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中藥化學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有機化學是研究有機化合物的結構、性質、制備的學科,有機化學課程涉及很多定義、定理、化合物結構式等,這些內容都比較抽象,單純依靠課本講解學生學習起來會比較枯燥乏味;而那些立體結構、反應歷程等更需要有豐富的想象力[2].如果利用傳統的板書授課,不但不能很好的展現這些立體結構和反應的變化過程,也浪費很多時間.這時適時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媒體將圖、文、動畫和視頻等有機的融合成一體,它生動、形象、直觀的效果更能清晰展示教學內容[3],學生理解起來也比較容易,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這樣還能實現教師引導為輔,學生自主思考為主的教學模式,能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教師方面,更能節省書寫板書的時間,可以多為帶領學生做練習以鞏固所學;還能補充一些相關的課外知識.但是多媒體在教學中的地位是“輔助”而不應該是“主導”,因為實驗在有機化學課程中占有重要地位,雖然用多媒體可以生動的模擬出化學反應過程、現象等,但是與實際現象還是存在很大的區別.而且在課堂上很多同學反應多媒體授課過程中單位時間內信息量大,難以平衡記筆記和認真聽講的關系,所以需要教師在課堂上注意速度.另外很多合成需要幾個步驟才能完成,如果教師利用板書把實驗產生的現象、產物逐一指出,帶領學生一起得到最后的結果,這樣有利于學生積極思考而且印象更加深刻.
2加強實驗教學,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實驗是有機化學課程中的重要部分,也是人才培養中的一項比較重要的指標.通過實驗教學不但能培養學生熟練的技能還能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更能培養學生觀察、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和創新能力.實驗課程的主要內容有基本知識和操作、有機化合物的合成與提取、化合物的性質實驗.按項目層次可劃分為:基礎型實驗和綜合設計型實驗(按中藥專業培養方案界定).基礎型實驗以驗證為主(如普通蒸餾、熔點測定;醇酚醚、醛酮醌的性質驗證),其步驟、現象、結果等在教材都能找到,這樣很多學生就不加以重視,機械的按照書中提示步驟進行,實驗結果也沒能仔細觀察.這樣既達不到訓練的規范要求,沒能養成良好的操作習慣,更達不到綜合設計型實驗要求的綜合實驗能力.所以應該把基礎知識和基本要求在緒論課中介紹,一些典型的官能團性質實驗可以作為學生的課外練習不再加入到實驗課程中;而一些重要的基礎操作,如普通蒸餾、結晶實驗、熔點測定等需要單獨進行實驗指導,培養學生熟練的操作技能;還能將一些基本操作整合到其他的綜合型實驗中,例如將分餾實驗整合到制備乙酰苯胺的實驗中.
綜合設計型實驗不但包含基礎實驗知識和基本操作,更要求學生有良好的實驗技能,可以考慮在實驗教學中增加這一類型的實驗.而在教學中應積極利用啟發式教學模式,用以培養的學生的創新能力.以往的教學先會由教師集中講解然后整個實驗內容都是在教師的主持下完成,在新教學模式中可以引導學生在課前認真閱讀相關實驗說明然后自主思考實驗的過程、結果、可能遇到的問題或是還有哪些合成途徑.這樣就可以把教師在課前的集中講解變成學生的自主討論這時教師再適當的補充和點評,能幫助學生對實驗內容理解更深刻,還能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合作能力和歸納總結的能力.
關鍵詞:民族性 聲樂教學 重要性
我們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我國的民族聲樂藝術理論也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從春秋戰國“聲震林木,響遏行云”的具有高超水平的歌唱,到漢樂府的“相和歌”,唐詩宋詞的“吟誦”,從宋代的說唱、元代的散曲、戲劇、雜劇,到明清的民歌、戲曲等,形成了豐富的聲樂演唱形式和多樣的聲樂藝術風格。祖先們無論從理論還是實踐,都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經驗與文化遺產。
歷代的民族聲樂藝術家、理論家對民族聲樂藝術的唱法特點和表現規律都有精辟的研究、獨創的論述和比較全面的總結。早在公元前春秋戰國暑期的《禮論?樂記》,就對歌唱的呼吸方法有“上如抗、下如墜”的呼吸支托感,對旋律的吐字和行腔要求“如貫珠”一樣清晰流暢與精湛準確的論述。特別是到了元朝、明朝、清朝,聲樂理論研究發展到了一個鼎盛時期,諸多有代表性的優秀論著相繼而世,有元朝南芝庵著的《唱論》,明朝朱權著的《詞林須知》,明朝魏良輔著的《曲律》等,都是我國歷代聲樂理論著作中的精華。這些著作從不同角度全面論述了我國民族聲樂藝術歌唱的技巧,咬字吐詞的方法,作品的情感表現與風格特征,顯示了對我國民族聲樂演唱藝術獨到的審美標準和藝術要求,對現今的民族聲樂演唱藝術,無論科學性、實用性都具有珍貴的學術價值和指導意義。而作為肩負傳播音樂文化與普及音樂教育重要使命的音樂專業教師們,重視和加強民族聲樂教學,對聲樂民族傳統的繼承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聲音的技巧是以科學的發聲理論作為指導,并通過科學的方法進行嚴格系統的訓練才能獲得的。說到發聲方法,多年以來,聲樂比賽中對唱法作“美聲”與“民族”的劃分,好像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有很大區別,這一思想也曾滲入聲樂教學中,并產生很大影響,似乎一定要區分好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才是對的。這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我們的聲樂教學觀念,特別是民族聲樂教學觀念,使民族聲樂教學被束縛在某種教學模式中,導致培養人才的單一性和“千人一聲”的局面。但其實,科學的方法是由人聲各器官及其在發聲過程中的工作原理決定的,是符合人體發聲生理運動規律的方法,根據人類發聲器官的構造與發聲運動原理的同一性,人類發聲的科學方法是大體相同的。“美聲”與“民族”應是在同一科學方法基礎上的,不同的僅僅是因文化背景不同而產生的不同的聲樂藝術風格,而不應是唱法的分類。“Belcanto”原意指“美歌”,而并不是指唱法。縱觀中西兩聲樂理論,美聲唱法與我國傳統的聲樂演唱,在呼吸、共鳴等的要求上有很多相同的地方,這些是歌唱發聲的科學共性。美聲唱法強調氣息、腔體等,我國民族傳統唱法中,很早以前就有了關于氣息、腔體、咬字等的論述,如:清朝的王德暉、徐沅徵《顧誤錄》中寫道:“氣由聲也,聲由氣也。氣勁而聲發,聲發則氣振。……”唐朝的段安節《樂府雜錄》記載:“善歌者,必先調其氣,氤氳自臍間出,至吸乃噫其調,即分抗墜之音,既得其術。即可致遏云響谷之妙也。”所以把發聲方法冠以“美聲”與“民族”之分,從本質上講,是沒有尊重人類歌唱在發聲上的自然法則和客觀規律,而且,把兩者作為唱法而割裂,甚至對立起來,也并非根本意義上的對聲樂民族傳統的繼承,且對聲樂民族傳統的繼承與發展并不具有積極意義。對于音樂專業學生來講,不應被框定在某種“唱法”之中,這樣將不利于他們的歌唱潛能的全面開發,其結果是聲音表現單一,演唱曲目與不同風格表現的適應性不強。所以,聲樂教師在上聲樂課時,對學生尤其是初學者,不要冠以民族與美聲之分,這樣不符合音樂專業培養目標的要求。
我國有五十六個民族,風俗多樣,語種豐富,各民族和地區都有其語言音調及發音的特殊性,由語言音韻的不同而產生的演唱風格也不盡相同。所以,聲樂民族傳統中的藝術風格應是豐富多彩的。在教學中,繼承傳統,發展民族聲樂,僅用國語演唱好具有民族風格的創作歌曲還不夠,還須用不同方言演唱好具有濃郁地方民族特色的民歌等。相比之后,后者比前者更為必要,因為它是我們聲樂民族傳統的重要體現。正是由于多地方、多民族的民歌演唱,才匯聚成中華民族大家庭絢麗多姿的聲樂藝術風格。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任何民族文化離開了傳統,其文化都會因無根基而枯竭,甚至消亡。意大利“Belcanto”之所以對包括我國在內的世界各國的歌唱藝術產生這么大的影響,就是因為它在幾百年的歷史中,經過一代又一代的藝術家的共同努力,在繼承與發展中逐步走向完善。它不僅擁有科學的理論與訓練體系和一整套豐富的演唱曲目,而且與各國的語言相結合,并在各個國家和民族文化的影響下,形成了具有不同國家和民族聲樂美學特征的“Belcanto”歌唱藝術風格。如今,它早已走出國界,成為人類共同的世界性歌唱藝術。而我國傳統民族聲樂藝術要發展,走向世界,必須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學習和借鑒人類優秀的唱歌藝術經驗,不斷有所創新和發展,并在繼承中學習其精華,完善其不足。由于我國傳統的民族聲樂藝術中,存在著聲部劃分不細,歌唱時喉嚨不夠打開,聲音支點較淺,造成聲音線條過細,缺乏渾厚與力度,在表演風格磅礴的歌曲時,就會顯得蒼白無力,沒有氣勢。這些已經遠遠不能滿足日益提高的當代民族聲樂審美的要求,也不能滿足現代人民群眾的審美要求。
所以,在教學中應當以民族聲樂發聲方法中的精華為基礎,學習和借鑒當今世界科學的發聲方法,結合傳統的吐字、咬字技巧和聲音的潤色與民族情感的表現方法,既充分體現出民族性,又體現出科學性與時代性,與時俱進,才會讓民族聲樂藝術永遠立于世界之林。
參考文獻:
[1]薛良.歌唱的方法[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P26頁.
一、傳統文化缺失的現象
1.高智商的野蠻人
近幾年國家一直在完善素質教育,但受應試和升學的壓力,語文課堂的素質教育舉步維艱。學生的綜合素養嚴重失衡,從小學到中學,題海戰術似乎成了最行之有效的高分速成法,學生大量的閱讀時間被剝奪,很多孩子被培養成了高智商的野蠻人,書店里的各種練習更是受吹捧,而傳統文化書籍更是無人問津,即使家長一廂情愿地買回家也是束之高閣,應試教育使得語文課堂枯燥乏味。
2.學生缺乏修養,暴躁易怒
語文課堂本應是學生放松情緒,感受文化的幸福時光。曾幾何時語文也變得“唯分數論”,凡是考試涉及不到的文化、文學都被視為“異類”。長此以往,沒有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百善孝為先”等傳統文化熏陶的教育,許多學生缺乏個人修養,沒有一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寬容之心,甚至是非不分,易怒,校園暴力事件頻發。
3.父母無恩論
父母和孩子之間就是簡簡單單的愛字,孩子由于缺少傳統文化的熏陶,為了擺脫“傳統”的羈絆,很多孩子選擇了與父母反目為仇,甚至“弒親”事件層出不窮,本來是傳統文化教育可以解決的問題,最后演變為社會的悲劇,值得反思。
二、如何將傳統文化融入課堂
1.深入解讀教材,引導學生感悟傳統文化精髓
由于語文教學所用的素材均是在契合學生認知水平、課程教學目標的基礎上,選文質兼美的文學作品所編成的,而此類文學作品不僅措辭優美,可讓學生從中學會語言應用技巧,還潛藏了豐富的傳統文化因子,可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形成對傳統文化的正確認知。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應注重深入解讀教材,挖掘教材中蘊含的傳統文化、觀念、思想,引導學生在深入剖析相P教材時,能真正感悟傳統文化精髓,理解作品中優秀的文化特質,從而得以引導學生對作品中的傳統文化真正形成正確的認知態度與價值觀。例如,在教學《師說》這篇課文教學時,教師可要求學生對文章中表述的“師道”思想進行總結。學生在教師引導下總結出老師的職能、從師的必要、擇師的原則這三點“師道”,并在深入解析中明白只要有相應的能力,人人可為師,且只有從師學習,才能促使自己不斷進步,而不恥下問、尊重老師更是從師過程中的關鍵思想。在指導學生深入解讀此文章中,可讓學生重新地去理解“老師”這一概念,這便成功地讓學生從教材中感悟到尊師重道這一傳統文化思想。
2.結合傳統節日,引導學生自主接觸傳統文化
語文作為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一門學科,其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與發展,而這也意味著,生活中同樣存在著優良的傳統文化。這就要求相關教師也應注重從生活人手,引導學生對傳統文化產生主動了解,主動接受的良好心態。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傳承形式,因而教師可結合傳統節日,讓學生直接感受借助節日傳承下來的傳統文化,由此對于激發學生了解傳統文化興趣,引導學生感知傳統文化中的人文情懷可起不容小覷的正面影響作用。例如,在清明節時,教師可帶領學生到烈士陵園進行掃墓,讓學生深入地了解先烈的英雄事跡,感悟其可歌可泣的民族精神;而在中秋節時,教師可組織學生收集關于中秋節的詩歌,并開展朗誦比賽,以讓學生更多地接受中秋相關優美詩歌的熏陶,了解期望闔家團圓這一節日內涵。在重陽節時,教師還可指導學生學習《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等重陽節相關的詩詞,引導學生從詩詞中學習到重陽節的登高、賞菊、飲酒、佩茱萸等傳統習俗,并分析以往重陽節習俗的寓意是為了健身祛病、以暢秋志、辟邪求吉,而時至今日,重陽節已演變成為倡導人們尊老、敬老、助老的傳統節日。由此也令學生從中學習到傳統文化的傳承變化,這有利于其更深入地了解我國傳統文化。
3.鼓勵學生閱讀,引導學生深化傳統文化認知
1.1“辛溫解表”的淵源
“辛溫解表”法是用辛溫氣味的發表藥物以發散風寒、開通腠理、解除表邪的一種方法。“辛溫解表”法來源已久,早在《內經》中早已提出發汗法是治療表證的主要治療方法。正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說:“其在表者,汗而發之。”東漢張仲景的《傷寒論》中治療傷寒邪在太陽的表證時,所用的麻黃湯、桂枝湯等皆屬“辛溫解表”法之例,此為“辛溫解表”之淵源。
1.2“辛溫解表”的內涵
按照《內經》理論,辛之氣味為陽中之陽。辛味藥具有開通氣機或開宣郁結的作用,在葉天士處方中多表述為“開氣”、“開郁”、“開肺氣”、“開氣分”或“開上焦”。辛歸于肺,肺氣被郁遏時應當用“辛”去適當升散,鼓舞陽氣,以抵抗秋殺之勢,再佐以溫之藥性,以溫經通脈,共達辛溫解表之功。“辛溫解表”法是治療風寒表證常用之法。《內經》云:“風寒所襲而成的表證,以辛散之,以溫發之。”其代表方是麻黃湯、桂枝湯。
2“辛溫解表”法的功效分析
常用辛溫解表藥物有麻黃、桂枝、紫蘇、荊芥、羌活、防風、白芷、細辛、藁本等。“辛溫解表”法的具體應用是以辛、溫的藥物,發散風寒、解除表邪的方法。其功效有諸多方面,以下就幾方面對其功效作一淺析。
2.1辛溫散寒
外感寒邪在表,癥見惡寒,發熱,頭痛,身痛,無汗,或咳喘,脈浮緊,舌苔白。外感風寒重證,應重用麻黃溫散。寒去化熱后,加生石膏辛涼清熱。以麻黃湯為基本方劑。
2.2辛溫解肌
外感風寒,癥見發熱,惡風,頭痛,有汗,或鼻鳴,干嘔。舌質淡,苔白薄潤,脈浮緩。頭痛、發燒、惡風、汗出、脈浮緩為外感風邪,營衛不和,肺氣失宣所致。用桂枝湯加杏仁,辛溫解肌,并宣肺氣,諸癥好轉后再用蔥豉湯輕宣外邪,加生姜,白蔻仁末止嘔,細辛散肺寒邪。
2.3解表化飲
外感寒邪,內伏痰飲。癥見惡寒,發熱,頭痛,咳嗽,氣喘,痰多色白如泡沫,胸悶,白膩苔,脈浮緊。此病屬外感風寒,內蓄痰飲,肺氣不降。用小青龍湯加味,外散風寒,內除痰飲。
2.4和解透表
太陽少陰兼病。癥見寒熱往來,頭痛,身痛,有汗,心煩欲嘔,不思飲食,脈浮弦。頭痛、身痛、無汗為太陽經病;寒熱往來,胸脅苦悶為少陽經病;心煩口渴脈洪為陽明經病,用藥以小柴胡湯加味,和解透邪,兼清明陽,故能取效。
3歷代醫家運用“辛溫解表”法方劑舉例
“辛溫解表”法主治外感風寒表證。代表方劑有麻黃湯、桂枝湯、香蘇散等。若有兼證,可隨證加減,靈活配伍。
3.1麻黃湯
麻黃湯出自《傷寒論》,由麻黃、桂枝、杏仁、甘草四味藥組成。《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云:“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主治外感風寒表實證。方中麻黃苦辛性溫,歸肺與膀胱經,善開腠發汗,祛在表之風寒,宣肺平喘,開閉郁之肺氣。桂枝解肌發表、溫通經脈,既助麻黃解表,使發汗之力倍增,又暢行營陰,使疼痛之癥得解。杏仁降利肺氣,與麻黃相伍,一宣一降,以恢復肺氣之宣降,加強宣肺平喘之功。炙甘草既能調和麻、杏之宣降,又能緩和麻、桂相合之峻烈,使汗出不致過猛而耗傷正氣。四藥配伍,表寒得散,營衛得通,肺氣得宣,則諸癥可愈。適用于惡寒發熱,頭身疼痛,無汗而喘,舌苔薄白,脈浮緊等癥。
3.2香蘇散
香蘇散首載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香蘇散由香附、紫蘇葉、炙甘草、陳皮四味藥組成,藥性平和,但略顯溫性。主治外感風寒,內兼氣滯之證,既能解表散寒,又能理氣和胃。方中蘇葉發汗解表、行氣和胃,香附理氣解郁,陳皮行氣健胃,相配有解表寬中、舒暢氣機的作用,甘草益氣和胃、調和諸藥,少佐生姜、大棗內調脾胃、外和肌表。諸藥配伍有發汗解表、理氣和中的作用,是治療外感風寒,內有氣滯的良方。適應于外感風寒,氣機內滯,惡寒發熱,頭痛無汗,胸脘痞悶,苔薄白,脈浮等癥。
3.3新加香薷飲
新加香薷飲出自《溫病條辨•上焦篇•暑溫》,系吳鞠通從《和劑局方》香薷散加減化裁而成。新加香薷飲由香薷、銀花、鮮扁豆花、厚樸、連翹組成。本方為暑濕內蘊,寒邪束表,暑濕寒三氣兼感,衛氣同病而設。夏月先受暑濕,復感寒邪侵犯肌表,或客寒包火之證,用此方治之。方中香薷辛溫香竄,外能發汗解表、疏散寒邪,內能化濕和中,一物兼祛寒濕二邪;厚樸苦溫燥濕、理氣和中;銀花、連翹辛涼透達、清熱滌暑,扁豆花芳香清化、解散暑邪。綜之為疏表散寒、滌暑化濕、表里共治之劑。適用于夏季感受暑邪,頭痛發熱,惡寒無汗,心煩口渴,面赤,胸悶,納呆等癥。
4辛溫解表”法的現代應用舉例
4.1“辛溫解表”法治療蕁麻疹
桂枝湯為《傷寒論》第一方,由桂枝、芍藥、甘草、大棗、生姜組成,具有解肌祛風、調和營衛之功,用于治療太陽中風表虛證或雜病營衛不和自汗證。肺主氣,司宣發,外合皮毛,皮膚與肺關系密切,皮膚必須依賴肺氣的溫煦才能潤澤,故將該方靈活加減運用于蕁麻疹的治療中。蕁麻疹是一種過敏性疾病,以風團此起彼伏,發作急速,皮疹消退后不留痕為特點,中醫認為無風不作癢,故祛風解表為其主要治則之一。臨床表現為:突然發病始覺瘙癢,迅即出現扁平隆起風團,大小不等,形態不一,膚色潮紅、瓷白或無變化;無定時,持續時間長短不一,搔抓后隨即起條索狀疹塊,消退不留痕跡,甚則劇癢。部分伴有惡心、嘔吐、咽喉不利,甚至胸悶氣憋、腹痛、腹瀉等全身癥狀。運用桂枝湯隨證加減,治療蕁麻疹療效頗佳。處方為: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6g,生姜6g,大棗15g。水煎服。劇癢難忍者加枳殼10g,風團暗紅加當歸10g。桂枝辛溫具有擴張毛細血管消除水腫的藥理作用,白芍具有涼血活血的作用,意在“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生姜之辛助桂枝之效。炙甘草、大棗調和諸藥,相得宜彰。
4.2“辛溫解表”法治療角膜炎
目為面部空竅,居上焦之巔,而外露體表,為臟腑經絡之葉,外易受六時邪侵襲。因寒致病,證候非一,臨床辨證當分表里,寒熱虛實。眼病表、寒證,除與內科相同之外,尚有不同之處。如:眼臉紫腫,淚出清稀,白睛紫滯或淡紅,黑睛生翳色白。表寒者,法當辛溫解表、退赤祛翳。角膜炎習慣從眼炎癥屬火熱治療,多從瀉火通腑。前賢在論及目疾之治則多以火立治。然而《眼科奇書》中論及外障皆生于寒,且在臨床外障因于寒而引起者并不鮮見。細察其因,概因六之邪皆可患目竅,非獨風火。對于寒邪為患所致的外障眼病,非辛溫解表不能祛其邪。故眼瞼浮腫,沙澀難開,鼻塞聲重,涕淚交流,頭痛連項,白睛紅赤,黑睛中央是條狀白色混濁,見有分枝,瞳仁緊小,舌質淡,苔白潤,脈浮緊者證屬:傷寒愈后,余邪不散,上走空竅。擬以辛溫解表法治療。治之以八味大發散:麻黃6g,細辛3g,藁本5g,蔓荊子10g,羌活5g,防風6g,川芎4g,白芷6g。水煎服。其中麻黃辛溫散寒,蔓荊子疏風清熱,羌活、防風、藁本、細辛散寒解表、疏風勝濕。諸藥合用,功能推陳磨翳、解散風寒。
4.3“辛溫解表”法治療過敏性鼻炎
過敏性鼻炎是一種吸入外界過敏性抗原而引起鼻癢打噴嚏、流清涕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疾病,該病發病迅速,常因接觸花粉、塵螨等致敏物質而發病,環境溫度變化也可誘發。以鼻癢、連續噴嚏、鼻塞、流大量水樣清涕為主要臨床表現,或伴有眼結膜、咽喉部、外耳道發癢。發病時患者鼻黏膜明顯腫脹,粘液分泌極度旺盛,顯微鏡下可見杯狀細胞數量增多,上皮與基底膜明顯水腫并有大量嗜酸細胞浸潤,有的患者在眼結膜、咽后壁等處也可有類似的病理變化。運用辛溫解表通竅法治療過敏性鼻炎。以處方:麻黃15g,細辛15g,防風15g,白芷15g,桂枝10g,川芎10g,蒼耳子10g,辛夷花10g,蔥白3個,甘草5g。以上諸藥共為1劑,水煎分3次溫服治療。方中麻黃、桂枝、防風、蔥白辛溫散寒解表;辛夷花、蒼耳子、白芷、細辛散風寒、通鼻竅;川芎引藥上行,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辛溫解表通竅之功。
5“辛溫解表”的現代研究
辛溫解表藥作為中醫臨床治療表證的主要藥物,其發散表邪之功效與其發汗、抗病原微生物、抗炎、解熱、鎮痛等藥理作用有關。化學研究表明該類藥物多數含有揮發油,揮發油具有發汗、解熱、鎮痛、抗菌、抗炎、利尿等作用,且能擴張周圍小血管改善微循環。辛溫解表藥中有的藥物通過興奮汗腺組織的M-膽堿受體,增強汗腺上皮細胞的分泌活動,促使汗腺分泌,如麻黃等;有的通過興奮中樞神經系統,使皮膚毛細血管擴張而發汗,如薄荷等;大部分辛溫解表藥則通過改善體表血循環,擴張末梢血管而發汗,如桂枝、生姜等。辛溫解表藥的體外抗菌實驗表明:麻黃揮發油、桂枝、辛夷揮發油等對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麻黃湯、桂枝湯對呼吸道合胞體病毒的增殖,腺病毒3、7型,腸道孤兒病毒(ECHO11)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麻黃揮發油乳劑對人工發熱的兔具有解熱作用,麻黃揮發油及萜松醇對正常小鼠體溫有降溫作用,麻黃生物堿、揮發油、非生物堿組分均具有解熱作用,是其發揮解熱作用的物質基礎。細辛揮發油具有抗炎作用,其機制為抑制炎癥介質的釋放,顯著降低炎癥組織及其滲出液中組胺含量,對抗組胺或PGE引起的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抑制白細胞游走;增強腎上腺皮質功能,有促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荊芥揮發油急性給藥對角叉菜膠所致的大鼠急性胸膜炎炎性反應具有良好的對抗作用,其機制與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謝產物生成、抗氧化及降低炎癥細胞因子含量有關。桂枝揮發油對二甲苯所致小鼠的耳廓腫脹、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細血管通透性亢進和角叉菜膠致大鼠足腫脹均有顯著的拮抗作用,對LPS致大鼠急性肺炎模型外周血白細胞總數、淋巴細胞百分數、淋巴細胞計數亦有顯著抑制作用。桂枝揮發油和桂皮醛外對流感病毒感染的MDCK細胞具有較好保護作用,此外桂皮醛對病毒感染小鼠具有較好的保護作用,能降低病毒感染小鼠的肺指數,減輕其肺組織病理形態的損害。
6結語
【關鍵詞】語文教學 傳統文化 中職教育
【中圖分類號】G4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5962(2013)06(a)-0027-02
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了“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戰略任務。弘揚中華傳統文化關鍵在于教育,傳統文化教育應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和推進素質教育的一種重要載體,落實到教育實踐中。而教育的重點則是廣大青少年群體。一個人的青少年時期,正是各種價值觀念形成的關鍵階段。大力加強青少年的傳統文化教育,將十分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和道德素養。
而2009年教育部頒發的《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大綱》中也已經指出,中職語文課程的任務就有“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科學文化素養,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和吸收人類進步文化,為培養高素質勞動者服務”這一要求。
可見,中職教學尤其是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已為必行之勢。
1 傳統文化與學生專業素養形成的必然聯系
專業素養是指社會人在從事某一具體的專業性活動中所應具有的專業素質和修養,是社會發展的現實需求,是行業企業之間應對競爭的根本。
教育部在《關于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深化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意見》中指出:“中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相適應,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具有綜合職業能力,在生產、服務、技術和管理第一線工作的高素質勞動者和中初級專門人才”。
當前,社會經濟飛速發展,各行各業都需要高素質的專業人才來實現自身的發展,這就要求中職生必須具備從事某項專業性工作的專業素養,以增強其完成學業、競爭上崗、在崗創業的能力。
學生的專業綜合素養可以分為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和創新能力三個要素。筆者認為,這三個要素皆與傳統文化有著或多或少的關聯。
1.1專業知識要素
任何一個專業的知識,都包含專業基礎知識和專業專門知識。專業基礎知識是學習專業所必須具備的基本知識,專業專門知識是從事本專業工作所應具備的專業理論知識。如果說,語文基礎知識是中職生學習專業知識的敲門磚,那么傳統文化作為“具有鮮明民族特色、內涵博大精深、優良的文化”則能為專業知識的學習提供良好的借鑒和參考。比如說,鞋服專業學習傳統服飾文化,烹飪專業學習傳統飲食文化,室內設計專業學習傳統建筑文化,航空旅游專業更不用說,各地的風土民情皆要有所涉獵。還有一些近幾十年才發展起來的、看似新潮的專業,其實也隱藏著傳統文化的影子,比如說計算機專業。當然,計算機專業里所涉及到的傳統文化知識,比如說世界上第一個可執行的時序邏輯語言、由中國科學院軟件研究所的唐稚松院士主持開發的XYZ系統,其指導思想就是我國傳統哲學思想方法。
由此可見,大多數的專業,你都能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找出與其相關聯的知識部分。因此,學習跟本專業有關的傳統文化知識,能夠讓學生意識到本專業在歷史中的文化傳承,這在很大程度上將能激發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并可能對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具有良好的效果。
1.2專業能力要素
這是人才培養的核心要素。在當代社會的經濟體制下,中等職業教育培養的是應用型的技術人才,應當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和應用能力,因此,專業能力應包括專業技術應用能力和實踐能力兩個方面。應用也好,實踐也罷,都需要將專業知識結合實際工作,運用于實際,指導實際工作,在實踐中提高運用知識的能力,并促進對專業知識的進一步理解,明確今后的學習方向。而傳統文化是由“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內涵博大精深、優良的文化”,其本身就是在實踐中不斷發展的、理論與實踐結合下的絕佳產物,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學習本專業相關的傳統文化知識,能夠很好地指導學生在專業技術領域中的應用和實踐,從而提高自身的應用能力和實踐能力水平。比如說設計類專業中的鞋服專業,通過對傳統服裝文化中諸如款式、材料、色彩、飾物、工藝、結構等知識的學習,學生的視野可以得到拓寬,設計構思益加豐富,審美品味也獲得提高。
1.3創新能力要素
早在上世紀末,同志就曾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當今時代,國際競爭實際上就是人才的競爭,就是民族創新能力的競爭。對于國家、民族、社會而言,創新是經濟競爭的核心,是民族發展的生命力所在,對于廣大職校生來說,創新則是形成自身競爭力的重要支撐,是“建立在一般思維能力和專業及人文知識運用能力的基礎上,為適應社會經濟生活對本專業職業發展的要求而不斷獲得增強和發展的穩固的職業素質和能力”。
,怎樣才能培養和提高自身的創新能力呢?一要具有扎實的知識,二要具有敏銳的洞察力,三要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四要具有嚴謹的思辨能力,五要具有大膽嘗試的勇氣,六要具有反復實踐的耐心。
傳統文化中早就有關于“創新”的記載。《大學》中“荀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主張,《周易》中“與時偕行”、“日新之謂盛德”、“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的論述,《呂氏春秋》中“世易時穆,變法宜矣”的觀點;孔子的“有教無類”打破了“學在官府”的教育體制,推動中國文化教育事業史上里程碑的改革;商鞅變法推動了秦國社會的進步,為秦始皇的一統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還有中華民族歷經千百年的風風雨雨、卻依然屹立于世界之林的驕傲身姿……這一切正是求新、求異、求變革的精神的最好體現證明。當然,傳統文化中也存在著固步自封的狹隘思想,也曾阻礙、甚至是扼殺創新性人才的成長。因此,教師和學生在“教”與“學”的過程中,不能驕傲自大,也無需妄自菲薄,用科學的態度來對待祖國的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對于學生來說,只有在深入鉆研、探討并繼承傳統文化精髓的基礎上,大膽吸收最新最先進的科技文化,實現兼容互補,才能實現自身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提高。比如說設計類專業的學生,鞋服專業、室內設計專業,可以通過對中國傳統服裝文化、建筑文化的研習,體會作品中蘊含的民族、時代、區域、情感、習俗、道德、審美、科技水平、甚至是倫理秩序的等各方面的特點,找出其中能夠真正體現中國傳統文化本質的元素和符號,利用現代化技術,設計出真正具有個人風格、民族特色、時代精神的優秀作品。
綜上,學生專業素養的培養和提高與傳統文化的學習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因此,無論在學生專業課程的學習中、還是在語文課程的學習中,都不能忽略傳統文化的重要地位和價值。
2 傳統文化與學生職業道德素質形成的必然聯系
中職生在20歲前后就將陸陸續續邁入社會,開始他們的職業生涯。職業生涯的成功與否對于人的一生有著決定性的影響。而職業生涯的成功除了取決于學生的專業素養,很大程度上還受到學生職業道德素質的制約。職業道德素質主要包括職業觀念、職業態度、職業紀律和職業作風等方面。它是社會道德在職業領域中的具體化、個性化的表現形式,是個體性格特征和道德修養的綜合體現。
前任教育部部長周濟,曾在2004年的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提出“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教育教學理念,這是社會經濟發展對職業教育的要求,充分展現了當今社會和企業的用人趨勢,學生的職業道德素質越來越受到關注和重視。
學生只有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素質,才有利于增加競爭上崗的成功率,有利于協調自身與領導、同事之間團結、互助、合作的關系,有利于提高自身工作或服務的效率和質量,有利于自身事業的順利發展,有利于維護和提升企業或行業的形象、信用和聲譽,有利于促進企業或行業的快速發展,還有利于帶動全社道德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促進社會社會經濟穩定、有序、健康地發展。
《禮記?大學》云:“……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千百年來儒家思想中尊崇的信念,個人的自身修養,關系著家庭、社會、國家乃至全世界的安定和發展。而職業道德素質中的“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等就是在個人“修身”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
根據古代文獻的記錄,早在公元前6世紀的《孫子兵法》中就有關于職業道德素質的記載。“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此乃將之德,《論語》中倡導的“有教無類、因材施教、誨人不倦、各言其志”的思想,此乃師之德;扁鵲、華佗、張仲景、孫思邈、李時珍等歷史人物更是以其一生的行為見證了“懸壺濟世”、“貧富用心皆一,貴賤使藥無別”的醫之德;還有“童叟無欺”的商之德,“清正廉明”的官之德……各行各業的具有高尚品德的代表人物,其道德行為和人品受到廣大人民的稱頌和擁戴,逐漸形成優良的職業道德傳統。
不止《禮記?大學》,不止《論語》,文學歷史上那些浩如煙海的文學典籍,字里行間,無不傳達著人生的感悟箴言,寄寓著社會的道德理想,展示著古人的人格精神。學習傳統文化,就是接受中國文化傳統和民族精神的熏陶,接受道德情感教育的洗禮。如陸游“位卑未敢忘憂國”的愛國情懷、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奉獻精神、孟子“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風骨氣節、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愛寬容、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凜然正氣;龔自珍的“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的浩然胸襟……
通過傳統文化的學習,學生與先賢們進行心靈上的交流、溝通和碰撞,體驗到他們的人格魅力和道德情懷,促使自己健康個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有助于推動職業道德素質的形成和加強。也許短期之內并不能顯現明顯的效果,但我們應該意識到到它的可持續發展性,看到它在培養正確價值觀、塑造健全人格的重大意義。目前看來似懂非懂的名言、警句、典故,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將對學生的性格、情感、態度、認知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因此,加強傳統文化教育,促進學生良好職業道德素質的培養,使學生能夠盡快適應社會與職業崗位的要求。這無論是對個人的發展,還是對社會的進步,都具有巨大的良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