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打造人民幣國際化的三大支柱功能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人民幣國際化是我國融入世界金融體系、提升國際影響力的關鍵一環。目前,“兩超多元”的國際貨幣格局形成,人民幣力量仍顯不足,但疫情后美元霸權的三大基礎可能喪失,為人民幣國際化帶來歷史性機遇;同時,國內經濟貿易平穩發展,為人民幣國際化夯實基礎。為此,宜在有效管控資本賬戶的前提下,構筑人民幣作為國際貨幣的“價值功能”“交易功能”“計價功能”三大支柱,扎實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逐步提升人民幣全球影響力。
關鍵詞:人民幣國際化;美元霸權;三大支柱;發展戰略
近年來,人民幣國際認可度逐步上升,國際化進程穩中有進。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的全球支付貨幣排名數據顯示,自2014年11月起,人民幣的全球支付貨幣排名一直穩定在第5~6名。2019年底,人民幣國際化指數RII升至3.03,同比增長13.2%,亦處于震蕩上升通道。十四五期間,國際形勢更加復雜嚴峻,國內經濟高質量發展提出新的要求,人民幣國際化也面臨更多的挑戰和機遇。
一、人民幣國際化的現狀及國內外形勢分析
(一)國外形勢嚴峻多變,全球金融格局面臨突變
美元等主要貨幣使用慣性依舊,人民幣力量仍顯不足。長期以來,全球貨幣體系呈現“兩超多元”的格局,美元和歐元作為國際貨幣的主導力量,占全球支付份額的70%以上。盡管近年來人民幣國際化有所進展,但實力增長遠不如預期。當前,從交易屬性來看,人民幣國際支付比重僅為1.8%;從價值屬性來看,外匯儲備中的人民幣份額也僅為2.0%;從準備金屬性來看,人民幣在SDR中的份額為8.3%。同時,人民幣對大宗商品的結算能力偏弱、人民幣回流循環不暢。國際環境日趨復雜,疫情加劇世界經濟萎縮和動蕩。2019年以來,全球主要經濟體均面臨經濟下行壓力,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抬頭,形勢緊張多變。2020年疫情席卷全球,更讓不少國家雪上加霜,陷入經濟困境,加上逆全球化趨勢加劇,貿易摩擦升級,全球金融市場脆弱性進一步上升,全球性金融危機一觸即發。全球金融市場震蕩損傷中國金融體系,同時也讓作為避險資產的美元壟斷地位更加鞏固。后疫情時代美元霸權的三大基礎可能面臨崩塌。一是美元資產不再“安全”,美元逐步喪失價值屬性。全球疫情常態化背景下,美國無限貨幣寬松和國內實體萎靡,美國經濟脫實向虛嚴重,導致泡沫不斷累積,美元資產可能不再成為真正的“安全資產”。二是石油美元聯盟出現裂痕,美元逐步喪失結算屬性。石油等大宗商品價格暴跌,加上美國能源革命使得石油輸出國和美國之間形成了戰略競爭關系,石油美元聯盟難以為繼。三是中美經貿摩擦加劇,美元逐步喪失交易屬性。中美經貿斗爭影響了全球最大的貿易往來,中美金融脫鉤意味著美元將喪失大部分貿易交易份額。美元的安全資產、石油交易、貿易交易三大支柱都會受到嚴重打擊,可能會出現類似70年代的美元貨幣危機。歷史經驗表明,全球性貨幣危機是其他貨幣崛起的好時機。1931年由于難以償還巨額戰爭債務,英鎊放棄金本位,使得美元迅速崛起。1971年美元危機,英、法、德開始建立貨幣聯盟,由德國馬克、法國法郎、英國英鎊、意大利里拉等12種貨幣組成的“歐洲貨幣單位”填補了美元霸權削減后的權力真空,“歐洲貨幣單位”最終在1999年演變為“歐元”。一旦美元霸權進一步衰落,目前只有人民幣具有填補權力真空的條件和基礎。全球政策的不確定性上升,為提升人民幣國際吸引力帶來契機。隨著經濟形勢的惡化和疫情的肆虐,世界主要經濟體開啟新一輪降息浪潮,無限量化寬松、零利率甚至負利率屢見不鮮,社會救助規模空前,國際貨幣、財政政策不確定性、不穩定性大幅上升。一方面,受全球主要經濟體政策不確定性的影響,人民幣匯率尤其是離岸匯率、股市、債市的震蕩有加劇風險。但另一方面,我國在宏觀政策調整方面力度小,政策空間充足,經濟也迅速恢復至正增長。這將在一定程度上增強國際社會對于人民幣持有的信心,提升我國金融資產的國際吸引力,迎來難得的發展契機。
(二)國內形勢穩定,金融開放大有可為
國內經濟貿易平穩發展,為人民幣國際化夯實基礎。一國貨幣要成為國際貨幣,最重要的條件和基礎是強大的國家經濟實力和領先的國際國內貿易份額。前一時期,盡管國內外形勢復雜多變,我國經濟始終保持平穩運行,經濟體系建設日益完善,進出口貿易穩居發展中國家首位,全球第二,顯現出強大的韌性和活力,賦予人民幣資產更強的國際信心,為人民幣國際化注入堅實力量。金融開放與資本賬戶開放助力國際化進程,也帶來新的風險和挑戰。自2017年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擴大金融對外開放”以來,新一輪金融開發的格局儼然成型。金融開放政策的實施和資本賬戶的逐步開放,將為人民幣國際化打造堅實的政策和市場基礎。但與此同時,大量外資進入中國市場,形成眾多跨境資金池。這些資金池在促進金融對外開放和雙向資本流動便利化的同時,也存在較大的風險。在監管機制不健全的情況下,這些風險的爆發都可能不利于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半p循環”新發展格局賦予人民幣國際化新的責任與使命。2020年中央政治局常委會首次提出“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一新發展格局不僅需要通過充分發揮內需潛力,更需要聯通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實現更加強勁可持續的發展。從長遠看,人民幣國際化是對外循環的重要助推劑,如果人民幣能夠在國際市場承擔一定的角色,其國際貨幣的定位和屬性有助于拓展我國對外循環的輻射空間。
未來人民幣國際化會有一定挑戰,但機遇更多,應高度重視“十四五”時期人民幣國際化的新契機、新路徑和新戰略,全面提升人民幣資產的安全性、收益性、流動性,夯實人民幣作為國際貨幣的“價值功能”“交易功能”“計價功能”三大支柱,力爭人民幣國際化在“十四五”時期取得新突破。
(一)鞏固“價值功能”:擴大金融對外開放,建立人民幣安全資產體系
從服務實體經濟出發,打造對于人民幣的真實需求。在推動人民幣向更大范圍、更高層次使用的過程中,依然首先要從服務實體經濟出發,落實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以支持國內經濟轉型升級、中資企業經營發展為本,把貿易和投資相關實體經濟的真實需求作為人民幣國際化的現實基礎,避免出現人民幣境內外“空轉”。建設人民幣安全資產體系。在香港、海南自貿港等地試點開放人民幣計價的資產業務,定點發行人民幣計價的國債、地方債、企業債。大力發展QFII、滬港通、深港通、債券通等,擴大金融市場開放。我國國債收益率較高,開放債券市場會大大提高人民幣對境外居民的吸引力。建立全球人民幣債務體系。在中國對外債務中,增加以人民幣計價和結算的貸款比例。鼓勵境內金融機構對“一帶一路”沿線企業進行貸款融資。建立美元債務與人民幣債務的互換機制,鼓勵美元債務轉換為人民幣債務。通過人民幣離岸市場發行人民幣債券,把所籌集的資金用于“一帶一路”項目建設,積極配合國家“一帶一路”發展戰略,形成體外循環,讓大部分境外對人民幣的供應和需求在離岸市場上對接,完善人民幣的國際貨幣職能。通過多元化本國資產儲備的方式推動相關經濟體增加人民幣資產儲備。一方面,要優化我國外匯儲備結構,擴大包括其他國家外匯和債券、IMF儲蓄頭寸、SDR以及黃金儲備在內的資產比例。多元化的國家儲備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和穩定性,在遇到重大非系統性風險或者部分國家重大政策調整的情況下,外匯儲備不會面臨過高的匯率波動等風險;另一方面,進一步加強與其他國家雙邊和多邊貨幣互換協議、貿易協議,增加人民幣資產在有關經濟體儲備中的比重,做到互利多贏。
(二)暢通“交易功能”:建立人民幣的國際資金循環體系,拓展中國經濟對外循環的空間
加快推動人民幣在東南亞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區域循環。應從周邊及一帶一路國家入手,逐步擴大形成人民幣國際使用網絡。利用東南亞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濟貿易聯系,增強人民幣計價和結算比例,形成人民幣的區域循環;加強以人民幣計價的對外投資和產能合作;加強國際援助等方面的人民幣使用比例,培養慣性更強的人民幣境外使用用戶。加快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升級CIPS交易系統。成立國家項目攻關CIPS交易系統的基金,建立部級金融交易和基礎設施協調機構,統籌推進中資金融機構內部結算、國際金融交易、國際貿易投資等業務的CIPS結算。繼續優化CIPS配套設施建設,完善CIPS系統有效運作,提升跨境資金匯劃效率,為人民幣外匯交易和石油等大宗商品期貨交易提供配套的流動性安排機制。鼓勵更多海外國家地區建立本國、本地的人民幣支付清算系統,并建立與CIPS之間的系統連接。促進境外投資者更廣泛地參與人民幣投融資和金融產品交易,便利外資流入,強化人民幣業務優勢,為人民幣國際化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援。利用金融科技帶動形成人民幣國際使用的新場景。疫情從公共衛生安全的角度推動了居民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遠距離、無接觸、個性化的中國式現代商業服務模式可能會得到迅速發展。目前中國金融科技實踐走在世界前列,有電商、物流、外賣、移動支付等成熟的金融場景,普惠金融、數字貨幣等創新服務也呈現較快的發展趨勢,“十四五”時期,金融科技產品和服務的全球推廣以及數字貨幣的運用,預計能帶動更多的與中國之間的貿易需求,促進人民幣使用場景的拓展。繼續降低交易費用,鼓勵以人民幣計價及結算。自2020年8月1日起,外匯交易中心暫免人民幣對新加坡元等十二個直接交易貨幣對競價和詢價交易手續費,暫免期三年。事實上,除金融政策支持以外,還應為使用人民幣結算的進出口貿易提供稅收優惠和其他政策激勵,對境外機構投資者加快開放在岸金融市場,進一步降低交易費用,提高人民幣境外需求。推動SDR發揮積極作用,擴大SDR發行量??芍鸩皆黾覵DR作為計價單位的使用,提高各國市場主體對SDR的認可度。將SDR的定期常規發行與逆周期發行結合起來,在危機期間進一步擴大SDR的發行量,為陷入危機國家提供流動性支持,從而從一定程度上進一步拓寬人民幣國際化渠道。利用支付手段、支付體系創新為人民幣國際化增添新動力。電子商務正在成為國際貿易的重要渠道,中國應該發揮自身在電子商務、移動支付技術方面的領先優勢,在金融基礎設施落后、交易繁瑣的東南亞、非洲地區突破,搶占新興金融市場,大力推動電子商務全球合作平臺建設。積極參與并主導電子商務中數字貨幣、移動支付的全球標準制定,從技術層面推動國際貨幣體系改革。
(三)提升“計價功能”:建立人民幣與大宗商品的計價體系
利用市場規模優勢提升大宗商品交易中人民幣的定價能力。中國是世界最大的原油進口國,占全球原油進口的70%,人民幣成為重要的計價貨幣具有天然的市場基礎。作為全球重要的大宗商品需求方,提升人民幣在大宗商品交易的定價能力、增加人民幣金融服務品種,對人民幣跨境使用具有重要意義,下一步人民幣計價功能應考慮擴展至大宗商品的現貨市場,繼續提升人民幣對大宗商品期貨市場交易定價的影響力,以能源等相關產業和金融行業有機融合應對國際大宗商品市場價格大幅度波動的挑戰。維持匯率機制穩定,逐步打造人民幣避險貨幣新功能。國際貨幣兼有計價、結算和儲備功能,在支付、結算市場上穩步前行的同時,人民幣也應該發展儲備功能,成為應對外部沖擊的“減震器”。成為避險貨幣的重要前提是維持匯率機制和匯率水平的相對穩定。應繼續提高匯率形成機制的市場化程度;強化匯率與利率之間的雙向聯動;通過利率變動對匯率變動的有效傳導穩定跨境資本流動。同時,保留人民幣匯率的政策管控能力,穩定人民幣市場預期;適度提高做空成本,遏制做空力量;完善人民幣外匯市場的風險對沖工具及其流動性。嚴格監管體系,增強風險防范能力。金融市場的安全性是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和有力保障。應構建優化本外幣全口徑跨境資金流動監測系統,構建完整的統計監控機制,推動監察系統的平穩運行。增強駕馭國際金融體系、防范和解決系統性金融危機的能力。建立貫通外交、金融、商務等領域的經濟金融預警機制,構建信息系統共享平臺,及時互通信息并協調措施方案,完善境外資產分散投資、安全轉移的應急預案。
參考文獻:
[1]程貴.新時代人民幣國際化的推進路徑研究[J].現代經濟探討,2020,(10):23-28.
[2]翁東玲.人民幣國際化的三大轉變及其發展策略[J].亞太經濟,2020,(5):25-34+149.
[3]王曉紅.以高水平對外開放促進開放型經濟高質量發展——“十四五”時期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的主要思路[J].全球化,2020,(4):24-49+133-134.
[4]董劍波,陸江源,李世剛.回歸本源服務實體——“十四五”時期金融業發展改革展望[J].產業創新研究,2019,(1):1-4.
作者: 陸江源 單位: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