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幼兒教學方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 把握幼兒繪畫的特點與規律,制訂循序漸進的教學計劃
心理學研究表明,幼兒繪畫發展劃分為涂鴉期、象征期、圖式期與寫實期四個階段,教師必須科學地分析幼兒美術生理、心理等特點與技能發展規律,正確地認識到幼兒在不同時期的美術發展實際水平與能力需要,從而針對他們不同時期的不同需要制訂相適宜的教學計劃。這是發掘幼兒在繪畫活動中創造潛能的有力保障。
二 運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支持幼兒創造性地表達
幼兒知識經驗貧乏,思維沒有定式,要培養幼兒創造性思維的能力,幫助幼兒積累各種關鍵經驗比形式概念更切合幼兒的需要。因此,在教學中,必須變教師單向傳授知識技能為引導幼兒主動觀察、比較,通過親身感受,互相討論,將各種新舊知識結合,從而提升幼兒對事物的認識,促進他們大膽地樂于表現自己。
三 豐富幼兒的想象力,并運用在繪畫中
繪畫是孩子從兩歲多時就喜歡的活動,他們喜歡拿著筆到處涂涂畫畫,這也是孩子的涂鴉期,如果教師僅僅用簡單的范畫和教材指導孩子繪畫,無疑會使幼兒的創造力和情感體驗受到禁錮和扼殺。我們可通過多種形式來引導幼兒想象力的發揮,并把想象力運用在繪畫中:(1)通過給孩子講故事來啟發孩子的想象,讓幼兒把故事情節用繪畫的形式畫出來。(2)讓幼兒通過編故事來繪畫,從而發展幼兒自己創編故事的能力,并能把自編故事畫出來。(3)聽著音樂來繪畫。幼兒通過對音樂的欣賞,能用線條、顏色或物象來表達自己對音樂獨特的理解。作為幼兒教師,我們必須根據幼兒想象力的發展特點,通過事物進行觀察了解來豐富他們的知識、經驗,使幼兒的想象力通過各種渠道得以豐富和發展。
四 讓幼兒掌握必要的繪畫技能和知識
在幼兒的繪畫教學中,教師對于不同年齡段的幼兒應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讓幼兒掌握必要的繪畫知識,培養幼兒的繪畫技能。
第一,小班幼兒處于涂鴉后期和象征期的早期,因此在造型上,他們所表現的形象還不能表現物體的基本結構和特征。觀察事物時,沒有明確的目的,觀察的順序紊亂,往往構圖凌亂。從形象的主次關系看,小班幼兒常把物體一個個地羅列在紙上,而且每個物體都是孤立的,畫面上的形象之間毫無聯系,并且這些形象都分布在紙的邊緣,原因就在于他們在繪畫時常常邊繪畫邊轉動紙張而造成的。
指導小班幼兒繪畫,應先從最基本的線條入手。為使幼兒產生繪畫興趣,教師可給幼兒講一個有趣的故事,利用幼兒喜愛的故事情節感染他們,讓他們在老師生動形象、繪聲繪色的講解中得到啟示。
第二,中班幼兒階段的繪畫作品,幼兒不僅表現了自己和事物間感情上的關系,而且還表現出了一種空間的關系,從構圖上看,此時的兒童作品中往往不止一兩個形象,有時會有更多的形象。他們會把這些形象用排隊的方式放在底線上,形成并列式的構圖方式。他們繪畫中的形象主題并不相關,表現出目的性的差異。對于物體之間的大小關系,他們也不注意,但已經開始把空間關系試圖表現出來。可以說,這一階段的幼兒對于形象的分布及主次關系的處理能力有了一定的發展。
第三,大班幼兒繪畫技能訓練把繪畫技能學習與創造力兩者結合起來,如果只重視技能,而忽略創造力培養,或忽略技能只追求創造,這樣的教育觀念都是片面的,會使幼兒繪畫能力的發展受到嚴重制約和阻礙。教師應認識到,繪畫技能的學習不能單獨進行,應與幼兒創造力的培養有機結合,在重視幼兒繪畫創造力的同時,使幼兒學好繪畫技能,用心繪畫,展現內心的豐富情感和獨特的對世界的認識。
五 正確評價幼兒的繪畫作品
恰如其分的評價能激發幼兒作畫的興趣和對繪畫的創作熱情,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快樂。教師要淡化自己的權威意識,不能用評價藝術作品的眼光去嚴格評價幼兒的作品。要面向全體,給每個幼兒機會,使孩子的創造火花都得以展現,獲得成功感。
在講評過程中,教師最好做一個合格的聽眾,請幼兒把自己創造作品的思路淋漓盡致地展示出來,讓幼兒真正成為活動的“主人”,這樣會在無形之中調動幼兒參加活動的積極性,激發幼兒的創作、表現和操作的欲望,使幼兒創造的激情得以釋放,為幼兒今后的操作活動中積累更多的經驗。
1.情境教學法
英語情景教學法就是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基于教學內容創設真實的英語語言環境,從而幫助幼兒更好地理解、記憶所學的英語知識。例如,在教授英語兒歌《Butterfly》:“Butterfly butterfly, the butterfly goes up. Butterfly,butterfly,the butter fly goes down. Butterfly,butterfly,the butterfly goes all around.”我把幼兒帶到花園里,讓孩子們觀察蝴蝶是如何飛舞和采花粉的,蝴蝶一會兒向上飛,一會兒向下飛,一會兒停在花蕊中。幼兒在學兒歌的過程中,邊吟唱邊在花叢中學蝴蝶飛舞狀,他們且歌且舞,興趣盎然。其次是利用角色扮演,創造模擬情境。在教師創設的模擬情境中,幼兒扮演兒歌中的角色,通過表情、動作來理解和表達所學的內容。如兒歌《Who stole the lemons from the yellow car?》:“Who stole the lemons from the yellow car? Teddy stole the lemons from the yellow car, “Who? me? ” “Yes, you!” “Not me”, then who? Kitty stole the lemons from the yellow car, “ who? me? ” “Yes, you!” “Not me”, Then who? Puppy stole the lemons from the yellow car, “ Who? me? ” “Yes, you!” “Not me”, Then who?(最后是Nicky偷的)幼兒先聽這首兒歌的律動,然后幼兒可根據兒歌內容分別扮演Teddy,Kitty,Puppy,Nicky,和汽車司機,以滿足幼兒模仿的樂趣。
2.多通道活動法
多通道活動法是讓幼兒運用多種感覺器官參與活動。用耳聽、用眼看、用鼻子聞、用手摸,讓幼兒在看看、聽聽、聞聞、摸摸、想想、玩玩的過程中學習英語兒歌。如兒歌《Salad 》:“Salad red,salad green , Salad yummy salad sweet, Salad, salad, yummy and sweet, Salad sweet, I love to eat.”幼兒在學習這首兒歌時,先給幼兒做水果沙拉,讓幼兒觀察水果沙拉的形狀、顏色,嘗一嘗它的味道,幼兒在動口、動手、動腦的綜合性活動中獲得了英語學習的經驗。
還可利用墻面布置。墻面布置是幼兒園環境中面積最大,最為醒目的畫面,給幼兒以直接的刺激和潛移默化的影響。于是,我們在室內、樓道、盥洗室等地,根據不同的場所設置不同的畫面,寫上相應的英文句子。如:幼兒飯后在樓道內散步,我們畫上幾個小腳印,寫上Go for a walk或 Take a walk(散步);在圖書角畫有一張嘴,上面豎著一個食指下面寫有Please be quiet(請安靜),在洗手池上面畫有小朋友洗手和小水滴,水滴上寫有Please wash your hands(請你洗手)等等,這些有趣的畫面,幼兒雖然不認識上面的字,卻知道是英文,看到時就會引起對英語的反應和使用,畫面都在?無聲地給幼兒一種英語提示。
3.全身反應法
全身反應法是由美國加里福尼亞圣何塞(SanJose)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JamesAsher創立,它是一種通過語言與行為的協調來教語言的教學方法。
這種方法充分利用了幼兒活潑好動的特點,在激發幼兒學習英語的興趣方面有一定的作用。
【關鍵詞】游戲 探究 實踐 情境 直觀感知 語言傳遞
幼兒期是成長的重要時期,是幼兒學習能力發展的關鍵期。由于幼兒的年齡特點、身心需要,表現出了積極的求知欲望和獨特的認知方法。特別是幼兒在語言方面是敏感期,對于漢字的象形特點感興趣,樂意把事物與文字相互聯系,大膽地去表達。幼兒語言能力是在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而對幼兒進行早期的科學認讀,讓幼兒在不知不覺中,自然而然地把圖像、聲音、語義、符號整合在一起,從而認識漢字。促進了幼兒思維的發展,增強了興趣,培養了能力,幼兒能積極地參與認讀活動,在活動中提高了幼兒的注意力、觀察力、想象力,是一種早期的、全面的啟蒙教育。在不斷地探索和實踐中,尋找激發幼兒認讀興趣的有效方法,培養幼兒良好的學習習慣,發展幼兒的語言能力,體現幼兒科學認讀的作用。現談談我在實施科學認讀實踐活動中的教學方法。
1.游戲教學法
"游戲是幼兒園的基本活動。"幼兒喜歡游戲,以游戲的形式與進行認讀活動中,能激發幼兒活動的興趣,滿足幼兒身心需要。幼兒對情感的依賴性比較強,情感單一、純真,如果將漢字擬人化,賦予漢字以生命,并在游戲中反復出現,幼兒就會對漢字產生親切感,而不會感到學習漢字是個負擔。在家園合作的親子游戲中,我以讓幼兒來鞏固、復習所學的文字的游戲形式。請爸爸、媽媽與幼兒玩起了"給字寶寶找照片"的游戲。每位幼兒一個字寶寶,請幼兒認一認后,到爸爸、媽媽的身上找照片,看誰能又快又好的找到。游戲中,爸爸、媽媽與幼兒親切的交流,認真地把照片和字寶寶配對,產生了良好的親子共讀氛圍。豐富的親子游戲,教會了家長們引導幼兒科學認讀的方法,提高了幼兒的認讀水平。
2.探究教學法
探索教學法是以探索操作和探究活動為主的教學方法又稱發現法。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提出活動內容和提供一定的材料,引導兒童自己分析、綜合、抽象和概括,得出原理。遵循《綱要》的精神:"提供豐富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我們以提供多種多樣的材料為前提,讓幼兒去選擇、去使用材料,在不斷的動手操作中進行認讀活動。
首先,準備了豐富的漢字卡片、實物圖片,讓幼兒在動手操作中理解漢字形、音、義三者的聯系,如:在認識蘋果時,讓幼兒摸一摸、嘗一嘗、看一看,使幼兒知道了蘋果的特征,然后再讓孩子認識"蘋果"的字寶寶,使孩子看到實物"蘋果"腦海里就聯想起"蘋果"二字。在認讀動物名稱的活動中,幼兒拿著"小兔、小貓、小狗"的圖片,認真地去找它們的漢字寶寶,在一次次反復的練習中,幼兒能大膽地認讀動物的名稱。并樂意用動作模仿小動物,幼兒積極地動手動腦。
其次,在科學認讀的綜合活動中,運用漢字材料進行各種復雜的操作。讓幼兒在許多的漢字卡片中積極思考,與同伴進行小組討論、探索,相互認讀學習過的漢字。開展了字寶寶接龍活動、字寶寶配對、尋找同類的字寶寶等。如:讓幼兒能很快地分別找出"動物""水果""我家的人"的字寶寶,幼兒在不斷的思維訓練中,提高了科學認讀的水平。最后,在日常活動中,自然地滲透科學認讀教育,使幼兒能隨時隨地地去認讀,例如:在吃飯前,讓孩子們去找一下今天的食譜上的字寶寶"西紅柿、青菜、紅蘿卜、雞肉"等,孩子們興趣提高了,并能積極愉快的進餐了。可見,在認讀活動中,采用探索活動法能激發幼兒參與認讀的愿望,主動參加到知識形成的過程中。
3.實踐教學法
實踐活動法是指兒童參加社會實踐,并在實踐活動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哲學觀指出:事物只有在不斷地探索、實踐中才能積累升華成一定的理論,實踐和理論是相互聯系、相互轉化的,"實踐出真知"。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使幼兒能積極參與嘗試、體驗,發現科學認讀活動的樂趣,這適合幼兒的身心需要,提高了幼兒參與社會實踐的能力。
4.情境教學法
情境教學法是指在教育活動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引起兒童的情感體驗,從而幫助兒童理解教材,并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方法。在我們的生活中,漢字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孩子們來到人世不久,就應當接觸它、熟悉它。而良好的識字環境是幼兒識字的基礎。如:在布置主題墻飾等。
5.直觀感知的教學法
關鍵詞: 美術教學 教學方法 有效途徑
教師要遵循幼兒的認知能力和認識規律,通過選擇合適的內容,創造寬松的氛圍,運用恰當的方法,創造有效的途徑,引導幼兒通過美術形式表現眼中所見、表達心中所想,使美術活動真正成為孩子們的一種樂趣,讓幼兒在美術學習中體驗成長、體會成功。
一、激情引趣,放飛幼兒美術學習的夢想
1.多維了解幼兒愛好。幼兒正處于對世界和事物認知的懵懂時期,針對幼兒生性好奇、好問、好玩、好動的特點,教師要合理呵護其稚嫩的創作熱情,激發創新靈感,如此就能有效培養幼兒的創新興趣。教師要經常深入到幼兒中,從幼兒的角度出發,與幼兒談心交友,走進他們的心靈,把握幼兒的發展脈搏,了解他們的喜好,根據兒童的個性特點、心理狀況因材施教,讓幼兒用美術表達所想、所思,不斷激發幼兒的學習熱情。
2.催生幼兒學習興趣。教師要準確把握幼兒的年齡特點、認知水平和愛好興趣,引導幼兒調動情感、思維、想象、動作、語言等全方位、多渠道參與美術學習。在美術活動中,不斷更新觀念,厘清思路,創設能激發幼兒好奇和興趣的環境,使幼兒主動投入到美術活動中。如在調色教學活動中,我為幼兒準備了紅、黃、藍三種顏色的水和小瓶,教會幼兒方法,在幼兒了解和掌握了配色的方法后,讓幼兒任取顏色相互搭配、調和,孩子通過實踐發現瓶中的顏色一會兒變深,一會兒變淺,一會變綠,一會變紫,十分奇妙,孩子們一下子對顏色的變化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小朋友們興奮地說:“我成魔術師了。”
3.創設寬松教學環境。創設幼兒熟悉、喜愛和積極投入的教學環境,讓孩子們主動參與到美術學習之中,為幼兒提供活動和表現能力的機會與條件。在教學中,我通過選擇一些兒童美術作品,組織幼兒進行欣賞,讓他們在欣賞美、發現美中找出美的長處,發現自己的不足。這樣才能不斷提高幼兒的美術學習興趣。在教學中,我注重把幼兒的作品都集中展示出來,讓幼兒互相欣賞,在肯定他們的創作成果的基礎上,婉轉地指出孩子在線條、色彩、內容等方面的不足,鼓勵他們努力學習,不斷提高。
二、激發想象,注重幼兒創新能力的培養
1.提供幼兒想象空間。想象力是指對事物的聯想能力,給幼兒提供想象的空間,放飛幼兒想象的空間,讓幼兒時期的孩子們健康、快樂地成長。幼兒是一張白紙,想象力往往會比成人更豐富、更大膽,更創新,他們會天馬行空地創造出成人難以想象的思維,這就需要教師大膽地利用,合理地引導。我在美術活動“未來汽車設計展”教學中,在讓幼兒了解了不同汽車的功能后,讓幼兒根據自己的需要,大膽想象設計未來汽車的形狀和功能。孩子根據我的指點,大膽現象、合理創造,設計了能自動抓小偷的新警車、能起飛的急救車、擁有各種功能的游樂車,幼兒的創新意識進一步增強。
2.鼓勵幼兒參與實踐。引導和鼓勵幼兒積極參加實踐活動,在實踐中探求新知,體會成長是激發幼兒創新意識,發展創新思維,培養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在教學實踐中,我給每個幼兒不同的彩紙,啟發孩子們用彩色紙折、拼、剪出圖形、圖案。在我的指點下,孩子們有的折出了長方形、三角形、正方形等圖形,有的撕出了雪花、樹葉、五角星等不規則的圖案,我因勢利導,組織小朋友玩組合圖形,孩子們發揮想象力,大膽地實踐,蓋起了紅房、折出五彩魚、拼貼春天的景象等。幼兒的創造思維、發散得到了展現,創新能力得到了培養。
3.引導幼兒表現自我。在美術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孩子樂于思考、勇于探索、大膽表現、銳意創新的精神。引導和鼓勵幼兒個性化發展,在生活和學習中,大膽表現自我,展示自己的特長,表述自己的情感體驗,讓幼兒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世界的看法,表現對事物發展的認識。在美術課中,教師要以教材中的內容為中心,通過聯想、類比等方式,不斷擴散思維、活躍思維。我在美術教學中,注重引導幼兒打破思維定勢,通過嘗試和探索,改進制作方法、表現方法,培養幼兒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三、激勵施教,提高幼兒美術教學的成效
1.形式多樣靈活施教。幼兒是美術活動的主體,在教育活動中要把主動權讓給孩子,讓他們去探究、去創新。教師要引導幼兒觀察認識事物、感知事物,讓幼兒在觀察中學會思考,并進行有益的嘗試,用繪畫的方式表達自我的情感愛好、對事物的認知程度。在此基礎上,我鼓勵他們認真學習,繼續探究,運用所學的新技能、新方法表達自己的情感愛好,激發幼兒對生活和事物的熱愛。在美術學習中,采用豐富多彩的游戲形式,讓孩子在玩的過程中學習,在學的過程成長,不斷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滿足幼兒的求知欲望。
關鍵詞:幼兒園;音樂活動;教學方法
一、明確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對教學活動具有導向作用,預期教學目標的達成是教學的最終目的。但是,在當前的幼兒園音樂活動教學中,教學目標的制訂現狀不容樂觀。很多教師在制訂音樂活動教學目標時,偏重音樂知識和技能方面的目標,忽視幼兒學習音樂的過程和情感目標,導致教學目標制訂不全面,不利于幼兒的全面發展。教師應充分提起對教學目標的重視,以《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為指導,全面認識和明確幼兒園音樂活動的教學目標,使音樂活動有序展開。
二、精選教學內容
(一)充分挖掘教材內容
幼兒園的音樂活動主要包括音樂欣賞活動、韻律活動、歌唱活動、打擊樂活動。要想使音樂教學活動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必須要精選音樂教學內容。音樂教材上的曲目和作品是相關教育部門,根據《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和幼兒的認知規律,精心篩選出來的優質曲目。教材上的音樂內容有的生動活潑,充滿童真和趣味性;有的內容貼近幼兒生活,能在情感上引起幼兒的共鳴,調動幼兒學習音樂的熱情;有的內容富有教育意義,能使幼兒在學習音樂知識的同時,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德育教育。例如,在南師大版大班上《北京的金山上》這個音樂活動中,幼兒不僅能學到旋律優美的歌曲,還能了解藏族音樂的風格,了解藏族的服裝和文化,學到藏族舞蹈的基本動作(彈簧步、甩袖等)。同時,幼兒在這個音樂活動中了解到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使幼兒受到了愛國主義教育。因此,教師應充分挖掘教材資源,選取優質的教學內容,從源頭上保證幼兒園音樂活動的教學質量。
(二)開發課外音樂資源
除了教材上的音樂資源,教師還可以開發課外音樂資源,來拓展幼兒的視野,沒有編選進教材的聞名中外的童謠童曲是教師的重點選擇內容。這些曲目歷經時代的變遷,在藝術發展的浪潮中被人們保存下來,是人類藝術發展歷程中的瑰寶。這些樂曲旋律優美,悅耳動聽,符合幼兒的心理特點,能使幼兒得到美的熏陶和教育。例如,《歌聲與微笑》《鈴兒響叮當》《讓我們蕩起雙槳》等歌曲,充滿著朝氣與活力,有助于培養幼兒積極向上的樂觀人生態度。教師可以將這些優秀的歌曲引入到幼兒園音樂教學中,以充實教學內容資源,拓寬幼兒的視野,不斷提高幼兒的音樂素養。
三、豐富教學方法
(一)趣味導入,激發興趣
幼兒階段的孩子,年齡較小,活潑好動,注意力保持的時間較短。為了有效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教師應設置充滿趣味性的導入環節,激發幼兒學習音樂的興趣。例如,在組織南師大版小班上《拔蘿卜》這個音樂活動時,教師可以通過一個故事導入音樂活動:老師今天要和大家講一個小故事,從前有一個老爺爺,他種了一個蘿卜,到了收獲的時候,老爺爺就去拔蘿卜了,可蘿卜太大了,老爺爺怎么拔也拔不動。你們說,老爺爺該怎么辦呢?(幼兒被故事吸引,紛紛討論起來。教師對幼兒的想法予以肯定,并接著講故事,告訴幼兒老爺爺是怎么做的。)老爺爺想了個辦法,請幾個朋友來幫忙,下面我們一起來聽一首歌,請你們仔細聽聽,老爺爺請了誰來幫忙。這樣教師就成功吸引了幼兒的注意力,自然導入了音樂活動。
(二)創設情境,營造氛圍
在幼兒園音樂教學中,如果直接教學歌曲,不僅不能激發幼兒的興趣,而且幼兒也不太容易學會,容易打擊其學習音樂的積極性。這時就需要教師創設恰當的音樂教學情境,使幼兒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音樂活動中,增加師生間的互動,創設良好的音樂教學氛圍,提高教學效率。例如,南師大版大班上的《幸福拍手歌》中包含了許多動作,除拍拍手之外,還有跺跺腳、拍拍肩等動作,歌曲情緒熱烈歡快,富于感染力,連續的八分附點音符,使歌曲更具舞蹈性,非常適合律動表演。因此,教師在教學這首歌時可以創設表演情境,來調動幼兒學習歌曲的熱情。
(三)游戲教學,寓教于樂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將教學內容以游戲的方式進行呈現,無疑會使幼兒的身心得到放松,使幼兒在玩耍中學習音樂知識,在學習音樂知識的過程中進行玩耍,真正做到寓教于樂。例如,南師大版小班上中的《小老鼠上燈臺》這首歌曲,描述的是一只小老鼠偷油吃的有趣故事。教師可以根據歌曲中描述的情節,組織幼兒做游戲,使幼兒在游戲中學習音樂。首先,教師引導幼兒創編小老鼠上燈臺的動作(用腳尖輕輕地走小碎步);然后,教師引導幼兒創編滾下來的動作,啟發幼兒用轉動的動作表現小老鼠從燈臺上慌亂逃跑的情景。接下來,幼兒邊表演,邊跟隨教師做歌表演動作。教學完所有動作后,教師說明游戲規則:我來扮演貓,小朋友們扮演老鼠,小朋友們上燈臺,偷油吃,但是一定要小心貓,貓出來叫三聲“喵喵喵”之后,它就要抓老鼠了,所以呀,你們要趕快跑回家,坐在自己的小板凳上,這樣貓就抓不到你們了。教師講解完游戲規則,就可以組織幼兒根據規則進行游戲了。總之,在幼兒園音樂活動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幼兒的認知規律,科學制訂教學目標,使教學活動圍繞既定目標有序展開。通過教師精心選取音樂教學內容,有助于幼兒在美妙音符的熏陶下健康成長。豐富的教學方法使音樂活動生動活潑,極大調動了幼兒的積極性,有助于使音樂教學活動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有效提高幼兒的音樂素養。
參考文獻:
[1]趙君英.建構主義視野下的幼兒園音樂教學設計與策略[J].藝術教育,2016,(06):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