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多元文化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本論文結構如下:
第一章“緒論”說明選題緣起、多元文化教育研究的意義、國內外關于多元文化教育研究的已有成果、英國多元文化教育研究綜述以及本研究的目的、內容和方法
第二章“多元文化教育的含義與基本理念”從“文化”一詞入手,對多元文化、多元文化教育及其相關概念進行梳理和界定,明確本文所研究的多元文化教育的內涵,進而說明多元文化教育的基本理念
第三章“英國學校多元文化教育的歷史考察”主要考察英國多元文化教育的產生背景和發展軌跡,同時分析英國教育政策從同化到整合再到文化多元化的變化過程
第四章“英國學校多元文化教育政策的分析”從英國教育行政管理制度入手,說明英國多元文化教育的法律基礎和政策發展
第五章“英國學校多元文化教師教育”首先說明多元文化教育對教師素質的要求,在此基礎上介紹英國現行《合格教師資格標準》的主要內容,分析英國現行《合格教師資格標準》對教師多元文化教育素質的要求以及英國教師教育政策,最后指出英國學校多元文化教師教育面臨的問題超級秘書網
第六章“英國學校多元文化教育的課程設置”博士畢業論文從分析多元文化課程含義入手,回顧英國中學課程發展軌跡,說明英國國家課程的目標、多元文化教育內容及多元文化課程的教學方法
第七章“英國學校多元文化教育實踐的主要途徑”主要從公民教育、宗教教育和現代外語教育入手,探討英國學校如何通過學科教育,培養學生樹立尊重文化和個人認同的思想,以提高學生的多元文化意識
雖然經濟全球化為促進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發揮重要作用,對世界多元文化與價值觀念的學習與借鑒有利于開拓大學生的國際視野,但是,我們應該意識到,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它為我國經濟發展帶來重要機遇的同時,與其相伴隨的多元文化與價值觀念中的腐朽成份也通過各種途徑滲入進來,對大學生的思想意識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沖擊。由于大學生缺乏警惕意識與文化鑒別能力,西方腐朽的文化與價值觀念,嚴重侵蝕大學生的思想意識,沖擊和異化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然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具體而言,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與價值觀念對大學生思想意識的沖擊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政治信仰危機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與價值觀念的沖擊,造成了我國社會文化的不穩定狀態。一部分過分推崇西方腐朽文化與價值觀念的大學生懷疑的科學性與正確性,表現為較嚴重的信仰危機。據調查顯示,部分大學生不信任,他們只相信資本主義的“金錢至上”。另外,我國腐敗現象的頻發,也使得部分大學生對馬列主義、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持懷疑和漠視的態度,將我國主流的集體主義、社會責任等理想信念和價值追求拋置腦后,轉而崇尚西方的消費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的思想,從而逐漸偏離了人生方向。
(二)過分張揚個性,社會責任感淡化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作為年輕一代的大學生具有強烈的自我表達意識,他們崇尚自我主義,主動參與各類活動,希望凸顯自己的個性,而并不考慮過分張揚自我個性表現出的與眾不同,是否符合我國主流文化和價值觀念,是否為社會大眾所認可和接受。另外,我國目前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尚不完善,市場經濟的固有弊端———功利主義、拜金主義、個人主義、消極主義等存在于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活動中:假冒偽劣產品、惡性競爭、欺行霸市等,這些是嚴重的缺乏社會責任感的行為。其中,有相當一部分行為主體是大學生,他們過分張揚自我,崇尚金錢萬能,是非不分,逐漸喪失了基本的價值判斷力,使得我國的社會問題日益多樣和復雜,也增加了我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難度。
(三)盲目崇洋,民族意識弱化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多元文化與價值觀念與我國傳統文化與價值觀念相互碰撞,在碰撞過程中,很多大學生逐漸喪失民族自信,被眼花繚亂的西方文化深深吸引,再加上商家的炒作,很多大學生逐漸崇洋。例如,許多大學生對情人節、圣誕節等西方節日的過度熱衷,而對清明節、中秋節等中國的傳統文化和節日不以為然。大學生弱化自身的民族意識,盲目推崇西方的文化與價值觀念,并不加任何取舍地移入我國,并在自己的行動中極力展現,極易引導更多的人養成崇洋的心態和行為,十分不利于我國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的形成和弘揚,削弱我國文化軟實力的實效性,從根本上不利于我國民族文化的發展。
(四)網絡文化的泛濫,社會交往危機凸顯當前社會是一個信息社會、網絡社會,網絡把全球范圍內的各種文化信息都及時呈現在大學生的面前。網絡本身集文字、聲音、圖像于一體的特色功能博得了大學生群體的青睞,并深刻影響他們的學習、思維和生活方式。徐柏才、張俊在《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指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指出“網絡信息的高度圖像化往往會導致青年學生漸漸忽視思考,習慣于形象思維而放棄追問本質的抽象邏輯思維,它的直接化、形象化傾向會導致他們用‘看’而不是用‘想’的方式來認識世界。”另一方面,網絡因其開放性、互動性、隱蔽性、隨意性、便捷性和發散性,向網民呈現出一個與現實世界之外的虛擬世界。人們在虛擬世界中,獲得最大限度的自由滿足感。網絡的虛擬特點深深吸引著大學生,他們沉湎于虛擬世界中,很多大學生沉迷網絡、癡迷游戲等就是典型案例,更有大學生輕率的談網戀、見網友,最后深受其害。大學學生盲目、過分依賴網絡,非常不利于正常的學習和生活,他們沉迷網絡,不斷模糊自身原有的社會認知,“必然會使人產生去社會化傾向,導致人們正常社會交往能力下降,并帶來人際關系淡漠、人際距離疏遠等社會問題”。
二、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應對多元文化與價值觀念
多元文化教育起源于美國,是美國現代教育倡導的一種基本理念和一種教育改革。克瑞斯汀(Christine,1999)認為,多元文化教育是“基于對民主的信仰和珍視,在存在文化差異的社會中與多種文化相互依賴的世界中確認文化多元化的一種教學和學習取向”,其目標在于“使屬于不同人種、宗教、文化、社會階層的集團,學會保持和平與協調相互之間的關系,從而達到共生”。美國學前教育專家莫里森(G.S.Morrisonrenwei)認為,多元文化教育是幫助兒童理解、欣賞、尊敬其他種族、性別、社會經濟、語言和文化背景的人,使兒童能夠在一個不同文化的世界中生活、學習、交往和工作的教育,獲得平等的機會,得到充分的發展。可見,在西方,多元文化的概念多立足于不同的民族和種族,多元文化是尊重和平等對待弱勢民族與不同的種族文化。而今,多元文化教育的全球化發展趨勢已成為世界各國尤其是多民族國家必須直面的挑戰。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多元文化社會系統的構成不僅來自中華民族內各民族的文化,還來自于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主流文化與非主流文化等文化形態的沖突與融合。
二、多元文化融入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必要性
學前兒童作為一個發展中的人,他雖然還沒有能力承擔社會責任,但必須按照一個合格的社會成員的樣式受到培養。在學前兒童社會教育中,融入多元文化教育的必要性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樹立兒童全球化視野
過去在我們的傳統文化教育中存在一種誤區,即:喜歡突出和頌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優越性,用意識形態的思維批判和貶低其他文化,特別是西方資本主義社會文化,認為“資產階級思想都是腐朽的”、“資本家只知道享樂”等等,從而樹立一種文化對立情緒,某種程度上變成了一種狹隘的民族主義教育。21世紀是信息化的時代,互聯網把我們緊緊連接在了一個地球村,不同文化的交往將面臨共同的問題,全球化背景下的教育要解決各自文化中的問題,必須要培養國際視野、全球眼光,相互借鑒經驗。因此我們必須隨時關注全球動態,了解國際學前教育的發展趨勢,使本土化與國際化接軌。
(二)增進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和自豪感
多元文化教育的首要任務是要讓學前兒童認識和了解本國本民族的文化,感知中華民族內各民族的生活方式、民族特色、民族禮儀、民族語言,能夠充分感受到自己的語言、文化、民族歷史的美好與偉大,從而樹立自豪感。
(三)培養開放意識和接納能力
多元文化教育為兒童創造了了解和認識世界各國文化的機會、接觸不同的族群,既知道自己民族的文化與歷史遺產,又能學習和感知新的外來文化,同時還增強了他們對其他民族的喜愛,學會接納包容不同的生活方式、習俗與語言。從小培養兒童開放的意識和悅納他人的胸懷。
(四)學會分享和理解
兒童出生后作為一個自然人成長為一個符合社會要求的社會人,不僅要面對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還需要與社會成員進行交往。多元文化的教育有助于幫助兒童學會與不同的人打交道,學習互助、合作和分享,學會不同的禮儀,尊重他人的想法,理解他人的感受,同情不同民族人民曾經遭遇的磨難。
三、學前兒童社會教育多元文化視域的內容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是幼兒園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將社會教育作為五大領域活動之一,足見學前兒童的社會性發展在其一生的成長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學前兒童的社會性教育以發展幼兒的社會性為目標,以增進幼兒的社會性認知、激發幼兒的社會情感、引導幼兒的社會為主要內容。基于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必然要與《綱要》規定的內容契合,因此,筆者認為主要應抓住三個方面開展教育。
(一)加深多元文化認知
兒童社會的發生是建立在其社會性認知的基礎之上的。兒童一出生就積極從環境中尋找、選擇適宜自己的環境刺激,并在與環境的交互作用中建立認知。學前兒童的社會認知是其對他人、自我、社會關系、社會規則等主動與被動感知理解的一種心理活動。兒童對多元文化的社會認知內容包括:了解全世界不同的民族與種族以及他們使用的語言、生活習俗、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經濟發展、宗教儀式等等,從而樹立兒童多元文化的初步意識,加深其對世界文化多樣性與豐富性的感知。
(二)培育多元文化情感
學前兒童的多元文化社會性情感是建立在他們的認知基礎之上,在社會活動中的一種內心感受、心理體驗。情感具有動力作用,它滲透在兒童生活和幼兒園活動中,對兒童的認識、行為產生積極或消極的影響。培育學前兒童積極的多元文化情感可以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培育文化自尊情感,通過民族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讓幼兒感受豐富性,培植民族文化自尊感。二是培育尊重其他文化的情感,通過面向世界的教育幫助兒童了解人類文化的多樣性,學會尊重其他文化。
(三)促發親社會
學前兒童的多元文化行為的發生一定是基于其對多元文化的理解、認同并產生相應的社會化情感。兒童在家庭和幼兒園生活中對他人和事情表現出的態度、語言和行為反應有可能是親社會,也可能是。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標就是要引導幼兒良好的親社會,比如,對少數民族孩子的服飾表現出喜愛、贊美,對外國小朋友的語言表現出興趣,等等。
四、學前兒童社會教育多元文化視域的實施途徑
培育幼兒的多元文化意識是當前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教育適應時代要求的必然選擇,還是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具有強烈公民意識的合格公民的最佳途徑。對學前兒童進行多元文化教育本質上要讓幼兒認識感知本民族文化特征,增強民族自豪感從而形成對本民族文化的歸屬感,同時增強文化多樣性和豐富性的意識滲透,初步樹立幼兒能以客觀公正、開放包容的態度對待不同民族和種族文化的認知和判斷能力。對學前兒童進行多元文化教育要考慮到每個兒童的興趣和經驗,反映每個兒童的家庭背景和語言文化,教育的目的是要把兒童的積極情感與多元文化體驗連接起來。
(一)創建幼兒園多元文化教育多維體系
我國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國家,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傳統。因此,各類幼兒園應當基于本地實際,結合民族特色和當地風土人情,因地制宜地開展多元文化教育,并通過建章立制、規范管理、形成體系等途徑充分利用各種資源,通過開展主題教育活動、加強教師培訓等途徑具體加以落實。1.打造多元文化主題幼兒園。在少數民族地區,可以根據當地民族風情把幼兒園建設成為以民族特色為主題的幼兒園,包括幼兒園的建筑外觀、環境裝飾、教育理念都可以體現民族特色。在一些歷史文化積淀深厚的地區或者因某種歷史原因形成的特定居住區域,例如建設“客家文化幼兒園”、“金沙文化幼兒園”等等,充分彰顯和尊重民族文化的獨特與多樣,從而達到弘揚和傳承歷史文化的作用。2.創設多元文化環境。每個民族都有其獨特的文化標識,比如說到新疆的維吾爾族,我們就想起“大盤雞”。看到哈達,我們就想起藏族兒女熱情的歌舞。看到“桑巴舞”,我們自然會聯想到巴西。幼兒園在考慮幼兒的構成基礎上,把多元文化的教育因子植入到幼兒園的物質環境創設中。例如,打造民族大舞臺,定期在幼兒園開展不同民族的服飾秀、歌舞表演等;創設國際走廊,把各個國家的國旗、國徽、民族特色做一個陳列展示,等等。3.設計多元文化主題活動。從幼兒的興趣特點出發,以幼兒已有的生活經驗、認知水平為基礎,把不同國家、民族的地理、建筑、風土人情、飲食習慣編制成一個主題教育活動方案,以主題教育的方式對幼兒進行多元文化教育,目的是養成幼兒對多元文化的積極態度,充分讓幼兒理解和尊重來自不同民族和種族的文化。例如,很多幼兒園都在開展“大創游”體驗活動,具體做法譬如“美國飲食吧”、“美國購物街”、“回族餐廳(或者伊斯蘭餐廳)”等等,如果在這些活動中植入多元文化內容則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開展師資培訓。多元文化教育的質量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幼兒園教師的水平,對教師進行多元文化理念與教學技能培訓是非常重要的。教師首先必須是一個具有多元文化理念的人,寬廣的視野和較為豐富的知識素養必不可少,同時還要具備性別公正意識和行為,避免幼兒性別角色歧視、種族與民族歧視等等。當前國內的幼兒教師在職培訓比較多,在課程內容設置上應當把多元文化內容作為必選課程。同時每個幼兒園也可以開展園本培訓,幫助教師提高多元文化教育意識和能力,引導教師花大量時間練習怎樣適當選擇教育材料、設計生動有趣的教育活動。
(二)建立多元文化教育伙伴關系
多元文化教育是有意識地將外來文化視為一種平等的教育理念,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形成多樣性的世界觀。多元文化不僅僅涉及到中外文化,還涉及到主體民族的文化及少數民族的文化,這些文化相互借鑒,彼此吸收對方的精華,在傳承本民族傳統文化的同時,還可以傳遞去蕪存菁的精神,使本民族文化更加壯大。在少數民族實行多元文化教育,其作用有如下兩個:其一,使少數民族同胞可以更好地適應現代社會,在未來獲得自身的最大發展;其二,繼承與發揚本民族的豐厚文化遺產,在豐富自身的同時為全社會作出貢獻。
二、多元文化教育對少數民族幼兒教育的重要意義
1.多元文化理念促進了少數民族幼兒教育的公平與平等
在多元文化教育這一理念的要求下,隨著政策的逐步進行,阿克塞縣幼兒園的師資被大大補足,哈薩克族幼兒得以獲得更好的教育。
2.多元文化理念豐富了少數民族幼兒的課程內容
以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幼兒園所進行的多元教育為例:
(1)尊重主流的傳統文化。中華民族在長期演化中形成了富有鮮明特色的多元文化,為了更好地掌握傳統文化,哈薩克族幼兒應從幼兒園時期就開始進行主流傳統文化的教授。
(2)掌握哈薩克本族的悠久風俗文化。由于少數民族的特性,他們于日常生活中必然會接觸到很多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因此,幼兒必須要學習好本民族的文化,承擔起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責任。
(3)兼顧現代科學教育。現代社會以經濟和科學技術為主要生產力,對現代科學技術的學習可以使少數民族人們獲得更好的物質生活。對于哈薩克族的幼兒來說也是同理,在幼兒園時期進行科學教育,可以使其本身與其民族在未來獲得更完善的發展。
(4)吸收西方先進文化。西方文化給中華民族帶來了先進的科學文化與生產力,對于少數民族的經濟文化建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對哈薩克族幼兒進行教育時,可以適當借鑒西方的先進文化理念,豐富少數民族幼兒的精神生活。
三、多元文化教育在哈薩克族幼兒教育中的應用
1.音樂
哈薩克族是一個熱愛音樂的民族。本民族的樂曲不但數量極多,質量也非常高。其旋律具有一種古樸雄渾的氣息,在含蓄中蘊含著奔放,在粗獷中又蘊含著纏綿,可以說是一種融合了東西方民族特色的音樂。為人們所熟知的民族特色樂器有冬不拉、斯布孜合等,有彈奏的、拉奏的,也有吹奏的和打擊的。傳統的幼兒園音樂教育,通常是進行課堂式的傳授,融合了多元文化教育理念后,進行音樂教育時,可以借助現代科學技術,如信息技術、多媒體技術增加課堂表現形式,通過播放視頻、幻燈片等使哈薩克族幼兒得到更加直觀的學習。并且,多媒體教育的直觀形象特點正好符合幼兒喜歡豐富多彩內容的心理,避免了枯燥的課堂內容削弱幼兒學習的積極性。
2.舞蹈
哈薩克族是一個游牧民族,這種特性使得該民族的舞蹈具有非常強的律動性,具有粗獷彪悍、矯健有力的表現風格,充滿了游牧狩獵的草原氣息。哈薩克族舞蹈題材以馬為主,模仿馬的日常形態,表現出極為剛健有力的風格,其他題材如勞動、狩獵等,也是模仿日常的勞動或狩獵場景,通過惟妙惟肖的動作,在展示優美舞姿的同時給人以豐富的想象空間。教授幼兒舞蹈時,可以在傳統模仿教學的基礎上,安排幼兒觀看舞蹈視頻,并借鑒國內外的先進舞蹈理論,使幼兒學習到更加標準、形式豐富多樣的民族舞蹈。
3.禮儀風俗
長期以來,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往往遵循教科書上的內容,強調語言知識的傳授和語音技能的培養,很少在課堂上講授有關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內容,更鮮有用多元文化的視角教授學生解決問題,使得實際教學和現實文化相互脫節。同時,學生的英語學習不能夠以習得為基礎,難以擺脫母語的影響,不能夠真正運用西方思維進行學習。用美國外語教學專家溫斯頓•布倫姆伯格的話來說,就是“采取只知其語言而不懂其文化的教法,是培養語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方法。”隨著英語教學改革的深入,越來越多的英語教師本身也應接受大量的外來文化熏陶,并將其深入到課堂教學中。教師慢慢的開始注重語言情景的設置,灌輸地道的語言方式。學生喜歡這種生動而真實的授課,學習語言的動力也會十足。
二、課堂上多元文化對英語教學的影響
教育部正式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中明確指出:“大學英語教學是以英語語言知識與應用技能、學習策略和跨文化交際為主要內容,以外語教學理論為指導,并集多種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為一體的教學體系。”因此,多元文化的滲入必定會給大學英語教學帶來活力與影響。
(一)多元文化背景下,通過課堂上對多元文化的分析讓學生明確主流文化
融合多元文化的精髓,使得學生能夠開闊思路,多角度學習語言,多方位思考問題。多元文化,顧名思義就是多種文化的相互融合,接納各個民族,各個社會的不同文化,這樣的知識灌輸,學生在知識儲備上自然而然便成為“雜家”,通曉多種文化。
(二)引導學生學習,讓學生在大學英語課堂上吸收先進文明的文化內涵。
增強學生的國際競爭意識,以便適應國際經濟發展的速度。未來的社會,單一的文化只會困擾自己發展的手腳,而多元文化能夠使得學生知己知彼。
(三)注重大學英語課堂上的跨文化交流,運用課堂機制
使學生自發地將內化的修養適度地表現在課堂之上并反饋于社會生活之中,進入社會之后能夠更好的服務于社會。學生在課堂上既了解各民族的語言知識,同時也了解各民族的風土人情,為以后的工作打下扎實的基礎。
三、多元文化影響下大學英語教學的意義
事物都有其雙重性,在多元文化影響大學英語教學的同時也給大學英語教學帶來的新的思路和意義。
(一)多元文化給大學生文化素養的提升帶來新的契機。
全球一體化勢必將本土文化與其他文化進行跨文化融合,產生文化共存的氣象。在大學英語課堂上傳授不同的文化,客觀上拓寬了大學生的視野,提升了文化境界,同時,學生將單一的本民族文化融入多元文化之中,文化素養將不斷上升。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通過課堂上文化的灌輸,使學生的個性賦予時代性。
每一種文化價值都與族群迥然不同的生活環境、發展歷程息息相關,因此具有不同的特性和表征。但在文化共融中,存在共通的真善美,新時代的大學生可以自由的吸收和接納同性與差異,找尋自己喜歡的文化,在社會群體中展現個體特性和時代特征。
(三)大學生的人生觀與多元文化形成互惠。
文化的多元發展對大學生的人生觀影響很大,人生觀是一個抽象的,在潛移默化中形成的一種文化趨向,通過大學人生觀這一介質又對社會文化產生作用,促進社會文化的多元發展,最終形成了大學生人生觀與文化多元化的互動發展形態。
(四)提升大學生跨文化交流的意愿。
課堂上的傳授潛移默化地使學生文化修養在不斷的融合與交匯,讓學生尋找機會展現這種融合的結果,展示張揚與個性的結合,體現在多元文化下新時代大學生的風采。
四、結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