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大學生就業調研報告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調研工作組及人員組成
為確保本次畢業生就業調研工作的順利進行,成立人文學院畢業生就業調研工作組:
組長:
副組長:
成員:
畢業生就業調研工作是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重要環節,本次調研將為下一步開展就業工作提供依據。
二、調研目的
了解我院就業工作的現狀、畢業生對學院的要求,提出就業對策措施,適當提高就業率。
三、調研內容
(一)今年畢業生就業工作總的形勢是十分嚴峻。
1、2010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達到413萬人,畢業生人數再創新高,云南省高校畢業大學生與2009年相比增加2萬;
2、“十一五”期間,需要就業崗位163萬,只能提供就業崗位100萬;
3、今年地方鄉鎮合并,到國家機關就業難度較大;
4、國有企業減員增效,不可能吸納太多的大學生就業;
5、用人需求向重點大學集中、向研究生集中,地方院校的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度增大,人文學院研究生數量有限;
6、高校畢業生“重心”下移受阻,由于下崗失業人員、中學畢業生、農民工等的搶占,一些低端崗位被占領;
7、研究生就業率出現下降的趨勢;
8、近年來待就業畢業生有增加的趨勢;
9、社會的有效需求趕不上高校畢業生的快速增長;
10、農大的優勢就業專業是農科類,人文社科處于不利地位。
(二)畢業生就業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調查過程中我們發現,除了就業形勢很嚴峻外,學生的就業觀念是影響學生就業的主要原因,目前國家機關和事業單位正在進行改革,國有大中型企業實施減員增效,不可能提供太多的崗位,然而,我院2006屆畢業生73%的選擇國家機關,76%的選擇事業單位,62.5%選擇國有企業。這種供需狀況的不平衡,是影響就業率的主要原因,為轉變學生的就業觀念,學院目前正在開展就業講座,但是56%的學生在校外實習,也有的學生忙于找工作,因此,聽講座的學生較少。畢業生就業工作檔案管理較為混亂。畢業生就業工作材料報送不及時。
(三)畢業生簽約狀況。2008年我院畢業生初次就業率為57.63%,年終就業率為86.2%。2009年我院的畢業生96人,其中社會工作40人,森林保護專業56人,可能找到工作的有12人(其中,森林保護專業9人,考取研究生2人,社會工作1人),目前的就業率為12.5%。
(四)學生的要求。擴大專業介紹(尤其是社會工作專業),增加宣傳力度,提供就業信息,聯系用人單位,開展就業輔導講座,提供實習和實踐鍛煉機會,幫助社會工作專業的學生解決不能報考公務員的問題。
(五)工作對策
1、做好畢業生就業信息工作。編印《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畢業生就業信息》(主要內容:學院簡介,專業介紹,畢業生個人基本信息)發往各相關單位。本項工作在2010年4月20日以前完成。進一步加強網絡建設,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提供和網絡信息,實現用人單位與畢業生的雙向互動;
2、積極聯系用人單位。首批邀請的單位15個,邀請函已發出,4月8日以前爭取聯系單位達30個;
3、聘請就業顧問,拓寬就業渠道。擬聘請3-5名就業顧問,現已聘請了一位(證書已發),就業顧問將動用其良好的社會關系為畢業生拓展就業渠道;
4、開展畢業生就業講座,轉變畢業生就業觀念、提高畢業生擇業技巧和改善畢業生就業心態。2010年上半年講5講,在4月8日以前講3講;
5、加強畢業生就業檔案管理,理順畢業生就業的各項工作;
“逃離北上廣”
畢業生人數增加
參與調研的52461名畢業生,包括大專、本科、碩士、博士應屆畢業生,覆蓋各地各級高校的各專業學生。在XX年應屆生期望就業地中,41.3%希望到“北上廣”就業,省會城市為54.2%,其他城市僅為4.5%。其中希望到“北上廣”就業的畢業生數量比XX年有所下降,XX年的這一比例占到42.8%。這說明,隨著“北上廣”生活壓力的增大,越來越多的畢業生選擇“逃離”。
實際上,“北上廣”并非是多數云南畢業生的首選。近期,一場在昆明理工大學舉行的XX年免費師范畢業生專場雙向選擇供需洽談會,就吸引了許多畢業生前來應聘。洽談會是專門為教育部直屬6所師范大學的云南籍免費師范生舉辦的,但即便是畢業于名校的免費師范生,在嚴峻的就業形勢下,大多數學生還是感到了求職壓力。為了能夠應聘上一個崗位,不少學生都向三四個學校投了簡歷。
在應聘的師范生中,不少人也表達了想回家鄉的意愿。就讀于東北師范大學的高明媚老家在石林,所以她更傾向于留在昆明。“能離家近些,自己壓力也小點。我們班有3個云南籍的免費師范生,一個已經簽約,還有一個是保山的也打算回家。”高明媚說。
云南畢業生
月薪多在3000元
調查報告顯示,XX年應屆畢業生的期望月薪平均值為4357元,而實際簽約工作的月薪平均值為3945元。而XX年應屆畢業生的期望月薪為4467元,而實際簽約月薪僅為3727元。
這份調查報告并未公布云南省的具體情況。但通過對部分在昆高校畢業生的走訪了解到,雖已快到畢業季,但仍有不少學生并未找到滿意的工作。“我學的是國際貿易專業,我們班有48個人,目前約有一半的學生與企業簽約了,主要是保險銷售、企業文職崗位,月薪多數在2500-3000元。”云南財經大學的畢業生小蘇透露,自己找到了一份行政崗位的工作,月薪實習期是XX元、轉正后3000元。這與調查報告公布的3945元月薪差距還是較大。
云南師范大學新聞學專業的小也稱,班上的28個同學只有十幾個找到工作,主要是廣告公司文案、企業行政等,工資在3000元左右。在走訪的其余多名畢業生中,其目前找到工作的月薪也集中在3000元左右。
客服銷售生產加工
最不受待見
調查報告顯示,應屆畢業生最不愿意從事的崗位中,位居前三分別為客服、銷售、生產加工,其中客服投票數達到了14.3%,銷售為13.3%,生產加工為11.1%。客服類職位勞動強度大,報酬較低,對從業人員的專業性要求也不高,很難受到大學畢業生的青睞。
關鍵詞: 職業學院大專生 就業心理 調查研究
一、調查背景
高等教育的不斷深入改革,使大專教育處在一個尷尬的地位,大專學生的學習動力、就業等矛盾日益突出,加上大專學生正處在青春期,隨之而來的心理問題日益突出。[1]現在是本科生滿街跑的時代,那曾風光一度的“大學專科”如今已被人形象地稱為寒酸落魄的“弱勢文憑”之一。與博士生、研究生、全日制本科生等時髦名詞相比,外面雖是春光明媚,但持“弱勢文憑”的專科畢業生卻遭遇寒冬之苦,在與本科生、研究生的競爭中,由于文憑的因素處于下風,與中專生同臺競爭又略有不甘。有文獻報道:大專學生心理壓力和心理問題的發生率除略低于高三學生外,明顯高于同年齡人群的平均水平,有的甚至達到40%。[2]我于2010年10月5日到12月初在江蘇省城市職業技術學院進行教育實習,針對畢業生的專業和心理健康作了一次調查研究,并且結合調研結果,對他們進行了心理就業輔導和人生職業規劃輔導,希望有助于指導他們度過畢業前的迷茫期。
二、調查對象與方法
以江蘇城市職業技術學院畢業班的學生為對象,采取隨機抽樣方法,從300多名畢業生中抽取樣本50人,主要采取問卷調查方法,并以訪談為輔。
三、調查結果
我在參考文獻的基礎上設計了職業類院校大專生就業心理調查問卷,考慮到所在班級正面臨就業,因此根據問卷的相關內容,設計訪談提綱,對部分畢業生進行了訪談,初步了解畢業班學生的就業心理。采取隨機數表的方法,隨機抽樣了50名調查對象,進行問卷調查,回收有效問卷45份,經過對數據進行錄入,采取SPSS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問卷調查的結果如下:
1.87%學生擔心自己的就業問題;
2.91%對自己的能力和知識水平都不自信;
3.94%的學生表示有從事其他專業工作的想法;
4.83%的學生認為先就業后深造更有利于自身的發展;
5.95%的學生認為在更高學歷面前會自卑;
6.78%的學生希望去大城市工作;
7.85%的學生表示不懂職業規劃有何作用;
8.78%的學生表示喜歡工作的流動性。
四、分析與建議
從調查結果中,我們獲取了許多有用的信息,了解到絕大部分職業院校大專生都在擔心自己的就業問題,具有很強的學歷自卑,就業自信心不強,沒有生涯職業規劃,對未來比較迷茫,同時職業院校的大專畢業生對自己的就業定位要求較高,職業要求模糊。因此我根據實際情況,給他們進行了一次就業心理輔導,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了指導。
1.對職業院校大專生應該從入學起,就建立新生職業規劃檔案袋,班主任老師、新生、職業規劃老師應該加強交流,為學生的就業心理健康提供動態的監控手段,也有助于學校就業部門進行科學決策,提高職業院校的畢業生就業工作水平。[3]職業規劃老師應該讓學生在三年的學校過程中認識到職業規劃的一般步驟,如圖所示,簡而言之就是讓學生知己知彼,擇優選擇職業目標和途經,并用高效行動去達成職業目標。
職業規劃五步驟圖
2.職業院校大專生應保持一個積極的就業心態,克服學歷自卑癥,主動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水平和能力,變被動為主動。現在社會,正從“學歷型”轉向“學習型,資格技能型”,[4]學歷證書已經不能完全證明一個人的職業能力,而職業院校以培養以動手能力強,實用性強的技工型人才模式的優勢將得到充分體現。所以職業院校的學生要重視平時的學習,克服浮躁心態,多動手操作,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水平,為良好的就業心理狀態做一個自信的準備。
3.職業院校大專生應該準確定位自己,腳踏實地,從基層做起。職業院校的學生要充分分析自己所具有的知識結構和專業技能水平,同時,應該認清就業形勢,適應社會的環境,不要害怕工作環境的辛苦,從基層做起,積累經驗,這樣才能為自身的完善發展提供一個可靠的保證。在進行工作選擇時,要選擇對自己具有挑戰性的工作,這樣在工作的過程中,才能進一步提高自己,經過壓力的鍛煉,自己的知識水平和閱歷才能得到進一步的提高,不能害怕壓力,要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堅信、只要我努力,就一定能做到。
4.職業院校大專生要樹立終生學習的理念,這樣才能發揮出自己潛在的優勢,為自己的職業發展提供新的機會和支持。調查發現,很多學生認為畢業了就不需要再學習了;還有些學生選擇深造的目的僅僅是獲得一個本科學歷文憑,學生沒有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已經落后于信息時代對于人才的要求標準。[5]信息時代要求人活到老、學到老,隨著時代的變化,知識更新的速度也在變化,離開學校三年,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或許是落后的知識,為了適應時代的需求,職業院校學生必須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在工作之余隨時更新知識,符合社會用人單位的需求,這樣才能在競爭環境中勝出。
五、調查總結
人作為一個比較模糊的主體,很難用數字測量,又極易受誤導暗示。因此,我們對職業院校大專生就業心理狀態,要采取積極性發掘而不是消極性暗示的態度,相對性而不是絕對性地看問題。不能憑幾個案例或問卷就輕易下結論。在社會飛速進步的大變遷時代,所有人都面臨不斷的心理挑戰和社會壓力,只有不斷完善就業心理檔案袋,才能更好地促進職業院校大專生就業心理健康。職業院校大專生需要在思想上做艱苦的準備,積極主動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在就業選擇中要注意面試的技巧,和用人單位誠懇地進行溝通,切不可弄虛作假。在就業過程中,要調整心態,自信地樹立一個健康的就業心理狀態,依靠自己的知識水平和能力為自己尋找一份滿意的工作。
參考文獻:
[1]曲振國.大學生心理健康[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225.
[2]陳選華.學生心理學基礎[M].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04:251-252.
[3]陸洪.高職生心理健康現狀分析及其對策[J].職業技術教育,2007,8.
[4]谷松.職業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以“揚、泰”地區職業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實踐為例[D].12.
上榜推薦語:57萬大學生待業在家 ,10萬在啃老
上榜理由:大學生就業壓力有多大?據社科文獻出版社《2012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在2011年畢業的大學生中,有近57萬人處于失業狀態,10多萬人選擇“啃老”;即使工作一年的人,對工作的滿意率也只有47%。2012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達到680萬人,畢業人數再創新高,大學生將面臨越來越沉重的就業壓力。
據悉,按照國家“就業優先發展戰略”,各級政府采取多項措施,盡最大努力縮小就業缺口,提供就業機會,幫助大學生就業,不斷緩解就業壓力。也希望大學畢業生按照政策引導,到最需要的地方和崗位工作,同時也要積極創業,發揮人生價值。
9411∶1
上榜推薦語:國考最熱職位競爭比達到9411∶1
上榜理由:公務員報考有多熱?2013年中央機關及其直屬機構公務員招考網上報名于2012年10月底結束。根據資格審查結果,最熱職位競爭比達到9411∶1,與此形成反差的是132個職位無人報考或無人通過資格審查,多數屬于國稅、氣象部門。
10億
上榜推薦語:大城市每天上班路上損失10億
上榜理由:城市交通有多重要?在中國科學院的《中國新型城市化報告2012》報告中,中國內地50個城市上班路上平均花費時間排名中,北京以52分鐘居首,廣州、上海則以48、47分鐘緊隨其后。排名前15位的城市居民平均每天上班單行比歐洲多消耗288億分鐘,折合為4.8億小時,若按上海每小時創造財富2億元換算,15個城市每天損失近10億人名幣。
5元
上榜推薦語:廣東一家企業中秋國慶發5元過節費
上榜理由:是老板太摳門,還是折射經濟困境?位于粵西的鶴山市安柏電路板廠有限公司是一家港資企業,擁有員工2200多人。廠方表示,今年中秋節,由于考慮到市場上月餅質量差,公司決定不發月餅而發現金。但工廠目前經濟狀況并不好,如果每個人都發上百元的過節費,就要面臨破產,因此只能每人發放5元的過節費。
NO.1
上榜推薦語:中國上班族壓力全球第一
上榜理由:壓力大,怎么辦?據世界辦公方案提供商雷格斯的最新調查顯示,中國內地上班族在過去一年內所承受的壓力,位列全球第一。調查顯示,全球80個國家和地區的1.6萬名職場人士中,認為壓力高于去年的,中國內地占75%,香港地區占55%,分列第一和第四,都大大超出全球的平均值48%。其中,上海、北京分別以80%、67%排在城市的前列。而另一項由北京大學社會調查研究中心推出的“2012年度中國職場人平衡指數調研報告”則顯示,有30.3%的人每天平均工作時間為10小時及以上,17%的人每天工作8小時以上10小時以下,35.35%的人每天工作8小時,只有17.35%的人每天工作不足8個小時。人口龐大、社會轉型、欲望膨脹,中國這個不折不扣的壓力之國,亟需有人為它開出合適的藥方。
4成
2014年全國高校應屆畢業生規模達727萬,畢業生人數增加了,但今年企業校園招聘計劃總量和招聘崗位數量較去年同期大大減少。盡管高校招生人數沒變,但近幾年報考工科的人數卻相對減少;盡管工科高等院校招生人數相對穩定,但就業率持續下滑;這些都將嚴重影響和制約工科高校生存和發展。
(一)促進大學生實現就業的現實意義。大學生就業問題是當今時下的熱門話題,它不僅關系到大學生能否就業的現實問題,也關系到大學生創新與發展競爭力的重大問題;它不僅關系到高校能否招來學生的現實問題,也關系到高校生存與發展競爭力的重大問題;它不僅關系到700萬家庭寄托希望的實際問題,也關系到國家穩定和社會和諧的重大問題。了解畢業生就業問題,關注畢業生就業問題,破解畢業生就業瓶頸,提升學生硬就業實力,做到畢業即就業,力求畢業生社會價值最大化,提高學校發展的核心競爭力,促進社會和諧發展,保持國家穩定和經濟增長,實現每個人心中的“中國夢”。
(二)制約工科大學生就業的瓶頸因素。2009年,教育部原副部長吳啟迪曾說:“中國的大學跟工業界聯系不夠密切,培養了太多從學校到學校、從未到過工業一線的人”。麥可思調查顯示,2012屆本科工學畢業生動手能力和應用分析能力均不足80%。從畢業生就業實踐看,用人單位需要有工作經驗的學生,而這恰恰是目前工科在校學生短處,相當一部分學生想就業,但就業不了,留給學生只能是無奈;所謂用人單位的“高消費”,追根朔源還是學生自身能力不夠強。
二、提升大學生硬就業本領的方法和措施
(一)完善教師管理制度,挖掘教師潛能,調動教師參與教學和科研的積極性。高校是人創造一切的行業,教師是高校的主體,又是教育的主載,管理好教師是高校一切工作的基礎。并就如何幫助青年教師學會科研?如何保證教師精力投入?如何提高科研成果轉化率?如何保證教師參與學生就業積極性?事實上這些哈弗大學已為我們做出了榜樣,只是我們想沒想、做不做的問題。切莫讓我們廣大教師一腔熱情入職來,百般無奈混下去,這才是大學的悲哀和學生的不幸。
(二)規劃教師的職業生涯。沒有人生下來就是老師,只有通過相互學習、相互交流,才能靠近教師這個職業。作為一名教師,又將怎樣成為一名學生喜歡、同事稱贊、領導滿意的教師呢?這就要求高校關心教師要從他的生涯規劃開始,真正做到人盡其才。有的高校成立了“教師發展辦公室”,它不僅僅是幫助教師做好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能力,更是促使教師改進自身。一個備受領導和同事關心和關注的教師會精力投入、熱情高、干勁大,作為教師人人心想學生、心系學校,那么“礪器悟道”的校訓就會在大家的日常教學工作中得以詮釋。
(三)提升教師職業能力。現在企業已不僅僅滿足好成績、高學歷的畢業生,而是迫切需要高素質、高能力的人才。這就要求畢業生的能力水平能夠滿足企業的需求,畢業生能夠有效地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工作當中,為企業帶來經濟效益。企業對畢業生的要求促使高校對教師提出了新要求,要求教師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科研能力水平,實現以能力為導向的教學模式,提升教師職業能力,首先建立良好的考評機制,以評價教師能力為核心,以提高教學質量為目標,以喚醒教師內在發展需求為理念,強化教師在評價中的主體地位;其次加強教師的培訓,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讓廣大教師投入到項目學習和工程實訓中去,鍛煉學生能力的同時,也提升了教師的職業能力水平。
(四)迎合社會所需,調整專業門類設置。高校破解畢業生就業難題,就應該把研究市場、主動適應市場放在學校發展和生存的首位。按照市場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學校就培養什么人才的原則,按市場需要設置專業,聘請能培養復合型人才的教師,培養適應工作崗位的學生。目前,在多年學科建設、市場追蹤、就業工作考評、畢業生反饋的基礎上,我院乃至我校迎合社會所需,在設置的專業中,大多是就業形勢較好的工科類專業。
(五)建立實訓基地,搭建校企合作平臺。在當今就業難的季節里,工科高等院校在加強學校精品課程、教改項目、創新團隊、實訓平臺等建設的基礎上,高校應在“校企合作、學工結合”方面積極探索與改革,形成“學校與企業合一,教室與車間合一,教師與師傅合一,學生與學徒合一,作業和產品合一,培訓與就業合一”的教育培養模式。讓工科教育社會化、企業化,努力實現校企有效對接、實時合作,讓我們的教師先走出去,讓我們的學生再走出去,讓高校的知識財富成為企業的物質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