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傳統舞蹈教學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高校舞蹈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的意義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財富,需要青年人的傳承發揚。高校中進行傳統文化的教育有助于傳統文化的發展。高校舞蹈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培養高素質的舞蹈專業人才,在中國的教育事業中發揮著巨大的貢獻。舞蹈的精神與中國傳統文化息息相關,中國高校舞蹈教學中開設傳統文化教育方面的課程有助于增加舞蹈的內涵。舞蹈不僅僅是培養學生律動的肢體語言的課程,同時也肩負著培養學生審美能力和綜合素質的任務,舞蹈教學的培養離不開傳統文化的滋養。因此,在高校舞蹈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的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1]。
1、高校舞蹈教學中進行傳統文化的教育有助于加深學生對舞蹈的理解
藝術精神是一個藝術人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是高校舞蹈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高校舞蹈教學應該加深學生對舞蹈精神的理解,而不僅僅局限在肢體動作的律動方面。傳統文化教育應該結合學生自身的文化知識和舞蹈水平進行教育,加深學生對舞蹈精髓的理解。我國民族舞的教學過程中,學生不僅僅是跟著教師練習舞蹈的動作,更應該體驗民族舞產生的環境和社會背景,了解民族舞當地的民族風情。中國民族的舞蹈精神源遠流長,是舞蹈界的一大瑰寶,傳承著中國的歷史文化。高校舞蹈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的教育有助于學生理解舞蹈藝術的精神,推動舞蹈事業的發展。
2、舞蹈藝術融入傳統文化是與世界溝通的橋梁
舞蹈是一種無言的交流方式,是世界各個地方的人們追求相同藝術的方式之一。不同民族的文化風俗相差甚遠,但是舞蹈卻能夠將人們之間的心理差距逐漸縮小[2]。舞蹈技能的提升需要學習者經過反復的訓練,一些舞者在掌握舞蹈的動作技巧時卻不理解舞蹈的內在精神,這導致舞者無法真正傳遞出舞蹈的靈魂。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逐步被世界各國認同,是世界各國人民了解中國的一個渠道。同時,舞蹈也是世界各國人民了解中國文化的一種方式,因此在高校舞蹈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的教育可以幫助學生與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提升學生自身的綜合素質。
3、傳統文化有助于中國舞蹈事業屹立在世界
中國民族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有著強大的生命力。中國舞蹈想要在世界舞蹈之林中占據一席之地必須融入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高校舞蹈教學過程中需要讓學生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并且能夠自覺地將舞蹈與文化結合起來,在傳統文化中尋找民族文化元素,并且能夠以文化為基礎發展舞蹈事業。
二、傳統文化融入高校舞蹈教育中的方式
1、建立傳舞蹈教學傳統文化氛圍
藝術生來就有一種吸引人的魅力,可以激發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陶冶人們的情操。人們欣賞舞姿不僅僅是一種視覺的享受,更能夠放松人們的心情,讓自己精神愉悅。舞蹈的這種吸引力增加了自身的藝術色彩,幫助人們培養自身的情趣,使人在不知不覺中增加人們的藝術情趣,對舞蹈產生感情[3]。高校舞蹈教學課程安排中應該積極地營造文化教學的氛圍,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讓學生對舞蹈產生精神上的共鳴,提高學生的自我創作水平。學生在良好的傳統文化學習氛圍中,能夠激發自己的創作力,在原有的舞蹈基礎上進行探索,增強自身對舞蹈文化內涵的理解,感受到藝術的內涵,全面地認識自己學習的專業知識。舞蹈創作是一個激發想象力的過程,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僅是將舞蹈的動作熟記于心,并且將其展現出來。舞蹈學習的過程同時也是在體驗藝術魅力的過程,學生的舞蹈技巧基本功必不可少,但是舞蹈教育離不開對傳統文化的滲透[4]。此外,舞蹈教學中的藝術可以通過舞臺布景以及表演者身上的著裝表現出來,舞蹈者身上衣服的傳統文化元素體現了舞蹈與文化的結合,感染了觀眾。高校舞蹈教學過程中將傳統文化與舞蹈教育結合起來,需要通過文化教學氛圍的熏陶,給學生創造一個傳統文化的創作環境,能夠提升學生對藝術的理解,提高教學的質量。
2、在舞蹈教學過程中融入傳統文化元素
舞蹈的技能是學生學習基礎,學生必須將舞蹈的技能變成自己身體動作的一部分,學習在掌握了舞蹈技能的基礎上才能夠將舞蹈的各個動作靈活地展現出來。舞蹈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注重學習者的基本動作,嚴格要求學生的基本功,規范學生的動作,同時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融入自己的特色,將舞蹈展現出個人的風格。舞蹈是一種大眾化的藝術,通過肢體動作展現給人們一種藝術美,感染著觀眾。舞蹈中融入傳統文化的元素,需要在舞蹈教學過程中結合傳統文化的精華,在舞蹈上展現出來。教師需要具備相應的傳統文化知識,編制出富有傳統文化含義的無調動作,指導學生進行訓練,并且要求學生在表演的過程中演繹相應的傳統文化故事,豐富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感受傳統文化的精華,在掌握基本功的同時領悟舞蹈中的精神,并將這種精神通過舞蹈動作表現出來。同時,教師需要設計一種更加直觀的方式對學生進行細心地引導,讓學生能夠準確地領悟到舞蹈的情感。教師可以讓學生觀看有關傳統文化和傳統文化舞蹈的視頻,讓學生在欣賞過程中學習傳統文化與舞蹈的結合方式,在輕松的文化氛圍中提高學生的能力,讓學生多多學習優秀的舞臺表現力,增強學生舞蹈的厚度。高校舞蹈教學過程中融入傳統文化的因素,可以增強中國舞蹈的生命力,讓舞蹈更具有吸引力,同時可以讓學生在學習傳統文化的過程中領悟到舞蹈的內核,提升學生自身的欣賞能力。高校舞蹈教學的過程中需要融入傳統文化的元素,教師可以讓學生學習關于傳統文化的各方面的知識,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了解相應的傳統文化的故事,通過一些較為經典的故事,例如梁山伯與祝英臺,三國演義等等許多知識的傳統讓學生感受傳統文化的精華。通過傳授傳統文化的故事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在學習傳統故事的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另外,學生應該學習有關舞蹈藝術以及舞蹈服裝等的知識,在這些藝術設計的過程中讓學生掌握相應的知識,增強自身對傳統文化的理解。教師可以適當地活躍教學的氛圍,例如讓學生觀看有關傳統文化的紀錄片、視頻,收聽有關方面的音頻,讓學生在輕松的學習氛圍中感受傳統文化的內涵。
3、提升教師的藝術修養
高校的教師是教學的直接執行者,他們的表現直接影響著學生的表現行為,甚至是學生對舞蹈的理解。為了提高富有傳統文化內涵的舞蹈教學效果,高校應該注重增強教師的傳統文化培養,提高教師自身的舞蹈水平。舞蹈是一門應用性較強的學科,教師對學生的教導通常是在傳授以及糾正學生動作的過程中進行的[5]。但是,舞蹈是一種具有內核的動作展現,舞蹈教師需要具備高超的舞蹈技能,同時具備深厚的文化內涵,掌握較強的舞蹈表現力以及對藝術的鑒賞力。教師需要引導學生理解舞蹈本身的情感,讓學生的動作具有靈魂,展現舞蹈表演的最佳境界。舞蹈教學需要突破傳統的單一的模式,需要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進行針對性的教學。學生在表演舞蹈動作的同時,詢問學生對舞蹈理解以及學生內心的感受,從而針對學生自身的不足進行教學。同時,教師注意學生生活中的特點,根據以往的經歷以及他的性格特點,編排出符合他特點的舞蹈,更能夠突出學生的自身風格,增強學生對舞蹈的理解,讓學生對舞蹈產生較強的興趣。教師需要增強自身的文化修養,提高自身對舞蹈的理解,將傳統文化與高校的舞蹈教學結合起來,在舞蹈中融入傳統文化元素,讓學生在舞蹈中充分展現自身的特點,加深自己對舞蹈的理解。學校可以定期地組織教師進行學習,讓教師外出交流,學習其他高校的教學優勢。學校應該安排教師進行傳統文化的學習,到傳統文化的具體地方進行學習,了解傳統文化發源地的民族特色,增強教師對傳統文化的理解。
三、結語
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具有較強的生命力。舞蹈藝術中將傳統文化融入到其中可以增強傳統文化的內涵,提升舞蹈的境界。高校教學過程中應該將傳統文化融入到教學過程中,拓寬舞蹈的發展空間,解決當前我國舞蹈教學的困境。高校的舞蹈教學應該培養具有綜合素質的專業人才,促進舞蹈事業的發展,促進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發揚。
參考文獻
[1]孫蔚.關于將傳統文化滲透在舞蹈教學中的幾點思考[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6,05:77-78.
[2]韓淑英,劉憶,龐靜.當今藝術院校舞蹈專業大學生科學學習理念研究[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9,03:114-120.
[3]孫力.透視與剖析——1991~2011年音樂與舞蹈關系研究視角的量、性分析[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12,04:331-337.
[4]黃光臨.CAI多媒體課件在舞蹈基本功教學中的應用——以《舞蹈解剖學》課程為案例[J].藝海,2014,06:143-145.
關鍵詞:高校;舞蹈教學;中國;傳統文化;融合
0引言
隨著改革開放的程度不斷深化,中國進一步與國際接軌,西方文化也深入影響中國,這對我國的傳統文化產生了一定的沖擊和影響,甚至導致部分國人過于推崇西方文化而冷落了中國的傳統文化。高校舞蹈教學是一門學科更是一門藝術,其必須以傳統文化作為教學的基礎和依托,讓高校舞蹈教學散發出更多獨特的民族的味道。高校舞蹈教學并非只與我國舞蹈的發展歷史文化有關,更與中國傳統文化息息相關,這對高校舞蹈教學的深度和廣度都有重要的影響,在豐富了舞蹈知識的同時更提升了學生對于舞蹈學習的認知,讓學生能在舞蹈學習中感受傳統文化,在傳統文化認知中深化舞蹈學習,更好地展現中國的獨特魅力。
1高校舞蹈教學與中國傳統文化融合的價值
高校舞蹈教學作為一個獨立開設的專業學科,旨在培養更多優秀的舞蹈人才,促進國家文化生活水平不斷提升,更能將優秀的文化成果更好地傳承下去。高校舞蹈教學與中國傳統文化融合在一起,能進一步挖掘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將積極向上、豐富多彩的中華文化展現出來。結合舞蹈教學的教材和舞蹈的教學劇目,在讓高校舞蹈教學的教學質量得到強化的同時,更發揚了燦爛的中國傳統文化,在發揚文化的過程中不斷融合時代特征,讓繼承與發展同時進行,以舞蹈之美呈現民族內涵,以文化內涵滋養舞蹈發展。高校舞蹈教學與中國傳統文化融合,能讓中國的舞蹈在走向國際舞臺的過程中在保持優勢的同時更不失本色,讓文化創新與文化本色共同在國際舞臺上綻放光彩。這更是以中國傳統文化的強大力量對中國的舞蹈學習者進行一次洗禮和改變,不僅擁有美的軀體,更是擁有美的內在,讓中國的舞者不僅具備舞蹈技術,更具備文化修養,讓舞蹈之美與文化之美緊密地融合在一起。
2高校舞蹈教學與中國傳統文化融合的路徑
2.1重視舞蹈教學里的文化渲染
舞蹈是美的代名詞,舞蹈不僅是美麗的,更是美妙的,給予人們美好的享受。舞蹈通過美麗的動作來放松觀眾的身心,更是呈現出對于美好生活的一種憧憬。舞蹈散發的特殊魅力豐富了人們的精神世界,創造了更加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高校舞蹈教學要結合舞蹈的獨特特征,重視舞蹈教學里的文化渲染,加深學生對于舞蹈的認知和理解,高校舞蹈教師要不斷在舞蹈教學中加入對傳統文化知識的傳授,讓學生在傳統文化的強大背景之下更好地開展舞蹈練習,讓舞蹈練習中更多地展現思想與情感,在表達舞蹈作品的真實意圖的同時更拉近了與觀眾的心理距離,形成更加深層次的思想交流。與此同時,傳統文化的精髓能夠激發學生舞蹈學習的熱情和動力,讓學生主動探索舞蹈世界,對舞蹈世界的文化內涵充滿求知欲,在舞蹈學習中能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融入更多的學習創造力。在強化舞蹈基本功的基礎上,更要注重提升學生的文化修養,讓舞蹈學習以及表演更具中國特色,讓傳統文化在舞蹈展現中得到傳承與體現,讓傳統文化給予舞蹈表演營造更好的氛圍,強化舞蹈表演舞臺效果,讓舞蹈與傳統文化相互影響,共同發展。
2.2建立傳統文化中綜合藝術教育理念
“綜合藝術理念”這一教育理念古已有之,高校舞蹈教學需要秉承這一教學理念。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把舞蹈與詩歌、音樂融合在一起,更加全面地培養學生的多方面綜合能力,滿足社會對于復合型人才的需求。尤其是伴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社會對于舞蹈學習者的綜合要求越來越高。現在不僅需要舞蹈學習者具備扎實的舞蹈基礎知識和技巧,更需要舞者能具備影視音樂方面的表演能力,讓藝術表演更有味道,力求做到舞蹈延伸出來的藝術全方位發展。尤其是在綜合藝術教育理念的指導下,高校舞蹈教學工作要將舞蹈藝術欣賞和舞蹈基礎知識理論區分開來,在基礎的舞蹈鋪墊下進行全方位的創新,讓學生能在欣賞中學習,在學習中欣賞。這不僅能強化學生對于舞蹈和舞蹈文化的認知,提升學生舞蹈的學習修養,更有助于強化學生的舞蹈專業性,實現藝術學習的全面性。
2.3提升教師的文化藝術修養和水平
高校教師是促進高校舞蹈教學與中國傳統文化融合的主導者,更是引領學生不斷學習成長的主體。因此,高校舞蹈教師的文化藝術修養和水平決定了最終的教育水平。高校舞蹈教師不僅需要具備專業的舞蹈基礎知識儲備,更要具備較強的文化基礎儲備,能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將傳統文化內容教授給學生,讓學生在傳統文化的協助下更好地理解舞蹈的內涵,傳達舞蹈的情感,提升學生的藝術鑒賞水平。高校舞蹈教師需要定期參與培訓學習,更多地接受傳統文化學習和專業學習,把更多優秀、先進的知識傳達給學生,能不斷在學習培訓的過程中增加教學儲備。同時,更要拓展教學的方式、技巧,結合學生的不同特點進行專業化的教學,讓學生在傳統文化的渲染下來更好地在舞蹈中扮演角色,展現舞蹈的獨特美感,體現獨特的舞蹈文化內涵。
3結語
高校舞蹈教學與中國傳統文化融合是我國舞蹈發展的一個必然途徑,更是舞蹈發展的一個必然方向。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給高校舞蹈教學注入更強勁的動力,高校舞蹈教學也以美的形式展現并傳承中國的傳統文化,兩者融合在一起,將迸發更燦爛的光芒。
參考文獻:
[1]朱顏梅,劉錦榮.淺談舞蹈課程中的基本動作訓練——評《大學生舞蹈教學指導》[J].中國舞蹈教育學刊,2017(09).
[2]姜悅錦,梁勇和.關于中國傳統文化對知識管理的影響和二者融合的實現途徑研究[J].陜西科研管理周刊,2017(12).
[3]王晨陽,邱宗建.試論與中國傳統文化相融合的路徑研究[J].湖北工業大學學報,2017(29).
[4]李慶明,許樂樂.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到高校舞蹈專業教育之中[J].中國教育教學論壇,2016(14).
[關鍵詞]建構主義 任務型語言教學 3P教學法 借助任務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3)21-0145-03
一、建構主義的學習觀
認知加工學說是建構主義的思想來源,維果斯基、皮亞杰和布魯納等人也發展了建構主義的學習觀。皮亞杰和布魯納等人解釋如何使客觀的知識結構通過個體與之交互作用而內化為認知結構,而維果斯基的“文化──歷史”發展理論也成為建構主義思想發展的重要基石。布魯納認為,教育就是為學生提供一個現實世界的模式,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可以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知識是學習者自身構建的結果,而不是由別人傳遞的,建構是在與他人交往的環境中產生的,是社會互動所帶來的,學習者要從個人的背景知識來構建對他物的理解和意義。教學應該置于有意義的情景中,而最有意義的情景是所學的知識可以在其中得到使用。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知識建構的主體)、教師、任務和環境構成了其中的要件。
建構主義學習觀指導教學的原則還包括:承認學生的原有知識經驗在學習中的重要性,了解并正確處理學生的前概念;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激起學生科學探究的欲望;鼓勵學生發問,提出開放性問題,讓學生在問題解決中建構知識;鼓勵學生反省,學會自主監控學習過程;重視學習方法指導,為學生知識建構提供認知工具與策略;提供學習資源,讓學生參與尋找用于解決問題的信息;采用形成性評價,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等等。
二、基于任務的語言教學(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任務型教學法是教師通過引導語言學習者在課堂上完成任務來進行的教學。20世紀80年代從英國發起,后來逐漸發展起來,代表人物有伯拉胡、紐南(Nunan)。它主要體現的理念就是“在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用語言做事”(doing things with the language)。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當圍繞特定的交際和語言項目,設計出具體的、可操作的任務,學生通過表達、溝通、交涉、解釋、詢問等各種語言活動形式來完成任務,以達到學習和掌握語言的目的。
Long(1985)曾給任務(task)下過這樣的定義:
A task is a piece of work undertaken for oneself or for others, freely or for some reward. Thus, examples of tasks include painting a fence, dressing a child, filling out a form, buying a pair of shoes, making an airline reservation, borrowing a library book, taking a driving test, typing a letter, weighing a patient, sorting letters, taking a hotel reservation, writing a cheque, finding a street destination and helping someone across a road. In other words, by 'task' is meant the hundreds and one things people od in everyday life, at work, at play, and in between. (Long 1985:89)
任務與練習的區別在于:首先,任務具有自身的目的性。也就是說任務本身包含非教學目的和任務設計者所期望達到的教學目的。其次,任務通常會產生非語言性結果。第三,任務具有開放性。任務的執行沒有統一的模式或套路、結果和途徑,甚至使用的語言是不固定的、可選擇的、非限制性的。第四,任務具有交際性或互動性。任務型語言教學的特點包括:(1)使用真實的語言材料。(2)意義優先。教學的重點是語言的內容含義,而不是語言的形式結構,因此課堂語言活動更接近于自然的習得。(3)以完成任務為評估標準。(4)重結果而不重形式,用目的語言交流來學會交際。
目前對任務型教學法的研究主要還有Nunan,Skehan和Willis提出的三種理論模式,其中Willis的模式包括三個階段:(1)前任務(Pre-task)階段;(2)任務環(Task Cycle)階段:包括a. 任務(task) ;b. 計劃(planning) ; c. 報告(reporting) );(3)后任務(Post-task)階段:包括分析(analysis) 和操練(practice)。同時Willis(1996)區分了六種任務活動類型。這六種類型,包括:(1)列條目(listing)。(2)排序與分類(ordering and sorting)。(3)對比(comparing)。(4)問題解決(problem-solving)。(5)分享個人經歷(sharing personal experience)。(6)創造型的任務(creative tasks)。Norris, Brown, Hudson和Yoshioke(1998)根據大量的理論研究和實踐經驗,提出了能調整任務難度的“3C”模式,即語碼復雜性(code complexity)、認知復雜性(cognitive complexity)以及交際壓力(communicative stress)。用3C模式調整任務難度,使教學中設計的任務型活動大體上呈現由易到難的趨勢。
三、任務型教學與3P教學的差異和存在問題
(一)3P教學模式及其不足
所謂3P模式,即PPP模式,就是:presentation (展示)- practice (練習)- production(表達)。傳統的3P教學法模式較統一,易于操作,是語言教學中較長使用的教學方法,它能在語言形式上做到循序漸進,又能在語言教學中體現一定的交際性,但是它的缺陷明顯表現在:(1)3P法把語言輸入和語言輸出的兩個過程簡單地割裂開來,沒有融匯。(2)3P法簡單地認為教學過程決定中介語的發展過程。(3)3P法過于強調對于離散的形式點的安排和教學。總的來看,3P法并沒有以學生為中心,忽略了交際意義對于學習語言所具有的巨大意義,忽略了學生的自主性和能動性。
盡管3P法頗受質疑,但是一直以來還是被普遍應用于語言課堂,因為這種模式對編寫教材的要求相對簡單,備課與授課容易,完成教學工作相對輕松,對學生的學習表現的評估更為直觀,教學目標較為明確,所以長期以來,3P方法被用來編寫教材和組織課堂教學。
(二)任務型教學與3P教學的差異
任務語言教學的最大優點就在于語言在真實的交際活動中得到運用,并且即使學習者在報告階段還是要從整體上考慮語言形式。而3P模式只是把重點放在某一語言形式上。3P模式的活動過程是從準確到流暢,而TBL模式是把聽、說、讀、寫四種技能結合起來,并從流暢到準確加流暢,在該模式中可供選擇的任務的范圍(閱讀課文、聽課文、解決問題、角色扮演、問卷等等)具有較強的靈活性,體現更多的主動性,讓學生真正融入學習環境,而不只是被動接受,同時可以加入很多的激勵性活動。
可以看出,3P 法把展示、練習、表達三個階段相對地區分開來,學習語言的用法之后,再進行語言的使用。而任務教學法則具有明確交際的目的,始終以學生為中心的來完成有意義的交際任務。當然,任務教學法不是只讓學生完成任務,置詞匯、語法于不顧,它是把語言知識的教學與任務完成的過程較好地結合在一起,把語言輸入和語言輸出融合在一起,是讓學習者在語言的使用中學習語言的用法,學習過程是沿著開放的途徑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三)任務型教學的不足及實際操作中的問題
1. 任務型教學強調大量的語言輸入和輸出、語言的真實使用,課堂上大量的時間用在小組活動或結對練習上,所以有人認為在外語課堂的情境下學習是不實際的,因為有限的課堂時間顯然不夠使用。
2. 基于任務型教學的教材編寫具有相當的難度,很難進行系統的編排,從而影響該教學模式的普及。
3. 在任務的選擇、任務的序列等方面還沒有明確的、使用性很強的標準。
4. 對學習者的要求很高,學生是參與者的角色,是自我“監控者”,還是“探險者”。但國內的學生比較習慣傳統的教學方法,課堂上普遍比較內向、含蓄,學生較少積極表達自己的意見,不太容易適應新的課堂組織形式。這樣容易降低學生的參與度和自信心。
5. 對教師的要求也很高,在實施任務型語言教學時,教師要調整自己的心態、角色意識和對學生的期待。但是很多外語老師掌握的都不是本民族語言,對語言的精通程度還不夠。
6. 對學習者執行任務的結果的評價還不是很標準,實施起來也有難度。
7. 在教學實踐中還沒有出現大量的、有說服力的好的教學例證,教學成效還不是很明顯。
(四)借助任務的語言教學(Task-Supported Language Teaching)
任務型教學法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外語課堂的沉悶氣氛,使學生在使用中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考慮到我國外語教學的現狀,基于以上對任務型教學在實際操作中的難度的考量,要求教師完全采用任務型教學是不太可行的。所以,在3P法的第三階段――“表達”階段,可以有意識地設計一些任務,這就是“借助任務的學”(task-supported Language Teaching)。利用這樣的教學模式可以對現行的教學方法進行改進,同時實施起來也較為實際,可以把語法詞匯的系統學習與任務活動結合起來。3P法的三個階段其實大致反映了這樣一個流程:形式意義,機械性操練交際性練習,在教師控制下的操練學生之間基本自由的意義交流。所以,我們可以在3P法的最后一個階段,也就是在表達階段設計“任務”, 使語言從“死”到“活”,幫助學生逐步接近真實交際。
在一些英語教材中,已經可以看到“借助”任務的3P法的教學設計。筆者以《大學英語》(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和其配套的多媒體課件為例,在每課分為“課文”、 “注釋”、“生詞”、“綜合練習”幾個部分。在第四部分“綜合練習”中,并不只是像傳統的教材那樣,只是語法的練習,而且包括大量的結構形式方面的練習。而第五部分“綜合練習”包含了一些交際性練習,如,看圖復述課文等,很多都具有“任務”的特點。
3P教學和任務型語言教學側重于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各種教學方法都有其利弊,不能一概否定或肯定,我們就是要在研究新的教學理念的同時,結合自身情況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創造性地進行使用,以此來豐富課堂教學,切不可照搬照抄,或過分追求任務的“熱鬧”,而忽略基本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的掌握。只有從實際出發,同時吸收新的理念,嘗試新的方法,尋找行之有效的方法,才能提高外語學習的效率,加快學習者的語言習得。
[ 參 考 文 獻 ]
[1] Long, M.H.“Three approaches to task-based syllabus design” [J]. TESOL Quarterly,1992(1):27-56.
[2] Nunan, D. “Communicative tasks and the language curriculum” [J] .TESOL Quarterly,1991(2):279-295.
[3] Nunan, D. Designing Tasks for the Communicative Classroom[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57-67.
[4] Ellis, R. Task-based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78-96.
[5] Williams, M.& R. Burden. Psychology for Language Teachers: a Social Constructivist Approach[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23-27.
[6] Skehan, P. A Framework for the implementation for task-based instruction[J].Applied Linguistics.1996(1): 38-62.
[7] 龔亞夫,羅少茜.任務型語言教學[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關鍵詞:民間舞蹈;意義;教學策略
民間舞蹈主要指的是在生活、生產過程當中,由大眾自創自演的表現一個民族或地區文化傳統、生活習俗的群眾性舞蹈,是我國傳統藝術文化之瑰寶,歷史與藝術文化價值非常之高,不能遺失。
1 民間舞蹈藝術教學的意義
1.1 傳承與發展傳統藝術文化
民間舞蹈與我們各民族、各地方的傳統文化、傳統習俗等緊緊相關,是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曾幾何時,民間舞蹈在生活、生產當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不僅是歡慶、娛樂,就連祭祀及其他的重要禮儀活動場合,都少不了民間舞蹈。時至今日,人們的娛樂生活越來越豐富,價值觀念、審美觀念以及文化觀念也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各種傳統文化、傳統藝術逐漸被遺忘、丟失,這樣的情況對我國的傳統藝術文化發展而言是極為不利的。而通過民間舞蹈藝術教學,我們則能讓民間舞蹈活躍在人們的視野,走上主流舞臺,喚醒人們的傳統藝術文化情感,讓人們去欣賞、了解、參與傳統藝術文化,進而實現對傳統藝術文化的傳承與發展。[1]
1.2 拓寬學生的藝術視野、使其樹立健全的藝術思想
民間舞蹈在題材、內容、風格等方面非常豐富,且具有十分鮮明的藝術特征,能輕易將民間舞蹈與其所在的文化背景聯系在一起。因此,通過民間舞蹈藝術教學,我們可以幫助學生拓寬藝術視野,使其了解到、接觸到更加廣闊的藝術天地;再者,舞蹈是一種情感化的表現藝術,不僅僅是肢體運動,對表演者舞蹈情感、藝術思想的要求非常之高,通過民間舞蹈藝術教學,可以讓學生體會到各種豐富、飽滿、質樸的舞蹈情感,使其樹立起健全的藝術思想。
2 民間舞蹈藝術教學策略
2.1 制定合理的教學目標
在民間舞蹈藝術教學中,教師首先要明確教學的價值和意義之所在,并制定合理的教學目標,這樣才能使教學高效、有序的推進,提高教學的整體效益。
對于教學目標的制定,教師要明白民間舞蹈藝術教學不僅僅是要讓學生簡單的掌握舞蹈動作、舞蹈形式,這只是最基礎的一層教學目標。在此之上,教師更要重視對學生的文化滲透,讓學生對各民族的文化形成認識與了解,增強學生的民族文化情感,豐富和提升學生的內在修養,這應當是民間舞蹈藝術教學更深一層次的目標。
2.2 提高學生對民間舞蹈藝術的學習興趣
一開始,可能有一部分學生會對民間舞蹈藝術的學習沒有興趣,因為他們可能認為這是“過時”的,沒有欣賞價值的,為此教師必須要端正他們的學習態度,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這樣才能保證教學取得良好的效果。
為此,在教學的開始階段,教師用不著一來就對學生進行舞蹈動作方面的教學與訓練,這會讓學生覺得非常的被動。而是應該對他們進行民間舞蹈藝術的概況介紹,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多了解民間舞蹈藝術,客觀認識民間舞蹈藝術,并在課堂上與教師、同學一起作溝通交流,這可以讓他們逐漸擺脫對民間舞蹈藝術的“偏見”與狹隘認知,對民間舞蹈藝術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并產生學習興趣,為其民間舞蹈藝術的學習提供主觀動力。
2.3 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
如前面所說,民間舞蹈的民族風格、地方特色非常的濃郁,不同民間舞蹈對應的裝扮、環境等各不相同,為了使學生能夠真正地融入那種文化與環境氛圍,教師應當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從而增強教學的代入感,這可以顯著提高民間舞蹈藝術的教學成效,因為只有在特定的文化與環境氛圍下,學生的情感才能被調動和激發出來,有助于他們形成對舞蹈動作、舞蹈內涵的深刻體會。
為此,教師應當根據教學的主題,在教學開始前通過音樂和語言的引導,讓學生想象自己正處在一個特殊的環境氛圍中,如對于民間舞蹈教學,可以讓學生想象自己身在納木錯、布達拉宮、喜馬拉雅山;蒙古民間舞蹈教學,可以讓學生想象自己正處在廣袤的草原;陜西民間舞蹈教學,則可以讓學生想象自己正站在黃土高坡之上。除此之外,也可為學生準備對應的民族服飾、道具,搭配燈光,這都可以激發和調動學生的情感,加深他們對舞蹈內涵的理解與舞蹈動作的掌握,從而提高教學成效。
2.4 合理應用多媒體技術
民間舞蹈藝術雖然大多側重于情感和神韻的表達,但舞蹈動作也同樣的重要,因為肢體運動是所有舞蹈藝術的主要形式和表現語言,如果動作不流暢、不到位就勢必會使得舞蹈的情感和神韻衰減,所以教師必須要抓好舞蹈動作的教學與訓練。以往民族舞蹈的動作教學,基本上都是通過教師的演示,來讓學生模仿與學習,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可以很好地領悟和掌握相關的動作要領,不過其缺點是教師需要多次、重復的示范,學生的觀察時間又較為有限,如果學生在課后想要進行復習、訓練的話,就難以找到一個很好的對象,為了解決這樣的教學難題,當前教師可以合理地應用多媒體技術。
例如,教師可以用多媒體技術來多角度錄制舞蹈動作,并對動作進行分解,逐個點明要領與關鍵點,讓學生課后自己學習、揣摩、訓練,加深學生對舞蹈動作的學習和鞏固。另外,教師也可以推薦一些相關的民間舞蹈藝術作品給學生欣賞,拓寬學生的視野。
2.5 引導學生了解各民族文化特點
舞蹈只是一個載體,教師應當通過民間舞蹈的教學,讓學生有效學習和了解各民族的文化特點,從而對其藝術視野、藝術思想產生積極的影響。
例如,在蒙古民間舞蹈的教學中,要讓學生了解蒙古族人個個能歌善舞,蒙古舞節奏明快、熱情奔放的特點,是因為他們生活在廣闊無垠的草原,這樣的居住環境使蒙古族人民形成了豪放、自由、熱情的性格。蒙古族舞蹈中常用抖肩、翻腕、騎馬、大雁飛等動作表現了蒙古族人開朗奔放、追求自由、任意馳騁的特點。蒙古舞的呼吸以慢吸快呼較多,也充分體現出蒙古舞粗獷剽悍、豪邁矯健、穩重端莊的特點。
3 結語
民間舞蹈藝術教學具有重要的意義,在當前我們應當加強研究、探討與實踐,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提高民間舞蹈藝術教學成效,促進民間舞蹈藝術的傳播,保障其傳承與發展。
關鍵詞:中國古典舞;教學;注意
中國古典舞基于中國傳統民間舞蹈,經歷代舞者的整理、提煉、豐富與發展,同時經過歷史發展大潮流的甄別,進而具有了中國特色傳統古典風格的舞蹈形式之一。其具有歷史性與時代性。其歷史性主要源于中國舞蹈文化在傳承過程之中,其是對于中國傳統舞蹈文化的延續與發展;其時代性則主要是目前中國古典舞蹈雖然是對于古代宮廷樂舞等專業舞蹈形式的繼承與發展,但是,中國古代宮廷樂舞等中國傳統舞蹈大多失傳,現在所說的中國古典舞主要是20世紀50年代創立的,主要是舞蹈工作者在充分研究中國史籍資料之中關于古典舞的描述、整理、歸納總結并給予創新,同時,其在創設過程之中,還吸收與借鑒了芭蕾舞的精髓,進而形成并發展。中國古典舞是對于中國傳統民間舞蹈的發展與創新,其融合了大量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可謂是中國文化土壤中的一朵奇葩。
一、注重教學法體現民族性
在中國古典舞蹈教育教學活動之中,筆者認為應當注重教學法體現民族性。中國古典舞的民族性是由中國古典舞自身對于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決定的。中國古典教學法其目的在于將中國古典舞蹈傳遞給新生一代。中國古典舞蹈與中國民族藝術在以下幾個方面不謀而合。首先,中國古典舞蹈對舞蹈者自身技能層面的訓練主強調腰部訓練以及柔韌性(腿、髖、肩等)的訓練。其次,在中國古典舞蹈基礎訓練過程之中,對于身法韻律較為注重。對于民族舞蹈的沖、靠、提等動律元素較為注重。第三,中國古典舞蹈技術體現著強烈的民族性特點,例如,在中國古典舞蹈中的以擰傾形態舞姿為特色的轉,民族技巧――翻身等動作與中國民族藝術是密切不可分割的。由此可見,在中國古典舞蹈教學方面要充分的注重中國古典舞蹈的民族性特點,筆者認為,在教學法之中對于民族性的體現,可以通過加強對于中國傳統民族知識底蘊來實現。在具體的教學方法的選擇時,應當采用“動”與“靜”相結合的方式。不單將中國古典舞蹈教學看成是一種動態藝術,同時也是對于靜態藝術的融合。以中國古典舞蹈之中最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身韻”為例,身韻是是“內氣”的外化,同時又是生命活動的顯觀,在“身韻”教學過程之中,講求的是“形”與“神”的高度融合。而“形”與“神”交融的鍛造過程則一方面需要動作技能傳授,同時也是對于心靈的提升。
但是,在學校的具體古典舞蹈教學過程之中,筆者發現諸多教師對于古典舞蹈的教學僅僅是為了完成學校的教學任務,而對于古典舞的文化性未曾涉及。這樣的教學即使讓學生的動作極為標準,但是,在以后的深造過程之中也會受到不小的阻力。筆者認為,藝術修為的提升與文化之精髓的掌握緊密相關。由此可見,在中國古典舞蹈教學過程之中應當注重教學法體現民族性的體現。
二、注重示范的重要性
與其他舞蹈形式舞蹈教學相類似,中國古典舞蹈也對于示范的重要性更為關注。舞蹈教師中國古典舞蹈的示范性對于學習者而言,具有深遠的意義。筆者認為在具體的中國古典舞蹈教學過程之中,示范性應當貫穿于整個中國古典舞蹈教學的始終,而主要從以下幾個時間段進行。
首先,古典舞蹈教學正式開始之前,舞蹈教師要應當對于古典舞的舞步基本動作以及完整的舞蹈進行完整示范。雖然,教學還未正式開始,但是,由于榜樣作用以及學生的好奇心的影響,使得教師的示范動作的影響力更加重要。這就要求舞蹈教師要在多方面加強對于古典舞示范整體因素的影響(例如,對于著裝、儀表、動作規范性等),尤其是動作的規范性與藝術性。從心理學研究成果表明,學生對于新發生的事件具有很強的記憶效果。因此,作為古典舞教師應當努力學習與把握這一點,充分的構建一個較新較完整的動作框架,進而催生學生的學習內驅力。
其次,古典舞蹈教學過程之中的示范。對于此階段的動作示范主要是古典舞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對于舞蹈教學之中的重點與難點進行深入的示范。古典舞蹈教師要加強對古典舞專業領域與常識領域的了解,同時深諳教學方法。例如,在具體教學示范過程之中,為了突出重點與難點,舞蹈教師可以講述一些與古典舞相關的小故事,同時穿插相關動作示范(有時可以適當的夸張與明顯),這樣可以通過故事的形式加強對于動作的記憶,進而增強示范的實效性。但是,在此階段對于學生的要求不要苛求,以加強學生學習古典舞的興趣為主。
第三,在學生掌握一定的古典舞蹈相關知識與技能后,此時就要針對學生在練習過程之中的動作規范性、優美性以及對于節拍的準確性加以糾正。要求學生重點看動作的姿態,幅度的變化和動作間的銜接,以及與音樂節奏的吻合等。同時,古典舞教師要對于古典舞與其他舞蹈的不同加以區別,進而促進學生更好對于自己動作進行查缺補漏。在此階段的示范則應當加強對于整套動作連續性的呈現。進而促成學生對于古典舞蹈內涵的領悟與境界的提升。
綜上所述,筆者從事古典舞教學過程之中,發現在古典舞教學過程之中,許多教師只是“就舞蹈而論舞蹈”,并沒有真正的將舞蹈看成是一種天然的藝術表現形式,進而喪失了古典舞蹈教學之魂。同時,筆者還發現在示范過程之中,對于各個階段的任務與目的缺乏指導性,于是就以上兩點進行論述,以期促進古典舞教學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高偉,雷娟. 淺談中國古典舞身韻課中“元素”教學的積
極作用[J]. 安徽文學(下半月), 2008,(05) .
[2]季鷹. 對身韻教學在中國古典舞學科中功能與價值的再認
識[J]. 北京舞蹈學院學報, 2007,(03)
[3]寧丹. 論古典舞教學的優化策略[J]. 科教新報(教育科研),
2011,(27)
[4]汪麗紅. 談中國古典舞的美學特征與基礎訓練[J]. 上饒師
范學院學報, 2007,(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