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心理醫院老年人工作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最近,電視廣告中常出現這樣的畫面:幾個老人興致勃勃地拍著籃球;幾個年輕人則顯得既沒精神,也沒體力。廣告畫面配音則是這樣說的:60歲的年齡,30歲的心臟;30歲的年齡,60歲的心臟。這樣的廣告畫面和配音,聽起來確實有些玄:60歲人的心臟怎能和30歲人的心臟比?但一次專項調查卻顯示了這樣的結果:老年人越活越年輕,青年人越活身心越疲憊。專家們不得不語重心長地告誡年輕人:日子長著呢,千萬要放松自己!
“無官無職一身輕,退休賦閑真自由”。現代的老年人,由于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有了基本的保證,加之他們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之后,再沒有工作任務擠壓他們,也不必費盡腦汁地考慮怎樣處好和領導、同志之間的關系,這使他們仿佛獲得了另一種新生,到了一個隨心所欲的自由天地,于是,越活越年輕也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有記者調查了上千名老年人。他們的平均年齡在60.5歲。但許多人的心理年齡卻在29~30歲之間。在天津市的幾所老年大學里,老年人在練習書畫,做健身操,跳交際舞,認真作著服裝模特表演。讓人想不到的是,他們還緊跟著時代的發展,學起了英語,擺弄起電腦。他們還繪聲繪色地談論著中國的入世、中國的奧運。許多七八十歲的老年人一本正經地說,等著看2008年奧運會沒問題。看他們的精神頭兒,就像二三十歲的年輕人。
不光是天津的老年人越活越年輕,北京和其他省市的老年人也越活越有滋味。一位30多歲的青年人每天騎車經過市區一些較寬敞的地方,都會看見披紅戴綠、臉上涂粉、發上插花的老年人在鑼鼓的伴奏下,興致勃勃地扭著秧歌。他感慨萬千地說:“老年人太幸福了,真盼著早點退休!”
與老年人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年輕人身心疲憊,呈現了未老先衰的趨勢。現今的年輕人面臨的第一挑戰是生存競爭。老年人工作的那個時代,基本是“大鍋飯”,每個人掙的錢都差不多,更沒有今天百萬富翁和下崗職工這樣懸殊的差距。一般來說,干活累不死人,而精神上的壓力往往致人于崩潰之地。為了不下崗,為了多增加收入,現在的許多年輕人不顧長遠利益,不計后果地透支著自己的生命。武漢市一家醫院的醫生說,原來糖尿病人都是40歲以上的人才得,而現在20歲左右的年輕人也得了這種病。他還說,不久前,一位年僅18歲的小伙子竟因心肌梗死死在了這家醫院,這在以往是很少見的。天津市的一些心理咨詢部門的大夫們發現,許多年輕人都不認為自己年輕,他們這樣描述著自己的心態:“我每天奔波忙碌,覺得一天就老去五六歲。”“我才20多歲,可我覺得已經老了,沒有精力了。”特別是一些年輕的女性,她們將妝化得很濃重。她們說,不化濃妝,就覺得自己衰老了。在工作中奔波,在家庭中忙碌,我們很快就會變老。一些男性咨詢者則說:“每天頂著巨大的工作壓力,還擔心下崗不下崗的問題,心理負擔真是太重了,每天好像老了幾歲,完了,身體真是快頂不住了!”
人既要競爭,也要勇敢地快樂地活著。那么面對現今的時代,年輕人怎樣才能青春常在呢?南開大學的田立剛教授說:“心理年齡是一種心理狀態。心理年齡的年輕或老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自己的心理暗示所決定的。心理上認為自己年輕,精神上就愉快,身體也有活力。心理上認為自己老了,那么身心就會老。所以年輕人應像老年人那樣,學會放松自己。”當然了,年輕人也可以采取一點“精神勝利法”來戰勝自己的高度緊張、高度憂慮的情緒,也就是“既來之則安之,自己全然不著急”,相信只要我努力,那么就“天無絕人之路”、“車到山前必有路”。有人不無詼諧地說:“錢太多了,就是紙。房子再多,也只能住在一間屋里,睡在一張床上。”這樣的精神法或許有些道理,否則,人總是想不開,總是拼命勞作,可能既達不到自己的目的,還將身體搭進去。人如果沒有了好身體,即便是百萬富翁,又有何價值,又有何樂趣呢?
臨床資料
我科共有離休老干部160人,其中男124人,女36人,年齡70~96歲。昏迷患者、癡呆患者、病情危重除外。
心理特點
干部病房老年患者疾病的特點是,有一種或多種慢性病同時存在,服用的藥物也是多種多樣。患者心理特點大多為焦慮、緊張、恐懼、猜疑、凡事依賴,表現為孤獨寂寞、情緒不穩、有些悲觀,迷信廣告宣傳的保健品。加之這些患者都是離休的干部,平時受人尊敬,生活優越,因此,自尊心極其敏感,依賴性強,容易產生失落感。
針對這些問題,所要采取的護理措施
要熱情:從患者入院時開始,要熱情接待,不要直呼其名或床號,要講究語言藝術,既要使患者高興,又要遵守原則。盡可能的尊重他們,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向患者介紹病區環境,科室主任,主管的醫師,責任護士。護送患者到病房,測量生命體征的同時,介紹作息時間、探視制度,提醒患者不要把貴重物品帶到病房,消除患者的陌生感,讓病人以最佳的身心狀態接受治療。
要專心:由于老年人認識能力下降,聽力減退,耳聾眼花,反應能力降低,記憶力減退注意力分散等特點,因此,護理人員要用文明禮貌用語,使病人有親切感。與病人交談時語言要柔和,語速要緩慢,語態要熱情,對耳聾的患者更需語言與動作結合的方式,使其聽懂并理解,體現對病人的關心與同情。針對患者提出的問題認真解釋,使患者對病情有一些了解,認識和體諒老年病人的心理變化。
要耐心:由于老年病人長期受疾病的折磨,容易產生焦慮、易怒、不安、猜疑等心理。因此,要求護理人員要耐心、恒心,給病人更多的關懷、同情。要勤巡視病房,多和患者交流,了解其心理變化,護理要更加細心,服務周到,言行謹慎,任何時候處理問題都要沉著冷靜、忙而不亂,有條不紊地做好救治工作,給患者一個良好的印象,增加患者對醫護人員的信任感。盡量滿足病人的要求,告訴病人病情波動是常見的。多與病人談心,了解病人的生活習慣,興趣愛好,性格特征,以及存在的困難。還可了解家屬的思想狀況,這樣就能有效地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消除患者緊張、恐懼心理。對患者提出的意見和建議,合理與否必須認真聽取,酌情處理。對于條件達不到造成的誤會,應誠懇的解釋,時刻尊敬和體諒老年人,使其變擔心、疑心為舒心、安心。建立良好的心理狀態。使其產生親切感、舒適感、安全感、信任感,才能有利于配合治療。
要認真負責、一絲不茍:由于患者住院時間長,缺少親人陪護,加之心理脆弱,易產生悲觀,寂寞心理,急于找到精神上的寄托。此時,特別需要護理人員給予認真的照顧和關懷,尤其是老年人年老體衰,記憶力差,經常忘記吃藥,一定要及時提醒或按時、按量看著患者服藥到口。在生活護理上,細小處的無微不至,護理操作上的一絲不茍與熟練,和藹友善的服務態度,適當的鼓勵,轉移病人的注意力。給予心理支持和安慰,使其能正確對待疾病。認識到只要能配合治療,疾病是一定能得到控制和治愈的。
在病區加強衛生宣教,給病人講解健康常識。醫護人員一定要積極耐心地宣傳相關知識,對病情許可的患者要鼓勵、動員、指導其進行適當的活動,以增強體質,促進身體的康復。讓病人看看電視娛樂一下,閱讀一些書籍,看看報紙愉悅一下心情,正如清代醫家吳尚先所說,七情之病也看花解悶,心曲消愁,有勝于服藥也。
綜上所述,心理護理是藥物治療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輔助手段,是護理學科中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社會老齡化的增加,老年患者的增多,老年患者的心理護理尤為重要。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不但要在技術上精益求精,還要具備良好的道德素質,對每個老年患者做好心理觀察,及時發現問題,調整病人的心態,增強患者戰神疾病的信心,解除患者的思想顧慮,使患者心理處于最佳狀態,積極配合治療,使病人早日康復。
參考文獻
1 聞慧英.老年患者的心理分析與護理.中國實用醫藥,2008,3(11):102.
教會患者適當掌握活動強度:避免過度增加腹內壓的動作,如劇烈咳嗽、提重物等,防止人工的黏膜脫出。
關鍵詞:老年患者;心臟起搏器;護理
老年人心臟出現退行性變化,心包外脂肪增多,心內膜增厚,心肌收縮減弱且儲備能力較小。由于動脈硬化,造成動脈血管彈性減弱,血管內官腔狹窄,使血液流動的阻力增加,導致血壓升高等一系列心血管系統疾病。其中,嚴重病竇綜合癥的患者,會到上級醫院進行植入心臟起搏器后的治療。
1對心臟起搏器的認知
1.1正確認識起搏器的類型 為了能夠正確指導老年患者,作為社區醫護人員必須了解起搏器工作類型的信息,否則在健康體檢過程中將無法判斷起搏功能的好壞。起搏器類型主要有:①起搏電極置于右心房(右心室)的單腔起搏;②起搏電極置于右心室(右心室尖)的單腔起搏;③電極分別置于右心房和右心室的雙腔起搏。起搏器植入后,由設定好的頻率發放沖動,經導線和電極的傳遞刺激心肌,使其產生興奮、傳導和收縮。
1.2正確認識起搏器的功能 作為基層醫護人員對深層次醫學領域的知識范圍接觸不太多,但只有通過不斷學習掌握新的知識才能更好地為社區居民服務,對起搏器功能的掌握尤為重要。安裝起搏器的功能為:相當于人為地給心房或心室一個異位興奮點,只是該異位興奮點的頻率通常可調快,超過原起搏器的頻率;因為是人為發放電激動,故心電穩定,不會隨時停止,確保了這類患者的安全,改善了患者的心臟功能。
2 對植入心臟起搏器老年患者的護理
2.1心理護理 老年人心理活動特點有明顯的二重性。老年人既有久經社會生活磨煉,心理承受能力較強的一面,又有隨著年齡增長,身體衰弱,面對復雜的、變化的社會各種現象,由于學習少,情況不了解,觀念沒有轉變而不理解,心理很脆弱的一面。當起搏器這樣一個價值昂貴的異物附在人體上,患者因此表現出小心、謹慎、不適應的感覺,情況不穩定,有憂慮、焦躁的心理存在。對此,我們在訪視和健康指導的過程中幫助和鼓勵患者說出心理和身體的不適,解釋情緒與疾病康復的關系,使患者從心理上得到放松,消除不適感覺,定期對其進行隨訪和護理,每年做一次健康評估,每次評估更新健康檔案資料,縱向比較心理健康狀況。
2.2合理用藥指導及護理 老年人由于各種原因,用藥較多,各種藥物并用,其不良反應必然增加,當植入心臟起搏器后,對原冠心病治療的藥物應停用,如阿托品、異丙腎等,提高心率的藥,不可長期使用。向患者講明這些藥物的副作用,不要自己隨便用藥。心臟起搏治療僅能維持一定頻率的心搏,對原發疾病的無治療作用。面對于其他疾病的藥物不可隨意停用,如糖尿病的患者,起搏治療后,他認為其他藥物會對其產生影響,故停藥導致血糖水平升高,經訪視指導后,血糖控制,情況穩定。因植入起搏器后使用抗凝藥物,要觀察患者有無出血傾向,注意觀察患者皮膚、牙齦有無出血及黑便嘔血等癥狀。如有及時請示醫生。由此可見,細心的觀察與護理對疾病的治療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2.3定期訪視及生活護理 每3個月訪視安裝起搏器的老年患者,了解他們的目前情況,癥狀變化,危險因素干預情況等。與老年人建立良好的信任關系,鼓勵老年人經常與社區醫護人員交流,告訴醫護人員目前的不適,目前服用的藥物及保健品。目前對健康狀況的困惑等。以便第一時間了解其健康變化。老年人胃腸功能減退,應該選擇易消化的食物,以利于吸收,但食物不宜過精,應強調粗細搭配。人工心臟起搏器具有防止日常電器干擾的屏蔽裝置,一般的家電、汽車等產生的磁場,起搏器工作無絲毫影響,若遇到干擾,可迅速離開或切斷電磁干擾源,正常的起搏將會恢復。另外,在因任何原因就醫時,指導患者應事先相告植入有起搏器,以便有異常情況發生,盡量減少對老年患者的無意傷害。
2.4睡眠方面 在置入起搏器之后,相關的工作人員應及時的與患者進行溝通,由于術后老年人可能會因為長時間的臥床休息以及肢體活動受限等原因,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礙,應了解睡眠障礙的原因,根據情況采取相應的措施,可叮囑家屬在老人就寢后減少開燈,避免強烈的燈光給老年人的刺激,保障患者居住環境的安靜,囑咐家屬患者入睡后減少喧嘩,動作要輕柔,給患者一個良好的休息環境,必要時可予以鎮靜止痛藥進行輔助治療,保障患者的睡眠時間及質量。
2.5飲食方面 應以高營養、高纖維的食物為主,讓患者多吃些易消化的食物,如粥、魚肉等,少吃些油膩的食品,避免排便受阻。多吃些新鮮的水果及蔬菜,增加腸道的蠕動。少食刺激性食物,避免刺激性食物給患者帶來的影響。
2.6排便護理 由于老年人自身身體狀況較差,所以在起搏器植入后,受限、疼痛等原因,可能會是患者出現排便困難、腹脹、便秘等情況。護理人員應指導患者進行排便訓練,叮囑其家屬應予以患者按摩、熱敷等方法引導患者進行排便排尿。促進患者應養成規律的排便時間,可逆時針的對腹部進行按摩,幫助腸道進行蠕動。必要時可予以緩瀉劑或者開塞露進行治療。
2.7體能鍛煉護理 患者應每天進行鍛煉,多進行些有氧運動來幫助恢復身體功能,如散步、打太極、廣場舞等。在鍛煉初期,不宜時間過長,活動力度不可過強。逐漸的增加時間及運動量。護理人員應叮囑其患者及家屬,在患者運動時應在旁陪同,讓患者以積極樂觀的心態來對待每一天。
參考文獻:
[1]周瓊.臨時起搏器術后引起股靜脈血栓形成1例[J].實用護理雜志,1998(增刊):20-21.
[2]胡紅菊,劉學銀,鄧明燕.植入心臟起搏器治療的健康指導[J].實用護理雜志,1998(增刊):22-23.
[3]李建藝.永久心臟起搏器植入患者自我管理行為的護理干預[J].健康必讀,2013,12(7):467-468
陜西
曹××
曹讀者:你好!
老年期抑郁障礙除部分是在中青年時期發病、持續到老年期仍然復發者外,多數是在老年期首次發病,它并不是一個獨立的疾病,它同青壯年發病的抑郁障礙同屬于情感范疇,也稱心境障礙,是精神科的常見病、多發病。同青壯年相比,老年人更易罹患抑郁障礙。近年國內北京地區曾有調查顯示,60歲以上老年人抑郁障礙的發生率為12.89%,女性發生率高于男性,女性為16.89%,男性為10.43%。
從發病的生物學因素上分析,青壯年時期發病者遺傳負荷較明顯,統計顯示有遺傳史者占45.5%;而老年期首次起病者遺傳因素較少,家族史陽性者僅占14.7%。
一些心理社會因素的誘發,在抑郁障礙的發病中也具有一定作用。從病前一些生活事件的發生率來看,老年群體與中青年比較并無明顯差別,但是遭遇生活事件的嚴重程度老年患者相對較重,而且由于應對能力和適應能力又相對較弱,故老年人比中青年更容易導致患病。同時,老年人退休后的生活多失去社會的關注,也會為一些老年人帶來孤獨寂寞之感,增加了無望、無用和無助的心理感受,也增加了其患病的基礎。從生活事件的類型上看,老年群體主要是軀體疾病和家庭沖突,諸如慢性病纏身、跌倒外傷、活動受限、視聽受損、生活窘迫、子女不孝、配偶故去、代際矛盾等等,而中青年主要是個人工作、學習、生活、婚戀等方面的問題。
老年人常患的疾病中如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腦動脈硬化等,又常常易于伴發抑郁癥狀群。如腦卒中后抑郁的發生率,有統計顯示可達47%,其中重度抑郁為27%,且往往發生于卒中后3個月~2年;糖尿病后抑郁的發生率,有報告顯示輕、中、重度抑郁各占61%、15.7%和1.4%,都遠超過一般人群的患病率。在老年人因患軀體疾病所常用的藥物中,有些可誘發抑郁癥狀,如某些抗高血壓藥、抗腫瘤藥等。上述這些疾病或藥物所導致的抑郁,在臨床中也會相應地增加老年期抑郁障礙的發生率,臨床上應注意區分。
老年人群隨著正常的軀體老化進程,中樞神經系統中單胺類神經遞質(如5-羥色胺、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等)也會受老化進程的影響,發生增齡性改變。這些又與抑郁癥發生的神經遞質學說相吻合,可能會促進抑郁障礙的發生。抑郁癥時某些神經內分泌的改變,如糖皮質激素水平的升高,在老年人中也很常見,這也可能是老年人易患抑郁障礙的又一因素。
還有,就是老年人隨增齡而至的腦退化性改變,如腦白質變得稀疏、腦皮質變薄、腦室擴大等腦實質萎縮的病理進程也與抑郁癥候群的發生不無關系。國內有調查顯示,有增齡性腦退化改變的老年人,抑郁障礙的發生率較無改變者明顯升高。提示,腦老化改變是老年期抑郁障礙發生的重要相關因素之一。
老年期抑郁障礙的癥狀表現,雖同中青年所患抑郁癥基本類似,如情緒低沉、興趣下降、精力減退、自我評價過低、無望無助、自責內疚、少言少動,甚至會出現度日如年、生不如死、欲輕生自殺的念頭或行為等。但是,老年人患抑郁癥時,較中青年時期起病的抑郁癥患者,多伴有明顯的認知功能下降、具有多種軀體不適主訴和嚴重的睡眠問題困擾。有時,這些癥狀反倒掩蓋了患者的抑郁情緒或低沉心境,給明確診斷帶來困難。
統計顯示,80%的老年抑郁障礙患者有記憶減退的主訴,此外,計算力、理解力、判斷力等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有隨訪調查發現,老年期抑郁障礙患病3年后,43%的人呈現為老年癡呆樣改變,而無明顯認知功能下降的老年抑郁患者僅有12%會表現為老年性癡呆。
伴有軀體癥狀或不適主訴雖也是中青年抑郁癥患者的表現,但在老年期抑郁患者中更為常見。軀體不適癥狀可涉及到身體各個系統器官,如頭痛、頭暈、胸悶、氣短、心跳、出汗、緊張、顫抖、惡心和嘔吐等,各處疼痛以及大小便等方面的問題始終困擾。并常是以這些主訴癥狀來就醫,而抑郁低沉的情緒卻不明顯;或是被患者和家屬認為是患了某些內科疾病,而反復就診于綜合醫院,進行各種檢查卻罕有臨床意義的發現,對癥用藥治療也收效不大,這時應考慮到抑郁障礙的可能。
世界衛生組織(WHO)預防聾和聽力減退合作中心主任、聽力國際副主席、江蘇省人民醫院耳鼻咽喉科主任醫師卜行寬教授介紹:很多老人都會遇到聽力問題。WHO最近的新的全球聽力殘疾數據表明:在65歲以上的老年人群中,約1/3為聽力殘疾。我國學者用WHO方案在蘇、川、黔、吉四省進行的調研顯示:我國≥60歲的老年人群聽力減退患病率達59.5%,聽力殘疾患病率達26.6%。換言之,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群中超過1/4為聽力殘疾。聽障老人常常表現為叫吃飯,聽不見;接電話,聽不清;看電視,音量開得很大;說話愛打岔,牛頭不對馬嘴;聽力雖然減退,但又非常懼怕噪聲,在嘈雜的環境中與人溝通更為困難,有時會變得越來越孤僻……這些都是老年性聽力減退的表現,要警覺。
聽力殘疾嚴重影響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不僅直接導致溝通交流障礙,還會引發多種心理問題,極大地損害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及家庭、社會功能。
人老失聰,并非天經地義
很多人認為:老人聽力差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所以任其發展,不去管它,其實這種觀點是非常錯誤的。雖然從生理上說,聽力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減退。大體上60歲后,就會出現輕度(主要是頻)的聽力減退。但實際上老年人聽力損失的首位原因并非生理性衰退,而是由遺傳和環境兩大因素損害聽覺系統的病理性變化。因此,我們應當積極防治這些致病因素而不能聽之任之,放任不管。
目前對老年聾的遺傳基因已有較多研究,但尚不能用于臨床實踐,而對避免噪聲、合理使用耳毒性藥物、積極防治對聽力有影響的全身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動脈硬化、腎臟病和自身免疫病等卻是完全可以做到的。老年性聽力減退者及早接受治療干預可保存殘留聽力,避免聽力進一步受損,保留殘存聽力對提高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質量非常重要。出現早期癥狀后要及早做耳科、聽力和相關的全身檢查,以便及時干預治療。有的人四五十歲就出現聽力減退,因此,預防應從中青年開始,注意全身健康和環境衛生。
聽力差引發“蝴蝶效應”
聽力與語言是人類相互交流和認識世界的重要手段,耳病和聽力障礙的陰霾卻襲擾著人類,嚴重妨礙人們的溝通,進而引發認知、情感和社會行為障礙。它會降低生活和工作質量,并會引發抑郁、孤獨、焦慮、疲塌等一系列問題,不但危及個人,影響家庭,還累及社會,成為全球疾病負擔重點防控的對象。這種由耳內微小擾動而引發個人、家庭乃至社會巨大變化的“蝴蝶效應”必須引起全社會的關注。由于老年聽力減退的發病率最高,因而老年人群也就成為防控該“蝴蝶效應”的重中之重。
卜行寬教授建議,一旦發現老人聽力下降,家人要及時鼓勵并陪伴老人到醫院就診,查明病因后積極干預。
助聽器一定要科學驗配
絕大多數老年聽力減退是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迄今為止尚無特效藥物可治,但也并非束手無策。科學驗配助聽器、人工耳蝸植入、專業化聽力言語康復訓練、聽覺輔助用品的應用和改善聆聽的聲學環境等都是有效解決聽力障礙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