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課余文化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在課文教學中如何將課文內容作為話題,如何激發學生的興趣,如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如何使其能創造性地解決課文話題所引出的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是擺在我們外語教師面前的一大課題。而教育學理論中的“近體原則”在中學英語課文教學中的運用,為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發揮其創造潛能和學以致用開辟了一條新路。
“近體原則”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應盡可能縮小教與學之間的差異,在時間和空間的距離及心理和情感等方面的差異,在有限的時間內達到滿意的教學效果。也就是說,教師應在充分了解所教學生的心理狀況、年齡層次和知識水平的基礎上,認真分析教材,并對教材進行創造性的處理,縮小教與學之間的時空差距,以及心理和情感等方面的差異,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近體原則”可分為時間近體原則、空間近體原則、心理近體原則和活動近體原則?,F分別論述如下:
一、時間近體原則
在中學英語教學過程中,師生要不斷吸收新知識、新信息和新材料,及時了解國內外重大事件發生的原因和背景。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這些重大事件與課堂教學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根據課文內容創設話題,用課本知識去分析當今國內外所發生的重大事件的原因和背景。這種教學方法不僅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社會責任感,還有利于提高其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教學TheGreenHillsofTangsa一課時,教師可以運用時間近體原則向學生提出這樣一個話題:WhydidthepeoplealongtheChangjiangRiversufferalotinthebigfloodin1998?然后讓學生分為若干小組,用英語進行討論。學生人人參與,氣氛活躍,經過各小組發言,歸納出1998年中國長江發生特大洪水的主要原因,如:氣候變化,河床抬高,河道變窄,雨水集中,山坡植被破壞嚴重,圍湖造田,森林遭砍伐等等。接著教師又不失時機地引出另一個話題:Whatcanwedotopreventsuchadisasterinthefuture?這一問題的提出再一次引發學生積極思維,主動探討,各抒已見。通過小組總結和歸納,師生們得出了解決這一問題的答案。
高中英語新教材中有不少涉及社會熱點和焦點問題的課文,例如:動物保護問題----MiludeerreturntoChina;男女平等問題----Thesecretisout;關注地球問題----Savingtheearth;殘疾人問題----Disability;世界糧食問題----Feedtheworld;垃圾處理問題----Dealingwithwaste及自然災害問題----Earthquake,Fire,Hurricane等。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留出一定的時間,引出課文以外的話題,創設問題情境,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創造性地思維,為課堂教學創設出一種緊張、活躍、和諧和民主的氛圍。
二、空間近體原則
受全局性和典型性的局限,教材在選材時不可能選用近期發生在學生所在地區的事例。由于空間距離遠,在教學中直觀性差,感受性弱,學生的興奮點不易被激發,因此教師應以課文內容為依據,盡量結合當地典型事例,從課文中引出最受學生關注的話題。
例如,在教學Disneyland這一單元時,教師如果在課堂上抓住時機,向學生展示2lstCentury(1999.11.3)全版刊登的將于2005年完工的香港迪斯尼樂園彩色模型圖,并作必要的介紹,就能達到進一步吸引學生注意力的目的。教師可以作如下介紹:
Aftereightmonthsofnegotiations,theHongkonggovernmentstruckadealonNov.2fortheconstructionofaUS$3.55billionDisneyland.TheparkwillbethethirdDisneythemeparkoutsidetheUSafterParisandTokyoandisaimedattouristsfromtheChinesemainland----whichisseenbymanyWesterncompaniesasahugemarketforthenewmillennium.It"stobebuiltoverafive-yearperiodonHongkong’sLandauIsland.
此時,教師如能抓住學生注意力集中、興奮點強的有利時機,創設“輻射式”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則能引起學生一系列的言語實踐活動。例如:
1.WhydoestheHongkonggovernmentdecidetobuildDisneythemepark?
2.CananotherDisneythemeparkbebuiltintheotherplacesofChina,suchasinBeijingorinShanghai?Whyorwhynot?
這一系列問題縮短了課文內容與現實問題的空間距離,自然會收到良好的課堂效果。
又如AngkorWat一課介紹了柬埔寨通過對吳哥窟的開發與保護,使其成為柬埔寨最著名的旅游風景區。學生學習了這一課后,教師可以引出中國著名的皇家園林----圓明園的保護和開發這一話題。讓學生針對當前就圓明園開發與利用存在著的兩種截然相反的意見展開討論,即部分經濟學家、企業家和房地產開發商欲將圓明園開發成一個集商業、貿易、房地產開發為一體的綜合園林,變廢為寶。同時,圓明園的開發還可成為北京市的一個經濟增長點。另一種是以文史學家、考古學家為代表的意見,即圓明園是中國近代史的一面鏡子,要讓它保持一片廢墟的原汗原味,以便讓子孫后代永遠銘記中國近代史上的這段屈辱史。根據這一話題背景,教師可提出如下一些問題供學生討論:
1.IsitbettertokeepthedesertedYuanmingyuanParkasitisortodevelopit?Whyorwhynot?
2.WhatwillyoudoifyouarethemanagerofYuanmingyuanPark?
經過討論,學生得出了一個折衷的方案,即在保持現存圓明園風貌的基礎上,將其主體部分開發成一個中國人了解近代史和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還可以劃出園中一部分把它開辟成一個民俗村和拍攝古裝戲的影視基地;還可以在園內建一個古玩市場,把國內外游客吸引到圓明園,做到以園養園。
三、心理近體原則
心理近體原則是教師從實際出發,了解某一年齡段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通過創造性的設計,從課文中引出學生最關注和最感興趣的話題,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引發學生的思維和探索,從而達到最佳的課堂教學效果。
例如,在進行AFarmingPioneer的教學時,學生不禁贊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和智慧。此時,教師如能拿出《中華英才》畫冊,向學生展現一幅樸素農民的彩照,讓學生猜一猜他是誰,他有何偉大成就?這一情景一定會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經教師提示,學生能夠猜出那位農民是被世人稱為“當代農業之父”的袁隆平。然后教師再提出以下幾個問題:
1.Whydowecallhimthefatherofmodernagriculture?
2.Withouthisgreatinvention,manypeoplewouldgohungry,doyouthinkso?Andwhy?
3.Whatishedoingnow?
通過聯系實際回答問題,學生不僅參與了言語實踐活動,而且一種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四、活動近體原則
智力的發展不應僅僅停留在課堂,教師應讓學生在自己動手動腦中去發展,在實踐中去進行體驗和回味。因此,課余時間和節假日,教師應鼓勵學生走出校園,把枯燥的語言課變成談經驗和談體會等的交流會。
例如,教學TheSummerHolidays一課時,教師可引導學生談談親身經歷過的事情。如教師可以讓學生扮演報社記者采訪來自農村的學生,談談他們假日是怎樣幫助父母進行夏收的;也可采訪來自城市的學生,談談他們在父母上班時是怎樣安排自己生活的,等等。這時的課堂是生活的舞臺,教師是舞臺上的組織者和導演。教師的作用是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擴大學生的參與面。
再如,在教學Travel一課時,教師可在黑板前掛一幅中國地圖,讓學生聯系實際談談他們的旅游經歷。這時,有的學生描述了去廣州和深圳的經歷,其中包括怎樣去的,跟誰去的,花了多少錢,用了多少時間,買了什么紀念品等內容;有的學生談了旅途中的見聞和當地的風俗習慣,等等。在教師的啟發和誘導下,學生個個爭先恐后用自己所學的英語表達自己的經歷和感受。這樣,不但訓練和培養了學生用英語表達的能力,同時也融思想教育于英語教學之中。
論文摘要:文章指出,科技發展規劃既是一種發展戰略,也是一種科技政策,是科技計劃的基礎和方向,好的科技計劃應該是科技發展規劃的延伸,應該為執行科技發展規劃提供保障。
1科技發展規劃與科技計劃
1.1科技發展規劃
科技發展規劃是國家(或地區)為實現科技發展目標而制定的方案體系,它圍繞科技發展目標,在發展領域、發展階段、資源配置、支持條件上進行優勢集成和統籌安排,以研究科技系統、經濟系統和社會系統的相互關系為基礎,設計科技發展以及以科技發展推動經濟增長和社會全面進步的戰略,并通過實施設計內容來推動這一戰略的實現。區域科技發展規劃是在國家科技發展規劃指導下的區域性科技發展規劃,它更注重區域的發展特點和區域的現實狀況,是關于區域科技投人方向、科技資源配置、區域科技發展模式以及科技活動中相關主體行為的重要綱領性文件。
1.2科技計劃
科技計劃一般是政府根據國家或區域科技發展規劃和戰略安排、有目標、有步驟、有組織、有措施地在行政管轄范圍內開展的科技活動。湖南省科技計劃體系包括以下3部分:
①基礎研究計劃:主要結合湖南省的優勢學科領域開展攻關,在湖南省高新技術產業的源頭創新和原始性創新上取得突破性成果,搶占高技術領域制高點,包括自然科學基金計劃、杰出青年基金計劃、院士基金計劃和應用基礎研究計劃。
②科技攻關計劃:包括重大科技專項、地方科技攻關專項、科技攻關重點和一般項目。
③科技創新環境建設計劃:包括軟科學計劃、國際合作交流計劃、技術交易與市場計劃、重點實驗室計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計劃及其基礎條件平臺建設計劃。
規劃與計劃必須要形成一種有機的聯系。規劃管理計劃,規劃是一段時間科技計劃的基礎和方向。而科技計劃是規劃的落實和具體執行,要服從規劃、支撐規劃。因此好的規劃要有好的計劃銜接和支撐,而好的計劃應該是規劃的延伸,為執行規劃提供保障。
2科技規劃的制定與主要內容
2.1制定
2005年開展了1}個專題的戰略研究,在取得的相關成果基礎上,2005年組織了由政府管理部「〕、大學、科研院所、企業和近百位專家學者組成的規劃綱要起草班子,經歷了前期準備、框架設計、任務凝練與政策梳理、草案形成和征求意見等五個階段,對優先主題、重大專項、重點任務和重大政策措施建議等進行了篩選和綜合,并組織專家多次赴北京等地與省外專家和科技界權威進行咨詢,2006年4月以省政府文件的形式正式向全省頒布實施。
2.2主要內容
規劃確定了發展的重點領域和優先主題??萍家巹澊_定的重點領域有:現代農業、新材料產業、先進裝備制造業、電子信息與現代服務業、生物與醫藥產業、現代交通運輸業、能源、資源與環保產業及基礎研究與前沿技術8個方面。優先主題是指在重點領域中急需發展、任務明確、技術基礎較好,近期能夠取得突破的技術群。根據《規劃綱要》的重點領域,確立了s0個優先主題,部署了支撐七大科技工程的重大專項,重大科技專項是由政府主導的,用來解決國家與區域發展中遇到的關鍵技術性、系統性、戰略性、前瞻性和共性問題的大型創新活動,是增強區域競爭力的一種科技計劃形態。規劃確定要選擇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大意義的關鍵技術、公益性技術、共性技術,整合科技資源,加大投人,集中突破,通過3}s年的重點支持,形成湖南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標志性工程。先期在超級雜交稻技術研究與示范、電動汽車及關鍵零部件、新型換流變壓器及特高壓直流輸變電重大裝備、湖沼地區血吸蟲病防治關鍵技術研究等方面設立重大科技專項。
3規劃的執行與成效
規劃的作用取決于規劃的執行,規劃執行又依靠科技管理部門每年的科技計劃支撐。湖南省科技廳管理決策層從規劃制定開始就要求嚴格執行規劃,其管理戰略是:按照成熟一個,實施一個的程序,在8大重點領域和so個優先主體內選擇實施重大專項,支撐七大工程建設。以七大工程作為保障體系,確保完成自主創新和成果轉化兩大任務。因此,湖南省科技廳把組織實施重大科技專項作為執行科技規劃的主要手段,從一定程度上講,對湖南省重大專項的研究,大致可以看出規劃的實施情況。
3.120062007年度湖南省重大專項的安排
2006年共安排了8個重大專項,總經費為7400萬元,年度經費3200萬元,共引導承擔單位投人7319s萬元,投人引導比接近1:l002007年在對2006年重大專項滾動支持的基礎上,又啟動實施了11個重大專項,共投人科技撥款2.13億元。其分布是:在現代農業領域安5個,在能源、資源與環保產業領域安排4個,在先進裝備制造業領域安排3個,在新材料產業領域安排2個,在生物與醫藥產業領域安排2個,在基礎研究與前沿技術領域安排2個,符合規劃設計的重點領域發展要求。
3.2成效
①促進了新型工業化進程的進一步加快。重大專項的重點在鋼鐵、有色、工程機械、汽車、電子信息、電工電器、軌道交通、生物醫藥、新材料等為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急需重點扶持的產業上。比如,2006年設立了2MW以上大型風力發電機組及關鍵部件重大專項,通過兩年多的聯合攻關,該專項突破了整機系統集成技術、機組控制系統技術、大型直驅動低速永磁風力發電機制備三大技術瓶頸。2007年11月3日,2MW永磁同步風力發電機下線、2MW直驅式風力發電機組并網發電,標志著我國大型風電裝備制造技術進人世界先進水平。
②促進了自主創新能力的進一步提高。設立重大專項的主要目標是獲取自主知識產權、加強產業技術創新,以提升解決瓶頸制約的突破能力。這種目標導向強化了重大專項在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方面必須發揮重要作用。湖南省科技廳將取得發明專利作為一項重要考核指標,促進了專利申報的積極性。2006年實施的重大專項共突破70項關鍵技術和瓶頸技術,共申請專利56項,制定技術標準7項,鑒定成果16項。比如,現代柑桔工業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重大專項,在柑桔罐頭酶法脫囊衣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相比原有的酸堿脫囊衣工藝,每噸產品減少酸堿廢水排放約40t,全年可減少400萬t廢水的排放,相當于50萬人口城市1年的居民污水排放量。
③促進了科技資源的進一步集成。重大專項按照首席專家負責制的機制運行,實現了科技計劃項目由單一技術突破向集成技術創新的轉變,由單一的承擔單位向產學研結合的轉變。如電動汽車及關鍵零部件重大專項,就集中了全省電機、電池、電控、整車等方面分別具有明顯競爭優勢的中國南車集團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湖南神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南吉利汽車工業有限公司為承擔單位,形成了一支由38人組成的跨技術領域、跨部門的創新團隊,較好的實現了資源的集成。
④促進全省高新技術產業持續高速發展。2007年全省高新技術產業實現歷史最快增速,高新技術產品產值達2700.6億元,增加值840.8億元、利稅309.2億元,出口創匯44.3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42.6%,40.7%,60.6%和57.1%;高新技術產品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25%,較2001年增加了10.9%,有力地推進了湖南省新型工業化進程。
⑤引導企業成為創新的主體。目前,湖南省R&D活動人員71.46%分布在企業;R&D經費投入企業占77.45%;企業自主研發的產品占55%以上。2007年,80%的省級科技計劃項目由企業主持和參與承擔,82%的職務發明專利為企業創造。20062007年承擔重大專項共有81家單位,企業占承擔單位總數接近62%02007年全省首批27家創新型試點企業中,每個企業平均擁有研發機構4.37個,研發投入占銷售收人比例平均達到8%0
⑥科技規劃促進了科技進步。湖南省統計局和湖南省科技廳對湖南省2006年科技進步的統計監測顯示,全省科技進步綜合指數為109.1%,2006年湖南省科技進步的總體狀況是:科技隊伍整體質量提高、人員增加。2006年全省科技人員123.53萬人,比上年增加0.9%。國有和集體企事業單位擁有高級專業人員8.04萬人,比上年增加0.2%;科技經費投入增加,R&D投入小幅增加。2006年全省科技活動經費籌集額為133.7億元,比上年增加23.2%o全省投入的R&D為53.61億元,比上年增加20.4%,R&D經費占GDP的比童為0.71%,比上年提高0.03%;科技成果不斷涌現,發明專利居中部第一。2006年取得成果986項,其中15項獲國家獎勵。專利申請量10249件,增長17%,授權量5608件,增長53.3%;高新技術產業快速發展,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加大;2006年完成高新技術產值1893.18億元,增長24.4%,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對GDP的貢獻達11.78%,拉動全省經濟增1.44%;大型工業企業科技投入大幅增長。2006年全省大型工業企業投人R&D經費25.12億元,增長29.6%;科技支撐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2006年全省GDP為7568.89億元,增長12.2%,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0%,提高1.5%
4對科技規劃與科技計劃銜接的評價
4.1強有力的行政管理措施保證了規劃得以執行
湖南省科技廳重視規劃的落實和執行,特別重視重大專項的作用,從2006年開始,從總體設計、立項評審標準、監督檢查、經費支持和軟環境建設等方面加強管理。在專項的總體設計上,提出了“突出重點、有限目標;集中投入、穩定支持;完善機制,滾動發展”的總體思路。此外還提出了“省級重點,地方配套;地方重點,省級支持”,促進各種資源的有效集成。在資金配置上,一方面,集中省本級}o%的科技三項費,單項強度由幾十萬元提高到數百萬上千萬元,另一方面,要求承擔專項的企業保證配套資金至少達到l:n.s以上;在專項管理機制上,依法采用合同管理,實行首席專家和承擔單位的責任制;為了加強監督檢查,制定了科技廳專項主管處室、重大項目辦、重大項目領導小組的職責,實現立項、實施、監督、考核的相對分離,保證立項公平公正,預期效果顯著。
4.2規劃制定與實施的不足
①數據使用不充分。規劃以宏觀的定性闡述為主,沒有以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缺乏規劃應有的系統性數據支撐體系,規劃的文體特征不明顯,看似如同工作報告。
②先進的技術方法使用不夠。規劃發揮了專家、管理人員的智慧,但從系統方法上看,規劃所列重點領域、優先主題并沒有使用先進的技術方法,如技術預見。技術預見是區域科技管理的新方法,已被西方發達國家和一些新興工業化國家高度重視并實施。技術預見在區域科技管理中可以發揮前瞻與優化作用,在資源有限情況下,選擇最優支持點;發揮銜接與協作作用,促進單一要素績效的聯系;發揮整合與集成作用,促進創新活力與創新規模經濟性的結合;發揮預警與評估作用,全面評估其影響現代科技給人類社會帶來福利和來負面效應。超級秘書網
(一)理論層面二者對接的可能性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根基和重要組成部分,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文化事象。北京大學高丙中教授就認為“民俗是各種群體的基本文化構成,這是沒有什么疑問的。基本文化成其為民俗,不在于它是民間文化,最基本的在于它是生活文化?!袼资侨藗兊幕净顒拥奈幕J剑藗兓镜纳顑热菥褪前焉度氲郊s定俗成的活動方式中去?!辈废媪岬热嗽趯γ袼椎慕逃饬x進行系統研究后進一步指出“民俗是一種動態性的社會生活文化事象,是文化長期積淀的結果。它兼具生活屬性和文化屬性,是二者的復合體,這種特性對于社會秩序有著控制和規范功能,對培養人們的社會公德和道德情操也有重要作用。所以,這樣的一種教育資源是對學校教育有力的補充,讓學生在民俗教育中開闊了歷史與文化的視野,有利于形成健康的價值判斷,生成情感道德的需求,培育創新精神及對社會的責任心與使命感等?!倍鳛楝F代課程論所關注的重要研究課題,隱性課程則是一個與顯性課程相對的概念。其最早由美國教育家杰克遜于1968年在《班級生活》中提出?!耙话銇碚f,顯性課程是學校有目的、有計劃設置的,通過課表的形式表現出來的正式課程。對顯性課程以外的學生所能接觸到的一切教育因素加以整合、設計,便形成隱性課程。它不通過課表反映出來,不通過教師有計劃的正式教學進行。隱性課程主要包括校園建筑、文化教育設施、文化生活、綠化美化和校風教風、學風班風,人際關系、心理氣氛等方面的內容。其主要特點就是潛在性、廣域性和非預期性,對學生的知識、情感、意志和信念等方面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能促進或干擾教育目的的實現?!庇纱丝梢姡瑥睦碚搶用鎭砜?,民俗文化的教育意蘊與隱形課程具有內在的精神契合,二者在理論上有著對接的巨大可能性。
(二)現實層面二者對接的可能性民俗文化和隱形課程的對接,不僅在理論上有很大的可能性,同時在實踐上也有。從具體實踐上來看,民俗文化和隱形課程對接的可能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多元的民族文化空間為二者的對接提供了基礎平臺。在多民族國家,民族構成的多樣性不僅僅具有數量、規模上的人口統計學意義,而且還深刻地影響到多民族國家社會紐帶的建立及凝聚力來源。通常情況下,在排斥性思維觀念指導下,建立在單一語言、宗教、文化等基礎之上的社會紐帶,無疑只能導致對處于弱勢地位少數民族權益的忽視和侵犯。而民族預科教育則是在包容性思維觀念指導下,建立更具有包容性的社會紐帶的一種合理選擇。從南昌工學院等民族預科院校的實際情況來看,民族預科教育的學生都是少數民族。他們來自不同的地域和民族,各自擁有著獨特民俗文化,進而構成了一個跨文化交流的大舞臺和一個多民族認同共存的文化空間。在這個大環境中,不同的民族文化彼此進行著碰觸或交融。這就從客觀上為民俗文化與隱形課程實現對接提供了一個基礎的平臺。第二,民族預科院校的具體文化活動為二者對接提供了保障。為了促使本校的民族預科生能夠在社會背景、地區差異、文化基礎、語言環境等方面有著巨大差異的情況下,正確認識、尊重和理解彼此的民族文化,目前南昌工學院等民族院校都作出了很大的努力。總體來看主要包括以下幾種形式:一是擬籌建少數民族風情館,通過宣傳各個民族的民俗風情,對學生進行無形的教育,從而在某種程度上促進他們和諧相處。二是建立并完善民族政策宣傳館。在全面介紹各個時期國家民族政策的同時,也以一些具體的民族團結的實例對民族預科生們進行教育,并以榜樣的力量來激勵他們。三是開展民族團結教育系列活動。除了開設民族理論與民族政治課程之外,還開展一些民族團結教育系列活動。四是開展以介紹民族民俗文化為主題的知識講座,宣揚傳承少數民族民俗文化以及維護民族大團結局面的重要性??傊?,民俗文化與民族預科教育的對接在理論與現實層面都有著巨大的可能性。作為預科教育整體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因素通過一種潛移默化的方式將各族的民俗文化變成了一種隱性課程。它在引導學生在更深入、全面地認識自己的民族文化的同時,也對其它民族的文化形成一種理解和寬容,進而不斷與其它民族的預科生進行交流與互動,增加彼此之間的了解與尊重,從文化認同逐步走向文化自覺,自覺傳承該民族的優秀文化。
二、學校語境中民俗文化與隱性課程對接的實踐
高等院校是人們獲取科學知識以及其它一些信息的重要中介和落實民族預科教育政策的重要機構。從民族預科教育的實踐來看,民俗文化往往借助或滲透于學校教師和學生的言行,并逐步具體化為校園和課堂中的語言、儀式和規范習慣等,進而隱于日常的教學、生活當中,并把這種影響和結果逐步輻射到社會上。而整體上來看,在民族預科教育實踐中,民俗文化和隱性課程的對接主要包含校園文化和課堂文化兩個方面,其中課堂文化則是主要表現為:教師依靠其自身的民俗文化底蘊對學生產生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
(一)和諧校園文化的創建民族預科院校“多民族、多層次、多地域”的生源特點,決定了其文化的多元性。學校作為一個育人的搖籃,既能保持優秀傳統文化的代際傳遞,又能促進異地、異域文化間的不斷交流。而和諧校園則是“一個符合人性規律與教育規律構筑的生態系統,是一種以和衷共濟、內和外順,協調發展為核心的素質教育模式,是以校園為紐帶的各種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協調、整體優化的育人氛圍。”例如江西的南昌工學院,該校已成為一個對多民族文化進行有效整合的場域。為了對民族預科生進行全面教育,其十分注重校園文化的隱性課程意蘊,并積極開展多項工作。目前取得的成就主要包括:第一,設計具有民族文化意蘊、承載民族文化內涵的的校園物質環境。為了能夠保證清真飲食習慣學生的用餐問題,學校投入1000萬元興建了面積為6700平方米,可容納3000余名學生同時就餐的高標準清真食堂,并且在該食堂全部聘用維族的紅、白案廚師。第二,巧妙設計學校的精神環境,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如學校在圖書館,教學樓建立了展示該校多民族文化的文化長廊,并組織預科生們進行集中學習。第三,創造良好的校風和班風,形成和諧的文化氣氛。第四,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注重學生的個性化教育。第五,營造多姿多彩的活動氛圍,在校內外開展有益的文化娛樂活動。著名社會學家布勞認為“各群體之間的隔離阻礙他們之間的交往,而缺乏社會交往的機會會妨礙社會關系的建立;群際之間的交往,即使不是親密的交往,也能夠促進人們相互之間的理解,促進寬容精神的發揚;在一個現代化的社會里,個人和群體的社會整合更主要取決于群際間的交往以及由于這種交往構成的廣泛網絡所給予的各個方面的支持?!币虼藦恼w上看,這樣的校園氛圍為民族預科生的全面發展提供了必備的教育基礎資源。預科生借助于學校提供的交流平臺,了解和學習不同民族的文化,增進對異民族和異文化的認同和包容,進而增進彼此之間的情感交流。因此,民族預科生個體與集體中的其他成員之間由于共享某種價值觀念、思維方式以及評價和判斷標準,就會在外在象征符號與實踐行為中表現出與其他成員的同一性,這種共享的成分又成為集體凝聚力和社會紐帶建立的來源。
(二)教師對民俗文化教育的實踐“在傳統與現代社會中,每個人的成長都離不開民俗文化的教化和熏陶。從孩提時代到成人,人們從民俗文化中學得一系列知識、技能和道德,甚至是祖先留下的成見。這是人類社會的一種潛在能力,一切教化都在潛移默化中進行,使你不知不覺地在民俗傳承過程中獲得知識和能力”[7]而教師作為社會個體的成長經歷,也必然要從民俗文化中學得一系列知識、技能或者道德,從而在知識傳授過程中承擔“文化性知識掮客”角色。在理想狀態下,教師的這種不曾見諸于教學文本的知識、技能或者道德,具有民俗文化底蘊的課程意義,進而逐步成為一種隱性的課程。具體到民族預科教育教學實踐中,由于其教育的特殊性,民族預科的教師作為一種從事社會性教育職業的勞動者,其依靠自身的民俗文化底蘊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教化更是非同尋常的。教師在向學生傳播教學信息的時候,除了傳授知識、技能之外,對其產生影響的還有一些以特定方式呈現的非語言因素,其包括感情、情緒、表情、手勢以及習以為常的腔調、儀態等文化序列,從而在具體的教學語境中實現了民俗文化與隱性課程的對接。因此為了能夠更好地發揮教師的重要作用,南昌工學院在抓好常規教學的同時,立足于民族預科教育的“民族性”特色,逐步推進師資隊伍的建設:第一,為滿足預科生特殊教育的要求,該校每年在引進師資時都注重面向全國引進少數民族教師,目前僅民族教育學院就有30多名少數民族教師;第二,組織教師集中學習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使他們在提高自身民俗文化底蘊的同時,逐步意識到教學對象的特殊性,從而在尊重、關愛學生的基礎上,采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第三,鼓勵教師處理好教學、科研與社會服務之間的關系,合理引導學生的價值觀,使民族預科生這個特殊的教育層次變得不再特殊。目前,南昌工學院已逐步培養了一批熱愛民族教育事業、民族教育專業理論知識扎實、學歷層次較高的教學骨干,使他們能夠施展才華,更好地為民族預科教育服務。
三、結語
作者:何蘭玉 單位:南通紡織職業技術學院
高職人文課程是陶冶學生人文情趣的介質生活需要情趣,人文課程是陶冶人文情趣的重要媒介?!敖浀鋹矍槊p析”結合“婚姻與愛情”課程,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戀愛觀,認識到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也不存在美滿無瑕的婚姻與愛情,生活中不去求全責備,用心經營,適當制造些小情趣,起調劑作用,保障“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初衷。生活需要詩情畫意,“中國古典詩詞鑒賞”、“中外經典歌曲賞析”、“名畫欣賞”等課程將學生從可能枯燥乏味的專業學習中走出來,引領他們體悟“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的靜謐美,在“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的意境里感受平和的心境,讓祖國頌歌、家鄉好唱響于生命的主旋律之中。
高職院校的校訓往往自成一體,展示自家的辦學理念。如無錫職業技術學院的校訓“嚴謹治學,崇尚實踐”,教學中就把校企合作平臺作為建設重點,從多方面創新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南通紡織職業技術學院的校訓“忠實不欺,力求精進”出自近代實業家張謇,既反映了學院辦學的價值取向和文化傳統,又反映了師生們面對時代變遷所特有的解讀理念和應對方式。每一個校訓都是一所大學珍貴的價值遺產和寶貴的精神財富,它體現了學校深厚的文化傳統,啟迪高尚的精神追求,在潤物無聲中陶冶著師生的性靈,升華做人的品格,從而贏得社會的承認,也使學校的魅力經久不衰。校園文化建設的關鍵,是作為學校主體的師生文化意識的樹立與營造。在校園文化的構成中,物質文化和制度文化始終依賴于精神文化。高職人文課程體系對學校教育理念的更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改變,課程結構、教學管理、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的全面改革具有重要意義。它能有效地加強師生們的人文素養,提升學校品味,凸顯高職辦學特色,是校園文化建設的基礎和前提。人文課程所實施的素質教育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主要內容。人文課程的核心是注重人的發展,它以文化為載體,著眼于精神建設,通過必修課和選修課的開設,力求賦予學生一種文化意識和文化底蘊,在人文精神的熏陶下,有效地營造一種有利于開發學生潛能、培養創新意識和科學精神的校園文化環境。所謂“文化就是通過學習人們迄今所想出的和所說出的最好的東西而達到人類自身之完美的活動。通過這種學習,人們就可以用新鮮的和自由的思想之泉水去沖洗掉自己陳舊的觀念和習慣?!?/p>
為使人文精神廣泛持久地深入人心,人文課程不僅要占據第一課堂,第二課堂也不可放棄,各種讀書活動、課外社團活動、學術科技活動、文藝活動、體育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是人文教育施展拳腳的大好天地,課上布置、課后指導,及時總結評比,使學生的興趣愛好在校園活動中進一步發展,形成良性互動;而以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為主要內容的各種系列講座,則會拓寬學生視野。人文課程將無形的校園文化融入到有形的人文素質教育活動中,將學校的內在精神理念外化為各種可見的文化符號,是培育和構筑校園文化的極為重要的平臺。高職校園文化建設不只是人文課程教育,但是人文課程教育天然就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主要內容。校園文化建設推進人文課程的改革與發展。校園文化建設在客觀上起著推動人文課程改革與發展的作用。生動活潑的校園文化活動呼喚人文課程的開放式教學。目前人文課程實施的常見問題有:泛泛而談的內容往往停留在概念上,淺淺而論,輕若浮塵;“填鴨式”的教學方式限制了學生對美的欣賞和追求,甚至引發逆反和厭學心理。若想改變這種狀況,必須從兩個方面入手:其一,改變課程結構,在整個課程體系中把握人文課程的基礎性地位不動搖,使教育目的、觀念、思想及宗旨通過人文課程轉為文化實踐活動;其二,改革教學方法,在人文課程教學中體現情境教育、情感教育、成功教育、愉快教育,因材施教,讓學生學有所樂、學有所得,真正從內心深處解決根本問題。在開放式人文課程教學中,融入濃郁的校園文化氛圍,提升高職生校園生活的幸福指數??偠灾?,人文課程與校園文化建設之間存在一種類似于“人”字式結構的關系,兩者相互扶持、相互支撐、相互作用,缺一不可。
關鍵詞:音樂;跨文化對話;音樂教育人類不同文明間的對話交流歷史久遠,在當今時代則顯得更具必要性和緊迫性。因為,在當今生態文明時代“和平與發展”已成為人類發展的兩大主題,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是人類必需共同具備的基本素養。新的文明時代對人類文化的基本態度旗幟鮮明:“必須從整體角度考慮自己的社會機構和制度,使之具有一種綜合性的和生態性的意識,必須鼓勵生物圈內的多樣性,以抵制現在越來越嚴重的生物單一性和文化單一性傾向?!盵1]在生態文明價值多元的航標導引下,所有的音樂都是人類的音樂,具有平等的價值。這也為我們理解和看待音樂及音樂教育提供新的視界。正是在此基礎上,本文討論了音樂跨文化對話的必要性與可行性以及對我國音樂教育而言所具有的價值與意義。
1跨文化音樂對話之必要性
“在當前全球化背景中,文化差異是普遍存在的現實,正是這些差異賦予人類文化以多樣性。也正是由于差異的存在,各個文化體系之間才有可能相互吸取、借鑒、并在相互參照中進一步反觀自己?!盵2]而對話,則是文化生長與繁榮的最佳方式?!皟煞N對立思想的交接意味著新思想的誕生,兩種平等文化的遭遇意味著生成一種新的文化。”[3]對話意味著承認和尊重各民族文化的差異性和平等性,也意味著各民族文化在交流和碰撞中的文化創新。無數事實也證明,文化像有機體一樣,也是不斷被賦予新的意義和解釋的“將成之物”,而并非一成不變的“文化陳跡”。大部分文化都是“混血兒”,都是在與外來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中發展起來的多層復合體,部分地擁有不同文化的‘血統’。這種現象在音樂中更為普遍,不同音樂文化間對話與交流的結果,常常誕生的不僅是一種新的聲音,還是一種全新的音樂表達形式。像爵士音樂就是在英美傳統音樂的基礎上,混合了布魯斯、拉格泰姆等音樂類型,還保留了非洲音樂典型的復合節奏特征以及即興演奏的特點,成為一種典型的“混血”音樂。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吸收不同的音樂元素,在跨文化的音樂對話中形成新的風格和類型,已經成為當前音樂文化創新發展的現實需要。
每一種音樂文化都有著自己的統一性和開放性,不同音樂文化之間的接觸是一個取長補短的過程。兩種或者多種音樂文化之間保持著界限,在不斷的對話和交鋒中,充分接觸和融合,既可以為對方音樂文化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自身也能因此得到生成和更新,相互間都得到豐富和充實?!爸痪壣碓诖松街小笔恰安蛔R廬山真面目”的原因。沉浸在自身之中是看不清自己的,更無法給自己增添新的東西。巴赫金認為“外位超視”是文化間對話的最強大的推動力,“一種文化只有在他人文化的視野中才能較為充分地展示自己。可以在他人文化中尋找到對我們自身問題的答案?!盵4]這就是從異文化的角度反觀本土文化而產生的文化啟悟現象。音樂的未來創新與發展很可能就是建立在異質音樂文化之間的互識、互證、互補的過程中。對于音樂教育來說,音樂文化存在的差異性和多樣性也必然帶來交往過程中的相互碰撞、影響、沖突與融合。因此,對話精神的運用,實際上是宣揚一種開放的音樂文化觀和多元的音樂文化價值觀念,它引領著人類超越狹隘的文化中心主義的羈絆,共創豐富的、絢麗多姿的多元文化音樂的世界圖景。
2跨文化音樂對話之可行性
跨文化對話是不同音樂文化相互理解的必要前提,多元文化音樂教育實際上就是一種如何與不同音樂文化進行對話的音樂教育。因此,走向對話是當今多元文化時代音樂教育應該追求的。但是,由于人們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并長期受到特定的音樂文化價值觀、思維方式、生活習慣等各方面的影響,在與陌生音樂文化接觸的過程中,往往會將自己先有的音樂文化思維定式作為參照標準來衡量和看待陌生的音樂文化,從而產生理解的偏頗。因此,在音樂教育領域,跨文化音樂對話的展開要走出以自我音樂文化為主體和中心,將“他者”音樂文化視為客體和邊緣的傳統觀念,做到能以他人的角度來看問題,尊重、承認和接受對方的獨特性和完整性。那么,這樣的跨文化音樂對話應該如何進行呢?與異質音樂文化對話時,可以采用文化人類學所講的“文化懸置”的方法。把先前的音樂觀念“懸置”起來,從當地人的視角去探尋其音樂文化的思想內涵。比如從當地人的審美習慣、、語言、地理環境等方面所產生的文化價值觀、思維方式等角度綜合理解音樂,正視和尊重音樂文化的差異性,認同不同音樂文化所具有的價值,就容易避免已有的音樂觀念所造成的理解的偏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