學習相結合的學習方式。四是要進行就業啟蒙指導。要與實習單位聯系,直接讓學生走進企業、走進基層,初步了解專業特點,激發學習欲望,使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選擇一條既符合企業需要,又適合自己發展的成功之路。
(二)職業生涯規劃的成長目標:合格的準職業者
經過一年的鍛煉,大部分學生已形成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但是,三年或五年的學習生活僅僅是他們走向社會的一塊跳板。這一階段要重視對學生理論知識、職業技能以及綜合素質的教育培養,要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著力培養學生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就業創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這個階段基礎打得是否扎實,將關系到學生以后能否適應社會并在社會上有所作為。因此,學校要引導學生向合格的社會人、合格的準職業者轉化。一是要培養學生獨立生活能力,鼓勵他們通過自己的勞動來部分地解決自己的生活問題。二是要培養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可以通過一系列社會實踐和勤工儉學活動來鍛煉他們。三是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四是要引導學生進行職業方向選擇。教育學生根據自己的個性、興趣、心理素質、知識結構、家庭情況以及社會需要等來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
為了完成這一階段的目標,職業學校要積極進行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創新,實行學分制和彈性學制,允許學生選擇教師,加強教學中的實踐環節,倡導學生一主多輔、一專多能,加強人文精神的培養,調整專業與課程設置以適應社會與市場的需求,建立職業資格證書和職業準入制度,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技術應用型人才。在此階段,教學應當與企業、與現實社會保持溝通,采取校企合作、產學結合的方式,將職校教育與地方經濟及社會發展緊密聯系起來,使學生學有所用。
(三)職業生涯規劃的發展目標:合格的職業者
這一階段要將上一階段進行的就業(創業)指導延伸至就業階段的在職進修培訓與職業遷移能力培養,形成終身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使其成為合格的職業者。為此,一是要進行職業素質的教育和培養,包括敬業精神、創業精神的教育和執行能力、管理能力等各種職業能力的培養。二是要注重學生擇業方法和技巧方面的培養,要通過對歷屆畢業生擇業時的細節分析,讓畢業生在自薦、推薦、筆試、面試等過程中善于尋找機遇,把握機會,在掌握真才實學的基礎上勇于并善于推銷自己。三是要注重就業信息的提供,要指導學生利用好周邊的地理資源和網絡資源,多渠道地收集就業信息,并結合自身實際加以篩選處理,使崗位需求信息更具有準確性、科學性和有效性,更好地為求職服務。
根據中國教育在線數據顯示,“最難就業季”的人數隨著2013年的699萬人之后不斷刷新,2015年高校應屆畢業生人數高達749萬人,相比2014年增加了22萬人。就業形勢一年更勝一年嚴峻,各高校感受到壓力,紛紛在校園內開設了《大學生就業指導與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希望學生們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更加了解自己,盡快找到自己的職業定位,掌握基礎的求職擇業技能,培養創新能力與創業意識,提高個人競爭力,順利就業,以實現自我人生價值,為中國夢的實現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但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目前仍處于起步階段,隨著高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持續深入推進,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也開始日益突顯。
1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教學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認識理念與重視程度不足。在教育工作中有相當數量的高校,對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理解與重視不足,經費投入與硬件設施配備缺乏。比如將職業生涯規劃教師進行專業性培訓的經費納入預算、先進的職業測評系統工具的引進、為實現職業生涯規劃教學目標的硬件設施配備、職業生涯規劃類的圖書資料的購買等的缺乏。
(2)全程化教育服務意識淡薄,教學安排不合理。職業生涯規劃是大學生在全面深入自我認知的基礎上,確定人生目標,通過制定個性化的職業生涯規劃方案,積極實踐反饋并不斷調整,直至最終自我實現的過程。然而從全國各高校普遍來看,很多高校只是以選修課、講座的形式或是只給畢業班的學生開設這門課程,這樣不能讓學生在大學期間就建立起職業規劃意識,有的放矢的規劃自己的學業與將來的職業,教學效果有限。
(3)專業化師資力量嚴重缺乏。在大部分高校當中從事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教師基本分為三種情況:一是由思政課教師轉化或兼任;二是由對這門課感興趣的教師轉化而來;三是由行政人員、輔導員兼任。這些教師缺乏專業化知識儲備,專業性的技能培訓又跟不上,導致對學生的專業性實踐指導只能是碎片式的純理論指導,或者是以教師自身的人生經歷為參照的發展建議,而不能提供具有系統化、專業性與針對性的指導意見,對學生的參考性不強。特別是對于完全沒有明確發展目標的大學生而言,這門課實際上是形同虛設。
(4)課程體系不健全,教學方法單一。目前由于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仍處于逐步推進階段,因而在大多數高校當中教師授課仍在沿襲傳統理論知識灌輸的模式,忽視了對學生課堂參與度與實踐能力的培養,這樣的課堂不能有效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氛圍死板、教學效果無法實現,學生的求職技能也不能得到鍛煉與提升。
2幾種教學模式的探索。
2.1辯論推進式教學
辯論推進式教學,即根據學生的認知程度將課程理論要點引入學生熱衷的爭論話題中,通過參與爭辯討論,使學生從中自覺積極地獲取認知、提升職業理論素養的一種教學模式。教師在實施的過程中要注意把握:一是題目設計有梯度,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參與到辯論中來,通過激烈的爭辯通達事理;二是教師在題目拋出之后,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醞釀準備,通過一定的設問技巧,引而不發,講而不透,啟發引導學生思考;三是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及時把握討論方向,引導學生從錯誤中返航獲得正確認知,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提高駕馭課堂教學的能力,才能挖掘和激發學生的創造思維潛力。
2.2主題推進式教學
主題推進式教學,即以學生為本位的教學理念,根據大學生的生理和心理成長規律與不同年級的學習生活特點和教學內容,提煉教學主題,以教學主題為中軸而展開的,以學生自主推進課程內容來獲取真知的學習方式。教師在設計一個教學主題時,應注重將相關理論貫穿于學生的討論與實踐行為中,給予學生更多的自由探索。同時,教師應充分考慮課程教學的整體框架,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來設計教學內容,對特定的論點或知識點提出論證要求,細化內容并分組討論,引導學生積極展開主題探究。最后教師對主題推進結果逐一點評解析。在師生的共同探討與體驗下,養成科學追求真理的態度,實現學生主體性與教學實效性的統一。
2.2模擬面試推進式教學
模擬面試推進式教學,是指讓學生根據自身的職業定位互相扮演面試官或求職者的角色,打造模擬求職面試現場,通過正規的求職面試流程,讓學生切身體驗面試全過程,進而將面試求職技巧內化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教師在實施的過程中要注意把握:一是要求學生事前根據自身特點及職業定位,結合課堂講授簡歷制作的相關知識,制作一份屬于自己的簡歷;二是讓學生自由分組組合,確定面試官與求職者的角色分配(面試官人數1:3為宜)。面試官在了解求職者的求職意向后與求職者各自獨立準備面試內容,相互不得串通;三是教師全程做好記錄工作,及時對學生的簡歷及表現的亮點與欠缺進行點評分析及指導,以使學生們的表現更符合企業提供職位的具體要求。
2.4求職類真人秀節目推進式教學
求職類真人秀節目推進式教學,即利用大眾媒體的學習資源,讓學生通過觀看、思考、討論的學習方式,擴大就業視野,有效的進行自我認知、自我定位、自我評價,樹立正確的求職觀,更好的完善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的一種教學模式。教師在實施的過程中要注意把握:一是教師應以學生為本,認真篩選適合教學班級觀摩的求職類真人秀節目;二是及時在班上展開討論,分析求職者求職成功或失敗的原因及規避的方法;三是教師必須明白觀看電視求職類節目只是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一種輔助手段,不能代替大學生為順利適應職場而對求職技能的專門訓練和對理論知識的系統學習。
3教學效果總結
(1)以學生為本位,注重增強學生的興趣度與參與度。辯論推進式教學、主題推進式教學、模擬面試推進式教學及求職類真人秀節目推進式教學突出了學生的主體性,教師只是起引導作用,給予學生充分的自由度,激發了學生積極思考和集體討論的興趣與參與度,課堂教學效果較好。
關鍵詞:新教師;職業生涯設計;青藍培養模式
0引言
近年來,新教師數量逐年增加,他們的專業素質和專業能力關乎學校的規劃發展。學校辦好教育的關鍵在于建設結構科學合理、業務精湛的師資隊伍,其中,大量的新教師迫切需要成長,他們熱情高漲,朝氣蓬勃,但大多數是從校門走向校門,在職業道德修養、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方面都相對欠缺,需要針對性的指導和引領。此時,新教師的職業生涯設計尤為重要。古人云:“青出于藍而勝于藍”,責任心強、教科研能力突出的老教師對新教師進行“傳、幫、帶”,指導新教師制訂個人發展規劃,成為了新教師成長的科學、有效路徑。本文將從新教師職業生涯設計入手,重點研究青藍培養模式,并對其內容進行闡述。
1新教師職業生涯設計的重要性
教師職業生涯設計是指“在開放的教育教學情境中,教師主體在內外雙重機制的交互作用下,自我規劃設計、主動謀求個人職業生涯和專業發展的動態活動過程”。這一過程包括教師對自身與環境的評判和思考,對職業的認知和選擇,對職業前景的預測,對職業能力和專業發展的評估與設計。教師職業生涯設計有助于明確自己的優勢與不足之處,取長補短,發揮特長,激發個人潛能,有助于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抓住工作重點,明確目標,有計劃有步驟實現個人發展。因此,教師對自己的職業生涯進行規劃和設計,是教師自身不斷成長、持續保障專業發展、最終取得成功并實現自身價值的重要路徑和必然選擇。對于新教師而言,職業生涯設計更加重要,關系到他們的崗位適應能力。目前,大部分新教師是從校門走向校門,沒有足夠的社會閱歷和經驗,工作前也沒有對自己的職業生涯做出過科學合理的規劃,并且高校的恒溫環境也逐漸使他們失去了一定的競爭力。因此,新教師更加需要科學合理地對自己的職業生涯進行規劃,做好職業生涯設計。
2新教師職業生涯設計的路徑
新教師職業生涯設計具有終身性、階段性、專業性的特點,分為短期和長期設計。其設計路徑包括:(1)參加新教師崗前培訓。新教師崗前培訓是教師進修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新教師樹立正確的教育思想觀念、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掌握教育教學知識和技能的重要措施,是教師上崗、教師資格認定、專業技術職務評聘的必備條件之一。新教師崗前培訓內容包括:教師思想政治教育和職業道德規范、教育政策法規、現代教育理論、教育教學基本技能等。崗前培訓的考試成績記入個人業務檔案,尤為重要。(2)參加校本培訓。校本培訓是學校為新教師提供的學習與交流平臺,旨在幫助新教師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了解學校的規章制度,確定自己的努力方向,盡快完成角色轉變,更好地履行崗位職責。參訓教師通過聆聽專題講座、參與教學觀摩等方式,了解學校的辦學歷程,明確學校師德建設的相關要求,從教師資格證申報、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申報等方面確立專業發展的短期目標,并且更好地融入到學校的內涵建設中去。(3)參加專業提升培訓。新教師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和發展需求,結合系部及學校的發展規劃,選擇合適的、專業的、高層次的專業提升培訓,聆聽專家的經驗分享,與不同年齡層次的優秀教師在一起討論交流,從而獲得自身的專業提升。(4)積極開展“青藍工程”項目。“青藍工程”項目是近年來在高校興起的一種青年教師培養模式,“青藍工程”中的“青藍”取自《勸學》中的“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即由指定“老”教師對“青年”教師在科研、教學及實踐等諸多方面進行一對一的輔導,使青年教師能夠迅速成長為能夠勝任高校教學科研工作的優秀教師。
3青藍培養模式研究
青藍培養模式是新教師長期的職業生涯設計,是新教師可持續發展的平臺,引領、幫助、促進新教師成長,并且為新教師成長提供保障。青藍培養模式能夠充分發揮在教育理念、專業知識、教學能力等多方面有較高水平的中老教師的“傳、幫、帶”作用,與新教師結隊,使新教師得到迅速成長并實現可持續發展。青藍培養模式是傳統的師徒關系在現代學校教育中的體現,也是校園文化和校園精神的傳承。青藍培養模式可以通過以下方式得以實現:
3.1新老結對,組建青藍團隊
學校各部門應高度重視新教師進校后的培養工作,認真組織,宣傳動員,為新教師選擇思想政治素質好、責任心強、教科研能力突出的指導教師,新老雙方簽訂師徒協議,明確各自的職責。并且,在結對實施過程中,各部門要配合學校對結對雙方進行跟蹤監督,不定期抽查核實,保證計劃正常落實。其中,老教師必須教風嚴謹,銳意創新,主動承擔傳幫帶的責任,卓有成效地幫助新教師成長,具有良好的奉獻精神和團隊協作能力;新教師必須虛心聽取老教師的指導意見,結合自身,不斷反思,積極進取。學??梢远ㄆ诮M織新教師學習成果匯報活動,給予新教師展示的機會,獲得自信,更加努力進取。
3.2青藍團隊進行師德培訓
青藍團隊中的“師傅”是師德師風的引領者,是新教師情感和信念的塑造者,熱愛黨的教育事業,自覺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和教師職業道德。老教師的優秀師風和光榮傳統即是青藍團隊進行師德培訓的教育資源,愛崗敬業、淡薄名利、潛心鉆研的師德風范,即是新教師學習的榜樣和力量。新教師在學校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黨支部具體落實、教師自我約束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下,應緊跟老教師步伐,維護教師職業形象,提振師道尊嚴。
3.3青藍團隊進行專業建設
青藍團隊中的老教師在本專業領域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和專業知識,為本專業帶頭人,長期致力于專業建設,堅持在教學第一線,并且,致力于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新。課程體系、教學內容緊密結合社會、經濟發展需要,融入學科專業發展前沿。教學方法和手段先進,重視實踐教學、研究性教學和信息化教學,促進學科專業發展,對專業建設貢獻突出。他們有明確的專業研究方向,在專業領域有深入的研究,開展的研究工作屬于本專業的前沿方向或具有創新性構想,有較為突出的合作研究和教學改革成果,并已經取得了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在如此優秀的老教師帶領下,新教師可以認真聽課,課后進行消化,整理自己的課程教學思路,設計教學實施方案,在教研室展開課程研討,講述自己的心得體會和收獲,并整理歸檔,形成完整的學習材料,以供同專業的新教師共同學習。學習的同時,新教師需要每學期進行課堂展示,呈現學習成果。老教師通過新教師展示課活動,考查新教師的工作態度、專業能力、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方面是否有所進步,并提出建設性意見,幫助新教師更好更快成長。除此之外,學??啥ㄆ陂_展新教師教學競賽,以賽促學,以賽促改;邀請知名專家學者來校進行指導;帶領新教師赴兄弟學校開展課程改革的交流活動。
3.4青藍團隊制訂新教師個人發展規劃
老教師指導新教師制訂自我發展規劃是青藍培養模式的重要內容,關系到教師自身發展,更加關系到學校的內涵建設及發展。制訂新教師個人發展規劃的過程,即是新教師轉換角色、自我審視、主動學習、主動提高的過程,也是老教師共同提高,與學校同呼吸共命運,見證學校發展的過程。過程中,新教師融入新的教學團隊、科研團隊,對學校組織目標認同,融入到學校發展;老教師按照學校內涵建設的目標,指導新教師確定短期和長期目標,科學合理地制訂個人發展規劃,發揮引領示范作用,對新教師的發展進行定期跟蹤,提供幫助,促使新教師迅速成長,實現教師、學生、學校共同發展的共贏局面。因此,青藍培養模式已經廣泛應用于教師培養,從傳統的師徒關系發展成為新老團隊建設,從師傅對徒弟單一的教學指導發展成老教師團隊對新教師團隊全方位綜合性的引領,包括心理建設、情感建設、師德師風培訓、教學能力提升、專業素養提升、教育水平提升、職業生涯設計,貫穿新教師從入職開始的成長之路。青藍培養模式已經成為學校師資隊伍建設的重要途徑,為學校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4結語
綜上所述,教育肩負著為國家培養高技能、高素質人才的重大責任,素質高、水平高的教師隊伍是教育事業發展的關鍵。終身教育思潮下,教師專業化是伴隨教師整個職業生涯全過程的重要進程。其中,學校實施青藍工程是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重要手段。新教師是教師隊伍的新鮮血液,是學校教科研的重要力量,其教學、科研、專業能力將直接影響著學校人才的培養,承擔著教育事業的未來。青藍培養模式是新教師培養的重要、有效方式,是長期持續的貫穿于教師職業生涯的實踐活動,是學校可持續發展的策略。學校在培養新教師的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為新教師的成長提供一站式服務平臺,通過青藍培養模式,對新教師進行職業素養的培訓與提升,由此提升新教師整體素質和業務能力,提高了學校的教學能力、科研水平、辦學水平,最終實現教師、學生、學校的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程振響.教師職業生涯規劃與發展設計[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2]連榕.教師職業生涯發展[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0.
[3]伍尚海.高校青年教師職業生涯規劃SWOT分析及策略[J].賀州學院學報,2011(3):101-104.
[4]王友青,姚明亮.淺析高校青年教師職業生涯規劃與管理[J].全國商情(經濟理論研究),2016(18):106-107.
[5]劉堯.高校青年教師如何規劃未來.中國教育報,2009-11-18.
[6]孫建軍.什么是教師職業生涯規劃.洛陽教改論壇,2007-9-5
[7]席微娜.江西高校青年教師職業生涯規劃的研究[J].農家參謀,2018(24):187.
[8]劉繼榮,楊潮.試論高校青年教師培養體系的構建[J].教育發展研究,2008(8).115-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