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观看在线亚洲人成网_久久激情国产_久久华人_狠狠干天天操_91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久国产乱_1区2区3区国产

首頁 > 文章中心 > 生態價值論文

生態價值論文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生態價值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生態價值論文

生態價值論文范文第1篇

1.1構建評價指標體系及其標準

按照環境生態學理論,生態環境是支撐人類生命系統的整個自然系統的總稱,生態環境質量是指在一個具體的時間和空間范圍內,生態系統的總體和部分生態環境因子的組合對人類生存及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的適宜程度。由于評價的標準體系復雜,且因地而異,需要分層次進行,而我國目前生態環境質量評價標準尚處于探索階段,無統一標準。因此本文依據國內外學術界的相關研究成果以及廣泛應用的生態環境質量等級劃分,將生態環境質量等級分為優、良、一般、較差、差五個等級,并考慮到呼包鄂地區的氣候、土地、人口、經濟發展狀況、工業排放量等,得出各評價指標的等級標準值。

1.2評價指標權重確定

層次分析法是美國著名運籌學家教授于20世紀70年代中期提出的一種系統分析方法,是一種廣泛的綜合決策方法,但其中的權重是由主觀確定的,缺乏一定的客觀性。因此本文在指標權重的確定中引入熵,將主觀與客觀相結合,得到更加符合實際情況的熵權。

2生態環境質量評價分析

通過模糊綜合分析法得出,2012年呼和浩特市和鄂爾多斯市的生態環境質量處于等級優,包頭市的生態環境質量處于等級一般。呼和浩特市近年來城市發展速度較快,大力開發和利用資源,工業化水平領先于自治區其他盟市,煤炭產量大幅度上升,使單位GDP能耗、電耗持續增高,一定程度上破壞了生態環境的平衡,帶來了一系列環境污染問題,但政府在意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后,大力推廣節能減排,優化產業結構,發展循環經濟,整頓落后產業,提高區域競爭力,使生態環境質量有了較大的改善,工業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平衡。包頭市是著名的草原鋼城,工業發展歷史相對久遠,但由于產業結構不合理,工業化過程排出的工業廢物嚴重污染環境,導致生態環境質量開始下降,同時滯后的觀念也使生態環境質量的下降與工業經濟的發展形成鮮明對比。鄂爾多斯市的高耗能產業發展近幾年逐漸穩定,規模增大,技術設備先進化,帶來的工業結構合理以及經濟的高速發展,使得鄂爾多斯市有足夠的經濟實力治理環境,對耗能高、工業廢棄物排放量大、產值低的行業進行了大力整頓,響應國家重視環境保護的潮流,表現為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大幅度提高,單位GDP能耗、電耗、水耗有很大程度的下降等,使其生態環境質量得到明顯的改善。

3結論

生態價值論文范文第2篇

【關鍵詞】煤炭企業;環境成本;可持續發展

煤炭企業在長期開采煤炭資源的過程中,常常出現地面塌陷、廢矸石占地、污水排放、掠奪式開采、礦難事故等不良現象,造成了嚴重的資源枯竭和環境破壞。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環境狀況的不斷惡化,雖然環境成本開始受到人們的重視,并從宏觀層面上建立了一定的框架,但到目前為止,針對煤炭企業的環境成本還沒有達成共識,沒有形成全面完整的核算體系。因此筆者認為,在尋求人口、經濟、社會、環境和資源相互協調的、既能滿足當代人需求而又不對滿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中,對煤炭企業環境成本進行全面分析與規范十分必要。這有助于解決煤炭企業環境成本補償不足,核算信息不完整,環境責任和法律責任得不到合理體現等一系列問題。

一、煤炭企業現行成本核算現狀

目前我國煤炭企業主要成本核算包括三大類:第一類是各項生產經營成本,包括各種原材料支出、人工薪酬、勘探費用、電力、折舊基金、環境監測費、排污費等;第二類是各項專項資金,如維檢費、安全保證金、植樹及綠化費、地下充填費、村莊搬遷費等;第三類是上繳國家的各項資源稅費。

一方面,從實際情況來看煤炭企業的環境成本沒有單獨進行核算,并且綠化費、排污費、地下充填費、村莊搬遷費等這些環境費用在進行歸類時帶有較大隨意性,有的歸為產品成本,有的歸為管理費用,有的歸為營業外支出,有的則隱藏在其他費用或損失項目中。

另一方面,從煤炭企業成本的核算范圍來看,環境成本補償不足,不能充分體現煤炭企業在可持續發展目標下應承擔的社會責任。因為只有部分內部環境成本(如監測費、排污費、綠化費等)和部分實際已經支出的外部環境整治費用(如地面塌陷賠償、村莊搬遷費用、地下充填費用等)納入企業成本核算范疇,而由于環境破壞而產生的機會成本基本上未予反映,如資源消耗成本、生態環境降級成本等。因此有必要在環境成本理論研究的指導下,全面分析煤炭礦區的環境成本,對其進行規范。

二、環境成本理論研究成果

從國內外目前環境成本理論研究的現狀來看,關于“環境成本”還沒有一個被廣泛接受的、被大多數人所公認的定義,不同學者和組織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不同的解釋,也從不同的側面進行了不同內容的研究。同時,人們在認識環境成本的過程中,也有一個從片面到全面、從表象到本質的不斷深化的過程。其中有代表性的觀點有以下幾種:

聯合國統計署在1993年的《環境與經濟綜合核算體系》中,把環境成本界定為:(1)因自然資源數量消耗和質量減退而造成的經濟損失;(2)環保方面的實際支出。

中南財經大學郭道揚教授以“生態環境成本”的學術思想為基礎,將環境成本界定為:(1)由于環境惡化而追加的治理生態環境的投入;(2)因重大責任事故導致生態環境惡化所造成的損失,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環境治理費用和罰款;(3)未經環保部門批準,擅自投資項目所造成的罰款;(4)環境治理無效率狀況下的投資損失和浪費。

暨南大學羅國民教授認為,環境成本是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中所耗費的生態要素的價值以及為了恢復生態環境質量而產生的各種支出。

東北財經大學喬世震教授認為,環境成本是與企業環境責任活動相關的責任成本。

中國礦業大學朱學義教授則認為安全環境治理費用也應該納入環境成本會計的范圍,并建立“資本化”的長久措施,以改變目前安全欠賬多,出了事故再賠償的“應急”行為。

綜合以上各種對環境成本的認識,從堅持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目的(可持續發展的目的在于通過環境成本的足額補償,實現社會、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達到使“生態環境”滿足未來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出發,結合煤炭生產的行業特點,賦予煤炭企業環境成本以新的“成本內涵”:就是指煤炭企業為滿足未來社會經濟發展對生態環境的需求,需要在目前進行生態環境補償而發生的價值消耗。具體成本構成包括:(1)破壞生態環境造成的損失;(2)為實現一定環境目標而發生的各項預防性支出;(3)環境恢復與治理費用;(4)礦區安全環境成本;(5)其他環境相關費用。

三、煤炭企業環境成本分析與規范

(一)生態環境破壞損失

生態環境破壞損失是指礦區由于煤炭的采掘而造成自然資源數量消耗和環境質量下降形成的損失,包括以下兩項:

1.煤炭資源成本

資源是有價值的,人類社會經濟活動使用和消耗自然資源必須支付成本,即付出代價,其數額應大于或等于資源自身的價值。對于煤炭企業來講,環境資源不僅是組織生產活動的潛在基礎,而且是一種生產要素,煤炭生產活動的開展是以資源的減少和生態環境系統的破壞為前提的。由于煤炭企業生產耗減、占用資源導致生態環境系統狀態發生變化和他人失去利用煤炭資源的機會,所以它是一種補償成本與機會成本相統一的環境成本。

2.生態環境降級成本

煤炭生產活動不僅占用和消耗煤炭資源,還會引起其他生態環境資源質量下降的損失,其價值表現為生態環境降級成本。在很多情況下,耗減和降級是同時發生的。如不合理開采礦產資源,一方面減少了礦產的儲量;另一方面破壞了未開發資源的開采條件,使其降級。例如在煤炭開采過程中,煤炭伴生資源(銅、鐵、硫等)、水資源、土地資源等的破壞;由于廢水、煤矸石等廢棄物的排放損害農作物,降低耕地的質量,殃及水生物;煤矸石在一定條件下會發生自燃,排放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碳氧化物和煙塵等有害氣體,影響礦區居民的身體健康等等。這些都是煤炭礦區生態環境降級成本。

一直以來煤炭企業的生態環境破壞損失都沒有在成本中反映,因此對其加以測定和核算,可以為礦區“綠色GDP”的計算直接提供“負效應”數據。

(二)預防性環境成本

預防性環境成本是指煤炭企業為達到一定的環境目標,在環境問題發生之前所投入的費用,包括以下兩項:

1.環境保護與污染預防成本

環境保護與污染預防成本是指為保護和預防生態環境資源不受損害,避免環境污染和環境事故所發生的成本費用,屬于企業的主動支出。煤炭企業為了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降低環境污染和生態環境資源破壞的程度,就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這就會產生環境保護與預防成本。

2.環境管理和教育成本

礦區環境管理和教育成本是指煤炭企業在從事環境保護的管理活動中所發生的成本。具體包括:(1)煤炭企業職工進行環境教育、培訓的成本;(2)煤炭企業環境管理機構的構筑、運作及體系認證的成本;(3)礦區環境負荷監測、記錄的成本;(4)煤炭企業生產經營的各個階段,為降低和控制環境負荷的研究開發和方案設計成本。

(三)環境恢復和治理成本

為恢復和治理被污染、破壞的生態環境資源而發生的成本費用就是礦區的環境恢復和治理成本。它包括:處理廢水、矸石等廢棄物產生的成本;凈化空氣、水源產生的成本;處理地表塌陷、河流改道、山體滑坡產生的成本等。

(四)礦區環境安全成本

目前,國內外的環境會計未將安全成本納入環境會計的范疇。朱學義教授則認為:“人類勞動的首要條件是安全,它是‘以人為本’的根本要求。人的安全環境應該成為環境會計的第一要素。”礦區環境安全成本可分為兩部分:礦區外部環境安全成本和煤礦內部安全成本。

1.外部環境安全成本

外部環境安全成本是指使煤礦的大氣環境、生活環境及地表景觀環境達到相應的安全標準而發生的各項費用支出,具體包括為改善和美化煤礦環境進行綠化、降低粉塵、隔離噪音以及構建各類景觀設施等發生的各種費用。

2.內部環境安全成本

內部環境安全成本包括保證性安全成本和損失性安全成本。保證性安全成本是指為保證和提高安全生產水平而支出的費用,它由安全工程費用和安全預防費用構成;損失性安全成本是指因安全事故發生或安全水平不能滿足需要而影響生產所發生的損失,它主要包括安全事故造成的直接損失、停產損失、恢復生產的費用、人員的傷亡治療賠償費用及各類罰款等。

(五)其他環境成本

其他環境成本是指除上述四類環境成本外,其他與環境相關的成本,包括以下內容:

1.替代與轉產成本

為尋找和研制代替煤炭資源的新資源,以及因煤炭資源枯竭進行停產、轉產而應予以補償的價值。世界各國都在投入大量的資金研究利用核能、太陽能、地熱、新的元素、礦物成分及各種替代物等,這種投入即為煤炭等不可再生資源的替代成本。另一方面,由于煤炭資源枯竭需要停產和轉產,對此也需要進行補償和投入,構成了替代與轉產成本的另一部分。

2.不確定性環境成本

不確定性環境成本指與不確定性環境問題相關的成本。其主要包含因環境污染造成的生產力降低成本、潛在環境負債成本等。

煤炭企業環境成本既有與其他行業環境成本相同的屬性,如環境保護與預防成本等,同時,因為煤炭生產的特殊性使其又有自身的特點,如煤炭資源成本、生態環境降級成本等。煤炭環境成本的構成是復雜的,只有正確分析、合理規范煤炭企業的環境成本,才能正確地確認與計量,才能及時地提供環境成本方面的信息。另外,可持續發展是人類生存的需要,也是我國政府的選擇,任何一個企業都必須將可持續發展作為經濟決策的基礎,保護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客觀環境是每個企業的社會責任,因此建立全面、獨立的環境成本核算制度是煤炭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體現。

【參考文獻】

[1]濮津.煤炭環境成本初論[J].煤炭經濟研究,2002(11).

[2]濮津.煤炭環境成本構成與變化規律分析[J].煤炭學報,2004(1).

生態價值論文范文第3篇

一、生態文明理論的概述

理論關于社會的發展提出以尊重自然與生態的發展規律為前提,實現人類社會的建設與發展。這就要求人類通過科學的發展方案,在實現社會進步的同時,也保持生態建設的同步發展,使人類社會必然要依靠的生態環境能夠為人類提供可持續性的發展支持。這就是對資本主義工業生產環境下進行一味的經濟利益追求所提出的反對與批判,指出以建設生態文明的發展理論為基礎,實現人類社會的全面發展。

二、生態文明理論的當代價值

(一)深化生態文明思想

以的的理論來看待當今社會的國家生態建設,具有非常顯著的理論參考意義。由于對于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已經形成了一定的體系,并且具有非常科學與完善的特點。因此通過對理論中有關生態文明建設的部分進行學習與認識,可以為國家的生態文明建設提供重要的思想和理論支持。

(二)對全球生態建筑發展的價值

國際上生態文明城市建設已經形成了一定的理論體系,根據理論的生態文明建設觀點,通過生態建筑來體現城市的生態建設是非常直接的形式。目前在全球生態文明建筑的建立及建設過程中,已經較廣泛地應用了關于生態建設的理論,這就為全球化的生態環境優化提供了最直觀形式的支持。

(三)對我國生態建筑建設的價值

我國對于生態文明建設的起步相對世界范圍來說處于較晚的狀態,但是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的國家全面建設速度卻在進行著突飛猛進地發展狀態。面對我國堅持自身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要實現國家的長遠發展還需要進行生態建設方面的不斷努力,以適應國家發展所帶來的生態環境破壞與影響,并且以保持生態穩定發展為前提,進行國家的生態化建筑建設。

三、 生態文明理論下我國城市建筑現狀

(一)粗放式建設模式尚在

雖然在市場經濟水平發達的當今社會,我國的城市建設已經進入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階段,并且隨著建設技術水平與先進建筑材料的研發,為建筑的建設模式提供了越來越多變的發展環境。但目前我國城市建設模式仍然是以粗放式運作方式來實行的,并沒有將有效的建筑技術與先進的建筑材料普遍的應用,為城市生態發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礙。

(二)生態城市建設片面追求整齊

目前我國關于生態城市建設的設想是為了在社會主義發展道路上,保持國家與社會良好的發展方向而進行的正確理論設想,但是在具體的城市化建設進程中,對于生態化建筑的專業性因素關注較少,因此常常將注重表面的整齊外觀而進行城市建筑的設計,缺乏關于生態城市目標的具體化措施,目前我國在生態城市建設的工作上還處于理論階段,并沒有真正的將生態建設落實到城市建筑的設計上來。

(三)生態建筑缺乏公民參與性

由于生態化發展目標是與全國人民切實相關的發展戰略,因此需要針對城市的生態建設征求大眾的意見,使生態化城市建筑的設計和實施增加大眾的參與性。由于生態建筑的最終目的在于建立起可持續發展的城市與國家,因此全民參與對生態建設的實施是非常重要的,僅僅依靠國家與政府的努力來建設生態化城市建筑,無法滿足社會發展對生態環境維護和改善的要求。

(四)生態建筑缺乏地方特色

所謂生態建筑就是要求根據本地區或城市具體的生態環境需求,進行建筑規劃與建設,為保證生態環境的良好發展方向,及促進生態環境向更好的方向轉變而提供支持。目前我國在生態城市的建設上存在的問題,其造成的主要因素是以統一的生態建筑標準來實施城市建設規劃,因此需要加強對城市化生態建筑根據自身需求進行相應調整,建立以自身特點為基礎的城市生態建筑。

(五)沿海地區“鬼樓”偏多

沿海地區作為重要的經濟發展城市,在取得可觀的經濟建設成果之后,其生態城市建設的要求也是極其明顯的。不過目前我國沿海城市在生態建設的規劃上存在著許多不符合自身城市建設標準和需求的現象,導致規劃不合理,出現了普遍的“鬼樓”現象,即盲目的開發與生態建筑的規劃,使建筑成為空有其表的擺設,實用性價值偏低。

四、 生態文明理論下生態建筑展望

(一)以人為本,實現建筑生態化

要建立生態化的建筑就應當本著以人為本的基本原則,由于生態環境的保護工作最終目的還是為了保持人類生存環境的優化發展,使生態能夠有更良好的發展和運行狀態,因此在實行生態建筑的設計和規劃時,必須要首先遵守以人為本的原則,從建筑的設計理念到功能效應,從城市的規劃設計到建筑資源的利用開發,都應當時刻秉承以人為本的生態發展原則,為創建生態化城市及更加文明與和諧的環境提供保障。

(二)加強人與自然的和諧,提高公民參與度

在進行生態城市建設工作開展的過程中,除了要遵從自然的發展規律外,還應當正確的對待公眾對生態城市建設的參與程度。生態城市建設從建筑方面來說,主要要求其建筑設計、材料、工藝、建筑功能等符合生態化和自然化的標準,要實現生態化建筑建設,還要加強公眾對生態城市建設的參與,一方面通過建筑的生態化特點保持生態環境,另一方面通過人文參與使生態環境能夠有良好的發展方向。

(三)加強生態建筑的國內外合作

生態化建筑的意義不僅在于建設生態化城市或者國家,更是一個與全球居民生存與發展密切相關的復雜事物,生態環境的全球化特點決定了要實現生態城市建設就要加強與國外其它國家的合作,通過國際范圍的生態建筑規劃意見及生態環境建設目標的統一,來實現國內外共同合作,來創造生態化城市。

(四)盡量杜絕“鬼樓”出現

沿海城市由于設計規劃不合理而造成普遍出現的“鬼樓”現象,不僅是對生態城市建設發展的嚴重阻礙,更造成了大量的資源浪費。生態化建筑的目的就是保持城市的生態化發展方向,為實現可持續發展而提供物質和資源的保障,而大量出現的“鬼樓”無疑在大量的資源浪費同時,造成了對可持續發展城市戰略目標的負面影響。因此在建設生態城市的基本規劃上應當以更加現實的、具有較強實用性,并且與生態保持及可持續發展能夠相互促進的規劃模式,使“鬼樓”建筑被杜絕,強化資源的可利用率,實現全面生態發展對城市建設要求的滿足。

生態價值論文范文第4篇

論文關鍵詞:少數民族

生態倫理

文化功能

人與自然

自然生態環境是各民族生存發展的物質基礎,它影響和制約著各民族生產、生活方式的選擇。

少數民族生態倫理思想將生態系統視為一個整體,創造出適合當地生態環境的獨特的生存方式,構建出內容豐富的生態文化。這些包含著豐富生態倫理智慧的思想,對于保護民族地區生態環境,維持生態平衡,保護物種多樣性和文化多樣性起到了重要作用。“文化本質上是種工具裝置,通過它,人可以把自身置于一個較好的處境中去應付周圍環境以及在各種需要的滿足中所面臨的各種具體而特殊的問題。”少數民族生態倫理思想是在整個人類文化發展變化進程的實踐中體現出來的,發揮了其特有的社會作用,并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文化現象,承載了多方面的功能。

一、對民族心理的整合凝聚功能

一個民族的生活環境與生活方式造就特殊的生態文化,人類的歷史就是人類與自然環境協調相處的歷史。“萬物有靈”是這時一個非常重要的哲學概念,蘊含其中的樸素的自然觀,為少數民族生態倫理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哲學基礎。生態倫理文化是少數民族先民與大自然“互動”的升華,當人們由于當時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限制,對很多自然現象無法解釋時,他們就會通過神話和史詩等形式對宇宙的生成、萬物的起源、演化和人類的起源進行極為生動的猜測和描述,認為可以通過求助或控制超自然力量實現人們的愿望,以此表達人類對自然養育之恩的感激。

北方民族先民對太陽的崇拜在喪葬習俗中也表現得非常明顯。鄂溫克人非常愛惜和重視馴鹿;滿族視鷹為神,捕鷹時不說“捕”要說“請”或“拉”,捕鷹之前要拜祭鷹神,鷹神同時還是滿族的生育神、氏族守護神、薩滿巫祖神;鄂倫春族也對熊、虎、狼等曾是崇拜的圖騰或保護神的名字充滿敬意,不許直呼其名,在狩獵前通過繪畫或泥塑等形式進行祈求收獲的儀式;柯爾克孜族在居室飾物上繡有刀劍的圖案。這些信仰和儀式形成了敬畏、崇拜、關懷、感恩等各種心理,對團結部族成員、增強安全感,維護民族心理的整合凝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對人際行為的協調和規范功能

“適度”、“知足”的倫理思想是少數民族生態倫理思想中的重要一環。“凡事不可超越界限,超過了限度會適得其反。凡事均有相應的尺度,只有適度,百事才會圓滿。”少數民族生態倫理思想通過對人際行為的協調和規范,號召人們各安本分、各盡其責、容忍、謙讓,強調人對社會的責任;要求人積極投入社會生活,為自己、也為別人造福;倡導人們從宿命論和超自然力量中去尋找人間災難的根源,用自己的善惡觀、道德觀和戒律來約束人們的行為,有效地減少了部族間的摩擦,使已有的沖突得到緩和;要求只要每一個成員都做部族認為正確的事,他就會贏得一切神靈和部族成員的贊賞,反之,就會受到神靈的報應、懲罰和部族成員的譴責;主張部族對神靈承擔特定的道德義務。赫哲人族對烏蘇里江、黑龍江、松花江,蒙古族對鄂嫩河、克魯倫河、嫩江、遼河,鄂倫春族、鄂溫克族、達斡爾族對伊敏河、諾敏河、海拉爾河和多布庫爾河等都十分崇拜。他們視神山是神靈的化身,從不亂打神山上的動物,也不砍神山上的樹木。維吾爾族很重視打獵的季節,盡力避免打到正在懷孕或哺乳的野生動物、不許虐待自己的牲畜、宰牲畜吃肉時不許宰殺未滿周歲的牲畜。鄂溫克族以鳥作為氏族的圖騰物,每個部族都十分尊敬自己的圖騰物,不打、不恐嚇它,更不許外氏族的人傷害。他們認為污染大自然是極大的罪孽,會給自己和部族帶來災禍。

這種規范將宗教和道德融為一體,集精神和文化于一身,具體的行為標準在很大程度上約束了部族成員的日常行為。使人們自覺地將自己置于某種超自然力量的控制和保護下,只有克制、知足、行善、奉獻才能獲得幸福報償。在人與人的相互交往中,促進了人與人關系的和諧發展。強調個人的道德責任和奉獻精神,設計出符合部族文化利益的行為標準和價值體系,逐漸成為民族或區域文化傳統的部分,具備了自己獨特的文化功能。

三、對信仰、禁忌的解釋功能

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少數民族生態倫理思想盡管沒有形成一套完備的、系統的理論體系,但是,它通過各民族長期傳承的神話傳說、宗教信仰、習慣法及日常生產、生活習俗流傳下來,影響至今。

藏族、蒙古族和維吾爾族分別創造和流傳下來了《格薩爾王傳》、《江格爾傳》和《十二木卡姆》等大量的傳說故事。《魏書·高車傳》記載:“匈奴單于生二女,姿容甚美,國人皆以為神。

(單于)筑高臺,置二女其上,將以與天之(天不至)而狼來,女下為狼妻而生子,后遂滋繁成國。”在突厥的起源上也有“其先國于西海之上,為鄰國所滅,男女無少長盡殺之。至一兒,不忍殺,刖足斷臂,棄于大澤中。有一牝狼,每銜肉至其所,此兒因食之,得以不死。其后遂與狼交,狼有孕焉”的傳說,反映了突厥的狼祖崇拜;蒙古族崇奉蒼狼和白鹿,《蒙古源流》就記載了不許傷害蒼狼、白鹿的故事,實際上這些圖騰崇拜都源于生存的需要。突厥人崇拜狼是因為狼對游牧經濟影響很大;通古斯人崇拜熊,熊是狩獵中遭遇的最兇猛的動物之一;蒙古人崇拜馬,馬在蒙古人的游牧生活中起著重要作用;鹿則是鄂溫克人得力的運輸工具,他們的生活用品和打到的野獸完全依靠馴鹿馱運,鹿成為鄂溫克人的“森林之舟”,這些流傳至今的創世史詩和神話傳說包含著少數民族樸素的生態自然觀和生態道德觀。這種對自然的敬畏、崇拜反映出人在面對自然關系時的倫理選擇以禁忌、崇拜的形式表現了出來。

春天是許多動物產崽的季節,對于那些產崽的動物少數民族先民不僅不準打,還要加以保護。

東北鄂倫春族不準打正在孵卵或哺乳的雌『生禽獸,他們相信打了以后再也不會打到獵物;要求在特定時間,對特定區域的森林實行封山育林,禁止濫砍濫伐樹木、隨意捕殺動物,避免驚動動物、植物的神靈;認為對一只動物的善行等同于對人的善行,對一只動物的惡行等同于對人的惡行,違犯禁忌會給本人和部族帶來災難。因而禁止人們對野生動物亂捕濫殺。維吾爾族也很重視打獵的季節,無論是在信仰佛教、摩尼教或是伊斯蘭教的環境下,維吾爾族都要求不能為滿足自己的私利隨意獵殺、捕捉飛禽走獸。保護、關愛動植物成為少數民族共同的傳統美德和生活習慣。這種出于對自然的敬畏之情、把大自然看成是神格化和人格化的觀念體系、反對對草原、森林、湖泊、河流的濫墾、濫伐和污染,是少數民族生態倫理道德和生活方式的出發點。“敬畏天物”、注重與自然環境的融合,在客觀上減少了對自然的破壞,保持了生態資源的多樣性。

四、對生活習俗的保存和傳遞功能

我國的許多少數民族,歷史上都曾經歷過一段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的時期,同各種鬼神思想也通過祭祀節日、風俗習慣的形式保存下來。狩獵民族的舞蹈內容多是以象征性的方式捕捉動物。“逐水草而居”的少數民族形成了住氈包、帳篷,吃牛、羊肉,以奶茶、奶酒為飲料的習慣,從事畜牧業的少數民族有著穿皮毛衣褲、扎皮腰帶、紅白喜事、節日吉慶都離不開牲畜的生活習俗;而生活在綠洲農業區的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則以米、面、肉食為主,穿棉、綢、布衣,腰間扎布巾,“逐漸形成了新疆民族充滿生氣與活力、豪邁剛直、慷慨激昂的民族精神和深層文化結構”。鄂倫春族崇拜樺樹,樺樹木材堅硬,能用來蓋屋、造船,制作食具、飲具、盒箱。《龍沙紀略·物產》中記載:“鄂倫春地宜樺,冠覆器具廬帳舟渡,皆以樺皮為之。”諾魯孜節是現在新疆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等少數民族的隆重節日,也稱為“春分節”,每年諾魯孜節要舉行拜水、拜樹、敬土地、敬自然等一系列活動;將一盆象征春天的青苗放歸河流,讓它順流而下,希望將綠色播撒大地,給人們帶來吉祥、豐收。塔塔爾族在6月過“撒班節”、蒙古族在“夏初節”舉行預祝畜牧業豐收的慶祝活動、塔吉克族有“祖吾爾節”和“鐵合木祖瓦斯提節”,這些節日都是為了期盼風調雨順,獲得大自然的佑護而舉行的農事節日。它保持了各民族豐富的傳統文化中最有價值的各種技巧和方法,象征性地強化了文化意義上的各種活動。

五、對人類與生態環境關系的調控功能

人類作為社會存在物同自然界發生關系,生存是必須滿足的基本需求,生產方式從來都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自然地理環境對人類的支配作用極大。少數民族生態倫理思想為人們提供了一套有組織、有系統的宇宙觀念,為人和環境建立起相互榮辱與共的聯系。

生態倫理思想的主要內容大多與其生產生活的資源有關。它最初表現為群體的信仰認同,眾多的少數民族認為自己是由某種動植物變成的,演繹了各種各樣的源于具體自然物的族源傳說。在薩滿神諭中,柳是生命的象征。滿族神話中也說:在很久以前,祖先居住的河突然變成了虎爾罕海,大水淹沒了萬物生靈,只剩下了一個人。他在大水中隨波漂流,眼看就要被水吞沒,這時候水面漂來一根柳枝,他抓住柳枝,柳枝載著他漂進一個半淹在水里的石洞,化成了一個美麗的女人,并和他生下了后代,柳樹就做為滿族的始祖,被予以祭祀和保護。①鄂溫克族把熊視為祖先;哈薩克族認為自己是白天鵝的后代;侗族先民認為萬物起源于“霧”,并自覺地將這些作為人類本原的東西加以保護,希望得到超自然神力的認同和庇護。這種人與自然的依存關系體現在生態倫理思想上,就是各少數民族最初的“天人一體”的自然生態倫理思想的具體表現,它以直觀的形式反映出人與自然物有著密切的淵源關系,包含著深刻的人與自然關系的生態倫理智慧。

生態價值論文范文第5篇

論文摘要:從勞動價值論的視角來看,生態補償的理論基礎首先是勞動價值和價格理論。自然資源的價值由其內在的滿足人類需要的屬性和外在的數量有限性與稀缺性決定。自然資源的價值源泉一是體現在直接勞動耗費;二是體現在對自然資源的重置勞動耗費。正是經過人類勞動—對資源的培植、修復、保護、再生等在資源及其產品中凝結了價值,在這個價值決定的價格基礎上,加入由資源所有權壟斷而決定的那部分價格,構成了資源價格的全部內容。

累積效應不僅使區位內(邊緣地或中心地)的經濟與生態矛盾增強,也使區位之間,特別是邊緣地與中心地之間的經濟與生態矛盾擴大、加劇。萊斯特·布朗指出,大自然也是依賴于平衡的,“經濟赤字是我們彼此之間的借貸,生態赤字卻是我們取自子孫后代”。因此,我們的經濟“一定要遵循生態學的基本原理:如果違背這個原理,就一定會由盛轉衰,江河日下,終致崩潰。我國政府多次強調“要完善生態補償政策,盡快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建立遺傳資源惠益共享機制”,“建立和完善環境保護的長效機制”。通過生態補償機制,可以提高生態補償接受者—地方政府、企業和居民的生態保護積極性,把生態保護內化為各個人的持續行為;同時也使支付者承擔了成本,養成資源有價、使用付費的觀念和習慣,形成生態保護的長效機制。這是邊緣地分享全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利益和效應的有效機制或途徑。從勞動價值論的視角來看,資源價值與價格理論是生態補償及其價格決定的理論基礎之一。

一、價值及其源泉新探

“價值”既是哲學領域的重要范疇,又是經濟學領域的基本范疇,更是日常用語中使用頻率頗高的一個詞匯,其詞義可以從三個方面考察:1.日常含義是指事物的用途或積極作用。2.哲學含義是指客體對于主體的意義。當客體對主體有積極意義時就有正價值,反之則為負價值。3.專指商品價值,即“商品的交換關系或交換價值中表現出來的共同東西。它就是凝結在商品中的一般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其大小取決于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因此,可以說“價值就是勞動”,就是在商品生產’中的勞動耗費,即支付的勞動成本。勞動成本越低即價值量越小,說明勞動生產率越高,人類的生產能力越強。由于“人與自然是共存、共生、共榮的關系。”因而自然本身既有滿足人類需要的外在“工具性價值”,又有滿足人類需要的內在“生態價值”,“善待、保護自然就是關愛、保護人類自己,建設自然就是造福人類;傷害自然必定傷害人類,破壞自然就是毀滅人類自己。”霍爾姆斯·羅爾斯頓把自然的這種價值分為:經濟價值,生命支撐價值,科學價值,審美價值,生命價值,多樣性和統一性價值,穩定性和自發性價值,辯證的(矛盾斗爭的)價值,以及宗教象征價值等并強調,“人們不可能對生命大加贊嘆而對生命的創造母體卻不屑一顧,大自然是生命的源泉,這整個源泉—而非只有誕生于其中的生命—都是有價值的,大自然是萬物的真正創造者。這個價值的源泉是什么呢?有人認為,自然資源的這種價值除了來自于其本身屬性能夠滿足人類需求之外,還受其數量有限性和稀缺性的制約。因此,自然資源的價值由其內在的滿足人類需要的屬性和外在的數量有限性與稀缺性決定。

的確,作為存在物,大自然及其相應的自然資源必然對人有用,從而形成價值(哲學意義上的價值)。也就是說,從哲學意義上來說,價值是屬人的,“就是客體對主體需要的滿足關系。我們說某一事物具有價值,就是也只是因為它能滿足主體的需要、符合人的利益。離開人類的利益和需要,我們并不否認自然界的各種事物(如占據特定生態位的生物)對于維持生態平衡具有重要作用,但絕不能說它們具有什么與人類的需要和利益毫不相干的‘內在價值夕!這些自然事物能夠起到維持生態平衡的作用,因而被人們認為是有價值的,恰恰是因為生態平衡符合人類的利益和需要。倘若地球上根本不曾有人類,那么,即使生態系統再完整、穩定、平衡,又有什么意義呢?或者即使整個生態系統都徹底崩潰了,又有什么關系呢?但是,這種滿足關系是果而不是因,大自然是一個客觀的存在,其滿足人類需要的屬性、方式、方法、程度等等,都要依賴于人的發掘、賦予和實踐,也就是說,沒有人的勞動,自然的效應是盲目的、間接的,甚至無效的。自然資源的價值還是要回到勞動價值論中來認識。

二、自然資源的勞動價值源泉

自然資源作為人類生存、發展和享受的物質條件,包括兩種情況:一是經人類勞動加工的人化自然資源,二是未經人類勞動加工開發的原生自然資源。由于自然資源本身的效用—存在價值或意義,使人類無法離開自然而獨立存在,馬克思認為,“土地(在經濟學上也包括水)最初以食料,現成的生活資料供給人類,它未經人的協助,就作為人類勞動的一般對象而存在。所有那些通過勞動只是同土地脫離直接聯系的東西,都是天然存在的勞動對象。例如從魚的生活要素即水中,分離出來的即捕獲的魚,在原始森林中砍伐的樹木,從地下礦藏中開采的礦石……土地是他的原始的食物倉,也是他的原始的勞動資料庫。例如,他用來投、磨、壓、切等等的石塊就是土地供給的……土地本身又是這類一般的勞動資料,因為它給勞動者提供立足之地,給他的過程提供活動場所。所以,必須維持自然資源的存在,那么,如何維持其存在呢?是勞動。“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是自然界對人說來的生成過程,……因為人和自然界的實在性,即人對人說來作為自然界的存在以及自然界對人說來作為人的存在,已經變成實踐的、可以通過感覺直觀的。一方面,通過勞動開發自然資源,使其滿足人或人類社會的需要,另一方面,還是要通過勞動重置這些被消耗了的資源,以延續其存在,才能保證人類的可持續利用和人本身的持續發展。因此,自然資源的價值和價格不是來自于其本身的價值或價格,而是來自于人的勞動的結果。馬克思曾說“土地不是勞動的產品,從而沒有任何價值”;瀑布和土地一樣,和一切自然力一樣,沒有價值,因為它本身中沒有任何物化勞動,因而也沒有價格…。

從勞動價值論的視角看,自然資源的價值源泉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直接的勞動耗費。商品價值取決于人的勞動耗費,沒有人的勞動耗費,或說人的勞動支出,就沒有滿足人類需要的物品,也就沒有商品的價值,這是勞動價值論的真諦。“由于加進價值而保存價值,這是發揮作用的勞動力即活勞動的自然恩惠”。“一切商品(包含勞動在內)的價值(實際交換價值),決定于它的生產費用,換句話說,決定于制造它們所需要的勞動時間。那么,勞動是怎樣創造了商品的價值呢?“勞動被使用,被推動,因而工人的一定量體力等等被耗費了,結果是工人筋疲力盡。但是勞動不僅被消費,而且同時從活動形式轉變為對象形式,靜止形式,在對象形式中被固定,被物化。這就是勞動的價值創造過程,也就是勞動的消耗過程,正是人類勞動的耗費,一方面在具體的有形的形式下支出,把生產要素轉化為有形的商品或服務,創造了商品的使用價值;另一方面,作為勞動的耗費、凝結或物化,作為同質的人類勞動耗費形成了商品的價值。西斯蒙第就曾說:“不管自然恩惠如何大,也不能白白送給人們任何東西;……大凡不是通過直接或間接的勞動而產生或獲得價值的東西,不論對人類生活怎樣有利、怎樣重要,絕不是財富。馬克思也指出:“機器和自然因素能大大增加一國的財富……但是……它們不能給這種財富的價值增加任何東西。

二是對自然資源的重置勞動耗費。由于自然資源的獨特性質,使其必須不斷地得到重置,即被再生產出來。“無論是可再生資源還是可耗竭資源,在一定時期和一定范圍內,都是有限的。為了維持社會生產的持續進行,消耗掉的自然資源也應該得到補償或替代。其中,可再生資源只有在其利用速度超過再生速度時,才需要人力資本的投人進行強制性恢復;而可耗竭資源則只能依靠替代品的研發來滿足人類社會的需要。因此,重置可再生資源(復原型重置,即把資源恢復到原來的狀態或水平,更新型重置,即重置后的資源強于重置前資源的規模、功能、狀態或水平)和可耗竭資源(替代型重置,即用新的資源代替已消耗的資源)的勞動耗費及其相應的各種投入必然是該資源價值構成的重要組成部分。

因此,一切商品,包括自然資源的價值源泉不僅是其直接勞動耗費的結果,更重要的是其重置勞動耗費的結果。馬克思指出:“價值不是取決于它所包含的勞動或它的生產所使用的勞動時間,而是取決于它能夠被生產的那段勞動時間或者說再生產所必須的勞動時間。 “每一種商品(因而也包括構成資本的那些商品)的價值,都不是由這種商品本身包含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而是由它的再生產所需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這種再生產可以在和原有生產條件不同的、更困難和更有利的條件下進行。如果改變了條件再生產同一物質資本一般需要加倍的時間,或者相反,只需要一半的時間,那末貨幣價值不變時,物質資本價值及利潤加倍或減半。因此,自然資源的價值“是在現有生產條件下,再生產資源而消耗的人類勞動決定的。原始自然資源的價值是按照再生產該資源所預期耗費的勞動時間決定的價值決定的。  三、創造自然資源價值的勞動形式

生產物質商品、提供服務或再生自然資源等創造價值的勞動在不同的歷史時代、社會形態等條件下是不同的,也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拓展,即創造商品價值的勞動范圍是不斷擴展的。“凡是創設、增加、轉移和保存商品使用價值的勞動都必然形成價值,是創造商品價值的勞動。所謂創造使用價值是指通過勞動把生產要素轉變為一種人們所需要的使用價值,一種新的使用價值。所謂增加使用價值就是指通過勞動原有使用價值的功能得到提升或使用范圍得到擴展。所謂轉移使用價值,一是指使用價值的存在狀態的轉移,即通過勞動使生產要素的使用價值變為商品的使用價值;二是指使用價值存在空間轉移,即通過勞動把使用價值由一個地方轉移到另一個地方。保存使用價值包括一是延續性保存,即通過不斷附加勞動使原有勞動成果隨著生產過程的延長而不斷地得到延伸、保存,如鋼鐵工人把采礦工人的勞動保存在其勞動產品中,制造工人又把鋼鐵工人的勞動保存下來,隨著勞動過程的延長,價值和使用價值保存的鏈條也不斷拉長,特別是在知識產品的生產中,價值和使用價值保存的鏈條很長,甚至很難尋找到它的源頭,也無法計量它的價值;二是存在性保存,即要保存使用價值而不得不附加新的勞動,增加價值,如文物的保護,要完整地保存其原有使用價值而不得不增加新的勞動,否則就會因為腐化、污染而使其使用價值喪失,所以文物是在保存中不斷增加價值的,而不是因為時間本身或使用價值本身就增殖了其價值。在自然資源的勞動中,無論是直接勞動耗費還是重置勞動耗費都具有創設、增加、轉移和保存商品使用價值的勞動屬性,即具有創造商品價值的勞動的屬性,從而使資源及其產品具有價值。在商品的價值組成中,除了勞動價值外還包含了原料、資本、技術等各種投人要素價值,使其各種投人要素價值得以補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日韩电影一区二区三区 | 成人在线国产 | 97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成人亚洲区 | 麻豆视频传媒入口 | 日韩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 久久国产精品偷 |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免费动 | 日韩在线毛片 | 黄色三级视频 | 九九九精品视频 | 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 | 天天av天天好逼 |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精品图片 | 黄色网址免费 | 国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 99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播放 | 国产精品999视频 | 自拍第一页 | 在线三区| 国产高清无密码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福利一区二区 | 激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 | 成年人免费网站 | 日韩免费黄色大片 | 性一交一乱一区二区洋洋av | 精品久久网 | 欧美高清v |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91 | 亚洲自拍偷拍第一页 | 亚洲一区二区国产 | 亚洲欧洲在线观看 | av麻豆| 亚洲福利视频一区二区 | 羞羞的视频网站 | 久久精品一区二区国产 | 爱你啪| 俄罗斯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九九人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