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學生會個人簡歷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社會是一個大課堂,將來我們踏上社會將是人生的另一個起點,一個重新學習的起點。所以早點接觸、認識并了解社會對我們是很有益處的。“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畢竟上帝也只會眷顧那些有準備的人。
現在,暑假也如期而至。而利用暑期去參加學校組織的社會實踐活動是我們接觸社會的重要途徑。
為了能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我們學校也設立多支社會實踐小分隊。對于我們管理系的實踐隊,接受寧波團市委的任務,我們都感到十分的榮幸.對此次暑期社會實踐充滿了信心.
本分隊是以“發揚共青團員作用”為主題,以“向青少年宣傳安全自護自救知識”為目的,并且聚集了一批熱愛此次暑期社會活動并充滿愛心的隊員組成了這支隊伍。
本次活動雖然只有短短的半個多月的時間,但我們同寧波市的不少社區合作進行安全自護自救知識的宣講和調研,同時也參與了許多有意義的活動,受到了領導和群眾的一致好評,也受到一些媒體的關注。與此同時,還與寧波市從多的社區建立了合作的友好關系.作為一名大學生,能發揚共青團員的作用,發揮當代大學生的價值,為寧波構建和諧文明城市盡自己應盡的一份力,是一件非常引以為豪的事情。
二、實踐前的準備工作
我們的實踐團在接到寧波團市委的任務后,第二天就趕往寧波團市委,在那我們進行了對此次社會實踐活動的培訓,以及接受了團市委的具體要求.
為了能提高活動的效率,也能更好、更順利地完成這次社會實踐活動,在出發前,隊長召集隊員們討論了活動的安排情況,同時結合隊員自身的特點,分配了各自的任務。具體的任務包括與社區領導接洽,對主要交通路線的查找,宣講的準備等,在全隊隊員的努力下,前期的準備工作還算順利,并且如期地完成了。為后來進社區的宣講和調研活動成功地進行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條件.
三、實踐活動詳情
在接下來的半個多月中,我們實踐團隊在寧波市的十一個區三百多個社區中奔跑,在這些社區中,我們幾乎都順利地完成了宣講和調研的活動.并受到社區領導的好評,群眾的支持,以及媒體的關注.在此期間,我們的活動存在著一些優點和不足的地方.
優點:
1.此次的宣講活動,對于我們來說都是第一次,雖然一開始有點緊張,但是我們通過互相合作,互相幫助,以模擬場景與宣講相結合的方式,解決了這一個困難,很好地調動了現場的氣氛和小朋友的積極性,使小朋友能夠在一個相對輕松的環境中能夠更好地掌握安全自護自救的知識,同時也糾正了家長在引導小朋友進行自護自救時的一些誤區。此次宣講和調研的活動,我們還與社區的小朋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得到了社區領導的好評。
2.在宣講結束后,回到寢室,我們大家還進行對當天宣講的心得體會和技巧的交流,為明天的活動做更好的準備。
3.我們在宣講后,能夠及時順利地完成對學生和家長的問卷調查。保證活動的問卷數量和質量。
4.在每天晚上,我隊隊員都能及時的完成對問卷的數據統計,保證實踐論文和調研報告的按時完成。
5.我隊的每位隊員都能在每天的活動完成后都能及時地完成一天活動的總結。總結優點和缺點,以保證在以后的活動過程中,能發揚優點,改正缺點,使我們的實踐活動順利成功地完成。
不足:
1.我們在前往社區的過程中,大多數小組都保證能夠準時到達社區,進行活動,但有的小組由于公交路線的誤差,路程的遙遠,路上堵車等一些主觀和客觀的原因,有遲到的現象,客觀的因素我們不能改變,但我們可以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在對公交路線的研究還應準確,避免因為坐錯車而耽誤活動的時間。對于堵車和路途遙遠的情況,我們應提早出發的時間,以保證有充分的時間來解決突發性的事件。總之,在以后的實踐中,我們要保證準時,不能遲到,給社區留下良好的印象。
2.在進行問卷調查中,會出現一些無效的問卷,尤其是在小學生問卷方面。所以在以后進行問卷調查時,應在事先對小學生進行清楚的強調,避免無效問卷的出現。
四、活動的成果及體會
我們此次的實踐活動不僅得到了各個社區領導的肯定,和許多社區建立了合作關系,而且還得到了廣大媒體的關注,造成良好的社會影響。達到了預期的目的,發揮了我們當代大學生的價值。
關鍵詞:人格;社會適應;心理健康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18(2012)05-0066-02
如何適應社會?是否具備良好的適應社會能力,是每個大學生都會面臨和困惑的問題,也是每個高校德育工作者需要關注的問題。調適高職高專大學生人格形成過程,讓德育適應交往和對話的時代,錘煉大學生適應社會能力。
一、社會適應與人格
人格是什么?每個人都知道,但是并非每個人都說的清楚。人格是十分復雜的。從詞源上看,我國古代漢語中沒有“人格”這個詞。源自拉丁文“persona”的英文“personality”的本意指的是面具,西方對人格的概念,強調的是個人的獨特性。在我國的文化中,是把“人格”視為一種“做人”的方式,屬于道德規范的范疇,不是指個人的獨特性。
關于人格與社會適應性的觀點概括起來有以下幾種:
(一)人格即適應性。這種觀點認為,人格是個體適應社會的產物,也在適應社會中承擔著適應功能。人格與其適應功能是密不可分的。
(二)適應性是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適應性作為一種特殊的人格結構,就是人們在適應環境中表現出來的個體差異。
(三)適應性是個體人格與社會環境交互作用的產物,是人格在特定社會適應環境中的具體展現。
所謂社會適應狀態的實質也就是如何界定什么事“適應良好”,什么是“適應不良”。社會適應是每個人都要面臨的現實問題,當我們降生于這個世界時,我們對這個世界的感受是陌生的、一無所知的,這個世界對于我們來說也是陌生的。通過社會適應,我們獲取資源、身份和尊嚴,來達到身心健康的終極性目標。可見,適應是主體與客體之間相互作用的過程。
二、人格養成的理論探討
(一)家庭因素與大學生人格養成
家庭因素對人的影響是巨大和全方位的,大部分心理學家都認同早期經歷對個體發展的重要性,而個體的早期大部分時間是在家庭里度過,其人際交往對象主要是父母和家庭其他成員。在所有影響個體發展的家庭因素中,父母和長輩的教養方式以及家庭環境氛圍是最主要的兩大因素。研究發現,父母消極不良的教養方式會使子女產生許多心理問題和行為問題,而積極的教養方式則有益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和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對父母養育方式與大學生人格特征關系的調查發現,父母對子女采用消極的教育方式越多,則子女的穩定性、有恒性、敢為性、自律性得分越低,敏感性、憂慮性、緊張性得分越高;反之,如果父母對子女采用積極的養育方式越多,則子女興奮性、穩定性、敢為性得分越高,敏感性得分越低。
(二)學校因素與大學生人格養成
學校是培養人們掌握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場所。校風是學校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校風一旦形成,就表現出相對的穩定性,只要沒有強大的外力使之發生質的變化,就會一直延續下去。校風一般包括教風、學風和組織風氣。校風具有激勵功能、凝聚功能和導向約束功能。黃希庭教授等對校風、班風與大學生人格發展和心理健康的關系做了系統而實證的開拓性研究。校風越好的學校,學生自我價值感水平越高、主觀幸福感也越高。
教師人格對大學生人格的成長和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張曉云認為,高校教師的人格魅力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品格;有利于全面提高大學生人文素質,塑造健全人格;有利于強化大學生以素質。
(三)大學生積極人格的促進
中國可以說是一個人際關系文化的國家,整個社會的道德規范和倫理準則都與人際關系密切關聯。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人格培養的一個重要途徑。培養學生“做人”的能力主要就是培養學生恰當地處理各種人際關系的能力。通過了解文化傳統對人際關系的影響,把處理人際關系放在文化這個大背景中,促進大學生積極人格。由于歷史的原因,傳統文化教育一直是學校教育薄弱的環節。可結合當前正在實施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的要求,以培養大學生的人格與社會適應性。
大學階段對于一個人的人格形成是非常關鍵的,在大學階段注重人格教育,使得學生全面深入了解自己的人格結構及特點。培養高職高專優化和完善自己的人格以更好的適應社會。
三、人格塑造在高職高專大學生社會適應中的重要性
高職高專大學生相對本科院校學生而言,入校錄取分數線相對低,注重實際操作,專業理論相對于本科教育有適度的壓縮。他們的人格具有外向、熱情、自立自強、獨立等特點,高職高專大學生能夠正確的認識和評價自我,但對事件缺乏嚴謹性、周全性、堅韌性等人格特征。高職高專大學生的人格具有相對穩定性同時又具有可塑性,是可以改變和發展的。高職高專大學生憑借自身基本的人格特征,在適應社會的過程中面對類型不一的社會問題,積淀和提升自我的技能和溝通水平,達到適應社會的目的。如果我們把社會適應本身看作一個追求的目標,那么社會適應本身就意味著個體處于某種健康狀態。高職高專大學生怎么樣去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其實就是社會適應的心理機制問題。從根本上說,社會適應是個人與社會環境的一種互動關系。
適應社會的過程是一個形成良好人格的過程,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取得成功。一些人在適應社會的過程中,面對不適應的狀態,有良好的心理調節能力,能夠很快的適應并解決遇到的社會問題,進而達到良好社會互動效果;有些人不能很好的解決在適應社會的過程中所面臨的社會問題,形成一些不良的心理情緒,影響社會交往水平。從個人與社會互動的角度來看,社會適應歸根到底是人際適應。
不言而喻,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的關系非常密切。討論社會適應現象與高職高專大學生的人格,必然涉及到心理健康的問題。心理健康作為人們終生追求的終極目標,是一種復雜的終極性心理現象。社會適應是個體在與社會環境的交互作用中,以追求與社會環境維持和諧關系的過程。社會適應既是一個心理和行為的過程,也是一種心理和行為的狀態,還是指個體的心理和行為的特征。無論是那種標準和依據,對于高職高專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都強調心理機能正常發揮作用而表現出來的一種協調健康狀態。高職高專大學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本身也是其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現。高職高專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是高職高專大學生社會適應的終極性的目標。
四、高職高專大學生健全人格塑造的途徑
對于處于成長和發展中的高職高專大學生,社會適應是必須面對的重大人生主題。高職高專大學生該如何去適應不斷變化和發展的社會,有相當的高職高專大學生對這些問題感到困惑和迷茫。他們沒有完全認識清楚自己的狀態,也沒有看清楚所面臨的社會環境。俗話說,性格決定命運。個人的人格決定其社會適應的過程和結果。
(一)注重校園文化建設,革新德育理念。在以學生為本的人格教育理念的大前提下,通過第二課堂、社團文體活動、社會實踐等實踐德育教育體系,激發學生的參與性,讓學生在實踐德育的過程中領會感恩、愛國、自強、自立等思政教育理念。
(二)重視心理健康教育。高職高專院校的學生工作對穩定的高素質的心理健康隊伍的建設問題要重視。關愛高職高專大學生心理健康,健全心理健康干預機制,引導高職高專大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
(三)打造高素質精業務的學生管理隊伍。學生管理隊伍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加強學生管理隊伍的培訓和培養,提高這支隊伍的職業素質和職業歸屬感與使命感。
參考文獻:
\[1\]Buss D M.Social adaptation and five major factors of personality\[M\].
\[2\]陳建文.青少年社會適應理論與實證研究:結構、功能與機制\[D\].西南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1.
\[3\]張亭亭,李紅.父母養育方式與大學生人格特征關系調查\[J\].中國公共衛生,2006,22(6):641-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