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大學生違法犯罪心理探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大學生違法犯罪現象的情況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等教育迅猛發展,數量和規模都得到空前提高,以此相應的就是大學生人數的增加,這對提高全民族素質起到重要作用。但是,在大學生這個群體中卻出現了違法犯罪的不良事實。為了切實了解大學生違法犯罪的情況,我們可以從大學生犯罪數量和犯罪類型來分析。
1.大學生違法犯罪的數量情況
大學生犯罪數量包括兩方面,一是犯罪的立案情況,二是犯罪的人數,下面兩表可以反映出新時期大學違法犯罪的數量情況。由于大學生屬于青少年的范疇,其違法犯罪的情況可以參照青少年違法犯罪情況。從表1可以看出,新世紀以來,我國青少年刑事罪犯數量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幾年來,大學生(18~25歲青少年中的部分)的刑事立案與刑事罪犯數量也基本上是在不斷增多(見表2)。保守估計,大學生違法犯罪的實際數量應該會比表中數據要多,因為部分大學生違法了,或者犯罪了,學校、法院、公安等部門本著“治病救人”的原則,采取相應的教育措施對學生進行教育,給予學生改過的機會,也就沒有立案,因此這些數據也就沒出現在相關部門的統計數據里。
2.大學生違法犯罪類型情況
新時期,在校大學生違法犯罪的類型主要是打架、斗毆和盜竊,分別占31%和56%¨,這與青少年犯罪行為也基本吻合,在犯罪青少年中,犯罪行為的主要類型是:搶劫和搶奪(48.7%)、盜竊(22.6%)、故意傷害(15%)、強奸(6.4%)、聚眾斗毆(5.5%)和殺人(4.4%)。其中,搶劫、搶奪和盜竊三類犯罪行為所占的比例是71.3%。翻然而,大學生違法犯罪中也出現了政治犯、殺人犯、擾亂社會秩序等惡性案件,雖然人數不多,但這類案件社會影響大,應當引起足夠的重視。
(二)大學生違法犯罪的特點
不少學者的研究指出,大學生違法犯罪具有團伙性、智能化、殘忍性等特點,但除了這些特點以外,從宏觀上來看,還有另外兩個明顯的特點。
1.大學生違法犯罪數量呈上升趨勢
2000~2006年期間,我國青少年犯罪人數總體呈上升趨勢,由2000年的220,981上升到2006年的303,631人。大學生刑事立案數量和犯罪人數總體也是呈上升的態勢,雖然2005年、2006年兩年的刑事立案數較2004年低,但是犯罪人數卻增多了,反映出一個明顯的問題就是大學生團伙犯罪增多了。實際上,大學生在觸犯法律后,如果后果不是太嚴重,很多高校就不希望案件進入司法程序,而采取教育措施,請求公安機關不予立案,也是刑事立案數降低的一個原因,但并不說明學生違法犯罪現象降低了。
2.大學生違法犯罪類型相對比較集中
侵犯財產案件在大學生犯罪中居首位,其中盜竊犯罪最為突出,犯罪地點主要是在學生宿舍、教室;犯罪的目標是現金、手機、相機、電腦、MP3、MP4等;犯罪的目的是享樂或者據為己有的滿足感;因過失或者故意毆打他人致傷、致死的案件也占一定比例。隨著就業壓力的增大,也出現了偽造學歷學位證書、篡改學業成績等違法行為。
二、新時期大學生違法犯罪的一目分析
人的行為的產生必定是主客觀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大學生違法犯罪的原因也必定有主客觀兩方面,因此,分析大學生違法犯罪的原因需要從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進行。
(一)大學生違法犯罪的客觀因素
大學生違法犯罪的客觀因素是指能夠影響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為大學生違法犯罪提供了外部條件的因素,對大學生違法犯罪行為起到偶然性作用,包括社會環境因素、家庭環境教育因素、學校教育因素。
1.社會的丑陋環境為學生違法犯罪提供了溫床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伴隨經濟發展而出現的社會的丑陋現象也比較明顯,比如黃賭毒等,一些學生自身的是非辨別能力差,貪圖享受,或追求網絡世界的虛擬夢幻,或追求刺激,陷入了社會丑陋環境中,不自覺地走上違法犯罪之路。尤其是地處城鄉結合部、郊區的高校,周圍治安和交通安全問題比較突出。社會幫派、、色情陪侍等社會丑惡現象屢禁不止,卜卦算命等封建迷信活動等同樣存在,偷竊盜搶、打架斗毆等治安案件時有發生。在這種環境的影響下,大學生容易墮落。以廣州大學城為例,城中有十所高校,有四個保留的自然村,這些村子就在學校的旁邊,聚焦了村民、外來人口、剛畢業的大學生等,人員構成非常復雜,由于管理不到位,村子里面黃、賭、毒存在,有些大學生自控能力差,受不住誘惑,容易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2.家庭結構和教育缺失導致大學生人格缺陷形成
違法犯罪的大學生,在某種程度上都存在人格缺陷,而人格缺陷又很大程度上是家庭結構和教育缺失造成的。一是家庭結構不完整,導致學生人格不完整,比如單親家庭、留守兒童家庭等,在這種長期得不到父母的愛的環境下成長的大學生,即使學習成績優秀,但是人格上是不健全的。實踐表明,在這種家庭環境下長大的人,比在完整家庭結構環境下長大的人更容易出現心理障礙,對很多事情更容易采取過激行為。二是家庭的教育缺失,由于社會競爭激烈,很多家長感覺生活壓力大,為了工作無暇顧及孩子的教育、培養,或者采取粗暴打罵的教育方式,或者采取縱容溺愛的方式,或者把家長的意志強加于孩子身上。這些方式都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對孩子的成長起到不良作用,容易導致孩子的逆反心理或者攀比心理,一旦個人的需求不能通過正常途徑獲得滿足,就會鋌而走險,觸犯法律。
3.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沒有完全發揮作用
我國從小學開始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國家十分重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2004年8月,黨中央國務院還頒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但是,不少高校還是不太重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雖然口頭上宣傳非常重視,但實際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建設、經費投入等都處于邊緣化狀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力度不夠,方法不多,實效性不強。特別是高校多校區建設,教師走教現象突出,學生課后找不到老師交流,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深入、不精細,學生的思想政治需求得不到滿足,在思想上、精神上感到空虛或者無助。得不到老師的指導,只能通過其他途徑或者方式得到慰藉,比如網絡、自我發泄等,一旦把握不好,也容易走上違法犯罪道路。
(二)大學生違法犯罪的個人主觀因素
馬克思主義認為,外因是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社會環境因素、家庭環境教育因素、學校教育因素等只是大學生違法犯罪的外部條件,這種條件具有偶然性。大學生違法犯罪的內因就是主觀因素,支配著大學生違法犯罪的行為的發生。新時期,“一些大學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價值取向扭曲、誠信意識淡薄、社會責任感缺乏、艱苦奮斗精神淡化、團結協作觀念較差、心理素質欠佳等問題。”嘲由于部分學生存在上述問題,對國家、社會認識錯位,對前途失去信心,貪圖一時的享樂或快感,奉承“享樂即人生”的信條,人生觀、價值觀扭曲,當個人的需要不能通過正常途徑得到滿足時,心理出現矛盾和扭曲,就會想方設法采取各種手段滿足個人需要,越過道德底線,觸犯法律。當一個人心理出現扭曲、意志薄弱,開始藐視法律、輕視自己生命和他人生命時,就會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不擇手段,違法、犯罪在所難免。另外,由于大學生的個體法律意識與法治社會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一些大學生公然挑戰法律,或者由于無知而觸犯法律,導致違法犯罪的現象也占有一定的比例。
三、加強思想政治被膏是新時期預防大學生違法獨罪的重要途徑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認為,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受主體的需要的支配。而作為主體的人的實踐的能動性,決定了人在認識上對思想、精神的需要,“人只有通過確立目標、理想來指導自己的行動,才能實現社會與自身的發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就是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高人們的思想認識,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改造主觀世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大學生違法犯罪是一種與社會發展背道而馳的行為,基本特征是違背社會法律規范和道德規范,根源在于大學生對社會、對人生產生了認識偏差,理想信念缺失,行為偏離軌道。因此,防范大學生違法犯罪就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題中之義,思想政治教育應該責無旁貸主動承擔新時期預防和減少大學生違法犯罪的重要責任。
(一)思想政治教育在預防大學生違法犯罪中的功能及其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是人,目標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主要有導向功能、保證功能、育人功能、開發功能。防范大學生違法犯罪,是思想政治教育行為規范導向功能的直接要求。所謂行為規范導向,就是“按照道德、法紀的準則、要求進行導向。”同按照社會主義道德、法律的要求引導大學生行為符合法律規范,在法律框架內行事。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復雜性增大,變化性加快,我國采取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的治國方略,通過道德和法律來規范各個領域、各個方面的行為。思想政治教育對大學生行為規范導向功能,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道德規范的導向,二是法紀規范的導向。在現實上,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實現其行為導向功能,在對大學生的行為規范引導上符合我國社會主義法制要求,通過法律制度、具體法規、章程、條例的教育和執行,以監督檢查、強化管理方式進行的行為導向,培養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增強依法治國、依法辦事的自覺性,預防和抑制大學生違法犯罪行為。具體來說,思想政治教育對大學生行為規范的導向功能主要表現在:通過引導大學生踐行《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大學生守則》、《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憲法和一般法律,等等,通過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幫助大學生樹立理想信念,引導大學生在道德上、法律上符合我國社會主義的要求,做社會主義的有用人才。
(二)有針對性地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防范大學生違法犯罪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和功能賦予其是防范大學生違法犯罪最初的和最有力的屏障。新時期,必須努力采取有效措施,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發揮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防范大學生違法犯罪中的功能和作用,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1.切實開展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確立遠大理想
隨著市場經濟和改革開放的深入,社會的利益主體、經濟成分、生活方式出現了多樣化,國外的不良思想、文化也通過多種形式入侵,這些現象折射到大學中,給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都帶來了影響。面對多樣性、多元化的現實,一些大學生感到迷茫困惑,不知所措,在利益和欲望面前,意志薄弱,行為偏離,導致違法犯罪,這是大學生缺乏明確而堅定的理想信念與價值判斷標準所導致。據調查,當前有35.6%的大學生還處于迷茫狀態,理想不明確,或不想設計自己的未來,并且有23.1%的大學生選擇尋找和把握一切機會并不惜一切代價開創一番事業。【圍當一名大學生缺乏理想信念,為了開創所謂的事業而不惜一切代價時,那么,他就是社會上的一顆定時炸彈,有可能變成違法犯罪分子。因此,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須適應新時期、新形勢發展的要求,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加強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把理想信念教育貫穿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日常管理服務中。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新時期開展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就是要結合學生內在需求,要以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以各種形式大力開展愛國主義、社會主義和集體主義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幫助學生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
2.加強大學生法律意識教育,樹立法律信仰
現代社會是法治社會,要求人要具有基本的法律意識。大學生作為時代的精英,應該具有較高的法律意識。但是,據調查,當前大學生法律意識表現出“大體了解法律知識,但對具體的法律概念理解模糊;信仰法律,但卻對法律的現實作用不太信任;有較強的維護個人權益的意識,但對維護國家或者他人利益表現冷靜”研的特點,大學生法律意識的這些矛盾之處,導致其思想和行為的不統一性而容易侵犯法律。因此,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的法制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是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道德教育和法律意識教育的必修課,但是由于該課程的課時有限,對大學生法律意識的提高的作用也顯得非常有限,所以有必要開展系列法律宣傳教育的第二課堂活動。首先,在大學生入學時進行大學生管理制度教育,讓學生了解學校管理的各項制度,特別是涉及學生自身利益的各項制度,比如學分制度、違紀行為處分制度等等,通過制度規范學生在校的行為。其次,學校可以通過宣傳欄、網絡等途徑對社會法律法規進行宣傳,有法律專業的高校,更可以依托法律專業學生(學生社團)開展普法教育活動,讓學生感受法律的權威和法律在社會中的作用。第三,對于社會上司法腐敗的現象,學校必須要通過正面引導,使學生能夠對社會上的這些司法腐敗現象有正確的和全面的認識,以免一些別有用心之人把事件擴大,導致學生對事情認識的偏差,從而對法律認同感降低,甚至想辦法鉆法律空子,逃避法律的規制。
3.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健康人格
綜觀大學生違法犯罪案件,這些大學生或多或少的存在某些心理障礙,據統計,“我國大學生有心理障礙的在上世紀80年代占在校大學生的23.25%,上世紀90年代上升到25%,近年來已增至30%”。嘲加強大學生心理教育,是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又一重要內容,對于培養大學生健康人格,預防大學生違法犯罪具有重要作用。在大學中,要建立完善的心理普查、心理咨詢、心理矯正、危機干預機制。實踐表明,及早發現具有不良情緒和心理障礙的大學生,并提早進行心理干預和心理治療是預防大學生突發性犯罪案件發生的有效措施,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大學生素質教育的框架之內勢在必行。高校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設立心理健康咨詢中心,每學年都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心理普查,總體把握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在學生班級設立心理委員,心理咨詢中心的老師對班級心理委員進行直接領導和進行必要的培訓,由心理委員在班級中開展心理教育和心理健康活動,學校也可以舉行心理健康游園活動等,這對于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有重要作用。同時,積極發揮班級心理委員的作用,通過班級心理委員發現班級同學在行為上出現的異常,及時了解情況,采取相應的干預措施并向老師匯報,對有心理障礙的學生進行及時的引導。這樣就能減少或者避免某些意外事件的發生,包括大學生違法犯罪事件。
(三)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要“網上網下”相結合,提高實效性
所謂“網上網下”是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網絡載體和傳統載體。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網絡載體是指通過互聯網向學生傳播豐富、正確、生動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以幫助學生形成時展所要求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以及健康的精神狀態的過程。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網絡成為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而大學生也成為網絡的主要使用者,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中國青少年上網行為調查報告》顯示,截至2010年底,中國青少年網民規模達2.12億人,占網民總體的46.3%,同比增長8.7%,中國青少年互聯網使用普及率達到60.1%,其中62.0%的青少年網民使用社交網站。但是,由于網絡中充斥著很多非主流文化、五花八門的社交網站,一旦大學生缺乏敏銳的目光和敏銳的政治覺悟,就很容易陷入網絡的泥潭中,通過網絡走向犯罪。因此,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利用好網絡的重要載體和平臺,《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主動占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陣地,牢牢把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動權”。目前,很多高校通過QQ群、博客、微博等網絡平臺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開展網絡法規、網絡道德規范等相關主題教育活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對預防大學生違法犯罪起到重要作用。但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畢竟是在一種虛擬的空間中進行,網絡自身也有一定的弊端和不足,比如過分依賴網絡,人的現實交往能力就得不到發展,因為人畢竟是現實的人。因此,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過分的依賴“網上”,還要以傳統的現實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為基礎。談話、開會、理論教育、開展校園文化活動、社會實踐等都是有效的傳統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特別是組織學生到法院旁聽、在校園內開展模擬法庭活動、法律知識宣傳教育活動,等等,對提高大學生法律意識,都有很重要作用,而這是網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所不能達到的效果。所以,從防范大學生違法犯罪的角度出發,必須緊緊把握“網上網下”相結合的方式,充分利用好思想政治教育傳統媒體和網絡的現代媒體,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在防范大學生違法犯罪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