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素質教育論文:手工課對素質教育的推進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作者:劉芳單位:玉溪師范學院教育學院
手工教育的審美育人功能
手工課作為藝術教育而言,它能潛移默化的發揮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功能。在現行小學實驗教科書《藝術》(新世紀版)中,諸如民間剪紙、民間服飾、民間布藝、建筑裝飾、民間泥塑玩具、木刻、編織、民間刺繡、雕塑、面塑、風箏、民間面具、鄉土手工、紙制建筑模型、機器人玩具、海上交通工具模型、航空交通工具模型等手工教學內容,其中蘊含著巨大的審美育人價值。因此,在手工課中教師要認真分析、研究教材內容,通過合理有效的教育活動,使學生在審美情感得到培養和發展的基礎上,潛移默化地受到德育教育,有效實現藝術教育的輔德功能。在教學中,教師應注意收集各種與手工制作相關的圖片資料及提供實物教具,利用手工教學中的欣賞活動引起學生對手工制作的興趣,并在學生通過藝術實踐,提高審美情感的同時有機融入思想品德教育。如:通過剪紙教學,讓學生了解我國的剪紙歷史及其發展概況,從中體會我國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通過民間臉譜的設計與制作教學,使學生了解我國傳統戲劇藝術的特點,從中感受傳統京劇臉譜藝術的魅力;通過制作海上交通工具及航空工具,讓學生在制作中發揮創造力,啟蒙學生的國防意識;通過制作各類民間手工藝品,讓學生從藝術實踐中領悟到中國民間藝術體現著民間觀念、內容、風格、標準等的風俗化和生活化,等等。
手工教育對課程的整合功能
從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關于課程結構設置情況來看,學校手工課不僅是中小學綜合藝術課程內容之一,還和其它課程有著密切的聯系,充分體現了課程結構整合的特征。從知識運用的角度來講,手工課是書法、繪畫、剪貼、雕刻、色彩、透視、編織等造型美術知識和技能技巧的綜合運用,各種手工制作不僅檢驗學生已有的知識和藝術技能水平,同時也是復習、鞏固、發展已獲得的知識和技能的機會。如:學習制作“彩球”時,學生首先必須應用所學的數學知識進行平面式的立體幾何造型繪圖,然后再利用折、剪、粘、刻等手工技能對紙張進行加工制作,最后裝飾成為各式漂亮實用的彩球;制作“泥塑”作品時要運用所學的美術構圖、色彩、造型等知識技能進行設計與制作;制作“動植物立體紙模型玩具”時,又須學生聯系自然課中所學的關于動物與植物特征的相關知識;制作“宮燈”、“曲軸玩具”、“升空風箏”等手工作品時須學生聯系物理學中的力學、光學、電能的相關知識。再如:在手工作品上書寫字、詞、詩進行裝飾時與文學修養及書法知識及技能相關;有時為了鞏固學生所學知識,教師可有意識地讓學生用文字或圖示把所學的手工作品的制作過程表達出來,從中訓練及鞏固學生的寫作、歸納能力及繪圖能力。由此可見,手工教學能使學生將所學的各科知識有機的整合在一起,從而發揮手工教育對課程的整合功能。
手工教育對智力的發展功能
手工教學還具有其自身的特點和功能,即教育活動中始終體現著手腦并用的特點,這對于促使學生智力的發展起著重大的作用。(1)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現代社會需要大量具有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高素質的人才,就藝術創新而言,創造能力的發揮與實現只有通過動手操作才能展示出來。在手工教學中,學生對材料的取用,對工具的使用及對材料的加工制作都需雙手去操作完成。教學中通過教師有意識的指導,學生在操作中熟練地掌握了折、剪、編、刻、纏繞等手工技能,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手部肌肉、骨骼神經的發展,促使學生手與腦的協調配合,變得心靈手巧,最終具有較強的動手操作能力。(2)觀察能力的培養。藝術源于生活,手工是一門綜合的造型藝術,在手工創作中從構思、選材、造型、設計、制作來講均離不開對自然、生活、社會的觀察。就此,在手工藝術實踐活動中,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深入生活,學習在生活中發現有利于進行手工藝術創作的各種美的元素,學會在大自然中觀察發現一切可利用的制作材料,在生活及大自然中尋找各種美的造型及表達方式,按照美的規律進行手工藝術作品的創造。如:教師指導小學生觀察發現生活中可利用的廢舊無毒材料,觀察發現大自然中的各種花草、樹木、沙石、樹根等自然材料,觀察感受大自然中的色彩美和造型美,觀察及感受各類藝術作品的藝術美,引導學生利用各種材料制作手工藝術作品。通過手工造型藝術實踐,學生在每次創作中就逐漸養成善于觀察和發現的能力,這些觀察能力對于學生學習各種知識是具有較強的幫助及互補效應的。(3)思維能力的培養。手工活動是一種手腦并用的造型藝術活動,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就此,在手工教育中,教師要善于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組織學生參觀、欣賞藝術作品及教師認真的教學,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藝術活動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創作欲望,使學生保持愉快的心情去完成每一件手工作品。教學中教師通常會通過啟發引導學生對手工藝術品的用材、造型、色彩、藝術效果及應用效果進行預想和思考,使學生的大腦在藝術實踐中處于積極的思考狀態。經過長期的手工藝術實踐訓練,學生在手工課的學習中養成善于思考的好習慣,有效地促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在手工作品創作中自然的得到不同程度的培養及提高。(4)藝術創新能力的培養。素質教育的核心就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及能力,而手工課是一門綜合造型藝術,在每次的手工藝術實踐中,教師均要求學生根據所學的手工知識及技能技巧,結合自己的制作經驗對生活、社會和大自然中的原始素材進行提煉、加工、想象和構思,從而創作出具有一定藝術特色的作品。在手工教學中,教師往往會通過各種方式激發學生的創作欲望,使學生根據各種需要按照美的原則創造出各種各樣的藝術作品,經過長期的手工藝術造型實踐,最終使學生的藝術創新能力得到發展及培養。
手工教育與家事勞動相結合的功能
目前,許多中小學校對手工課不夠重視,特別是小學教育中較為明顯,常常把手工課作為“小三門”來看待,語文課、數學課占用手工課的現象很明顯。教師的這種教育思想及行為,違背了學生好動、求知欲強的年齡特征,阻礙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及提高。加之,現在的中低年級學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在家中進行自我服務的勞動較少,對家長的依賴性較強,自我服務勞動能力較差。再者,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如:意志、決斷、細致耐心等鍛煉較少。而在手工課上進行這些方面的訓練是大有可為的,學生在手工教學中可以通過手工造型藝術實踐,提高自身的動手操作能力及自我服務勞動的能力。如:通過剪紙教學讓學生學會熟練使用剪刀;通過制作“布玩具”及“刺繡”工藝品,讓學生從中掌握穿針、引線、打結、縫補的勞動技能,從而提高學生的自我服務能力;自制小玩具、壁掛、彩球、布貼畫、染紙、樹葉貼畫及各種手工小飾物等皆可用于家庭環境美化中,體現出學生高雅的藝術情趣及靈巧的手藝,實現手工教學與家事勞動的有機結合。
手工教育培養審美鑒賞力的功能
中小學藝術教育的實質是審美教育,而審美教育的目的是通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意識,獲得豐富的審美經驗,從而促使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其中,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就是提高學生的審美鑒賞力。在手工教學中,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藝術創作的同時,應把培養學生審美鑒賞力貫穿在教學之中。(1)參觀與欣賞。參觀與欣賞是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藝術作品看得愈多,鑒別和欣賞藝術作品的能力愈強。在手工教育中,教師要經常創造條件讓學生欣賞各類手工藝術作品,指導學生從作品的構思、取材、造型設計、色彩配置、裝飾效果、藝術感染力等方面進行欣賞,讓學生懂得什么是真正的藝術美,從而把握美的規律,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2)分析評論作品。在手工教學中,教師應經常引導學生應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從中掌握一定的審美標準,逐步學會鑒別評價藝術作品的方法,知道評價手工藝術作品不應該只以材料貴賤論好壞,制作精細程度定高低,而更應從不同角度,以不同標準去判斷。如:“泥塑品”作為觀賞則好,用做玩具則不宜;“布娃娃”用作玩具則好;“根雕”不求精雕細刻,而求天意盎然。
總之,大力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就要真正使中小學藝術教育得到重視和發展,教師應正確認識手工課的教育功能,通過手工藝術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促使學生和諧全面的發展。