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采購計劃的意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電子商務;JIT采購;精益化
采購管理不僅關系到企業的經營管理及生產運營,而且與企業的利潤和成本有直接關聯。目前,我國已進入電子商務2.0時代,大數據、互聯網金融、現代物流和移動互聯網終端正快速地改變人們的采購習慣,也改變了各類商品的銷售模式。因此,企業采購思想觀念也要隨之改變,采購要基于當前電子商務環境向精益化管理轉變。
一、JIT采購與電子商務概念
JIT采購又稱為準時化采購,它是由準時化生產(Just In Time)精益管理思想演變而來的。它的基本思想是:將合適的產品,以合適的數量和合適的價格,在合適的時間送達到合適的地點。電子商務通常是指在各地廣泛的商業貿易活動中,在因特網開放的網絡環境下,基于瀏覽器/服務器應用方式,買賣雙方不謀面地進行各種商貿活動,實現消費者的網上購物、商戶之間的網上交易和在線電子支付以及各種商務活動、交易活動、金融活動和相關的綜合服務活動的一種新型的商業運營模式。
二、基于電子商務環境下的JIT采購模式
1.降低了采購成本
降低采購成本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降低采購價格;二是降低采購費用。首先,通過網絡采購,企業對市場資源的配置能力顯著放大,可以低成本的實現從區域采購向全國乃至全球采購的擴張,優選更加價廉物美的供應商。通過網絡采購,信息的橫向流通和共享被加速,更加容易形成模采購,通過采購規模的增長,進一步增強采購的談判能力,獲得更加優惠的采購價格。通過網絡采購,使許多采購技術的實現變得容易或者更加有效。比如,通過網絡招標、網絡拍購、網絡團購等采購技術的應用,能夠形成比傳統采購更加有效的競爭,降低采購價格。實踐表明,電商采購能夠降低采購成本7%~15%。其次,降低采購費用的關鍵是提高了采購作業效率。互聯網是一個非常高效的溝通工具,通過網絡采購首先能夠降低采購的交易成本,包括招投標和人工費用。
2.縮短了采購周期,提高了效率
網絡采購是一種信息化和電子化的采購,大量文檔制作、傳遞、交換、保管等重復性的管理工作可以由軟件系統來完成,采購詢盤、復盤等商務過程可以顯著提速,從而顯著提高采購效率,縮短采購周期,整體上降低人工成本。比如,傳統采購從招標書到收到投標文件直至完成授標通常至少需要半個月到一個月的時間,通過網絡采購,這個過程可以被壓縮到2-3天就能完成。最后,網絡采購顯著提高了采購效率,縮短作業周期,增加了采購柔性,這樣可以增強緊急采購的主動權和談判能力,降低緊急采購成本。
3.降低采購監管成本
企業采購不同于個人消費采購,由于采購物資所有權、使用權、采購權的分離,存在采購的委托關系,容易滋養采購中的腐敗現象。網絡采購一方面使采購流程更加規范和透明,使采購權力的行使更加透明,使采購過程信息和決策信息更加透明和可追溯,真正低成本的實現陽光采購,降低采購監管成本;另一方面,電商采購商品在網上都是明碼標價。采購人員也不需要去市場進行市場價格調查,這樣簡化了監督程序,節省了人力成本。電子商務使物資采購置身于企業內部監督機構和社會公眾的全方位監督之下,在公開透明的環境中運作,有效地規范和約束采購行為,建立“公開、公平、公正”的良性市場機制。
4. 操作方便更好地滿足了采購需求
電子商務JIT采購模式有利于實現了“集中決策,分散操作”,從需求申請,預算計劃,再到項目審批,該模式讓這一決策生成過程相對集中,采購決策完成后,可以讓采購部門分時分批按需采購。電商JIT采購模式解決了集中采購與彈性需求之間的矛盾,既能獲得集中采購模式專業化、一站式、透明化等好處,又能對各部門或單位的個性化、本地化的需求進行快速響應。
三、結束語
JIT采購和電子商務實質上是實現精益管理的目標和手段,在當前各種條件越來越成熟的電子商務環境下,企業要想實現JIT采購變得越來越容易,整體上不僅對企業資源進行了整合,還降低了企業和供應商之間的成本,企業的經濟效益和競爭實力也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張金隆,王永剛.電子商務環境下的采購管理[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24(z1):669-672.
[2]王立楠.電子商務環境下的企業采購管理[J].現代經濟信息,2009,(13):177-178.
[3]劉紹君.基于現代電子商務環境下的企業采購供應鏈全流程管理[J].企業家天地(下旬刊),2011,(9):62.
[4]郭勇,劉傳山,張偉紅等.電子商務環境下供應鏈管理模式的探討[J].商場現代化,2006,(8):135-136.
關鍵詞:物資;集中采購;降低成本
一、引言
物資集中采購是區別于根據各單位的實際需求隨時方式的零星采購,將各單位工作實際需求所需要采購的物資進行匯總,集中對物資進行大額度、批量采購。主要的采購方式是集中訂貨、分開收貨、集中付款,采購后對物資進行調撥。推行物資集中采購是當前消防部隊發展的客觀需求,充分發揮批量采購的優勢,是當前消防部隊降低采購成本的重要方式,幫助加強對單位的制約和監督,減少鋪張浪費,減少了財政開支。并且,通過推行物資的集中采購,凈化了采購渠道,保證了物資供應質量,節約了社會資源,促進可持續發展。物資集中采購是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采購管理模式,突出了現代信息網絡技術在采購管理過程中的應用,強制規范采購、物資驗收、貨款支付的分開管理,體現采購管理逐步實現社會化的趨勢。
二、物資集中采購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1.物資集中采購認識不足,人員存在認識上的誤區
在單位物資集中采購的過程中,由于部分工作人員在物資集中采購上的誤區,往往無法充分發揮組織方的作用。在采購方、組織方、供貨方之間并沒有達成有效地制約、監督關系。整個采購活動的真實性、有效性、規則性大大降低。在采購工作進行前,并未對采購資金進行合理的、科學的計算,部分物資依舊沒有通過集中的渠道進行采購,甚至會出現個別物資進行集中采購價格高于市場價格的現象。采購人員虛報采購物資的費用,采購虛假物資,過多進行采購等。
2.物資集中采購時,各部門之間缺乏配合
單位物資集中采購需要各個部門之間緊密配合,各部門之間互相交流、理解、合作是物資集中采購充分發揮自身優勢、降低采購成本的保障。但是在物資采購的實際運行過程中,各部門間分歧嚴重,影響了工作效率。采購某些物資時,各部門上報物資數目不符實際,或者采購大宗物資時,為了減輕自身負擔,互相推脫責任。采購活動的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無法按時完成,都會導致整個單位的采購活動無法按時完成,嚴重影響物資的使用效率和單位的工作效率。而各部門間缺乏配合與交流,互相推卸責任的行為嚴重影響了物資集中采購的效率,不利于各部門之間的和諧,無法真正使集中采購降低成本。
3.采購人員專業素質不高,工作水平有限
單位負責物資集中采購人員專業素質不高、水平有限,這是目前單位進行物資集中 采購過程中面臨的重要問題。部分采購人員將物資集中采購的過程簡單化,忽視物資質量、物資保管等方面的工作,僅僅專注于采購、簽訂供貨合同。這不僅關系到采購物資的質量,還對能否實現物資集中采購降低成本具有很大影響。
三、強化物資集中采購降低成本的建議
1.提高采購人員的認識水平
強化物資集中采購降低成本的前提條件就是提高采購人員的認識,使之能夠充分認識到物資集中采購是一項復雜的工作,采購方式不同于以往傳統的零星式采購。物資集中采購要求采購人員在采購的每一個環節上把好關,做好采購的申報、資金預算、合同簽訂、物資驗收、物資保管儲存、資金結算等工作。認真確保各項工作的質量,切實加強物資集中采購降低成本的工作效率,才能真正使得采購成本下降、節約社會資源、降低財政支出。
2.規范各部門之間的行為
物資集中采購工作的順利進行,需要各部門之間認真履行自身職責,加強部門間的交流與合作。進行物資集中采購要求各個部門嚴格制定物資采購的相關制度,對采購人員進行嚴格要求,使其能夠以負責的態度做好采購工作。同時,要聯合審計部門加強對物資集中采購過程的監督,做好采購資金的支出、結算工作,要將物資資金撥款來源和支付情況加入到審計監督當中,通過審計部門的監督,加強單位物資集中采購資金的利用率,減少不合理支出行為,增強物資集中采購的科學性和有效性,真正使得物資集中采購能夠降低成本。
3.加強物資采購人員的培訓力度,提高工作人員的專業能力
物資集中采購工作涉及到各個單位的各個方面,還涉及的不同的領域,這就要求相關單位必須加強對專業采購人員的培訓。通過組織采購人員參加相關專業領域的知識技能培訓,提高采購人員采購知識的儲備和采購技能,提高采購遠遠地專業能力和專業素養。同時還可以吸收和引進專門從事物資集中采購、合同簽訂、物資驗收、物資保管等方面的人才。從而能夠使物資集中采購的規范化程度不斷提高,物資集中采購的專業化水平大大增強。
四、總結
強化物資集中采購,改變傳統各部門、各單位單一、零星進行物資采購的模式,不僅有利于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使得資源利用效率提高,而且對于節約自身單位的開支,提高工作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許鳳茹.物資管理問題與建議[J].消費導刊,2007(07).
關鍵詞 文化語文;高職院校;文化創意;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12)08-0050-02
高職院校大學語文教學應以“文化語文”為原動力,建構閱讀經典課堂、對話交流課堂和感悟體驗課堂,并增設選修課程,使學生具有廣闊的文化背景、深厚的文化底蘊,形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取向,提高文化創意水平。
一、文化語文的內涵
語文“文化”,實際上就是人類在不斷探索自然過程中的新發現、新思想,是人們在改造自然、詮釋世界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價值取向和精神信仰。因此,文化語文倡導師生一起去探尋、交流、體驗和分享教材中的真善美與假惡丑,喚醒和培育學生高尚的價值感。
在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今天,應將文化自覺與自信貫穿于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中,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進教材和課堂,通過體驗傳統文化,豐厚學生的文化積淀。
二、建構特色課堂,豐富文化意蘊,品味文化創意的特性
(一)建構閱讀經典課堂,突出傳統文化的民族性
教師課前引導學生查找資料,精選傳統經典作品,課堂上采用講練結合方式,邊分析邊引領學生挖掘經典著作中的文化內涵。通過建構閱讀經典課堂,增強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挖掘傳統文化中的民族特色,使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扎根于學生的心底,成為他們文化創意思維發展的精神動力。
(二)建構多媒體課堂,豐富課堂文化內涵
以多媒體教學手段突破傳統教學模式,實現培養學生真善美的教學主旨。如采用多媒體教學方式播放《唐之韻》,將唐詩的經典作品以經典的方式詮釋,擴展教學內容,豐富教學容量。閱讀古典四大名著時,教師播放《百家講壇》,讓學生在評析經典中深刻體會到中國傳統文化所具有的震撼人心的魅力。
(三)建構對話交流課堂,增強文化創意的情感性
文化語文是一種與不同文化對話交流的活動,這種對話交流是文化的傳承、傳播與創新。它首先要求教師和學生是平等對話、和諧溝通并相互融合。這就需要師生雙方在一個語言環境中都敞開心扉,在不斷的語言交流中交換思想,溝通情感,擴展視野,升華境界。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結合課文內容精心設置一系列的話題,通過這種情感交流與寫作,不斷培養學生的文化創意性思維。
(四)建構感悟體驗課堂,感受文化創意的現代性
文化語文為滿足學生敏銳的文化需要,必須及時吸取現代文化的精華,迅速反映現代社會的文化生活。如將《文化正午》《第十放映室》《百家講壇》《記憶·百花》《文明之旅》《人物》《流金歲月》等電視欄目引入文化語文課堂。在《記憶·百花》中展現建國以來的影片,使學生了解當代文學史,特別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改編為電視劇的過程,使學生更加了解中國古典四大名著的文化創意過程、創意思想及手法。
(三)體會多元文化,感受文化創意的世界性
世界文化的統一性和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在不斷演變,在文化語文教學中采取拿來主義的態度,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要對紛繁復雜的傳統文化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對各具特色的西方文化進行“去偽存真,去粗取精”,這才是科學的文化態度,這才是文化創意的基礎。如在講魏晉南北朝文學時,教師播放了紀錄片《當盧浮宮遇見紫禁城》,突出同一時期東西方在文化創意上的不同,有助于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突出東西方文化差異的同時,也為學生指出其文化創意的獨特性。
三、增設選修課程,融貫藝術審美,彰顯文化創意的藝術性
增設影視、戲劇、民間文化等選修課程或講座,通過閱讀名著及觀看名著改編的影視作品,讓學生感受和鑒賞名著及其改編為影視作品的內容美和形式美。如將《紅高粱》的小說描述和電影創作進行對比,突出張藝謀大膽采用色彩的創意;比較舞臺創新版的《牡丹亭》和《桃花扇》,讓學生充分領悟現代藝術的綜合美,以及創意所帶來的畫面美。教師在選修課上要積極營造充滿美的教學情境,教學中既要以心靈打動心靈,以熱情帶動熱情,以善良喚醒善良,又要處處洋溢文化藝術氣息。巧妙設計選修課,既恪守中國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又吸收外國文化的營養,培養學生創意的藝術能力。
參考文獻:
[1]金元浦.文化創意產業的概念和內涵[C].北京:首屆中國創意產業國際論壇,2005.
[2]蘇彤.創意中國[C].北京:首屆中國創意產業國際論壇,2005.
[3]董淵.和諧社會語境下大學語文的人文教育功能[J].教育與職業,2008(18):64-65.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of Creative Talents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Chinese” Class
SHA Tong
(Liaoyuan Branch Campus,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Liaoyuan Jilin 136200, China)
Abstract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Chinese in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should use the traditional classics and multimedia teaching means to make students experience the modernity and diversity of culture by dialogues and exchanges. Besides, in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Chinese, cultural Chinese class should be constructed in vocational schools, so as to improve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teaching of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and cultivate students’ cultural creative thinking.
Key words cultural Chinese;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cultural creative; Chinese teaching
關鍵詞: 高速動車; 被動安全; 吸能結構; 碰撞仿真; 加速度; 逃生空間
中圖分類號: U270.2;TB115.1文獻標志碼: B
Abstract: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technology is used to study the passive safety issues of a highspeed motor car from the vehicle crashworthiness structure and energyabsorbing materials. Five energyabsorbing structures are designed for highspeed car, including ordinary double energyabsorbing tube structure, three double energyabsorbing tube structure with different weaknesses and aluminum foam sandwich double energyabsorbing tube structure; by PAMCRASH, the five kinds of energyabsorbing structures are installed on the same vehicle collision test group to perform collision test simulation; the overall passive safety of the vehicle is evaluated according to the collision simulation results, and the optimal energyabsorbing device is obtained by comparing the results of various condition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aluminum foam sandwich energyabsorbing device has the best performance in several indicators of acceleration and escape space, which can be applied appropriately in the future design of energyabsorbing structure.
Key words: highspeed motor car; passive safety; energyabsorbing structure; crash simulation; acceleration; escape space
引言
近年來,隨著大型計算機的發展,數值仿真技術越來越多地被應用于大變形碰撞仿真分析.各種先進有限元軟件的出現也加速數值仿真分析的應用.數值仿真分析技術可以在產品的設計階段對車輛進行被動安全性分析,通過分析可以較好地對產品進行再設計,保證產品在虛擬碰撞中的安全性.
20世紀90年代,專門從事鐵路車輛碰撞問題的部門在英國首先成立,采用理論分析、試驗研究和計算機數值仿真分析的方法對車體的耐撞性和吸能元件進行較為深入的研究,成功總結出車輛的耐撞性設計原理.[1]德國將耐沖擊車體結構技術應用在城市輕軌車輛和ICE第三代列車上.[2]歐盟和國際鐵路協會共同承擔名為SAFETRAIN的歐洲列車防碰撞性項目,涉及鐵道車輛的設計和乘客的保護.[38]目前,我國鐵路車輛的大變形碰撞分析技術尚處于起步階段,大多數的車輛耐撞性研究基于計算機仿真技術進行分析.姚松等[9]研究客運列車耐沖擊吸能車體并提出新的設計方法.劉金朝等[1]用PAMCRASH對25型客車進行單節車體與靜止剛性墻、單節車體與單節車體和車體與剛性墻斜撞等大變形碰撞進行仿真,并對車內假人模型的傷害情況進行研究.劉作廣等[10]運用耐撞性仿真技術對高速列車上的基本吸能元件進行試驗分析,其研究成果成功應用于北京8號線地鐵.賈宇[11]用ANSYS/LSDYNA對DF8B型內燃機車和高速動車組進行仿真并根據蜂窩結構原理設計吸能裝置.謝素明等[1213]和陳秉智等[14]近年來也開展對機車車輛大變形碰撞仿真工作的研究.
本文以某高速列車車體為研究對象,基于材料與結構一體化思想和大變形碰撞理論,通過對車輛吸能和防撞裝置的結構和材料的研究提高車輛的被動安全性能.建立5種適用于高速動車的吸能結構,分別為普通雙層吸能管結構、3種端部帶有薄弱環節的典型雙層吸能管結構和泡沫鋁材料夾心雙層吸能管結構.用PAMCRASH分別將5種不同的吸能結構安裝到整車上進行相同編組對撞試驗.針對碰撞仿真結果評價車輛的整體被動安全性,并通過各工況結果的對比,分析各個吸能裝置的優劣.
1碰撞有限元仿真理論基礎
在整個撞擊過程中,鉤緩吸能裝置變形模式較好,為順序褶皺變形,但運動頭車的車鉤吸能管的外層鋼板沒有發生完全壓潰,產生部分滑移.從整體上看,車鉤吸能管沒有發生失穩現象,當前端吸能管吸能完成后,車體開始接觸,車體前端開始發生塑性變形.變形區域主要集中在車輛司機室附近的地板和下部的牽引梁處.從車輛車身變形角度看,車輛鉤緩裝置和防撞裝置起到很好的作用,車輛司機室和乘客區域沒有發生褶皺和翹曲,為乘客和司機保留足夠的生存空間.
3.2工況2下車輛碰撞仿真分析
工況2下車體前端不同時刻變形見圖8,可知,鉤緩吸能裝置順序發生褶皺變形,直至完全壓潰.前端吸能管的薄弱環節設置起到很好的變形引導作用,沒有發生不規則的失穩現象.當前端吸能管吸能完成后,車體開始接觸,車體前端開始發生塑性變形.變形區域主要集中在車輛司機室附近的地板和下部的牽引梁處.
4.3碰撞過程中車體各部位加速度結果分析
根據EN 15227標準的相關規定,需要對相互碰撞的車輛加速度進行評價,因此在車體的各個位置分別選取加速度考察點.運動頭車的加速度考察點選擇如下:車體前端防撞裝置考察點1746828,車體前端底架考察點1753469,車體后端考察點1921340.靜止車體加速度考察點選擇如下:車體前端防撞裝置考察點10191561,車體司機室地板考察點10198247,車體后端考察點10369524.運動頭車考察點加速度時間曲線見圖14,靜止頭車考察點加速度時間曲線見圖15.根據各考察點的最大加速度值和平均減速度值可以看出,當車輛發生碰撞時,車輛前端產生的最大加速度值和平均減速度值明顯高于車體其他部位,說明車體前端的司機和乘客最容易受傷.在整個碰撞過程中車身的加速度值都沒有超過相關標準中的規定;標準中規定平均減速度值小于5g,考察點全部滿足要求.輔助參考美國的“旅客列車設備安全標準(621FR49727)”和“聯邦汽車安全標準(FMVSS208)”規定,最大加速度小于60g,全部考察點滿足要求,說明前端的鉤緩裝置和車體前端的防撞裝置設置合理,滿足車輛的被動安全性要求.
4.4各方案對比分析
虛擬碰撞試驗參照歐洲EN 15227標準.該標準對車輛碰撞安全性的衡量主要體現在2個指標上:一個是車輛發生碰撞后的加速度,另一個是發生碰撞后車輛的逃生空間(車輛中有人員乘坐或通過的區域)的變形量.所以,對不同吸能裝置的評價主要從以上2個指標考察.
由表1和2可知,工況5即裝有泡沫鋁夾心雙層管車鉤的車輛,碰撞后的加速度表現最好,所有考察點的最大加速度和平均減速度都小于其他工況的數值.由表3可知,在車身縱向壓縮百分比和司機室垂向壓縮百分比中,工況5即裝有泡沫鋁夾心雙層管車鉤的車輛的壓縮量最小.
工況5所用車鉤唯一的不足就是車輛撞擊力不是在所有對比工況中最小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裝有泡沫鋁夾心的車鉤剛度過大,導致車鉤過早脫離車體,車輛過早接觸,從而撞擊力過大.在EN 15227標準中沒有對撞擊力做出明確要求,補充標準英國鐵路組織標準GM/RT2100的第9.1條規定:對于非動車組和固定編組的列車,撞擊力不應超過4 000 kN,最好限制為3 000 kN以內.工況5的撞擊力沒有超過補充標準中3 000 kN的規定.
5結論
基于材料與結構一體化思想,利用虛擬數值仿真技術,對5種不同的吸能管結構進行碰撞仿真分析.仿真結果表明:裝有泡沫鋁夾心裝置的吸能管在整車碰撞仿真中性能最好,其在最大加速度、平均減速度和逃生空間這3大指標中都最優秀.所以,在今后鐵路車輛吸能裝置的設計上,可以適當引入泡沫鋁夾心材料,以此來提高車輛的吸能效果.
參考文獻:
[1]劉金朝, 王成國. 城市軌道車輛防碰撞性研究[J]. 現代城市軌道交通, 2005(2): 3641.
LIU Jinchao, WANG Chengguo. Urban rail vehicle collision prevention study[J]. Modern Urban Transit, 2005(2): 3641.
[2]呂志東. 某地鐵車大變形碰撞分析和結構優化研究[D]. 大連: 大連交通大學, 2011: 121
[3]HECHT M. 有軌電車和輕軌車輛的防碰撞性[J]. 國外鐵道車輛, 2005, 42(5): 3941
HECHT M. The crashworthiness of tramcar and LRV[J]. Foreign Rolling Stock, 2005, 42(5): 3941.
[4]SCHOLES A, LEWIS J H. Development of crashworthiness for railway vehicle structures[J]. Proc Inst Mech Eng: Part F: J Rail & Rapid Transit, 1995,207(1): 116.
[5]SCHOLES A. 歐洲鐵路碰撞技術的開發[J]. 國外鐵道車輛, 1998(1): 2326.
SCHOLES A. European railway collis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J]. Foreign Rolling Stock, 1998(1): 2326.
[6]ERSKINE A. Literature review of rail vehicle structural crashworthiness[EB/OL]. (20120727) [20140606]. http:///Main/Blurbs/157171.aspx.
[7]LANGSETH M, HOPPERSTAD O S, BERSTAD T. Crashworthiness of aluminium extrusions: validation of numerical simulations, effect of mass ratio and impact velocity[J]. Int J Impact Eng, 1999(22): 829854.
[8]劉金朝, 房加志, 王成國, 等. 鐵道客車大變形碰撞仿真研究[J]. 中國鐵道科學, 2004, 25(6): 18.
LIU Jinchao, FANG Jiazhi, WANG Chengguo, et al. Simulation research on finite deformation crashworthiness of railway passenger car[J]. China Railway Sci, 2004, 25(6): 18.
[9]姚松, 田紅旗. 車輛吸能部件的薄壁結構碰撞研究[J]. 中國鐵道科學, 2001, 22(2): 5560.
YAO Song, TIAN Hongqi. Crash research on thinshelled structure as vehicle energyabsorbing components[J]. China Railway Sci, 2001, 22(2): 5560.
[10]劉作廣, 趙洪倫. 耐碰撞車體吸能元件研究[J]. 同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3, 31(10): 12121216.
LIU Zuoguang, ZHAO Honglun. Research on the energy absorption components of the collision resistant carbody[J]. J Tongji Univ: Nat Sci, 2003, 31(10): 12121216.
[11]賈宇. 機車車體耐碰撞結構設計與碰撞仿真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 2005: 3780.
[12]謝素明, 王慶艷, 陳秉智, 等. 客車車體碰撞吸能結構優化設計方法研究[J]. 現代制造工程, 2007(5): 113115.
XIE Suming, WANG Qingyan, CHEN Bingzhi, et al. Research on optimization design method for passenger carbody endergonic structure[J]. Modern Manufacturing Eng, 2007(5): 113115.
[13]謝素明, 兆文忠, 閆雪冬. 高速車輛大變形碰撞仿真基本原理及應用研究[J]. 鐵道車輛, 2001, 39(8): 143.
XIE Suming, ZHAO Wenzhong, YAN Xuedong. Fundamental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 research on simulation of collision with large deformation of high speed cars[J]. Rolling Stock, 2001, 39(8): 143.
[14]陳秉智, 傘軍民, 孫彥彬, 等. 薄壁構件的抗碰撞吸能研究[J]. 大連交通大學學報, 2008, 29(5): 99103.
一、高中語文教材作為具有教育功能的文化載體,在結構和內容方面“略輸”
(一)文化構成比例失衡
2011年頒布的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修訂版,繼續倡導了教育教學中的文化理念:“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強調語文教材的選文應該“體現時代特點和現代意識”,同時也指出要“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但新課標教材似乎并沒有重視大眾文化和民間文化,據統計,現行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中,主流文化占總體的10%,精英文化占90%,大眾文化和民間文化則極少選入,除了必修教材中的《祝福》《邊城》《林黛玉進賈府》等作品涉及一些民俗民情外,其他少有涉及。缺少民間文化浸染的高中語文教育在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方面存在著不完整的空白地帶,因為傳承民間文化是繼承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新課程高中語文教材在少數民族文化內容方面安排的比重也較小,即使有,也是小心翼翼的,或者遮遮掩掩的,這不僅悖于新課標的多元文化精神,也不利于學生多元文化意識的培養。
(二)國外作品入選比例偏小
課程文化視野決定著課程的文化廣博性、開放性和寬容性。筆者對高中新課程語文教材中的80篇選文進行了統計,不同國別的作品構成情況如下:
國別 美國 蘇聯(俄) 法國 德國 英國 奧地利 匈牙利 哥倫比亞 日本 總計 總體比例
篇數 10 1 3 1 2 0 0 0 0 17 21.1%
從上表可以看出,在新棵標語文教材必修1-5中,共有課文80余篇,其中外國文學作品占總數的21.1%,相比較而言,外國文學作品的比例較以前的幾種版本有所增加,但是,選材對國外作品的選文比例還是有點偏小,而且偏重于歐美發達國家,其中美國作品占的比重太大,亞非拉等國家的作品很難見到。就地域而言,語文教材的文化選材取向過于集中,在多元文化的時代,要想讓學生形成多元文化意識,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也應該有所涉及,這樣才能形成合理的教材文化結構,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
(三)選文缺乏現代氣息
新課標教材增加了一批富有時代氣息的現當代作品,比如錢鐘書的《談中國詩》、徐志摩的《再別康橋》等,但是,總體來說,還是缺乏現代氣息,選文在2000年以后的更是鳳毛麟角,這與新課標的要求相差有些遠。語文課程是應該重視傳統優秀文化的繼承,但是這種過于重視傳統經典的文化取向,勢必造成課程文化內容的滯后。教材內容與現代生活的脫軌,也容易造成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降低,不利于學生的發展。
此外, 高中語文新課程教材中,關于經濟、政治、文學、意識、宗教等各領域的選文比例也不夠協調,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文化視野。
二、教學過程較少從文化的角度去闡釋文本
在語文新課程的很多課例中,我們會發現教學課堂上對于文本內容的解讀,還是局限于傳統的解讀方式,限于課文本身,缺少文化色彩。比如,在《祝福》的教學課堂上,“祥林嫂的死因”是課堂討論的一個重要問題。但是,教師的引導、學生的交流,往往按照傳統的思路,用封建禮教、封建思想、封建制度來概括祥林嫂人生悲劇的原因,其實魯鎮的人未必對祥林嫂的人生悲劇負直接責任。如果我們站在文化的角度再一次細讀文本,就會認識到這些人物身上所承載的許多傳統文化,形成一種扼殺無辜生命的合力。從文化的角度去理解魯迅作品的深層含義也是對文本的尊重和深入理解。可是,課堂教學的時候,教師在這方面的引導往往做得不夠,很少對教材文本中的文化資源進行更深入的挖掘。
三、教學方法選擇上的單調和不合理
在新課程理念的環境下,對于許多教學方法,并沒有真正運用起來,只是流于表面,看上去熱熱鬧鬧,似乎重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實際上并不能讓學生在這種浮于表面的討論中獲得文化素養。還有的語文課堂上,為了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不惜讓學生成為舞臺上的小丑,大量運用表演法,試圖通過學生之間的對話來達到理解教材內涵的目的,但沒有考慮到有些內容是否適合于角色扮演式教學,是否忽略了文本本身的文化內涵,學生在此過程中有沒有受到任何文化的感染。筆者舉一個適合于表演式教學的例子,從正能量的角度談談文化因素的挖掘與培養。例如,《裝在套子里的人》這篇文章,可以和學生一起討論角色的扮演和內容的改編,然后分組,讓各小組分別進行演繹,然后再集中表演、討論、總結鑒定等。在這樣的活動中,可以適當地擴充課文材料的背景知識、人文風貌和地理民俗等等,擴大學生的視野,讓他們切身體會到文化的內蘊,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還可以教會學生對劇本如何進行改編等戲劇知識,讓學生快樂地接受比課本更充足的養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