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美麗的小路教學設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發揮優勢;提高實效;依靠卻不依賴
一、發揮現代信息技術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優勢
1.恰當利用計算機圖、文、聲、像、動并茂的特點,激發學習欲望
興趣是主動獲取知識的動力,信息技術以大量的視聽信息,高科技表現手段,加上聲、像、三維動畫,使課本上的“白紙黑字”變得豐富多彩、形象生動,直接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給學生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從而產生學習動機,達到“課伊始,趣亦生”的境界。如,學習《月光曲》前,播放貝多芬的《月光曲》;學習《伯牙絕弦》時播放古曲;學習《草原》時,播放蒙古族歌曲和影像資料……學生在視聽環境中穿越時空潛移默化地進入了情境,無疑對學習產生了興趣。
2.恰當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為學生創設學習情境
利用信息技術創設語文學習的情境是筆者把信息技術運用到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策略。如,教學《美麗的小路》一課,我考慮到一年級學生對文中“五顏六色、花花綠綠、鵝卵石”等表現美麗小路的情景感受不深,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課件,將一條長長的、被鮮花簇擁著的花花綠綠的小路展現在學生面前。學生通過朗讀課文,視覺感知,十分輕松地體會到了小路的美,同時心中也燃起了保護環境的意識。
3.恰當利用計算機化靜為動的特點,突破教學難點
計算機輔助教學將從根本上改變我們的教學觀念,極大地改變了傳統的粉筆加黑板的單一死板的教學手段,為學生獲取知識開辟了更寬的道路。如,在教學難字時,我們可以把一些合體字拆成兩部分,利用多媒體設計畫面“讓小朋友手拿其中的一部件,以找朋友的方式,讓兩部分拉拉手,碰碰頭,結合在一起。”學生既感興趣,又會記憶深刻。
4.恰當借助多媒體教學突破朗讀教學的難點
傳統語文教學過程中,朗讀教學是語文教師不可回避的內容。語文教師不僅要充當“師”的角色,同時又要是“朗讀家”和“表演家”。但是語文教師要做到這一點是十分不易的。如果運用多媒體計算機,這些問題將會迎刃而解。一方面,朗讀錄音是朗讀大師們給予我們的優秀作品,它用響亮、清晰的語言轉換了書面文字語言,恰到好處地再現了語言、節奏、格調乃至蘊含的情趣、意味,能給學生提供語言、節奏、語氣和語調等方面的示范。同時,錄音教材,還具有可重復的特點,因而運用多媒體來進行朗讀訓練,效果頗佳。另一方面,配樂朗讀,可創設意境,調動情緒,對學生領悟作品內容、把握作品主題具有積極的作用。
二、現代教育技術使用不當,會在語文教學中產生不良后果
1.喧賓奪主,忽視教學目標
“現代教育技術可以集聲、文、圖、像于一體,使知識信息來源豐富,且容量大,內容充實,形象生動而更具吸引力。為學生創造一個寬闊的時域空間,既可以超越現實時間,生動地展示歷史或未來的認知對象,又能夠拓寬活動范圍,將巨大空間與微觀世界的事物展示在學生面前加以認知,更具吸引力。”因此,有一些課堂充斥了大量的課件,教學活動在課件的引領下偏離了教學目標,失去了語文教學應有的功能。
教師應發揮主觀能動性,正確認識現代教育技術的地位,統籌在教學目標之下,恰當使用現代化教育技術,使其為課堂教學服務,起到一種錦上添花的作用,而不是喧賓奪主,讓語文教學失去應有的功能。
2.受制于課件,忽視學情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共享現代化教育技術的成果是很方便的。但拿來主義不行。即使相同的文本,也會根據學生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教學設計。
有的課堂,教師受制于課件演示,不僅手忙腳亂,而且扼殺了自己的教學智慧,忽視了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使學生變成了聽眾、觀眾,而不再是課堂的參與者,限制了學生對文本的感悟,弱化了教學的實效性。教師不應成為備課過程中被動的接受者、教學過程中不知變通的施予者,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豐富的課件資源有所取舍,有所變動。
關鍵詞:新時期;小學音樂;創設情景;教學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在課堂教學中,如何激勵、喚醒、鼓舞學生,使學生樂于學習呢?情境教學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最好手段。教學實踐證明,精心創設各種教學情境,將學生置于樂觀的情感中,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好奇心,調動學生求知欲望,發展創造思維,培養發現精神。
一、創設情境釋義
創設情境是教學設計最重要的內容之一,要求我們將傳統的教學設計,改變為設計情境化的學習環境,針對特定的學習目標,將學習內容安排在情境化的真實學習活動中,讓學生通過參與真實的問題求解等實踐活動而獲得更有效的學習方法和知識。適當的情境創設是培養學生審美能力和創造能力的有機條件。所謂情境,我認為是能喚起學生心底情感和聽課激情的一個意境和環境。如果把學生比做演員的話,它就是一個供演員發揮想象,施展才能的舞臺。教師作為導演,就應千方百計地創設好這個“舞臺”,因為這個“舞臺”的作用實在是舉足輕重。
二、創設情境教學的時代意義
1、創設情境教學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托爾斯泰曾經說過:“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興趣是帶有濃厚感彩的心理活動,只要對某個事物有興趣,就會激發孩子們主動學習的熱情,學習在不致于成為沉重的負擔。但興趣不是天生的,它是環境的影響和教育的結果。教師要善于為學生設計特定的教學情景,引導學生進入這種情景,才能激發孩子學習音樂的興趣。在教學二年級教材《井底的小青蛙》這一課時,我運用電腦多媒體播放了一段動畫:在一個美麗的大樹林里,有只小青蛙住在一口水井里,成天嚷著說我的家比天還大。看了動畫以后,學生很快進入了學習狀態。于是我就引導:“小青蛙的家真的比天還大嗎?后來會發生什么事呢?讓我們沿著樹林的小路去青蛙家看看吧!”有了興趣這位好老師,學生學習起來就投入多了。我在教學實踐中深深體會到,課堂上教師要是能用生動的形式將所要學的知識技能裝扮起來,制造輕松的氛圍、創設富有情趣的音樂情境,就會激發學生的興趣帶著濃郁的求知欲走進課堂。
2、創設情境教學能夠引發學生的無窮想象。由于音樂的抽象性,學生在欣賞音樂時可以自由展開想象的翅膀,隨著音樂旋律的變化起伏,腦海里的情景可以不斷變幻。如果在一種刻板、枯燥的環境下,學生對音樂欣賞的想象力、創造力無法充分發揮。這就需要教師用生動的語言和畫面營造一個與音樂形象相關連的意境,從而引導學生去想象。我在剛教完歌曲《 山谷靜悄悄》后,引導學生:“我們走過這個幽靜、美麗的山谷后,來到了――”然后直接播放《羊腸小道》這段音樂。通過制造一種神秘的情景,引發學生欣賞音樂,用心感受音樂所描繪的意境。隨著音樂旋律的起伏和情緒的變化,緊緊扣住了學生的心弦,將學生的無窮想象創造性地發揮得淋漓盡致。有個學生聽了音樂后,這樣描述:在一個黑暗恐怖的大峽谷里,有一頭驢媽媽正在尋找她那走失的孩子。在陡峭的小道上,一不小心就會摔下去,可驢媽媽堅信自己會找到自己的孩子,還是勇往直前。終于,她穿過了小道來到了一個美麗的樹林里,那里……接著,驢媽媽在樹林里的小木屋里累得睡著了,她夢見了自己與孩子團聚了。我終于相信了,孩子們的想象力是驚人的,無窮的想象蘊含了無盡的創造。正如新大綱中指出:作為教師要能根據音樂的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確定性的特征,為學生創設想象、聯想的廣闊空間。
一、美讀想象,享受一路花香
1.破水罐因為只能運半罐水而感到慚愧,他怎樣向挑水工道歉呢?在括號里填上合適的詞語,再用朗讀把這種意思表現出來。
破水罐()地說:“我想向你道歉。”
2.為了更好地理解人物語言,我們可以揣摩他說話時是什么表情、什么語氣,可能做什么動作,或者心里怎么想,加上合適的提示語。請自由讀讀挑水工和破水罐的對話,試著通過批注提示語理解對話。
3.你為什么填這個詞?能把你的理解用朗讀表現出來嗎?
4.分角色表演對話。
(設計意圖:通過揣摩提示語的語言實踐,在運用語言的訓練中再現情景,構建起學生與文本主人公之間的對話,促進學生深入理解文本。再通過朗讀表現自己獨特的閱讀感受,使理性認識和感性表達融為一體)
5.聽了挑水工的話,破水罐便留心小路旁,他看到了什么景象,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讀第三自然段思考。
6.(出示插圖)看,這就是那條山路,這就是破水罐看到的“美好的景象”。欣賞著這景象,你心情如何?想用什么詞句來贊美這景象?
7.多美的花兒,姹紫嫣紅,一朵朵,一簇簇,千姿百態。欣賞著一路美景,呼吸著一路花香,再讀課題,讀出現在的感受。
(設計意圖:觀察圖畫,結合直觀畫面,進入文本情境積累詞語,在優美的詞匯和語段表述中體驗語言的魅力,受到美的熏陶,獲得情感的陶冶)
二、研讀揣摩,品味一路語香
1.受了挑水工指點破水罐心情如何?為什么還是只感到“一絲快樂”?
2.挑水工又是如何勸說他的呢?讀挑水工的話,把你的理解和感受寫在旁邊。
3.小組合作學習:把讀懂的向同伴匯報,不懂的提出來討論。
4.全班交流:
(1)挑水工知道破水罐有一道裂縫為什么還用它挑水?
(2)破水罐的價值得到體現了嗎?在哪兒呢?
(設計意圖:課堂不是教師和個別優秀學生表演的舞臺,教師只有提供更多自我學習、合作學習的機會,才能為每一個學生搭建起發展的平臺。嘗試閱讀批注,通過小組合作進行思維的相互補充,學生始終處于積極緊張的智力活動中,他們從本體角度出發,與文本、同伴進行積極真實的對話,以智慧點燃智慧,從而使“裂縫的價值”逐步明晰起來)
三、延讀續編,收獲一路心香
1.聽了挑水工的一番話,此時破水罐會怎么說?想象一下,給課文續寫一個結尾。
(設計意圖:續寫的結尾其實就是寓言蘊涵的道理。通過續寫的形式,利用文本的空白,在理解的基礎上進入故事情景,讓心靈與文本再度交融。通過這種形式,寓言教學的重難點――寓意的揭示巧妙而自然,水到渠成)
2.挑水工挑好了水,種出了花,勸導了破水罐,他的生命又何嘗不是一路花香呢?挑水工以及兩只水罐的故事跟你的生命有什么關系呢?
3.(出示齊讀:上帝為你關上一扇門,就會為你打開一扇窗)我們每個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但只要發揮自己所長,自信地面對挑戰,一定會收獲一路花香,活出一份精彩。
(視頻欣賞:《千手觀音》)你可曾想到,這是一群天生有著缺陷的聾啞青年,憑著他們人生的自信,刻苦的精神,演繹著生命的光輝。生活中你還見過或聽說過這樣的例子嗎?
4.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突出的一面,我們要學會欣賞自己,書寫自己獨特的生命故事。(出示現代詩《欣賞自己》朗讀交流感想)
(設計意圖:通過“這兩只水罐的故事跟你的生命有什么關系”這一問題,結合《千手觀音》的畫面,再聯系生活中的實例,打通故事、寓意和學生生命之間的關聯,實現文本與學生當下生命的有效編織,使語文課堂涌動著生命的活力,工具和人文在學生的自主建構中實現了完美統一)
5.總結談話:欣賞著飄香的鮮花,品味著甘霖般的話語,真是一路走來,一路花香。愿同學們以后的人生之路一路花香。最后,讓我們再滿懷激情地齊讀課題。
[總評]
這是一堂有效的語文課,學生在緊張的思維活動中品味語言、運用語言,享受智力挑戰的樂趣,實現文本、學生、教師和學習環境之間的真實對話。在這樣的對話中,學生穿透了文字表面,觸摸到了文字的深度,讀懂了文字背后的聲音,自然而然地領悟了寓意,并把它植根在自己的生命中。
這堂課擺脫了一般寓言教學只重視寓意揭示,只重視談道理的空洞說教方式,而是以學生語文學習活動為支點,力求讓每一個學生通過逐步精細的語文訓練,提高個體言語系統的層次。語文實踐的過程中學生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而是通過參與、合作、交流使自己在原有基礎上獲得了提升。
關鍵詞:多媒體;創設情境;優化教學;課堂容量
科學技術的日益發展,使教學手段進一步豐富,教育教學效率進一步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我們的思想觀念和教育教學模式。多媒體作為最先進的教學設備,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起著激發學生思維、優化課堂教學、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作用,它充分利用我們的聽覺、視覺、觸覺等感覺器官,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最直接、最具體的經驗,能夠獲取更多的知識,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所以說,現代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意義非常深刻。作為一名高中語文教師,怎樣使多媒體教學手段在課堂教學中發揮
應有的作用是我們面臨的一個新的挑戰。下面是我在教學中的幾點做法,僅供大家參考:
一、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
很長時間以來,我們教師一味地給學生傳授知識,往往忽略了學生的審美情感。絢麗多彩的大自然,雖有著不竭的美,但大都在千萬里之外,學生不可能親眼目睹,多媒體的運用能夠使這些美麗的景色展現在學生眼前,學生可以賞其景、觀其物。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以它獨有的形式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學生的感覺器官,使我們的課堂教學充滿了活力與生機。因為多媒體教學可以用圖像顯示教學情境、用背景音樂渲染氣氛、用文字詮釋場景,給學生觀其形、聞其聲、臨其境之感,使他們在感受中欣賞美、感受美并進行輕松愉快的學習。例如,在學習蘇教版高中語文《荷塘月色》一課時,我運用多媒體給學生創設了兩個靜止的畫面,一個是荷塘的畫面,一個是月色的畫面,然后配以清新、恬靜的音樂進行范讀,使學生對文章有一個整體的認識。接著我提出了下列問題:作者到荷塘散步的原因是什么?文章寫了哪些景色?構成了一個怎樣的畫面?同學們在我的啟迪下展開了豐富的想象,用他們生動的語言描述“看”到的景象:在偏僻的小路盡頭有一片荷塘,在朦朧月光的下面,一團霧氣在荷塘上空漂浮,田田的荷葉搖曳多姿,豐茂舒展,像裊裊婷婷的少女時隱時現。這些描述使學生們徜徉于美的情景之下,盡情領略文本的精妙,品味其中的藝術精髓。
二、運用多媒體優化教學過程
多媒體手段的恰當運用,對突破文章中的重難點、縮短學生認知的過程以及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都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學中,我經常運用多媒體突破教材重難點,優化課堂教學過程,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傳統教學中,語文教師在充當“師”的角色的前提下,還要充當“朗讀家”的角色,這一點,對不少老師來說是一個挑戰,即使能夠做到,但受教學方式的影響,也很難達到理想的效果,多媒體的運用則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因為朗讀錄音響亮、清晰,恰到好處地處理了語言的語速、語調及節奏,同時還蘊含著一定的意味和情趣。在教學中恰當地運用多媒體技術,能夠把教材中的文字,以聲音與圖像結合的形式生動形象地展示給學生,使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在聲情并茂、視聽結合的氣氛下,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參與意識,因此說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效果頗佳。比如,在學習《赤壁賦》一課時,用多媒體再現了蘇軾泛舟赤壁,在清風吹拂下,一葉扁舟任意東西,朦朦朧朧似真似幻的情景。我在教學蘇教版高中語文《讓我們一起奔騰吧》《江南的冬景》《祖國,我親愛的祖國》等文章時,就很好地運用了多媒體教學技術,達到了渲染氣氛、感染學生情緒的目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運用多媒體擴大課堂知識容量
21世紀是信息化的時代,多媒體教學的運用,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課堂教學容量,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既節省了時間,又豐富了教學內容,使教師有更多的時間來指導學生,加強練習鞏固。因為文章中的作品、作家、時代背景用多媒體展現出來后,就會節約教學時間,這樣教師可以把更多的時間運用到疑難問題的解決上。同時,在教學中運用多媒體,還可以根據知識的需要,引入與課文知識相關的內容,使學生的知識面更加豐
富,視野更加開闊,從而使教學效率明顯提高。例如,在學習蘇教版高中語文《始得西山宴游記》《一個人的遭遇》《聽聽那冷雨》等文章
時,我就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把作品簡介、作者情況、時代背景、重點難點、拓展訓練等制作成課件,在教學中展示給學生,這樣的教學形式既擴大了教學容量又節省了教師板書的時間。
總之,信息技術的推廣與普及,是新時展的必然趨勢,作為新時代的高中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應與時俱進,追求更好、更高的教學目標,并靈活大膽地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創設教學情境、優化教學過程、擴大課堂知識容量,使自己的課堂盡量變得有生機,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新世紀培養高素質的人才做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沈燕.多媒體技術與語文教學整合的教學設計.江蘇教育技術,2006(2).
[2]朱慕菊.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3]馮穎.用建構主義學習觀指導中學語文教學實踐[J].語文教學,2007.
教學中注重以讀為本,充分理解語言文字,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活躍了課堂的氣氛,使學生在讀中思、讀中悟。
教學目標
1.自主學習字詞,學會“尼、艄”等7個會認字,理解字義,識記字形;正確書寫“尼、斯”等15個會寫字;正確讀寫“縱橫交叉、手忙腳亂、禱告、雇定”等詞語。
2.學習課文,了解課文從幾個方面介紹小艇的寫作方法,并以此為依據理清課文層次。
3.領會抓住事物特點寫的表達方法,體會靜態描寫和動態描寫的寫作方法,領會作者抓住特點和把人的活動同事物、風情結合起來描寫的表達方法。
4.了解威尼斯獨特地理風貌、小艇的特點及它同威尼斯水城的關系,感受威尼斯的風光美、小艇的形態美。
教學重點
了解寫作方法,理清課文層次;領會抓住事物特點寫的表達方法,體會靜態描寫和動態描寫的寫作方法,領會作者抓住特點和把人的活動同事物、風情結合起來描寫的表達方法;感受威尼斯的風光美、小艇的形態美。
教學難點
了解威尼斯獨特地理風貌、小艇的特點及它同威尼斯水城的關系,感受威尼斯的風光美、小艇的形態美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1.【出示課件2、3】
威尼斯是一個別致地方。出了火車站,你立刻便會覺得;這里沒有汽車,要到那兒,不是搭小火輪,便是雇岡多拉。大運河穿過威尼斯像反寫的“S”;這就是大街。另有小河道四百十八條,這些就是小胡同。輪船像公共汽車,在大街上走:岡多拉是一種搖櫓的小船,威尼斯所特有,它那兒都去。威尼斯并非沒有橋;三百七十八座,有的是。只要不怕轉彎抹角,那兒都走得到,用不著下河去。
威尼斯是“海中的城”,在意大利半島的東北角上,是一群小島,外面一道沙堤隔開亞得利亞海。在圣馬克方場的鐘樓上看,團花簇錦似的東一塊西一塊在綠波里蕩漾著。遠處是水天相接,一片茫茫。這里沒有什么煤煙,天空干干凈凈;在溫和的日光中,一切都像透明的。中國人到此,仿佛在江南的水鄉;夏初從歐洲北部來的,在這兒還可看見清清楚楚的春天的背影。海水那么綠,那么釅,會帶你到夢中去。——選自朱自清的《威尼斯》,有改動
2.學生自由閱讀,說說從這段話了解到什么。
3.簡介威尼斯【出示課件4】
威尼斯是意大利北部的一座水城,位于亞得里亞海海濱的一個新月形的瀉湖中,四周為大海所環抱,只有西北角有一長堤與陸上相通。
威尼斯是一座開門見水、以河為街的城市。城中河道縱橫交錯,河道兩岸排列著風格迥異的各式建筑。威尼斯也是一座以船代車的城市。河道中多種多樣的船只穿梭于大小河道上,構成了水城特有的風景。
4.談話導入:現在讓我們去走走看看,領略一下異國風情。(板書課題:威尼斯小艇)學生齊讀課題。
5.簡介作者【出示課件5】
馬克8226;吐溫(1835年11月30日-1910年4月21日)是美國的幽默大師、小說家、作家,亦是著名演說家。雖然其家財不多,卻無損其幽默、機智與名氣,堪稱美國最知名人士之一。他曾被譽為:文學史上的林肯。
6.談話過渡:美國著名的大作家馬克8226;吐溫,也就是本文的作者,他在游覽威尼斯時,進行了多次的觀察。可他為什么在眾多的事物當中,選擇了“小艇”來寫呢?請大家帶著這個問題,輕聲、自由地讀一讀他的文章,邊讀邊思考。(學生自由讀課文。)
二、初讀課文,解決字詞
1.學生默讀課文,要求【出示課件6】:
(1)默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歡的語句,多讀幾遍。
2.自學課文生字詞,可以用筆在文中圈出來,然后用合適的方法來解決生字詞。
3.檢查學習效果,相機指導。【出示課件7】
三、再讀感知,理清結構
1.學生默讀課文,想想:作者是從哪些方面來介紹威尼斯的小艇的?是按照什么順序將材料串接起來的?哪些地方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交流讀后的收獲,教師巡視指導。
3.小組推薦一名同學匯報交流的結果,其他同學做補充。
4.教師總結:課文從作者美國作家馬克8226;吐溫的所見所感入手,首先交待了小艇是威尼斯的主要交通工具,接著介紹了小艇獨特的構造特點,然后講了船夫的高超駕駛技術,最后詳細介紹了小艇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講小艇是威尼斯的交通工具,是全文的總起。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講小艇的樣子和坐在艙里舒服的感覺。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講船夫駕駛小艇的熟練技術。
第四部分(第5、6自然段)講小艇在威尼斯的作用。
(板書:小艇是威尼斯的主要交通工具;小艇獨特的構造特點;船夫的高超駕駛技術;小艇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四、圖片展示,欣賞美景
【出示課件9】多媒體出示“威尼斯風光圖片”,學生認真觀察,用感官來威尼斯美妙的水上風光。
五、課堂總結,朗讀感受【出示課件10】
1.這一節課,我們學習了生字詞,并跟隨大作家馬克8226;吐溫一道欣賞了威尼斯美妙的水上風光,我想大多數同學可能都有一種沖動,就是想馬上到威尼斯去看一看,去坐一坐威尼斯的小艇,去感受水上樂園的情趣。
2.自由朗讀全文。
課堂作業新設計
一、看拼音寫詞語。
我來到了向往已久的“水上城市”威ní( )sī( ),坐上了船頭和船shāo( )微微向上qiào( )起的小tǐnɡ( ),小艇上的坐diàn( )柔軟舒服,船夫對小艇操zònɡ( )自如。打開船艙的窗lián( ),看到其他小艇上許多孩子在保mǔ( )陪下,可能去郊外呼吸新鮮空氣;也有老人可能是乘坐小艇去教堂dǎo( )告;遠處可能是戲院散場了,人們坐上各自gù( )定的小艇,cù( )擁在一起的小艇在人們的huá( )笑聲和告別聲中離開了mǎ( )頭。我被這威尼斯獨特的風景陶醉了。
二、給多音字選擇合適的讀音。
1.海水嘩( )嘩地涌上岸灘,水中海豚精彩的表演引來一片嘩( )笑。
(①huā ②huá)
2.牧童騎著黃牛吹著牧笛在彎曲( )的小路上走著,曲( )調時而高昂,時而低沉,傳遍鄉村的原野。
展開全文閱讀
(①qǔ ②qū)
3.一只( )老牛在上坡上只( )管獨自吃草,小牛跑到很遠的地方去它也不知道。
(①zhī ②zhǐ)
4.蒙蒙的細雨夾( )雜零零星星的雪片飄落下來,寒風中的李曉軍只穿著一件夾( )衣,凍得瑟瑟發抖。(①jiá ②jiā)
三、對下面句子理解最恰當的一項是( )。
威尼斯是世界聞名的水上城市,河道縱橫交叉,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等于大街上的汽車。( )
A.這句話主要是說小艇是威尼斯的主要交通工具。
B.這句話主要是說威尼斯河道多。
C.這句話主要是說威尼斯是世界聞名的水城,小艇是威尼斯的主要交通工具。
【答案】
一、尼 斯 艄 翹 艇 墊 縱 簾 姆 禱 雇 簇 嘩 碼
二、1.①② 2.②① 3.①② 4.②① 三、C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領會抓住事物特點寫的表達方法,體會靜態描寫和動態描寫的寫作方法,領會作者抓住特點和把人的活動同事物、風情結合起來描寫的表達方法。
2.了解威尼斯獨特地理風貌、小艇的特點及它同威尼斯水城的關系,感受威尼斯的風光美、小艇的形態美。
一、復習檢查,導入新課
1.檢查,指名學生分自然段合作讀課文,師生評議,糾正讀得不準確的字音。
2.談話導入新課【出示課件2】:上節課我們我們學習了生字詞,并跟隨大作家馬克8226;吐溫一道欣賞了威尼斯美妙的水上風光。這節課,我們將繼續跟隨大作家馬克8226;吐溫坐上威尼斯的小艇,去感受水上樂園的情趣。
3.大作家馬克8226;吐溫筆下的威尼斯的小艇到底是什么樣的呢?請同學們仔細閱讀文章,想想威尼斯的風光到底美在哪里,你是從哪些語句中感受到的。畫出有關句子,并想一想這些語句帶給你怎樣的感受。
4.學生作批注,自我品讀探究。
5.學生小組交流自學結果,教師適時引導學生抓重點詞句交流自己的感受。
閱讀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二、了解小艇的重要作用。【出示課件3】
威尼斯是世界聞名的水上城市,河道縱橫交叉,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等于大街上的汽車。
1.指名朗讀,全班齊讀。
2.此處的“大街”指的是什么?(河道)“汽車”指的是什么?(小艇。)
3.說說從這段話你了解到什么?(小艇在威尼斯的重要作用。)(板書:大街上的汽車)
三、了解小艇的樣子和特點。
(一)【出示課件4】
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長,又窄又深,有點兒像獨木舟。船頭和船艄向上翹起,像掛在天邊的新月,行動輕快靈活,仿佛田溝里的水蛇。
1.默讀這段話,找出直接描寫小艇特點的詞,說說從句中體會到什么?
(1)小艇的特點:長、窄、深、翹、輕快靈活。
(2)交流體會:樣子奇特,行動輕快靈活。
2.作者是怎樣把小艇的特點寫具體的呢?(作者觀察很仔細,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寫得很生動很具體)(板書:比喻)
(1)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長,又窄又深,有點兒像獨木舟。(第一句寫制作比較講究,長、窄、深,聯想到“有點像獨木舟”。用“獨木舟”比喻小艇,說明小艇‘又窄又深’的特點。)
(2)船頭和船艄向上翹起,像掛在天邊的新月。(寫小艇的形狀,“像掛在天邊的新月”,能使我們想象它靜止時的樣子。用“新月”比喻小艇,說明小艇兩頭翹起的特點。)
(3)行動輕快靈活,仿佛田溝里的水蛇。(寫小艇的行動,“仿佛田溝里的水蛇”,能使我們想象它運動時的樣子。用“一條蛇”比喻小艇,說明小艇的行動輕快靈活。)
3.教師小結:作者主要運用了比喻的方法,對小艇由靜到動地描寫生動、形象,給人以深刻地印象。我們眼前就出現了小艇的樣子、造型,以及它行動起來的感覺。今后我們寫作的時候也應該像作者那樣做到仔細觀察,也要學習這些描寫的方法,抓住特點,合理想象,寫出自己的真實感受,使我們的文章也同樣生動、形象。
4.指導朗讀:這樣的小艇怎么會不惹人喜愛呢!誰愿意讀一讀這段話?指名讀,評議,齊讀。(引導學生讀出對小艇的喜愛之情。)
5.談話過渡:如果有這么一艘小艇就在我們面前,你想不想體會一下坐在里面的感覺呢?
(二)【出示課件5】
我們坐在船艙里,皮墊子軟軟的像沙發一般。小艇穿過一座座形式不同的石橋。我們打開窗簾,望望聳立在兩岸的古建筑,跟來往的船只打招呼,有說不完的情趣。
1.教師適當放慢速度范讀,學生閉上眼睛,一邊聽讀,一邊想象自己坐在小艇里的感受。
2.坐在這樣奇特的小艇里有什么樣的感覺呢?
(1)學生交流,教師小結:(感覺很舒服,很有趣味。)
①舒服(皮墊子軟軟的像沙發一般。)
②新鮮(小艇穿過一座座形式不同的石橋。我們打開窗簾,望望聳立在兩岸的古建筑。)
③興奮(跟來往的船只打招呼。)
……
(2)說話練習:坐在小艇里可以……可以……還可以……有說不完的情趣。
(例1:坐在小艇里,可以欣賞一座座形式不同的石橋;可以望望聳立在兩岸的古建筑;可以跟來往的船只打招呼。有說不完的情趣。例2:手機可以用來接通電話,可以玩游戲,還可以敢看影視節目。有說不完的情趣。)
3.指導朗讀:是啊,人們坐在既美觀獨特,又舒服愜意的小艇里游覽威尼斯的風光是多么有趣味的一件事呀!讓我們一起捧起書再來體會體會。
4.談話過渡:坐在這樣奇特的小艇里感覺那樣舒適、充滿情趣,其實這個離不開船夫的駕駛技術,那作者又是怎樣具體地寫出船夫的“駕駛技術特別好”呢?
(三)教師小結:第二自然段運用了三個比喻句來寫小艇的樣子。第一句寫制作比較講究,長、窄、深,聯想到“有點像獨木舟”;第二句寫小艇的形狀,“像掛在天邊的新月”;第三句寫小艇的行動,“仿佛田溝里的水蛇”,輕快靈活。對小艇由靜到動地描寫生動、形象,給人以深刻地印象。第三自然段講了乘船游覽舒適自在、情趣無窮的快樂感受。
四、了解“船夫駕駛技術特別好”。【出示課件6】
船夫的駕駛技術特別好。行船的速度極快,來往船只很多,他操縱自如,毫不手忙腳亂。不管怎么擁擠,他總能左拐右拐地擠過去。遇到極窄的地方,他總能平穩地穿過,而且速度非常快,還能作急轉彎。兩邊的建筑飛一般地倒退,我們的眼睛忙極了,不知看哪一處好。
1. “船夫的駕駛技術特別好”一句在這里起什么作用?(“船夫的駕駛技術特別好”是中心句,總領全段。下面幾句話圍繞中心句具體敘述。)(板書:先總后分)
2.那么,船夫的技術如何呢?下面請同學們讀一讀這段話,想一想,哪些詞句說明船夫駕駛技術特別好? (操縱自如、擠過、穿過、急轉彎)
3.“兩邊的建筑飛一般地往后退”在這里起什么作用?(“兩邊的建筑飛一般地往后退”運用了側面描寫的手法來反襯小艇速度之快,船夫駕駛技術高超。)
4. 此時此刻,假如你坐在小艇上,你想對船夫說些什么?(你的駕駛技術如此高超,平時一定不斷練習吧,你太棒了。)
5.教師小結:第四自然段中“船夫的駕駛技術特別好”是中心句,總領全段。下面幾句話圍繞中心句具體敘述:行船速度極快;來往船只很多,船夫能操縱自如,毫不手忙腳亂;在很擠很窄的地方總能平穩地穿過,還能作急轉彎;“兩邊的建筑飛一般地往后退”,則運用了側面描寫的手法來反襯小艇速度之快,船夫駕駛技術高超。當然,船夫對小艇操縱自如,除了和熟練有關,和小艇奇特的樣子也是分不開的。
6.指導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